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练到呼也长、吸也长时才可有念无音。具体方法:念毕低头 闭口,用鼻徐徐将天地间清气吸入,念时呼出。将以上诸法运用 于五音配五拳中。

五音配五拳的练法:

“哈”一 是配合练瓒拳养肾的口诀。练蹒拳念哈,用口大 张的法则将“哈”字念准。念时要轻长,速度的快慢随拳势起落 的速度同步进行。又念时用意念将气吸至丹田,呼气时也是用意 念将气从丹田呼出。初念时有声,念到随心自然后,可将字无声 念出。念时字领气走,气催字出,并找准着力点(着力点是口腔 内发出不同声音的部位)。这种念法具有泄肾脏浊气的功效。

“啡”——哇音是练崩拳养肝的口诀。练崩拳念畔,用舌退 却的法则将“哇”字念出,其他方法与哈相同。念畔音具有泄出 肝脏浊气的功效。

“咦”——咦音是练劈拳养肺的口诀。练劈拳念咦,用撮口 聚的法则将“咦”念出。其他法则与念哈相同。念咦音具有泄出 肺脏浊气的功效。

“喉”——喉音是练横拳养脾的口诀。练横拳时念喉,用舌 柱齿的法则将“喉”字念出,其他方法与念哈字的方法相同。念 喉音具有泄出脾脏浊气的功效。

“呵”——呵音是练炮拳养心的口诀。练炮拳时念呵,用舌 居中的法则将“呵”字念出,其他法则与念哈字的方法相同。念 呵音具有泄出心脏浊气的功效。

2.雷声

雷声是内三合外三合相合的产物,由“咦呵”二字组成,用 气与力合射丹田发出,有振聋发腰的功效,作用于壮己摄彼。

咦声能激活全身潜能及唤起全身的准备动作,提高气劲压 缩,促气行滚滚鼓荡和提高肢体收束的紧凑成度。

呵声可统全身动作的一致和释放出躯体内全部潜能,对滚滚 之气的彻底暴发和对肢体的展放有着特殊功效。

咦呵连声,除含有以上功能外,既可提高自身的抗打击度, 又可在瞬间打破对方思路的平衡专一。拳谱中有“咦为一小动, 呵为一大动”及“咦为号也,呵为令也”的论断,并用“咦呵连 声阵雷声来”形容这种发声。

咦为一小动是射丹田前的准备动作,也指身落手起束身进发 的声音,是自身蓄气聚劲的必由之路。发声时将咦念成一字,此声在张嘴吸气中发出,发出的音为轻收,所以称咦为一小动。

发咦声,念咦时须尖而不呱,犹如庙罄之声有穿透力(庙罄 指庙中的罄儿)。

呵为一大动,是射丹田时的暴发,指身起手落展身时向他人 倾泻气劲。发声时将呵念成虎字。此声在闭嘴呼气中发出,发出 的音为重刹,所以称呵为一大动。

注息事顼

发呵声时须亮而不噪,犹如庙钟有震慑力(庙钟指寺庙中的 大钟)。

咦是号也。用咦声的功能来调动身躯的收束、弓屈、叠和、 前扑中的束钻踩扑舒五种劲节,这五种劲节在咦声中对内起到了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的畅通性,对外起到了束身与直进及两肩钻一 孑L,猴势齐到位,穷身而入的同步性。

呵是令也。用呵声引爆前任后督气行滚滚,并将此气劲运用 于钉顶崩横弓催放中的抖擞刹裹决五种劲道中,促使前任后督滚 滚真气向井池双穴发劲汹汹,在瞬间暴发于四面八方,作用到对 方躯体。

咦呵连声阵雷声。咦指收敛内意,束弓外形,起惊起四梢的 疾打冷,震起思想的惊警谨。呵指将前者的功能暴发到淋漓尽 致,拳谱中的浑身劲道释放到一决而无不绝,势法展放到一绝而 无不绝。

练雷声在动作和意念方面应注意,无论发咦声或发呵声皆要 ,:

在内外天地阴阳翻中进行。

在束身直进,顶心沓手心,手心沓脚心的意念中将咦声发出。

在展身直起时丹田催腹,腹催胸,胸催肩,肩催肘,肘催手 147 和在真气出海底,发起到天门的意念中将呵声发出。

如按以上之法将咦呵二声连续发出,便成为阵雷声。

雷声在用气方面应注意,发雷声射丹田用气催声时,尽量避 免粗、弱、浊、散、短之气的运用。因气粗则声浮,气弱则声 哑,气浊则声滞,气散则声竭,气短则音尖。而且以上几种发声 有累自伤自的弊病。用气催声在本拳中尤为重要,只有用气发声 正确,才能出现歌诀中雷声的效益。下附雷声拳谱中原歌诀。

歌诀一图片15

夺人千古伏先声, 声里威风退万兵。

孰是痴情夭不怕, 迅雷一震也应惊。

夺人千古伏先声:夺人指征服控制对方。千古,指从古到 今。伏,指埋伏。先声,指声在动作前。此意为声出拳至。总的 概念是从古到今在搏杀中忽然发出的怒吼。

歌诀二

谁将旗鼓壮军声, 凯歌欢呼退敌兵。

岂是空谈三捷武, 闻雷失箸自应惊。

谁将旗鼓壮军威:此意为在争斗麋战中,是谁发明了用旌 旗、战鼓和喊声、杀声来壮军威?

凯歌欢呼退敌兵:此意为将敌人打退了,打败了,胜利了, 军队高唱凯歌,凯旋而归,欢呼雀跃庆祝胜利。

岂是空谈三捷武:此意为取得胜利后,在总结经验中提出战 争的胜利不但是武艺的高强、兵器的锐利、战略战术的到位,还 有战旗翻飞,战鼓似雷,特别是雷鸣般的、山崩地裂似的喊杀连 天、震耳发腰的声音震慑了对方,使对方顿感毛骨悚然,取得了 胜利。这句话符合了《孙子兵法》军事中的虎吼、雷鸣、马啸啸 的境界。

闻雷失箸自应惊:此意为这么大的效力是从那儿来的?本拳 借鉴了祁县人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典故 中的“炸雷至顶惊煞人,闻雷失箸效如神”而来。

第一篇拳经歌诀的雷声指战争或单打独斗,第二篇拳经歌诀 的雷声指战役或大部队作战。第一篇雷声里的“孰是痴情天不 怕,迅雷一震也应惊”,这痴情的痴指痴人、呆人、愣头青和胆 大之人。就是这样的人在忽然间一声怒吼也要吓一跳。

第三节六合

内三合、外三合是心意拳规矩的准绳。心意为圆,六合为 方,故将心意拳命名为六合心意拳。内三合心动意到气随,外三 合根催中随梢追,六合一贯同化万拳、演化万拳、和谐万拳。

戴氏六合心意拳谱中有这样几段序,为六合做了重要论述。

“人莫不有拳,而能显其用者则鲜,盖因有拳而无心意,则 拳法无术,其功不著,虽有亦视无耳,诚以心意拳者,一本者 也,诚以拳术者,万殊者也,有一本心意之灵,方生万殊拳术之 妙,且宇宙之事业皆生于心意,事业且然何况拳术乎?此心意之 所以见重于拳术者,而不可缺者也。至于拳术重视六合者又何 也?盖有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之内三合,则内自印合,盖手 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之外三合,则外自整饰。练到混元一气内 印,浑圆一体外整,谓浑元一势,至此无暇可击◎苟六者不合, 则外无整饰,内无印合,无印无整势同散沙,散沙之势不败犹 辛,安望胜敌?此六合之见乃拳中之坚也,学拳者果能心意灵 通,六合印正而曰拳不著,吾不信矣”。

又在祁人高降衡编著的《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一书中,有 古陶人李乡亭所作的序中也提到六合一法。笔者认为此序有知窍 导窍的价值,所以全序抄录。

“国术一道,由来已久,虽代有名流,然其教多属口传,且 尝存授艺不授意之病。有先知先觉者,为保存国粹,复于民族 计,感武术之需,诚救国之药石,于是竭尽全力,以倡导之。向 不轻视于人之拳谱精义,亦多见诸著述,公示于人耳。余友高君 殿卿,酷好斯道,精于形意拳,每工作之暇,必同二三知己,悉 心研究,偶然兴高采烈,通宵达旦,而未见有惰容。乙亥之春, 君将所学之一部,编定成册,定名为《形意拳基本行功秘法》。 其练法,必从根本着手,首站丹田,接练六合,使丹田之气,灵 活无滞,再将心神意气,手眼身法步,贯注一气,不有空隙,则 内外六合成功,左右互易,进退连环,一发而他人不及避,如此 方可造此极也。是为序。”

以上所讲,练本拳循六合之规,方可成为真正的心意拳,由 此可见,心意是事物,六合是规矩。这六合在本拳中所指心与意 合谓不偏不倚,意与气合谓中正平合,气与力合谓自然相随,练 内自整饰。手与足合谓手足相应,肘与膝合谓肘随膝动,肩与胯 合谓肩胯相照,练外自印合。

从以上两序可以看出,内三合是心意气力要贯穿始终,以内 催外相辅相成。这外三合是身躯肢体相随相应,以根带梢收合协调。

练内三合精神意气归于心,才能练出内三合的内自印合。练 外三合的三三九节归于意,才能练出外三合的外自整饰。只有内 外合一才能练出内外相合精神意气一贯,达六合容万物并育而不 相害,存道并而不相悖。此法促使人在演练中或技击时随心所 欲,达到高度内印外整。内三合还要练出心不枉动动必应,外三 合练到拳不乱出出必准。初练以重击轻,到势法清实力生时要以 轻击重方为六合之果。

六合虽寥寥数语,但内涵及其深邃,外延非常广阔,所以练 戴氏心意拳要心神聚一,意识敏锐,充分体现心意沉于中,肢体 形于外的章法,方能做到心意意念间,六合齐到位,至彻至灵的 状态。那么,怎样去认识内三合的心意气力呢?图片18

心是相对意而言的,心为裁判,特点是快,意为先锋,特点 是广。心是恒定的,意是活动的,练内自印合外自整饰,都是靠 它们完成的。

六合不可截然分开,但是为了方便表述、探讨、体味、运用 150 和传授,我们分开讲述。心与意合心为想事,意为办事。想的事办好了谓心与意合。口传曰: 心为元帅,意为先锋。

心与意合是前辈把供血器官的心脏认为成思维器官,所以才 产生了心有心思、心计、心裁、好心、歹心,及意有来意、去 意、攻意、守意、会意等词语。心既然指的是大脑思维,那么同 是来自一个器官的心和意,又有什么区别呢?祖师父们把思维过 程又分成了两个方面,把心视为主观,把意视为客观,心与意合 就成了主客观的统一。又心为起因,意为结果这样的结论,按拳 谱的含义讲是前辈借鉴了 “心之官则思”的观点,认为方寸之心 是产生主体意识的神明之处,这种神明可取外界客观事物而进行 分析活动,并克服思非所想,感非所触,以此来提高判断和选择 及行动的正确程度,此过程是心动生意,心定意守,意守心安, 此为静中的心与意合。如心为元帅发令,意为先锋遵令,心似猿 动,意如马驰,此为动中的心与意合,总的概念是心一动,意统
诸气具动;心一收,意统诸气具敛,达到心以思为职,意以念为 用叫心与意合。但须注意,练心与意合时要柔心静气,顺应自然 规律而练习,练到心无滞碍,意无遂波,心想事成。例:你想喝 水,喝到了水也谓心与意合。

2.意与气合

意为意念,气为力源。意念要将气引到发劲部位,并且引到 了,谓气与意合。

意与气合的气,专指炼精化气的气,及魂魄二气的气。关于 一呼一吸之气,此法是用意念将界面空气吸至丹田,呼至肺经, 是调呼吸的法则,也是为了打破先天的布气之法,练出意敛气 聚,意动气腾,让意主动进入抑制状态,让气在意的作用下,达 到大幅度的调节神经,使元气充盈。拳谱曰:“魂气属阳,魄气属阴。魂气属阳灵敏轻清,可虚可实,可刚可柔,并能循环变

化,如与意合可促使外形动作行之无声,动之无形。魄气属阴, 浑厚重浊,坚强猛烈,不挠不逃,如与意合可摧坚。”所以讲, 武术之精者,还需精于气;精于气者,还需通于意。只有这样才 能以意引气,气随意行。

例:你想一口气吹灭灯,并做到了也称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气为力源,力为劲源。用意念将气引到所需部位,气将力催 出易为劲,谓气与力合。

气与力合的目的是以力易劲。将拙力、膂力易为劲力。劲力 亦称气力。力是肌肉松弛与收缩产生的效能,也是身躯器官的效 能。分布于四肢的力称拙力,分布于脊椎骨两侧的力称为膂力, 二者皆为先天之力,统称体力。此力局限大,易竭。只有运用气 与力合,力才会出现裂变,易力为劲。劲不但威力大,且不易 竭。拳谱曰:“人之肢体发射之物有二,曰力,曰劲。限于肩背 谓之力,条达于四肢为之劲。”力显迟,只限于局部;劲顺畅, 可速达于全身。又力方而劲圆。此意是若用力与人技击,人体外 形会体现出棱角,因力长而劲短。此意是技击时用力只能长时相
持,而劲则犹如闪电一闪即逝,即如拳谱要语中所讲,“拳打三 节不见形”。此意除治一节而治节节之意外,也指用劲出击以快 治快。所以练本拳的前辈们特别强调,运用本拳者要贵劲不贵 力,修炼本拳者要尚意不尚力,劲虽不能持久,只要丹田一射, 无论拳、肘、肩、膝、足、胯、头,疾如箭矢离弦,快似蜻蜓点 水,一着即止,在这顷刻之间会出现龙惊、兔脱疾速之势,让敌 猝不及防。以上是气与力合的功效。

按现代思路讲,力是大脑支派肌肉束舒的结果,肌肉束舒的 密与疏和气的强与弱、疾与缓决定着力易劲的大与小。拳谱曰: “气有促行之功,力有舍取之能。”此意为有气方有力,无气则无 力;气顺则力发,气足则力勇,此谓力随气行。在力随气行时束 身而紧。一紧即用雷声催肌体的抖擞法一决而无不绝将力发出, 形动声发。

例如,你想将一块大石头搬起来,大喝一声石头搬起来了, 叫做气与力合。

外三合:手与足合,手随足动,手足相照,足扣手占中,足 踩手拨着,谓手与足合,是二梢节之合。


  1. 手与足合


先练出手与手合,足与足合,然后再练手随足动,足先手 后,足停手止,才能练手与足合。手与手合要左右照应,上下相 随,长短互用,可成为巧手、妙手、连环手。手也是人体三大穴 之一劳宫穴的所在地,谱曰:“手为梢节刁拿拨作。”手是两扇 门,打人全凭翻掌灵,起手之法摘捧擞,手落之法丢搂抽。如不 出手左手在前成掌,右手在后成拳,一前一后成一直线,或双手 用叠腕法则呈鸡手,一上一下占住自身中门,对准他人中门,这 种手法称金鸡套落手,谓手法之合。

手与足合中的足,是全身之根,有支撑身躯平衡稳固及挪移 的功能。足在九节中如停谓根节,如动谓下节之梢节。

足与足合用,钻,闪挪,提踹,起踢,左右碾展,进退连 环。挪寸,远及丈,练成后可虎践马奔,龙蛇而行,又可神龙水
面行。足也是人体三大穴之一,涌泉穴所在地。拳谱曰:“足为 梢节踩钻搓刹。”踩钻全凭后足蹬。搓刹之时胜钉钉。又宁可无 手不可无步,因步打七分,手打三,步不先动皆枉然。前足带后 足,后足跟前足,谓足法之合。

运用根节、中节,只有手与足合,在技击中才可开门进击, 闭门闪退;在练中才不会凸凹不齐,手法才可敏捷双收,足法才 可稳灵双慧。足有行程之法,手有拨转之能,手的拔转之能只有 手与足合才能在横、顺、起、落、刁、拿中显出把把鹰捉、把把 似炮和云领捋拨或手接手有手作无手的劲节劲道。

足有行程之法,可进退挪移,踩如钉钉。足追足,有前足带 后足的作用。总之手与足合在运用中为足带手进,手随足行,手 足齐到方为真,谓动中的手与足合。手不出手占中央,两手就在 洞中藏,足不出脚站长三,原步不动阴口张,谓静中的手与足 合。足动手随,足停手归,两足后跟不可外扣,两手出洞入洞随 身,手随足动,手随足停,谓手与足合。

例如,向前出击,手指尖与足趾尖相照,如横击手的大拇指 一边的手掌边与足小拇趾一边的掌边相照,谓手与足合

练法2

身呈舒势,左臂的大臂贴身,小肘贴肋抬起,手成掌,呈按 瓢势,手指尖与左足小拇趾外边齐,手指指尖不得超过足趾尖。 右手成拳,置于心窝下面,拳头边和右脚小拇趾边齐,拳头边不 可超过足趾尖。此为左式手与足合,如练右式的手与足合,反过 来即可。此法左右互练。

  1. 肘与膝合


肘拐膝扣,肘垂膝屈,谓肘与膝合,是二中节之合。

先练两肘不离肋,肘尖对膝尖。膝练两膝紧挨,前膝弯套住 后膝峰。前者练出拳不乱,后者练敌不易插入我中门。肘有承上 催下的功能,练好月寸法不但两肘夹肋出拳不乱,并可保护软肋和 两腋的安全,又能将腰背肩的气与力达于手。练出两肘拐平心谓 肘法之合。

膝为大腿和小腿的枢纽,是输运大腿之力达于足的必由之 路,故在束钻时有提足不提膝一法,不提膝为的是内扣有劲,前 进时随腰而进,落地时前撅弓曲有势,也是膝与膝合的一种势 法。这种势法给纵钻、横闪提供了强劲的合力,并可提高平衡稳 固性和进退疾速。谱有“双膝如夹紧,中门不关自闭”,此谓膝 法之合。

肘与膝合时,肘须里拐与心齐,拐时紧贴肋,不可与肋离 开,膝须套扣紧挨°肘拐平心练裹滚,两肘不离肋练夹垂。膝套 扣练固合,膝紧挨练扣套,步步行动要摩胫练剪子固,二者皆练 为上传下达中夹。又练肘与膝合有两种练法,一为动,一为静, 无论练动或静应注意肘膝的配合。练动时,肘垂膝并,肘屈膝 弓,肘拐膝扣,肘顶膝提,谓动中的肘与膝合。练静时,肘夹 肋,膝套膝,原步定势,谓静中的肘与膝合。身呈舒势并舒其势 舒其力,此时两膝往里扣劲,两肘尖不可后露,肘膝不可有死 154 弯,均如半月,肘不超膝,肘随膝出,膝扣肘拐,谓肘与膝合。

本法在手与足合的基础上,左脚向左横迈半步,右手从左手 里侧顺胸的中门线下插到腹部中间;插到腹部中间时,左手顺右 臂上滑,滑到右肩肩窝部停住,此时右手下插到左膝膝盖处,手 心朝外停住;停住后,右足向左足并拢,身呈舒势定势;定势后 左肘肘尖与左膝膝尖齐,右肘肘尖与右膝膝尖齐,此为左式肘与 膝合。在左式肘与膝合的基础上,右足向右横迈半步,左手从右 肩窝下滑,边滑边翻掌,翻掌后下插,下插到腹部中间;右手顺 左臂上滑,滑到左肩肩窝部停住,此时左手下插到右膝膝盖处, 手心朝外停住;停住后左足向右足并拢,身呈舒势定势;定势后 右肘肘尖与右膝膝尖齐,左肘肘尖与左膝膝尖齐,此为右式肘与 膝合的姿势。本法要左右互练。

  1. 肩与胯合


肩抱胯裹,肩随胯动,两肩沉抱,两胯内裹,谓肩与胯合, 是二根节之合。

肩胯是中梢节劲源所在部位,也是贴身靠打强有力的峰凸。 肩练沉肩抱肩,胯练里裹胯、外摆胯。肩谓上节的根节,沉肩时 须练出肩不上耸,抱肩时须练到肩有沉沓劲。

肩既可发劲催肘,又可击人,并且是旋转臂和送臂纵击横摆 的基点,肩谓上节的根节。练沉肩时须练出头悬,练抱肩时须练 出身如屋瓦及猴背的到位。

胯可输送腰力直达腿部,又可将脚钉时所产生的反弹力送到 身躯的上半身,胯并且是盘根铁柱的底基。

练法

肩下沉裹抱,胯用力往回抽裹。肩随胯转,肩尖无论钻 摆、沉顶,要对准自身胯骨最高处才可运用。肩的沉抱随胯的裹 夹而沉抱,沉抱时两肩松沓齐向里抽劲,胯裹夹时也齐向里抽 劲,胯正肩正,胯转肩调,谓肩与胯合。

右手向下斜插,指尖到达胯骨最高处;左手顺右臂上 滑,滑到肩窝处,手心朝外停住。此为左式肩与胯合。左式肩与 胯合定势后,左手从肩窝处下滑,边滑边翻滑到腹部中间时向右 下方斜插下去,插到指尖到达胯骨最高处,右手顺左臂上滑,滑 到肩窝处,手心朝外停住,此为右式肩与胯合。如收势用蹲猴势 一法即可。此法定势后左肩与左胯齐,右肩与右胯齐,此谓身法 的身正合法。左肩与右胯齐,右肩与左胯齐,此谓身法的斜身合 法。胯停肩定,胯裹肩抱,胯转肩转,胯进肩进,胯摆肩沉,胯 打肩顶,总之,肩随胯动,胯带肩动,谓肩与胯合。此法左右互 练即可。

以上谓内外三合的各自合法及动作要领。而它的内涵行为和 外象动作,又指内三合是本拳的动力。练神聚,练气行滚滚,修 炼出内实有拳为目的,这气行滚滚修炼出的内实有拳,是心意拳 心静的设计,而意却是设计的实施。其中气是血之本,调整血液 流速这种气是炼精化气后入脉并浸润于血中之气,也是指气与力 合的气。

力在体中布,体现于四肢身脊头,修炼内三合不可无心、无 意、无气、无力。因无心则意乱,无意则气散,气散则力弱,力 弱则难以以力易劲,更难以外拳含实,还会导致劲力无源。所以 练者在练内三合时,须在心安中生意,意动中调气,调气中催 力,以此来以力显神,以神导劲,以劲技击

外三合肢体,体为大本营,肢为兵将。其中足为车,踩中 门;手为门,占中线,手足相合占中,可四两化千斤。

肘为锤,夹两肋;膝为峰,膝套膝,肘膝相合,穿透劲倍 增,可四两送千斤。

肩为锥,钻摆为用;胯为盘,摆打为放,肩与胯合除调动中 梢节外,还可用借顺滚靠贴敌体,为四两撅千斤。总之,练式式 相照,把把相扣,演练出外拳含实为目的。须注意的是在演练外 三合时,要有势、合规、顺和、相随。因有势则尺寸合规,劲道 疾生,顺和则全身齐进,一贯则六方互应,八面皆安。否则式乱 势散,肢滞体僵,难以促进内三合的环环相扣及内实有拳。

六合中的内三合练内实有拳,外三合练外拳含实,二者合一 才能显示出六合的威力,在道家《阴阳六合真经》一书中指出, 内外三合不能独立论断,只能相互作用。只有遵循道家这一原 则,本拳才能精神意气一贯,达到内外相合和前后左右中,顾攻 不悖、天衣无缝的境界。

六合内外具练时,必须心神贯注,意念随心,气力集中;又 须肩肘手胯膝足做相当的姿势。在做姿势时内三合要内中和,外 三合要外形顺;在技击时,内三合要内中紧,外三合要外形束。 内三合不悖于气血运行及射丹田,外三合不乖戾于肢体变化而相 随,方为内外相合的前提°如果内三合有悖于气血运行,外三合 虽无丝毫乖戾,也是徒有虚架。如外三合存在乖戾之象,内三合 虽无丝毫悖意,也是散气难凝,总无大用。

六合是本拳的规矩。六合中只要有一合不合,就会导致形迟 势散,暴而气乱,静不养灵根,动难敌良将。只有遵照上述之法 去修去练,才能避免以上弊病,才可修出心一动意便随,意一动 气便催,丹田一动肩胯相照,肘膝相应,手足相随,内收外束, 气敛体沓,内催外放,这便是练六合的目的。拳谱曰:“六合基 础在丹田,修内练外气为先,精神意气须一贯,内外相合心形 空。”以上谓六合概论,下述六合姿势。

六合姿势有熊势、鹰势和形意拳站桩下势,熊势六合与鹰势 六合的练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手法上略有差异,心意拳的六合与 形意拳的六合内三合相同,外三合的外形较有差异。

六合综合练法有两种势:

熊势。练熊势六合,在猴势舒势的基础上,左足前移,足 后跟超过足尖,所超尺寸为本人的一拳头,足向前,足后跟不离 地,足尖用力跷起。左手呈鸡手,手心朝里置于虎窝处,叠腕下

垂;右手呈金鸡登落手,手心朝里,置于虎窝处,上下两手皆占  中门线。这熊势六合为守法,亦称顾法。在旧时与人交手,如身 157 呈熊势不可进攻对方。

鹰势。鹰势六合与熊势六合基本同样,不同的是左手手指 略屈、略抱,肘夹肋,右手与肚脐眼齐。左手指指向前方呈45。 定势。这鹰势六合为攻法,亦称上法。在旧时与人交手,如身呈 鹰势必须进攻对方。

注意事项

做此势法,身须侧面立,特别是在练下蹲时,面积越小越 好。因小则容易自顾,敌难以攻进我中门;如面积大,极易被对 方所图。

以上六合无论何种势法,均要心一动,意先气后,意领气, 气先力后,气催力,沓腰屈膝伏身站,由内催外、根带梢。此意 是外形舒展导引内在吞吐,内在吞吐催动外形舒展,这样就可形 型与心神统一,由此来完成六合的要求。六合是本拳适变的大法 则,练好六合在运用拳法时就会灵、固、简。灵是变,是随它性 而变化;固是在他人变化不断的情况下,我却井然有序;简是由 于我运用以上二法,就能准确无误地了解对方的动向,无论对方 变化万殊,也出不了我心意之中。下附六合歌诀与拳经歌诀

内三合:

心与意合立根基,意与气合暗力齐

气与力合寸劲道, 催动外形射丹田。

外三合:

手足相合重心准, 肘膝相合身架稳。

肩胯相合性情灵,神聚身团日月吞。

拳经歌诀:

心意沉于中,内合无形,静心冷发,出手冰青,疾狠真。

肢体行于外,外合方圆,动心突收,回手寒秀,工顺勇。

对以上之法要习之研之发挥之。笔者早凝传承志,愿尽余生 学心意。日蹲猴势三百回,细究拳理两三章。

第四节猴势三要

练三意相连。猴势三要是身法中的细节,大体可分为20种, 158 它们是三并、三缩、三沓、三翻、三顶、三松、三和、三性、三

“ 到、三催、三扣、三圆、三曲、三挺、三抱、三毒、三进、三 盘、先三意、后三意等,均需从猴势中一一体现,缺一不可。

三并:足并,膝并,肘并。练振刷精神,集中神志,身似牵 柱。 °

三缩:头缩,尾闾缩,手足心缩。缩练吞,展练吐。

三弯:腿弯,背弯,肘弯。练束屈弓叠,练浊气变清气,引 气上旋。也是进退裹合的主要势法。拳谱称三弯套,外练弓曲 束,内练气冲关。

三齐:鼻尖、膝尖、足尖三尖齐,为的是练身躯中正。拳谱 中称其为三尖照,拳经中称十二时钟降下池。三弯与三齐是不可 分割的,是最挨近的两项要求。练此法的目的是自身的中正屈弯 使体内产生压强,动作越到位,压强越大,爆发时可衍生出自身 身体数倍的力量,而且不累己,不伤己。此二法是猴势若干动作 中的纲。

三心:足心,顶心,手心,指的是涌泉、劳宫、百会三穴,
这三穴均是真气循环中转活跃的部位,是脉络、孙络最密集的部 位及真气中转吞吐的部位。三心缩是内吸的意思,也是收敛散气 的动作。三心沓是真气入丹田,聚养蓄凝的动作。三心吐是真气 爆发催外形做工的动作。

三沓:顶心沓手心,,手心沓足心,足心沓地。是练形松和引 浊气降下,迫使真气上旋的最根本的练法。

三翻:天地翻,阴阳翻,波浪翻。是练丹田养功发功的动 作,也是练真气循环和气与力合中的一个姿势动作。

三松:上节松,中节松,下节松。是练顺其自然和引布真气 的方法,也是蓄力爆发和练凝神聚气的必由之路。如上节松,可 以气达四梢;中节松,可以气入三心;下节松,可以气沉涌泉; 手脚松,则气到指尖;关节松,可以气养百骸;外形松,则润养 全身;内在松,则脏腑气充。松是紧的基础,柔是刚的前提。

三顶:足心下顶,手心外顶,顶心上顶。此三顶实为二顶, 二顶是足起到天门,气出关窍直达泥丸宫,展身时钉顶,此时的 泥丸宫犹如加压站,将真气输入任脉。练时可养聚,用时可崩 横。

三和:胯肘膝和,手足腿和。此法可外去悖逆,内去乖戾, 练静谨警。

三性:三性是指眼、耳、心。眼有明性,耳有灵性,心有勇 性。练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练到大智若愚,方为练出三性的内 涵。拳谱曰:“眼有明性,观六路;耳有灵性,听/I方;心有勇 性,放胆即成功。三性齐明,击顾果断。”

三到:心到,意到,气到。心到生勇意正,意到生法气腾, 气到如箭穿行,无论练动或练静,如不精通此法,则可导致内不 成拳,外拳不实。

三催:步催,身催,手催。步催是下节催,足进卷地风胜似 钢箭穿,腰催是中节催◎此处讲中节指上中下的中节,在心意拳 中,腰称为根节。拳谱曰:“树的根在下,人的根在腰。”腰催 束身直进,身直起,犹如熊出洞。手催谓梢节催。腕掌催指翻手 为云,覆手为雨,促使翻掌拨着有势。拳谱中称根节催中节,中 节催梢节谓之三催。

浏览9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