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佛教
1.南传佛教简介
现在所说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实际上就是以斯里兰卡大寺派系传承为根 本的佛法。根据历史的记载,佛教正式传人斯里兰卡是在公元前三世纪中期, 即公元前273~232年,即是佛陀灭度200年以后,此时正是古印度孔雀王朝 最为兴盛的阿育王执政时期。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他本人皈依 佛教,持守五戒,以佛教“中道”理论治理国家,并到各处佛教圣地朝礼和 树立纪念石柱。他遵从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的教导,在首都华氏城护持举行了 佛教史上著名的第三次佛教圣典大结集,整理编纂了巴利三藏。结集完毕 后,阿育王又派出九个传教团到国外弘扬佛法。这些传教团都是由一位著名 的传教师及另外四位长老组成,传教团不仅可以传播佛法,还可以建立新的 比丘僧团。受命前往斯里兰卡的就是由阿育王的儿子摩晒陀长老带领的第九 个传教团。摩晒陀长老自幼受到良好的皇家教育,剃度出家后拜当时最负盛 名的大长老目犍连子帝须尊者为师。摩晒陀长老不仅精通三藏,修持有素, 已经拥有佛陀广大高深的般若智慧。他善于思索,能于表达,是天才的讲法 大师。当他带领传教团到达斯里兰卡时,年方32岁,戒期12年,是位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净戒圆满,早就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大智大觉者。
摩晒陀长老一行到达斯里兰卡的第二天,被国王天爱帝须礼请到首都皇 城阿耨罗陀讲经说法。朝臣百姓听过妙法,心生欢喜,众愿板依,仅七天内, 就有8500人钣依佛教。国王又把皇家花园“大眉伽林”献给长老,并在园内 建起“大寺”。就是今天,这座“大寺”不仅是斯里兰卡的弘法道场,也是整 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中心。
公元前247年,天爱帝须国王的弟妻阿奴拉听了摩晒陀长老的教导,心 中非常高兴,她带领500名妇女向长老要求剃度出家。因比丘不能授比丘尼 戒的教训,长老将其妹妹僧伽密多从孔雀王朝请来协助弘扬佛法。僧伽密多 18岁时受父亲阿育王之命出家为尼,严谨的戒行,精通的教理,使她很快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她应兄长和斯里兰卡国王的邀请,带领10位比丘尼来为阿 奴拉等500名妇女传授比丘尼戒法。从此,比丘尼僧团在斯里兰卡正式成立。 中国南朝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斯里兰卡国以铁索罗为首的11位比丘 尼来到中国,在当时的宋国首都建康(今南京市)为景福寺的慧果、净音等 300余人授比丘尼戒律,为中国建立了比丘尼僧团。这就是南传、北传比丘 尼僧团的由来。
在公元前232年,摩晒陀长老带领斯里兰卡的比丘,用了 10个月的时间 完成了斯里兰卡佛史上的第一次巴利三藏结集。即把佛陀所说的当时只有口 头传诵而无文字记载的经典,进行一番会诵、审定,系统地把它确定下来。 使佛教在斯里兰卡生根、开花、结果,发展壮大。斯里兰卡是古印度之后的 第一个佛教国家。
公元前一世纪时,由罗揭多长老带领500比丘,在斯里兰卡中部玛特列 地区的阿卢寺,历时3年多时间,将一向口诵心忆相传的巴利三藏及其注释, 全部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以便长久保存和传承。这是斯里兰卡佛教史上划 时代的第二次结集。
公元400〜430年,印度著名的佛教大论师觉音尊者,来到斯里兰卡参 学。他不仅留下了三藏注释的纲要书《清净道论》,同时组织译场,完全遵 照大寺派系思想,从事巴利三藏的校订和译著,使巴利三藏臻于完备,上座 部佛教理论基础臻于巩固,从而形成了今天流传在缅甸、泰国、柬埔寨、老 挝等国及世界各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
1南传佛教特点
当今世界国际上公认,南传上座部佛法是比较接近原始佛教的,具有教 义清晰、简单直接、朴实无华、没有迷信色彩、不依赖宗教仪式和天神;充 分肯定人类的能力,循序渐进修习、彻底开发心灵上最宝贵的智慧和慈悲; 紧贴现实人生、讲出事实、展示出因果规律和向善觉悟的道路;鼓励人们净 化人生和觉悟真理、着重人生实践、人生觉悟等特点。
在中国佛教界僧俗大众所见到的几乎全是大乘佛法和藏密体系佛法,而 对于南传上座部佛法所知少之又少。
佛教经过2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唯有南传上座部佛教保留了一部比较完 整的巴利语三藏经典和许多重要的论著。直到今天,佛陀当年对弟子修学的 一些基础教诲,依然盛行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里,仍然生 存着千百万计的由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亲自组织起来的比丘僧团。他们严 格地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保存着以佛陀本人为模范的形状,剃除须发,身 披黄色袈裟,端正庄严,沿门托钵,过午不食,受请应供,修习禅定,讲经 说法,教诲信众
在佛陀灭度25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看到佛、法、僧三宝之一的原 始比丘僧团的面貌。以佛为师,灭我利他,正法久住,恩泽众生。
四、禅定是一切智慧的发源
一切智慧都源于人类生命之初;语言也是从生命诞生时开始;慈悲始于 灵魂形成之际。一个具有搏博智慧的人,他的行为正大光明,富有成果;他 的语言细雨春风,带来希望;他的行止慈悲济世,普度众生,高功大德,令 他的智慧言行就是能量;不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放射出无量光明。
怎样发现你心灵深处潜在的美妙智慧呢?那就是“禅定”。佛学讲:“灯 动不能照物,水动不能鉴物,人性亦然,动则万象皆昏,定则万理皆彻。定 刻不能离,离之即乱,天机不能活泼也。”《大乘百法明门论忠疏》
:“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定 令心不散,依斯便有抉择智生。”《日本维新三十年史1第七编内也提及“源 本递兴,武士以禅定直入而悟道。”即死生一如的禅观思想。杨度序、梁启超 的《中国武士道序中写道:“以了人生之义务,故其人于成仁取义之大节, 类能了达生死,损躯致命以赴之。”日本昭和九年横尾贤宗的《禅与武士道》 第八章曰:“禅为超脱生死,消灭一切恐怖的方法。”坐禅养成武士的胆量, 有巨大助力。气功专著〈値乡集在说明练气功出现遥视、遥感力后,应用 人定之法,继续使定力加强慧力大生,定慧双运。曰:“用入定之法,一定 七日而后再出,由近而远,缓缓熟习,然总不可离我五尺以外,稍为迟留仍 须收回。再定七日再出,以后一定十四日一出,或定二十一日一出,或一定 四十九日一出,或一定九十八日一出,定日愈久愈妙,慎易急急是所切要。 三年而后,慧力乃定,神亦坚固,飞腾变化,任意所为。若于三年以内,矜 其好怪,任意化身,反减慧力。故慧而不用,方成大慧。成道以后,性与大 空合体,观天下如在目前,是天眼通也。如君身在会真,神已驰向崂山,此 即出神法也。”从禅学角度论禅定;从武功角度论禅定;从养生角度论禅定; 从修道角度论禅定;从智慧角度论禅定,种种等等。不难看出,古今功夫家 把禅定视为要学、密学、觉悟之学、智慧之学,一切事业成功之学。定力的 修炼,实际上是心力的修炼,智慧力的修炼,佛学禅定是一切智慧的发源。
1.四禅天(界名〕
佛学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禅定所产生之色界四天处也。
〈1〉一禅天:初禅已上,不需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 意四识有喜受,而与意识和应有乐受而与三识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 萨婆多部立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为三天(萨娑多以之于梵
辅天中摄〉。故初禅天有三天。
(之)二禅天:二禅以上亦无眼、耳、身之三识,仅有意识之一,因而惟 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无眼等五识,故无乐受,又意识之怡悦粗大, 故是喜受而非乐受。但无觉、观二者,此地有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光音〉 之三天。
三禅天:是亦仅有意识,有乐、舍二受与上相应。此地意识怡悦之 相,至极净妙,故立为乐受。此地亦有少净、无量净、偏净之三天。
“)四禅天:此亦仅有意识,唯有舍、受与之相应,此地萨、经二部立 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于此 加无想天为九天(萨经二部摄之于广果中〉,故萨婆多部有十六天。经部有十 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识与上座部之义同为十八天。

浏览8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