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沉积的反映,属东方文化的范畴, 具有自身独特的要素和本质的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文化的释意武术文化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体文化;包 括物化在生命体中的拳脚攻防动作程式,物化为动作程式的符号 记录及复现、传播、辐射的过程效益等,具体来讲,它包含三个 结构层次面第一,技术器物层:是武术文化结构中最基本的外显层次, 表现为可见的人体动作形态和特定的物质。包括攻防格斗技法、 套路动作程序、功法、器械、器具、服饰和场馆等范畴内容,其 展示的是人与物关系第二,传承习俗层:是武术文化结构中的中间层次,表现为 人体动作传承的形式、方法、规则和规范标准等,包括组织形 式、教授方式、继承原则、礼仪规范、道德标准和竞技规则等内 涵,其展示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心理价值层:是武术文化结构中不可见的隐性层次, 即最内层的心理层次,它的形成是主体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理 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包括武术文化 形态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常态和民族感情内容。
(二)武术文化的特色
武术的总体文化特色是围绕生命活动的维持来开展的,具有 泛道德主义倾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主要表现在如下 几个方面第一,崇尚自然的和谐精神。武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自身内外的和谐统一,追求人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 的思想张岱年先生说:“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之 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中国哲学大纲》);“天 人合一”简言之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武术文化中统称为“自然 和谐”,其基本观点就是要天人相通。武术运动是人体的运动, 人体自身的运动与宇宙自然的运动二者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要 达到练武的目的,就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种种规律,全方 位的融人宇宙自然之中,只有适应自然的变化,主观顺应客观, 方能提高锻炼效果。如“武当太乙五行功”,根据不同的季节和 人体内五脏的变化,提出了分别进行走、站、立、卧的不同练习 内容和要求,认为:春季主练肝,能改善心脏功能;夏季主练 心,助于脾胃的保养;秋季主练胃,有利于肝气的顺理;冬季主 练肺,能促进肾的代谢。武术要求技击、养生并重,在练功时, 要求要择天时、地理、气候、季节、方向等,完全基于人与自然 同构之理;武术象形拳模仿飞禽走兽的各类动作也是寓意与自然 相通的认识武术运动讲究自身的“内外合一”,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的意 气神,与外部有形的肢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训练原则上倡导 “内外互导”,在锻炼要求上强调“内壮外强”,在技法规格上主 张“内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合,外三合 即手与脚、肘与膝、肩与髋合),在外形特征上要求达到“心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形神相融的境界,这种在自身 和谐的运动中、追求生命健康的运动法则,亦是武术健身价值的 根本原动力武术较技中强调内守的中庸思想,这是顺应社会生存需要的 重要哲学理念,这种理念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攻防搏击之术 和健体之法,而成为人们塑造全面人格的重要法宝。
第二,强调“德”、“艺”双修以德为基的学练观念。中华武 术“武德”观念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在“德”与“艺”的高度统 一和以德为先导的思想观念上。认为道德修养是通向高深武功境 界的精神航船,是“艺”的精神载体和基础。精神修养、人格净 化、道德情操是人门的先导和条件,而技艺的修炼过程,又是促 进人格力量和道德精神的塑造和完善过程,德与艺是相辅相成、 互为依托的。万籁声先生在专著《武术汇宗》中曾说:“是以武 功之道,非有坚韧不拔之志者,难得有大成功,非忠义纯笃者, 难得大造就,非谦和恭敬者,难得有善终。”“坚韧不拔”、“忠义 纯笃”、“谦和恭敬”正是习武者道德要求标准和技艺培养过程的 生动概括,反映出传统武术活动中德艺双修而以德为基的不可替 代性。纵观武术运动的诸多拳种和门派,无不体现出东方文明的崇 高气质和亮节风格。如立身正直的拳道观、尊师廉和的处世观、 先礼后技的比试观等。客观表现为,争斗而有礼仪,较技而不粗 野、艺高而不耀玄,激情饱满而内秀含蓄,富于观赏且追求崇高 的境界和气质等。中华武术所展示的精神风格美,是东方技击人 体文化的根本特点,与西方所追求的刺激、壮烈、惊险、具有震 撼性审美观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从武术本质的特征上看,武术的 德与艺的统一已渗人了华夏民族的伦理风范和理性的仁义思想,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中,仍需发扬这种思想和观念第三,推崇“自强不息”、“厚物载德”的民族风范。武术运 动所沉淀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 人生指导价值,亦是武术文化特点之一。武术每一个动作都强调 “一动无不动,一发牵全身”,“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动”是武术功能的原功力,“动”与 “动”的不间断的重复和翻印,本身是一种奋进精神的境界和锻 炼。古语云:“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 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武术以练为核心的互动观,对培养 “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效应,亦是现代 人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礼让、不与人为先,这种文化意识和心理 结构,充分体现在武术运动所反映的“厚物载德”的习练理论 中,武术的伦理认为:习练武术的过程,是悟道、恰情的过程, 只有淡漠强者胜争的意识,才能在攻防较技中,采取“超脱”和 “游戏”的态度,在“尽情的忘形”实践活动中,逐渐领悟人生 世俗之真诗,以厚物载德之包容胸怀去面对世俗的胜负、成败、 利害得失之功名利禄,排除名利人伦变化的各种干扰,以平静的 心态,进人人自我实现的目标第四,涵养道德的教育价值。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 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它是从事武术活动的所有人, 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是中华 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德,最早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一 书。他提出:“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 民、和众、丰财者”。古人有云:“德为艺先”,“尚武崇德”、“武 以德立”。武术的各流派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 除暴安良和“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不少拳派还订有自 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 “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诀”等不同的规定和标准,“未 曾习武先习德”已成为习武者共同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武德 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重礼仪,讲道德的武德教育一直是摆在武术学习的首要位置,要求习武者要有宽 广的心胸,对同志要以诚相待;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 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要不为名利、助人为乐、尊老爱幼、 尊师重道;要虚心好学,认真钻研技术,刻苦用功,做文武双 全、品学兼优的新一代武术人才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道德的核心,武术训练本身也是道德情 操、伦理哲学的修炼过程,更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过程,这 种涵养道德意义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价值。
(三)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文化源源不断、无比丰富 的养料来源;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较集中的反映和直 接的显现在武术文化的理论渊源中,这种文化理论渊流是多元 的,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奇光异彩,又有道、佛、儒诸家的思想 内涵,与传统医学、军事兵法及其现代科学的内核交媾演化的逻 辑层次更是五彩纷呈,从理论框架到内容体系显得十分复杂并互 相交叉武术文化与中国古典哲学古代本体论对武术文化的影响。古代本体论对武术文化 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太极说”、“五行说”、“道论”和“气论”等 诸方面太极拳的命名即为“太极”二字。从《无极图》、《太极图》 看,中空圆圈表示“无极”,表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混沌宇 宙状态。体现在太极拳上是三个方面:一是未始之时要抱元守 一,意识要纯无杂念,宁静空寂;二是太极拳动作只能是圆弧运 动;三是寓意其动作是连绵不断,似同“无极”之涵盖,生生不 息也。正是因为太极拳与其“太极”哲理思想渊流有关,所以流 传海内外长盛不衰五行拳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解释了各种拳技的相互关 系。认为劈属金,钻属水,崩属木,炮属火,横属土,其关系 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联系到形意五 行的相生关系是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 横拳,横拳又变劈拳,横拳属土,认为是万物之根本,是五拳之 母。相克的关系是:劈拳破崩拳,崩拳破横拳,横拳破钻拳,钻拳 破炮拳,炮拳破劈拳等等。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将人与自然同列为 与五行有关的事物,形意拳利用五行之理又与人的五脏、五官相联 系形成了系统的相关健身理论,这种理论是形意拳拳理的基础。
“道论”、“气论”是老庄哲学本体论的核心。太极、形意、 八卦及内功功法拳技的千变万化均贯穿了一个“理”,这个“理” 实质上就是老子的“道”。“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动力和根本, “气”是养生的基点和技击力法的本源。内功拳技遵循老庄“道” 和“气”的规律,强调拳技演练中的“气沉丹田”、“以气养神”、 “以气催力”等要求,对生命盛衰、延年益寿、促进健康具有重 要哲理价值。古代辩证法对武术文化之影响。古代辩证法是武术的战 术理论构建的基本原则,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八卦生化观、反 者道之动、形神统一观等诸方面阴阳学说是武术搏击战术思想架构的基础,由阴阳对应思想 衍生了武术技击对抗中一系列的概念:如动静、开合、进退、屈 伸、刚柔、虚实、攻防等。这一系列描述事物变化的原理被广泛 的运用于武术理论之中。可以这样认为:从武术的技法原理到练 功原则无处不渗透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八卦生化的含意是阴阳二气的交感和化生万物的现象。武术 中的八卦拳运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生化万物的思想来解 释八卦拳派生和变化无穷之意。即以一掌表示一卦、共八掌;又 依六十四卦衍生出六十四掌;八卦掌走转运动的方向亦是八卦的 八个方位(即四正、四偶);八卦掌运动中左右对称、转圈换式、 阴阳相交、终而复始、循环无端的特点,是古典哲理生化无端的循环论观点的反映“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的命题,是武术战略 思想的基本原则。主要论述进攻与防守、动与静、刚与柔、内与 外、正与奇的矛盾关系及处理原则,总体认为:攻防是相对的, 攻能转化为防,防亦可转化为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动 静、刚柔、内外、正奇亦是相生相克,互相转换的形神统一在哲学上归属于物质与意识、存在与精神的问题。 认为神依赖于形,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神又影响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这种思想成为武术中形 神统一的文化基础。形神统一主要体现在练功中的神形兼备的要求,内外兼修的 目的及意、气、神、力的有机结合等方面。古代认识论对武术文化的影响。古代认识论对武术文化 产生较大影响的是“知行合一”的思想“知行合一”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阳明)提出的认识论命 题,认为“知”和“行”是统一的。武术中的“知行合一”观念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社会实践是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源 泉,即武术起源于劳动,发展于军事,完善于健身卫体;武术的 产生发展又是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切息相关的,是 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二是强调学以致用的宗旨,倡导实战价值 和应敌技能;三是认为勤学苦练是达到领悟技击之真谙的唯一 途径。
武术文化与宗教宗教是各种文化现象、社会观念、道德伦理的复合体,武术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受其影响也是深刻的武术文化与道教。道教的教义对武术文化内涵的影响远 远大于其他宗教。秦老和庄子的关于无为、贵柔、当雌、崇阳、 法水、主静等思想,被道教转化为自我的宗教精神和原则后,大 约在芣明时期,武术开始以其精神和原则指导自身的理论建设和 1发展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谈及的“以静制动”、“后发先 至”、“以柔克刚”、“守弱处雌”的拳技方法和思想,被后世内家 拳的实践家、理论家融入到道家的神学体系和修炼方法之中;道 教又把以《易》理为基本架构的内、外丹修炼术和经道教融摄的 古典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有机的嫁接到武术技术 和理论之中,为宋明时期以贵柔持静为原则、以阴阳五行八卦太 极等《易》理为指导的内家拳问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 论依据。道教方术中的内养功夫(道功)与固体的方法(道术) 又为内家拳完善训练体系提供了重要的途径道教“贵生”、“全生”、重今生的养生观对武术生命文化的 研究产生了深刻地影响,突出生命延续的作用和价值,弱化技击 对抗功效,为形成独特的内家拳派体系创造了条件。
武术的招法动作是武术文化表达的符号和最终形式,道教的 精神、思想观念也透过技术文化表现出来。诸如八卦掌因八卦方 位而变化,形意拳以五行相生相克而编制,太极拳以阴阳转换理 论而构建,如此等等,已足以证明道教思想对中国武术文化产生 的影响是深远的武术文化与儒家伦常。武术的一招一式都显示着中国传 统文化的烙印,要寻根,儒家伦常称得上是武术思想文化的根源 之一。特别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武术文化尤为深远。中国 自古是个重伦理的国度,长期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特别是自汉 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爱”居统治地位,中 国武术的伦理思想自然不能不囿于儒家伦常的圈子。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孔子主张在“仁政、德治”的基础上要文武兼治,孔子强调 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皆有文备”(《史记孔子世家》), 基于这种观点,孔子以六艺(B卩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 育的主要内容,射、御是武艺,六艺中的武舞(礼、乐中的组成部 分)也是武术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儒家的“仁爱”观念,是武术文化伦理构建的核心,拳谚曰“人讲信义,拳见正义”,崇尚伦 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儒家教育思想的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对武术也有重要影响。 武术武德中讲究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尊师重教”在武术 文化中的具体体现。拳谚曰“徒弟技艺高,莫忘师之劳“一日 为师,终身为父”等这种“投之木瓜,报以桃李”的学练信条是 “知报”中“义”的重要内涵,亦是传统师徒关系美德的重要 特征。
儒家学者认为:“礼”是维护中国传统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 教育手段,“礼”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矩、法则。西 周时期就有带上浓厚色彩的射礼,汉高祖刘邦又专门制订了各种 人与人交往的礼仪规范和程序,把礼仪作为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 和环节加以倡导,“礼”已成为社会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 重要修养之一。儒家的礼常在武术文化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从观念形态上明确了习武先要明礼的重要性。强调“未曾习 武先明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失礼者不可教之,失德者不可学 之”等,把“礼”与德等同视之;二是把礼具体化为礼节、礼 仪、礼貌、礼让四个层次面。礼仪即指拜师学艺的固定伦常仪 式;礼节即切磋技艺、教学过程、长幼相见的行礼形态和姿势; 礼貌和礼让是指习武者的修养和涵养;即要虚心求教、屈己待 人、助人为乐、扶危济贫等;三是重视“以理服人”,“不以人为 先”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四是追求“慎独”,讲究 个人自觉加强修养、要立业先做人的练武观念。武术文化受儒家 伦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地,自然也具有相当的封建色彩, 我们要摒弃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对传统武术伦理中的仁 爱、忠义、尊师、重道、有礼等合理内核注人新的观念和内涵, 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服务武术与佛教。自隋唐以后,佛教的精神和人物逐渐融人 民间,使其具有了东方式态的特殊教派;佛教的民俗化为中国武 术熔融其精神内核创造了条件,主要表现为:其一,少林武术依附于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使其获得了良 好发展的外部条件;其二,佛教的神秘性为少林武术的传播起到 了精神支柱的重要作用;其三,以少林武僧为代表的佛教徒,以 其高超的武技促进了少林武技的形成和发展;其四,佛教的禅宗 对武术内功拳派的修炼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功法和盘架,佛教精 神、教义与教戒,诸如普渡众生、慈悲为怀及五戒,对武德、武 风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武术文化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传统武术理论的 形成,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缩影,是中国文化重体验、轻实证的 产物。儒家讲中庸,道家尚无为,佛家崇定慧,整个中华文化都 在一种以不变应万变、怕走极端的氛围中孕育和发展。
浏览8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