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通臂拳练到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呢?这是一般练习者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又是难以解 答的一个问题。这就像问知识什么时候才能学完一样的 复杂和困难。事物总是发展的,它永远不可能停留在一 个水平上,五行通臂拳亦是如此。同一个时期,因个人 天赋、素质、环境、理解力、刻苦精神等等的不同,而 出现差异。它在历代沿袭的过程中,由于先贤名师的研 磨,不断丰富其内容,使其充实了新的招式(但也不排 除丢掉了一些重要的内容),故即使练到一定程度,也未 必尽善尽美,仍有愈练愈精的必要。可以肯定地说,学 练五行通臂拳终生不能尽其妙,世代不能绝其峰。而只 能是代代相传不断发展。虽如此说,前辈名家在总结教 学体验中认为,五行通臂拳从初学到掌握,一般分为四 个阶段
第一,基本功训练阶段。
中国武术在基础训练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比如舒肩、 领眼、抻筋、涮腰、站桩等,而且训练初期都是必经的 阶段。通臂拳也不例外,学习初期,由于学习者骨骼、肌肉均没有形成拳式规律的运动,也达不到拳式所规定 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基本功练习。这种练习一般包含 两个方面,一是武术通常意义上的基本功,如抻筋、吻 靴、踢腿等,腿部、腰部、步型的训练,这方面的训练 要求与其他拳种一样,主要是为了增强身体的灵活性、 柔軔性;二是通臂拳基本功夫的练习,主要内容是:十 二基本法根,也就是十二个基本桩功。通臂的桩功是运 动的桩功。如风车、纺车(既两臂抡圆的运动)中拳势, 引手势、砸钉势、摔掌势、撞掌势等等,目的是练出初 步的穿攉蹦挑、搂刨捋带等摔拍穿劈钻的劲路来。这个 时期,要求增加身体的灵活柔韧性和全身的力量,并使 劲路顺达,体会劲路起于脚、合于胯、成于腰、行于脊、 达于臂、用于指的运行路线的要求。这个阶段都还是初 步练习,学者必须静下心来,克服急躁情绪,一点一滴 地积累经验。这一阶段主要要求是松柔,身体各处都放 松,在松的前提下,为更高层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行步训练阶段。
第一阶段的基本法根练习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基 础,自我感觉有一定的力量和柔韧性,也做到了肩臂松 顺、放长身躯,出拳也有了力量,但这种力依然未完全 脱离开自身的拙力、僵力,尤其是经不住变化的考验, 体现在外形上是力浮而短。那么第二阶段则是进一步练 习劲路的顺达和体会冷弹脆硬快的功力,即如何使这些 劲都达到拳术中的规范要求。
这个阶段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行步练习。通臂行步有 48基础势,即行步十二基本势、行步十二炮捶、行步十 二掌、行步十二大势。经过这个阶段,功夫愈练愈精, 越练越深,个人的兴趣越练越浓,劲路力量也能达到要 求,每个姿势舒展大方,自然力足劲猛,临敌可以连击 连发,处处在人之先。虽然如此所缺乏的是灵活巧妙,变化少,猛打有余,而在运用“引诱返诈”上存在不足, 一旦止步将前功尽弃,难以体察到通臂的真谛,这时应 心存谨慎,仔细研究,适时地转入到第三阶段的练习。
第三,套路和器械训练阶段。
前两个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讲,仍属于基础训练。第 三阶段是使拳术愈练愈精,进人一个高级层次的练习。 这个阶段,训练重点在套路,如拆拳、大连环、小连环、 五马奔槽等。在融会贯通拳势之后,再增加五行通臂刀 (即八步十三刀)和五行通臂枪的练习(通臂三绝拳、 刀、枪)。除此之外,再增加一些抖杆子、剑术套路,如 纯阳剑、青云剑等的练习。这一阶段是在原基础上,增 加轻速捷、灵活妙的变化招式,完备通臂拳劲路的要求。 这一阶段学员兴趣更加浓厚,因为许多基本功在此阶段, 才真正发挥出具体实在的作用,套路运动中八面威风, 劈啪山响,气势不凡,器械运动更使人耳目一新。这个 阶段是最好教也是学员最得意学习的阶段。这时主要在 劲路的发展变化上,寻找通臂拳的精髓所在,也是使艺 术与技术结合的阶段;同时也是掌握临阵对敌的各种方 略,从而在实践运用上发挥最大威力和作用的阶段。
第四阶段,散手训练。
从一般意义上讲,通臂拳练习中的一招一式均不是 所谓花拳绣腿的花架子,学了练了就可以在实践中使用, 但用与用不同,一个练了多年的武术家与一个不会武功 的人对垒自然容易取胜,而遇上一个实力相当者就不易 取胜。所以在练过前三个阶段后,要增加散手对练,在 与对手的一来一往中,体会通臂拳各个特点要求的意义, 增加临敌对手的经验。这个阶段的练习,要有意识地多 找几个对练伙伴,以便了解不同人的不同特点,以多积 累经验。到了这个阶段,也应该增加太极拳的学习(因 为它与通臂拳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方面吸取其他拳派的精华来补充自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兴致,尤其在太极 拳推手方面与通臂对练操作优势互补,可使技击很快地 达到一个崭新境界。到了第四阶段,通臂的各种劲路, 手法、步法、腿法功夫,都已达到相当的精度,运用也 基本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以后拳术会越练越精,向臻 于化境的方向发展。
第四节五行通臂拳行功走架中对身体各部 位的要求和达到的效果及劲力
一、要求
五行通臂拳在练习过程中,要求甩膀抖腕.立抡成 圆,肩臂松顺,放长击远,撩挂正确,击拍清脆,闪展 灵活,虚实分明,腰脊发力,落点准确,冷弹揉进,刚 柔相济,开合有序,取法自然。依据这些要求,在行功 走架中,手、眼、身法、步都要合规范,表现出拳术的 精髓,展现出拳术的神韵。套路演练起来,自然流畅, 气势恢宏,姿态优美,动作稳定。为此,五行通臂拳论 对习练者身体各部位在行功走架中提出了具体要求,无 论是单式操练,还是套路演练或是器械练习,都要按此 要求进行规范D这些规范要求的主要内容是:拔顶抗项, 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三折九扣,拧腰坐跨,神情内敛, 提肛收肾,意守丹田,松肩探臂,放长击远,肩背松顺, 立抡成圆,曲中求直,趾抓膝弹,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 拔顶抗项,含胸拔背
拔顶抗项的要求是在意念引领下,将头顶百汇穴部 位,向上略前位置提起,如同将头发束住,在头顶上方 用绳吊起一样。头顶拔起,颈项自然挺直(但不可用拙 力使其僵直,而是自然挺直),下领内收,舌顶上颚,上下齿微微叩紧。由于上述动作,眼睑会自然上撩,这样 使面部精神贯注,未动招,先有神,为行功走架的四面 支撑,八面威风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头顶拔起,使 脊椎节节贯穿放松,自头顶至尾闾在纵向上成一条垂线, 使力达两臂成为自然。头顶拔起后,头部具有一定程度 的弹性劲,使脑部在激烈的起伏运动,劈、砸、摔、撞 的过程中,不至于受到震动伤害含胸拔背则是指两肩微向胸前内扣,即轻轻地向前 一裹即可,不要用力收胸。能含胸自然就能拔背。双肩 内扣,背部肌肉微微拉紧,这样使双臂运动增大了范围, 同时使肩背的弹性力体现出来。
- 沉肩坠肘,三折九扣
练习之中,双肩要有意识地向下沉,肩胛要完全放 松,既不要向下拉肩,也不要向上耸肩,总之要处于完 全的自然状态。坠肘是指臂抬起时,肘部要自然垂向地 面,不要有向外的支撑和大拧转。所谓三折九扣是指身 型和九个部位的内扣。通臂拳论中将身体分为三部,以 此定三折_,头至腰为上部,腰至膝为中部,膝以下为下 部。三折是练习时将三部分折屈成Z字形,此为三折„ 所谓九扣是指身体九个部位的略微内收,既上部要扣指、 扣腕、扣肘、扣肩、扣胸;中部要扣腰、扣胯;下部要 扣膝、扣趾。九扣是指身体一侧,事实上身体两侧都应 如此,实际上应是十六个部位(因为胸和腰只能各有一 扣)。三折九扣,实质上是要求周身具备整体的弹性力, 全身犹如一个充满气的球体,各处都有一股向外的弹性 张力。三折九扣是取其自然的姿势,是在身体肌肉放松 的前提下达到的拳术运动效果,切不可用拙力、僵力将 各处束紧。
- 拧腰坐胯,神情内敛
拧腰坐胯实际上是对三折九扣的进一步要求。五行通臂拳的招式中,多为侧身向前,既在定势时胸部与正 前方向保持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在腰上的表现即是拧腰。 拧腰的作用一方面是加强腰的旋转力度,增强身体的灵 活性;另一方面使下盘稳固。拳论曰:“命意源头在腰 际”,指腰在拳术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坐胯即是 将髋骨部位放松,身形下沉,如同臀部单侧坐在凳子上 一样,目的是使裆部撑紧,两腿虚实分明,以使动作灵 活,行动敏捷。
神情内敛是要求练拳时,不可努气使力,怒目圆睁, 而是神情内敛,眼睛有神而不恶视,面部表情有气势而 不紧张,这样使拳术演练神韵不散,在起伏跌宕之中, 体现运动的韵律美,将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动作紧密地 结合起来;否则的话,圆睁双眼,怒目而向,面目浄狞, 既给人一种呆板偏滞的感觉,使人看了心里很不舒服, 从自身角度看,也容易产生气散神弥的问题。
- 提肛护肾,意守丹田
提肛即将肛门内收,使肛门肌肉略有收紧之意。由于 提肛作用,尾闾略向前翻,使中盘稳固,气血流通更为 顺畅。
意守丹田是有意识地将气引导沉入小腹,使小腹充 实,就好像不倒翁的底盘一样,稳固住全身。练拳时意 守丹田至关重要,它是动如涛,静如岳的基础,因为只 有意守丹田,气沉下才有去处,气才可以鼓荡开来,而 使劲力贯注于目标,身形才能稳健。如果气浮在上部, 拳像浮萍一样没有根基,身形像摇摆不定的浮舟,难以 达到拳术的最佳境界。
提肛护肾,意守丹田,是在意识引导下,形成意念而 引起形体上的变化。在练拳的初期,做到提肛护肾,意 守丹田,只要想到去那样做即可以了,切不可使劲向上 提肛,致使臀部肌肉也绷紧,将气使劲下压,鼓起小腹,这样做就错了,不仅不能达到锻炼效果,反而有害于身 体健康。正确的做法,应是先在意念上做到上述要求, 日后随着功夫的深化,慢慢地体会出其真实的意境。
- 松肩探臂,放长击远
松肩探臂是将肩关节的肌肉,尽量放松,使肌肉对 本身发出的力丝毫没有牵制,在手臂前行时似乎没有肩 的存在,而将手臂放长(当然这需要身躯整体的配合, 在此因为仅讲肩臂,其他方面就不多赘述,希望读者能 正确理解)。探臂是将手臂伸出去时更尽量向外展,如同 以手抓物.,尚差y小段距离,而手臂再努力前伸将物体 抓住的动作相似放长则是在意识引导下,尽量将身躯和四肢拉长,目 的是将身体各关节和肌肉尽力舒展开,发挥身体最大的 活动能量,从而使劲力顺畅,身体各处都不僵滞,以增 加各部位的灵活性。击远是所要达到的效果,在一般认 为触摸不到的距离,经过训练后,松肩探臂可以达到。 拳术技击中一寸长,一寸强,毫厘之间的距离之差,既 是胜负之所在。放长击远就是在与对手较量时,在人触 不到我的距离内,我可能触及对方,使其受到冲击。
- 肩背松顺,立抡成圆
肩背松顺是在松肩探臂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要 求肩胛和双臂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实施各方面的运动 “松”是在意识指导下,不用拙力和僵力,使肌肉不产生 紧张的感觉。“顺”则是适应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使 其运动路线,不出现死弯和意识上强调的僵直动作。在 此基础上双臂立抡成圆,是在舒展动作方面,尽量将双 臂展开,抡臂动作要圆转自如^例如做风车式操练,双 臂前后抡转时,臂上行要贴耳侧,下行要擦胯侧,表现 的极为舒展大方,而不是团团缩缩地在那里摇动。
- 曲中求直,趾抓膝弹
曲中求直是指身体的外部形态动作,要按照拳势要 求折叠屈伸,要在圆转灵活的运动中,化解对方的来力 和增加自己的蓄力。求直是研究寻找出蓄力后,击发的 最佳路线和落点。五行通臂拳中要求挨住何处何处击发, 不拘一格地进招用招;但观其实用效果,均是屈蓄直发。 这种发是在最短的距离内,以最具杀伤力的方法将对方 击出。曲中求直即是通过训练,达到此方面效果的要求。
趾抓膝弹是指脚趾要内扣,如同抓住地面,这是稳固 下盘的需要。五行通臂拳要求趾抓,是讲练功时,脚趾 要始终内扣,似乎抓住地一样。膝弹是指膝盖、腿弯处, 要如同弹簧一样,在其挺力作用下,身体发力后,有上 下的弹性起伏变化,如同将重物置于弹簧上相仿。
- 中正安舒,支撑/V面

中正安舒是指身体姿态的整体而言。通臂拳练习过 程中,从身体形态到面目表情,从外部动作的显现到肌 肉内部的协调(所谓内部协调亦就是武术拳论中强调的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意合的内外三合),都必须给 人一种自然流畅,稳健扎实,不散不离,开合适度,快 慢相间的感觉
D身形要正,面部表情要净,动作出来不 夸张,不造作,不勉强;全身表现出一种透空的精神, 而眼神要随着动作的运行顾盼留离,表达出拳术的神韵。 试想一个人练拳面目狰狞,咬牙切齿,动作机械,于己 不安舒,于人也产生一种极不舒适的感觉。所以通臂拳 将中正安舒列为要求之一。
支撑八面讲的是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形体上要掌握 好分寸,每个动作合规范,守规矩;收要收得住,放要 放得开,上下左右中都要照顾周全
D例如引手单势(以 右手为例),引手打出去时,一定要做到拳自口出(指口 前部位),到位掐拳要及时;拳出去后收回一定转腕,舒 指向下搂刨捋带回到小腹前
D而左手在右手拳自口出的
同时,刨至小腹后,动作不停即提手做下一个左引手 手臂在循环运动中,又要护住肋,护住胸;下部胯摆、 沉腰等都要协调。出拳时,膝的顶力既不能过(形成屈 膝,使力量分散);又不可往后坐力,使拳打不到位。拳 术动作护和打要紧紧相随,有护无打、有打无护均不能 称为武术,因此,必须支撑八面。精神方面则要求心无 杂念,意志专一,在练拳过程中,形成拳势思维规律。 这种规律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定势,到达一定程度,不 用去想怎么做,即自由行动起来。由于运用自如,反映 的速度自然就快,再加上情神贯注,不紧张,拳技运用 就顺达自然,有一种无懈可击的感觉;无懈可击也就达 到了精神上的支撑八面。
二、锻炼应达到的效果
学习五行通臂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呢?先贤对此也 以比照形容的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见解,就是要练出九 个方面的运动效果。
- 肩如车轮臂似扇。肩如旋转的车轮,臂的展开运 动,犹如打幵一面折扇,形容要使其达到横扫一片的气 势和力度。
- 肘如转环,腕似绵。环之无端无始,肘要练到如 圆环一样,使外力不能加之其上;腕部则绵软而不施任 何力量,以便于圆转变化。
- 手如铁饼,指似.剑^此句是形容以掌背击打时要 稳实有力,如铁饼坠地;当然也要求加强手的操练,以 经得起反作用力的抗击。指似剑是以指出击,要达到仿 佛剑刺的作用。
- 腰如蛇行,腿似钻。腰的动作要随招式的变化, 圆转灵活地运动^腿在定式发生支撑作用时,要如同钻 头打入地下并在地下生根一样的稳固有力。
- 胸如拢月,眼似电。胸如拢月是指要始终做到含 胸拔背,任何时候都不可挺胸仰身,以防失重。眼在运 动中要观四路看八方,有神气,不散漫,不呆滞。
- 膝如弹簧,脊似线。膝如弹簧已有解释。脊似线 是指脊椎骨的各节要节节贯通,以保持劲力起于脚,合 于跨,成于腰,行于脊,达于臂的顺畅通道。
- 胯如奔马,行似猿。胯要撑开如奔驰的骏马,稳 定住下盘。行似猿是保持身躯的拳式运动,犹如猿猴一 样,敏捷矫健,轻灵活泼。因五行通臂拳在仿生方面模 拟猿猴的动作较多,所以以猿来描述。
- 气如滚水,声如磬。形容气沉丹田的鼓荡作用D 气沉丹田,不是将气沉下后,成为波平如镜的湖面,而 是要使其圆润鼓荡起来,才可在拳术中发挥作用。声如 磬,指发力出声时,要有洪钟般响亮,有气势。
- 踝如踏板,神似箭。脚板与小腿在脚踝的折叠作 用下,如同踏板的弹簧一样,有下压和上弹的活力。神 似箭,是指神情气势要虎虎有生气,身手欲到之处,神 气先达该处,使拳术运动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三、五行通臂拳十二种正劲和十种奇劲
五行通臂拳训练当中,无论是基本功、套路乃至器 械的练习,都特别强调要练出十二种正劲和十种奇劲。 这二十二种劲构成五行通臂拳的基本特色,也是在训练 中要求达到的标准。当然这些劲路表现,在拳术的一招 一式中或出现一种劲,或二三种劲,但整个拳术演练要 以这二十二种劲为基本纲领,将其贯穿起来,才可以使 各种力量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如摧、拥、挺、挤、沉、 滚、柔、晃、穿、攉、崩、挑、搂、刨、捋、带等。而 在精神上则表现出意念集中,神情饱满,潇洒自然,气 势恢宏,使精神和动作达到完美统一的程度。
1.十二种正劲
正劲是讲合乎五行通臂拳法则和规矩的力量,它的 内容是十二个字,即冷、急、脆、绵、软、巧、轻、速、 捷、灵、活、妙。
- 冷。是突然的意思,讲的是动作变化在意料之 外。在接招换式当中,突然地实施击发,使人有猝不及 防之感,与人身体受凉水突然一击,猛然一抖相仿。如 当场递手接四平炮的变化,即是如此。
- 急。是快和猛的意思。讲进身技击,有一种摧 枯拉朽的力量。如擒斫势,劲力要充分体现出急字。
- 脆。是爽利不拖泥带水。拳击打出去作用于物 体上要脆而有力,毫不粘滞,犹如引燃爆竹发出清脆的 响声一样。中拳势,弓步出拳打的就是脆劲。
- 绵。是延续不断的意思。练习过程中,动作的 衔接,招式的转换,技击的变化,要缠绵不断,如长江 大河滔滔不绝,有一条无形的主线,将动作紧密连合。
- 软。这个字应与柔在一起。练拳中,身体各部 位要柔和,协调一致;在技击方面,不以强硬的手段进 攻,不硬顶硬抗,运用柔力化解对方的刚力,使其击我 时,像击在棉花上一样,没有施力点,从而造成敌手的 破绽,我则因势制敌,稳操胜券。柔是很重要,它与奇 劲中的“粘”字密切相关。软应该是柔的充分表现,不 可理解为软软塌塌的意思,那样就大错特错了。
- 巧。是讲拳术的技术动作要恰到好处,无过无 不及。一招一式,每个转折变换都要按技术要领练到位, 体现出动作的技术特点。如撩腿动作,要以腰运跨带腿, 腿伸出后,要保持一定的弯度,脚面要绷直,力要贯足, 整个身体重心稳固,不左右晃动。巧字还体现在实践中, 通臂拳技击有七巧变化,是讲通过运动中的变化,巧妙 地破解对方的击打,而又使对方处于被击打的地位,等

同于太极拳论中“四两拨千斤”的意思。
- 轻。贤人曰: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 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则如弓,轻如叶,重如 铁,缓如鹰,快如飞。在通臂拳中所讲的轻,就是说动 作要像树叶那样轻。因为通臂拳的动作中蹿、蹦、跳、 跃动作较多,幅度也大。如鹰翻上势、猿猴入洞、鹞子 穿林等招式,必须表现出轻灵飘逸的特点,起跳要轻, 落地要稳,空中动作大方舒展。如果没有轻的功夫,诸 如上述动作是极难完成的。在临敌制手时,轻则避开用 力顶力的僵拙对抗,轻轻一接触,皮肤立即感知对方实 力虚实,称出对方锱铢多少,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克 敌制胜。
- 速。就是速度上讲的快,眼快、手快、脚快。 武术运动快是第一要义,不温不火形不成拳术,没有速 度形不成力量。所谓手慢让手快,就是讲的速度。
- 捷。是行动敏捷的意思。练习中,行功走架要 变化多端,动作快速,神情反应灵敏,运动路线清晰明 了。快能藏拙,尤其在套路练习中,快往往把一部分技 术细节滑过去了。而敏捷则既要快又要清楚,每个技术 动作无论大下,都要将其充分地表现出来。在临敌之时, 捷是利用最简洁的技击方式和运行路线,先达到目的。
- 灵。在精神饱满的前提下,力量发挥到极致, 变化富于灵感,使拳术的各个技术动作随心所欲,毫无 破绽,变化多端,取法自然,好像有一种神气覆盖住全 套动作,使神气力意达到完美的和谐。
- 活。是讲活泼不呆板。拳术运动中,无论单势 或套路,自起式过程到收势,力量足而不显僵拙,变化 快而不失规矩,动作复杂而不丢神韵;临敌对垒时,脑 筋要活,反应要快,要有应变力,取上打下,取左打右, 虚既是实,实既是虚,以变应变。
- 妙。妙在此讲是神奇的意思,就是要使拳术练 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在实践应用中,人不知我,我独知 人,出手进身使对方茫然不知所觉,对方欲进攻取我而 又茫然不知所向;对方如坠五里雾中,又如我掌中木偶。 这就是妙,就是练得妙、用得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功夫到一定程度看似拙,实际妙在其中矣。
2.十种奇劲
奇劲指的是沾、粘、连、挨、随、吸、化、形、解、 缩。奇劲在拳论中是说:随着正劲的深化而产生特殊的 拳术劲路。正劲没有练达,功底不纯,奇劲不能生成; 正劲有了一定功夫,不刻意追求这种奇劲,也不能生成。 只有用心体会,用功日久,随着正劲的提高,奇劲会辅 之而生。奇正相生,功夫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 沾。因接触而附着其上的意思D通臂拳练到一 定程度,全身行动敏捷,皮肤反应灵敏,特别是经过对 练和散手练习后,这种反应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双方 一经接触,我即可知彼方真假虚实、劲路方向、力量大 小&以沾劲测得对方实力,是沾字真义所在。沾字还有 一沾即回的意思,如蜻蜓点水一般,这样做的目的,即 是将劲力发挥至极致,又不给对方造成可破解的机会。
- 粘^是如胶一样的将对方与自己粘在一起。它 是在沾基础上的发展。双方接触后,我要像磁石吸铁一 样将对方粘住,增加其负担,使其不能摆脱被动地位, 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
- 连。连接不断的意思。拳术演练时,力量的曲 蓄、发放、再蓄,势与势之间,招与招之间,都要紧密 相接,不能有明显的断劲,即使有短暂的定势,也必须 做到劲断气不断,气断神相连,使拳术运动成一个完美 的整体。对敌应用,彼来我往,随对方变化而变化,连 接不断地施力于对方,处处形成人背我顺的局势。
- 挨。挨是靠近的意思。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 靠近对手而施力效果最佳;远则鞭长莫及,一击不中有 可能失去重心,给对方造成可乘之隙D挨近对方,我变 招变势,可迅速作用于对方,使对方来不及调整身形, 从而受制于我。同时挨也是近身击打,所谓挨衣发力, 使击发的手段触之有物,形成威力。
- 随。随是跟着顺从的意思。临敌对手,不是单 一的强硬对抗,而是顺着对方劲路方向,随屈就伸,随 退即进,如影随形于对手劲路,使其招数不能发挥作用, 而我则在其空隙出现的时候,突然发力将其击败。因为 劲路达于极致,最容易被破坏,如直拳击出到达终点后. 只要再施一点抻力,则人的整个身体就能被牵动,“随” 即是在这点上追求成功。
- 吸。吸是吸收的意思。对方施力于我,我变招 变势,使对方找不到施力点,处处落空,构不成对我的 威胁,而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将对方的劲路吸纳。
- 化。改变形态即是化。如对方握住我肘部,欲 将我推击出去,我沉腰掩肘,以肘转动牵领对方的来力, 使其失去原有的技击意义,此即为化。
- 形。无形一词的简缩。五行通臂拳歌诀曰: “有先师留下通臂掌,无形无影无柔刚”,形实际讲的是 无形;无形即不示形于敌D临阵对手,无形使对方无可 预测,无从防备,我在或急或缓、或快或慢、或刚或柔 的运动变化中,向对方突然发动攻势。
- 解。解是武术中专用术语,犹言套的意思,如 套路、几套拳等。在此是讲,实际的应用当中,要式式 相连,招招进击,劲路连贯顺达,力量随蓄随发,不给 对方以喘息之机;而不是一下的零断进击方式。比如闹 拳法式的应用,进身要给对方施以劈砸靠打,对方退步 闪展,我则可用挺钻挑撞掌法,继续进击。总之是如有
一整套的招式,施于对方,以求取胜。
- 缩。收敛身形缩小范围,使对方不能下手或无 从下手;同时,在我进击时,缩小绵软巧又令对方意乱 神迷,无所措手足,我则观其动静,窥其虚实,适时进 击,从而把握制胜的主动权D
四、五行通臂拳在行功走架中身体各部位的 姿态
五行通臂拳在行功走架中,除了要按身体各部位的 要求做练习而外,身体各部位的姿态,也必须正确规范, 符合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五行通臂拳的特点, 发挥出拳路的特长和威力。
- 头部
通臂拳无论是单势练习、行步练习,还是套路练习, 头部必须保持端正。这样要求一方面是保持拳术姿势的 正确,另一方面在临阵对敌中,有利于全面观察,避免 观察不足,出招不正、不准的弊病。保持头部的正确就 要做到拔顶抗项。
- 眼部
眼为心之苗。人的神情气势,喜怒哀乐,绝大部分 是通过眼神的变化表达出来的^>拳术练习中气势有没有, 神情到不到,都要通过眼神的变化而体现出来
D通臂拳 练习中,要求领起精神,眼睛要神气百倍,收下颌,抬 起上眼睑,使眼睛时时保持在临阵状态。在运动中,以 眼领手,手到眼到,行动神随,手脚所去的方向,即是 眼所观测的方向,力所施的地方。这样就容易做到神与 意合,意与力合,使拳路饱满,气势恢宏,精神贯注, 流畅潇洒。
- 身型

五行通臂拳身型上要求是腰似蛇行,脚似钻,步若
趟泥,臂如长鞭;又说腰是主帅,四肢依载。这是通臂 拳对身型的基本要点,就是身型要舒展,没有僵直处, 不存笨拙力,运动起来顺其自然;以腰的运动,催动四 肢的运动,使四肢与腰部形成整体的运动。在运动中, 身体要端正,避免歪肩斜胯,不要腆胸叠肚。
- 手型
包括拳型、手型和掌型三部分。
- 拳型。拳型有五种,即尖拳、双尖拳、掐拳、 撑拳和平拳。
- 尖拳(亦称单尖拳或中拳):食指、无名指和小指 屈握成拳攥紧,中指屈握将第一节夹紧,在食指和无名 指第二节之间,拇指第二节压住食指第二节,拇指第一 节与中指第一节抵紧形成尖拳。
- 双尖拳:四指屈握,拇指第一节与食指第一节相 抵握紧,无名指与小指握紧,食指和中指第二关节初稍 稍分开。
- 掐拳:拇指掐在食指第二节上,并握紧四指,使 拳面成一斜面a
- 撑拳:拇指、食指两指端掐紧,中指、无名指、 小指与中指并齐弯曲,四指的第三节全部挺直并齐,以 第二节面向前方。
- 平拳:一般的握拳法,但握住四指的拳面要基本 保持一平面。
- 手型(钩子手)
四指弯曲并拢与拇指指尖掐紧,屈腕下垂形成钩子 手,屈腕指尖朝后则成为后钩手,指尖朝上成为上钩手D
五行通臂拳的掌型分为五种,即摔掌、拍掌、穿掌、 劈掌、钻掌。
手心向前,此为拍掌D
- 摔掌型:手型不动,翻腕使手心朝上,手背朝 下,向下摔去即为摔掌。
- 劈掌型:以手掌外沿的部位下劈则是劈掌。
- 穿掌型:手指微屈稍用力向前挺直,掌心微凹展 平,手指指肚略向内扣,形成穿掌型。
- 挺掌型:五指伸直,中指挺直,食指和无名指微 屈,指肚内扣,使中指、食指、无名指形成向前挺直的 状态,拇指和小指内扣形成合力,手心内凹。
- 手法
- 拳法。拳型是在运动最后阶段形成过程的姿态。 在实际运用中,是手在运行中达到最终点的一瞬间成为 拳型,而不是先握出拳型再击出。拳在运行中,以手臂 的拧旋,手的松握,形成力量和速度,比如子弹在出膛 时,由于来福线的作用,使子弹高速旋转,而克服空气 的摩擦阻力一样,拳在打出过程中松握肌肉不僵持,而 使拳的速度加快,拧旋使力量增强;在技击即将到位时, 迅速握紧使力量更集中;在击到位后,又迅速松握,进 人下一次击打的运行过程中。如果事先把拳握紧向前击 打,一则肌肉僵持,拳速必慢;再则力量在运行过程中, 已经消耗很多,形不成最大威力;而且在破解对手进攻 时,也难以灵活和舒巧。
- 掌法
- 摔掌:身体前屈,臂上提到耳旁,翻腕以手背向 正前下方摔出。摔掌时,要松肩探背,力达手背。可单 手摔,亦可双手同摔。古谱载,摔掌谓之炸力,即抖搠
摔炸。
- 拍掌:手自体前贴腹胸上,提至耳旁,以掌心向 前拍击,力在掌根,拍在极点时,压腕扣指,手变钩型, 力量过渡到指尖。古谱载,拍掌谓之摧力,即摧、搓、
拍、挞
穿掌:手指向前,虎口朝上,自小腹处向前向上 穿出,位置与咽喉齐,力达于指(穿掌使手心朝下,即 成挺掌)。古谱载,穿掌谓之崩力,翻展挺裂。
- 劈掌:一般的劈掌屈臂上提,以掌沿向下劈砸, 好像用斧劈木柴一样;也可以用大臂后摆抡圆向前向下 抡劈。古谱载,劈掌为砸力,即劈雷击踔。
- 步型
- 弓步。前腿向前迈一大步,屈膝,脚尖朝正前 方向,膝前顶,但不能超过前脚尖;后腿微屈挺直,脚 尖向外摆约35度。上身挺直,微向前倾,身体重心放在 前腿稍后部位,两脚横向宽约同肩。
- 虚步。前腿以前脚掌着地,屈膝;后腿屈膝压 胯,两脚横向距离约等同于自身肩宽,身体重心七成放 在后腿上,前腿占三成=
- 马步。两脚横向分开,距离比肩宽约1/3,屈膝 收腹,挺胸坐胯,膝盖不可超过脚尖,膝弯度约在11〇~ 130度之间,重心在两腿中间。
- 半马步。一腿屈膝半蹲,一腿横向迈步,稍斜 向前方,重心三、七开,分配于两腿上。
- 丁字步。一腿屈膝半蹲,一脚以脚尖点地靠在 另一脚旁侧中间位置,上身正直,重心落在半蹲的腿上。
- 独立步。一腿微屈站立,另一腿收胯提于身前, 如撩阴腿动作,重心全部落于站立的腿上。
- 歇步—腿屈膝全蹲,以前脚掌支撑;另一腿 叠于后蹲腿前亦全蹲下,臀部坐在以脚掌支撑的后腿上, 身体稍前倾,面向前方。
⑶)并步。双腿站直,并立,双脚并齐为并步。
步法
步进步、实步进步、跃步进步、擎步进步。虚步和实步 进步与一般的进步相同;跃步进步要有踩踏的意思,是 取用足踩对方脚面的意思;辇步进步要有踩踏和旋转的 意念,存有用足踩上对方脚面后,用全身的力量碾拧的
意思。
- 退步。一脚坐实,另一脚向后撤步,即为退步。 退步除一般退步外,还有左闪退步、右闪退步。闪退步 是在退步过程中,使身体有瞬间腾空的动作,向左后或 右后退步。
- 闪展步。向左或向右跳越跨步,即成闪展步。 如左闪展步,左腿提跨屈膝,右脚起跳,左脚落地右脚 依次落在左脚内侧;右闪展步与左闪展步同,唯方向向 右,以左脚起跳。
- 连环步。身体正直,两脚并立,左脚向左前方 约45度迈步,身向右转90度,右脚跟进左脚内侧;上 动不停,右脚向右前方45度迈步,身体向左转90度, 左脚跟进到右脚内侧,连绵不断地迈进。
- 旋转步。与连环步相仿,不同点是进步时,以 前脚掌着地,用腰的旋转力,使上步一跃即旋转,使踩 后一碾有全身的整劲儿体现出来。左右相同,方向相反。
- 垫步以右垫步为例,左脚向正前方迈出一小 步,右脚屈膝稍提起,左腿微屈后立即弹起,右脚迅速 踏在左脚的内侧,左脚在右脚一震地的同时向前弹起, 并向前迈出一小步。左垫步与右垫步同,唯以右脚在先。
- 猿行步。两腿屈膝成半蹲姿势,挺腰,上体正 直,头部拔顶抗项,两前脚掌以小碎步向前急行或向后 撤步,即为猿行步。此式充分体现了五行通臂拳模仿猿 猴动作的特点。
- 鹤行步。双脚并步站,双手叉腰,上身正直, 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腿屈膝提至与腰齐之后,小腿以
脚尖上翘向前蹬出,而后随身形向前面落步,右脚落地 站稳,左腿与右腿动作相同,而后循环迈步进行。
- 蛇行步。并步站立,上体保持正直,双手叉腰, 左腿提膝,收腹屈腰,左脚斜跨过右膝落在右前方,左 脚落地后上身挺起,双脚交叉站稳。上动稍停,即上右 步,同左步要求,唯右脚向左前方落步。
- 寒鸡独立步。两脚并步站立,双手叉腰,左脚 前迈半步,脚尖外摆45度站稳,身体用腰带动左转45 度,随转体右腿屈膝提至胸前,转体完成后,右脚向右 侧前方蹬击,高度为距地面一小腿,意在蹬击对方膝关 节,右脚落步外摆站稳,左腿屈膝抬腿燈击与右腿同。
- 鸡行步。并步站立,上身保持正直,双手叉 腰,左脚向正前方迈步,全脚踏实屈膝半蹲右脚迅速跟 进,以前脚掌踏地虚步落在左脚内侧,上身前倾,两腿 半蹲虚实分明,上动稍停。即上右步左脚跟进,要求同 左步。
- 猛虎爬山步D并步站立,双手叉腰上右步,左 腿屈膝抬起后即向后退半步,稍停后向前方迈一大步, 右腿屈膝抬起后向后退半步,稍停后向前方迈一大步, 两脚循环进步。
- 磋步(膀欹步K并步站立,双手叉腰,气沉 丹田,左脚抬起向前上步,在脚未落地时,右脚用弹力 将身体弹起,左脚迅速落地踏实,右脚用脚内侧经右脚 内侧沿地面向前磋踢,磋踢后右脚离地面半尺余,在体 前不动,左脚弹跳嗟击与右脚相同,左右脚不停,循环 向前磋踢。
- 斜冲步^左脚在体前向左斜前方上一步,右脚 跟进,以脚掌立于左脚内侧。上动不停,右脚向右后斜 方迅速退一大步,全脚着地,右腿稍屈,左腿成半弓步。 稍停,身体挺起,右脚随即滑过左脚内侧向右斜前方迈
步,左脚跟进后向左斜后方叉步,完成一个斜冲步,而 后反复上述动作。
- 连步。上身正直,左脚向前一步成弓步,身体 重心前移,左脚起跳,右脚以脚面在双脚离地瞬间,击 拍左脚里侧,双脚落地c■然后上右步起跳,用左脚击拍 右脚内侧,如此连续动作。
8.腿法
- 跷腿。身体保持正直,提右腿屈膝,屈脚腕, 脚趾上翘,用脚掌向左前下方踢去。然后换左脚向右前 下方踢蹬,所踢高度以膝关节以下为限。此腿用法是: 当敌方进步袭击我时,我迅速进身,右脚翘趾用脚掌向 其右腿膝部以下、踩骨以上部位蹬踢;左右脚用法相同。
- 撞腿。身体站直,双手叉腰,两脚横向分开与 肩同宽,抬左腿屈膝向右提摆,然后落回原处站稳,再 抬右腿屈膝向左提摆后,落回原处站稳。两腿循环练习, 提摆膝高度,以达到腰部为准。撞腿是在与敌手对抗时, 用膝撞击敌裆部,两腿内侧及膝胯外侧等部位,用摧、 拥、击、撞等方式使敌致伤。
- 撩腿D左腿向前迈一步着地站稳,身形稍蹲, 右腿迅速向前抬腿上撩,上撩时脚面绷直,坐胯,膝部 略弯曲,使上撩的右腿成一弓形,上撩高度以稍高于腰 部即可。左腿上撩与右腿相同。此动作是与敌对手时, 用脚撩踢其裆部。
- 点腿。两脚分开,宽度与肩平齐,提左腿屈膝 绷直脚面,然后突然将脚踢出,以脚尖向前点弹击打, 高与胯齐。右腿动作与左腿相同。点腿是用足尖向对方 膝部、小腹或腿根等处实施点击。
通臂拳腿法一般都不是踢得很高,重点强调迅速、 力度和准确,加之练习时身形较低,腿法表现得比较含 蓄,所以有四暗腿之说。曾有人讲通臂拳无腿(指没有
腿的蹬踢等动作),其说法是不正确的
浏览1,0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