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象:四象飞空:四象指四方。飞空指没有了四方。心志 超然指超越自我,如入太空,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称天人合 一。此为天地正中间,左右分两仪,上下定三才。在拳中指圆, 谓无论哪把拳,不能像东南西北那样有方有位,练预备行拳也须 如此。预备行拳的姿势非常简单,主要是练意识方面的转变。将 杂念丛生的心练成清净的心、无欲的心。此意是入无极,进太 极,返回无极,返回无极后先拆开意中的连环锁及练出防六贼。 意中的连环锁为眼看,耳听,鼻嗅,舌味,身淫,意驰。拆开意 中的连环锁,在练功时为目不视,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味,身 不淫,意不驰。防六贼:防眼贼,练目视鼻,不上看,不远看, 练时不看自身动作,用时不看对方举动,只盯住对方双眼,这叫 做撤开眼贼,不中他人飞沙;防鼻贼,不要有意闻香味,自身味 道也不闻,这叫做撤开鼻贼鼻生精,中不了他人的麝香飞气。防
舌贼,忌五辛,舌顶上腭显奇能,五气朝元过舌峰,撤开舌贼舌 生津,中不了他人水中计。防身贼,不触软酥紧,一切失忽全要 防,否则功夫用不上;撤开身贼灵龙身,蜜蜂花调一处,成其为 蜜人羡慕,中不了他人的金蝉脱壳计。在此情况下,还须结合儒 家的存心养性,培养真性;道家的修心练性,养心养性,显静心 守性;佛家的明心见性,悟自心本性;戴氏心意拳的静养灵根气 养神及静心者修道的法则,将意念存于一心,守于一处,用于无 意。
此法从心的角度讲,谓“茫若扁舟泛巨海”;从形的方面讲, 谓“呆若木鸡置庭中气 拳谱曰:“事事之事事,万缘止住第二 念,清净安逸断烦恼,拆开意贼心澈明,意静心明万法灭,中不 了他三十六计七十二变化本拳无论练用,均要将以上诸法为 先,均顺天地之自然后,方有得也。
除以上所叙外,练预备式还须掌握行拳宗旨。行拳宗旨,指 练本法时要遵循阴阳、五行、六合。因拳术之法讲阴阳,其有变 化之灵;讲五行,其有无端之法;遵六合,其有免危之功,运用 阴阳五行六合,谓行拳宗旨。
在立正的基础上,大臂不动,小臂在两肘不离肋的前提下贴 身抬起,抬起时肩不可耸,肘不可架,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双 手叠住。左手的大拇指起到脐的下边沿,双手向内翻回,右手手 心向里,贴于脐的下边沿部位,左手手心向里,扣在右手手背 上,左手大拇指指尖和右手大拇指根关节部位对齐,左手的四指 相并,盖住右手四指的根关节以下,此时双手虎口相对,中间留 一三角形空隙。此法道家称养丹田,佛家称结印,戴氏心意拳称 济丹田或抱丹田,也称阴叠手。此时舌顶上腭,然后脚钉,脊 抻,耳根提,脖颈挺,头上顶,胯裹夹,提谷道,勾尾闾,依次 一松一紧,一抻一沓,一提一放,~挺一束’一顶一落,练到外 不露形,专心一意为度。此法既是起势的姿势,更是本拳练成后 的标志。
手抱丹田早柱形, 此谓太极阴阳分。 抱丹渐入无极势, 二目平视要微睁。 心定神宁去杂念, 轻松自然返混沌。 外无动形三际断, 内无动意四象空。 舌顶上腭备引气, 三才四象不显形。 外形庭中置木鸡, 内意扁舟泛海中。 抱丹敛意虚入静, 无我无异置太空。 拳法简称预备势, 阴阳之理谓无极。
束身法
束身之法属阳,从外形讲,是身落手起,起为阳;从内讲, 是依据身落气升,气走督脉上行而定。此法依据《易经》八卦阴 阳升降说,以明人体气血运行规律和升降的次序,拳谱中的“束 身好似离中虚,为两阳一阴。展身好似坎中满”,为两阴一阳。 在本拳束身为气升,属阳;展身为气降,属阴,故束身之法属阳。
束身法外练全身紧凑协调,内练气聚循环。外练还须明白裹 松垂缩和形形论等法,练内还须掌握心意养气学、心意养气之功 用和心意养气之法则;内外合练时又要加入八字诀,束身之法才 算完善。
身法要义
身法是本拳众法之首,是本拳中的道,这道就是理,是本拳 中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也是阐明本拳知变、应变、适变 的大法则。从细讲,它又是练本拳细则要义的总概括。身法要义 依照拳谱是一沓腰,二缩肩,三扣胸,四顶,五提,六横顺,七 起翻落钻。沓腰时尾闾上提;缩肩时两肩向回抽劲;含胸时空胸 实腹;顶时头顶、舌顶、手顶;提时谷道内提;横时用起,顺时 用落,落为横之始,起为横之终;起翻,丹田向内翻,落钻,丹田 向外翻。
身法姿势
姿势即抱肩、裹胯、缩尾。抱肩则膀合,胯裹则裆合,尾缩 则内实,如此则胸如屋瓦而身法出。又用力吸回谷道,用力勾回 尾巴骨,一为内实,二为通关,还可避免出虚恭。此法最关键的 是真气打通督脉三关。
身法六要素
鸡腿,熊腰,猴背,鹰膀,虎抱头,龙身,也称六形合一 势。虎抱头最为要。
鸡腿:鸡腿练摩胫与剪子固,主练稳与灵,在束身中练膝尖 与脚尖齐,展身中纯用腿劲将身躯顶起,无论行走' 独立、站 停、遛腿走步均要进退有序,身躯平衡,提高步法的稳定性和灵 活性,在瞬息变化中既可肚里掏腿,又可利于变位,更重要的是 敌不易插入我中门。鸡腿在六要素中谓“下思动而上要领,上思 动而下要随”。
熊腰:熊腰练沓腰拧旋,主练直与拧,取沓腰一法臀坐时有 力,扎势时稳固,拧旋时四肢随腰转而动。腰在进身定势或退身 变势中,既是运作的枢纽,又是肢体动作的劲源部位;既是内外 天地阴阳翻的坐基,又是技击中杠杆撅劲的支撑点。学熊腰在练 用中谓“上下动而中节攻”(此处的中节指腰),也叫上下动而 腰先动。
猴普:猴背练弓背吞胸,主练弓与吞,是练外象猴势的中心 动作,可促进虎抱头动作到位。这种姿势可配合沓腰时内天自 收,内地自翻,外地自出,外天自收,促进阴阳翻时有序,射丹 田时有劲,并且是练空胸实腹气贴背,压缩身躯体积和束身弓背 的主要姿势。弓背吞胸能加大人体不动肌功能和能动肌功能的运 动尺度。弓背使胸脊骨挺起,促使真气贴背而上。吞胸使胸部呈 瓦形之状,促使真气入泥丸顷畅。
鹰膀:鹰膀练上根节拧旋成圆,练颠旋,为的是加大肩的旋 转角度,并取其颠簸有势,起落流畅,促使抱肩到位,有助于通 经络、畅气路。
虎抱头:练阴出阳收,主练惊警。此意谓若言其静未露其 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存机警而应变。虎抱头外练虎备势,内 练通督脉。此法外形取进击前的动态,内意取进击前的心态;也 是备势的要法,目视鼎的姿势,动击的前提。虎抱头左顾右盼似 灵猴,仰头上瞅似乎熊,俯首下瞅形同鹰,也称英雄头。
龙身:龙身练顺随和合,主练和,变势运化柔韧与猝刚相 合,擞骨抖鳞一气,是六形合一势的主要势法。本法要练出腿学 鸡腿有跪意,腰学熊腰有坐意,背学猴背有弓意,臂学鹰膀有滚 豆成圆意,头学虎抱头有警惊欲扑意,身学龙身有三摇二旋擞骨 抖鳞意。
(7)身法底稿
内天地翻与外天地翻。内天指胸上腹,内地指小腹;外天指 额头(天庭),外地指下颌(地阁)。所谓翻,看阴而有阳,看阳 而有阴,翻时要做到内外齐动,又舒势好似离中虚,展势犹如坎 中满,身下足起同乎舒,身起头下同乎展。舒势好似离中虚,展 势犹如坎中满,舒势为猴势蹲,展势指猴势展,舒指舒服顺当, 展指舒展展放。
离和坎是伏羲时代八个官的名字,他们是其中两位,管火的 官叫离,管水的官叫坎。离中虚和坎中满,入到卦中指离卦由两 个阳爻一个阴爻组成,画作三叫离中虚,引用到猴势之中为空 胸。坎人到卦中指坎卦由两个阴爻一个阳爻组成,画作三叫坎中 满,引用于猴势之中叫实腹。人的胸腔与腹腔上下不通,犹如离 坎对立互不相射,所以本拳用猴势一法取坎填离,此意是取水置 于火之上,再借离炼坎,也就是用火烧水。如不借坎填离,就会 形成火在上水在下之势,此法是借鉴《易经》义理,取坎中一阳 填离中一阴之法来构成水火相济,乾坤相媾的状态。借离炼坎按 现代语言讲是调动可控制的先夭信息,按《易经》中的义理讲为 知白见黑我自守的运作。
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
从此变为金刚体,潜藏雌雄总由心
此意是二者连环运作时肾水在下调上,心火在上调下,肾水 的温,心火的限,对内是内气上下循环一气,对外是外形束展吞 吐一势。以上之法前者健本身,后者顺本性。
身下足起同乎舒,指蹲猴势浑身内外同时叠曲弓弯为身下, 叠曲弓弯成形后,真气从脚底上升到头顶为足起。
同乎舒:无论束蹲展起,外要舒展不抽扯,内要顺畅不悖 逆。
又束身之法主练五弓,五弓现齐时用意念将身躯逐渐放松, 下沉,沓住,松是思想松,肌肉筋骨松,松到自然自在有舒服的 感觉。沉是用意念将身躯内外放松下沉,犹如浊水澄清的概念。 静思慢沉。脊椎缝沓,沓到犹如缥纸湿后少隙无缝粘在一起,并 体现出肌肉百骸处处无僵,阴阳万气气气无逆,骨关节节节无缝 的意念及动作来。此动作还要依据婴儿状为楷模去练,练时两肘 下垂要并,两肩下沉要抱。
(8) 不动姿势
“凡事有动必有静,动者静之效,静者动之储,舍动言静其 失也枯,离静言动其失也相,然静为动之源。”此意练本拳者必 先致力于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气内充而劲力外硕。此为不出 步束身行气法,也是本拳入门必须知道的法则。
(9) 裹松垂缩
裹松垂缩均在以上九法中体现。
裹:两手往里裹劲,势如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
松:松开两肩如拉弓,不使膀尖外露。
垂:两手往外翻时两手极力往下垂劲。
缩:两肩两胯裹根并极力往回缩劲。本拳谱之意此四劲最为
要,故录之。 十字法弓、曲、合、垂、松、弯、缩、束、裹、收。
弓:肱弓、背弓、前腿弓。曲:臂屈、脊屈、项屈。合:内外合一。
垂:肘垂。松:思想松,皮肉筋骨松,毛发松,内外五行松。弯:膝弯、肘弯、腕弯、指弯、背弯。缩:顶心(百会)缩、毛发缩、手心(劳宫)缩、足心(涌 泉)缩。束:臀束、肩束、四肢皆束。裹:臂裹、肘裹、胯裹。
(11) 练法
在手抱丹田身躯正,入无极预备势的基础上,首先做内外天
地阴阳翻,并双手指尖随身躯的弓屈下垂至膝尖,此时二目平 视,双脚相并,足后跟离开少许,以不磨足踝关节处为度。双膝 双肘均要相并。此时身躯下蹲,下蹲时一要沉肩垂肘,二要吞胸 吸腹,三要仰头拔背,四要抱肩裹胯,五要沓腰坐臀,六要提谷 道撩阴,七要收臀勾尾。勾尾时尾骨中正,此法可使身躯不前俯 后仰,左歪右斜,在拳法中称谓不偏不倚,也就是整个身躯以尾 骨为中轴。以上法则皆在丹田一翻,浑身具束中体现。此要意是:
沉肩垂肘气无阻, 仰头拔背目视鼎, 沓腰坐臀撅劲生, 收臀勾尾开下窍
吞胸吸腹气贴背。 抱肩烹胯气归根。 提肛内实须撩阴。 抱肩裹胯为圆裆。
沓腰能气顺并上下连贯,坐臀也称臀坐,能稳下盘,给 两足增力。尾骨中正也称尾闾中正。谱称尾如称准(称准指秤 驼)。尾骨中正气贯顶,尾闾中正才可转身调头灵活。拳谱曰: 船家调头在尾不在头。沉肩垂肘指人身体运动时有耸肩习惯,犹 如寒冷时双肩内收而上耸,此动为拳法重病。无论出拳接掌,如 带有寒肩寒身动作,迟滞有加。
束蹲时,肩随身落自然沉,肘随肩沉自然垂,手随肘垂 自然翻。又抱肩要抱到胸如瓦,收臀裹胯要体现出尾闾上兜,双 腿夹紧要如剪子固,虎抱头要目视头顶,鼻尖、膝尖、脚尖相照 对齐,上下三点成一线。舌顶上腭,舌要弯成90。上顶天盆。舌 上顶时,舌不可顶住齿根,而且要闭嘴合齿。在射丹田不张嘴发 呵声才舌顶齿根。张开嘴发呵声,嘴不闭,唇不动,舌不动,将 气吸至丹田,呼之月市经,通过十二重楼,将月市经之气用发呵音的 方法喷出。
外象猴势蹲好后,两眼正光还是盯住手抱丹田时的目标直视 不移,眼珠只做上下翻转即可,两眼余光集于鼻根。此时脚的十 趾微微上跷离地,和两脚十趾抓地要循环练习。练习时虎抱头要 仰到两耳过肩,顶心与胯及脚的中心成一上下直线,并将全身重
体似婴儿弓龙身,三尖照齐三弯成。
三沓意念到足心, 真气上升到天门。
意存消息气后旋,十二重楼降下池。
外象猴势诸形顺, 内站丹田气归根。
此谓束身养气法,要想技击练展身。
拳经曰,重动束裹心中藏,轻动自然意中含,灵动缩束一团 合,自我空空一念抱。
(二)展身法
展身之法属阴,此法是在束身的基础上展身,此定义又是依 据身起手落、身起气降的循环规律而定,因降下之气属阴,所以 讲展身之法属阴。展身之法练反弓一力劲,从外形讲犹如弯弓复 原。此练法是在蹲猴势束身的基础上展身,展身时用挑担劲,全 73 身的重量皆在头领中用腿中之劲顶起,起时猴背展伸反弹复原, 双臂拧旋犹如拧绳返回,与此同时,足心、手心、顶心皆用吐 劲。此法又称三紧,足心紧,手心紧,顶心紧。此紧练时松中 紧,用时舜松舜紧。无论练用皆要松而不散,紧而不僵。如与对 方技击争斗,彼紧自松,彼松自紧,左松右紧,右紧左松,展身 时真气从顶心降到脚心。此法练时用束身法产生的压缩劲来催动 身躯的起展,起展时要劲劲不断,徐徐起展,势圆劲柔,慢得不 能再慢了还觉快,不过要慢而劲不断。如运用或射丹田均疾如反 弓。此劲要随彼劲而定我劲,随彼速度决定我的快慢。如要击倒 对方,须加射丹田的法则。射丹田时,势大劲直,快得不能再快 了还觉慢。以上二法无论练用皆要慢而不僵,快而不飘。此势法 入两仪势谓动心者击,入无极势谓静心者养。练展身法练举柱 形,如纳入卦中谓坎中满,着重体现钉顶,练射丹田按两仪的义 理去练,练养丹田按无极势的义理去修。
练法
展身之法在束身之法的姿势上起展,起展的劲力全部用腿中 的力道将身躯顶起,在起顶中要将抓地的十趾松开,足心要吐, 手与臂贴身,两月寸不可炸开,臂不自抬,随身起而起,起展的速 度与下蹲的速度相同,起展后两手返回到虎窝前抱丹,并手心展 吐,顶心用意念上吐,然后返回预备势。
注
(三) 不出腿射丹田
无论练哪一种桩功,双足相并,直落直起;丹田吸气,肺经, 发气,发气的同时,口发呵音即可。
(四) 束身法与展身法共同练法
束身法称舒势,展身法称站势。束身属阳谓钉,展身属阴谓 74 顶,钉的意念柱地无限深,顶的意念通天无限远。束身法练外像 — 猴势以圆构形,练内站丹田以气通脉。如不射丹田谓养,是静心
者修道的练法;如射丹田谓动,是动心者敌将的练法。束身法与
展身法的基本练法:阴叠手、’贴身手、引气手、双阴手、布气 手、抱球手、千斤掌、连斗手等。
浏览6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