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流派之一,它是由河北省永年县 人武禹襄所创。武禹襄生于1812年,卒于1880年。据武莱 绪所撰廉泉《行略》记载:“先王父博览史书”,“惟日以上 事慈闱,下课子,究心太极拳术为事”,“先王父因事赴豫, 便到过陈家沟,又访赵堡镇陈青萍,青萍亦精斯技者,研究 月余,奥妙尽得,返故后,精益求精,遂神乎其技矣。”从 武禹襄之孙武莱绪的记载所述,武禹襄每日以研究太极拳和 博览史书为事,正因为如此,武禹襄习武好文,学识渊博。 从1850年开始,武禹襄到杨露禅家,作杨露禅之子杨班侯 习文的家庭教师,每当下课时就拜杨露禅为师学习陈式老架 太极拳。1852年途经河南怀庆府赵堡镇时,从赵堡镇陈青 萍学习陈式新架太极拳,在赵堡镇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尽得太 极拳之奥秘。从时间上得知,武禹襄“研究月余,奥妙尽 得”,主要是得到了陈青萍口授的太极拳秘诀和陈青萍之体 会心得,如果不是这样,研究月余,尽得奥妙是不可能的。
武禹襄由于自幼十分聪慧,习武好文,对陈青萍口授的 太极拳奥秘领悟甚快,较好地掌握了太极拳的精髓。后来武 禹襄在其兄长武澄清处(武澄青曾任河南舞阳县知县;二哥 —8 —
武汝清,曾官至刑部四川员外郎,兄弟三人皆好武术),得 武阳盐店抄存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襄加倍钻研, 不断揣摩,结合多年练拳的体会,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太极 拳理论,并撰写了如《打手要言》、《十三总势说略》、《太极 拳谱》等一批太极拳理论著作,使武式太极拳逐步形成了体 系。武式太极拳归纳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 武式太极拳手法、步法严谨。强调在两脚、两腿 虚实分明的基础上,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徐徐地将全脚 放平;弓步时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应挺直。在手 法上,两手各管半个身体的范围,出手横不过肩。手法、步 法严谨是武式太极拳的一个特点O
(二) 武式太极拳讲究起、承、开、合。武式太极拳在 演练过程中每式均含起、承、开、合之势,处处有含胸拔 背,裹裆,护臀,提顶,腾挪,闪战之形象,动作“往复须 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在折叠、转换之中体现起、承、 开、?合的运动形式和运动特点。
(三) 武式太极拳注重内功。武式太极拳在练拳和技击 时突出“内气潜转”的功能,要求“以内气的变幻来支配外 形的变幻”,强调“先在心,后在身”,通过“以心行气,以 气运身”的巧妙运作达到太极拳的高深境界。武禹襄在《十 三势行功歌》中,对命、气、意、静、动进行了深刻总结。 《十三势行功歌》曰如下:
命意源头在腰隙。
气遍身躯不稍滞。
因故变化示神奇。
得来不觉费功夫。命意源头在腰隙。
气遍身躯不稍滞。
因故变化示神奇。
得来不觉费功夫。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气遍身躯不稍滞。
因故变化示神奇。
得来不觉费功夫。
命意源头在腰隙。
气遍身躯不稍滞。
因故变化示神奇。
得来不觉费功夫。
变换虚实须留意,
静中能动动犹静,
势势存心揆用意,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身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
《十三势行功歌》所述的各个方面,归结到一点就是以 心的变化和修炼来统帅形的变化。所以说,十分重视内功修 炼是武式太极拳的又一特点。
浏览7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