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卷二八八,《文苑四》,《李本宁传》,738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技击之学”持续趋热的晚明,士人“谈兵论剑”成为时尚,民间追逐拳棒功夫 者甚多。举例说,程宗猷成名之后,“一时里族从游讲艺者甚多,四方亦多不 鄙就教者”①。当时有不少武艺图籍传留世间,其中必定有“往世名篇,当今 巧制”,如上面提到的钱曾所藏的颍川汪伯言“集诸家之应变,备成要诀”的 《白打要诀》六卷,还有《拳法长拳三十二势》一卷,如今俱成云烟而不知其所 踪了。②至今星散海内外的《武艺要法》、《拳棍体式》、《武备要略》、《武备新 书》、《麻杈棍谱》等,大致都是明中后期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价值。此外,南 北各地都有重要的武艺传派在活动,倡导者多半是饱学名儒而又兼备侠义 精神者,这是明清鼎革之变引发的特殊社会现象。如河北王馀佑、颜习斋、 李恕谷、周昆来一系的射、刀、枪法;苏南石敬岩、陆椁亭、吴殳一系的枪、刀 法;浙东张松溪、王征南、黄百家一系的射法、拳法;八闽李良钦、俞大猷、许 国威以及极富神秘色彩的万云龙、温映昆等人的拳械武艺;还有少林僧人匾 囤、周友、周参、洪转、洪纪和洪记的寺内外武艺活动。诸如此类,四海之内 各有传系,或官或民,或僧或俗,林林总总,极一时之盛。正是在这样的大环 境中,程宗猷以其超乎寻常的禀赋和执着,广纳百家,兼收并蓄,直入武学胜 境。他专心求索少林武艺达十多年之久,乃至将广按和尚迎请到六安家中, 养老送终,充分表现出他对少林武艺的痴迷和忠诚。但他并不囿于少林一 家之学,而是努力实践戚继光所倡导的“各家拳法兼而习之”和“博记广学, 多算而胜”的武学理念。③他曾经向河南李克复学习枪法,向浙江人刘云峰 学习日本双手刀法,又向当时以刀法享名南北的亳州郭五求教并有所验证, 才明白刘云峰刀法“胜于郭多矣”。他又曾专心研究古代射艺和弩机的制作 与实用,创造出这种古老射兵的新的用法。这些只是他自己谈到的学艺经 历,实际他的经历应该远不止这些,所以他自称“凡闻名师,不惮远访”;别人 说他“于武事无不精,棍其最神”,都是可以相信的,而非江湖拳师的虚浮之

见《射史》卷首程宗猷《自序》。

钱曾:《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15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成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四,《拳经捷要篇》,308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词。他在《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中说:或问曰:“棍既包罗众艺,则他艺可尽废乎?"

余曰:“古人制艺,必立一意,吾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惟杨家 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阴手棍、少林兼枪棒,乃五家正传,苟能习练精 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

在《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的最后一节里,他再一次申述了与此相近 的观点:

或问曰:“长枪则有杨家、马家、沙家之类;长拳则有太祖、温家之类;短 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皆因独步神奇,故不泥陈迹,不袭师名。今子棍法通 玄,不让枪拳诸名家,即谓之程家棍,非夸也,何斤斤以少林冠诸首哉?"

余曰:“惟水有源,木有本,吾虽不敢列枪棒之林,然一得之见,莫非少林 之所陶擦,而敢窃其美名,背其所自哉!"

这等于告诉我们,他本人对当时各种最重要的拳械武艺都有所涉猎,但 专精度上必有差别,比如他不大谈拳,而是更注重有临阵杀敌之效的兵器, 可以想见他在“无预于大战之技”的拳法上用心相对要少。他认为有这些最 重要的武艺就可以了,如能“练习精熟,得其心印”,其他都可以弃之。这种 取舍观其实就是博记广学、由博返约的融会贯通的精神。然而即使如此,他 仍然坚持以少林冠名,并不自称“程家棍”,以表示不忘本源,这又表现了他 高贵的品格和坚守德行的自持力。程子颐对其叔了解最深,他对程宗猷的 这一品德尤加赞赏。程子颐说,在程廷甫(云水)和他本人的不断催促之下, 程宗猷最终决定将少林棍法载诸楮墨,以传久远:

绘图搞歌著论,以尽其妙,至标其首,必曰少林棍法阐宗,终不忍背本以 邀名,不敢窃名以蔽贤,与古之因功名以毙母,要功名以烹子,尽师道而反 戈,忌学成而追劫者不可以同日而语。其心术行谊将游于道德之圃,列圣贤 之林矣。

由于具有这样超凡脱俗的精神,程宗猷才能形成武学理念上的高见卓 识,构建起以少林枪棍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完成了四门武艺的不朽之作。 “融通”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但如同一切学问一样,真正达到这种境界并非易 事,以明清武艺人物之盛,确能登临此境的并不多。芸芸之辈,“虽各有所 长,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以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①。这 是戚继光的名言,也是程宗猷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根本原因。对程宗猷影响最大的武学著作还要数戚继光的《纪效新书》。

无论是体例还是内容,《少林棍法阐宗》乃至《耕余剩技》全书,都明显受 到戚继光《纪效新书》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虽然《少林棍法阐宗》 没有直接引录《纪效新书》,而且二人的武学立足点也有不同,但《少林棍法 阐宗》全书贯穿着对《纪效新书》的参照和仿效,明显表露出程宗猷与戚继光 之间的渊源和相对接近的武学价值取向。

总体而言,《少林棍法阐宗》与《纪效新书》主要的不同在于:《纪效新书》 是一部用于训练士卒以“齐勇”胜敌的兵书,“敌”很具体,就是侵扰东南而长 于单兵作战的倭寇。在此大框架下容纳了许多属于个体武艺的内容,如射 法、枪法、狼笑法、藤牌法、拳法,以及通过对俞大猷《剑经》的全文过录所表 达的对南派(浙、闽、粤)棍法的认同等。武艺上的选择明显表现出戚继光 “因敌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军事思想,众所周知,他统率的“戚家军”主要是 由浙江金华人、义乌人构成的“浙兵”。而《少林棍法阐宗》则是一部专言“少 林棍法”的书,而且是与南派棍法迥然有别的北派枪棍法。它有追求军旅武 艺属性的倾向,但更多的是民间个体武艺技能,可以说亦军亦民,非军非民, 是一部介乎两者之间的民间武学著作,与真正意义上的兵书还是有区别的。 成继光:《纪效新书》,卷一四,《拳经捷要篇》,308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这当然与戚继光、程宗猷二人完全不同的职业、地位和武艺观以及二人的社 会背景和个人阅历也大不相同。然而,这并不妨碍程宗猷向《纪效新书》靠 拢和学习,也无法排除二人之间最基本的联结点,那就是对武艺及其学理的 挚爱。借用一个不一定恰当的词来说,他们之间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和” 是前提,“不同”是立足点和旨趣上的差异,大抵如此吧。

《少林棍法阐宗》对《纪效新书》体例与武学学理的参照和延展,至少可 以从以下三点上有所体察:

第一,全本《耕余剩技》都采取了有图有文有诀的形式,而且程氏利用自 己拥有的资源,在插图的绘制上精益求精,比之《纪效新书》又有提升,真正 做到了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图文并重的武艺图书究竟最早出现在何时何 地?这是目前尚难回答的问题,笔者注意到最早似乎是出现在射书中,以现 在还存世者而言,如元朝陈元靓的《弧矢谱法》,有图有文,对后来的射书有 一定影响,明清射书就多采用这种方式。①射书以外的其他武艺书,无论专 著还是零篇单章,图文互配的形式发端于何时呢?民间传抄的枪谱刀谱拳 谱之类可能比较早就采用了,但正式刊行的还要以《纪效新书》为早。唐顺 之《武编》中有枪、拳等内容,细审其文字,看得出是唐氏从某些民间谱本中 抄撮来的,并非本人原作,而且只有文字没有配图,似可说明原本就是如此。 俞大猷的《剑经》曾以单行本刊行,后来收入他的《正气堂集》和《续武经总 要》,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武学经典之作,然而也没有图式,只有极少量非技 术的插图。比之唐、俞都要年轻而又锐意精进的戚继光做到了这一点,他的 《纪效新书》,无论嘉靖、隆庆刊行的十八卷本,抑或后来万历年间李承勋刊 的十四卷本,都采用了图文搭配的形式,而且图占了很大比例,给人以按图 索骥之便。《纪效新书》后来因翻刻太多,插图不但渐次变形,甚而还出现了 缺漏,如拳法三十二势竟成了二十四势,丢掉八势之多。但看早期的翻刻 本,如隆庆本、万历本,还有王圻、王思义父子《三才图绘》的移刻本,插图仍马明达:《中国古代射书考》,《暨南史学》,第二辑,19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 社,2003。

然非常精当,非常传神,尤其是枪法和拳法,观之令人神耸。笔者以为最早 的插图必非俗工绘制,有可能是在挚友汪道昆的帮助下,戚氏雇请徽州的工 匠绘制并雕版的。毫无疑问,图文并茂的《纪效新书》,加上戚继光本人的赫 赫英名,产生了巨大的武学引领效应,自此以后,有图有诀就成了技术类武 艺图书的定式。而在众多的仿效者中,要以程宗猷最成功,他的《耕余剩技》 和《射史》都称得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说,他得到的少林棍法原本并没有 图诀之类,“只凭师僧口授心识”,是程宗猷自己尝试着创编了图诀,又经程 廷甫、程子颐、程儒家等人的殷殷劝说,他才完成了《少林棍法阐宗》的稿本。 他说,在“四方贤俊”的督促之下,他不得不“爰从暇日,裒集师友所授及阅历 证合者,命工缮写图像,不辞鄙俚,缀歌诀于左,积录成帙,名曰'少林棍法阐 宗',庶几一触目间而形势昭然,俾得人人得以自师云”。

这清楚地表明,少林棍法原本主要以“口授心识”的方式传承,没有图诀 相配的“谱”。笔者相信“歌诀”之类会有的,因为中国古代武艺的传习中, “歌诀”形式至少在宋代就出现了,而诀图相配并制为图谱则比较晚,应该是 明代的产物。以少林棍法而言,使之有图有诀并“记录成帙”的人是程宗猷, 而程这样做是受了《纪效新书》的启发,或者说是对《纪效新书》的仿效。图 诀当然很重要,有了技艺上的心传口授和艰苦求索,又有了可以启发思维和 帮助记忆的图诀,便使得武学体系更趋完备,这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 建树,没有这一步,所谓“武学”仍然是有缺陷的。但必须指出,图诀的作用 主要在于与“口授心识”互为参证,互为发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 果没有技艺上的正确指授和真操实练,依照戚继光所总结的练胆气、练耳 目、练手足的程序进行艰苦持久的训练,再熟读图诀也是枉然,最多不过是 个以唇舌为枪剑的“嘴把势”而已。所以图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过训练历 程的人身上,武艺之道实践是第一位的,对一个真正的武艺家而言,舍此则 别无路径。程宗猷说:

或问曰:“读棍论,阅图形,诵歌诀,即可称绝技呼?"余曰:"图诀虽详,其 中变通渡泼之妙,非口传心授何以曲尽。故'非师不通圣,得诀回来好看 书',此之谓也。"

这是何等高明的见解!笔者早年从先父习练劈挂、八极和大枪等艺,也 时常翻阅《纪效新书》等古籍。先父总对我讲,必须先专心练艺,进而再研读 图谱,“自古非师不通圣,得艺回来好看书”,并以此写成条幅悬挂起来,让我 时时诵吟,现在犹觉就在眼前。但我至今不清楚这是先父对程宗猷的原话 改动了几个字,还是他老人家另有所据?然则,程宗猷的这段议论精彩至 极,对真正的武术爱好者而言,是应该永远铭记的金玉良言。

第二,《纪效新书》在卷首设置了《或问篇》,以问答方式“历述所急与可 辨者”,篇幅不大,总共不过五个问答,字数也不算多,而所言皆是与训练士 兵基本技能相关的认识问题,是针对一些常识性错误所做的纠正。如第一 个问答:

或问曰广平时官府面前所用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法,可用于敌否? 子亦教亦有是欤?"

光曰:“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 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 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 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平日十分武艺,临时如用 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 能从容活泼者也……"

《少林棍法阐宗》也采用了“或问”这一形式,称之为《问答篇》,但在结构 上有所调整。宗猷将它置之《少林棍法阐宗》的末尾,是全书最后一篇,也是 最重要的一篇。他合问答为一体,将“或问曰”和“余曰”放在一起,而没有如 “光曰,,一般写作“猷曰这虽然是一个细微变化,但显露出程宗猷的谦谨 心态。戚继光的书是写给或是读给基层军官、普通士卒的,作为统军将领, 他要通过“光曰”这样的高调方式来树植自己的权威,这是治兵所必需的。 宗猷则不同,他是民间武艺家,一定程度上是在代师传艺,也借以表达自己 的体悟和感言,而对象很复杂,有武艺家,有学者,也有一般的习武者,故而 他不必以训诫的口吻讲话,不需要营造凌厉激越的威严和氛围。然而,他的 《问答篇》的分量比之《纪效新书》增大了许多,内容也丰富得多。一个重要 的特点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多了,而且将《纪效新书》和俞大猷《剑经》中的一 些精彩内容吸纳进来,作了更为细致深入的阐释。一句话,“武学”的意味更 浓郁了。不妨举一个例子,《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曰:

或曰:“棍以中四平为诸势之王,以其机变难测也。然使彼我皆四平,何 以胜之?”

余曰:“彼持四平,我则以他势惊之,待彼舍四平而变他势,我则舍他势 而变四平,取巧而入了,乘空而发,故法曰:四平还用四平破,此之谓也。"

这段话其实是对戚氏《纪效新书》卷十《长兵短用说篇》部分内容的发挥 和引申。戚氏《枪诀》有云:

地蛇枪尽头枪破,中平枪中平枪破。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妨。

在六合枪法二十四势的第二势“四夷宾服势”中又说:

此中平枪法,为六合枪之主,作二十四势之元,妙变无穷。自古迄今,各 械鲜有当其锋,诸势莫可同其趣。

读了戚继光这些文字,便不难看出程宗猷的思路是完全循着戚氏走的, 他的优长是在强调了“中四平”为“诸势之王''后,又对“中平枪中平枪破”的 道理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明显是对戚氏观点的补充。从“史”和武学学理的 角度言,这部分正是《少林棍法阐宗》最精彩的地方,说理浅近而鞭辟入里, 令人百读不厌。可以说《少林棍法阐宗》与《纪效新书》之间的关系,通过这 些对比,我们了如指掌。

第三,《少林棍法阐宗》与《纪效新书》之间最重要的联结点,是《少林棍 法阐宗》大量使用《纪效新书》所使用的名词术语。这些名词术语后来又被 吴殳《手臂录》及《峨眉枪法》、《梦绿堂枪法》等所沿用,也散见于明清间其他 古籍中,构成了我国古典武艺的词语系统。时至今日,官颁的“竞技武术”一 花独放了许多年之后,已气息奄奄,而古典的武术术语也近于销声匿迹了。 随着“竞技武术”而大面积流行起来的“虚步亮掌”、“马步双劈拳”之类,另起 炉灶,索然无味,不过是体操舞蹈术语的仿制品而已,与古典的武术术语之 间已经没有任何关系。

《纪效新书》、《少林棍法阐宗》及《手臂录》在名词术语上的统一与连贯, 使我们看到明朝中后期到清初这段时间,在勃然兴起的武学高潮中,名词术 语也趋于统一并逐步走向系统化。这尤其表现在以枪棍为核心的器械武艺 上,无论军旅与民间,南北,僧俗,所用主要词语大致上是互通的,虽然理解 上未必完全相同,但绝不至于南辕北辙,不至于风马牛不相及。这是一个重 要的文化进步现象,是军旅武艺与民间武艺长时间融通会合的结果。推动 这一进步的主力是无数军民武艺实践者和爱好者,而唐顺之、俞大猷、戚继 光、程宗猷、吴殳这些武学大家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他们是风气的引领 者,是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传播者与保存者。特别是程宗猷,他在这方面是 用了很多心思的,因为本来是“口授心识”的少林棍法,经过他的努力,与唐 顺之、戚继光所载录的杨家、沙家、马家这三家六合枪主流派聚合为一体,有 了一整套生动的词语,从而使我们真切地了解到,从周友、匾囤到洪转、洪 纪、广按、程宗猷,他们所汲汲传承的少林棍法——本质上是枪棍法,其实与 六合枪法是近亲关系,这是古代武艺应时而生的重要变化,变化的核心则是 技术与学理上的不断趋同。这也标志着古代武艺已经走向合理的分类 之路。

名词术语的比对是一件细琐的事情,为节省篇幅,我就不举述例证了, 尽管这是非常必要的。总之,一套共同使用的词语系统,使我们有了释读这 些古典拳谱的钥匙,犹如找到了破解某种神秘文献的密码。这当然是一件 有难度的工作,需要沉潜其中,综合利用多方面的资料才能有破的发覆之 效。但也正因为“难”而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让我们有了与数百年前的武学 大家们心灵相通的可能,这恐怕正是古典武学的魅力所在。二广兼枪带棒”一一少林棍法最主要的特点

程宗猷所传习的少林棍法,并不是今天经常见到的竞技武术的“棍术”, 更不是各种打着少林旗号表演的摔地磨啪乱响的花棍,二者毫无共同之处。 程宗猷所传习的少林棍法实际是一种以枪为棍或枪棍一体的长棍,它兼有 击剌两方面的效用,而以剌(或称戳、扎)为主,以击为辅。程宗猷称之为“兼 枪带棒”或“兼枪棒”。对此,程宗猷有透彻的表述,他在《少林棍法阐宗-问 答篇》中说:

或问曰:“人动称少林棍,今观图诀,俱是枪法,何也?”

余曰:“谚云:打人千下,不如一扎。故少林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 棒,此少林为棍中白眉也。"

棍用于军旅很早,历史上作为兵器的棍,其形制变化很大,品类繁多,殊 难尽述。但大致从宋代开始看得越来越清楚,到了明中后期,面目更趋清 晰,形制和技术相对明晰。明代的棍主要分为南北两大流派,技术差异很 大,对此,拙文《活把棍与死把棍》一文中有所论述,读者可以参考,故不赘 言。①今以少林棍而言,以下几点是最有必要弄清楚的,否则南辕北辙,说不 明白。

首先,少林棍的长度与一般意义上的棍大不相同,也就是说与宋代以来 的“等身,,、“齐眉,,这些概念都有明显的区别。正因为如此,程宗猷才在《少 林棍法阐宗》中的《棍式五十五图》前面先安排了一幅《棍式图》,该图标示:

蔡智忠:《壳子棍研究-序》,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马明达:《武学探真》, 下册,223页,台北,台湾逸文出版公司,2003。

棍的长度是“八尺或八尺五寸气专家们 的研究结果,以明代嘉靖尺为例,一尺合 今0.31—0.32米①,若以0.32米为准,八 尺则相当于今天的2.50米左右。显而 易见,这与今天武术的“棍”长短相差很 大,完全就不是一码事。正因为如此,程 宗猷才把棍和枪并列在一起,用图式告 诉大家,枪是装有枪头的棍,棍则是没有 枪头的枪,如此而已。他在《少林棍法阐 宗・问答篇》中对棍的长度问题有所 讲解:图片1

或问曰:“闻棍长一寸强一寸,今棍 只用八尺,或八尺五寸者,何不再加长乎?"余曰:“虽然,如不精熟,反被长 误矣。"

据此,八尺或八尺五寸是个极限,程氏主张不能再长了。其实这样的 棍,更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杆子”。1959年初,笔者参加全国第一届青 少年武术比赛时,就是扛着一根“大杆子”去的北京,尽管那时年龄并不大。 在今天官办的武术比赛中,“大杆子”早已没了踪影,只偶尔在民间还能一睹 “芳容”。不同的是,尽管“大杆子”不装枪头,民间却仍然将它称之为“大 枪”,没有人称它为“棍气至于与旧时甘肃民间流行的“条子”相比,仍然要 长得多。“条子”是“花枪”的变称,属于江湖隐语,而花枪就是比较短小轻便 的枪,是相对于大枪而言的。以我的体验,甘肃的条子只是比一般的棍略长 些,根粗梢细•套路中枪的动作相对要多,但也不能等同于少林棍,二者无论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附录二》,542-544页,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0。式样和技术都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少林棍必要时也可以装上枪头,就名副其实成为一杆大枪了。程 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总论》中专门讲到这一点:

苟能心得手应巧运力,先使冠之以刃,则歼丑虏,壮皇图,于紧那罗之圣 传,喇嘛神僧之秘授,庶不忝矣。在《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中,对此又有十分详细的申说:

或曰:论中云:棍当冠之以刃,刃式前具三图矣。而所以轻重之宜,可得 闻乎?余曰:前刃制似菠菜叶,中起剑脊,取其坚也;两刃要薄,取其利也;枪 库亦要薄,取其轻也。……杆后不宜安金纂,恐自击腹胁,惟用一铜箍箍底, 用平鼓钉一个,钉杆内为妙

至此,可以说完全清楚了,程宗猷所传习的“少林棍法”本质上是枪法, 通常是一根没有装上枪刃的大杆子,必要时可以装上枪头,所以他讲得清 楚,“少林棍”的正确叫法是“兼枪带棒”或“兼枪棒”。此处用“棒”而不用棍, 目的在于强调“打”的效用,这是南棍特色的显露。因为程宗猷的时代,通过 俞大猷的亲自传授,周友、匾囤一系的少林棍法中已经吸取了不少《剑经》所 表达的南派棍法,“少林棍”完成了枪棒技术和南北棍法的融会与整合,这是 程宗猷少林棍法最大的成就。对此,《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多有表述,只 是需要我们细心解读。

再次,我们清楚了少林棍的基本形制和技术,是否意味着少林棍法就只 有这样一种形式,再没有别的形式了?不然。出于对少林棍法兵用价值的 强调,程宗猷着重讲述少林棍法的枪法属性,棍的东西讲得不多,但只要我 们细心研读,就不难发现他的《棍式五十五图》所执用的棍并不像长达“八尺 五寸”,明显要短小。《棍式五十五图》的某些动作,也明显不是按照棍长八 尺五寸设计的,如赫赫有名的“孤雁出群势”、“敬德倒拉鞭势”等,都属于“转图片2

身回打”的棍法,如果棍长八尺,这样的动作很难完成,即使是膂力超群者能 强力而为之,也必定速度滞缓,不大可能有击打之效。《少林棍法阐宗-问 答篇》对此有所解释:或曰:“吾观图势有转身回打者,似于迟滞不快疾,可得闻其妙乎?"

余曰:“转身之法,其机在头,头乃一身之主,如身欲右转,必以头先转, 右视敌人,身则随之。如身欲左转,亦以头先转,左视敌人,则身随之。此左 右转身之秘法,快如风旋,何迟滞之有?"

坦诚讲,此处的“余曰”不免有偷换概念之嫌。程氏讲的转身之法是有 道理的,对于兵器轻便者而言,无疑是有效的。但“迟滞不快疾”不是因为转 身动作有问题,而是所执棍子太长太重,迅速转身回打有难度,笔者实验过, 实际上是难以完成的。那么少林棍是否还有短小一些的棍式呢?回答是肯 定的。对此尽管程氏没有明言,但也不是没有痕迹可寻,且看《少林棍法阐 宗-问答篇》里的几条内容:

或问曰:“吾闻器长一寸强一寸,如彼持长枪,而我棍仅半之,何以敌 乎?"余曰:“此特不能先发耳,如对敌,我则以花法诱之,待彼枪近我身,或拿 或提,连步速进身,入彼枪中,虽长何用?此所谓守法也。"

这里“我棍仅半之”几个字,等于告诉读者“我”手中的棍并不都是“八尺 五寸,,,“仅半之,,则明显表示短于长枪。至于“连步速进身,入彼枪中”之法, 是短兵破长的常理,即先父万千叮咛的“短见长,脚下忙”的道理,并非特别 高妙的诀窍。《少林棍法阐宗-问答篇》又说:

或曰:“我持小棍,虽冠以刃,亦无几也。如遇彼长刀大剑,不将为彼截 其锐乎?"余曰:“棍中有穿提闪赚之法,如活龙生虎,难摆其锋。彼安能伤。 此所谓柔能制刚也。若枪之身长体重,进退不捷,而伤于刀剑者,又不可一 例论也。"

这又说明棍有大小之别,“八尺五寸”是大棍,另有尺寸比较小的小棍。 以这种短小的棍应对“长刀大剑”,要充分使用穿提、闪赚一类方法,以“活龙 生虎”的灵活步法和技术,避其锋而击其虚,这仍然属于先父讲的“短见长, 脚下忙”之法。有趣的是,程宗猷又以“身长体重”的大枪因为“进退不捷”而 “伤于刀剑者”为例,说明长是优势,但不是必胜之道,如果进退不捷也同样 会败给短器械。

至此,我们对程氏少林棍的形制和技艺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肯 定地说,少林棍有长八尺五寸和短于八尺五寸的两类。我想,前者主要是用 之军阵者,其体制技艺基本遵从六合大枪的法则,名为棍而实则为枪;后者 则主要是民间武艺爱好者们所传习的,其形制短于八尺五寸。那究竟应该 多长为宜,程宗猷曾说:“棍之重轻,则随人力之大小而用之。”重轻与长短相 同步,亦见长短还是要因人而异,并不一定有定制。较短的棍加了刃同样也 是一柄利器,但应当属于花枪范畴,也可以说属于条子范畴。“花枪”是一个 多义词,一指华而不实的“只图人前美观”的枪法,明代已多见,为军中所忌 讳;另指一种特殊的枪种,应该就是相对于大枪比较短小灵便的枪,元末明 初比较多见,曾有专门的“花枪军”、“花枪手”、“花枪所千户”等名目,史籍多 见,勿劳举证。这也说明,这种短小轻灵的枪已经自成枪制,很可能就是少 林棍中所包括的那种比较短的“兼枪棒”,在民间则演化为“条子”,二者之间 应有渊源

明代是中国武术大发展大变化的时代,也是少林武术迅速成长并产生 了巨大社会影响的时代。在明代,少林武僧被国家正式编列为“乡兵”,少林 僧兵曾多次接受朝廷征调参加战争,著名的少林僧将三奇周友应运而生,成 为少林武僧的代表人物,他的赫赫战功对扩大少林寺的知名度起了很大作 用。①此外,整个明代少林武僧的个人活动也显得十分活跃,关于少林武僧 的故事比前朝突然增多起来。少林寺有了名,自然便会有一些其他寺院的 游方僧人——特别是那些通晓武艺的僧人——冒称少林和尚,所以明清文 献中有记载的少林武僧未必都是可信的,还需要我们小心求证。

明代中期,东南地区倭寇肆虐,沿海百姓遭受了极大的苦难。此时,在 大大小小的御倭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民间勇士,他们凭借满腔热血和一身 武艺,勇赴国难,不惜以身报国。而一些僻居尘外的少林武僧也走出丛林, 主动走上抗倭战场,多位武僧因此名垂青史。《明史-兵志》载:“倭乱,少林 僧应募者四十余人,战亦多胜。”②其实当时应募参战的少林武僧不止此数, 而其中最有名是天员、月空、孤舟、智囊等。他们是三奇周友以外的另一批 少林武僧的精英人物。

浏览1,7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