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谭


一、沾连粘I?不丢顶|太极拳论谭





“沾连粘随”四字,近代太极拳家大都作了逐字 分解,如《十六目》第1?8目,除1~2目“较、接”二 字指推手较量外,第5?6目“因、依”二字则是从 “粘"字中衍生的。现引载于后:



1. 较,较量高低。



2. 接,是两人手相接也。



3. 沾,是手与手相沾,如“沾衣欲湿杏花雨”之 “沾L



4. 粘,如胶漆之粘,是人既沾我手,不能离去。



5. 因,是因人之来。



6. 依,,是我靠住人身。



7. 连,是手与手相接连。



8. 随,是随人之势以为进退。



从上引之文,不难看出:《十六目》实际上是针对 《打手歌》最后两句中11个字所作的逐字分解;这里 虽未谈到“不丢顶”三字,但如能做到沾连粘随,那也 自然能做到不丢不顶了。不丢顶,意即在舍己从人、 随人而动的过程中,既不丢人,也不用劲顶人。换句 话说,粘不住人,必犯“丢''的毛病;做不到“舍己从 人”?就易犯“顶''的毛病。后人进一步由“丢、顶”二 字,把它繁衍为“匾、抗、丢、顶"四字,统称为“双重” 之病。总之?沾连粘随是四要,丢顶是二不要。繁衍 后“二不要”就成为四不要?或称“四病



杨澄甫先生所藏据称是祖传的《太极拳谱》,其 中也有《沾粘连随解》和《顶匾丢抗解》各一篇。因文 字不多,兹特辑录全文,以便对照分析。



《沾粘连随解》



提上拔高谓之沾;留恋缱绻谓之粘;



舍己无离谓之连;彼走此应谓之随。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粘 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顶匾丢抗解》



顶者,出头之谓;匾者,不及之谓;



丢者,离开之谓;抗者,太过之谓。



要知此四字之病,不但沾粘连随之功断,且不明
知觉运动矣。初学对待者不可不知,更不可不去此四
病。所难在沾粘连随中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C
上文“提上拔高谓之沾”,与《十六目》“手与手相沾,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之。沾,”的说法有所不同。“提
上拔高"是为了便于借力,这与李亦畲《撒放密诀》




“擎起彼劲借彼力"句中“擎”字的含意相近似。所以,
沾中须含擎意。“留恋缱绻”就是密切得难分难舍之
意,与“如胶漆之粘”是含意一致的两种说法。其余各
句也无矛盾之处。



顶痕丢抗的“匾、抗”二字,凡顶得厉害就成了 “抗气 抗,即以大力抵抗。作为术语字,这是从“顶” 字中衍化派生的。丢,即离。匾,同瘪。人走时,我不 能连随,那就成为“丢气与此相反,人粘逼而来,我虽 不与顶抗,只是丢了拥劲,捆不住,化不开,手臂一下 子被压扁,贴住自己的身躯形成“自困自''的“软手”, 这就称为“匾"。它既像挂在中堂的横匾,缺少拱形的 抗压力,又像泄了气的皮球,瘪掉了。那自然立即被 人得实发放了。由此推论,匾,虽与丢两方向;现象都 不相同,但却是从“丢”字中衍化派生的。这是指术语 的繁衍,实质上也就是对《打手歌》理论的一大发展。 这四病都与《太极拳论》所说“双重之病"相合,也就 是都会被对乘机借力或乘隙进攻得逞的。因此,《打 手歌》的最后一句,便成为太极推手和散手运动中最 重要的基本要领了。这也就是《打手歌》之所以被后 人尊奉为太极拳经典著作的缘故吧!





浏览5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