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上海,春意绵绵,上海体育馆内更是春日融融。1989年中 日太极拳交流大会在这里举行。中日双方太极高手在热情、友谊的 氛围之中,展开了激烈的竞技较艺,比武显功。

大会的前提语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纪念上 海一横滨、大阪友好城市缔结15周年。中国武协主席徐才说:“从交 流中求理解,从比赛中寻友谊。”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会长腾波孝先 生说,本次交流大会“是显示技巧的太极拳爱好者大团结的场合/使 人充分地感受到大会洋溢着一衣带水的中日友情。

比赛只有半天,在大型比赛中算是最短的了,却似“十月怀胎,一 朝分娩”,然而,为着这一天的到来,双方的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 进行了多少艰辛而繁忙的准备!不负众望,她产生了 一个健壮的 “婴儿”——继去年北京赛后的第二个骄子。面对案前的秩序册和成 绩册,又把我带回到那友谊的赛场上。

轻柔而沉静的太极拳运动,似处子,如溪流。然而在比赛馆内同 时摆开了五个赛场,竞相争妍,宛若气象万千的巨幅画卷。上海的观 者之众,出人意料,足以说明上海太极拳人口之多,以及上海人民对 这次比赛的浓厚兴趣。双方各派出40名选手对阵,较之北京的比赛 各增加了 20名。骁将精兵,在男女13个项目中,各展其能,打得不 亦乐乎。结果,中国夺取10枚金牌,7枚银牌,日本获得3枚金牌、6 枚银牌。双方认为,达到了推进太极拳运动的国际交流,切磋技艺, 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目的,都十分满意O

现在,且让我们回过头来巡礼大家很想知晓的赛场中的精英们:

男子48式太极拳冠军的得主日本的荒井伸次是公认的日本的 主力,他步法轻灵稳健,架式宽松舒如,动作规矩而见功力,这是他十 年如一日刻苦锻炼的结果。来自云南的中国队员吴云华却因蹬脚失 误饮恨第四名。前三名均为日本选手获取。

女子48式中国队的上海姑娘李荣梅独占鳌头。她不仅有良好 的武术功底,而且受授于当代杨式太极的名家傅钟文老先生门下。 她刻苦钻研,动作细腻,身法妙道,优雅却又持重。日方的森田久子 对48式追求多年,动作工整,一丝不苟,但相比之下,不免略逊一筹。

杨式太极拳的男女桂冠,均为中方所夺。一位是傅老先生的孙 儿傅清泉,年少不畏强手,稳健中见洒脱;一位是著名教练邵善泉的 爱女邵英珠,沉着地把握了太极拳中的起承转接。第三名是日本选 手增田尚子,不啻是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手,她的手眼身步的配合,显 示了是一位颇有灵气的运动员。

争夺最激烈的当数男、女陈式太极拳了。来自陈式拳发祥地河 南的丁杰、王二平表演极其出色。丁杰的缠丝劲法运转得娴熟而纯 正,令人叫绝;王二平则把一套新编陈式拳竞赛套路演练得如歌如 画,节奏和气势不同凡响。两人分别以9. 74和9. 64的高分夺走了 冠亚军。日方名将本村丰彦沉着应战,急起直追,步法清楚,架式准 确,颇有些大将风范,然而在劲力、身法和节奏上显得还欠火候。他 们的激烈争夺赛出了中日双方的高水平。女子陈式太极拳的夺标者

是日方的中村朱杏,她的名字对中国的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并不陌生, 曾多次来华参赛。记得在天津的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上,她与林 秋萍很有过一番激烈争夺。据了解,她还是一位有相当文化素养的 工艺美术师,因此对太极拳理有较深的理解,动作舒适,发劲颇达,若 不挑明,谁会知道一位东瀛女子竟有如此的拳艺。

此外,中国的王增祥、景亚男、高佳敏、董蓿,日本的住石寿美惠、 增田胜、中野节子、船木美佐保等,都有出色的表演。

通过此次比赛,总的看来,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中国选 手比之日本选手确实技高一筹。如果说前两年日本选手在国际比赛 中崭露头角,紧追不舍,曾引起了中国武术界和群众的震动。而今, 他们决非退步,仍然在孜孜以求地长进、追赶。只不过两年间,中国 运动员的确在太极拳上下功夫了。年轻的一代在领悟拳理、苦心练 功中有了长足的进步,成熟了起来,不再那么令人焦虑。当然,我们 不能不提到,这与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采取了提高太极拳技艺的措 施不无关系。今日,可以说初见端倪,令人欣喜,令人振奋。

大会中,最令人激动的是集体表演的场景。先由日本代表队登 场,他们200人的队伍,虽然男女老幼参差不一,却表现了对太极拳 的高度热忱和执著追求。在中国民乐曲中轻步舒袖,一展身姿。其 中有一名畸形人参与其列,他那雄赳赳的气宇,非但不会影响队形, 却有生辉之点。引起人们对太极拳的社会意义有更严峻的思索。中 国代表队由上海师范大学的200名学生担任表演。在悠扬的乐曲 中,那坚实的动作,浩荡的气概,引起全场的热烈掌声,简直令人激动 得落泪。担任领队的沈荣渭老师和教练孙剑狄老师告诉我:这些学 生几乎一个寒假没有休息,每天练五六个小时,还精心编排了 “中”、 “日”和“八卦”的队形图案,十分壮观。听说当他们在暴雨般的掌声 中退到后场时不少同学竟兴奋地哭了。的确,他们显示了炎黄子孙 对传统太极拳的继承与发扬,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和风貌。赛后,徐 才同志还专程去上海师大看望大家,勉励他们。同学们表示要把这 股热情保留下去,坚持锻炼,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常言道“快马加鞭未下鞍”,太极拳既已推向国际体坛,它的竞争 将是更加富有意义。我们期待着国内的、国外的太极拳健儿,不断地 你追我赶,新人辈出,赛事向宽度扩展,技艺向高峰攀登。

太极拳属于世界,愿世界盛开太极拳的绚丽之花。

心潮逐浪高

——来自第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的镜头之一

1989年12月间,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亚洲武术锦标赛,被人们 称之为“亚运会前的热身赛”。自然,不仅为武术爱好者们所关注,也 令万千的亚洲人所瞩目。由于没有卫星电视传播,人们只能从报道 中得知一点战况和凤毛麟角。我作为一名身临其境的裁判,很想把 那里的一切感受告诉读者,然而身在其中工作,必然无法顾及另外两 组的比赛。尽管难以周全,也愿把我印象中最深刻的镜头,记述下 来,奉献给亲爱的读者们。 '

在赛场上,给香港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原文庆和王萍了。

这次比赛规定每一项目都进行预赛和决赛,并且在一天见分晓, 对于运动员的体力和意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项目,预赛中的 角逐就比较激烈,到了决赛就犹同浪涛汹涌了。八名进入决赛圈的 各国好手,心怀抱负,身怀技艺,一浪高过一浪,掀起了观众心潮逐浪 高的情潮。

女子长拳决赛,首先由第一次参赛的韩国姑娘李阳拉开战幕,她 练了一套刚刚学会的长拳竞赛套路,难免稚拙,虽仅获8. 43分却斗 志不衰。紧接着中国澳门的选手略胜一筹。接下来,中国香港选手 李晖上场,显露较为谙熟的长拳技艺和功力,一下子把分数提到 9. 16,引起了观众一阵喧哗。此刻,日本选手藤井久子登场请战,她曾 夺得全日本女子长拳的桂冠,动作灵巧,身法协调,节奏也较为明快, 以9. 2分压倒香港选手。接下来香港主力队员吴小青背水一战,这位 来自广西桂林市少年体校的姑娘,镇静自若,气度不凡,动作舒展大 方,功力比较扎实,斗志顽强,一举赢得了 9. 33的高分,致使香港观众 掌声四起,群情激昂,把决赛引入又一高潮。最后出场的是中国队的 王萍,她个子不高,却极为结实干练,像一门小钢炮似的,弹不虚发,每 一个动作都做得干脆利索,动如离弦之箭,节奏生韵,静则稳如山岳, 气势如虹。整套动作起伏跌宕,形断意不断,一气呵成。难度高而质 量佳,连续两个旋风脚再接劈叉,竟纹丝不动,简直难以挑剔什么,可 谓“动圆定方",一丝不苟。当她圆满完成收势时,香港观众兴奋得简 直如狂潮,掌声、欢叫声一齐来。她的最后得分在电子示分牌上显示 出9. 70分时,观众又好像自己获取胜利一样,欢腾雀跃,久久不能平 静,不由令人想起杜甫的诗句:"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同样,男子刀术也以中、日、港、澳四个队的选手争夺最烈。祖籍 闽南的澳门选手洪小猛身高臂长,一脸秀气,把一趟拳练得颇为潇洒 飘逸,终于以9. 2分战胜了预赛中与他平分秋色的日本选手二宫秀 夫,日本的另一名选手林学也再一次因时间不足而名落其后,洪小猛 暂时领先。然紧追而来的两位香港骁将一杀上阵,便占了上风,尤其 是来自宁波少体校的奚财林,动作轻捷稳健,刀法严谨有序,以9. 4 分超出,使争夺又卷入更高一浪。在观众高度兴奋时刻,身着红装的 中国原文庆飒飒上场,香港观众们久闻其名,在报以热烈的掌声之 后,便紧盯着绿色地毯上的原文庆,“刮目相看”了。图片22

当小原抖了一个“亮相"起势后,他先用柔慢的方法拉出了 一招 “枯树盘根”。此刻场上寂然无声,骤然间一阵轻快利落的拳脚之后, 跨出半圈弧形步。一个腾空摆莲腿飞身而起,高飘而雄健,惊起四座, 伴来一阵轰鸣的掌声,果然名不虚传!此后,只见他左顾右盼,前后驰 骋,时而跃空,时而速打猛击,时而昂然摆势,一环扣一环,脚底生根, 拳里有风,起伏转折如奔涌的江水,一泻千里,掌声迭起,人们的心潮 随之起伏,我作为临场的裁判长也为之感染而激荡,同时又生怕他在 关键之处偶有闪失,心又是紧紧地绷着。然而原文庆不愧为当今中国 的全能冠军,成熟、纯青,整套下来一丝不苟,竟那么地胸有成竹,气盖 山河,完美地完成了最后的收势。当宣布他的最后得分是9. 76分时 观众们似痛饮美酒佳肴一般,陶然忘怀地迸发出狂喜的掌声和赞叹。

当然,其他几场也无不动人心弦。中国队员和各国、各地区好手 一起谱写了一曲顽强拼搏的壮歌。赛后,在激动之余,引来我的一阵 深思:曾有人把长拳竞技运动称之为“新武术”,尤其港台的一些传统 的武术师们,常觉“新武术”太花哨,没啥功力,然而当他们身临其境 时,看到王萍、原文庆的演练,是不会不叹服的。伴随时代的前进,运 动员们的功力和造诣也达到了更高的水平,这是无可非议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们从中也看到了长拳类项目富有更强的竞争 性。在快速连贯的运动中,攻防进退,起伏转折,动迅静定,每一个运 动员都要在它的快速高难的一招一式中受到考验和判断,既需要有速 度和劲力,又要有耐力、柔韧,以及武术独到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 它的竞技姿态正在与奥林匹克的“更高、更快、更强”靠近,既保留武术 传统技术,又积极向竞技体育迈进,将会使武术运动充满无限的生命 力与竞技魅力。从亚武联主席徐才的贺词中得知,亚奥理事会主席 法赫德亲王在北京观看了武术表演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亲自为亚运 会武术冠军发奖。从这里似乎也可以想见武术竞技运动的未来。

我不由地感慨原文庆、王萍及其他中国运动员们,他们不愧为中 国武术新一代的优秀儿女,不仅在国际赛坛上为中华民族争光,也在 为最具体、最生动的武术竞技增辉,令世界上更多的人们去探求、去 追寻、去爱怜、去登攀!

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高昂的激情书写: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卢伟棠饮憾香港

这里,我把时间前移到1989年12月的香港,第二届亚洲武术锦 标赛上。我要向读者们追述的是我国没有夺冠的项目。尽管这已成 为历史,但是在亚运会日日逼近的日子里,人们也许对此比那些已经 夺魁的项目更为关切。说心里话,至今仍使我长留脑海中的是中国 队的南拳运动员卢伟棠。

当时的比赛中,中国队只有两个项目没有得金牌,一块是女子太 极拳,为日本巾帼所夺,另一块是男子南拳,为中国香港选手获取。 就中国队而言,参赛的六名队员中,唯有卢伟棠只得了一枚银牌。邵 英珠尽管在女子太极拳中失利,然而她毕竟在女子剑术和枪术比赛 中浴血奋战,夺得两枚金牌,心中也聊以自慰了。一般说来,银牌在 竞赛中也算得是显赫的好成绩了。然而对卢伟集,一个全国南拳冠 军获得者,一个'在国际武坛占绝对优势的中国队队员来说,便不同寻 常了。让我们来回忆"下当时的激战吧。

开赛的前一天,我们裁判组到赛场看了各队的赛前训练。南 拳好手倒也确有几家:中国香港的梁日豪、陈鹏飞雄心勃勃,南朝 鲜的柳在炯跃跃欲试,日本的高浦猛沉着干练,马来西亚的潘志刚 勇敢无忌,都在准备问鼎南拳的桂冠。中国队的卢伟棠,白皙的面 孔,文质中略带点忧郁。他有伤,膝盖不大好,练习中也只有轻轻 地画画动作,走一走趟。不熟悉他的国外裁判们尽管对中国队的 技艺刮目相看,对卢伟棠却暂时不得而知,也许是赛前的保密和调 整吧。

12月16日下午,男子南拳比赛拉开了战幕,共24名运动员参 赛,几乎个个膀粗腰圆,刚劲而猛烈,以声威助气力,在南拳的天地 里尽兴发挥,一试高低。首先由中国香港选手陈鹏飞以9. 03分首 破9分大关,后来又有日本的高浦猛、新加坡的TanYeowKuan分 别以9. 16和9. 06分后浪赶过前浪;而后马来西亚的潘志刚、中国 澳门的黄东阳也紧追不舍,徘徊在9. 1分左右,一时难见分晓。其中 较为出众的要数第十六位出场的梁日豪了,他身材魁伟,相貌堂堂, 出手果见不凡,动作规范有素,演练技巧也颇出色,赢得了 9.4的高 分,大有“鹤立鸡群”之慨,可以想见,东道主的香港观众是怎样的群 情激昂了。

中国队的卢伟棠是在最后第二名出场的。当他身穿黑色南拳背

心登场时,人们才看见他那结实的臂膀,隆起的肌肉和一脸的英气。 在场上站定后,他静立了稍许才徐徐起势,推双指,发慢力,接着而来 的竟是一阵疾风暴雨般的拳脚,令人眼花缭乱,好一个心静待动、徐 中见疾!这不凡的身手是他平日汗水换来的功力,这锐不可当的拳 势震动了裁判,观众也情自禁地为之叫好。当他在飞奔击打中拔 地而起,旋风脚如除夕的爆竹在凌空炸响,稳稳地接一个跪步裁拳如 钉子般地扎在地上,纹丝不动。起身后只见他抛、截、标、打,硬桥稳 马,铿锵劲健,环环相扣,势势不松。当他利落地并步抱拳收势,在 春雷般的掌声中走下场时,浸透汗水的衣衫下面,那条右腿又顿时 显得不那么轻松。他带伤请战。当硕大的显示牌上亮出了 9. 56 分时,人们都为他的拳势和功力赞许不已,此时的他才现出了一丝 笑意。

然而,这仅仅是预赛,白热化的决战尚在当晚。出场的顺序是按 预赛得分高低排列的出人意料的是前几名选手各有千秋,连连并 列:日本高浦猛和南朝鲜柳在炯均获9.2分,中国澳门的黄东阳、中 国香港的陈鹏飞和新加坡的TanYeowKuan都同得9. 13分。马来 西亚的潘志刚以9. 03分排末,却稳获第五名胜券。

最后两名出场的先是梁日豪,后是卢伟棠,显然,将是夺冠之战 了。梁日豪依然雄气勃勃,满场的观众,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精神 更加抖擞,场上发挥得果然不错,从预赛中的9.4分提高到9. 43分, 再一次炽热了香港观众的心。当卢伟棠出场时,沸腾的场馆寂然无 声,人们全神贯注着这位杰出的中国运动员。当时的我似乎有些直 感他的心绪有些反常,当他旋风脚跃起后,落地时竟没有往常那样 稳,场上一阵惋惜声,此后的拳脚也显得有些紊乱,最后只得9. 3分, 名列第二。

走下场来,他的右腿痛得厉害起来,当竞赛一结束,人们都关切 地询问他的伤情,他只是平静地轻声回答:“没事,不要紧。”

他拖着右腿走上领奖台,平静地接受了银牌。我似乎看到他那平 静举止中隐藏着难以抑制的不平衡。他的心头是汹涌的潮头。他那文 气中的英气和倔强,将预示他决不善罢甘休,人们也了解他的实力,他将 会在未来的亚运会上奋力拼搏,登攀高峰,为祖国和人民争取荣誉。

一支有希望的武术队

1984年8月,在苏州举行的首次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中,有 一支代表队引人注目,他们平均年龄最小,身高有的还不足四尺,大 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然而他们却个个招法清楚,精神飒爽,功夫 不凡。这就是来自祖国西南边陲的贵州代表队。

这是一支充满希望的队伍,一批朝气蓬勃的英武少年。

他们人小志高,披坚执锐,同心奋战,一举夺取了团体总分第四 名,并获得了精神文明队的嘉奖。不妨说,这是历年贵州在全国性武 术比赛中,取得的令人振奋的成绩。

当然,要看他们每个人的成绩,似乎都还不冒尖,然而他们谁也 不气馁,不松劲,0. 1分也从不放过。“众人拾柴火焰高”,才获得这 样令人喜悦的成绩,使人们看到了贵州的希望。其中比较突出的当 是小张燕,在个人参加的三个单项比赛中,全部进入前六名。女子长 拳比赛中,她一上势就吸引住了观众。只见她动作干净、节奏分明、 招式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是腾空飞脚——前扫腿——侧身跌一组动 作,衔接得那样流畅,动作由高入低,由旋转到戛然而止,颇有韵味, 赢得满场喝彩,以8. 5分夺得该项的铜牌。

此外,魏敏的枪术练得比较纯正,银枪铮铮有力,红缨枪上下翻 飞,很有叱咤风云的气度,是女子枪术中的佼佼者之一。刘金丽的棍 术攻势凌厉,棍法严密,在一片“呼啸”声中,透出炯炯有神的目光,在 棍术比赛中,毫无畏惧,发挥了较高的水平。还有几个男队员的长 拳、刘建华的剑术也给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百尺大树起于根”,他们'的基本功表演虽不花哨,却很扎实一 招一式力求规整,一拳一脚力求准确,表现出良好的根基。北京队吴 彬教练看后,颇有感慨地说:“贵州队不错,再过几年可要刮目相看 呢。"的确,苏州的比赛使人们感到对边陲的贵州不可轻视。如果今 后的路走得好,教练得法,运动员肯下苦功登攀,兴许还会出全国冠 军呢。由于时间匆忙,我未能如愿去走访两位年轻的教练,然而尝鼎 一商,可以知味,队员们的成绩处处凝聚着他们的汗水,成长的每一 步又历数着多少冥思苦索!

这是一群初飞的雏鹰。人们热切地希望着,希望他们会尽快地 成长,更高地腾飞,谱写贵州武术的新篇,为边陲人民争光、为武术事 业的兴旺增色。

根深才能叶茂

——谈谈武术基本功比赛

1984年举办的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然而更值得称道的却是,根据参加对象的特点,进行了一项集体基本 功的比赛,内容有直摆性、屈伸性沽拍性、扫转性等15种不同腿法、 5种跳跃和1套步型训练的“五步拳”。

在苏州赛区的比赛中,有一个有趣的巧合,获得基本功比赛前三 名的浙江、山东、江苏队,恰恰是团体总分的前三名,顺序也完全一 致。可见,基本功练得好不好,根基深不深,与套路运动的竞技比赛 是何等的休戚相关。平均年龄最小的贵州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 成绩,与他们严谨朴实的基本功不无关系,北京队的吴彬教练也连声 称道:“几年之后,贵州队大有希望!"

任何一个行业都少不了基本功。“百尺大树起于根”,练基本功 就是扎根子、打基础。对于富有民族传统的武术来说,更讲究基本功 的训练,拳谚中说“拳无功,一场空”,“未习打,先站桩”,“打拳不溜 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无一不反映出练基本 功的重要性。

九层高台起于垒土,成长中的少年运动员要想成为参夭大树、栋 梁之材,成为李连杰、赵长军、郝致华、栗小平那样英名赫赫的冠军, 就必须练好基本功,走好这条通向冠军的必由之路。

北京武术队在数年来的全国比赛中连连夺冠,历久而不衰,决非 偶然。这个队不止一个李连杰,还有王建军、李志洲、李霞、郝致华等 一批精兵强将比翼齐飞,才使全队总分遥遥领先。这样齐整的队伍, 正来自于他们早在建队之初就坚持了规范而扎实、严谨而不拘泥的 基本功训练,这里不禁令人联想起南宋哲学家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 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恐怕这就是答案吧!

有人认为如今的武术基本功是长拳的基本功而已,其实未然。 中国的拳法是相通的,即使是“内家"、“外家”在技术上也不是“隔行 如隔山",基本训练中所得到的柔韧、力量、灵敏、协调的素质无论哪 个门派的拳法都用得上,腰、腿、裆、桩的功夫哪种拳也少不了。实践 证明,不少“长拳"基本功力深厚的运动员,在学习其他传统拳术时,只 要经名师指点,自己肯下功夫,常常可以有捷足先登的功效,如苏自芳 的八卦掌,梁长兴的形意拳,丁杰、戈春艳的陈式太极拳,就大为行家 们所赞誉。当然,每一拳种根据运动方法的劲力规律,也有一些独具 的基本功练习,不容忽视,用“长拳”基本功全然替代也是不可能的。

应当承认,对长拳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总结,是新中国武术发展的一 个重要成就,它有力地促进了武术在竞技运动方面的发展,使技术规范 化,训练系统化。通过在少年中开展基本功技术的比赛,将有助于武术 运动水平更好地发展,也将有益于武术竞技运动尽快地步入世界体坛。图片8

仲夏战长沙

——1988年全国武术锦标赛述评

6月的长沙,骄阳似火,热浪袭人。由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体院的男女代表队,330名运动员参加的1988年全国武术锦标赛历 时7天,经过21场(1 806个项次)廛战,于6月9日落下了帷幕。回 顾这次赛会,固然不同于六运会大赛争夺得那么激烈,然而少年上 阵,新秀崛起,是一部老将新秀的交响曲,同样的别开生面。它将为 七运会别开生面。

这次赛会,少年运动员占42. 7%,还有些不在少年之列的新手。 六运会以后,几乎各队都进行了调整,有的着眼于七运会的战略准 备,采取“大换血”,让一批名不见经传的新手登场比试,经受锻炼,以 比赛促训练。这些小将身无包袱,轻装上阵,常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 气横。

相对而言,老将所剩无几。参赛者中不少老运动员已跨进高等 学府的大门,今日改换旗号,重振雄风,代表体育学院再立新功。

从整个赛会来看,正是一批不老不新的中龄队员的天下。他们 几乎包揽了大部分项目的金牌,这批人多是各队的主力,如原文庆、 王萍、彭英等,他们三人便夺走了 14枚金牌,大有鹤立鸡群之势。 “江山代有人才出",这也是历史的规律。不过,对他们在赛会上的演 练,尽管确有实力,却总是感到不够精彩,不够令人振奋。可能是人 们在心理上对他们的要求过高了些,也可能在六运会大赛之后略有 松疲,在比赛中见不到那种锐气。为此,我由衷希望处于中兴期的运 动员珍惜时光,认清责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有超越信念,接好继 往开来的班。

赛会中给予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将李志洲和新秀何军。李志洲, 一位与李连杰齐飞的老运动员,如今的赛场上已没有比他资历更老 的了,然而他壮心不已。以两套剑术(自选剑、醉剑)夺得两枚金牌, 表现了深厚的功力和独到的技巧。我总觉得,对一个武术运动员来 说,功力是根、茎,技巧是叶、花,两者均不可少。李志洲的剑术正显 现了功力与技巧的高度结合,扎实、干净、有意味。其他老将中,如刘 振岭、苏同玉、郭爱荣等的演练,也都有独到之处。

来自山西的新秀何军在人们的印象中十分陌生,也许是首次参 加全国锦标赛,他的剑术与第二名同获9. 50分,自选拳与第六名同

获9. 20分。这对一个初次征战的运动员的确不容易。他的自选拳 动作规范,拳脚清楚,劲力好,节奏处理也相当不错;他的剑术,剑法 快速凌厉,内容较丰富,开合、动静、顿挫、抑扬等处理珞颇有意识,给 人以正而不呆板、活而不飘浮的感受,得到不少行家的赞许。

新人也不乏佼佼者,如山东高焕波、宁夏孙献忠、江苏黄俊、福建 高佳敏、辽宁张少艺、北京朱桂君、浙江胡红云等,都是很有潜力的运 动员。中州健儿一展雄风也许是由于为《少林武术》撰写这篇述评, 才较为注意中州健儿的情况并添写几笔。其实,重要的是他们的浴 血奋战确有成效,女子团体名列第四,男女个人获金牌2枚、铜牌2 枚,以及数个四、五、六名,即使算不上战果辉煌,也可以说战绩显 著了。

比赛中,丁杰以他沉实的下盘功力和运用自如的缠丝劲,再次卫 冕太极拳冠军。而王二平和刘志华的陈氏太极拳分别获取男、女第 五名,为太极拳的发祥地增添了荣光。女英王立析的双刀第一次摘 取桂冠,她的双手配合协调,气势不断,似梨花片片,若雷电闪闪,令 人倾倒。

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肖素荣的剑术。她有一副好身材,却容易 给人以稚弱感。而今她的功力日臻成熟,柔而不软,舒而不松,较六 运会决赛又见长进o她这次的剑术发挥得很好,既有洒脱的灵气,又 有锐利的剑法,身法也更为谐调细腻,有体力,有气宇。整套剑术一 鼓作气,表现得完整、灵巧、明快、舒展,堪称女子剑术中的骄子。近 几年来,惯以剑术著称的巾帼,似乎有些不及须眉那样风起云涌,练 者众,好手却不多,也不那么令人振奋欣喜,看到肖素荣的剑术,希望 能给众女英以启迪,把剑路拓宽。

除此而外,还不应忘记那些已进高校攻读的豫省儿女,他们壮志 未酬,斗志未懈,如李宝玉、黄素杰均是原河南省队队员,去年刚跨进 上海体院大门,这次比赛,李宝玉一人获1枚银牌、2枚铜牌。小黄 也首次跻身女子太极前六名。我想,当她们上台领奖时,也在想着为 中州故土这片武术圣地争光增辉吧!

要说的话很多,又唯恐冗长,只好长话短说。传统拳术对于多数 运动员仍是薄弱环节,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基本功是优厚的,但在传统 拳韵上还须下一番功夫,否则尽管学的是传统的套子,练的却是现代 长拳的身法、节奏,总有些不受看。对练项目的发展,有些看行情,赶 潮流。如今年女子对刺剑翻倍地增加,恐怕与去年林秋萍、高佳敏的 对刺剑夺得好名次不无关系。照此推测,明年男子器械对练行情将 见好,因今年的前六名对练中,器械对练以一、二、四压倒徒手对练 三、五、六。我想,看行情决不是关键,重要的在于功力和技巧,尤其 是功力。河北刘振岭、苏同玉的空手对枪就有独到的功夫,可谓“功 到自然成” o无论是徒手的,还是器械的,有功力的对练总是令人折 服的。

总而言之,套路技术要发展,需要求新和创造,不过,我们始终不 应忘记武术运动的基本特征,需要下苦功练,琢磨砥砺o我深信武术 运动会出现一个新的境界。

繁花似锦丰姿多彩

——记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5月的沈阳,杨花飞舞,满城春色。在这美好的日子里。1981年 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于22至27日在辽宁体育馆举行。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北京体院、武汉体院、火车头体协等28个单位,运动员 229人参加。其中男运动员.155人,女运动员74人。运动员年龄最 大的87岁。最小的7岁。

这次大会以“认真贯彻双百方针,挖掘、继承、研究、整理武术遗 产”为目的。表演项目计有成年组拳术173套、器械111套、对练20 套,少年组拳术88套、器械98套、对练13套,共计553套。

这次大会的特点是以老带新,新秀不断涌现;传统项目、自选项 目略有增加;散打,短兵,成为公开竞技;太极推手成为比赛项目。这 次大会是继去年在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以后的又一次 武术界的盛会,是挖掘、继承、研究、整理我国传统武术的极好机会, 对我国武术运动的普及和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舒拳踢腿威武雄壮


大会的拳术套路表演,从拳种来说计有少林拳、南拳、翻子拳、八 卦掌、劈挂拳、形意拳、太极拳、弹腿、戳脚和通背拳等。少林拳又有 七星拳、八极拳、天罡拳、太祖拳和五祖拳之分。河南联合营表演的 少林七星拳,运用丹田发劲,动作紧凑,内紧外猛,整个套路五十多个 动作,一气呵成。一位河南登封县业余体校教练,去年随中国武术代 表团访问日本表演时,这套拳受到热烈欢迎,今天同样博得观众的热 烈掌声。

参加南拳套路表演的成年和青少年运动员共21人,有洪拳、虎 治拳、伏虎拳、莫家拳、五虎拳、鹤形拳、火龙拳、地术犬法、蔡李佛、青 龙下地等。曾获得优等奖的广西尹水生表演的洪察李拳,刚劲有力、 马步扎实,气势威猛,获得好评。广东女运动员张国红表演的伏虎 拳,福建庄昔聪表演的地术犬法亦各具特色。辽宁张福生的翻子拳, 发力迅猛,勇往直前,架势起伏,动作脆快。火车头王庆义表演的风 魔掌具有独特风格,套路以太极拳为主,以形意拳、八卦掌为辅,有矫 若游龙的手法,有稳如泰山的步法。他由于经常锻炼,体力壮旺,精 神饱满。

青海杨生蔚表演的八虎单拳,先是“一柱擎天”,接着“将军跑 马”,内行人晓得是个老架式。据说这套拳是根据宋朝杨家将故事编 成的。套路分八段:大郎扎下埋伏式,二郎传下紫金标,三郎立下汗 马劳,四郎临阵使脱刀,五郎拱手把佛念,六郎紧闭在山关,七郎醉打 天地庙,八郎挥舞九环刀。

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浙江爱新觉罗•溥斌表演的武当太乙五行 拳。23个式,145个动作,是由太极和擒拿糅合而成的,有强身保健 疗效。他是爱新觉罗•溥仪的同父异母兄弟,少年体弱,隐居武当山 时学得这套拳,身体一天天就好了起来。他于1965年在越剧团退休 后坚持锻炼,今年76岁,眼不花,耳不聋,面色红泽,像个五十开外 的人。

戚家拳的表演者是湖南青年教师龙铭石。据说这套拳是明朝著 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创编的,柔中含刚,刚柔并济,既有长拳般舒展大 方,又有南拳般刚劲有力。大有翻江倒海,吞天吐地之势。

太极拳表演者有陈式、吴式、杨式、梁式、孙式,还有太极五星拳、 元功七星拳、综合太极拳等。有一种名叫“环练太极”的,你可曾看见 过没有?这次湖北熊双和表演了这套拳。他在打练时,颈项上挂着 二十一斤重佛珠,两手各戴上六斤半的铅质锡环。这是我国古老的 传统项目。过去在南宁、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会上都未有出现。象 形拳有螳螂、鹰爪、蛇拳、猴拳、鸭形拳。辽宁来修田、徐言伟的螳螂 拳,广东郑伯胜的蛇拳、曼殊的鹤形拳获奖。

  1. 刀枪剑棍龙飞凤舞


刀术表演计有武侯刀、九门单刀、八卦滚手刀、二路查刀、蝴蝶滚 花刀、燕青刀等,共有三十多种。辽宁李长择的大刀术,砍劈有力擦 抹得直;转身反手刀,反身拖斩刀,以腰发力,身械协调,跳跃功夫,轻 巧灵活,简直把刀打活了。表演螳螂刀的黑龙江张辉,今年7岁。是 运动员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但练刀已有三年历史,刀法缠头裹脑,身 法拧腰走胯,步法轻快灵活,博得热烈掌声。

棍术丰姿多采,有宫女齐眉棍、七星棍、伏虎棍、扭丝棍、白蛇短 棍、进山棍、少林棍等等。黑龙江侯孝贤表演的风火棍极具特色。她 今年87岁,是运动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但她打练起来,抡劈明显, 撩拨灵活,左右穿梭,吞吐自如,头上成花,背上穿花,轻快飘洒,激起 阵阵掌声。

上海袁其强表演的八卦剑,身法优美,轻快潇洒,吞吐自如,刚柔 相济。江苏范学习的紫霞剑、山东李恩久的穿林剑、四川梁守渝的白 猿剑均有独到功夫。板凳是常用家具,这次拿作武器使用的有各种 板凳套路。广东活六的板凳,广西徐道勇的长板护身法;福建陶建的 板凳法,表演出前顶后撞,左右相挡,勾标有力,打法灵活等技巧。

鞭的项目有干净鞭、九节鞭、连环鞭、鞭杆、邓家艺杆、单刀鞭等。 河南丁功和表演的沁阳鞭,是在一根短棍上安上一条软鞭子,可作棍 用,可作鞭使,打练起来,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点、缠、掠、拨,威力 无边。

浏览2,70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