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打戏剧的特征,也彰显出武术文化 内容的庞杂性和传统文化性。郭守靖《武举制与齐鲁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文 章借助历史资料,采用地域文化学研究方法,探讨武举制发展的历史背景; 分析了武举人数与地域环境、习武风气、民族性格的相互关系。王或的《孙 膑拳与青岛武术文化传承》中认为孙膑拳折射出独特的武术文化一强身与 养生的重视、尚武与爱国精神的融合。王晓东的《论徽州武术文化发展的影 响因素一兼与卢玉、王国凡先生商榷》认为徽州武术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区 域武术文化类型。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厚的宗族文化传统和浓郁 的理学氛围影响了武术文化个性的形成。徐泉森、秦可国《湘西武术文化研 究》中以民族学与文化学为视角,对湘西武术的文化形态进行深层次的系统 研究。认为附魁性、封闭性是湘西武术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湘西武术文化的 形成与湘西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崇武尚勇的民风以及土家族、苗族在历史 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直接关系。杨尚春、李胜恒的《壮族武术文化的基本 特征及内涵》中认为:壮族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独特表现形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 的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在以上列举的文献资料中,作者以文化学、地域史学、地域文化学、地域 武术文化学等理论,将研究区域的武术文化的发展起源、演进历程、影响因 素等做了完整的论述和验证,并对区域内的特色拳种进行了个案研究。在 中国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将纵向分析地域武术文化的历史变迁,横向研究每 一时期所研究地域的武术文化的形态;探讨该地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 境对地域武术文化的影响,以梳理提炼出该区域地域武术文化不同历史时 期的特征,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武术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截至目前,随着地域文化朝着更深层次和角度发展的研究,以及伴随着 研究方法和区域的扩展和开发,对于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的发展将会进入 一个崭新的阶段。
由于浙江地区古来隶属吴越之地,浙江的地域武术文化也归于越文化 之中。首次对浙江省进行分割,以探寻更为细致的武术文化,以浙江沿海为 界定范围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尚未出现。张超的《台州南拳的历史寻绎》 《台州武术的文化价值及产业开发研究》、黄永良的《论舟山船拳》、徐培兴的 《四明内家拳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孙武军的《再论四明内家拳与松溪 内家拳》、郑颖的《温州南拳的传承与发展》《温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 究一以平阳南拳为例》、朱跃《南拳:温州的代表拳种》、李冰《论温州南拳》 等,都对单独的一块地域的拳种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研究涉及了 浙江沿海区域内的武术文化,例如周伟良《试论明清浙东内家拳的权利技法 及文化价值》《浙东内家拳历史源流考》,毛逸新《江浙地区船拳历史源流及 特征的探析》等。
在所收集到的研究文献中,比较集中的研究焦点一个是舟山船拳,一个 四明内家拳,一个温州南拳,这对于拳种丰富的浙江沿海地区来说是远远不 够的。其中对历史溯源方面的研究较多,还有对某类拳种的发展起源、技术 特征等方面比较多,较多浮于表面,也没有比较整体的研究成果。另外在浙 江沿海地区还有很多以武术活动为基础的民俗活动事项,这些民俗活动自 武术活动中衍生出来,也同样带有了浙江沿海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至今仍 然缺乏关注和研究。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就是要吸收微观的、细致的单个 拳种研究,也要有宏观的、整体的研究。所以对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民 风的大致相同的浙江沿海区域,需要有系统的全面的资料和完整的分析研 究,才符合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范畴的要求。
由于武术内涵丰富、涉及面较广,蕴含中国诸多古典美学、哲学、地域民 俗学、文化艺术等内容,再加上其独特的地域属性,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投 放到武术相关研究领域,并试图运用不同的视角对地域武术属性进行阐释。 就目前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文献来看,相关成果和资料比较丰富,但就浙江 地域的武术文化研究,相关文献和成果相对较少,主要研究可以分成以下 几类。
对浙江地域性武术技术的研究。季建成在《浅谈浙江地方拳》中认为:
浙江地方拳技法来源于春秋战国的战争年代,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浙江地 方拳技法形成以古代军事武术为基础,融阴阳哲理、经络学说,并掺有宗教 色彩与杂技艺术,即有临敌制胜的实用技法,也有大量美观的花法;浙江地 域拳种独具特色的代表性门类有:温州地区的刚柔门、虎门、鹤门和中拦门 拳法;台州地区的宿山门和雪山门拳法;宁波地区的金枪门、金锁门拳法;金 华地区的步门、短手高桩门拳法;杭嘉湖地区的天罡拳、八仙拳等。上述拳 法虽有不同之处,但均有下述共同特点:招式上均以手法变化为主、以短马 侧势、下盘稳固、要求气贯丹田、刚劲进击、近身撞靠、上打下取、招招成环①。 韩锡曾在《江南船拳源流及其实用价值》中认为:江南船拳始于吴越春秋,盛 于明、清,发端于浙江吴兴,兴于双林镇,是吴越文化的产物;江南船拳独具 吴越文化“习于水平,便于用舟”的特征,并集健身、观赏、实战价值于一 身②。马燕萍等在《浙江船拳及其文化成因初探》中认为:船拳为土生土长 的浙江地方拳种,因受浙江地域民俗文化、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船拳动 作名称多具一定的宗教特色,或以动物及历史人物命名,船拳的文化特点为 南北兼容、各具特色但多注重礼仪③。吴剑在《后奥运时代民间体育发展趋 势的研究——基于杭州市武术社团发展的现状调查》中认为:基于对杭州市 武术社团的现状调查分析,发现杭州市武术社团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社团运 作资金不足、社团管理不力、社团监管缺失等问题,提出民间体育未来的发 展趋势应该向着制度化、休闲化、人文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④。张智烽在 《杭州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认为:杭州民间武术属于俗文 化之列,并具有与杭州的历史紧密相连,其参加者多为下层民众;与民众生 活习俗息息相关,有些民间武术是从日常生产劳动中演化而来的;受杭州地
浏览6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