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秋月某日,姚先生正在南馆公园教拳,突然接到一个 电话,是一位在旅行社工作的师兄打来的。大概意思是说,他们旅 行社来了一位韩国跆拳道黑带高手,上午在长城游玩的时候,这位 韩国人出言不逊,说中国功夫只是表演的花架子而已,根本就不实 用,真正实用的还是韩国的跆拳道。这位师兄听后非常生气,心 想,我一定要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功夫。于是回来后连忙 给姚承光打电话,问他是否有时间会会这位韩国朋友。姚承光当即 爽快的答应了。于是在下午教完拳之后,便赶到韩国人下榻的北京 王府大酒店。双方见面,问好寒暄之后,便椎备开始交流拳技。
开始是在韩国人居住的房间里比试。刚一切磋,韩国人就毫不 客气地抬脚进攻,就在其抬脚的瞬间,姚承光迅速强步向前进攻发 力,韩国人便倒在身后的床上,第二次进攻还是如此。后来韩国人 说,房间的地方太小,他的腿法技术无法施展,要求到酒店大厅比 较宽敞的地方,再决以胜负。于是他们又来到大厅。
就这样在北京王府大酒店的大厅一场中国功夫对韩国跆拳道的 实战交流即将正式上演。
一位是中国意拳的实力捍卫者,一位是韩国跆拳道黑带顶级高 手。
棋逢对手,谁与争锋!
突然,只见韩人大喊一声,一个垫步横踢直指姚承光的肋部。 就在其起腿的瞬间,姚承光已进步上前贴身发力,韩人便倒在大厅 的沙发上;二次进攻韩人锐气顿减,谨慎应之,双手抬起,护住中 线,并垫着步法伺时进攻。突然,韩人又垫步上前,欲以侧踢击姚 承光的腹部,哪知刚一起腿,姚承光已到跟前,双手拍其间架,随 既一旋,紧跟两记横拳在韩人面部轻轻点击,最后近身发力,韩人 再次如断了线的风筝般飞了出去……
事后,韩国人感慨地说:“姚先生的步法非常快,一般情况下 我们抬脚踢人,对方总是后退或躲闪,而姚先生却以其凌厉的步法 直线进攻,将我的重心破坏,并能于实战中有效的控制我的技法, 能做到这一点,说明姚先生的功夫已超出我许多,况且在打斗中姚 先生气势咄咄逼人,出手更如闪电般疾速,让我来不及反应就倒在 了地上,这样的打法及身手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姚先生的拳头非常 重,击打时呼呼生风,挨其一拳,足以致命。可他在触及我时只是 轻点并未发力,可见先生不仅功夫精湛而且武德高尚,令人敬佩。 我是韩国跆拳道发起人之一,我的学生是奥运会亚军,如果姚先生 参加奥运会一定是世界冠军。此次来华能遇到姚先生是我最大的收 获。”这是韩国跆拳道黑带高手体会到中国意拳威力之后的肺腑之 言。
在当今武术界,一提起“儒侠”马胜利,可谓无人不知。马胜 利先生是上海心意六合拳一代宗师于化龙先生的衣钵弟子,其6岁 习武,11岁练习心意,功力纯正。这位曾在大学里主修经济管理 的高才生却始终对武术情有独钟。毕业后不满足国企里的会计工 作,便辞职自费去日本留学,利用两年的时间研究日本的武道,回 国后又在海南进行保安培训工作。26岁时就担任上海东亚武术院 副院长,主持了上海市各流派心意六合拳教练的进修与发证工作, 并于工作之余,深入研究各家心意之内奥,苦练近30余年,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深入见解。马先生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创办 了自己的“泰戈武术事业",率先提出“武术经济"概念,大胆采 用“以商养武,以武促商"的运作模式,“泰戈"武术系列函授一 经推出,立即在武术界引起轰动。然而就在马先生商海搏浪,功成 名就的今天,一旦提及一个人来,他总是满怀感激之情,这个人就 是姚承光先生。
1992年初夏,马胜利先生来北京《武魂》杂志社办事,与当 时的《武魂》主编蓝石先生交情非常好。后经蓝石先生介绍,结识 了王茅斋先生的弟子敖石朋先生,并在敖先生的介绍下相偕探望了 姚承光先生。那时马胜利对姚承光先生的印象是“谦虚谨慎,含而 不露,颇具乃父遗风。”两人虽是初次相见,但言下却十分投机, 遂起结纳之意,以兄弟相称。姚承光年长为兄,马胜利年幼为弟。 习武之人相见,自然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免不了要谈论拳脚。马胜 利先生演练了几式心意拳,让姚承光先生指点。姚先生当即一针见 血指出马先生的发力在时间上稍微长了一些,有点拖泥带水,未尽 酣畅淋漓之态。真是一言中的,其实马先生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马先生的师父于化龙老前辈也曾经多次提到这个问题,但要去弥补 又谈何容易,所以这一点便成了他长时间来难以突破的障碍。每一 个练武之人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停滞不 前,但是一旦突破了这一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功夫的升华就 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中完成的。而且越到高层次,突破起来就 越困难,有时候一个问题几年甚至几十年都解决不了。所以马先生 说道:“如果没有坚定的恒心,要想达到拳术的上乘境界,真是难 以想象的。"随后,马先生又请姚先生表演了意拳的发力。姚先生 让他以丁八步前后支撑姿势站好,猛然一个双手向前发力,将马先 生放出有二、三米远,真是干净利索,劲力浑厚,差点把姚先生家 的床板坐坏了。体验之后,马先生发现,意拳的发力果然有自己的 独到之处。于是便让姚先生讲解一下意拳发力的关键所在。姚先生 讲到:意拳发力之关键就是在掌握好神经肌肉松紧转换的基础上, 要注意精神的高度激发。松紧转换不好,精神激发不起来,要想练 好发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实,这一点在心意拳中也都具备,只是 马先生自己当时还没有完全理解透彻而已。经姚先生这么一讲,马 先生不禁对王、姚二位先生的大智大慧敬佩不已,他激动的说: “虽然许多拳术奥妙在古人的拳谱中也多有记载与阐述,但真正能 够深刻体认并落实到自己的拳术实践当中去,决非等闲之辈所能做 到。这次和姚大哥的交流,使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发力。”
关于这次和姚先生的交流,马胜利是十分感激的,所以在以后 的很多场合他都有所提及。其实,像这种顾及面子的事情,一般人 是不会随便说的。但马胜利却打破了这种传统的陋习,他直言不讳 的说道:“作为一个真正的武者就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行就 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谁的功夫不是学出来的?不行就应该去学习 嘛。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从不知到知只有依靠学习。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要欺骗,那么怎么能够取得进步呢?而 且一个存心求道的人,都应该常持求学的心态,以天下之大,拳法 之多,岂是一个人能完全掌握的?为了一点名气,一点面子便把自 己封闭起来,明知自己不行也故作不知,或者抱残守缺,自吹自 擂,这实在是自己的损失。这样的人充其量只是一个'把式匠'永 远称不上武术家!”
马先生的这种大度、谦虚、求实、好学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不 已。那个困惑了马先生几年的发力问题,在经姚承光先生瞬间一击 之后得以解决。在这件事情过后不久,马先生也能干净利索地将人 发放出去,发劲的淋漓之态令所有看过其演练心意六合拳的人都赞 叹不已。其实,在这种收获的对照下,所谓的“面子、门派”还能 比这种进步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吗?
在以后的日子里,马先生每次来京,都要去拜访姚承光兄长。 其间,在2001年,马先生在北京做生意的时候,还专门到北京南 馆公园,姚先生的训练场地,系统的学习了意拳的各种功法。马先 生在离京的时候,姚先生又以价值1200元的《中国意拳》教学光 盘相赠,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马先生心意六合拳的技术训练体 系。之后不久,马先生的“泰戈武术科研中心"便隆重推出《中国 心意六合拳真传实战教程》教学光盘,又一次在武术界引起轰动。
自1988年到香港和1992年到日本推广意拳之后,以后的几年 姚承光虽然一直立足于国内发展,但海外的意拳爱好者还是通过各 种方法联系到姚承光先生,纷纷前来学习交流,并邀请姚先生到海 外讲学。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波兰的卡力,意大利的忠道、意恒,英 国的克巴斯巴,瑞士的马克斯,奥地利籍华人陈巨民,韩国的廉承 哗先生。
认识卡力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是在2002年4月,来自世 界各地的意拳爱好者云集北京凯迪克大酒店参加“意拳大师姚宗勋 先生诞辰85周年纪念大会”。会后,经姚承光老师介绍,笔者有幸 认识了卡力先生。
这个体重125公斤,1.85米的大个儿来自波兰的华沙。初次 见面,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圆嘟嘟的脸庞上始终洋溢着的蒙娜 丽莎般神秘的微笑。
时年37岁的卡力,毕业于华沙大学汉学系,主修中国传统文 化。他不仅精通汉语,而且还自修了英语、俄语、日语及法语。卡 力的本职工作是翻译兼职电脑软件制作。
卡力从小就喜欢运动,中学时代开始学习柔道、合气道等日本 武技。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到真正的中国功夫。上大学时,他接 触了中国的太极拳,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遗憾的是,当时波 兰还没有很好的太极拳教练。所以为了学到太极拳功夫,卡力经过 一番周折,不远万里,于1989年第一次踏上了中国这片神秘的国 土。来到中国后,卡力一边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深造汉语,一边找到 了一位太极拳老师学习陈氏太极拳。但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他发 现太极拳的许多技术并不能直接有效地运用在实战中,对于追求实 用武技的卡力来说,这一点多少让他感到失望。
1998年,卡力再一次来到了北京,经上海的一位朋友的介绍, 卡力第一次听说了意拳,并接触了姚承光老师。
“当我第一次体会到姚老师那无坚不摧的发力时,200多斤的 体重瞬间腾空而起,摔在了地上,我当时真的懵了,根本不相信这 是真的,也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这样神奇的功夫。清醒之后,我 非常的激动,多少年了,我终于见到了真正的中国武术,找到了真 正的中国武术家。
姚老师跟其他的传统拳师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他待人非常 平易近人,从来没有以武术大师自居,他从来不保守,不管你是中 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他都一视同仁;其次,他教拳非常认真, 每一个动作讲的都很透彻,尤其是对初学者,更是细致入微,目的 就是让你尽快掌握正确的方法;再次他教拳非常科学系统,注重实 践,经常带着我们推手,以身作则。这几点是我在其他地方所没有 见到过的。"
在学习意拳几年之后,卡力已经掌握了意拳的训练方法与技术 体系。当时鉴于在欧洲意拳的推广组织很少,即使有,也是很不正 规,关键是在技术上很粗糙。于是在姚老师的倡议下,卡力于 2001年6月1日,正式在华沙注册成立“波兰意拳学院”,并且建 立了欧洲最大的意拳专业网站,卡力在欧洲的意拳事业正式起步。
但意拳学院刚成立时,学员并不是太多。因为,当时意拳刚刚进入波兰,人们根本就不知道意拳是怎么回事。他们大多数接触的 是日本的空手道、柔道等,对于中国武术的认识也仅仅限于成龙、 李连杰的功夫片。所以,为了更好的宣传意拳,卡力便开始做广 告,写文章,到处演讲表演,宣传意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经过一 段时间的努力之后,逐步扩大了意拳在波兰的影响,意拳学院的学 员也与日俱增。
随着意拳学院在波兰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开 始关注意拳的健身与技击功能。但是,西方人学习东西,他不光对 有价值的东西感兴趣,有时真东西他们可能不接受,但是神秘的东 西他们反而会有兴趣。但这并不是主张将意拳神秘化,而是要逐步 提高人们对意拳的真正认识。因为在波兰有自己的武技一一草道, 日本的空手道在波兰也很普遍,而当李小龙的功夫片传入波兰时, 人们并不知道"功夫"这个概念,只是认为这是中国的“空手道”。 中国武术真正进入波兰是在20世纪80年代。不过那时主要还是通 过一些影视武打作品来认识武术的,那时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就是, 非常的神秘。所以波兰人对中国武术的认识是非常表面的。而意拳 这种不“太善于表现自己的功夫”要让人们在短时间内完全接受, 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意拳学院,一般新来的学员都很难适应意 拳的训练方法,但是当他们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到意拳真的 很不错,他们边会静下心来练习了。这关键是一个认识的时间与过 程的问题。现在,意拳学院的学生不仅限于波兰人,而且东欧、中 欧一些国家的学员也纷纷幕名而来。意拳学院的课程主要开设业余 班,学员年龄平均在30-40岁左右,一周训练3次。因为外国人 学武术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方式,很少有像中国 人那么专业的•不过,卡力以后打算多培养一些年轻人,进行专业 的意拳训练,将来参加欧洲的搏击大赛。现在,卡力在美国、匈牙 利、乌克兰、捷克、芬兰等国家的学生都在当地成立了意拳推广组 织,总之“波兰意拳学院”的规模和影响力是越来越大了。
卡力在积极推广意拳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身的提高与进步。现 在,几乎每年他都要组团来北京找姚老师学习深造。姚老师对这位 海外的意拳主干弟子非常器重,每次来北京,他不仅在技术上进行 细致入微的讲解,同时在意拳的发展上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供卡力参考。所以,每当提及姚老师,卡力都非常感激,他表示自 己一定要再接再励,决不辜负姚老师对自己的期望,要让意拳这种 优秀的中国拳学在欧洲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
2003年8月19日,一个阴雨霏霏的下午。在北京东城南馆公 园“宗勋武馆”训练场地,经姚承光老师介绍,我有幸结识了奥籍 华人武术家陈巨民先生。
陈先生举止端庄、谈吐文雅,颇具学者风范,交谈中得知先生 现年36岁,祖籍河北沧州,后举家迁至东北吉林。先生自幼喜武, 学鸳鸯腿、八极拳,后随师学习杨氏太极,朝夕揣摩,多年不辍。 1990年4月陈先生去德国慕尼黑留学深造,主修计算机语言学。 留学期间,先生本着“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 宗旨,在学校办起了 “杨氏太极拳培训班”,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 兴趣,纷纷前来学习。后来,先生又受律国电视台之约,拍摄了一 部名曰"《太极功》的电视讲座,播出后社会上反响强烈,学员们 从德国各地赶到慕尼黑,要求学习中国的杨氏太极。在这种形势的 驱使下,先生便正式在德国传播太极,这也是先生在海外武术事业 迈开的第一步。1997年受奥地利学生的邀请,先生又来到萨尔兹 堡大学体育学院、警察体育学院传授太极,随后便定居奥地利,并 开设了一家太极学院,经过几年的奋斗,学生的学生已遍及德国各 地并远及东欧各国。
此次来京,陈先生是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个月的时间专门向意拳 名家姚承光老师学习深造的,先生的几个学生对意拳都有着浓厚的 兴趣,尤其是瓦尔特先生,都40多岁的人了,可当听说先生要带 他们来北京跟姚老师学艺,高兴得象小伙子一样。相信,他们在功 夫精深、教学有方的姚承光老师的指导下,定能“乘兴而来,尽兴 而归
当提起陈先生的创业史,先生感慨万分,国内创业难,国外创 业更难,不仅要具备实力、毅力,更要有魄力,因为创业过程本身 就是对自身素质的一个综合测验,就如意拳中的“浑圆力”,六面 力中有一面不合格,你发出的力就不均不整,就不能给对方以有效 的打击,武学如此,创业亦然。
随后,我又向陈先生请教了中国武术在海外发展情况,先生总 结了一下几点:
首先,应改变海外人士对武术的认识。
中国武术这几年在海外总的发展趋势还是很不错的,但外国人 在武术的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以太极拳为例,有些外国人将太极 拳当成一种宗教信仰来看待,认为练的时间长了就能醍醐贯顶开智 慧,还有人将太极拳看成一种健身操,所以,在海外传播太极拳很 安全,没有人向你挑战。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太极拳走向 世界,且深受青睐,在此基础上,我们不能老是作表面文章,而应 加强中国文化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使海外人 士由感性认识深入到理性认识,从而真正理解太极拳的深刻内涵。
其次,要将武术教学体系系统化。
中国武术虽门派众多,博大精深,什么南拳北腿、少林、太 极、八极等等,不可否认,让人在学习以前,很难摸得着头绪,这 很不适合西方人有条理、按部就班的学习习惯。这一点,韩国做的非常好,他们为了向世界推广跆拳道,不仅从传统跆拳道中提取技 术精华,而且还设立段位制,在礼仪、服饰等各方面都设计的有条 不紊,让人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必须以科学系统性来代替中国武 术的神秘紊乱性,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谈及以后得发展,陈先生深情的说道:“是武术,使我在海外 立足,并结交了很多朋友,培养了很多学生,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幸 福美满的家庭。作为一名龙的传人,我要始终坚贞不渝地将祖国的 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经过几年的拼搏,我的事业已基本稳定,武馆 的软硬设施已趋于完善,每次办班学员都很多,今后我打算以奥地 利位中心,在其他国家如:瑞士、德国等以连锁的形式多开几家分 馆,并将姚老师所教授的意拳纳入教学体系,还要邀请姚承光老师 来奥地利讲学,让更多的海外朋友了解、学习武术,使武术之花在 海外盛开怒放。”
不知不觉,雨停了,天已放晴,灿烂的阳光照在那沾满雨滴的 绿叶上,闪闪发光,娇艳欲滴。虽没有彩虹的出现,却使我不仅想 到先生不正像一道彩虹吗?经历了一番风雨,终于洗涤了一路拼搏 的尘埃,在那蔚蓝的画布上描绘生命的色彩,同时这条绚烂的彩带 将中奥两国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2001年3月的一天,北京东城区南馆公园来了两位意大利友 人,他们见到了正在教授意拳的姚承光先生。这两人酷爱中华武 术,曾习自由搏击和太极拳,对意拳也是略知一二。因仰慕姚承光 先生大名,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北京,想见识一下真正的意拳,体 验一下意拳的威力。在向姚先生说明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姚先生便 安排了两名学员同二位外国朋友切磋交流。
第一位上场的意大利友人40岁左右,身高1.85米以上,体重 90公斤。而姚先生的学员刚20出头,身高1.70米,体重不足70 公斤,练习意拳也刚一年左右。所以双方一搭手,对方便凭借自己 的身高马大,猛然向这位学员进攻。而这位学员却沉着应战,打了 几轮之后,抓住对方的力点,连压带旋,紧接着发力,瞬间将对方 放出2米开外;再次搭手,对方改变策略,试着大轮寻找战机,突 然他猛然抓住学员的胳膊,也想用一下旋法,没想到这位学员反应 极其灵敏,猝然闪身,双臂上翻,下压发力,对方立刻重重地趴在 了地上。起来之后,一边拍着身上的土,一边用生硬的中国话讲 道:“好棒,好棒!”第二位意大利朋友要求体验散手,他的年龄约 30岁左右,身高体重和第一位相差无几,对手依然是一位20来岁 的小伙子。比赛一开始,这位意大利朋友便施以直拳直击学员面 部,学员闪身躲过其拳,同时侧面上步,用掌根直托住对方的下 颌,轻轻发力,仅此一下,对方便一手捂着下巴,一边摆着手,示 意停止比试。
比试结束后,他们深感姚先生训练仅一年的学员就有这么精湛 的功夫,那么姚先生本人的功夫更是可想而知了。于是便留在北 京,随姚先生学习意拳长达月余,他们就是意大利的忠道和意恒。
二人回国后,立刻找到意大利最早的意拳推广者史蒂芬先生汇 报了北京的情况。年届50的史蒂芬先生听后对姚先生顿生敬佩之 心,于2001年7月来到北京,见到了姚先生。学习之后,他深有 体会的说到自己从未接触过如此科学系统的意拳。跟姚先生学习意 拳较之以前相比,简直就是大学与小学的差异。
史蒂芬先生回国之后,又立刻策划邀请姚先生来意大利讲学一 事,于2001年9月发来邀请函:“尊敬的姚承光先生,我们真诚地 欢迎您来意大利推广中国意拳。”
2001年11月13日中午,姚承光先生抵达意大利著名城市都灵。 按照意大利朋友的计划是先请姚承光先生在那里好好玩上几天,饱览 一下意大利的风光。可姚先生却说:“不用太麻烦了,我来意大利的时 间很有限,咱们还是抓紧点时间,让大家多学点东西吧。"于是第二天 就开始了都灵的“中国意拳养生技击培训班”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姚先生将“重基础,抓关键”的教学原则放在 了首位,这有利于学员更快更直接地认识和掌握意拳。为了让学员 在短暂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姚先生可谓奋力一搏。课堂上虽 然常常是一个人教授数百人,可姚先生依然一丝不苟。从理论到实 践,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讲解、示范、纠正。讲到比较抽象的动作 时,甚至让学员触摸自己的身体来体验劲力的变化,既深入浅出, 又一言中地,因材施教,有条不紊。学员们也十分珍惜这宝贵的时 间,有的还摄像、录音、拍照,气氛活跃,热情高涨……
在都灵的课程安排是周六、周日全天6小时,周一至周五晚上 7点至9点。白天虽然是休息时间,可仍然有很多学员来到先生的 寓所,请教意拳。晚上9点以后,很多学员还主动留下来聆听先生 讲拳,直到很晚才离去。一天下来,虽然很累,但看到意拳在这里 如此受欢迎,先生还是乐此不疲!
在11月25日星期六,应史蒂芬先生的邀请,姚先生又奔赴佛 罗伦萨,举办了为期一天的讲座。先生精辟的讲解,精湛的技艺赢 得了学员们阵阵热烈的掌声。大约在下午5点课程快要结束的时 候,史蒂芬先生过来说,有几位职业练过拳击和泰拳的学员想体验 一下姚先生的意拳实战功夫,是否可以带他们做做散手。其实,这 早就在先生的意料之中,便爽快的答应:“完全可以
这时上来一个非常强壮的年轻人,向先生致意后,提起拳击的 间架,突然一个直拳直击先生的面部。先生后撤,躲过其拳,就在 对方一愣神的瞬间,先生上前发力,双拳重重砸向对方的间架,只 见对方“叭"的一声,撞在了身后的墙上;第二位学员使用的是腿 法,就在他猛然起腿的瞬间,先生早已进步其间,一个向前发力, 对方已是人仰马翻。此时还有几位准备应战的学员见状都不应声 T,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打斗方式。姚先生如“魔术师”般凌厉 的身手令学员叹为观止。先生解释道:“意拳通过站桩培养的浑圆 力,讲究随机随势应感而发,力量极大,透力极强,变化极快,想 抵抗此力是很难的。"
在短短的一个月的讲学中,学员们普遍反映:
“姚承光先生讲拳非常科学系统,严谨规范,让我们看到了真 正的意拳,按照先生的要求去练,进步非常的快。"
“由于生活节奏快,所以身体不同程度的受到伤害,而这段时 间跟姚先生学习意拳以来,每天头脑清晰,精力充沛,提高了工作 学习的效率。”
“我们以前都是职业拳击、泰拳运动员,参加过很多搏击大赛。可 看了姚先生的功夫之后,自感在力量、速度、临战状态及技术上存在 很大差异,我们非常渴望掌握意拳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技艺。"
“我们以前也见过一些中国拳师,他们声称自己很厉害,却没 有真功夫,不敢接受我们的挑战。而姚先生却能理论联系实际,带 着我们推手、实战,让我们体验到了意拳的威力。"
“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先生就让我们参加培训的近300余人 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同时先生高尚的人品及精湛的功夫鼓舞了我 们继续学习和推广意拳的信心。实践证明姚承光先生是最能干的中 国武术家!"
姚先生曾经强调:既然我在教授外国学员,我就要把高质量、 高水平的意拳传给他们,让他们将真正的意拳带回本国,在当地星 火燎原。当我看到很多外国学生学的认真,练的刻苦,我很欣慰, 我看到了意拳在海外的希望。西方人对意拳独特的训练方法及其所 蕴涵的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早在1935年,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比因就曾经预言:这个时代最有意义的发展将 是东方心灵境界对西方人的影响。这就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所 蕴涵的巨大潜力。所以自20世纪以来,西方人就愈发的感到,中 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国度,充满了他们取之不尽的精神 财富:武术、书画、中医、戏曲、建筑、服饰、饮食等文化都沉淀 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内涵,既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浑圆思想。 这种思想渗透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对生命的茫然在心 灵升华中得到了阐释,趋向了人生的浑圆——完美与和谐。所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奇葩的意拳正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关注。
那么意拳如何能够更快的走向世界呢?姚先生通过多年海外教 学经验认为:
浏览9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