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意合
心为想事,意为办事。想的事办好了谓心与意合。口传曰: 心为元帅,意为先锋。
心与意合是前辈把供血器官的心脏认为成思维器官,所以才 产生了心有心思、心计、心裁、好心、歹心,及意有来意、去 意、攻意、守意、会意等词语。心既然指的是大脑思维,那么同 是来自一个器官的心和意,又有什么区别呢?祖师父们把思维过 程又分成了两个方面,把心视为主观,把意视为客观,心与意合 就成了主客观的统一。又心为起因,意为结果这样的结论,按拳 谱的含义讲是前辈借鉴了 “心之官则思”的观点,认为方寸之心 是产生主体意识的神明之处,这种神明可取外界客观事物而进行 分析活动,并克服思非所想,感非所触,以此来提高判断和选择 及行动的正确程度,此过程是心动生意,心定意守,意守心安, 此为静中的心与意合。如心为元帅发令,意为先锋遵令,心似猿 动,意如马驰,此为动中的心与意合,总的概念是心一动,意统
诸气具动;心一收,意统诸气具敛,达到心以思为职,意以念为 用叫心与意合。但须注意,练心与意合时要柔心静气,顺应自然 规律而练习,练到心无滞碍,意无遂波,心想事成。例:你想喝 水,喝到了水也谓心与意合。
2.意与气合
意为意念,气为力源。意念要将气引到发劲部位,并且引到 了,谓气与意合。
意与气合的气,专指炼精化气的气,及魂魄二气的气。关于 一呼一吸之气,此法是用意念将界面空气吸至丹田,呼至肺经, 是调呼吸的法则,也是为了打破先天的布气之法,练出意敛气 聚,意动气腾,让意主动进入抑制状态,让气在意的作用下,达 到大幅度的调节神经,使元气充盈。拳谱曰:“魂气属阳,魄气
属阴。魂气属阳灵敏轻清,可虚可实,可刚可柔,并能循环变
化,如与意合可促使外形动作行之无声,动之无形。魄气属阴, 浑厚重浊,坚强猛烈,不挠不逃,如与意合可摧坚。”所以讲, 武术之精者,还需精于气;精于气者,还需通于意。只有这样才 能以意引气,气随意行。
例:你想一口气吹灭灯,并做到了也称意与气合。
3.气与力合
气为力源,力为劲源。用意念将气引到所需部位,气将力催 出易为劲,谓气与力合。
气与力合的目的是以力易劲。将拙力、膂力易为劲力。劲力 亦称气力。力是肌肉松弛与收缩产生的效能,也是身躯器官的效 能。分布于四肢的力称拙力,分布于脊椎骨两侧的力称为膂力, 二者皆为先天之力,统称体力。此力局限大,易竭。只有运用气 与力合,力才会出现裂变,易力为劲。劲不但威力大,且不易 竭。拳谱曰:“人之肢体发射之物有二,曰力,曰劲。限于肩背 谓之力,条达于四肢为之劲。”力显迟,只限于局部;劲顺畅, 可速达于全身。又力方而劲圆。此意是若用力与人技击,人体外 形会体现出棱角,因力长而劲短。此意是技击时用力只能长时相
持,而劲则犹如闪电一闪即逝,即如拳谱要语中所讲,“拳打三 节不见形”。此意除治一节而治节节之意外,也指用劲出击以快 治快。所以练本拳的前辈们特别强调,运用本拳者要贵劲不贵 力,修炼本拳者要尚意不尚力,劲虽不能持久,只要丹田一射, 无论拳、肘、肩、膝、足、胯、头,疾如箭矢离弦,快似蜻蜓点 水,一着即止,在这顷刻之间会出现龙惊、兔脱疾速之势,让敌 猝不及防。以上是气与力合的功效。
按现代思路讲,力是大脑支派肌肉束舒的结果,肌肉束舒的 密与疏和气的强与弱、疾与缓决定着力易劲的大与小。拳谱曰: “气有促行之功,力有舍取之能。”此意为有气方有力,无气则无 力;气顺则力发,气足则力勇,此谓力随气行。在力随气行时束 身而紧。一紧即用雷声催肌体的抖擞法一决而无不绝将力发出, 形动声发。
例如,你想将一块大石头搬起来,大喝一声石头搬起来了, 叫做气与力合。
外三合:手与足合,手随足动,手足相照,足扣手占中,足 踩手拨着,谓手与足合,是二梢节之合。
- 手与足合
先练出手与手合,足与足合,然后再练手随足动,足先手 后,足停手止,才能练手与足合。手与手合要左右照应,上下相 随,长短互用,可成为巧手、
妙手、连环手。手也是人体三大穴 之一劳宫穴的所在地,谱曰:“手为梢节刁拿拨作。”手是两扇 门,打人全凭翻掌灵,起手之法摘捧擞,手落之法丢搂抽。如不 出手左手在前成掌,右手在后成拳,一前一后成一直线,或双手 用叠腕法则呈鸡手,一上一下占住自身中门,对准他人中门,这 种手法称金鸡套落手,谓手法之合。
手与足合中的足,是全身之根,有支撑身躯平衡稳固及挪移 的功能。足在九节中如停谓根节,如动谓下节之梢节。
足与足合用,钻,闪挪,提踹,起踢,左右碾展,进退连 环。挪寸,远及丈,练成后可虎践马奔,龙蛇而行,又可神龙水
面行。足也是人体三大穴之一,涌泉穴所在地。拳谱曰:“足为 梢节踩钻搓刹。”踩钻全凭后足蹬。搓刹之时胜钉钉。又宁可无 手不可无步,因步打七分,手打三,步不先动皆枉然。前足带后 足,后足跟前足,谓足法之合。
运用根节、中节,只有手与足合,在技击中才可开门进击, 闭门闪退;在练中才不会凸凹不齐,手法才可敏捷双收,足法才 可稳灵双慧。足有行程之法,手有拨转之能,手的拔转之能只有 手与足合才能在横、顺、起、落、刁、拿中显出把把鹰捉、把把 似炮和云领捋拨或手接手有手作无手的劲节劲道。
足有行程之法,可进退挪移,踩如钉钉。足追足,有前足带 后足的作用。总之手与足合在运用中为足带手进,手随足行,手 足齐到方为真,谓动中的手与足合。手不出手占中央,两手就在 洞中藏,足不出脚站长三,原步不动阴口张,谓静中的手与足 合。足动手随,足停手归,两足后跟不可外扣,两手出洞入洞随 身,手随足动,手随足停,谓手与足合。
例如,向前出击,手指尖与足趾尖相照,如横击手的大拇指 一边的手掌边与足小拇趾一边的掌边相照,谓手与足合
练法
身呈舒势,左臂的大臂贴身,小肘贴肋抬起,手成掌,呈按 瓢势,手指尖与左足小拇趾外边齐,手指指尖不得超过足趾尖。 右手成拳,置于心窝下面,拳头边和右脚小拇趾边齐,拳头边不 可超过足趾尖。此为左式手与足合,如练右式的手与足合,反过 来即可。此法左右互练。
- 肘与膝合
肘拐膝扣,肘垂膝屈,谓肘与膝合,是二中节之合。
先练两肘不离肋,肘尖对膝尖。膝练两膝紧挨,前膝弯套住 后膝峰。前者练出拳不乱,后者练敌不易插入我中门。肘有承上 催下的功能,练好月寸法不但两肘夹肋出拳不乱,并可保护软肋和 两腋的安全,又能将腰背肩的气与力达于手。练出两肘拐平心谓 肘法之合。
膝为大腿和小腿的枢纽,是输运大腿之力达于足的必由之 路,故在束钻时有提足不提膝一法,不提膝为的是内扣有劲,前 进时随腰而进,落地时前撅弓曲有势,也是膝与膝合的一种势 法。这种势法给纵钻、横闪提供了强劲的合力,并可提高平衡稳 固性和进退疾速。谱有“双膝如夹紧,中门不关自闭”,此谓膝 法之合。
肘与膝合时,肘须里拐与心齐,拐时紧贴肋,不可与肋离 开,膝须套扣紧挨°肘拐平心练裹滚,两肘不离肋练夹垂。膝套 扣练固合,膝紧挨练扣套,步步行动要摩胫练剪子固,二者皆练 为上传下达中夹。又练肘与膝合有两种练法,一为动,一为静, 无论练动或静应注意肘膝的配合。练动时,肘垂膝并,肘屈膝 弓,肘拐膝扣,肘顶膝提,谓动中的肘与膝合。练静时,肘夹 肋,膝套膝,原步定势,谓静中的肘与膝合。身呈舒势并舒其势 舒其力,此时两膝往里扣劲,两肘尖不可后露,肘膝不可有死
154 弯,均如半月,肘不超膝,肘随膝出,膝扣肘拐,谓肘与膝合。
本法在手与足合的基础上,左脚向左横迈半步,右手从左手 里侧顺胸的中门线下插到腹部中间;插到腹部中间时,左手顺右 臂上滑,滑到右肩肩窝部停住,此时右手下插到左膝膝盖处,手 心朝外停住;停住后,右足向左足并拢,身呈舒势定势;定势后 左肘肘尖与左膝膝尖齐,右肘肘尖与右膝膝尖齐,此为左式肘与 膝合。在左式肘与膝合的基础上,右足向右横迈半步,
左手从右 肩窝下滑,边滑边翻掌,翻掌后下插,下插到腹部中间;右手顺 左臂上滑,滑到左肩肩窝部停住,此时左手下插到右膝膝盖处, 手心朝外停住;停住后左足向右足并拢,身呈舒势定势;定势后 右肘肘尖与右膝膝尖齐,左肘肘尖与左膝膝尖齐,此为右式肘与 膝合的姿势。本法要左右互练。
- 肩与胯合
肩抱胯裹,肩随胯动,两肩沉抱,两胯内裹,谓肩与胯合, 是二根节之合。肩胯是中梢节劲源所在部位,也是贴身靠打强有力的峰凸。 肩练沉肩抱肩,胯练里裹胯、外摆胯。肩谓上节的根节,沉肩时 须练出肩不上耸,抱肩时须练到肩有沉沓劲。
肩既可发劲催肘,又可击人,并且是旋转臂和送臂纵击横摆 的基点,肩谓上节的根节。练沉肩时须练出头悬,练抱肩时须练 出身如屋瓦及猴背的到位。
胯可输送腰力直达腿部,又可将脚钉时所产生的反弹力送到 身躯的上半身,胯并且是盘根铁柱的底基。
练法它的内涵行为和 外象动作,又指内三合是本拳的动力。练神聚,练气行滚滚,修 炼出内实有拳为目的,这气行滚滚修炼出的内实有拳,是心意拳 心静的设计,而意却是设计的实施。其中气是血之本,调整血液 流速这种气是炼精化气后入脉并浸润于血中之气,也是指气与力 合的气。
肩下沉裹抱,胯用力往回抽裹。肩随胯转,肩尖无论钻 摆、沉顶,要对准自身胯骨最高处才可运用。肩的沉抱随胯的裹 夹而沉抱,沉抱时两肩松沓齐向里抽劲,胯裹夹时也齐向里抽 劲,胯正肩正,胯转肩调,谓肩与胯合。
右手向下斜插,指尖到达胯骨最高处;左手顺右臂上 滑,滑到肩窝处,手心朝外停住。此为左式肩与胯合。左式肩与 胯合定势后,左手从肩窝处下滑,边滑边翻滑到腹部中间时向右 下方斜插下去,插到指尖到达胯骨最高处,右手顺左臂上滑,滑 到肩窝处,手心朝外停住,此为右式肩与胯合。如收势用蹲猴势 一法即可。此法定势后左肩与左胯齐,右肩与右胯齐,此谓身法 的身正合法。左肩与右胯齐,右肩与左胯齐,此谓身法的斜身合 法。胯停肩定,胯裹肩抱,胯转肩转,胯进肩进,胯摆肩沉,胯 打肩顶,总之,肩随胯动,胯带肩动,谓肩与胯合。此法左右互 练即可。
以上谓内外三合的各自合法及动作要领。而力在体中布,体现于四肢身脊头,修炼内三合不可无心、无 意、无气、无力。因无心则意乱,无意则气散,气散则力弱,力 弱则难以以力易劲,更难以外拳含实,还会导致劲力无源。所以 练者在练内三合时,须在心安中生意,意动中调气,调气中催 力,以此来以力显神,以神导劲,以劲技击。
外三合肢体,体为大本营,肢为兵将。其中足为车,踩中 门;手为门,占中线,手足相合占中,可四两化千斤。

肘为锤,夹两肋;膝为峰,膝套膝,肘膝相合,穿透劲倍 增,可四两送千斤。
肩为锥,钻摆为用;胯为盘,摆打为放,肩与胯合除调动中 梢节外,还可用借顺滚靠贴敌体,为四两撅千斤。总之,练式式 相照,把把相扣,演练出外拳含实为目的。须注意的是在演练外 三合时,要有势、合规、顺和、相随。因有势则尺寸合规,劲道 疾生,顺和则全身齐进,一贯则六方互应,八面皆安。否则式乱 势散,肢滞体僵,难以促进内三合的环环相扣及内实有拳。
六合中的内三合练内实有拳,外三合练外拳含实,二者合一 才能显示出六合的威力,在道家《阴阳六合真经》一书中指出, 内外三合不能独立论断,只能相互作用。只有遵循道家这一原 则,本拳才能精神意气一贯,达到内外相合和前后左右中,顾攻 不悖、天衣无缝的境界。
六合内外具练时,必须心神贯注,意念随心,气力集中;又 须肩肘手胯膝足做相当的姿势。在做姿势时内三合要内中和,外 三合要外形顺;在技击时,内三合要内中紧,外三合要外形束。 内三合不悖于气血运行及射丹田,外三合不乖戾于肢体变化而相 随,方为内外相合的前提°如果内三合有悖于气血运行,外三合 虽无丝毫乖戾,也是徒有虚架。如外三合存在乖戾之象,内三合 虽无丝毫悖意,也是散气难凝,总无大用。
六合是本拳的规矩。六合中只要有一合不合,就会导致形迟 势散,暴而气乱,静不养灵根,动难敌良将。只有遵照上述之法 去修去练,才能避免以上弊病,才可修出心一动意便随,意一动 气便催,丹田一动肩胯相照,肘膝相应,手足相随,内收外束, 气敛体沓,内催外放,这便是练六合的目的。拳谱曰:“六合基 础在丹田,修内练外气为先,精神意气须一贯,内外相合心形 空。”以上谓六合概论,下述六合姿势。
六合姿势有熊势、鹰势和形意拳站桩下势,熊势六合与鹰势 六合的练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手法上略有差异,心意拳的六合与 形意拳的六合内三合相同,外三合的外形较有差异。
六合综合练法有两种势:
熊势。练熊势六合,在猴势舒势的基础上,左足前移,足 后跟超过足尖,所超尺寸为本人的一拳头,足向前,足后跟不离 地,足尖用力跷起。左手呈鸡手,手心朝里置于虎窝处,叠腕下
垂;右手呈金鸡登落手,手心朝里,置于虎窝处,上下两手皆占 中门线。这熊势六合为守法,亦称顾法。在旧时与人交手,如身
157 呈熊势不可进攻对方。
鹰势。鹰势六合与熊势六合基本同样,不同的是左手手指 略屈、略抱,肘夹肋,右手与肚脐眼齐。左手指指向前方呈45。 定势。这鹰势六合为攻法,亦称上法。在旧时与人交手,如身呈 鹰势必须进攻对方。
注意事项做此势法,身须侧面立,特别是在练下蹲时,面积越小越 好。因小则容易自顾,敌难以攻进我中门;如面积大,极易被对 方所图。
以上六合无论何种势法,均要心一动,意先气后,意领气, 气先力后,气催力,沓腰屈膝伏身站,由内催外、根带梢。此意 是外形舒展导引内在吞吐,内在吞吐催动外形舒展,这样就可形 型与心神统一,由此来完成六合的要求。六合是本拳适变的大法 则,练好六合在运用拳法时就会灵、固、简。灵是变,是随它性 而变化;固是在他人变化不断的情况下,我却井然有序;简是由 于我运用以上二法,就能准确无误地了解对方的动向,无论对方 变化万殊,也出不了我心意之中。下附六合歌诀与拳经歌诀
内三合:

心与意合立根基,意与气合暗力齐气与力合寸劲道, 催动外形射丹田。
外三合:手足相合重心准, 肘膝相合身架稳。
肩胯相合性情灵,神聚身团日月吞。
拳经歌诀:
心意沉于中,内合无形,静心冷发,出手冰青,疾狠真。
肢体行于外,外合方圆,动心突收,回手寒秀,工顺勇。
对以上之法要习之研之发挥之。笔者早凝传承志,愿尽余生 学心意。日蹲猴势三百回,细究拳理两三章。
第四节猴势三要
练三意相连。猴势三要是身法中的细节,大体可分为20种,
158 它们是三并、三缩、
三沓、三翻、三顶、三松、三和、三性、三
“ 到、三催、三扣、三圆、三曲、三挺、三抱、三毒、三进、三 盘、先三意、后三意等,均需从猴势中一一体现,缺一不可。
三并:足并,膝并,肘并。练振刷精神,集中神志,身似牵 柱。 °
三缩:头缩,尾闾缩,手足心缩。缩练吞,展练吐。
三弯:腿弯,背弯,肘弯。练束屈弓叠,练浊气变清气,引 气上旋。也是进退裹合的主要势法。拳谱称三弯套,外练弓曲 束,内练气冲关。
三齐:鼻尖、膝尖、足尖三尖齐,为的是练身躯中正。拳谱 中称其为三尖照,拳经中称十二时钟降下池。三弯与三齐是不可 分割的,是最挨近的两项要求。练此法的目的是自身的中正屈弯 使体内产生压强,动作越到位,压强越大,爆发时可衍生出自身 身体数倍的力量,而且不累己,不伤己。此二法是猴势若干动作 中的纲。
三心:足心,顶心,手心,指的是涌泉、劳宫、百会三穴,
这三穴均是真气循环中转活跃的部位,是脉络、孙络最密集的部 位及真气中转吞吐的部位。三心缩是内吸的意思,也是收敛散气 的动作。三心沓是真气入丹田,聚养蓄凝的动作。三心吐是真气 爆发催外形做工的动作。
三沓:顶心沓手心,,手心沓足心,足心沓地。是练形松和引 浊气降下,迫使真气上旋的最根本的练法。
三翻:天地翻,阴阳翻,波浪翻。是练丹田养功发功的动 作,也是练真气循环和气与力合中的一个姿势动作。
三松:上节松,中节松,下节松。是练顺其自然和引布真气 的方法,也是蓄力爆发和练凝神聚气的必由之路。如上节松,可 以气达四梢;中节松,可以气入三心;下节松,可以气沉涌泉; 手脚松,则气到指尖;关节松,可以气养百骸;外形松,则润养 全身;内在松,则脏腑气充。松是紧的基础,柔是刚的前提。
三顶:足心下顶,手心外顶,顶心上顶。此三顶实为二顶, 二顶是足起到天门,气出关窍直达泥丸宫,展身时钉顶,此时的 泥丸宫犹如加压站,将真气输入任脉。练时可养聚,用时可崩 横。
三和:胯肘膝和,手足腿和。此法可外去悖逆,内去乖戾, 练静谨警。
三性:三性是指眼、耳、心。眼有明性,耳有灵性,心有勇 性。练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练到大智若愚,方为练出三性的内 涵。拳谱曰:“眼有明性,观六路;耳有灵性,听/I方;心有勇 性,放胆即成功。三性齐明,击顾果断。”
三到:心到,意到,气到。心到生勇意正,意到生法气腾, 气到如箭穿行,无论练动或练静,如不精通此法,则可导致内不 成拳,外拳不实。
三催:步催,身催,手催。步催是下节催,足进卷地风胜似 钢箭穿,腰催是中节催◎此处讲中节指上中下的中节,在心意拳 中,腰称为根节。拳谱曰:“树的根在下,人的根在腰。”腰催 束身直进,身直起,犹如熊出洞。手催谓梢节催。腕掌催指翻手 为云,覆手为雨,促使翻掌拨着有势。拳谱中称根节催中节,中 节催梢节谓之三催。
三扣:肩扣,掌扣,足扣。肩扣真气到肘,掌扣真气到手, 足扣真气贯满全身。凡扣均需阴阳翻转到位。
三圆:背圆,胸圆,虎口圆。背圆蓄劲充实,气路畅通;前 胸圆真气贴背,两肋力丰;虎口圆劲力外宣。
三屈:二肱屈,脊椎屈,两手腕屈。二肱屈力富,脊椎屈力 臻,两手腕屈灵巧。
三挺:项挺,膝雄,腰挺。项挺则精气贯顶,真气冲通玉枕 关,进入泥丸宫,项挺导引;膝挺撅撅;腰挺力贯四面八方。
三抱:丹田抱,两月寸抱,胆量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漏;两 肘抱肋,出拳不乱;胆量抱身,应变不忙.
三毒:心毒,眼毒,手毒。心毒如捉鼠狸猫,眼毒如扑兔饿
鹰,手毒如猎食猛虎。三进:头进,身进,足进。头进是领,身进是攻,足进是
奠 肇 刀
三意:三意有三种:(1)心意,气意,力意;(2)顾意, 打意,追意;(3)水之翻浪意,追风赶月意,起如挑担意。以 上三意实为十六助中的第十二款“起落”法,拳谱曰:“起是去 也,落是打也;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此为进退中 的手不空回意。起如蛰龙升天,落如霹雷震地;起如挑担上山, ' 落如水中按瓢;起如钢叉,落如钩杆。此为快捷意。未起摘之,未落坠之,其为心想意领气厂以上为拳谱中的三意之法。
解 曰
起是去也:此意为束身钻扑,用身落手起击打对方;如对方 不倒,紧接身起手落续击对方。
如水翻浪:此意喻水的劲力最为大,浪进可推物向前,浪退 可携物向后。此处的水翻浪,指与对方相接后,无论进退挪闪, 犹如一浪推一浪,劲劲不断。
起如蛰龙升天,落如霹雷震地;起如挑担,落如水中按瓢; 起如钢叉,落如勾杆;未起摘之,未落坠之:此意是起打落打的 劲节劲道。起如蛰龙升天,指于无声处忽展身,形容快。落如霹 雷震地,指猛脆。起如挑担,指腿直进,身直起°落如水中按 瓢,指无论起打落打,不可出现双重。起如钢叉,指此拳要利 索。落如勾杆,指拳落走直线用猛脆劲,遇到形阻有反弹劲也指 形阻神聚。未起摘之,指胸有甲兵万计,早有准备。未落坠之, 指度时审事,随机应变,此两句全面讲为谋局谋势。以上为拳谱 中的三意相连。
三盘:肩至头为上盘,胯至肩为中盘,足至膝为下盘。三节:肩胯为根节,肘膝为中节,手足为梢节。
第五节三动
练借顺滚。三动练出手似炮,回手火烧,也就是说要练出身 一抖手便擞,打倒还觉迟的境界。
三动指重动,轻动,灵动。
重动:用不出步猴势练,谓内外调整;出步去练,是内外配
合。均练内外合一,练出猝刚。
轻动:用不出步猴势练,谓内外随顺;出步去练,是内外沾
粘。均练内外柔静,练出瞬静。
灵动:用蹲搬砸循环去练,练内外自然,练出虚实。这三种 练法是心意拳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阶段,也是逐步形 成内在混元合一,外形浑圆相照的主要练法。练出一触即吸,一 触即吐。
三动谱称三易,指的是易骨,易筋,易髓。易即改变。易骨的改变以重动为主,指的是关节和原力的改变。练架,入滚字决,用定心守神去练聚气合力,练出身躯吞吐,练成大
易筋的改变为轻动,轻动指的是肌肉和筋络的改变。练合入 顺字诀用清静无物,用意领气随去练,练出筋脉吞吐,练成小 圆。
易髓的改变为灵动,指的是经络和气路的改变。练一贯入借 字诀,用绝象引气归根,练气催音发,练出骨髓吞吐,练出直圆 达到滚豆成圆之圆。
这三动均须同时体现百会、劳宫、涌泉三穴和浑身毛发也能 吞吐。无论哪种吞吐,吞吐时要外形随于腰,内气发于丹田,丹 田贯根节,根节催中节,中节追梢节,四梢皆惊。另一层道理, 三动主要是改变一种原有的运动轨迹和用力习惯,并重新练出一 个心意拳所需的新的运动轨迹和新的力道,然后运用这种新的产 物去做功。
三动的根本练法:一是以外引内,二是以内催外,三是内外 一贯。以上是三动的综合法则,下面对三动的内涵细则逐个注释。
重动:重动是拳练人,练精聚,练气与力,练出蹲搬砸的细 节,这是改变习惯肢体运动轨迹和习惯用力的开始,也是统一肢 体劲力,把浑身的散劲练成整劲,也是练凝聚精气和布气的法 贝!I。这重动多属取法,练时先用不出步蹲猴势进行。这种练法在 初练时外表要求苛刻,棱角必须分明,动作必须到位,姿势必须 合规。先以慢练为主,后以快练为要。初练一般不宜多发快劲。 这种功法普称易骨功夫。另一层道理,骨即力量,包括力的方向 和气劲运动的速度快慢,躯干和四肢用力配合的改变。因初学者 用力习惯的过程,就决定了这种改变必须是缓慢的、持之以恒 的,只有这样才符合重动的技术要求,只有对原有的运动轨迹和 习惯用力的彻底改变,才算打好下一步轻动的基础。对于练重动 一法,口传为慢练细节、快练劲节。慢练重动时,慢的不能再慢 了还觉快。练时,身法多练反弓法,以横为主,足重钉,头要狠 顶,身直起。手法多练拧旋翻转的动作和贴身下沉上提劲,全身配合用脆决劲,着重体现抖擞劲。以上练法先慢练,因慢则规则 明,势法清,固根基,实力生。等慢练重动能够顶心沓手心,手 心沓足心,一沓到底后,气起到天门,便可转入快练重动。只有 快练重动,才能刚劲生,势汹涌,练到脆猛短疾,齐整稳沉,严 整壮重,出手兔惊,回手火烧,停似木鸡,动似枝摇,这就达到 了快练重动的目的。练重动时,无论慢练或快练,开始时均可苦 恒蛮拙,因蛮可势汹涌,拙可实力生。先慢练重动是为了与彼接 手交技不出现轻浮的弊病。若慢练重动过久又恐生滞僵,而出失 灵显呆的弊病,因此慢练重动后必续以快练重动,否则就是将下 盘练成盘根铁柱也不足以至用在起伏转折的各种技术动作时身躯大缩大展。练四肢时,上
肢练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出洞入洞紧随身。练下肢时练并 膝,犹如剪子固。在以上二法的前提下,手脚的动作可大开大 合,鼻可大呼大吸,口可大出大入。同时还须做到定要静,动要
重动练整站内外, 日精月华拳练人, 骨节开缝易骨功, 式式到位阴阳翻, 开拳力从足心印, 慢练重动下盘稳, 重动生刚凝散力
缩束弓压蓄气劲, 磨武悟理文导引 弓曲起落带刚劲 把把丹田催雷声 钉顶崩横劲随音 快练重动势法汹 换练轻动细磨心
下附重动歌诀:练法是在易骨的前提下,用易筋八法将连接身躯、肢体、头 颅八大块的筋、韧带和骨肌拉松,拉开,拉长,特别是委中大 筋、腰脊正筋,更需要首先拉开,为易筋的主要练法,也是轻动 的内涵。这种做法是轻拉小缩,慢拉快缩,快拉慢缩,三拉互 易。这些动作可以从压腿、后弓腰等法开始。压腿法有高低两 种,开腿法有斜正两种,踢腿法有正起踢、斜起交叉踢、外摆里 勾踢、肚里掏腿踢、前后扫踱腿、连环腿、七叉八叉前后翻等 法。这些动作虽是软功的练法,可也是拉筋易骨的具体用法。在 练轻动中无须何种动作,均须松中含紧,慢中藏快。松,是松中 紧;紧,是紧中跟;慢,是慢中随;快,是快中顺。以上谓开筋 的方法,一直练到不紧而紧,紧而更紧。这方法不但是开筋的方
164 法,而且能同时达到上气下沉,下气上旋,凝聚于丹田,贯注于 全身,爆发于四面八方,传导于四肢四梢,并可力透肩背。易筋 术练成后,既能体现出外柔内刚,又能体现出内在混元和外形浑 圆的匹配。拳谱曰:“轻动上身投手举足之时,闪目转睛之间, 起伏转折之中,心意相印,缓疾突变,突阴突阳,松中突紧,紧 中突松,斜中突正,正中突斜,起中突落,落中突起,刚中突 柔,柔中突刚,动迅静定,快慢互易,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 在真气,突敛突暴,外形动作,自然而然,身随腰转,肢随体 动,膀随身斜,形随气抖,手随身擞,练到轻慢动生柔,轻快动 生刚,三心冒气,有了这种感觉,那是轻动练成的特征。
轻动:轻动是人练拳,练气腾,是重动的纵深,练心与眼及 顺随,练出气腾转练灵动,是提高自身对异物动向的感悟和劲力 运用的调配,普称易筋功夫。另一层道理是把重动练出来的新劲 道加以柔化,用意不用力,用圈不用拳,用化不用拔,用拔不用 拨,用拨不用碰,用碰不用思等法转化。练轻动也是用快慢二法,此处的快慢二法,均可劲断意连。无须哪一种练法,皆须思 想放松,肌肉放松,全身动时以顺为主。练轻动时的动作,快的 不能再快了还觉慢。
易筋长寸劲力增, 松紧随劲快慢练, 慢练轻柔真气循, 鸡腿践串车轮步, 熟可生巧借彼劲人练拳法从此生° 柔缓刚疾借顺滚。 快练暗刚劲潜筋。 闪钻鹳入龙潜行。 巧中生妙顺彼动
下附轻动歌诀:灵动:灵动是心练拳,练神迁,练就心一动全身具备,丹田 一动浑身具动,练手和身。灵动是重轻二动的结晶。从疾狠真的 本能反射,转向勇猛短毒的条件反射,达到灵动。从阴阳相合到 刚柔相济,从丹田一动到浑身具动,从一触即发到无心无意,从 无心无意到无意无拳,从以上三无返归无极是真艺为目的,以此 提高处置各种情况的敏锐性,即先敌一步的反应,最终达到随触 即发,迂峰而化的层次。另一层道理,用行功之法将重动练出的 猝刚,轻动练出的潜刚,用灵动的练法合二归一,用养道之术, 练万气归根,养丹润田,培养一气裕充,便可重内不重外,重神 不重形。也就是说练拳时拳无拳,可是拳拳截拳;用拳时,意无
妙中生玄心生勇,更换轻动练灵功。意,可是意意截意。重内是真气滚腾,以内催外。不重外是内动
外随。拳谱曰:“武术却道无真经,任意变化势无穷,汝要悟的 婴儿玩,才知拳法天生成。又深知悟的婴儿玩,打法天然是真 形,及打人犹如婴儿吃奶。”
这灵动是内劲的体现,内劲是精气神的衍生物。只有蕴厚的 内劲才能体现出外形灵动中的特殊技能。练灵动时,无处不丹 田。
练灵动先练静心,静心的练法是先找一处养静的地方进行静 养,或蹲或搬或砸或坐或睡,舌顶上腭,眼观鼻,鼻对脐,提肛 收臀,裹胯,缩尾,目视鼎,出入二气不闻声,用此方法进行静 养。静养时撤开二六连环锁,四象飞空,三心归一,用意念将自 身容入大自然。按拳谱中描写的,“茫若扁舟泛巨海,呆若木鸡 置庭中”,养练双修。这种练法称之为返本还源,回归无极。达 到这种境界就可调息,用吸至丹田、呼之肺经之法,练到耳不闻 声,心旷意畅,出现忘我,进入觉明,只有这样才符合入静的功 法。拳经曰:“静中寓意,意中蓄气,气中蓄动,动中气冲,气 冲意送,曰开气路,曰开气窍。”此法是入静的内涵,灵动的核 心。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动作的尺寸劲节劲道。以上动作看似肢体 动作,它实实在在的是天真一气在做功。无论练用养,只要三心
浏览7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