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仁者为美”,“中和为美",“立实为美",也有不少美 学精论,但没有从本质上来阐述。什么是美学?它是提示美的本质 和原理的学问,最先产生在西方。要了解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就要 弄清相关的美学原理。用美学原理分析、研究,什么是武术套路的 美,如何进行诗意的创造。
其一,武术套路运动的美,是表现战斗的“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美应当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 起生活”。人们的艺术创造应当再现生活,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回忆, 人们通过对其认识与理解,从而感受了事物的美。《激情燃烧的岁 月》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写的,唤起那个年代人的回忆。不熟悉 那个年代的观众,但觉得剧情合乎现实生活,则对这部电视剧也会认 同。《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现代人虽然未曾经历,但却较真实地 反映了那个朝代的宫廷斗争,逼真,可信。“真、善、美”,真才感到美, 正义、善良才能表现大美。武术套路运动,令人联想格斗、战斗的“生 活”图景,从气概到智慧,由技艺到功夫,从而感到崇高的美。武术的 套路技术魅力其根本出发点是直接表现战斗、技击,它要通过演练者 的攻防技术、劲力、节奏、神采等来体现战斗的“生活”,不同于舞蹈、 体操、戏曲、杂技。
武术套路运动的演练体现了攻防。武术套路是人们经过“琢 磨"、“推敲",对技击术进行提炼、加工,而表现了一种战斗的“生活”。 通过习练者的不断体悟,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演练中得到升 华,使演练者表现出神形兼备的攻防形象,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 感受到武术套路运动的美。
武术套路运动的演练体现了劲力,这是武术的技术特点,如寸 劲、冷弹劲、鞭打劲、翻扯劲、碾转劲、缠丝劲、螺旋劲、崩撼劲、绷劲等 (郭云深的明劲、暗劲、化劲)。各拳种都有各自的规律和发力特点, 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征,即整体协调、发至一点。因此,下功夫练出 过硬的劲力,才是武术的独特美。
其二,武术套路运动的美,是一种“距离”美。
德国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艺术决不该和现实一样,和自然毫 无二致是不能体现艺术的”。所谓美是两方面的——主体与客体。 客体创造美,主体观察对象时产生了美感,两者互为依存。
事物有三种属性:知识属性、实用属性、审美属性;审判主体的人 有三种态度:知识态度、功利态度、审判态度。事物属性与主体态度 的不同,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感受(经济价值、审美价值、形象风格)。 对于春雨绵绵,行人感受到行路中的不便,而诗人、画家却感受到了 一种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是由“心理距离”而发,它是主体的人 抛开知识、功利的目的,以审美的态度、艺术的眼光去看绵绵春雨,才 感到大自然的美。因此,依存客体的艺术家需要通过创造,将作品与 现实拉开距离,才能突出审美的属性。
法国罗丹是一位令人销魂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让你误以为是真 正人体的时候,又轻轻地提醒你,那只是泥巴。误为人体的时候,艺 术已经平庸,明了是泥巴的时候,艺术才闪烁光辉。齐白石先生说: “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似与不似之间,似之。这都体现了一种 “距离"的美。
武术套路运动的魅力,正在于它从攻防中提炼而得。它所提炼 出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是对格斗技术进行的再创造、升华、提 炼,使之与实用攻防拉开一定的距离。否则,把斗殴的动作编成套路 就没法看,即使把散打动作连成一套也不会有魅力。过去的武术家 们能进行提炼和创造,我们这一代也能进行新的创造,时代也会接 受,人民也会欢迎。继承传统,超越传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同一 主题。
其三,武术套路运动的美,是经过创造,所表现出的一种感染力、 震撼力的美。
高尔基说:“对感官和理智发生影响,如同一种力量,使人在他 的创造能力面前发生惊异、自豪和高兴。”在马路上看人练套路,你 会说花架子、不实用,这是因为你在实用的生活环境中,从功利的 角度去看、去思考。走进观众席,客观上已经引入审美环境,如果 他们又是抱着审美亲度而不是实用态度来观赏,那么是否能够让 观众“物我两忘”?关键就看演练者如何通过演练把观众带进艺术 之境。
客体所创造的艺术传递到主体观众,产生“移情作用”,创造者以 情创造图景,观众由图景而生情,情产生了转移。如裴旻舞剑,公孙 大娘舞剑。老太太看《秦香莲》一当看到要给她些银两,劝她回家 度日时,忘情地在台下对戏中主人公喊“不要钱”,说明观众已进入戏 中而忘情。扣人心弦的竞技活动,激烈的竞争比赛,使人紧张,透不 过气来,随之起伏跌宕,产生“内模仿”,从而感到愉悦、满足、赞叹,产 生美感。
回过来说,武术套路运动的表演是否具有感染力、震撼力,武术 套路的演练者是否能把观众引入艺术之境,令他们惊奇、赞叹不已, 甚至产生“移情”作用,使观众“物我两忘”发生“内模仿”,则需要演练
者和指导者精心地提炼和创造,需要演练者功夫的炉火纯青,需要演 练者充分表达指导者的创造意图,将武术套路运动当作艺术精品来 打造。终归一点,武术套路运动主要不是靠悬念(足球的胜负未卜), 不是靠强刺激(拳击、散打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赢得观众的掌 声,而是靠艺术魅力取胜一一它来自于扎实的功力和艺术创造。
(三)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性
美学分类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意蕴美)。自然 美相对于人工塑造,犹如一块石头不经雕琢,自然形态可以引人浮想 联翩。自然美十分可贵,自然美也是一种真,一种天趣。社会美表现 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心灵世界,道德、公德以及各种社会形态的美。 如上自动电梯的人整齐有序,站在右半侧,让出左半侧为急行的人提 供便利,就是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美。
艺术是创造美的技巧和方法。艺术美是武术套路运动的一个重 要运动表现,武术套路运动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艺术美:其一,表 现“外”的形式美。其二,表现“内"的意蕴美。
先说武术套路运动的形式美。
“美是形式结构的比例和谐,以及变化中的统一”。商品的包装 构成了最外面的一种形式美——朴素、大方,让人喜爱。艺术的搭 配,点、线、光、色、声是创造直觉形象的重要要素。而武术则是通过 动作的均衡排列以及对比呼应来体现美的艺术特性。在武术套路 中,形式美表现为:齐整、参差、主次、均衡、对称、对比、呼应、比例、协 调等。
均衡原则,具体至武术套路中就是要五体匀称。华拳技法理论 中认为“五体称,乃谓之形备”,一个动作要做到“方中距,圆中规,目 中绳,平衡均施,敛束相抱佐右顾盼,八面供心” o四肢、躯干要均衡 匀称。“弓、马、仆、虚、歇、拳、掌、勾”犹如“永”字八法,点、横、竖、撇、 撩、挑、勾、捺,要将武术套路动作做到准确到位,合规矩,就必须以柔 韧做基础,才能得心应手。功架如同字的间架,要平正整齐,上下平 衡佐右匀称,轻重平衡,分布均匀,对比调和,内外相称。
正与奇的关系。斜中寓直,奇中寓正,正中含奇,以奇求正,均为 重力平衡,总体是平衡。如李连杰的《少林寺》电影海报上的动作,如 醉拳中的狂颠醉步,这种打破平衡的局面,在变化中求平衡,使动作 带有活力,充满动感,凸现了技击形象。
要有遒劲。五体若“五骨”,线条要挺拔,有内涵的劲,太极拳 也不是松软的,含有绷劲。华拳要求撑、拔、张、展、勾、扣翘、棚, 犹如书法,入木三分,背光一照,一条铁线。没有筋骨的字,称为 “墨猪”。
对比原则——变化中的统一。书法中有:长与短,曲与直,轻与 重,粗与细,藏与露,方与圆,润与枯,浓与淡,形成对比;字与字间,敛 与散,疏与密,大与小,等等,都处在一个整体中,表现和谐。
武术套路中,通过运用动与静,起与落,快与慢,高与低,刚与柔, 进与退,收与放,挺与含,轻与重之间的对比表现变化,从不均衡中求 均衡,相反相成,在对比中求统一,增强艺术感染力。如诗句中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 幽",这种对比呼应在武术套路运动的指导者、演练者中得到普遍的 应用,它可以表现整套的节奏变化,使武术套路充满生机。体现这种 对比呼应,一是要有扎实的功力作为基础,没有功力形成不了鲜明的 对比。以动与静为例,功力强才能干净利落,如李霞、刘清华的剑术; 二是要有创造力,不要人云亦云,应别开生面,出其不意,“喜新厌 旧”,甚至逆向思维。
再说武术套路运动的意蕴美。
抛开形式美这一层,深入进去则是意蕴美。意蕴美是中国传统 艺术追求美的重要特色。它通常指神韵、气韵、意境等。什么是神 韵? “神乃形之君",神采和韵味。神是指生命的象征,“神采奕奕", “传神",多指生命形态中透发生活的灵气。
武术中强调“静要有势”,定势要透发神采,生动活脱;体现了静 中寓动,静若潜鱼。不仅是眼睛要贯注,更要有内在情绪和意念的支 撑。怒在其心,含而不露,精气神的表现恰恰是东方竞技运动的特 色。太极拳同样需要传神,外示安逸,内宜鼓荡,鼓荡就有一种激情, 一种斗志。
气是宇宙中鼓动万物运转的东西,“气”和“神”都含有生命的象 征。气韵与神韵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区别。“气韵”是生气勃勃,有 韵味。“韵”是一种节奏的和谐和音乐感。“动要有韵”,动作连接要 和谐、巧妙、有序、快缓动静、起伏转折,把握得恰到好处。“形断意 连,势断气连”,气脉不断,生生不息,表现了一种和谐的生命节奏。 它不是杂乱无序,但也不是小孩背书,在武术套路运动中,它更表现 了一种动态的韵律。可以说,把心、神、意、气与动作的起承转合巧妙 地和谐起来,定会“气韵生动”。
意境,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审美层面,是表现的生活图景与表达 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整体性的,可感知 的,犹如身法之妙,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还能引发人们产生联想、 回味,深远幽长。我把对意境的理解概括为:情景交融、以实生虚、引 起联想、耐人寻味。山水画可以以实生虚,京剧则以虚代实,诗歌可 以情景交融,以实带虚。武术用动作形象,表现战斗意境和文学性格 美(动作背后隐藏的为虚)。当我们把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技击的 艺术表现时,它给观赏者的应当是激昂、优美运动的乐章,是生动搏 击的磅礴画卷。从有形联想到无形,意味幽远。
有人说,意境是使观赏者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绪上受到感染。 这个说法使人比较容易联系武术套路。精彩的单练、对练,的确可以 令人激荡,如入境中,“物我两忘” o蔡龙云先生说:“要把自己置身于 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套路运动”。如果我们把手 法、眼法、身法、步法与心、神、意、气,巧妙合一,高度和谐,就会创造 出一种表现攻防艺术的战斗图景,表现了勇敢、智慧、坚韧、顽强、灵 活、机敏这样一种泛文学性格美。这样的演练定会受到人们的称道。 于承惠的双手剑技术,他的剑法、身法、节奏、身心投入,很可取。可 以设想如果允许有音乐、话外音、背景画面等烘托,应当就是很高雅 的武术艺术——表现技击搏斗生活的艺术。
以富有创造力的动作演练,燃起激情,以激情勾画战斗图景,以 图景感染观众,令观众忘怀和回味。“有醉己之激情,始有醉人之力 作,己不能醉,何以醉人?”武术先辈陈鑫先生说,“心无妙趣打拳,则 打不出好景致”。神韵,气脉,意境,看似虚,却实存。如何运用到演 练中,则需演练者扩充知识面,加以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善于借 鉴,在实践中体会揣摩,充分利用发散思维——迁想妙得,勇于创新。 要在难度上创新,结构上创新,动作上创新,节奏上创新,风格上创 新。要别出心裁,不同凡响,创造风格,创造个性O
美是无限的。作为表演性武术的套路运动只有领悟到它的真谛 时——技击是本质,功力是根基,节奏是活力,风格是色彩,激情是灵 魂,我们才能将武术套路中的高水平表演不断引向高雅的艺术殿堂, 才会赢来观众,才会为民众所赞赏。
武术套路商业化的发展
——套路运动美学思辨
中国当代武术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体 育确立期,60和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非常期,80和90年代推向 世界的全面发展期。
面对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改革大潮,武术如同许多体育项目 一样,遇到如何转型、如何适应、如何生存的问题。一句话,站 在21世纪的门槛上,武术准备好了没有?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 问题。
有的同志提出了“商业化武术”的概念,且不论这一概念如何界 定,也不谈商业化武术应如何运作,这至少是一个大胆的思路。本文 意在从美学角度针对中国武术的运动技术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武术
套路的商业化,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思考,为决策部门制定策略提供 理论依据。
(一)
现代武术事业的发展,既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经济效益。只有 经济效益,没有社会效益,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只有社会效益而无 经济效益,完全依赖政府,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武术事业将会 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发展商业化武术就是要两者得兼,成功与 否,归根到底是武术的魅力如何,广大民众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 的问题。散手,除全国性、地方性的竞赛之外,还有争霸赛、擂台赛、 国际挑战赛等。就项目本身对抗性激烈、胜负未卜、富有悬念,再通 过媒体炒作,吸引了相当多的观众,尽管有“缺少技击特色"、“不像中 国功夫”的非议。套路竞赛场上冷冷清清,观众稀少,也就没有了赛 场价值。不能吸引观众,也就吸引不了赞助商、投资者。“酒香不怕 巷子深”,有魅力不怕没人看,有观众不怕没投资者。武术套路竞赛 还有没有魅力,还能不能引起人们的观赏兴趣,这有一个观念问题、 认识问题,同时也存在观众心理学、审美情趣、媒体宣传等一系列问 题。一句话,武术套路不改革,前景将愈益黯淡。
(二)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武术当作技击术来看待。不错,技击性是 它的本质属性,其主要功能是格斗防身。然而,在长期的文化积淀 中,套路运动的艺术性早已包蕴其中,娱乐观赏的功能在历史进程中 闪烁。从唐代公孙大娘舞剑中“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到明代唐顺之《峨嵋道人拳歌》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 手",不乏生动动人之处。无论从军营到民间,从宫廷到市井,酒酣起 舞也好,打拳卖艺也罢,都显示T武术的表演观赏功能。其艺术魅力 也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曾使大书法家张旭的草书顿悟而长进,也曾使 大画家吴道子作画得其“神助”。今天的武术是明代以来民间武术拳 种流派的延伸,当时也曾被战将戚继光批评为“满片花草”、“徒支虚 架"、“图人前美观”,抨击观赏性强的武术套子在军中训练杀敌无其 意义,却也恰恰印证了观赏性的套子武术早已有之。
无须断言,从古到今,武术套路运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观赏 性是客观存在的,其艺术性也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人们在习惯上通 常把套路称为“花架子”、“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不屑一顾。今 天的武术早已不是发朝之初,即使是最实用的拳术不再有多少能“中 用”的,从商业化武术的角度,一种是对抗的武术,即散手;而另一种 是艺术的武术,即套路。像宜兴的紫砂茶壶,有实用的,更有许多是 艺术品,并不实用。散打、套路也各有各的可视性,萝卜青菜,由观众 自己喜爱。套路不妨作为一种表现攻防技击和艺术体育,对此,我们 应当开诚布公,公开亮出旗帜,套路的商业化运作才有可能。否则, 顾虑重重,羞羞答答,就迈不开改革的步伐。
(三)
要搞商业化武术,就要研究观众心理学,尤其是观众的审美心 理。在审美事件中有主体、客体之分,通常观众是审美主体,表演者 (运动员)则是审美对象(客体)。观众的美感是从表演者美(直觉形 象)中产生的。武术套路表演者通过对技击技术的综合再创造所展 示的套路形象,一旦为观众所赏心悦目、赞美不已,这个创造也就获 得了成功。当然任何一种客体的事物通常有三种属性:知识属性、实 用属性、审美属性。作为主体观众通常有三种态度:认识态度、功利 态度、审美态度。当你抱着功利态度去审视套路表演,你会说“花架 子"、不实用,即使再精彩,也是索然无味。当运动员的套路没有从审 美属性上着意进行艺术再创造、混迹于知识、实用、审美三者之间,观 众即使抱着审美的态度去看,也难感觉美,同样是徒劳的。当你走进 美术馆、音乐厅,自然把人引到审美态度上去,暂时忘却认识态度和 功利态度。可见从这个意义上,环境很重要,商业化武术要让武术套 路表演者走上舞台,必须配以音乐、灯光、背景,调集一切艺术手段, 将人们引入艺术之境。20世纪70年代,前线文工团舞蹈演员张玉 照,从武术运动员那里学了“醉剑”,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在舞台上创 造了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获得全国舞蹈一等奖,就很值得我们反 思。其次,媒体宣传也很重要,通过各种途径告诉、提醒、引导人们如 何去欣赏武术套路。犹同欣赏名画、名曲,不懂得欣赏,恰似“对牛弹 琴”o作为套路表演者创造的直觉形象就更为重要,可谓“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东风”不来,一切动作都会付之流水。
(四)
“美是生活”,美,“应当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武术套 路无论徒手还是手持器械,表现的应当是武术——技击之术,应当表 现人的格斗能力,使人联想起战斗生活。具体一点就是要表现各种 踢、打、摔、拿。脱离武术技击去求高、难、美,观众就会有受骗之嫌; 要看跟斗莫如去看技巧、体操;要看优美身姿不如去看芭蕾或敦煌舞 姿;若看惊险,不如去看杂技。真善美对人类是永恒的,只有真才美, 虚假就丑,即使套路中的对练,也要求打得逼真,不逼真就没有惊险 和淋漓酣畅的美感这是运动员综合创造的基石、方向、不能离谱。 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员们要有过硬的扎实功夫,一拳一脚、一招一 式要有武术的功力,要花力气去挖掘传统武术中的精华,加以吸收、 改选和发展,离开了这个源泉,创造将一事无成。
美在一种“距离”之中,歌德说得好:“艺术决不该和现实一样,和 自然毫无二致是不能体现艺术的。”一味求真,不是艺术,也不一定产 生美感。画家若一味求真,比谁画得逼真,岂不是与自然物体在竞 赛,比得过物体本身吗?既然如此,有摄影照片,还要国画家干什么! 如果武术套路就是打斗,逼真到如同生活中的打架斗殴一般,还值得 进体育馆、在舞台前观赏吗?或者,把散手中的动作组合成套路来演 练,岂不是吊胃口,不如去看散手直接对抗来得痛快。西方美学说艺• 术与自然之间要有距离,正是中国画讲究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国 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说得好:“不似则欺世,太似则媚俗气真实与距离 这两点,正是商业化武术套路所遵循和把握的。
高尔基对人的美感提出了非常通俗的见地,认为美应当“对感官 和理智发生影响,如同一种力量,使人在他的创造能力面前发生惊奇、 自豪和高兴。”当武术套路进行商业化运作,就必须提高它的观赏性, 这就理所当然地要调动_切艺术手段,从形式到内容提高演艺水平。
所谓形式,就是“艺术包装”。比如与动作相配,极其和谐的音 乐、灯光、背景、音响效果、服饰设计乃至化妆,表现最激越的时空变 化、塑形、色彩,这一切都应由艺术家、艺术大师来协助完成。当然, 除了舞台,还有MTV以及两者的结合。这一切都需要文艺界的合 作。而合作的开始,武术运动员设法积极参与大型文艺演出之中,既 有传媒作用,也建立起合作的桥梁,步步深入。
所谓内容,主要是武术工作者的事,除了前面谈到的不脱离技击, 又高于实打的创造原则之外,重要的是贵在创新。艺术中最忌讳陈陈 相因,纵观多年来竞技武术中千篇一律的雷同,虽是注意了同类相比 的公平原则,对观众来说的确是太乏味、太枯燥了,怎能不失去观众!
“活着的人不喜欢生活中固定不移的东西,所以他们永远看不厌 活生生的美。”作为商业化的武术套路,在创新上应更大胆一点,别出 心裁,独具匠心,才能别开生面。上海体育学院以《梁祝》的音乐和扮 相来表演对剑,四川队带有小品特点的情景对练,不啻是一个很有胆 识的尝试。
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内摹仿学”、“移情说”,揭示了人产生美感的 主客体之间的感应和迁移。比如当你观赏一场精彩逼真、间不容发 的对打,屏息而观至打完才透出一口气,并发现两手攥出了汗,产生 了一种愉快舒畅的筋肉感(内模仿);也有的观众在观看运动员表演 引起激情,随之起伏和联想,达到中国传统美学中说的“物我两忘”、
“物我统一”的境界,融入此情此景的观众能不赞美武术吗!
浏览1,1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