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 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 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之人言之,知者多不肯 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情况者,可 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 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跻穴处)如有物萌 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 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 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 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 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 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 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 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 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 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 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
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 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 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真人之气 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 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动作,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 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 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 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提至丹田,而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 主之于丹田,以神用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 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 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 立,或行动内中仍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 至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 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 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 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 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 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 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 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 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身体内外之所经 验。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 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 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 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 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 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有不测之事. 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都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 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 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第六章形意拳杂谈
第一节形意拳说
形者.形象也。意者,心意也。人与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 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意者,心之所发也。 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相感不外一气之流行,故达 摩祖师本之.而创是拳,其旨在养气,在益力,动作简而功用无穷. 故名之曰形意拳也。
第二节形意拳一气说
太极本混混沌沌,无形无意,而其中却含有一气,其气流行宇 内,无所不至,而生机萌焉。名曰一气。亦曰先天真一之气。由是 气而生两仪,而天地始分,阴阳始判,人类亦于是乎产生。故是气 也.实为人类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人能养是气而保之弗 失?则长生。丧之而听其涣散,则夭死。形意拳者,是以后天人为之 锻炼,参阴阳,合造化,欲旋乾转坤,由后天返先天,保养是气?而使 之登于寿域者也。故是拳虽变化万端,玄妙百出,若概括言之.总不 外乎练气二字而已。
第三节形意拳两仪说
两仪者,由一气而生,即天地也,亦即阴阳也。独阳则不生,孤 阴则不长,阴阳酝酿,而万物化生,此天地自然之理也。人生亦一小 天地也;凡四体百骸,一举一动,无一不可以阴阳分之。阴阳和,则 体健而动作顺遂;阴阳乖,则体弱而举动失措。盖阴阳由先天真一 之气而生,然欲养此先天真一之气而保持不失亦必先自阴阳调和, 始此,习形意拳者不可不知两仪者也。如以人体言:肩邛日也;胯.阴 也,肩与胯须相合,即阴阳相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是曰外三合。见后形意拳六合)。肘,阳也;膝阴也,肘与膝须相合, 即阴阳相合也。手.阳也;足,阴也,手与足须相合,即阴阳相合也。 以动作言:伸,阳也,缩,阴也;起,阳也,落,阴也。伸缩自然.起落合 度.亦即阴阳相合之谓也。他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生阳,阳 极则生阴,错综变化,莫可端倪,学者须体会其意而明辨之可也。
浏览4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