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总势莫轻视, 变转虚实须留意, 静中触动动犹静, 势势存心揆用意, 刻刻留意在腰间,⑤ 尾闾正中神贯顶, "打细留心向推求, 命意源头在腰隙Q① 气遍身躯不稍滞。② 因敌变化示神奇。③ 得来不觉费功夫。④ 腹内松净气腾然。⑥ 满身轻利顶头悬。⑦ 屈身开合听自由.⑧
入门引路须口技, 若言体用何为准, 详推用意终何在? 歌兮歌兮百四十, 若不向此推求去,入门引路须口技, 若言体用何为准, 详推用意终何在? 歌兮歌兮百四十, 若不向此推求去,功夫无息法自休。? 意气君来骨肉臣。⑩ 益寿延年不老春。? 字字真切意无疑。
入门引路须口技, 若言体用何为准, 详推用意终何在? 歌兮歌兮百四十, 若不向此推求去,
入门引路须口技, 若言体用何为准, 详推用意终何在? 歌兮歌兮百四十,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遗叹息。?
按
本文也是武澄清在舞阳县所得残抄本中的文章之一。犀 无作者姓氏。但从歌的末四句分析,此歌作者,故意耸人歼, 同,意欲使人相信,作者是十三势拳的权威者。其实,这种, 娜劣的手法,反倒使人一目了然,这是一篇冒名伪作。也有 人认为,有的抄本中的“原注云”,就刻附在此文之末Q虹 语虽无确切依据,但从二者的思想内容,却是极其吻合的。 《歌》认为十三势既为克敌制胜之法;但根本目的还在于*益 痔延年不老春"o “注”更认为《歌》为“三丰老顺遗论, 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武艺之末也。''真是“珠联璧 令” o若非“张三丰祖师遗论",有谁敢说如此大话。可' 是,谁能把祖师遗论笔之于文,而流传后世呢?不用问也是 -位大有道行者! ?我们这里也不必说三道四,相信读者自, 有公论。
全文共24句,若以“百四十”字计算,《歌》至“益寿。 延年不老春"句为终结。余四句乃是《忠告〃,不属歌的内; 容。但这四句话,确实使许多太极拳爱好者为之倾倒。把它 与《太极拳论》共枚视为经典之作。此歌虽系伪作,其内容 也不如《太极拳论》系统完整,但却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训练要 <,对指导和推动近代太极拳的发展提高,具有不可否认的 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批判其错误思想的基础上,对他如
拳法论述还是应该认真研究和吸取的。
注
① 首句可以说是宣传鼓动工作。不过从“十三总势”.的名字分 析,此歌创作时间,是在《十三势”尚未更名“太极拳“之前。二句 突出了 “意“的作用,并指出了用意的源头。“腰隙”,指肋下胯上 之间部位。有人认为“隙”字可能是谐音之讹,因而改为“腰际”,“腰 胁”“腰膝”等等。“际”字尚可。“胁”、“膝”则属画蛇添足。 不可忘记,歌词是"命意源头” o
② 《变转”指变着(招)转势。“变转虚实”,为指变着转势时 的虚实变化。其所以要特别“留意”,是因为在变转的衔接处,虚实 用之不当,便给对手进攻造成可乘之机-"气遍身躯不少滞”是变转 虚实的物质条件。不如此便不能保证变转动作所需要的轻灵圆活要 求。“稍",有的本或作“少” S "滞〃,别本或作“痴”。
“滞”、“痴”均指反应动作失灵的表现。"痴”字乃是形象比喻, 寓意含蓄。凡有推手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不懂劲的人,一遇对 手的攻击,便不自觉地努气使力,动作滞涩,反应迟钝,反映于外表 者,恰为痴呆之相。
③ “静中触动动犹静”是动静的辩证法,要求二者既对立又统 一4静为基础,动是主导。静时固要静,动时仍要离于其静中$动固 是动,静时也要寓动于其中。不如此,动作便不能灵活善变。举两个实 例解之3短跑运动员起跑时的准备姿势,就具有静中寓动的因素。故 能闻枪响时即冲出。这枪声就如竞技中对手的一“触”。芮如惯骑自 行车的人,在车行时仍能动中寓静,头脑冷静,躲闪自如。初学骑车 的人是做不到的。这种动静相济的能动作用,便是"因敌变化示神奇” 的必要条件。能因敌变化而变化,这是拳术的精髓,是技术的高峰。
④ 这两句是说练拳的方法。演练时应逐势研究其动作的技法用 意,收效才能更快。但有的人不同意这种主张,认为演练时,应留心
“腰协”意行气,不应看重死招势,以免久之反受其束缚.另外还有
几种不同的训练方式方法,应因人制宜,因时制宜,没有一成不变的 好方法。
⑤ “刻刻留意在腰间”,这里主要指"腰为主宰”,犹如车轴的作 用。与“命意源头在腰隙”有内在联系,强调以腰身带动四肢的运动 方式.
⑥ “腹内松净”是腹内“气腾然”的条件。内气的活动,全赖松 静,非以力使气。功到自然成,勉强不得。净字有的本误作“静〃, 不通。
⑦ “尾闾”,穴名,在脊椎底部。“正中”有些本作“正中” ° 这句话是说,尾闾正中是神贯顶的条件。只要臀部中正,不凹凸,才 能保证整个脊椎中正不偏尾闾中正。“顶头悬”,又称"虚灵 劲”。在这句里“顶头悬”是*满身轻利〃的前提条件。对于这两句 话中的因果关系,更普遍的认识则倾向于,“顶头悬力与“尾闾正 中”和“满身轻利',,振奋精神的关系更为密切。
⑧ “向推求”,多作“详推求”。"听自由”,有人误把自由解 作“随便"O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何况生命攸关的武术, 岂能随便练练便能成功的。此“自由”的含意,在这里是指动作的规 范化。练拳时,开始要严格按规矩进行,久之,吃透规矩的实质,便 可甩掉规矩的死框框,动作由“必然王国”,上升到a自由王国,,, 这才是“屈伸开合听自由”的真意。做不到这种自由,在竞技中也就 不能“因敌变化示神奇”°
⑨ 这两句说的是训练程。“入门引路”指启蒙初学阶段,须依 赖老师的言传身教。"法自休”即前句的“自由”状态。这要靠自己 下苦功夫才能达到。“休〃字颇难理解,故有人改作“修"字。
“法”,俗称规矩,即老师在教授时所提出的死要求。没有具休的框 框和要求,学的人便无从学起。但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练习后,如仍跳 不出死公式、死框框的束缚和窠臼,便永远也达不到真正的自由,技 术也难以发展到上乘水平。所谓“有法无法,无法有法” > “有规矩 而不泥于规矩,脱规矩而不失于规矩”,就是这个道理。“法自休” ? 即是达到从“有法”到“无法” J “脱规矩而不失于规矩川的程度? 也称出神入化的境地。它和“随便”有着本质的差别。
⑩ "体用”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其?,称平时演练套路 为“体〃或“练体” J称竞技或推手为“用"?其二,是把养生叫 “体” J单纯为了武事叫“用"。此论出自道教的“性命双修”学 说。第二句中的"君”、“臣”二字,是形容比喻事物的主要方面和 次要方面.这里把“君”位喻“意气”在练拳中的地位或作用;把 “臣”位喻“骨肉”(即指形体)在练拳中的地位和作用。即要求以 *意气》驾驭形体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是以弱胜强技法的核心。它 是中国武术技法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标志。
?这是作者的主导思想,认为练习十三势的根本目的在于求得 “益寿延年不老春” O显然把武事作用放在极其次要地位,与《原注 云”的思想完全一致。我们还不知道,这种观点,在武术发展史上, 是否是本文作者首先提出来的。应当说它代表着武术价值的新突破,, 从以武事为重点,开始向养生、保健、体疗、体育等方面开拓的新发 携。然而,历史的局限还是非常明显的,用于养生的手段,还仅仅限 于武术训练的要领和内容,并没有新的创见和专用的万式方法。
“详推用意”的“详”字,它本或作"想”字。
?结尾四句歌词,不在“百四十力字数之内。&意无疑”的 "疑"字也作遗字,“无疑"是叫人相信,“无遗”极言论述全面七 '枉费功夫遗叹息”中的4遗〃字或作“贻” yL字。《息财字又作 “惜”字.结尾的用意非常清楚,但却看不出是作者的原文,还是后 人补加的阿谀奉承之询。若其出自原作者之手.即使其技法再高,也 免不了有自吹自擂之嫌。
浏览1,2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