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13子部兵家类著录。明代专讲弩射的书不多,有人甚 至认为古代弩法已经不传,《弩考》和程宗猷的《蹶张心法》,是明代不多的专 讲弩法的书。惜《弩考》未见于明清其他公私书目,亦未见有引录者,疑已佚。 作者孙堪,字公舆,余姚人,明代名臣孙燧之子,事迹附见《明史》卷289《孙燧 传》o③孙燧仕为巡抚江西副都御史,宁王宸濠之变中抗节不屈而死。孙堪以孝闻,


  • 明黄淳耀:《陶庵全集》22卷,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 清温睿临:《南疆逸史》卷15列传十一《黄淳耀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103页。

  • 《明史》卷289 <忠义一孙燧传》,同上,第7427页。


以父荫仕为都督佥事。曾与两个弟弟汇编有关制诰卷牍碑传等为《忠烈集》10卷,见 《四库全书总目》卷60。孙堪有《孙孝子集》20卷,亦见《千顷堂书目》卷24。

  1. 《射经》二卷,明李呈芬著,存。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著录,有顺治三年 (1646 )两浙督学周南、李际期宛委山堂刊本。常见刻本收在《说郛续》卷36及 《图书集成》卷280《射部汇考六》。黄氏《千顷堂书目》卷13兵家类称《射经》13 篇,又载李呈芬有《知己知彼制胜》三编,附注:“灵璧人”。①按,明末曹于汴 《仰节堂集》卷7有《结民心荐奇才议》一文,所荐“奇才”即“颍州武生”李呈 芬。曹于汴字自梁,安邑人,万历二十年( 1592)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明史》 卷254有传。曹文称李呈芬“力能举重,射能决拾,智能审机。然此犹武弁所易能者 也。乃其忠信节义,非礼不行,雅慕圣贤,竭赤军国。闻江西有道学,裹粮求之, 得李储山而师之,笃行不怠。此亦今时所仅见者也” 0颇疑即《射经》作者李呈 芬。②但《千顷堂书目》说他是灵璧人,灵璧县明属安徽凤阳府,颍州则在河南, 地望不符。疑《千顷堂书目》有误。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引李呈芬总序云: “倭虏矢重弓劲,中之者必毙。彼近而始发,发必中人,乃华人徒畏之而不知用其 所长也。故以所尝试师友之法,分篇十三,系之以歌诀,而射仪附焉。俟同仇者共 力之。”据此,周中孚认为李呈芬此书“当成于嘉靖时,盖有慨于当时御倭而作 也” o③

李氏《射经》有总论一篇,以下凡十三篇,起于《利器》,终于《考工》,每 篇之末的歌诀浅显易诵。如第一篇《利器》,诀曰:“弓用轻,箭用长,搭箭得弦 意怒强。开弓势,前后分阴阳;箭出门时一点功,平准狠去何用忙。”第九篇《审 固》尊称戚继光为“南塘子”,引《纪效新书》卷13《射法篇》“射法中’审’ 字,与《大学》’虑而后能得虑字同’”。孰不知戚氏此篇全录俞大猷之《射 法》,并非戚氏自己的著述。

  1. 《射义新书》二卷,明程道生著,存。


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艺术类著录,有明崇祯 刻本、四库本。《四库全书总目•射艺新书提要》云:“《射义新书》三卷,明程 道生撰。道生海宁人。是编上卷杂引《礼记》《周礼》及各子史中言射之事,抄撮 故事,无所发明°下卷则专言射诀,而所引只《武编》《纪效新书》《武经节要》 《射家心法》四种,亦皆纸上空谈,无济于用。末附杂记数则,载养由基神射法,

  • 《千倾堂书目》,同上,第354页。

  • 明曹于汴:《仰节堂集》14卷,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24,中华书局《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本1993年版,第506页。


— 具列咒词符箓,尤怪诞不经矣。”①按,程道生另有《遁甲演义》2卷,见《四库全 书总目》卷109,亦见程道生确有相信咒词符箓的倾向;还有《舆地图考》6卷,天 启刻本,是清代禁书,现收在北京出版社《四库禁毁丛书》史部第72,是一部为军 事服务的地理书,亦见程道生是晚明一位关注天下的读书人。《射义新书》前有葛 定远、钱光绣、朱其弦三家序,葛、朱事迹无所考知,钱光绣则是明代一位有一定 影响的诗词家。清沈季友《樵李诗系》卷41载:钱光绣字圣月,郭县人,有《归来 阁集》。②

今观齐鲁书社《四库存目丛书》子部兵家类所收《射义新书》,明崇祯刊本, 分上下两卷,又有杂记一卷.与《四库》作“三卷”者同。上卷内容如《四库提 要》所云,是杂抄《礼记》以下经史各家有关弓矢的文字,随书抄引,漫无次序, 亦多有鲁鱼豕亥之误。下卷收书五种,并非《四库存目提要》所说的四种。四库所 依据的“浙江采进本”或非完帙。五种书中,除《武编》《纪效新书》两种是常见 书外,其他《武经节要》《射法启蒙》《射家心法》三种都不是很流行的书。其中 《射法启蒙》书名下有小字:道生著,应是程道生自己的书。书中多有引用戚继光 《纪效新书》语,另外还多次引用松江同知罗拱辰及邵守德二人语,经核查,均出 自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亦见程道生颇具眼光,不是揖拾陈词、漫言韬略的 纸上谈兵者。

  1. 《射法启蒙》一卷,明程道生撰,存。


附在程道生《射书新义》中,标题下注有“道生著”三个小字。内容有步射、 上弓、整箭、射法有三、马射总法、射机八法等篇章,又有御马法及各种弓、箭形 制,各种放射法及弩床、伏弩等,并皆配有图式,绘制颇精。其立射箭势有“文 射” “武射”之分。文射“长衫宽袖,不必解却。右手拽弦,衣袖无碍。左手缩进 衣里,从袖中伸出,持弓敛衣押膝,袖随披后,背左面右,两脚矢直”。武射法则 必须“披挂戎衣,侧身斜立,左肩对靶,右肩直列,眼看靶中线”。这其实是民间 习射与军中习射的不同,或是正式射与平素习射之不同。《启蒙》是程道生自己的 著作,内容较节取各家者反显充实,并有一些民间习射活动的资料,比较珍贵C

  1. 《射家心法》一卷,明江云举撰,存。


见载程道生《射书新义》中。标题下有“江云举著”四个小字,江云举生平 不详,很可能是一位民间射师。起首是“贯虱歌”,凡五言十六句,以下是对歌 的逐句解释,凡十六段,浅显易懂。后面还有“身病歌” “前手病歌” “后手病 歌” “箭诀”四段。全书篇幅不大,似是某个个人传习射法的谱诀之类以歌诀形

  • 《四库全书总目》卷114子部艺术类,同上,第98()页

  • 清沈季友:《携李诗系》42卷,台湾影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记述主要方法,方便传授技艺,这是古代武艺家们常用的方法,传得久了,几乎形成 某种定式。射箭是如此,枪、刀、剑、棍等武艺也是如此,一直延续到晚近以来。



  1. 《蹶张心法》一卷,明程宗猷撰,存。


明程宗猷著。黄氏《千顷堂书目》、唐豪《中国武艺图籍考》及《皖人书录》 《兵书总录》《中国古籍总目》等著录。2002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中华再造善 本工程”依据国家图书馆藏万历四十二年和天启元年刻本《耕余剩技》原大影印出 版,《蹶张心法》为第三册。有两种以上明刻本,先有天启元年不分卷的《蹶张心 法》单刻本,后有万历四十二年的《耕余剩技》本。清道光二十二年聚文堂刻本, 民国年间吴兴、周由虞取明天启本影印行世,改名《国术四书》。又有书商翻刻的 《少林弩法》本等。其内容在明末茅元仪《武备志》及程子颐《武备要略》等书中 均有收录,故影响很大。

程宗猷字冲斗,又字伯嘉,安徽休宁人。生嘉靖四十年(1561),卒年不详, 他刊印《蹶张心法》时,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宗猷少喜武艺,凡有名师,不惮远 访,故平生所得六合枪法、日本双手刀法及少林棍法等,皆一时精粹,堪称独步天 下°明朝中后期,火器在战争中的地位已日见突出,而弓弩和其他冷兵器的作用亦 尚未完全消退,新旧交替之际,程氏注意到弩仍然具有的实用价值,从而积极发掘 弩的传统体式和机巧。他说:“中国自擅火器而弩废,非弩废也,废其机与制度演 用之法耳。微有存者,赖于从禽角兽之间。复以从禽角兽之器施于军旅攻守之用, 而望其达远洞坚,遏冲御突,扼险隘而畏四夷如火器之迅锐也,不亦难乎?余故疑 之,火器十事一发,似难于张弩;而制药疏虞则多i圭误,又似难于制箭。世惟急急 火器而置弩于不讲也,岂其能行于古而不能行于今耶?不然,法之不迨古耳。”游 寿春时,曾购得穴中出土的古弩铜机,便精心研究,通过大量试验,探索其制作和 施用方法,终于有所悟解,并且进而设计出弩与长刀、弩与长枪相配为伍的实用方 法等,乃著成《蹶张心法》一书。书前有程子颐、子爱兄弟之序,序称二人“向承 叔之提命诸艺,复以二弩之法见授”。又命二人及谢爱亭“运斤操削”,共同造弩 数百十器,“以为流通” o “犹惧其传之不广也,于是辑弩之创制,辅以长枪、倭 刀之真传,共为一书。”二程皆程宗猷之侄,在武艺上是程宗猷的弟子,又是程氏 编著各书的助手,他们实际参与了蹶张的研制开作。

浏览97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