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于《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 I ?
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 必殆。”⑴知,了解。殆,危险。后世成语有作“知己知 彼,百战百胜”,虽亦典出于此,但以“不殆”较为实 际,而“百胜”则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
战争中敌我双方是最基本的一对矛盾,只有深 刻地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才能避免犯片面性的毛 病。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说广孙子的规 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⑵这 是对《孙子》这句话的高度评价,同时也阐明了对《孙 子》一书“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此前,毛泽东同志早在1936年所写的《中国革 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已明确指出广中国古 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 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 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畚去决定 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 话了⑶这里既指出了《孙子》全书中最精辟的一个命 题,又对这一命题作了通俗易懂的解析。这肯定是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孙武的这句名言的。
在太极拳的古典理论著作中,也不乏引述或发 挥孙武的这一名言的,如清代乾隆年间(1736? 1795)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说:“人不知我,我独 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⑷很明显, 这话实是以上述孙武名言为依据而加以引申和发挥 的。 '
再如,清代李亦畲(1832?1892)《走架打手行工 要言》写道: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 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又说、平 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 不合?少(稍)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 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 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 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 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也!"⑸文中“打手",即今称之推手。李亦畲根据《孙 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言,结合太极拳走架 和推手实践,提出“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和“打手是 知人功夫”,并作了具体的解释。据太极拳体用之说, 太极拳以走架为“体",练体,也即练知己功夫;太极 拳以推手、散手为“用",练用,便是练知人功夫。但这 两者是密切关连的,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和相辅相 成的。太极拳家孙剑云(1914?)说:“练'体,就包括 着'用',练'用'也离不开'体……但单人练习,不 易找到'用'的妙处。"⑹换言之,走架中虽然包含了 足以供应用的各种着法,但如只练走架,仍是难以掌 握着法的使用规律,更谈不上,懂劲”和“阶级神明” 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只练走架,不但无法“知人”,而 且其知己功夫也一定是有限的;相对地,推手虽是知 人功夫,却也包含着知己功夫,这正如李亦畲所说的 “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气 不过,太极拳是以走架 为基础功夫的,基础扎得不牢实,应用于推手、散手 时,也不免会头重脚轻,顶顶抗抗和僵滞不化的。
总而言之,要达到知己知彼,那就必须把走架和 推手这两种功夫结合为用,做到体用兼修,如此勤学 苦练,日久“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 明",这原本是意料中的事情啊!
最后,还必须说明一点是,走架与推手乃是太极 拳的两个组成部分,是对立的统一体。而初学的人往 往在走架时忘了存想“无人人打影”(也叫“无人若有 人",的知人功夫;在推手时却又撇开了走架中的知 己功夫,甚至连基本用法都来自太极拳架以外的东 西,如使用弹击、撞击、硬拖、硬拉、硬叉、翠夹、抱摔 等等,几乎成了个“四不象''。那就没法说这些是太极 拳的知己和知人的功夫了。《老子》说:“知人者智 (知),自知者明,'看来要练好太极拳的走架和推手, 这“明、知”二字也是缺一不可的呀!
浏览5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