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本七言六句共四十二字的《打手歌》,初见 于清?王宗岳著《太极拳谱》内。其原文为:
“挪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捋",原作“握沾连粘随''原作“粘连黏随”,今 皆依简体字及通行本。此外,个别辑本有作“上下相
遂人难进”、“人难侵"、“敌难近"、“引入落空气“沾连 绵随”的等等,都属笔误或润改。陈沟两仪堂旧抄本 .《打手歌》首句作“挤搠撼按近人陈子明(??195D 《陈氏拳械汇编》所辑《打手歌》,“糊捋挤按"作F撼 挤捺”,这恐怕只是为了切合乡音罢了。其他如“上下 相随”作“周身相随”,“来打我''作“来攻击不丢 顶”作“就屈伸”等等,分明也属润改一类,在文义上 均无多大的出入。
《打手歌》作者王宗岳,山西人,清代乾隆年间在 世,以教书为业。平素酷爱武术,精通拳法、枪法,悉 心研练数十年,颇有心得。著有《太极拳谱》和《阴符 枪谱》。据清代乾隆六十年乙卯岁(1795)佚名氏《阴 符枪谱序》说:“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 老子之书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剌之术,枪 法其尤精者也。盖先生深观于盈虚消息之机,熟悉于 止齐步伐之节,简练揣摩,自成一家,名曰'阴符枪 ……辛亥岁(1791),先生在洛,即以示余。余但观其 大略,而未得深悉其蕴,每以为憾。余应乡试居汴,而 先生适馆于汴。退食之余,复出其稿示余,乃悉心观 之。"又说:“先生尝谓余曰:'余本不欲谱,但悉心于 此数十年,而始少(稍)有所得,……于是将枪法集成 为诀,而明其进退变化之法'了上文“洛气指洛阳。 汴,指开封。说明王宗岳于1791年在河南洛阳,1795
次 年在开封.他既悉心于武技数十年,此时当已接近晚
版 年了。看来他的一生,主要是生活在乾隆年间(1736
??1795)的。此外有关他平生的事迹,别无史料可考。
' 王宗岳的著作,被后世太极拳家所普遍推崇的
是《太极拳谱》一书。《太极拳谱》的内容包括《太极拳
' 论》、《太极拳释名》两篇论说文,以及《打手歌》、《十
三势行功歌》两篇七言歌诀。这四篇文章在国内外流 传都极为广泛,近百年来出版的各种太极拳专著,大 都是附录或引述这些文章的,它对于后世太极拳实 践和理论的继承、创新、发展等诸方面,都有着极为 深远的影响。
《打手歌》言简意赅,便于背诵和记忆。因此,它 历来被当作太极推手教学的启蒙性教材,是公认的 太极推手和散手的指导原则。例如歌诀中“上下相
> 随“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沾连粘随"、“不丢
(不)顶”等语,都早已成为太极拳教学的常用术语
' 了。前辈太极拳名家为《打手歌》注解的人很多,虽然
诠释是大同小异的,却也不乏独到的心得。在一定程 度上都为丰富和充实《打手歌》的学术性理论内容,
i 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所谓“阐发精义气实际上就包含
了注家自己锻炼实践的心得,因而比原作的意义往 往更加深了一层。例如、沾连粘随”四字,原本是指 “沾而相连、粘依相随”的意思;《太极拳论》中早已谈
到了“我顺人背谓之粘”、“偏沉则随"等语。但后人则 把沾、连、粘、随四字分别解释,并使之成为推手所必 须遵循的四个要点。这就不能不说是在理论上作了 进一步的发展。
《打手歌》为王宗岳所著,原无疑义。近代张士一 ”始据《太极拳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提出《打手 歌》为王以前人所作。唐豪(1897?1959)又据在河南 温县陈家沟发现的少了最后两句的《打手歌》,提出 《打手歌》为陈奏庭所作.顾留馨也因之认定《打手 歌》六句为“王宗岳修订”。对此虽已考据成帙,但细 辩其根据是薄弱的。例如:“四两拨千斤”是一句极 为古老的拳谚,早在王宗岳以前已经流行于世,王宗 岳把它采入《打手歌》原是毫不足怪的。历代后人诗 歌中,采入古代格言、谚语的事例举不胜举,何独王 宗岳不能如此呢?再说唐豪先生在三十年代发现陈 沟两仪堂拳谱旧抄本中有《打手歌》四句,因此推想 六句,当由四句繁衍而成,这也只是想当然罢了。因 为四句变六句固有可能,而六句只得其中四句或者 少抄了两句,那也属常有的事啊!何况两仪堂旧抄本 未必是早于乾隆年间的抄本。以是观之,要推翻王宗 岳是《打手歌》的作者,其论据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浏览4,4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