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正德十一年《少林住持嗣法传法二十九代古梅庭公塔铭并序》碑 载,明孝宗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少林寺从伊阳幌山请来隐居高僧古梅 祖庭出任住持,古梅九月升堂视事,即着手整顿寺院,很快“宗风大振,祖道 光扬”,因“法筵久虚”而一度显得落寞的少林出现新的气象。此期间,古梅 又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亲自请来“西天梵僧”帮助少林寺“募财”,以启动 修整寺院的工程。《塔铭并序》云:

院中古有单传一堂,名存迹泯,地空经年。师不忍坐观成败,闻西天梵 僧行高服众,走请助缘,募财鸠工,越五载而工完。虽无轮奂尽美,亦可以壮 观瞻而镇法基也。于其施利钱粮,悉未经手,出纳所附执事,与师秋毫 无犯。④

但古梅就此戛然引退了,他在寺左结屋为“休心堂”,一心独处,不再过 问寺务。被请来“助缘”的“西天梵僧”去向如何?《塔铭并序》没有说明,留 下了谜团。而在此前后,在少林住持虚缺的情况下,少林寺的执事们曾多次

少林寺藏《初祖庵主政公道源之塔》拓片,参见《塔林》(杨焕成:《塔林》,上册, 280页,郑州,少林书局,2007)。

温玉成:《少林访古》,315、316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温玉成:《少林 史话》,183页,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136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10。

释永信主编:《中国少林寺-碑刻卷》,14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 敦请在京城白塔寺“阅《大藏经》,兼修净业,凡三十载"的高僧月舟文载来少 林出任住持,月舟一再推辞,但终于在正德元年(丙寅,1506)至少林寺讲法, 再推延到正德五年(庚午,1510),正式领受官方“札付",以“钦依”身份成为 继古梅祖庭、归源可顺以后的少林寺住持。

从正德五年到嘉靖五年(丙戌,1526)的16年间,月舟文载是少林的当 家人,如果再从正德元年他已入住少林的“说法”算,实际上他在少林寺长达 21年之久。事实证明这是少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②月舟对“西天 梵僧,,—实际上是对藏密的优容和礼遇,使得喇嘛教及其追随者在少林寺 有了相当大的活动空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汉藏佛教交流融会的局面。当 然,大前提还是与武宗皇帝对藏密的无上尊崇造成的朝野佞密之风有关,也 与徽王府和一大批宫廷与王府太监对藏密的热衷有关,是“上有所好”效应。 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才有了匾囤信仰取向的转化,有了他从西天梵僧学练武 艺,成就武艺享名的因缘。总之,月舟文载住持少林是少林寺禅密并行的时 期,月舟本人仍然拥有曹洞正宗的崇高名义,实际上却是禅密兼修并有着显 明的藏密情怀。月舟是一位颇有政治见识的僧人,信仰上的调和所反映的 不止是宗教观念,也有政治意识,这可以从有限的资料中得到某些认识。

我们对少林寺保存的月舟文载碑刻资料略作考察。

少林寺藏有与月舟有关的多个碑碣,以镌立时间为序,最早是《重修轮 藏阁记》碑,此碑刻于正德七年(壬申,1512)秋八月,是月舟主掌少林的第三 年。碑文不长,简要记述了少林寺正德六年至七年间的一系列工程,包括重 修轮藏阁和整修方丈,还有重建初祖殿、创建玉皇阁、重建甘露殿、重修东西 立雪庭等,“大厨、官、厅、堂、司各公界俱焕然一新”。碑文出自月舟之手。图片1

据吕宏军《嵩山少林寺》第三章第三节“寺院执事组织",古梅与月舟之间,约弘 治十七年到正德五年之间还有一位住持可玉,少林碑刻资料中提到他曾任“都提点'',似 未正式出任住持(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125页,广州,广东人 民出版社,2010)

《续指月录》卷一六《嵩山万寿月舟文载禅师》称:“正德改元主少林。''(聂先:《续 指月录》,卷一六,《蒿山万寿月舟文载禅师》,366页,成都,巴蜀书社,2005) 碑文后段署名的先是任“监工知事”的七位僧人,他们是悟香、周安、可密、周 广、周宪、悟松、周宝;接下来抬行顶格刻有“都劝缘西天梵僧”一行字;再下 来是“寺监”悟壮、“官门”周威;最后是月舟自己的署名和立碑的年月。细读 碑文,就会发现它所讲述的关于修建殿阁等内容,其实与上引正德十一年的 《少林住持嗣法传法二十九代古梅庭公塔铭并序》所讲的“募财鸠工,越五载 而工完”是同一件事,显然历时五年之久的少林修缮工程是由古梅祖庭发 起,而终其事者则是月舟文载与“西天梵僧”。有趣的是《少林住持嗣法传法 二十九代古梅庭公塔铭并序》特别写上“于其施利钱粮,悉未经手,出纳所附 执事,与师秋毫无犯”几句话,这里有弦外之音,如此浩大持久的工程必定在 钱粮上会发生纠葛,古梅的立碑者明显在表彰古梅的廉洁,而且古梅的“嗣 法”弟子也没有一个与月舟各碑的署名相同的,此疆彼界,各有畛域,反映了 此时的少林内部有宗派上的歧异,推想大半是与禅、密之间的抨格有关。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块为月舟确定传派地位的《曹洞正传宗派之图》 上,“西天梵僧”四个字也赫然在目,其排列位置稍低于初祖达摩、三个太监 和河南府僧纲司等,位置很醒目。这说明到正德八年底,“西天梵僧”还在寺 里,他(们)对月舟通过立碑为自己正名是支持的。还有一点,碑上署名的三 个太监,即御马监太监刘清、御用监太监张辉、司礼监太监张永,都是受明武 宗重用的大太监,尤其是张永,是正德朝权倾一时的太监,他的名字出现在

天顺三年三月二十七白塔寺“赐经一藏''(沈榜:《宛署杂记》,卷八,221页,北 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熊文彬:《元代藏汉艺术交流》,58、59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洞山良阶(807—869),浙江诸暨人。唐宣宗大中末年上洞山号“洞山和尚'',开 禅宗五家的曹洞宗。《祖堂集》卷六有传。毛忠贤《中国曹洞宗通史》:“良阶离开开封即 西行上嵩山少林寺,参加授戒大会。''表明他正式出家(毛忠贤:《中国曹洞宗通史》,139 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碑上,进一步说明月舟能量之大。①约正德十四年(1519),张永还为少林施 送金铜菩提达摩坐像一尊,至今仍珍藏在少林寺立雪亭中,张永的这一举动 同样应与月舟有关。②

正德十二年(1517),月舟又主持镌刻 了《伽蓝示迹之碑》,碑文由月舟亲自撰 写,碑阴就是那幅驰名寰宇的紧那罗王线 刻图像(见图2)。紧那罗王,亦称那罗延 神,在佛教里是天上力士之名。慧琳《一 切经音义》卷六称:“那罗延,欲界中天名 也。……欲求多力者承事供养,若精诚祈 祷,多获神力也。”③那罗延出现在少林寺 甚早,寺内至今存有金朝的《妙色那延罗 执金刚神像》,上面刻有那延罗金刚手执 金刚杵的图像及手印和咒语,碑文说,只 要“尽心供养,持此印咒,则增长身力,无 愿不获,灵验颇多”,但并没有作为“武神”和本寺,'伽蓝”而专殿祭奉。④正如 叶德荣所说,少林寺的紧那罗崇拜发生根本性变化,是在月舟镌立《伽蓝示 迹之碑》以后。⑤

《伽蓝示迹之碑》的镌立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确认了寺内外早就有的一段传闻为事实,即元顺帝至正十一

“张永传”见《明史》卷三。四《宦官一》。正德初,他是权宦刘瑾党羽,后在平定 宁夏安化王朱真镭的叛乱中,与名臣杨一清联手,清除了刘瑾.成为武宗最亲信的掌军 太监。嘉靖初清除谷大用等太监时,永曾降职赋闲,后以功勋卓著,仍然掌御用监、提督 京师团营。张永是明代太监中少数获得正面评价者之一(《明史》,卷三。四,《宦官一》, 77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温玉成:《少林访古》,290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61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释永信主编:《中国少林寺-碑刻卷》,6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

叶德荣:《紧那罗王考》,《少林学论文选》,364页,郑州,少林书局,2006。

年(1351)三月紧那罗显圣——“持一火棍,独镇高峰",吓退了进攻少林寺的 红巾军的传说。

其次,从此紧那罗神便顺理成章成为少林寺的护法伽蓝,“永为少林寺 护法气 为此少林寺还营建了紧那罗王殿,供奉三尊紧那罗神像,惜今已不 存。曾见过此殿塑像的清初人景日畛说:“奉神三像,裸体执棍,灵动欲 活……见者无不肃然。”他认为这些塑像“盖秘密类也",就是说这些塑像属 于藏传佛教的雕塑风格。叶德荣也认为是具有喇嘛教特色的塑像。①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此开始,紧那罗神手中的“火棍”(也称“麻 杈”)便成了少林武艺的特色和象征,即假托从那罗延的“火棍”演化而来的 少林棍法成为少林武艺的核心。这一转化非常重要,在中国武术史上有重 要意义。

紧那罗护法神地位的确立以及少林棍法的独尊,幕后有“西天梵僧”的 作用,具体说有匾囤的师父哈麻和包括匾囤在内的一批武僧的作用。作为 一寺之主的月舟对这些内容的确立有推波助澜之功,他亲自撰写《伽蓝示迹 之碑》就是一种表态,一种对寺内“西天梵僧”势力的认同和尊重。

正如前文所言,月舟是禅密兼修的高僧,或者说在藏密之风朝野炽热的 正德时代,他迎合了这种风气,容纳“西天梵僧”在少林的存在与扩张,甚而 收纳了曾投师喇嘛的僧人悟榻(字静庵, 1504-1552)为嗣法弟子。嘉靖十 四年(乙未,1535)至三十一年(1552)之间,悟榻曾两度成为少林寺住持,而 这一时期匾囤正在寺内,也正是他武名鼎盛而学者四方慕名而纷至沓来的 时期,这显然不是巧合,是有着内在联系的。②

综上所论,我以为匾囤在少林的活动应起始于月舟主持寺政的正德时

景日畛:《说嵩》,卷二。,《少林紧那罗殿》,459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有研究者认为,紧那罗王殿建于明初,似不确,此殿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可能性较 大。

温玉成:《小山禅师及其法脉南传》,《少林访古》,303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

社,1999;叶德荣:《宗统与法统 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421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期;正德以后,嘉靖皇帝崇尚道教,藏密顿转衰落,少林寺“西天梵僧”的势力 也随之悄然式微,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匾囤及其追随者大抵游移于少林与 峨眉之间,这两地都有相当数量的匾囤弟子,长期在寺外活动者也不乏其 人。匾囤在再一次去峨眉的途中圆寂,弟子普明等将其归葬于他人生的起 点少林寺,相信这是他的遗愿。笔者以为,为匾囤在少林剃度并取法名为悟 须的人就是月舟文载。为时不久,可能主要出于对武艺的追求,匾囤选择了 脱禅入密之路,投师于某位喇嘛门下,或即程宗猷所说的“哈麻师程宗猷 在《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说:

元至正间,红军作难,苦为教害,适爨下一人出慰曰:惟众安稳,我自御 之。乃奋神棍投身灶炀,从突而出,跨立于嵩山御寨之上,红军自相牌易而 退。寺众异之,一僧谓众曰:若知退红军者耶?乃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是 也。因为编藤塑像,故演其技不绝。嗣有哈麻师者,似亦紧那罗王之流亚, 曾以经旨授净堂,以拳棍授匾囤。匾囤尝救人苗夷中,苗夷人尊而神之。

“哈麻师……以经旨授净堂,以拳棍授匾囤”,净堂是谁?暂无答案,但 必定也是一位通晓藏密的喇嘛,是哈麻师教旨的主要继承者。按少林字辈, “净”是第二十二世,比十五世“宗”字辈晚七辈之多,故“净”字辈僧人大抵活 动在清康乾之间。所以可以肯定“净堂”是法号,不是按字辈排序的法名。 笔者揣测这位“净堂”,就是前面讲到的月舟的入室弟子静庵悟榻,可能是他 的别号。悟榻是月舟以后具有密教背景的少林寺住持,他是“悟”字辈,与匾 囤是师兄弟关系,二人同为月舟弟子,又同受哈麻师密传,一受经旨,一受拳 棍,可谓一文一武,珠联璧合,堪称哈麻师与月舟文载事业的主要承续者。① 当然,截至目前,这只是笔者的推想,还需要得到史料的证实。程宗猷在《少 林棍法阐宗-总论》之尾又一次说道:

①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421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10;温玉成:《少林访古》,303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苟能心得手应,巧运力先,冠之以刃,则歼丑虏,壮皇图,于紧那罗王之 圣传,喇嘛僧之秘授,庶不忝矣。

这里又一次强调了匾囤在拳棍上得到的“喇嘛僧之秘授”。哈麻师是一 位“似亦紧那罗王之流亚”的颇有神秘色彩的喇嘛,关于他,我们一无所知。 温玉成曾有所推测,认为有可能是某位有“大宝法王”身份的藏密高僧,但缺 乏有说服力的证据,我们只能期待史料上的突破。①无论如何,一位藏传佛 教的喇嘛传拳棍给匾囤,特别是棍法,匾囤又传给少林寺内外的许多人,经 三四代人继承传习,,终于形成明末清初的少林棍法体系,这在从来都具有多 民族文化交流融会特点的中国武术史上,是一个十分引人入胜的例证,不能 不让人倍加关注,其中有许多未发之覆还在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再来考察一下匾囤的弟子们。

匾囤的活动空间相当大,从学武艺的僧俗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应该很多。 目前所知,他有一些俗家弟子,如太监张暹、卢鼎、高才等,还有王寅和程宗 猷、程子颐等程氏宗亲,但为数并不算多,他的弟子还应该以僧徒为多。他 有少林寺、峨眉山和京城的吉祥庵三个活动点,这应该是他传习拳棍的主要 场所,但从学的僧徒究竟有多少,以何人最具代表,对此我们所知不多。

就以往所知道的,匾囤的弟子和再传弟子,首先是少林寺十二世“洪”字 辈的,如洪转、洪纪、洪记等,为数不多,但可以确信都是出类拔萃的武僧,在 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其次以十三世“普”字辈居多,前文曾多次提到的, 加上叶德荣录自少林碑刻中的,计有普明、普云、普心、普香、普根、普照、普 存、普风、普盈、普觉、普敬等②;还有一位为《少林棍法阐宗》的卷首写赞的普 行,此人事迹不详,但从他与程宗猷、程子颐的关系看,多半也是一位有根基 的武僧;还有一位叫普恩的,应属于匾囤峨眉系列再传弟子中的佼佼者,我 将专节论述。“普”字辈以下,有十四世“广”字辈的,他们算是匾囤的玄孙

温玉成:《少林访古》,309、310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172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10。

辈,首先是程宗猷的师傅广按和尚,此外见于少林碑刻的还有广学、广福、广 欢、广海等。“广”字辈武僧甚多,有名的如广美、广顺、广化等,多是曾经奉 调出征的僧官,不但武艺超群,而且还通晓治兵与用兵之道。但这些人与匾 囤有何关系,武艺上有无师承关系,这是目前不清楚的。①

显然,匾囤的弟子不会只有上面所举述的,以少林寺和他本人的影响之 大,不可能只教过这么多人,或者说只有这么多追随者。

前面讲到,少林寺清乾隆四十一 年(1776)«重修少林寺千佛殿记》碑,是 清人磨去明代一通碑的碑面文字后再重 新刻上去的,碑面原刻文字已无从考知, 但碑阴内容却侥幸保存下来,且相当完 整。重要的是碑阴的上端有一幅僧人的 侧身线刻肖像,身披僧衣,毛发苍然,样 貌高古,在整个碑体上居于正中间的位 置,显得很突出。一般认为这又是一幅 达摩像,但笔者以为不是达摩,而是匾 囤,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僧人造 像出现碑刻上,是释道碑刻中常见的,在 少林碑刻中亦非个例,如刻于万历六年 图3匾囤石刻画像(少林寺藏碑拓片)

(1578)的《无穷禅师小像赞碑》就是例

证。②而匾囤画像的发现,在少林武艺史上则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它不 仅使我们对匾囤的真实状貌有了亲切的了解,也使匾囤和尚有可能成为少 林寺历代武僧中唯一一位有灵塔、有碑传,又有画像的高僧,其历史地位一 下子凸显出来,以往的清冷孤寂一扫无余。

被磨去的碑阳内容究竟是什么呢?有可能是新昌王的《匾囤和尚碑》,

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183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10。 ,

释永信主编:《中国少林寺-碑刻卷》,18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 叶德荣即持此见。但笔者以为有可能是杜栾的碑文中提到的由某位住持撰 写的另一块碑,也可能是另外的碑。笔者的理由是,新昌王碑早在乾隆十三 年(1748)«少林寺志》刊行时就已注明“不见",而碑阳内容刻于乾隆四十一 年(1776),前后相距近三十年,虽然失而复得的可能也会有,然而毕竟不是 常有的事。再者,在新昌王碑的碑阴为匾囤造像,并刻上大量僧俗弟子的名 号,这不大合乎碑刻通制,也缺少了对“金汤檀越”徽藩王应有的礼敬。还 有,此碑体量相当大,依据拓片测量,高220厘米,宽120厘米,原碑正面的 文字量应该相当大,内容应该比较多,既出自本寺住持之手,就可能涉及密 教和武艺,甚而会有太多密教色彩,所以招来磨去重刻的厄运。遗憾的是, 这通一直遭遇冷落的碑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没有被收入《中国少林 寺-碑刻卷》,叶德荣认为这就是新昌王碑,并直接称之为《匾囤和尚碑》;笔 者心存疑虑,建议不妨名之为《匾囤画像碑》,一则借以彰显匾囤在少林史上 的历史地位,二则借此纠正它与碑阳乾隆刻字在先后主次上的颠倒关系。

《匾囤画像碑》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匾囤画像碑》主要由匾囤画像和许多僧人的名号组成。画像的右侧是 以御马监太监朱颌、张暹为首的六名太监的名字;左侧是以锦衣卫实授百户 赵自党为首的四名锦衣卫官员。再往下,除了京都无量庵住持性海、五台山 宝林寺常惠等六位僧人法名外,其他的名号基本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所谓“本山执事”,即少林寺的各级管事僧人,领头的是大和尚退隐悟 纳①,以下是首座、都提举、提举、都提点、提点等一系列执事僧人,其中包括 著名武僧、任修造监寺的周参、副司广美、点座洪纪等。第二部分是“两廊海 众”,即本寺一般僧俗徒众,总数230多位,其中包括了周、洪、普、广、宗、道、 庆七个字辈,还有镇、能、维等非本寺属系的僧人,广案(按)、宗猷亦在其中。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部分“大峨眉山”100多位僧人的名号,他们的字辈比 较杂乱,有属于少林字辈的周、洪、普、广、宗、道等僧人,也有非少林系的镇、

叶德荣:《宗统与法统 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429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慧、常、圆、真、惠等,我们暂时说不上这些僧人所属的寺院和宗统,其中还有 很大的研究空间,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少林与峨眉之间的密切关系。这 种关系是如何建立的,明显与匾囤个人的联结作用有关,但匾囤又为什么热 衷于建立这种关山阻远的关系?在宗教和武艺的交流传承上又有何种因缘 与细节?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第四部分是刻在左下侧的以“落发小 师”周会、周清为首的“周”字辈僧俗五个弟子的法名,以法孙洪梅为首的八 个,,洪,,字辈法孙的法名,再往下是标明,,都侍者,,的以普觉为首的八个“普,, 字辈法曾孙,以广玉为首的五个“广''字辈法玄孙,总26人,加上最后署名 “立石”的普明,共27人。显而易见,这27位僧人,含周、洪、普、广四辈人, 是匾囤最亲近的传法弟子,是匾囤武艺的最重要的承继者。

《匾囤画像碑》排列有序的僧俗名号多达数百人,很难说这些人都是匾 囤的武艺弟子或再传弟子等,但其中确有一些少林武艺的代表人物,这显示 了明代少林武艺鼎盛时期的恢宏气象。其中时任“修造监寺”的周参,即大 名鼎鼎的少林武僧竺方周参,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司明文调用截 杀,领僧兵五十名,征师尚诏。……尽忠于国,丛林见得忠义”①。详细解析 这个名录,是一项繁难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叶德荣《宗统与法统一一以嵩山 少林寺为中心》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寻绎考证,这不是短时间所能完成的, 也不是本文所能容纳的,故而搁笔于此以待方来吧。

四、匾囤的俗家弟子王寅

匾囤有两位重要的俗家弟子,一位是王寅,另一位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程宗猷。两位都是徽州人,所不同者,王寅曾得匾囤亲授棍法,程宗猷则年 辈稍晚,本人并没能赶上匾囤,棍法似主要是从匾囤的弟子们学来。王寅一 生偏文,大抵是一个高才博学而落拓不羁的文人,对所学少林棍法似乎并没 有太在意,至少没有在传播和整理上做过什么。程氏则生当明末国是日非、 天下将要糜烂的时代。他深怀报国之心,训练宗亲,结为团队,积极谋求为

温玉成:《少林访古》,294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国家出力的机会,结果无功而罢。但他的心志不衰,晚年在族人帮助下,将 平生所学少林棍法编绘为图谱,刊印行世,为后世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古典武 艺资料,在武术史上功莫大焉。本节先来考察一下王寅其人,后面再对程宗 猷及其《少林棍法阐宗》作专题讨论。

王寅,字仲房,一字亮卿,晚号十岳山人。明徽州府歙县人。父亲经商 淮北,王寅生于淮,但后来还是回到故里。他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能诗喜 兵,文武兼长,但科场不顺,始终没有出仕的机会,终其一生只是一个县学生 员。因为高才博学,名望甚高,交游也很广,所以曾经投身有同乡关系的名 将胡宗宪幕下,与一时俊杰如戚继光、汪道昆、徐渭、郑若曾等都有交往。特 别是与汪道昆过从甚密,在当时的徽州文人群体中,王寅始终受到汪道昆的 崇敬,被引为知己。王寅有较多的传记资料存世,自己撰有《十岳山人集》, 分《诗集》四卷和《文集》四卷,可惜《文集》已经不存,只有《诗集》四卷被收入 《四库全书存目》。此外晚年曾辑乡人诗为《新都秀运集》两卷,论者以为“持 论颇偏”,也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他的诗在明代诗人中颇享高名,入清 后用心搜集故国诗人之作的钱谦益和朱彝尊分别在《列朝诗集》和《明诗 综》、《静志居诗话》里,对其有很好的评价,特别是钱谦益,称其诗远在汪道 昆之上。

武术界最早注意到王寅的是唐豪先生。唐豪曾写过一篇叫《王寅》的札 记,不妨引录在下面,以见这位武学先贤视域之广。

《万历歙县志-文苑传》:“王寅字仲房,歙县王村人。''康熙《徽州府志》 及乾隆《歙县志》列寅于隐逸。府志传云:“少负气,晓大略,贯通阴符之学。 弃诸生,北学于李梦阳不遇,受拳技于少林僧而还。后与戚继光游,入胡宗 宪幕。幕客多谄事宗宪,寅独佑之,多所匡正,然终以未究其用,郁郁不得 志,乃一泄之于诗。晚岁学禅于六峰,六峰谓海外别有五岳"因自号十岳山 人。所著有诗集若干卷,其事迹与史文略同。"按寅事迹,附见于《明史-徐 渭传》,作“余寅"而不作王寅。道光《歙州志-文苑传》引万历、乾隆《歙县 志》、康熙《徽州府志-王寅传》,断为一人而姓名有伪。不佞尝亲赴王村,考 查《王氏谱牒》:“廿三世寅,字仲房,邑庠生,生于正德丁卯。"卒年不详。

《清一统志》五八卷《徽州府王寅》:“闻少林僧匾囤习兵仗甚精,之少林, 受其术归,而尽破其产。''《清代禁书编目四种-十岳山人集》四卷:“查《十岳 山人集》系明王寅撰,寅在嘉靖中尝游胡宗宪幕府。其诗虽多作于隆、万以 前,但其中如卷一:《塞上前》三首、《饮马长城窟》一首、《庙漠重九边》一首、 《燕京再送伯玉司马》一首。卷二:《恒山歌俺答图》。卷四:《科兴》八首、《辽 阳兵变》一首。均多偏谬,应请抽毁。

上面的引文出自山西科技出版社的《唐豪文丛-太极少林考》,编者附 注云:“一九三七年中国武术学会版,唐豪自藏本。”可惜新编的《唐豪文丛》 错字甚多,我手边无唐氏原本,只能参照唐氏引所用的原书来稍作校理,如 《唐豪文丛》引《清一统志》五八卷“为国”二字,应是“匾囤”之误;“尽破其文 夸”为“尽破其产”之误,等等,不一而足。唐先生此札所引多为方志,其他重 要的传记资料并未涉及,也没有对王寅与匾囤的关系有所关注。而一个重 要的成果则是唐先生亲自到歙县进行过调查,读到《王氏谱牒》,得知王寅生 于武宗正德二年(丁卯,1507),这个年份很重要,使我们有了王寅一生行实 的起点。

汪道昆曾撰《王仲房传》,见载于汪道昆《太函集》卷二八,应该是最具权 威的王氏传记。①汪道昆字伯玉,徽州歙县人。出身巨商之家。是当今方兴 未艾的“徽学”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嘉靖二十六年(1547)汪道昆与张居 正、王世贞同榜进士。后以文章名世,与文坛泰斗王世贞并称“两司马气 又 与戚继光有密交,是戚继光一生事业最重要的支持者和同情者。②汪道昆写 的王寅传为许多著作所引用,除了地方志以外,就连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 传》也是节录汪传而稍有损益而已。《王仲房传》比较长,我们只节引其中相

汪道昆:《太函集》,第一册,606页,合肥,黄山书社,2004。此文也被黄宗羲收 入《明文海》卷三九六《传十-文苑三》(黄宗羲:《明文海》,卷三九六,《传十-文苑三》, 第四册,40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明史》,卷二八七,《王世贞传附汪道昆》,738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关的一部分。

余家食,业已闻王仲房;比释事归,乃益相习。王仲房者,吾郡中俶傥人 也。父贾淮北,纳高氏姬,举仲房于淮。仲房名寅,命曰淮孺。少年英气勃 勃,自负具文武才。时李献吉居大梁,以著作倾当世士,而少林诸僧习兵杖, 则扁囤最精。于是仲房驰一骑,谒献吉大梁。会献吉留关中不至,居大梁一 月,则之少林。扁囤遂以其术授仲房,什得五六。及还歙,补县学生。…… 其后仲房弃诸生籍,周游吴楚闵越名山,远览冥搜,不遗余力。……及海上 用兵,仲房客督府尚书胡公所。诸客率谄事督府,仲房以谬谓独闻。督府多 疏节,又不纳仲房言,竟以败。仲房西入歙,家犹故贫,就里中营佛子轩,好 佛愈甚……

关于王寅在少林寺学习武艺的经历,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十 岳山人王寅》也有记述,内容与汪传略同:

寅……少年俶傥自负,具文武才,以高才为诸生祭酒,辄弃去不顾,北走 大梁,问诗于李献吉,不遇。闻少林寺扁囤习兵杖最精,则之少林,受其术, 什得五六,归而尽破其产,辞家远游。①

两传中提到的李献吉,即明代中期诗文大家李梦阳(1472-1530),祖籍 甘肃庆阳,明代文坛复古派“前七子”之首。他主张文章学两汉,古诗学魏 晋,近体学盛唐。认为“汉后无文,唐后无诗,以复古为己任气一时影响很 大,士人翕然跟从,但后世评价不一,抨击之声亦多。②王寅原本是专程到开 封投拜李梦阳问诗的,不巧梦阳远去,在逗留中听说少林寺匾囤和尚兵杖最 精,乃单骑奔走少林,求艺于匾囤,“扁囤遂以其术授仲房,什得五六”。康熙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下册,51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明史》,卷二八六,《文苑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丙集,《李副使梦阳》,上册,3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浏览1,29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