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国家级武术教练、中国当代十大武术教练、中国武 术九段一邓昌立老师,自幼习武,师从我国著名武术家郑怀贤教授,邓 昌立老师在五十余年的武术教学与训练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 人才,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竞技武术传奇,为中国武术事业作出了杰出贡 献。198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 奖章,1988年获得国际武术节组委会授予的“国际武术贡献奖”和“国际 武术优秀教练员奖”。多年来邓昌立老师一直坚持以郑怀贤教授的武学思想 为指导方针,并将其融会贯通于武术工作之中,逐渐形成与完善具有郑怀 贤特色的“川派”武术。
武术套路运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丰富发展,但它始终有其自身的运行 轨道,也就是说它必须有别于别的行当,如杂技、体操、舞蹈、戏剧,否 则就不存在了,有人提出疑问,武术套路运动到底是文化,还是技击?如 何区别?套路核心是什么?原则界限是在哪里?现在就武术套路提出了一 些个人见解,作抛砖之语,以飨读者。
1武术套路观——“套路是假的,功夫是真的”
“套路是假的”指的是它是人为精心设计编排创作的,从而将若干攻防 技术动作通过演练达到展示攻防技能的目的,同时塑造攻防艺术形象的一 种身体运动技能。“假”是指它的内容、节奏、风格、意境的艺术性,区别 于真实格斗的技击,正如郑怀贤老师所说:“武术要表演,为什么不表演, 功夫是真的,套路是假的,是人编的。”蔡龙云先生讲:“武术套路,就像 中国文学的诗歌,讲究韵律、节律,套路有起板,落板,才能走回头路。” 他对武术套路的观点就是“武术套路就是武舞,就是艺术,是来自于技击 搏斗实践的一种艺术升华”
“功夫要真的”是指习练武术套路时必须要站得稳、走得动、闪得开、 跳得远、踢得狠、打得准、速度快等,要求表现出真实的攻防技能,假中 见真。郑怀贤教授经常引用拳谚讲的“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强调的 就是攻防技法和劲力的真实性,必须要求将套路动作做到方法合理、劲力 到位,而手、眼、身、法、步的整体配合协调精准等真功夫,则需要时间 加汗水的积累而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就是:真、善、美,第一重要的 就是真,真了,武术味儿就浓了,才好看,才能做到武术套路动作的干净 利落,脚到手到,炉火纯青。
郑怀贤教授曾指导一代猴王肖应鹏改编“猴拳” “猴棍”,去掉了花哨 的虚功夫,增加了难度强的真功夫。也曾与王树田老师一起为当时还是学 生的我(邓昌立)创编了形意三连环套路(首个有跳跃动作的形意拳高级 套路),后来在我担任四川武术队主教练期间,我也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协 助和辅导运动员不断改进、提高,从而创编出了许多新的套路动作,如熊 长贵的“猴棍”腾空盘棍旋转360度,任刚的“白猿通臂拳”中腾空的“燕 子钻云”,李小红的“长拳”中的“踢脚朝天腿”,吕立的“地躺拳”中的 “仰身平蹬摔跌”等经典动作,在全国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上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力,另外,在全国武术界广为流传,颇受赞誉的“空手对棍”的对练 项目,就是根据王树田老师的“高的打起来就猫,低的就跳,举手破立劈”
创编出来的,另外还有空手夺枪(由最初的20秒发展到50秒)、八卦散手 刀、夜行刀、“鹰蛇斗法” “醉汉戏猴”、重庆江北地区的农民形意拳等,都 堪称武术套路的典范,而这些创造都是一种创作型的劳动,都是人为精心编 排的。
“套路是假的,功夫要真的” 一句话概括了武术套路的运动特征,它是 以表现攻防技法和功力劲力为核心的有灵魂的文化身体活动,是艺术技能。 演练武术套路不仅可以避免出现格杀搏斗对抗运动中的流血和伤害事件, 更主要的一方面就是它如诗、如歌、如画、如书法,给人一种艺术享受的 境界,这才是我们喜爱武术套路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武术套路运动 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2 “找劲儿” “整合”是武术套路运动技术的核心
武术套路动作训练要求“动则有招,静则有势,势正招圆”,不能简单 地理解为外形的“动作规格、动作规范”,要深入理解武术动作的内涵,一 开始就应瞄准“内涵”这个目标,武术的本质内涵是“攻防技击技能”,不 管是动作元素还是表演元素,都不能离开它,它是武术的核心灵魂。所谓 势者得劲儿,招者得法,得劲得法才为“势正招圆”,得劲得法应该是前提, 所以在创编、训练武术套路技术时要时刻思考怎么做功架才有利于攻防, 满足于套路动作节奏的连接需要,观赏的美学需要服从于武术本质的特征, 特别是自身拳种的个性美学标准、特征及风格特点等,而不仅仅局限于一 个固定的标准,同一个动作在不同的状况下,可能“一个规格”会做得不 完全一样,比如:动作的高低,大小,身体的倾斜角度等,在不同的拳种 中就略有不同。除了找劲儿之外,在武术套路技术训练中还需要注意的一 点就是一定要“整合”得法。郑怀贤、王树田老师经常讲:习练形意拳要 有“整劲”,具体怎么体现“整劲”,要靠自己去“悟”,为什么要“气沉丹 田” “沉肩坠肘”,就是要达到力量的整合,搞清楚这些才能叫“悟气通过 实践练习也可发现当前一些书本上要求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如长拳训练 要求“挺胸塌腰”,显然不符合武术的本质特征和技术要求,一旦挺胸塌腰 了,气就沉不了丹田,劲不整,神不聚,因此,任何拳都不能“挺胸塌腰”, 挺胸本身应是戏曲的亮相,而在武术中应该是“含胸束背”,差别只有一点, 却涉及武术训练的核心灵魂。
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从人体结构的生物力学出发,武术套路运动 的前人总结了 “三节六合” “气聚丹田”等诸多理论,近现代的老一辈武术 家又从演练塑造攻防技击技能的运动形象出发总结出了套路的“四击八法” “内外三合” “十二型”等学说,而这些才是武术套路最本质的技术特征和 元素基因,是武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
3技击意识和独特风格是武术套路演练的灵魂
武术的意识风格和套路动作好比灵魂和躯体的关系,武术意识是通过 身体的感受、自身的领悟而形成的对武术运动以及套路动作技能的一种认 知。风格则是武术运动者意识表达的一种个性,是形成拳种流派的根源, 具有独立性和继承性。太极,形意都明确提出“重意不重形”,此中的“意” 就是套路动作中所蕴含的攻防技击、技能内涵,即武术技击方法的劲道规 律所在。从另一方面说,套路动作规格的核心不在其“形”,而在其“神”, 动作“规格”要服从于方法和劲力,套路演练的核心亦然,套路运动更是 围绕这一核心提出了 “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基本要求。当然武术 演练中的“风格” “意识”等元素在当前尚没有量化标准,但我们不能简单 粗暴地轻视它的存在,降低它们在武术套路运动中作为“核心灵魂”的重 要地位,把它简单化,人为地将它制定成有规格规范的一种“外型”东西 (如弓步一定要保持水平,达到90。等),使它失去武术套路的内在魅力。
前人和现代优秀的经典套路、组合动作是宝贵的财富,是前辈们创作 智慧的结晶,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方法、风格意识、劲力节奏以及演练技巧 等都具有典范性和继承性,犹如文学中的经典范文和名言名句,武术各家 各派各拳种的发展史以及我们自身在从事武术套路运动的历程,都有力地佐 证了这一点。学习传统武术理论和学习经典套路都是提高武术意识风格的捷 径,运动员们可通过学习别的艺术门类来加强文化艺术的修养,从而使自己 具备深厚广博的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即功夫还得下在武术以外的领域中。
4比赛规则是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指南针”
在武术套路技术发展中,比赛规则是关键,是推动武术套路运动技术
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当前规则为了与国际接轨,把动作规格和难度的量化 标准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所占分值很高,扣分点也很明确,尤其是难度 分的量化确定,造成了当前很多武术套路成为了 “720度转体,跑、跳,大 亮翅,几个舒展姿势就那么一摆”,几乎没有什么进攻防守的技巧方法,没 有了武术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而以前的经典套路之所以 好看,就是因为动作里面有方法,一摺一挑都是前任攻防技击的智慧总结。 所以现在武术套路运动的现状和现行的武术套路运动竞赛规则是需要我们 反省的,评分标准没有抓住武术套路运动演练的灵魂(方法和劲力),攻防 技巧没有被突出并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故竞赛规则应围绕武术的核心灵魂 进行改革,凡是有利于体现武术套路核心本质规律的,就应该支持,凡是 违背核心属性的,应加以制约。所以要促进武术套路的持续良好发展,应 重新审视、修订、充实和完善现行的武术套路规则,让规则成为推动武术 套路技术发展的杠杆,成为训练的方向性和指导性文件。
5结语
本着“套路是假的,功夫要真的”的认知观,提出“找劲儿” “整合” 等方法是武术套路运动基本技术训练的核心,技击意识和独特风格是武术 套路运动演练的灵魂,比赛规则是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指南针”等一些 个人的浅薄认识。总之,武术套路运动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具有深厚文化 底蕴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它也必将沿着自身 的历史轨迹和规律继续发展,希望后来者用现代科学去熔解“传统”、提炼 精华,将武术套路运动发扬光大,使武术套路运动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浏览1,1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