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武禹襄(1812年——1880年),名河清,号廉泉,
河北永年望族,教书为业,以子孙显贵,被朝廷增封为 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杨禄禅自陈家沟学成太 极拳艺回归故里,居永年“太和堂”药店,太和堂药店 承租的房产正是武禹襄家的。时杨禄禅名声显扬,武 禹襄公虽儒雅翰林风范,但内藏武侠之心。据李亦畲 《太极拳小序》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 伊不肯轻易授人,仅能得其大概。”1852年武禹襄奉母 命,往河南舞阳县探望长兄澄清,时武澄清官居河南 舞阳县知县。经太和堂主陈德瑚介绍,绕道温县赵堡 镇,拜访了当地著名的太极拳师陈清平(1795年—— 1868 年)。
陈清平是太极拳赵堡架的第七代宗师。当时正 为一场官司所牵连,怀庆府(清时温县归怀庆府管 辖),知府大人与武家交情很好。武禹襄便烦请知府 大人替陈清平了结了官司。陈清平对此深为感动,继 而知道武禹襄是为学拳问艺而来,遂留武禹襄在赵堡 镇居住月余,将拳艺奥妙尽授武禹襄,以示谢意。由 于太极拳赵堡架有“赵堡拳不出村”的旧习,所以陈清 平传赠给武禹襄的王宗岳注解的《张三丰太极拳论》 一事,自然不能告知于外人,所以就有了后世关于禹 襄的长兄武澄清在舞阳县任上从北舞渡一盐店获太 极拳谱转交武禹襄的故事。但是不管此事具体之由 理 来,武禹襄确实是在得此太极拳谱之后,多有参悟,更 法 有新的阐述。
按照太极拳的传授方式,月余时间充其量是溜架? 阶段,况且武禹襄已是四十岁的中年人。所以,可以源 断定,武禹襄在月余的时间,是向陈清平请教太极拳 篇 的内在秘要,比较合乎实际。应该说武禹襄之拳架得 之于杨禄禅,拳理心法得之于陈清平。武禹襄是一介 文儒,平素注重外表体统,长袍马褂格外整齐,操拳弄 腿自然要有所照顾。武禹襄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形 成了流传于世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太极拳武氏架。
武禹襄根据心得撰写了 :《太极拳论要解》、《四字 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 诣。
武禹襄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杨禄禅,忠于继 承,敢于参研,从拳理拳法到刀剑杆之运用,一帜独 树,蔚然成家。它由于社会地位的原因,不便于公开 课徒授业,得其真传者,有外甥李亦畲、李启轩。杨班 侯奉父命向武禹襄学文之余,其拳法也得到武禹襄的 点拨。
李亦畲(1832年——1892年),师禹襄,学而广 大,写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 诀》、《太极拳小序》等拳论,禹襄长兄澄清写有《释原 论》、《打手歌》等文,禹襄仲兄汝清写有《太极拳结论》 等文章,武氏架传人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后世 文人学者研练太极拳道艺的先河。
李氏家族乃书香门第,专以咏读进科为主,李亦 畲、李启轩均未以太极拳技行世,少有授徒,能得其艺 而广其传者仅门人郝和。
郝和,字为真(1849年——1920年)永年人,家境 贫寒,喜拳艺,好读书,先习外家拳,后习太极拳。从 本地名绅李亦畲先生学习,潜心修为,二十载如一日。 由于郝为真尊师重艺,品行端正,因此被李亦畲先生 视为其衣钵传人。李亦畲知其家境贫寒,靠给人做佣 工挣钱糊口,便资助郝为真开了一家粮店,使其丰衣 足食,无习拳分心之忧。亦畲晚年每逢有人前来较 技,则命郝为真与来人一试,可见郝为真在李师门下 地位之重要。李亦畲过世以后,郝为真为生活计应人 所请公开授徒。
郝为真一生授徒甚多,除次子郝月如(字文桂)
(1877——1935)外,本县有李福荫(李启轩之孙)、韩 钦贤、李槐荫(李亦畲之长孙)、张振宗、范念祖等。顺 德府有李圣瑞、李香远、郝中天、王延九、申文魁、申武 魁等。清河县有阎志高等。其余尚有:任县王其和、 刘东汉、隆尧县孟和春、毛根元、郭三刚等也都直接或 间接得到郝为真先生的指导。李亦畲过世时,其次子 李逊之(1882年——1944年)年方八九岁,其太极拳 技也多为师兄郝为真代师传授。郝为真成名后,于 1912年进京访友,因年事已高,染病于京城,蒲阳孙禄 堂久仰郝为真之名,听说郝为真病困一事,立即将郝 为真接到家中细心照料。郝为真病愈后,十分钦佩孙 禄堂的为人,无以为报,遂将太极拳武氏架各种窍要 理 奥秘合盘相告。 法
郝为真先生自京城回到家乡以后,应省立永年十 渊 三中学暨县立高级小学之聘,到两校担任了武术教源 师。郝为真先生门下桃李遍布河北,武禹襄所开太极 篇 拳武氏架至此得以广传。郝为真在太极拳武氏架得 以广传到今天的过程中,占有继往开来,举足轻重的 地位,是太极拳武氏架的中兴人物。它为太极拳武氏 架的弘扬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浏览2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