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光绪年间,在北京武术界提起“煤马”,可说是无人不晓,堪称一时名 士。他祖籍河北冀县,幼年家贫来京师谋生,在煤铺当伙计,后来在崇文门外 花市上头条自己开着一间煤铺。但凡有了些名气,北京人则惯以职业加姓氏相 称,如“馄饨侯”、“面人汤”等。“煤马”这个称呼也是如此。“煤马”姓 马,名维祺,是八卦掌名师董海川的入室弟子。
去年某刊物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马维祺“粗野狂妄,桀鹫不驯”,“人狠手 毒,动辄和人比武较技,毒手伤人”,引起同道不满,称之为“东霸天”,后为 一沙姓老人以“朱砂手”击伤致死。此文所论及的事实,与知情人相传的“口 碑”材料颇相悖谬,不知出自何典。笔者认为,为了不给武术史的研究带来困 难,同时也涉及对武林前辈人物的评价,故有澄清的必要。
在同门中,马维祺和尹福、史计栋、梁振普既是同辈又是同乡,因此,马 维祺的生平,梁振普等知之最详。据北京八卦掌研究会会长李子鸣先生讲,他 曾听其师梁振普和师兄居庆元(尹福之弟子)述说过不少马维祺先生的事迹。
马维祺为了练好八卦掌曾三年不入内室,连换洗衣服都托人代为送取。清 末北京城内有一名医叫佛尼音布,又名佛六,后更名叶潜,素喜武学。因家室 富有,曾请尹福为其护院。后尹福入宫当差(教太监练拳,据说光绪也向他学 过八卦掌),就举荐马维祺代他为叶潜护院。叶潜见马维祺与人较技多用“翻背 锤”取胜,就请马教他这一拳势,并出资在崇文门外蒜市口西路北开了一间煤 铺,由马自主经营,作为酬谢。
马维祺为了印证自己习练的武功,常与人较技切磋(这在当时是很平常的 事)。有这样一个故事:马维棋除平时摇煤球做生意外,就是围着煤堆转圈练八 卦掌。当时一位练武的朋友常见马转圈,遂问道,你整日里转圈,能把人转倒 (打倒)吗?马应声答道,你试试看。那人便站在煤堆旁挡住马转圈的路线。马 运动中挨近那人横向一拨,使其跌出丈余。此人不服,爬起后便向马扑去,马 仍是一拨,又使他跌回原地。如此而已,也只是点到为止,谈不上动辄“毒手 伤人”。当时北京城是“天子脚下”,号称“首善之区”。马维祺虽然武艺出众, 若“动辄将人打伤致残”,官府岂能袒护一个摇煤球的平民百姓。
根据某人所处的地理方位而称为“霸天”的,这种叫法,源于清末的评书 《黄杨传》、《彭公案》,原系对威震一方的武师的美称,是褒义。而其演变为 贬义称谓,则是近几十年的事。百年前用“霸天”来称呼一个行止丑恶的人是 不可思议的,况马维祺久居北京城南的花市、蒜市口一带,即便是赞他,称做 “东”霸天也是不妥当的。
那么,马维祺是怎么死的呢?原来他为了练习轻功,屋门前置一横铁杠, 出入屋门时都要从铁杠上越过。一日不慎,跨越时纵得低了,骑在铁杠上将肾 囊路伤,以致肿胀溃烂,不治而死,说他为一沙姓老人用“朱砂手”打死是没 有根据的。
近代武侠小说远溯唐人传奇、宋人话本,近绍于明代《水浒》,肇始于清季 公案侠义小说。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侠义小说之在清,正 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历七百年而兴者也。”这类“揄扬勇侠,赞美粗 豪”的平民文学,迭经评书艺人的精湛表演,文人墨客的整理出版,在民间流 传极广,影响很大。
民初,向恺然(不肖生)、陆士谱等人揭开了近代武侠小说的序幕。随后, 还珠楼主(李寿民)、郑证因、宫白羽、顾明道、朱贞木、王度庐、徐春羽等人 相继崛起。他们以生花之笔,推陈出新,各具特色,形成了近代武侠小说的黄 金时期。其中以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三家影响最大。还珠楼主步《西游记》、《封神演义》之后尘,写出了长达四百余万言的巨著《蜀山剑侠传》,创 造了一个超现实的神奇世界,将儒、释、道各家思想和境界,巧妙地融化在这 个神奇世界中,谈玄述异,活色生香,直似“七宝楼台,炫人眼目”。台湾作家 白先勇先生在《蓦然回首》中写道:“还珠楼主的大著《蜀山剑侠传》,从头 到尾我看过数遍,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巨著,其设想之奇,气派之大,文字之 美,冠绝武林,没有一本小说曾使我那样迷过。”
如果说还珠楼主的作品是“出世”之作,是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了一群 不同凡俗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那么,宫白羽的小说则可谓“入世”之作。他 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写的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借武林中的恩恩怨怨, 揭露旧社会里尔虞我诈、见利忘义、欺压良善的丑恶行为,赞扬和歌颂见义勇 为、扶危济困的美德。《近代中国武侠小说名著大系》编纂者叶洪生先生认为: “天下之妙文,无有出白羽之右者。而其刻画心理之细,口语运用之精,即金庸 辈亦将为之倾倒,望尘莫及,何况等而下之者乎。”可见评价之高。
与还珠楼主、宫白羽三足鼎立的郑证因,以描绘武术技击,传述江源帮会 故事和豪客异行见长,为武侠小说开创了另一新天地。后来研究者称还珠楼主 之作为神怪剑侠小说,宫白羽之作为社会武侠小说,郑证因之作为武林技击小 说,是颇有见地的。
20世纪50年代,武侠小说的阵地转移到港、台等地,金庸、梁羽生等把近 代武侠小说推向了另一高潮。在港、台等地的华人社会中,武侠小说继续受到 人们超乎寻常的喜爱。
台湾的叶洪生先生,为使武侠小说不致因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界的漠视而蓬 飘星散,发愤编成《近代中国武侠小说名著大系》一书,收了自20世纪20年 代到1949年间七家二十五种作品,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也使一般 读者得以一睹当年风行全国的武侠小说的庐山真面目。
近代武侠小说为什么能掀起文化巨澜,并一直流行不衰?我认为有以下四 点原因:
一、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明清两代武术的发展日益成 熟,门派繁多,代有名人。挟一技而浪迹江湖、从戎杀敌、保镖授拳、啸聚山 林、隐身市井者大有人在。武侠小说作家把握时机,以江湖人物与武术技击为 媒介,为读者开拓了一个与现实生活不尽相同的另一天地。这当然会使读者流 连其中,乐而忘返。
二、 侠义精神在我国流传久远,深入人心。东周时期墨子“摩顶放踵,利 天下为之”的精神,奔走列国排难解纷的行为,就体现了侠者之风。孔子的学 生仲由“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也是侠义之风的表现。嗣后, 司马迁《游侠列传》,唐人传奇,宋人话本,明代《水浒》,晚清公案小说,莫不把除暴安良,济困扶危,见义勇为,主持公道的品行作为歌颂的对象。像还 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等作家大都身世坎坷,饱经忧患,比较了解人民疾苦, 同情被压迫者的遭遇。因而,能站在广大人民一边,歌颂正义,鞭笞邪恶,利 用“武侠”形象,来表达理想人物的品格。同时,在他们的作品中,又极力揄 扬中国人不当外来侵略者奴才的民族气节。1940年天津《庸报》连载的徐春羽 的《琥珀连环》,就是以葛云飞等人抗英卫国,浴血杀敌的英雄事迹为题材写 成的。这些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内容,无疑会博得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 还、宫、郑等名家大都腹笥渊樟,有深厚的文史功底。他们在巧妙地 运用传统写法基础上,又吸收了外国文学的特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叙事以中国传统小说的形式和技巧为主,故事完整,首尾衔接;情节曲折,富 于变化;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虚实相生,引人入胜,因而,更适合多数读者 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观念。在描绘上,兼收西法,精雕细刻,惟妙惟肖。写实则 刀光剑影,草莽鸣镜,绘声状物,栩栩如生;写虚则奇幻诡谪,嘘虹运剑,驭 风飞刀,真能惊风雨,泣鬼神。
四、 这些作家才智敏捷,有洞察世态的丰富经验,善于把知识性和趣味性 巧妙地结合起来。作者尽量发挥“书外书”、“事外事”、“意外意”、“情外 情”,使之融合于全书之中,如万里长江,奇景时现。读者一书在手,消闲娱乐 之余,还可增长见闻,陶冶性情,了解社会,洞察人情。
作为民俗文学流派之一的近代武侠小说,新中国成立后未再出版,致使不 少佳作散失,作者声名逐渐湮没。武侠小说在正统文学界毫无地位,为学术界 所不齿。50岁以下爱好文学的知识分子,读过还、宫、郑等人作品的恐怕不多。 加之近几年内地大印甚至滥印港、台武侠小说,其中虽不乏自成风格的优秀作 品,但粗俗庸劣之作也不少,因而招来更多的非议,被视为文坛异端和危害社 会之物。
面对这一状况,我们既不应置近代武侠小说之成就于不顾,不分优劣而全 盘否定,拒之于文学殿堂之外;但也不应把这些作品捧上九霄云天,任其鱼龙 混杂,自由泛滥。应当看到,由于时代的限制和作思想水平的局限,即使是 名家的作品,在某些方面也有不足之处甚至严重的缺陷。因此,应当加强这方 面的研究工作,适当再版一些优秀作品,禁止滥印庸劣之作。青少年是武侠小 说的主要读者,应给以积极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要组织有志于此的作者编 写适合现实国情的新型武侠小说,为发展中华武术,弘扬武德,为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服务。
《十二金钱镖》是三四十年代名噪一时的武侠小说,然而这部蜚声艺坛的巨 著,却饱含着作者宫白羽的无限辛酸尸反映了旧社会一代文人的悲惨生活和穷 愁潦倒的写作生涯。
宫白羽(1899-1966)原名宫竹心,“白羽”是他撰写《十二金钱镖》时 用的笔名。他祖籍鲁东,长寓平、津,父亲是北洋军中的一个军官,“复辟之 役”的转年去世,全家生活重担就过早地落在了宫白羽的肩上。酷爱文学的宫 白羽只好辍学到邮局当分拣工人,用微薄的薪金养活老母和幼弟弱妹。1919年 “五四运动”,震撼着所有知识青年,在饥饿线上挣扎着的宫白羽自然也不例外。 他为时代号角所激励,刻苦自学,极想投身于文学事业,成为新文学运动中的 一员。为此,1912年夏,他投书作家周作人,讨教创作小说的方法,意外地得 到了鲁迅先生的复函(周作人因病到西山碧云寺休养,故由鲁迅先生代复),从 此鱼雁往复,讨论文艺。以后白羽根据英译本翻译了五六篇契诃夫的小说,由 鲁迅先生修改后发表于北平《晨报》副刊。后来白羽当了记者、编辑,又陆续 写了多篇同情劳苦大众,揭露社会黑暗的短篇小说,以及宣传抗日救国的杂文, 在文坛上渐露头角。
1937年春,白羽借地养病,执教农村。“七七事变”后,携眷再返天津。 既不愿当汉奸,又无其他谋生之术的宫白羽在报社编辑约请下,开始从事不屑 写又不得不写的武侠小说,在穷愁潦倒中为向堵而赶铸金钱十二,写辽东大豪 飞豹子袁振武,少与江南名镖师“十二金钱”俞剑平同堂学艺,因师门越次传 宗,遂启衅端,暮年率众南下劫镖而引起的层层波澜。
倚伏之数,往往是人们意料所不及的,这部作品却获得了极大成功,受到 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戏剧家翁偶虹撷其主要情节改编为京剧,由著名京剧 演员唐韵笙主演于上海天蟾舞台,连卖满堂,客观上又为此书做了艺术广告。 从此宫白羽与还珠楼主(李寿民)、郑证因鼎峙而三,成为煌赫一时的武侠小说 大家,掀起了近代武侠小说创作的巨澜。
《十二金钱镖》一炮打响,先后有十余家报刊前来约稿,白羽遂以《十二 金钱镖》为主体,向上延伸写了《武林争雄记》及其续集《牧野雄风》(称为 《钱镖前传》;向外延伸写了《血涤寒光剑》及其续集《狮林之鸟》、《毒砂掌》 (称为《钱镖别传》);向后延伸写了《联镖记》及其续集《大泽龙蛇传》(称 为《钱镖后传》)。以上统称《钱镖四部作》,为我国武侠小说系列作之肇始。 另外,他还写了《偷拳》、《子午鸳鸯钺》等十部小说。《偷拳》已由长春电 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神丐》。
白羽毕竟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虽在日寇铁蹄踏之下,为生计所迫撰 写武侠小说,却不同凡俗,以愤世嫉俗之心寓教于乐,写出了自己的风格,他 的书终于成为这类小说中的出色之作。他虽然也写“武侠”,但不同于旧侠义小 说中的侠客义士,而是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借武林中的恩怨,揭露旧社会的黑 暗现象和丑恶行径,歌颂济危扶困、见义勇为的美德。他的小说里没有诲淫诲 盗、荒诞不经的情节,而是着重写符合人情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书中形形色 色的角色,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而非“超人”。不管情节如何迂回曲折,始终 以同情弱小,反抗强暴为主要“题目”。《十二金钱镖》中“杨、李缘”可为代 表。壮士杨华负气逃婚,先遇误中奸计而被匪徒打伤的一尘道人于鄂北,目睹 不平,拔刀相助,扶伤救死,荒村觅药,逆旅葬尸,远道投书。在夜走鲁南途 中,又邂逅故人肖承译,仗义助友,飞弹惊冠,拯救出被大盗掳走的少女李映 霞。白羽把杨华的侠义行为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是作者写杨、李二 人的纯洁情愫、高尚品格,更见神采。
清末,民生窘迫,政败吏贪,绿林豪客蜂拥而起,商旅几为裹足,于是走 镖这一特殊行业,日见兴旺。保镖、劫镖、觅镖、夺镖的描写,虽屡见晚清 侠义小说中,但大都情节简单,文笔平庸,实不足以反映出这些干“刀尖上营 生”者的生活。宫白羽的《十二金钱镖》及其续作弥补了这一空白。通过作者 的精彩描绘,镖客们粗犷豪爽的性格,仗义相助的美德及保镖途中波诡云谪的 惊人场面,无不跃然纸上,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晚清镖行生涯的画卷,再现 了镖客们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
宫白羽的《十二金钱镖》及其续作,多为章回体,外形虽旧,而作者的写 作态度、文学手法却是新的、健全的。他借鉴大仲马等西方名家笔意,结合传 统文学的技巧,将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自成一格。他的小说故事生动,情节 曲折,婉约多姿,动人心弦,既有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战斗场面,也有秋水 莹明、春江流畅的抒情意境。
武打是武侠小说中不可缺少的描写,白羽小说中写武打的场面并不太多,有 的也是为刻画人物、发展情节服务,不是为武打而武打,为热闹而武打。《十二 金钱镖》主要描写武打的场面,集中地表现在俞剑平秋夜荒郊斗技讨镖几回里。 作者运用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的艺术表现手法,既展现了这位江南名镖头 不同凡响的绝技,也揭示了俞剑平老谋深算,拟化敌为友的善良性格。
《金钱镖》及其续作问世后,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和推崇。1943 年7月《新天津画报》连载巴人的评论文章,赞誉白羽是“在许多北派的武侠 小说作者中,最为人所推崇的。”记者叶冷在《白羽及其书》中说:“白羽的书恰可与英国的传奇作家斯蒂芬茹相比。他的书能够沸起读者少年血。”当代作家 冯骥才著文说:“白羽是有才华的作家……作品多借武林中恩恩怨怨,发泄对 世态人情的感慨,余味犹浓。”香港著名通俗文学作家梁羽生非常推崇白羽的作 品,他以《白羽小说丛书》之名,出版过《十二金钱镖》等书,扩大了白羽作 品在海外的影响。
宫白羽在穷愁潦倒中,为生活所迫赶写的《十二金钱镖》,虽为他赢得了武 侠小说大家的桂冠,获得众多读者的欢迎,但他却一直引以为恨。他在《话柄》 中写道:“一个人所已经做或正在做的事,未必就是他愿意做的事。这就是环 境。环境与饭碗联合起来,逼迫我写了些无聊文字。” 一个具有正义感、富有才 华的作家,报国无门,不能走鲁迅先生指引的路,为生活所迫,卖文活命,写 谀世媚俗之作,是旧文人的悲惨之处。白羽的一位老友曾作诗赠他:
弹铁长歌足信豪,淋漓大笔写荆高。
炉边沉睡无名姓,万古轻轻一羽毛。
是赞美,也是惋惜,更是宫白羽在黑沉沉的旧社会愁铸《金钱镖》时矛盾 心理的真实写照。
曰朱楼主其八
中国近代武侠小说,作为民俗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自20世纪20年代兴 起以来,不少作家能远承唐人传奇、宋人话本之正脉,近纳西方文学写作之技 巧,以大众喜闻乐见的章回体为形式,抒发恢诡恣纵的想象,成为广大读者喜 爱的“童话”。
在这一文学领域里,大体上有“写实”和“务虚”两大流派。它们鸳陈并 行,二水分流,形成近代武侠小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务虚”流派应苜推 还珠楼主,他的代表作是《蜀山剑侠传》。此外,尚有《青城十九侠》和《云 海争奇记》等。
还珠的小说似乎渊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和《聊斋志异》。但这些 作品融侠义、武技、剑仙、妖魔于一炉,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并不与以往的 志怪、神魔小说雷同。他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精奇的构思,浩瀚的气魄,创造了一个超乎现实的神奇世界,而想象之丰富,包罗之繁杂,文字之精美,卷帙 之浩繁,大有超逾前人之势。表面上看,还珠的作品不外嘘虹运剑,驭风飞刀, 山魅海魅,斩蟒伏猿,谈玄述异,超旷涉奇,好似十分的荒诞。其实,他的小 说同《聊斋》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谈狐说鬼,仙山冥域,来彰表游侠,弘扬 义烈,鞭挞邪恶,揭露黑暗,抒“孤愤”之情,并非无聊帮闲文字,或平庸的 宣扬封建迷信之作。还珠的笔下,亡明孤臣,武林豪士,洞府仙侣,深闺丽姝, 游戏人间的剑侠,潜伏幽谷妄肆凶残的妖魔,以及正邪斗法,天人交战无不栩 栩如生,跃然纸上。由于他的小说文笔隽秀,故事生动,情节曲折,气势磅礴, 整个作品宛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深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当代作家白先勇 在《蓦然回首》一文中写道:“还珠楼主的巨著《蜀山剑侠传》,从头到尾我 看过数遍,这真是一本了不起的巨著。其设想之奇,气派之大,文字之美,冠 绝武林,没有一本小说使我那样迷过。”
还珠主不仅以作品变幻离奇著称,而且他本人的经历也充满浓郁的传奇色 彩。他原名李善基(曾用名李寿民、李红),1902年出生于四川省长寿县一个书 香世家。父亲李元甫,光绪年间曾任苏州知府,因不满官场黑暗而弃官返里, 教书为业。母亲系苏州人,亦精通文墨。不幸的是还珠生辰属虎,又是寤生 (母亲睡梦中生的),因而也像春秋时的郑庄公那样遭到母亲的庆恶,视为“恶 煞星”,稍不如意,非打即骂。幸而父亲爱子,视若掌珠,悉心调教。还珠三岁 开始读书写字,五岁吟诗作文。在双亲的不同教养下,他既能专心致志读书, 做事又能吃苦耐劳,养成了不畏艰苦,做事做到底的良好习惯,为日后的笔墨 耕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12年还珠的祖母去世,为给祖父做伴,他破留在祖父身边跟一位王秀才 读书。王先生教课之暇常带还珠到峨眉、青城等山游览。探幽采秀之余,还给 还珠讲了很多人文景观和美丽动人的传说。还珠成年后又到过不少名山大川, 得睹各地奇风异俗。这些经历,无疑为他日后著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还珠12岁那年因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远奔苏州投亲,还珠得 以借地读书。22岁时为了全家生计,他又只身北上天津谋生,先后在旧军队及 邮局做事。当时天津某银行董事长也是四川长寿人,家资豪富,子女需人教育, 拟觅一家庭教师,经人介绍还珠做了这家的西席,教授国文和书法。他的才学 受到董事长全家的器重,董事长的二小姐更为还珠的品貌所倾倒。阔小姐爱上 穷书生,固然是一段文坛佳话,令人羡慕,但在以门第金钱为重的旧社会,难 免好事多磨。首先遭到小姐家长的反对,不仅辞退了还珠,还禁止女儿外出, 以断绝二人来往。好在这位小姐情志弥笃,巧妙地利用父亲的轿车继续和还珠 传书递简。在父亲上班前,小姐将信用橡皮膏贴在轿车牌的背面,轿车开到银 行后,还珠便悄悄将信取走,回信时也用同样的办法。这样,反对女儿婚姻自 由的父亲竟成了女儿的“邮差”。后来还珠还以这段非同寻常的爱情生活为题 材,写过一部小说《轮蹄》。可惜流传不广,罕为人知。
“轿车传信”被发觉后,女儿受到父亲的痛责。可这位二小姐颇有勇气,只 带了一身换洗衣服和一元钱,就毅然离家出走。从此和还珠过起清贫的生活, 成为还珠的忠实伴侣和创作的积极支持者。
为了报答妻子的深情厚谊,还珠想办法筹款,以便把婚礼办得隆重些,适 值天津《天风报》急需连载小说,社长沙大风久闻还珠文笔,遂亲自造访约稿, 于是风靡一时的《蜀山剑侠传》问世了,时值1932年间。从此,“还珠楼主” 这个与爱情息息相关的笔名开始见于报端,他的本名李寿民反倒鲜为人知了。
《蜀山剑侠传》连载后,《天风报》发行量猛增,热心的读者亦整天企盼 下文,使还珠欲罢不能,只好在“蜀山”精耕细耘,致使绵延5。余集。后来他 又陆续写了《青城十九侠》、《云海争奇记》、《大漠英雄》等数十部小说,约 四千多万字,卷帙之多,为同时代武侠小说家之冠。还珠楼主遂成一代名家。
还珠楼主不仅文奇,经历奇,写作方法亦奇。他不是伏案执笔写作,而是 口述,如讲故事般一句句说,由别人逐字记录,整理成篇。他的创作高潮是抗 战胜利后,移居上海之时,应正气书局老板陆宗植之邀创编小说,书由正气局 独家出版,同时还为别家报刊撰稿,因此写作量很大。由于“七七事变”后, 还珠在北平拒绝了日伪要他到敌伪电台任职的聘请,被关押了 70余天,受尽酷 刑,甚至曾向他眼睛里揉辣椒面。他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已不能再写蝇头小 字,所以后来的写作都是由他口述,别人记录。还珠每日午饭后,在房间里踱 步口授小说,两个秘书轮流记录,常常工作到深夜。即使是口述,他也能准确 地掌握每部小说内容的进度和章节段落。当这部小说告一段落后,再口述另一 部小说的续文,由秘书分别记下,他过目修正后,再分寄报刊、书店,汇编成 书。
还珠楼主不仅撰写武侠小说,而且还是一位京剧剧作家。他和四大名旦之 一的尚小云友谊挚厚,尚派名剧《汉明妃》、《林四娘》、《墨黛》、《青城十 九侠》等剧本都是还珠编写的。著名武丑叶盛章的代表剧目《酒丐》,也出于还 珠之手。新中国成立后不能再撰写武侠小说了,他就专心编导剧本,先后在上 海天蟾京剧团、总政京剧团、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担任编导工作。此外,还 珠还工于诗词,书法也颇见功力。
还珠晚年患脑溢血造成左偏瘫,病榻之上又兴起撰写长篇历史小说《杜 甫》,由秘书侯增记录,一年后完成了初稿。遗憾的是,不久他就离开了人世, 享年59岁,恰与杜甫同寿。
在旧知识分子中,还珠楼主不愧是一位奇才。他的作品虽有糟粕(如宿命 论等)夹杂其中,但毕竟瑕不掩瑜。他的小说能长期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就 是证明。还珠楼主的小说作为中华武术文学的一个侧面,对弘扬中华文化,反 映武林生涯,促进武术发展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的。其写作艺术更是值 得研究和学习,不能因为是章回体的武侠小说就换弃于文学殿堂之外。现在国 外和港台已有人在研究还珠楼主的作品,我想,在不久的将来,国内研究还珠 楼主作品的人也一定会多起来,其作品也将长久地流传下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武侠小说的兴盛时期,继还珠楼主、宫白羽而起的郑 证因,他以《鹰爪王》闻世,得与还珠、白羽齐名,宛如三星在天,声光灿然。
郑证因(1898-1960),天津人,名汝霜,证因是号。幼年家贫,只在私塾 读过几年书,对旧学有较深功底。于诗词歌赋、医卜星象、俚习民俗都有研究, 称得起是一位杂家。他还是武术爱好者,曾在太极名家许禹生主持的北平市国 术馆学习太极拳,还参加过公开表演。20岁后在天津教私塾,开始于笔墨生涯, 曾写过《女侠黑龙姑》等小说,由于写作平平,成就不大。1937年冬,宫白羽 隐迹津门,为生计所迫应天津《庸报》社长何海鸣的邀请,为之撰写《十二金 钱镖》。白羽不懂武术,适值郑证因赋闲,就请他帮助武打设计。如飞豹子范公 堤劫镖一场的精彩武打描写,就是先由郑氏表演出双方搏斗技击招数,再由白 羽给以艺术加工。通过一个阶段的合作,白羽逐渐学会了技击招数,郑证因也 学习了白羽刻画人物铺陈故事的写作技巧。1943年郑氏应邀为北平米复昌主办 的《369画报》撰写《鹰爪王》,一炮打响,被读者赞为“超技击派的杰作”。 郑氏从此声誉鹊起,正始步入武侠小说作家行列。到1948年共写出长、中、短 篇武侠小说88部,侦探小说2部,是位多产作家。
在这八十多部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仍然要属《鹰爪王》。这部正、续集 达二百多万字的宏篇巨著的最大特色,是作者以雄浑的气势、酣畅的笔意,绘 制出一幅美善丑恶同在,真伪虚实共存的江湖豪客众生相。《鹰爪王》既被誉 为“超技击派的杰作”,武打场面自然是该书的重点。郑证因由于熟悉中华武术 及其轶事秘闻,书中人物过招较技一扫旧习,自辟蹊径,别具一格,形成脍炙 人口的“郑派”武打。其特点之一是虚实结合,神形兼备。书中武打场面之多 是其他同类小说难以比拟的,武打场面虽多却不雷同,而是结合故事情节人物 身份,或大打或小斗,攻防合理,虚实相生,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
的技击特点。其次奇兵异器,内外功夫如数家珍。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功法纷 纭,门派繁多,兵刃暗器形形色色,很多被郑氏在书中派上用场。第三是把轻 功提纵术的描写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登山胜猿 猴,蹿涧赛飞蛇,捷如飞鸟凌空,轻似飞絮坠地。这种风格一新的武打描写不 仅当年风靡一时,而且对后来港台等地的武侠小说影响也很大,从他们的作品 中,还可看到“郑派”余韵。
清代是一个民间帮会组织的兴盛时期,对其内幕知者少,道者寡,遂给这 些组织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郑证因对帮会组织绿林道的门槛、切口(黑话)、 帮规等都很熟悉,写来真实动人,给小说增添了可信性和可读性。郑氏还用少 量篇幅向读者介绍了医卜知识、民俗俚习。像写万柳堂治疗疑难杂症,述说病 因,循经取穴,真实而有所本;胡玉笙乔装术士 “踏青子、斩盘带推包”(即 串茶馆、相面带治病),谈相说命旁敲侧击,俨然一副术士嘴脸;望江港夏侯英 雇驴代步、脚夫的生意经;天目山众猎人旷地聚餐,一派桃源美景。类似的描 写夹杂在铁马金戈刀光剑影之中,不仅不生硬累赘,读来反而有“柳暗花明又 一村”之感。
《鹰爪王》虽系长篇巨著,但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中心矛盾也比较单一。由 于作者充分运用了评书的传统手法,更多地发挥了 “书外书”、“意外意”、 “情外情”、“事外事”、“追昔年之云,补今宵之月”,铺排情节渲染意境,奇 峰险象穿插得法,竟构成一部情节复杂、曲折跌宕的洋洋巨作,读后不能不为 郑氏写作技巧之高超所倾倒。在文字上郑氏以平话为基础,适当吸取西方文学 技巧,绘声状物近似白描,渲染气氛寥寥数笔,勾勒环境简练明确,于平易中 见异彩。凡此都是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武侠小说作家之处,也是他胜过别人的 地方。看他的小说,如睹一幅江湖风物画卷,墨色淋漓,韵味无穷,因此有些 评论家赞誉郑证因是“纸上江湖”,可谓知音之言。
郑先生为人耿直谦和,同情幼弱,鄙视强,半生坎坷,卖文度日,照顾 病妻十余年如一日,为人称道。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北京通俗出版社、河北省保 定市某校图书馆等单位任职。I960年病逝于保定。
浏览1,1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