1999年,本人编写出版了《精选太极拳辞典》一书,当时受 到海内外太极拳界的广泛关注,许多朋友通过各种形式给予了热 情洋溢的鼓励,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使我深受感动。
数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接触面的不断扩大,资料积 累的更加系统完整,编写一本更加全面的太极拳辞典不仅是太极 拳发展的需要,本人也将其作为一项责任。于是有了这本《中国 太极拳辞典》。
太极拳练习的核心原则之一是“动静相生”,这是一种动态 平衡的基准原理,也是太极拳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全面、深 刻、客观地认识太极拳也就应该从“静”和“动”这两个方面来切入。
所谓“静”,就是太极拳经过时间、空间、层面的长期、广 泛锤炼后固化下来的核心特征、技术规范和内在文化、精神。它 的道、法、术、功多角度、有机协调的整体性体现了其本体架 构。
道:就是太极拳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人文内涵。太极之道在 于和畅,即和谐、畅达。太极拳的“道”最核心之处在于健康, 包括健康的精神、健康的追求和健康的形体。太极拳所倡导的是 一种中正温润、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
法:太极拳的原则、方法。它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纲要 纪,又彰显太极拳锻炼的细微末节,是太极拳所循之“规”,所 蹈之“矩”。
术:太极拳的具体技术要领。太极拳的招、式都是术的表 现,学习、研究太极拳都离不开招式、套路,它是掌握太极拳的 基础。练太极拳由术入手,术是“后天”之锻炼,逐渐积累为 “厚”,再由“厚”返“约”,由“后天”返先天,达到自然、自如之境。
功:太极拳的内功、修养。是通过自我的科学锻炼,不断体 悟,提高自身素质。所谓“如一”,就是功的成就化融合,“一” 就是内功外技的高度统一完成,并达到水乳交融的无障碍对接。
太极拳的道、法、术、功是一体化的,不可分割,互相渗 透,密不可分。
所谓“动”,就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太极拳,以开放的胸怀 来研究太极拳,以整体的思维来感受太极拳。
太极拳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一部太极拳的发展史就是一 部变革史,太极拳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革新家,如陈长兴、杨露 禅、武禹襄、杨澄甫、孙禄堂、吴鉴泉等,他们每一次充满勇毅 与智慧的“动”,都带来太极拳技术理论体系和社会传播的一次 飞跃。太极拳的“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它的开放性,太极拳的体系始终是开放的。由于开放, 它能够广泛吸收中国武术各流派的精华,不断补充、完善自我。 只有开放,它才能最大程度地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中吸收成 果、影响,融会在自身当中。
二是它的兼容性,太极拳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正是因为有 了“静”的内涵,才有了更大的兼容性,由于有独特的中华文化 的内涵魅力,才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与体验,也正是由于其 内涵的科学性,才被世界各国人民作为健身修养的良好手段。
三是它的流动性,动态平衡。不拘泥于时间、空间。发展当 随时代,它始终落实着这一信念,从乡村到城市,从繁杂到简 单,不僵化,不教条。20世纪50年代简化24式太极拳的问世 与推广是最生动的例证。上善若水,随物赋形。
生命在于运动,在于动静结合的科学运动。
从人类在地球上悄然站立的那一天起,生命便有了全新的意 义。从此,生命质量的提高过程不是停止或缓慢了,而是更为加 速,并且跨入了一个自觉、系统的完善阶段,我们称之为“生命 的升华”。
中国太极拳就是一门关于生命质量升华的学问。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考察太极拳的产生、发展历程时,其中的 一些现象和特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 太极拳作为一个完整的拳学体系,在中国武术众多的流 派中,形成较晚,但发展却最为迅速,短时期内普及至社会的各 个层面,并被世界各国广泛引进。以至有人认为“太极拳是中国 武术的一半”。
二、 作为中国武术的精华之一,却又在一般意义上具有“反 武性”。如对于传统的“力”的概念及训练模式的部分否定,对 于“体”“用”关系的辩证诠释,对于技击原则的重新定位等。 也有人因此而认为太极拳为“文拳”。
三、 理论研究是某些传统武术的薄弱环节。太极拳却最大限 度地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养料,甚至出现了近乎“纯哲学化” 拳论。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令人眩目的,并一一在实践中找到 对应。从这一点上讲,太极拳是以一种体验的方式在阐述自然规 律,即以四肢、躯体为语言,讲述着中国古人对生命、对运动的 理解,这种方式是激动人心的。所以太极拳又有“哲拳”之称。
四、 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出现了为适应社会而改造自 身的举措。一些架式的修订、套路的改造,使更多的人得以“接 近”它,因而太极拳又有了“平民拳术”的称誉。“神秘”的含 义在于没有进入,一旦破除了神秘,或被广为接收,或遭遗弃。 因此破除“神秘”需要勇气。
“神秘”能维持什么?是否需要维持“神秘”?太极拳的“革 新”应给武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思考。
五、太极拳大张旗鼓地提出了 “武以养身”的概念,并将技 击与颐养的矛盾推到拳学理论的第一线。把武作为一种服务于生 命升华的手段,实现了中国武术的最佳定位。“天下不和乃兴兵 和之” “止戈为武”,此为“武”之大道。
“阴阳和则万物生”。太极拳充满了众多的“矛盾”,或者说 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直接的体验矛盾及解决矛盾的实践方式。中国 太极拳的主旨就是在发展中一直不断地致力于“矛盾”的解决, 从而完成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和谐”是人类社会、人体自身健康发展的理想境界,从一 定意义上来说,太极拳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是一门拳术。
作为一个想不断完善、提高自身各项素质的现代人,你不能 漠视太极拳。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华夏文明的传统精华在其中 得到淋漓尽致的充盈与挥洒。
所谓传统,是源于大众的群体智慧融合,形成固定架构,并 历经时间的淬炼形成的结晶,愈久愈精纯。
传统的生命特征不是风风火火,而是醇厚的。醇厚的四溢, 挡不住,挥不去,沁入灵魂、骨髓,这就是传统的张力。
传统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当你面对未来的莫测与现实的纷繁 时,触摸传统能让人在不觉间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相顾 两无言,不来忽忆君”,是心湖深处潜在的不动波澜,是久违却 在的未别重逢,是人类超越形体的精神遗传。这就是传统的感染 力。
传统不附庸时尚,但不排斥时尚。它不断吸收最新的科学、 文化要素,通过“现代”的桥梁,消融“过去”与“未来”的隔 阂,把当今的时尚,转化为将来的传统。这就是传统的亲和力。
因为传统,所以现代。
太极拳来源于传统,她属于现在和未来。始终以发展的思维 看待太极拳,是不断丰富其内涵、旺盛其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太极拳是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它的张力、感染力、亲和力的 影响,存在于许许多多中国人的形神中。它不因时间流逝而削弱。
研究、继承太极拳是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之一, 也是深入领会、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
这就是编撰本书的初衷、由来,也是我们始终对太极拳激情 关注的动力所在。
《中国太极拳辞典》继续保持了原来《精选太极拳辞典》的 普及与研究相结合、突出实用性的特点,视野更加开阔,并有了 以下几点变化:
在原有1377个条目基础上,新增条目1000多条,篇幅 内容增加一倍以上。
对原来的一些条目进行了修订,使之更加符合发展的情 况和更加全面。
收录了众多的拳家、名手拳照,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对 广大太极拳研、练者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更增加了实用性和资料性。
对于一些尚有争议的学术问题,采用多种观点并收的办 法,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为客观、全面的参考资料。
对于一些研究性较强的条目,在吸收采用一般性说明的 同时,进行了一些研究性的解释,以增强本书的科研价值。
调整、增加了部分分类,使全书的脉络更清晰、系统性 更强。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太极拳的发展作为适应时代的一方 面,出现了许多的太极拳网站,这些网站中,有着丰富的太极拳 技术、理论资料,并不断发表具有思维精彩亮点的文章和论说, 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网络价值系统,它必将对太极拳的发展产生 重大影响。因此在本辞典中收录了部分具有影响的太极拳网站。
涉及面更加广泛,包容的太极拳综合信息量更大。成为 一本完备的太极拳工具书。
原来因时间关系和其他一些原因,在《精选太极拳辞典》中 留有一些的遗憾,如收录的太极拳人物不够全面等,这次得到充 分弥补,更加完整。
徐才先生为《精选太极拳辞典》所作原序,视野开阔,立意 高远,非常精彩,仍作为本书序言。
为加强范本效果,加强本书的实用性,对广大太极拳爱好 者、研究者有重要参考价值,书中采用了大量写实照片,得到了 太极拳界的广泛支持。众多太极拳名家、太极拳世界冠军为本书 专门拍摄或提供了示范照片,有的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图片,使 得本书图文并茂,生动、权威。在编写本书过程中还得到国内外 武术界、文化界的热情支持和关心。在此一并致以特别感谢。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的、开放的时代。《中国太极拳辞典》出 版之际,本书的官方网站“太极在线”(www.e-taiji.com)也正 式开通,为本书的广大读者和太极拳爱好者们提供一个长期的、 不间断的交流、研讨互动平台。使得本书不仅作为一部作品,也 是一个课题长期的发展下去。北京大学的一些专家、学者为此付 出了许多辛劳,在此也表示感谢。
余功保
浏览1,4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