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生不息。其意所在如下:八:指翻子攀有主要招势 有八下或八势。闪:指其快之意,犹如风驰电掣,迅雷不及掩耳。翻: 指上而翻下,下而翻上,首尾相顾前后兼施翻迭不止。身法上则采用: 前、后、左、右、上、下、中、双的八种闪翻法,因此名称的由来其奥 妙在于八种“翻转”、“闪翻”的特点广泛流传至今活跃于民间。翻子 拳每一动作还可以单势单操,有时如胶似漆以倏忽纵横的势态,时而左 右打招,时而前后吃招,诈出诈进引斗击战以利再战。充分发挥了“以 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招势”。在翻子拳的演练过程中,不仅可 以培养演练者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还可以培养其灵活、快 速、敏捷的实战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

魏金山觉得郑怀贤天赋过人,在武学方面颇有造诣,于是就把郑怀 贤推荐到当时最负盛名的武术家孙禄堂门下,让郑怀贤在孙禄堂处学习 太极、形意、八卦等内家拳法。遂郑怀贤又拜孙禄堂为师,继续深造武 技兼习医术。在孙禄堂的精心教授下,郑怀贤在太极、形意、八卦方面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进一步提高了之前所学的擒拿、飞叉和戳脚翻子 等方面的技术,不仅如此还掌握了孙禄堂师父治疗骨伤的独门绝技。至 1926年,孙禄堂认为郑怀贤学有所成,为了让他通过社会实践更有效 的锻炼个人能力,建议郑怀贤独自闯荡。郑怀贤觉得自己还没有把老师 孙禄堂的武功学成,犹豫着不肯离去。孙禄堂对郑怀贤说:“你去上海 吧,存周在那里,你想学拳可以跟他学。”于是郑怀贤就前往上海,先 后在交通大学和中华国术研究会教授武术,同时跟随师兄孙存周学习孙 氏八卦拳。数年后郑怀贤教授武功大进,尤其在实战技击方面开始崭露 头角。

从1910年起将近二十年的习武历程,为郑怀贤教授的武学人生奠定 了扎实的武技基础,基于对武学技艺的真切热爱与执着追求,郑怀贤教

授到上海后,虚心求教,不断向孙存周先生请教八卦掌、太极拳、形意 拳等武技,进一步地精进了自身的技艺,完善了他集南北武艺之精于一 身的技法特点。他主动汲取百家之所长于一身,加之个人对武学理念的 体悟与理解,融会贯通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郑怀贤武学思想。1930年,郑 怀贤教授在中华体育会任武术教员。1932年以后,他又先后到上海交 通大学、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担任武术教员。郑怀贤教授在上海 时,还创办了 “新民国术研究所”,普及国术于民众之中。

1936年在赴柏林奥运会的国术表演队的队员选拔赛上,郑怀贤教授 以优秀的成绩成为去奥运会表演的国术队员之一。选拔赛总分第一名的 张文广和第二名温敬铭都对郑怀贤教授的徒手技击功夫钦佩不已,认为 同去的所有队员中论散手郑怀贤教授为第一,论摔跤张文广为第一,论 大枪温敬铭为第一,论力气寇运兴为第一。这次表演是中国武术第一次 集体展现在世界体育大会面前,表演非常成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抗曰战争爆发后,郑怀贤教授被中央军官学校聘为教官教授实战技 击术。期间,郑怀贤教授与朱国福、朱国祯、张英振、张英健、周剑 南、李雅轩等结为金兰,在相互学习切磋中砥砺前行。经常一同参加交 流的还有徐哲东、洪懋中等,其中无论是在散手技击上还是在推手技法 上,郑怀贤教授的表现都略胜一筹,得到众人的一致称赞。因此朱国 祯、张英健、周剑南、洪懋中等人都向郑怀贤教授系统学习孙氏太极拳 和孙氏八卦拳。后来台湾的孙氏太极拳主要就是出自郑怀贤教授传下的 —'系。

(三)融会贯通的技法体系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意蕴深厚,精深之处在于武学思想体系中涵盖了 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兵法、艺术学等多种文化于一体,相互之间有

着千丝万缕而不可分割的联系,融会贯通而又独具特点。古语有云:中 国武术“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彰显着中国武术的深厚 文化内涵和精妙的易学思想。易学哲理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相兼容并蓄 最终形成了以静制动、变化莫测、快而不乱的技击风格;内外合一、形 神兼备的技法特点;动静、刚柔、虚实、进退变化的传统武术文化哲学。

中国古代武术理念与动作形式的形成,都是基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 想,在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易经》中包含有诸多关于天、 地、人的著述,如《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等,在这些著作之中 无不阐述着天、地、人之间的联系和观念,甚至于对于整个人类、世界 的宇宙观。就现在人们所熟知的儒道思想、道家养生、中医药理、武术 拳理等等,都是源自《易经》中的描述与解释。拳谚,不仅仅是前人对 于武术的浅显认知,更是对于武术本原的一种深层感悟,拳理之中无不 渗透着哲理。如“拳起于易”,就是对于武术发展缘起的一种剖析理 解,说明了传统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

《易经》有《连山易》《归藏易》,《易经》等关于天、地、人的 著述,《易经》文化所引出的天地人和观念与整个人类的世界宇宙观、 人生观都有密切的关系,儒家的思想、道家的养生、中医的原理、武术 的宗旨这些都源于《易经》文化。可以说,《易经》文化影响着上述各 个领域,在各个领域也有的具体实践应用,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文化、 技理文化、技法文化都与《易经》的哲理思想契合。中国传统拳术的形 成与《易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种拳术都渗透着相应的文化衍 理,都有其原理可言。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是中国传统流传甚 广的拳术,其理论、名称、拳法、拳理皆源于《易经》学说。

太极最早出现在《系辞上》,其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拳名“太极”,天地为大太极,人身为小太极,武

术就应该效仿天地,遵循自然的法则,实现天、地、人三者发展客观规 律。太极大家王宗岳著有《太极拳论》一书,首段便以“太极”著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另有陈氏太极拳 十六世传人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以易理说拳理,将其拳法的刚 柔相济,快慢相间,缠丝之劲进行阐述,让人赞叹太极之妙哉,以上可 见太极拳受易经学说的影响深刻。

形意拳以传统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道家功法技理思想结合 而成,“劈、崩、钻、炮、横”五种拳法以此为基础创立的3八卦与易 学的关系突出体现在“易”,易系辞传曰“生生之为谓易”。生生就是 变化,“易”是世间万物千变万化,八卦掌以走转为主,在简易基础上 “嬗”变,每一掌含八势,共计八八六十四势,把千万拳法精炼到一个 圈,两个点,八个方向,大圈小圈两个点八个方向不停地转动,体现八 卦实属“变易”之拳。

郑怀贤教授的八卦、快摔、擒拿便是源于易学的阴阳、虚实、刚柔 之变幻,在攻守之间,此招换彼招,此法换彼法,此势换彼势,引进落 空,后发制人。郑怀贤教授得到孙禄堂的真传,在全面继承孙禄堂武学 体系的基础上,以易学为基础,精八卦拳活步推手、八卦拳散手、八卦 龙形剑、快摔、擒拿、对八打、三人队棍、双刀进枪等技术,尤其八卦 拳控人技艺,运用起来闪赚腾挪随心所欲,走转控人得心应手,这都源 于对拳起于“易”的传承。

二、特色鲜明的飞叉绝技

叉是中国古代作战使用的长兵之一,位于十八般兵器谱中,如: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此外,叉还是古代百戏中极为重要的表 演道具,渔民猎人日常劳作所用的生产道具。而飞叉则是由叉而演变过 来的,通常作为一种杂技的表演形式,当然它也是武术器械中一种常见 的器械。实际上,在民间飞叉还有一种俗称,“开路”、“三股子”。 通常来说,叉头为金属制成的“山”字形,而下面装有活动的圆铁镲, 耍起来时而哗哗作响,时而又寂静无声。

在明代时期,飞叉就作为民间杂技表演。“民间迎神赛会,常用此 开道。叉头雪亮,并装有铁片圆环,舞弄时不用手,而使之在臂、腿、 肩、背各部位滚动,或拋掷空中,然后接住,动作连贯,一气呵成,花 样甚多。如果在叉两头缠上布条,浸油点火,熄灯表演,则叫火叉。” @ 在现代之前,北京、天津等地的杂耍表演中,就有飞叉表演的存在。虽 然当时的用叉技法较为简单,“惟其法初甚简单,不过抡、盘、飞、 掷、打击、接抢诸法而已” @,但是,在演变成飞叉杂技的表演方式之 后,为了能够吸引注意,逐渐培养训练出了众多的花样技法,其内容愈 加丰富起来。由于器械本身的特点与风格,使得飞叉演练的风格也是更 加独特,而有别于其他。使用过程中较其他不同,头柄皆可用。就其使 用方法而言,相传就有32种之多。常见的主要技法有转、滚、踢、捣、 搓、刺、截、掏、拦、横、扦、捂、挑、贯、拍等。®

在传统常见的飞叉表演中,分为武术动作演练和杂技表演两种。但 是目前为止,用于武术动作的套路流传甚少。常见的传统套路有太保 叉、飞虎叉,龙须叉、南派秘传飞叉等。而相对于飞叉杂技表演来说,

浏览6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