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


一、拳理、拳法的形成|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





陈式太极拳是祖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 育项目之一。明末清初,陈王廷创编太极拳时,其拳理、拳法的形成有三个 来源:一是以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理的依据;二是以道家的养 生术和中国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拳术内功的依据;三是以戚继光的《拳 经》等技击典籍为创编套路外功的借鉴。这样就使这套拳术形成为一个完整 而科学、内外兼练、既有健身性又有技击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武术项目,成为 一门身心修养之学,是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陈式太极拳的 科学实践价值,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的重视。



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陈家沟,太极 拳一向秘不外传。直到陈氏14世、太极拳第6代宗师陈长兴把拳传给外姓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以后,演化出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太极拳才缓缓地 流传到全国各地。但是,长期以来,比较广泛流传的是偏于柔缓的太极拳。 而把保持太极拳之轻沉兼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顺逆螺旋等固有特点的 陈式太极拳(即陈长兴所传大架),自其发源地河南陈家沟一隅之地传播到 北京、南京等地的,是著名太极拳大师陈发科及其侄陈照丕。在套路的整理 和陈式太极拳的推广方面,陈发科贡献最大。1957年陈发科逝世之后,其 后近30年,把陈式太极拳从北京普及到上海、南京、郑州、石家庄、焦作 等地的,主要是陈发科之子陈照奎老师。特别是陈发科的学生顾留馨、沈家 祯依据发科公及照奎老师的拳架、拳照所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问世之 后,陈式太极拳才在国内外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庐山真面目”方为世人 所识。



陈发科是陈长兴的曾孙,陈氏第17世、陈式太极拳第9代宗师,是20 世纪上半叶陈家拳的掌门人。1928年许禹生把他请到北京教拳,并不多作 宣扬,所传的面并不广。陈照奎老师是陈发科幼子,父亲比较宠爱,一直留 在身边,把自己年轻时练的家传低式拳架教给他。此架动作编排细腻,难度 较高。陈发科规定其子日练20遍,陈照奎老师尽得家传,可以说他所传的 拳架是和陈长兴一脉相承的。



解放以后,陈发科虽60多岁了,仍在北京教拳、教推手。适时拳架放 高,趋于平稳自如,更显得舒展大方。但对自己的儿子,仍要求练吃功夫的 家传低架。



陈照奎老师自幼秉承家传,深得太极拳术奥秘。1957年陈发科公去世 后,陈照奎老师还不到而立之年,已经拳艺精湛,卓越超群,堪称当代陈长 兴老架的真正传人(有人将陈发科所传之拳架称为“新架”,陈老师认为这 是不对的)。陈老师虽常自称其功夫远不如其父,但他有文化,有知识,懂 拳理,肯钻研,善于把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现代人体力学、生理学等科学知识 运用于拳术的分解,加上数十年的苦功,因而他在继承和发展陈式太极拳拳 理、拳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60年代初,顾留馨先生邀请陈照奎老师到上海教拳。1961 ~ 1966年他 先后在上海体育宫和南京体委公开教拳,陈式太极拳才在江南群众中生根。 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被迫从上海返回北京,在京以授拳为生。1973 年至1981年他先后到郑州、石家庄、焦作等地教拳。



我从1972 - 1980年之间,曾三上北京、两下河南跟陈照奎老师学拳, 又三次请老师来石家庄我家中授艺。二十几年来个人在演练和传授老师所亲 授的第一路、第二路(炮锤)拳艺的实践中,粗浅的体会是:不论从哲学、 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力学、医学和美学等方面来分析,陈照奎老师所传的 陈长兴大架太极拳,具有其宝贵的健身、健脑、技击和艺术价值,不愧为一 套具有独特风格的健身护身法宝。



陈照奎老师所传的陈长兴大架太极拳,不仅具有刚柔相济、开合相寓、 快慢相间,顺逆缠丝、动作螺旋、虚实互换、节节贯串等陈式太极拳的共性 特征,而且还特别强调在上身中正安舒的基础上,肌体各个部位的劲力要对 称平衡,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前发后塌,八面支撑;强调走低架子,重视 胸腰折叠和丹田内转功夫;发劲松活弹抖,轻沉兼备;倒换虚实,强调裆走 下弧;运劲注重呼气;大小动作都讲求技击含义,体用兼备,保持鲜明的武



术风格,以及那寓技击含义于其中的艺术造型等等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拳 架演练之中,不论是对演练者本人,还是对赏拳的观众来说,都会给人以生 命的力量和美的享受。



陈照奎老师的拳架,是他父亲陈发科家传的年轻人练的低架子,当时在 北京是很少传外人的。陈发科公逝世之后,特别是“文革”之后,陈照奎老 师才在少数门生之中将这套拳架逐步传开。陈老师少年时期在其父严格教导 下,刻苦练拳的情景及其功底,其姐陈豫侠老师最清楚(见陈豫侠《纪念照 奎弟逝世三周年》一文,载于1984年《陈式太极拳研究》第2期),最了解 陈老师的冯志强、陈立清、顾留馨老师等都对陈照奎老师的拳艺有很高的评 价。



有些跟陈照奎老师学拳的人反映:陈老师传授的拳架势子低,动作分解 细腻,身法、步法、眼法、手法、用法要求严谨,发劲强调丹田带动和松活 弹抖,因而感到难度大、强度大,认为难学难练。其实老师早就讲过:“武 术本身就是吃苦流汗的事儿”,“学习必须付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有一定的 艰苦性”,“这在意志锻炼方面也有相当的效果气 又说“功夫功夫,就是要 下苦功夫,没有苦功夫,拳也是空的”。另外,他强调练拳必须从实战出发, 一招一式都明白它的技击含义。实践证明,当你一旦掌握了拳理、拳法及动 作要领和技击含义,严格按老师要求坚持不懈地刻苦锻炼,一两年之后,就 会感到每练完一遍拳,汗流滤背,浑身舒松,精力旺盛,思路敏捷,整天感 到有精神,有使不完的劲儿,使你享受到一般人难以得到的生命健康的幸福 之感。



陈老师那纯正的功架,精湛的拳理,以及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深刻地 印在我心中。经过近30多年来个人练拳、教拳的实践,在健身健脑以及提 高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个人受益匪浅,体会甚多。陈照奎老师逝世转瞬已经 20年,现在谨将自己跟老师学拳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向世人介绍陈 式世传的太极拳的一些精义和独特风格,以表对先师的缅怀之情。



陈长兴(14世)——陈发科(17世)——陈照奎(18世)所递传的太 极拳拳架的精义及其独特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浏览5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