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受时风和家庭影响也都兼习武艺°广 府西大街有一所太和堂中药店,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经营,伙 友多习拳技。药店房屋是武家产业,禹襄常到太和堂闲坐,见店 伙所演拳技与众不同,遂以客东之谊求授,练习有年,而奥妙难 悟。后来同郡南关杨禄禅(名福魁,1799—1872)返里。禄禅自 幼生活在河南温县陈家沟,曾随镖师陈长兴(字云亭,1771— 1853)学拳,返里后住在太和堂内以教拳为业,得识武氏昆仲0 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对此记载较详,他说:“禹襄与兄秋瀛及 泽棠皆好武技。禄禅归自陈家沟,虽身怀绝技,以单门寒族,不 为乡里所重,武氏兄弟慕其技之精妙,皆折节与交,禄禅以武氏 为永年望族,亦倾心结纳武氏弟兄得以知其拳技之大要。咸 丰二年,禹襄奉母命往河南舞阳县探望长兄澄清,经太和堂店东 介绍,禹襄绕道温县赵堡镇拜访了当地著名拳师陈清平(1795— 1868)。陈清平祖居陈家沟,到了祖父万拔、叔祖父万选这一代 移居王场赵村(在陈沟东)。清平的父亲锡辂在赵堡镇经营粮 行,锡辂死后,清平继续在赵堡开粮店,因生意兴隆便买地筑屋 定居于赵堡,并教授拳技。因他教学有方造就了不少人才,如和 兆元、李作智、牛发虎、张敬之、李景彦等皆出清平门下,遂成 为当地名师。据老人们传说,武禹襄到赵堡镇造访陈清平时,清 平正为一场官司所牵连。怀庆府(清制,温县归怀庆府管辖)知 府与武家为旧好,禹襄便烦他代清平了结了官司。清平对此深为 感激,继知禹襄是为学拳问艺而来,遂留禹襄在赵堡居住月余, 将拳技奥秘悉授禹襄。
同时,禹襄的长兄武澄清在舞阳县任上从一盐店获得一册山 西王宗岳编写的《太极拳谱》,这是当时发现的第一部总结太极 拳练法用法以及为何命名太极拳的重要文献。禹襄到舞阳后,澄 清将拳谱转交给他。禹襄得到这部拳谱更有发悟,返里后,放弃 科考,“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见 《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他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 实之术,医学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 提放之巧,经多年潜心研习,遂神乎其技。他本颜习斋“实习实 行”的理论,多与力大精通武艺者相搏,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 精到。禹襄根据心得写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 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 八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旨,把太极拳升华为练意、练体、养 气(蓄神)三者相结合的高级拳术。禹襄的传人李亦畲(1832— 1892)宗禹襄之学光而大之,写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 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等拳论;禹襄的长兄澄清也写 有《释原论》、《打手歌》等文,禹襄仲兄汝清也有《太极拳结 论》等文。他们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膏馥了众多的太极拳家,并为日后许多文人学者研究探讨太极拳 艺开创了先河。
武禹襄还根据拳理拳法创编了一套融技击、健身、养性为一 体的拳势和刀、杆锻炼套路。还把推手演化为进退各三步半的活 步推手。他创编的拳势,组织缜密,法度严谨,势简技繁,用法 精敏。走架强调用意,以心行气,招势变换须有折叠,走化蓄发 妙在腰隙抽挚。拳风自然洗练,外则柔和渊懿,内则坚劲雄直, 含阳刚于阴柔之中,寓雄奇于淡远之内,形成了 “简洁缜密,术
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独特风格。
武禹襄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忠于继承,勇于革新,师 前贤心法,不泥古人步迹,从拳理、拳法到刀杆运用,一帜卓 树,蔚然成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太极拳学派。他成就虽大,可 惜为社会地位所限,不屑公开课徒传艺,得其真传者除外甥李亦 畲、李启轩外,只有杨班侯一人。
浏览2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