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杰先生是以实战享誉武坛的大成拳代表人物,作为一代拳学 大师,他在全面继承王梦斋拳学的基础上,将大成拳科学理论与我国 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精粹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 “拳禅不二”的拳学 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所提倡的“拳禅不二”的 拳学思想及其相关论述,已经成为大成拳的经典理论,是大成拳第二 代师资在治学过程中所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下面将“拳禅不二” 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作一介绍。
王选杰先生于50年代拜在王荽斋先生门下,当时大成拳已日渐成 熟,王荽斋先生已入“无相”之境。他此时很少谈拳,外人甚至是大 多数门人都难得一见他练拳。这时求学者多由早期弟子传授,而且许 多早中期弟子也因各种原因不在他的身边。这期间有年少聪慧的选杰 随侍在侧,王爹斋先生十分高兴,遂授大成拳秘要,当时得真诀者尚 有选杰先生师兄常志朗。王彦斋曾嘱咐王选杰该教的我都教你了,若 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须参究禅理。
王选杰先生遵从老师教诲,一面刻苦用功,一面参究禅法,终至 漆桶打破,圆证“拳禅不二”,以深厚的功力和学识成为一代拳学大师。
那么如何理解大成拳“拳禅不二”的拳学思想呢?
人们在进行大成拳的训练时,通过放松身体,合理意念诱导,可 以使气血畅通,身体强健。这种锻炼方法,《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 再加上合理的肩架配备,运用各种力学原理,通过精神放大等训练,即 可产生良好的健身效果和较强的技击作用。但是这种强调放松和意念 训练的方法,在取得较好效果的同时,也往往使人执著于此,精神反 受拘束。许多人练功多年而难有重大进步和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 于此。如何才能使精神得到最大限度解放,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体的良 质良能?王选杰先生通过参悟禅理,认识到“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 船”,只要不执著于法,放下身体和精神负担,心无所住,才能产生“真 心”,也就是人的本来面目,在拳学上即是人的先天良质良能。王荽斋 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所提到的“明心见性”,明见的即是这个。真性 人人具有,本来俱足,只因被妄想执著所覆,其作用不能充分的显现。 大成拳通过“七妙法门”的训练(大成拳学的七妙法门首先由王选杰 先生总结完善),就是要恢复人的良质良能,然后发挥其巨大威力。
拳和禅看似各不相干,但都要明心见性,求其本来,根本上是一 致的。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练拳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明心见性,恢 复本能,达到较好的养生和技击作用。二者的核心在于“明心见性”, 故王选杰先生提出要“以禅为体,以拳为用”,“拳和禅非一非二”「拳 禅不二”的拳学主张。
王选杰先生“拳禅不二”的拳学思想,不仅仅局限在拳和禅的关 系上,实际上是对王笏斋先生圆融和矛盾思想的发展。大成拳发展过 程中,曾有过一和二的争论。一和二是矛盾范畴里的两个概念,也是 大成拳重要的理论基石。事物是由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传统文化 里称之为阴阳,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比如拳学里的二争力,二 力方向相异,但又相互依存,才能产生共同的打击效果。在技击中,先 挂后放是二,将二者统一起来,直接将对方放出去即是一。一和二的 问题产生及其分歧,原因大致有二点,一是功法有正误之分;二是在 功法正确的基础上,功力有高下之别。功法错误,所得永远是二,充 其量能由慢二达到快二。功法正确,学者苦练,方能逐渐由二致一。因 此,王选杰先生以为一和二并不矛盾,二是一的基础,一里面其实已 含有了挂和放,不过由于功力深厚,已能做到“发力无断续二只有含 有挂和放,才能符合力学原理和实作规律,从而放得干脆、漂亮。王 选杰先生进一步考虑到,称其为一,里面又含有二,称其为二,二者 又相互联系,不可截然分开,故是非一非二。执著于二固然不对,执 著于一,也易挂一漏万,仍是有所执著。“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故 此应向上一路,非一非二,心无所住,方能契入本源,发挥本能,体 现在挂放问题上即是要做到有感即应,一触即发。明眼人可以看出王 选杰先生“非一非二”的答案非常圆融,是俯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所 得出的辩证性结论,其实质与王荽斋先生的“一”的拳学思想决不相 悖,王殄斋重点在于结果,王选杰重点在于过程。“非一非二”理论是 王若斋“一”的理论的诠释和发展,均属大成拳理论精华,因此本书 一并予以介绍°
拳禅不二思想体现在训练中,意念要做到若有若无,非有非无,连 绵不断,在乎有意和无意之间。如果偏于有意,容易使精神受到拘束, 如果偏于无意,容易站成死桩,造成顽空(拳学上称为枯禅)。
在对待着法和本能的问题上,王选杰先生以为“无心操拳,即是 本能;有意操拳,即是招法J招法和本能不是根本对立的,只要做到 “心无所住”,招法训练即是本能的训练。“有形有意皆是假,用到无心 始见奇。”禅学上称之为“法,非法,非非法”。
拳禅不二的思想体现在实战精神状态及其训练手段中,要求做到 《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J王选杰 先生在《大成拳、泰拳临战精神境界与因素之比较》一文中创造性地 提出了拳学之“灭四相”:“无我相者,就是有忘我之精神,能做到利 哀毁誉称讥乐苦,全然不动于心;无人相者,就是视对手如幻象,无 论对手如何高大凶猛,或矮小猥琐,也要做到不惊不怖,不骄不傲,利 之与害,胜之与负,难存我心:无众生相者,就是在大敌当前,即使 围观者有百万之众,无论何人喧哗私语,说长道短,能够做到视而不 见,听而不闻,清静之心,不受干扰;无寿者相,就是生死早已置之
68 | M正大成拳]
度外,做到生亦不欣,死亦不戚,生死不二,生死是一,或生或死,全 不介意。”如此方能放下一切挂碍,充分发挥人体潜能,日久功深,不 战即可从精神上慑服对方。
亲见王选杰先生作拳的武林人士都认为,王选杰先生已达拳学大 成之境,其中常志朗先生衣钵弟子李荣玉先生在《王选杰大成拳术大 全?序》中回忆道:“他(指王选杰先生)在举手投足盼顾之间显得非 常协调得劲。看得出,他是一个非常有功夫的人,可以说到了 ‘行走 坐卧,不离拳意’的地步。”此种境界反映在禅学上,即是“搬柴运米, 无非佛法;锄禾种地,总是禅机厂可以说,王选杰先生所达到的拳学 境界,为其所提倡的“拳禅不二”的拳学思想,提供了一个最有力的 诠释和说明。
王选杰先生生前最后一张留影(弟子唐成根先生摄)王选杰先生生前最后一张留影(弟子唐成根先生摄)
王选杰先生生前最后一张留影(弟子唐成根先生摄)
王选杰先生生前最后一张留影(弟子唐成根先生摄)
第四章第四章站桩是大成拳的之核心,站桩是为 了使人身之筋、骨、气、血、肉、精、神 得到整体锻炼,使人达到均整状态。换 言之,站桩是统一意志,统一动作,统 一力气神的基础功夫,不经站桩,绝不 能得大成拳的之整体惊弹力,前人曾 云:“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站桩 的目的是“得力”。 ?
第四章
第四章
通过站桩能通气血、壮筋骨、整饰 神经,并能很好的体认全身的松紧、虚 实、动静、含蓄、形意、轻重,发出内 劲,而不是站桩得了内劲,不能用,还 要练习别的功法来爆发内劲。
大成拳桩法分为养生桩、技击桩。
浏览3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