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健身手段。武术一词溯本求 源,也有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

《韩非子•五蠢》记载:“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 服。”这就是传说中舜以“干戚舞”慑服苗氏的故事。干是盾牌, 戚是斧头。这显然是一次军事演习,相当于现代的武术表演。此 记载是战国人对舜之德治的赞颂,并非真实,但从侧面反映了萌 芽状态的武术最早叫做“舞”。郭沫若在考证《卜辞通纂》第63 片时把“戒”说成是“械之省”(械是古代一种祭祀乐舞的名 称);《文献通考》中记述:“古之人,寓习兵于乐舞之间,至于 干(盾)、戈、戚(斧)、杨(钺、斧)、弓、矢之类,靡所不 执。”这里所提的“兵”,就是武器,“舞”就是格斗的技术。看 来,西周以前,萌芽状态的武术统称为“舞”。

周代《雅乐》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六舞中的“大 濩”是“武舞”,舞时手持朱干(盾)、玉戚(斧)等兵器,进行 搏斗技击的单纯操练;周武王时的“大武舞”重于表现武王伐纣 的功绩,是文舞的范畴。夏商时代,“舞”见之于“伐”。“大乐 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山海经•海外西经》),“一击一刺 为一伐”(《礼记•乐记》郑玄注),实质上是简单的对练套路。 周朝有“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诗经•维清》郑玄注),四川东南部的巴族有“巴游舞”。文舞是歌颂文治 的舞蹈,武舞是歌颂武功的舞蹈,但多是以“武事”和“武练” 为基本素材的。后来的历代王朝也因袭用“文舞”和“武舞”来 宣扬武德,或者作为郊庙祭祀之用,从功能倾向性来看,“文 舞”、“武舞”就是原始的武术套路运动。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代,武术则称为“技击”、 “觔”,讲“拳勇股胲”,“执技论力”等词。《管子•小匡》记载: “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肽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礼记•王 制》中曰:“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肽,决射御。”说明当时 已有比赛形式。并通过“执技论力”来分胜负。《汉书•刑法志》 谓“齐愍以技击强”,《荀子•议兵》中有依据斩首级数字给予奖 金的叙述,称这种搏击敌人的技术谓“技击”。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 角力。”这里所指的“角力”,“射御”二者被列为军事项目自秦汉至三国(前221—280年)已使用“武艺”的名称, 《三国志•刘封传》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自汉以后,这个名 称一直沿用。也还有“角抵、手搏”、“舞练”等称。

据考证,秦汉以来,武术发展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实用性较 强的攻防格斗练习,称谓“角抵”,实质是武术中摔跤的前身。 “秦并天下,罢讲武礼,为角抵”。(《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 仪礼篇•军礼部》)“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汉书 •武帝纪》)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一 件木篦,其背面有彩绘的“手搏”的场面,从图中形象分析, “手搏”并非“角抵”,而是武术中的类似角抵的技术。另一类是 以攻防格斗的动作为素材提炼加工而成的“舞”(就是现今的套 路运动),特别被“百戏”吸收,艺术性就更强了,叫“舞练”, 此种“舞练”有“剑舞”、“刀舞”、“戟舞”、“对练”、“集体剑 舞”、“集体矛舞”、“醉舞”、“狗斗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 (280—589年),有称武术谓“弁”、“卞”、“手臂”等。隋、唐五 代期间,武术鼎盛繁荣,唐实行武举制,对击技技术超众者授予 “猛殿之士”、“矫捷之士”、“疾足之士”、“伎士之士”等称号, 武术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到了宋代又有“打拳”(《射柳垂丸 记》)、“使拳”(《都城记胜》)、“使棒”(《武林旧事》)、“白打” 等名称;对练叫做“打套子”;明代“武艺”之词盛行;“夫武艺 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杀贼立功本身上贴骨的勾 当。”(《练兵实纪》)。戚继光认为“武艺”就是“御敌本事”, “真可搏击者”,即实战中有效的内容。

清代民间又有叫“把式”、“走花”等,武术一词也在此时产 生,最早见于《清稗类钞》之中,其中在谈到八国联军攻打北京 时,在圆明园附近的谢庄,有一位民族英雄冯婉贞为抵抗外辱、 保家卫国,出于民族的气节,奋起率领本村的父老兄弟,以刀枪 战胜了当时持洋枪洋炮的侵略者,其记述为“女婉贞,年十九, 姿容妙曼,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武术一词最早产生于清朝 末年或者稍早一点。

有专家认为“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其史料为梁昭明太 子萧统所编的《文选》有《皇太子释奠合作》诗一首,诗中曰: “国尚师立,家崇儒门,尊道毓德,讲艺立言……偃闭武术,阐 扬文令”,这里是偃武修文之意,“武术”二字是泛指军事,其内 涵不是现今的武术运动。

二、武术的概念释意

(―)应该明确的几个观点关于武术的概念问题,不少学者已进行过相关论述,撰写过 不少释意的文章,综合起来其主要观点是:注:该文刊于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文摘》其一,概念是事物本质特征的描述,是关于某一事物思维的 起点;按逻辑学的观点论,概念是特定事物判断、推理和论证的 基础,因此,要说明或者研究某一种事物,首先得开宗明义的说 明其概念,武术运动作为体育项目的一种也应如此。

其二,认为武术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述,这 是与武术本身的社会价值相联系的。远古至冷兵器时代相当长的 历史阶段,武术是以一种搏击技术而存在的,其主要社会功能是 生存谋食或军事取胜的手段。随着社会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 武术早已随着社会的需要进化成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成为健 身、修身的重要手段,搏击技术只不过是技术上的特点。武术运 动发展到当今,人们新的价值取向可能会使武术运动走向现代化 发展方面,武术的概念将有新的概述,武术的搏击实用功能将逐 渐淡化,武术的内容和形式也将逐步向高、难、美、新方向发 展,然“始终是围绕技击这一本质特征而变化、精炼、发展提高 的”(《中国武术史》),也就是说,技术本身的技击特点是永远不 会消失的,这是由武术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其三,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徒手有器械,有单 练有对练,有演练性的套路形式、亦有对抗性的搏斗竞技,包含 和汇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具特点的传统拳种,这些风 格、内容各异的拳种和搏击方法均具有各自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 律,对于整体武术概念来说,它所综合的属性,应是整体武术内 容中的共性的本质属性,而不是这些拳种的“偶有属性”。而众 多的“偶有属性”、正是整体武术共性属性的基础。

金岳霖《形式逻辑》认为:“概念有两个重要方面,这就是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温力在《中国武术概论》更确切的表述: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该事物 赖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矛盾。”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 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上位概念就是与外延相同性质的一种概 念。按照逻辑学中的观点,可以将武术内涵、外延和上位概念综合为以下几点:


  • 存在“技击”这一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根本特点,这 是其内涵;

  • 有套路演练的运动形式和其他非套路形式的对抗运动, 这是其外延;

  • 是民族文化遗产,是体育项目,这是其上位概念。


在此基础上,讨论武术的概念的表述应该是比较清楚了。

(二)武术概念分析1.武术的内涵问题武术的内涵(即本质属性,或者说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矛 盾)是技击性,可从如下几点论证。

  • 从字型上分析。拆开“武”字是“止”“戈”二字,常任 侠在《中国古典艺术》一书中提出:“武字甲骨文篆文均从戈从 止,金文亦从戈,作人持戈、持干、持戊前进的样子”。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 武。”意思是打了胜仗,收兵回营。“戈”是兵器,“止”是停止 之意,整个武字是停止打仗之意,实质上此种解释并非“武”字 本意。据(《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议,“止下基。象艸(草) 木出有阯。故以止为足”。“以止为人足之称与以子为人之称正 同”,也就是说草木为止,引申为人足为止,足即指人也。古代 文字专家都认为止是足,足亦指人也,所以常任侠在《中国古典 艺术》一文中理解为像人持戈前进或者荷戈出征打仗的意思,是 有其文字依据的。“止”在用法上有禁止、阻止之意,戈就是搏 击中的武器,寓有矛盾之意。

“術”从行术声(《说文解字》),把“术”写到行中就成了 “術”,甲骨文中的“术”如图“金文中的“术”如图 战国的陶文中的“术”如图“^卜”,均像四通八达的街中 的十字之道,如此看来,“术”的含义是后人引申的,引申为技术方法的意思。

按“武”、“术”二字的字形演化、引申的内涵议,“武术” 即搏击的方法和手段。

  • 从字义上分析。“武”字可解释为“威力服人”之意,也 诗解释为“讲武论勇”之意;《辞海》注释为:“干戈军旅之事”; 术即整军经武的方法和技术。《韩非子•定法》:“术者,……操 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礼记•乡饮酒义》:“古之学术道 者,将以得身也。”武术从字义上讲是一种击、力、技、法的方 法。

  • 从武术的内容分析。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武术的套路 和对抗运动形式,均充满了攻防技击内容。《礼记》中称此内容为 “执技论力”,《荀子》和《汉书》中又叫“技击”,自汉以后又称 “手搏”之技,《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写到“学拳要身法活便, 手法便利,脚步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1颠番倒 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 斜闪……”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 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渤海马三在武术文稿中总结岳 山派八极拳时称八极拳就有六大开、四大法、八大招、十二路、六 肘头等,光招法就有大招、小招、虚招、实招、单招、活招、绝 招、变招、攻招、巧招等十二种之多,这已充分说明武术中的攻防 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本质特征已显而易见。



  1. 武术的外延问题分析


(1)从武术名词演变而议。武术一词最早叫“舞”,春秋战国 时期,武术称“技击”、“角力”,讲“拳勇股肱”、“执技论力” 等词,从魏晋南北朝的“弁”、“卞”手搏之称到“伎士之士”、 “白打”、“走花”,乃至民国期间的“国术”,现代的功夫之称等, 我们窥见到武术中的“舞”(即套路运动)与对抗中的“搏”总 是交相辉映、交叉发展,武术中的“舞”(即套路运动)是攻防 动作的串联和发展,是搏击技法传承的基本形式和手段,实用技 法的对抗形式又为丰富搏击内容开拓了全新的途径,两者相得益 彰、互相借鉴、彼此增辉,此乃是西方搏击技艺所不及的。

(2)从武术的性质议。武术套路中的各种动作的攻防方法来 自于实战中的攻防技术,但又区别于原始的实战技能。经过几千 年劳动人民的经验总结和积累,武术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体育价 值,愈来愈被人们系统整理和完善化,成为人们增强体质、陶冶 情操、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史册中大量地记载着武术的体育性 质,《少林十戒》第十条说:“习此技艺者,以增强体魄为要旨”。 《拳经捷要篇》中的第一句就是“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 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人艺之门也”。又如按“熊经鸟申, 呼陶按摩”的理论研究的八段锦、五禽戏,其目的也是“流水不 腐,户枢不蠢”也,拳谚中说“常常练武术,不用上药铺”,“外 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武术高度的健身价值已被人们所认识 和接受。

武术是一部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泛 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的总和;文化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随着不同民族 的繁荣和发展,文化也逐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从广义上 理解,它涵盖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精神的物化产品三方面特定 的有机组合体,是人的生命活动发展的特殊形式,它体现了人掌 握了自己同自己、自己同社会、自然界关系的程度,因而人的社 会生活、科学技术、思想观念、文学艺术、体育卫生、风俗习 惯、道德意识以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属于此概念之列。武术是 我国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的、本民族固有的、代表本 民族进步的、积极开展生命活动及其方式与成果的类化物,理所 应属文化的范畴,透过武术运动这种文化形式可以反映出中华民 族的特殊行为观念和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和 民俗风情习惯的缩影,正如其他建筑上的大屋顶、民族的京剧、 传统的杂技、书法国画等一样,体育中的武术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和习惯,因此,武术是民族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它的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一直为 世界人民所重视,所敬佩,武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在长期的交 往中很早就传到了国外,首先是日本、东南亚各国及至现在发展 到世界的功夫热,中华武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有的健身修身功 能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习练者青睐。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之文 明,已著于5000年前,此为西方所不及。”总结和继承这部优秀 的文化遗产,对指导我国当前的各项运动和进行民族精神的传统 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 素材,以套路和对抗为运动形式,具有术道并重、内外兼修功能 的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是一部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浏览7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