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梅墨生先生要为他的太极拳师傅李经梧老先生出版《李经梧太极拳 功学术论文集》,这是一桩颇有见地之举。太极拳自清季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前贤之后,业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引文入武”、“引雅入俗”将传统 优秀文化融于太极拳艺之中,把单纯的技艺型长拳十三势升华为健身御侮和陶 冶品德的高级拳艺,太极拳从单纯的技艺型走向学术和技艺型的新时期,从事 太极拳活动的人士不再是赳赳武夫“拳把式”,更多的是富有文化修养的儒雅之 士,他们把太极拳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予以深入的研究探索,李经梧先生就是 个中翘楚。正是看到了这一亮点,梅墨生先生才以“太极拳功学术论文”来做 纪念文集的命名。旨在标明李经梧先生是以学者的姿态来研习太极拳和从事太 极拳教学活动的,有别于以此牟名求利的拳师。

李先生的经历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李经梧先生祖籍山东掖县,14岁到哈尔滨谋生,为了和疾病抗争,遂与武 术结缘。17岁拜刘子源先生为师习秘宗拳。27岁拜赵铁庵先生为师改习吴家太 极拳。20世纪40年代于北平又拜杨禹廷先生为师继续研习吴家太极拳,并从师 叔王子英先生研习推手。后又拜陈发科先生为师研习陈式太极拳。后来由于工 作需要又学了杨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的手法和劲路;此间他还向胡耀贞先生 学过内功。胡先生是山西人,在太原曾跟张钦霖老师学过太极拳和“金丹派” 的内功吐纳术。李先生悉心揣摩各家太极拳之长,博而采之,融为一体,形 成自己的风格。他走架打手具有身架工整,雄浑柔韧而又洒脱;听劲至灵, 应变至速的特点。为了发挥太极拳的社会效益,1962年在张天戈的协助下整理 了《太极内功》。1990年八旬寿庆之后,又在弟子们协助之下编成《李经梧传 陈、吴太极拳集》,将数十年练拳教拳心得付诸文字,遗泽后学,为弘扬陈、吴 两派太极拳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随着岁月的变迁,随着练习太极拳的人士日益 增多,流通区域日益广泛,李老师的教学风范和其著作也曰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影响深远。

李经梧先生并非出自太极拳世家,也不是职业拳师,为何能取得如此卓越 成就?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我认为这是和他的文化修养分不开的。 他虽然不是文化人,没有在高等学府读过书,但是他长期在北京居住,深受华 夏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使他养成了勤于学习、敏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创业精 神,使他走出旧时代拳师的阴影,步入学者的殿堂。了解他的人赞誉他技高德 更高,实非偶然。据说i958年受国家体委之托,由他和李剑华、唐豪、顾留 馨、陈照奎等先生共同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时,因他是陈发科老师的早期 弟子拟采用他的拳照,李先生却建议用师弟陈照奎的拳照。由他执笔参与编写 了部分书稿。后来书出版了,在编者名单中却没有列李先生,李先生也没争执。 这种视事业高于个人名利的心态,正好证明了他的品质高尚,如果没有良好的 文化素养是不容易处理好这些事情的。

艺不宗一,转益多师,博采多取,融会贯通,也是李先生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武术界宗精于一家为善者多,而顾先生于陈、吴二家太极拳外,还对杨、 孙二家太极拳也有接触,从而广收博取,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又不屑树立新帜、 另辟门户、自我张扬,这种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进取精神,谦虚务实的美德 极为难能可贵,也是后人值得研讨和继承的。

毋庸讳疑,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太极拳多种功能的开发,太极拳界也出 现了一些怪现象,把太极拳庸俗化、简单化、神秘化、家族化,甚至伪造拳史、 自我吹嘘,一塘净水沉渣泛起无疑会阻碍太极拳的健康发展。太极拳之所以是 中华武术中的瑰宝,是因为它不仅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它的拳理教学 更展示了我国的文化精髓、伦理道德以及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如果把它视为 个人牟名求利的“商品”,不择手段地对拳史拳理予以篡改和曲解,这对太极拳 实际上是一种玷污和亵渎,这就迫切要求人们在太极拳研究方面要认真务实, 要树正祛邪,要通过介绍太极拳史上德艺双馨的太极拳家,弘扬传统美德。更 多的研求太极拳艺者不仅要学习技艺,更要提高本身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 政治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品德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学好富有中华文化内涵 的太极拳,才能如李经梧先生这样博采众长、发扬传统,与时俱进,为人民福 祉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有益贡献。

感谢梅墨生先生为纪念他的老师李经梧老先生出版这部学术论文集。通过 这一盛举,让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认识李先生的拳艺和道德风范,让更多的太 极拳家向学者太极拳家这一目标迈进,把太极拳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更紧密 的结合起来,走向世界。 .

1985414日全国政协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已故著名 爱国将领胡景翼先生逝世60周年,从而,使我想起了胡将军提倡武术,以武会 友的一段往事。

胡景翼将军所部原系陕军于右任先生靖国军的主力,19224月,第一次 直奉战起。他率领部下(暂编第一师)随冯玉祥将军出陕经豫移师河北。1924 年助冯玉祥组织国民军任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忠实 地推行孙中山先生制定的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威震中原,开创 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不幸壮志未酬,于19253月逝世。

胡景翼将军不仅有功于民主革命,对武术事业也大力倡导,颇有建树。胡 将军体貌惊人,如半截铁塔。一般战马都难以驮负。行军常骑一匹高大健骡。 他本人的武功也很好,常和武术界知名人士切磋技艺。1923年他驻军冀南重镇 邢台,当地有名的武师如梅花拳名家王湘林,太极拳名家李宝玉、郑宝庆诸先 生都是他的座上客。其中李宝玉才30多岁,而声望较高。胡将军久慕李宝玉是 大名鼎鼎的太极拳前辈郝为真老师的学生。一日二人促膝谈拳,胡将军一时高 兴,提议和李宝玉先生过过手。李宝玉本是一介平民,当然不敢和拥有重兵的 胡将军比武,就一再逊谢。胡将军坚持要比,李宝玉无奈只好允诺。胡将军脱 去外衣。二人来到院中你来我往,较量起来。一连三五个回合,李宝玉只是化 解而不还手,胡将军有些不耐烦了,大声说:“李先生您是不是看不起我胡某, 如再不还手,那就不够朋友了。”李宝玉看胡将军态度诚恳,作风平易近人,就 点头笑答:“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请将军进招吧!”此时,胡将军一个箭步纵 到李宝玉面前,出手虚晃,右掌劈面打来。李宝玉侧身捋化来掌,胡将军身不 由己地往前一倾,随即赶紧挺身站稳。就在这一霎那间,李宝玉一个“懒扎 衣”,双掌在胡将军胸前一按,胡将军不禁往后连退数步,坐在地上。这一下可 把周围的护兵吓坏了,有的赶忙过来搀扶胡将军,有的拔出手枪就把李宝玉给 包围起来。胡将军见状大声喝斥道:“你们要干什么,我和李先生是以武会友, 管你们什么事,还不退下!”喝退了护兵,他走过去檄佩地拉住李宝玉的双手连 声称赞着说:“李先生真是名不虚传,不愧是郝为真老师的高足。”从此,他和 李宝玉等武术界朋友的交往就更亲近了,后来他移师河南,还邀郑宝庆等人同 去郑州。

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邢台地区不少武术界老人还常谈起胡景翼将军这 段以武会友的趣事。怀念将军的高风亮节。

李赤畲与“弹弓歌"

清末广平府李亦畲先生是武派太极拳的一代宗师,他的力作《太极拳小 序》、《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著名拳论早已脍炙人口。可是老先 生学有一手打弹弓的绝技和《弹弓谱》传世,知道的人可能不多。本文就此略 作介绍。

李亦畲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和他的胞弟李启轩都是举人,世人尊称他为 “李大先生”。亦畲中举后应河南巡抚郑元善聘请“参赞戎机”,所以在当时是比 较有名气的绅士。他素好交友,颇有孔北海(融)之遗风。

有一年一位河南籍的中年壮汉风尘仆仆地前来投奔。这位河南壮汉来广平 府谋生,闻听李亦畲先生武艺超群、义薄云天,故而造府拜谒。李先生与他攀 谈之下,才知来人姓张,河南登封县人,素习拳棒,打得一手好弹弓,白日能 打天上的飞鸟,夜晚可打数丈外点燃着的香火头,百步之内百发百中,江湖人 送美称“弹弓张”,曾经当过镖师。现在刀兵四起,关山阻塞,再无法以保镖为 业,所以才来投奔李大先生。自古道惺惺相惜,二人都喜爱武技,谈得十分投 机,李大先生遂款留这位不速之客在他乡下庄院中住下。他们常在一起切磋武 技,闲话江湖趣闻。李大先生教张某太极拳,“弹弓张”教李大先生打弹弓。

打弹弓就是用弓发射弹丸,是一种远射武器,可不用交手而收攻杀之效, 其历史比弓矢还要早一些。《吴越春秋》、《庄子》等书中均有记载。通用弹 弓多以南竹做胎,外为牛筋,内裱牛角,首尾长18拳。弓弦为鹿脊筋丝和人发 杂丝等混合制成,一般是双弦,便于兜住弹丸。旧时弹弓用“劲”这个词来区 别它的功力,一个“劲”为912两,弹弓制成后,缚弓背钩其弦称之,以拉圆为度,看有多少斤,即定为几个“劲”。常用弹弓多为两个半劲,如能用4个 劲的弓,就相当可观了。弹丸多为泥制(黏土和胶制成),也有槐豆煎水捣烂与 黏土、细铁砂、砖面等物混合制成。在古代这是一种比较厉害又便于携带的武 器,所以深受江湖武林豪客的喜爱。

“弹弓张”在李亦畲先生家中住了一年有余,因京师某镖行下礼聘请,才辞 别而去。经过一年多的刻苦练习,在“弹弓张”的细心指导下,李亦畲先生的 弹弓技艺也达到了弹不虚发、百发百中的高超境地。 -

李大先生的这手绝技,据说传给了本地一位镖师,武派太极拳传人中却无 一人精娴这一技艺,这实在是一件遗憾之事。幸亏李亦畲先生遗留有两卷《弹 弓谱》,被收入《永年李氏家藏太极秘谱全集》之中,我们尚可从中窥见其所习 弹弓技艺奥妙之端倪。

现借介绍李亦畲先生弹弓技艺之机,把李传《弹弓谱》的主要内容录出, 供精于此道者参考。

《弹弓谱》分上下两卷:

上卷(标题为“第一卷”),计分九节,目次是:弹弓入门歌,十二步位分 配,十二位诀,十二运弓法,又练弓法,十二练弓法,墨平停练的好打必巧法, 弹弓八法诀,破绽高低引。

下卷(标题为“第二卷”),计分十六节,目次是:

又八破明法,破绽远近法,取定立势,又打香头妙法,高平身法,低平身 法,平正身法,正高身法,次高身法,斜高身法,又要法,怀中抱月,准头弓 法,叶里偷桃——此法能打树上之鸟,回头望月(往上打),珍珠倒卷帘。

郝为真,建目艮识英才

清末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名和,为真是他的字,广平府永年县人,自幼师承 李亦畲,精研太极拳术,是太极拳理论奠基人武禹襄的再传弟子。他为人正直, 秉性淳厚,勤奋好学,故获李氏青睐,遂得师门薪传。为了昌大太极拳术,他 中年设场授徒,一帜卓树,先声夺人,成了武林巨擘,顺德府天吉货栈东家申 老福久闻郝老武师的大名,凑巧为真的次子月如在货栈司账,借机重金延请郝 为真来家教子习拳。

郝老武师馆居申家,申家子弟只是早晚前来习拳,平时却很清闲,就常到义和轩茶馆吃茶、下棋。老人性情随和,没有名武师的派头,很快就结识了不 少茶友、棋友。郝为真棋,艺精、棋风高,他以此为乐,从不计较输赢,经常礼 让对手,不叫人家感到窘迫,因此,大伙都爱和他下棋。近两天郝为真发现有 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常站在一旁看他下棋,开始还不介意,时间一长不由注意 上了这个少年。见他赤红脸膛,方面大耳,鼻直颌阔,一双长眉弯曲如月,两 只大眼,皂白分明;身穿细白布裤褂,足着锦袜缎鞋,像是大家子弟。心想 “这少年正在妙龄,不去学房读书,却来茶馆看棋,其中定有缘故。”于是手指 棋盘问道:“这位小友敢莫也爱此道吗?”少年闻言赶忙垂手站好,微露赧色, 嗫嚅地答道:“这两天在这里看老爷子和人下棋,手法高明,舍不得离去;误 了您的雅兴,请不要见怪。”说罢又深施一礼。郝为真见这少年彬彬有礼,谈吐 不俗,益发喜爱,用手一指对面座位,说道:“你既爱此道,想来棋艺不错, 坐下和老朽’杀’一盘如何?”少年忙摇手道:“小子初学,怎敢和老爷子对 局。”郝为真道:“四海之内,皆朋友也,小友请不要客气。”在郝老武师一再 催促之下,少年只好告罪侧身坐下,摆好棋子与郝为真“厮杀”起来,数着之 后,郝为真见少年招法奇特,与众不同,随手挥洒,俱是妙着,不禁暗暗吃惊: “想不到这少年竟有这么高的棋艺!”老头子一时兴起,打起精神,与少年真正 角逐起来,不料一不小心,一步失着,竟输给少年。郝为真拈须哈哈大笑,连 声说道:“好!好!真是奇才。”点手唤来茶馆伙计,买来几色点心,重新泡 茶,款待少年,并向熟人询问少年身世。

原来少年姓李名斌,字圣端,回民,父亲是粮行商人,不幸早亡,只有老 母在堂,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老太太爱子情深,不免过于怜宠,由着他的性 子闹。李斌天资聪慧,不喜读书,只爱舞枪弄棒,又未遇良师,虽学过几手拳 脚,却不甚精,倒把摆棋式、推牌九、掷骰子等赌博本领学得十分娴熟,等闲 人赢他不得。他还爱看“闲书”,什么《大五义》、《小五义》、《大八义》、 《小八义》、《粉妆楼》、《绿牡丹》,都是他的案头读物。少年人原本好奇,模 仿性最大,看这些“侠义小说”入了迷,也想行侠仗义,当抱打不平的好汉。 有一亲戚家的姑娘出嫁后,常受婆婆气。他听说后,当天晚上就溜到姑娘婆家, “隔窗投石”,砸了人家饭锅,以示警告。一次邻家二哥和妻子吵架,二哥打了 妻子两下。李斌一见冲天大怒,抄起一根木棍朝二哥打去,年小手下没准,误 打在二哥头上,顿时头破血流;两口子不吵了,他也吓愣了。二哥双手捂头, 瞋目恫吓,二嫂一边忙着给丈夫包扎伤口,一边责怪他:“我们两口子吵架, 有你什么事! ”他茫然了,觉着“行侠仗义”也不容易。诸如此类笑话,还有不 少,好在他父母人缘好,又都是街坊旧邻,才没有闹出祸事来。这次听说义和 轩茶馆来了一位老者,棋艺很高,不觉技痒,才连日逃学来此观棋。

郝为真听罢,不由哑然失笑,把少年李斌唤到近前,仔细端详。见他仪表 不俗,骨骼端正,体质强健,眉宇间透露出几分秀气,是个可造之材。暗自思 忖:“此子实在难得,可惜少人调教,才终日荒嬉。如能正确引导、授以武技, 定能成为大器,昌大我太极拳派。”于是拉着李斌的手,殷切地说道:“小友! 我有几句话,不知你是否爱听?常言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年纪尚 小,为什么不去上学读书?像这样游手好闲,浪费青春,实在可惜!如再遇上 坏人,误入歧途,弄得身败名裂,更给令堂增加忧虑。你不是喜爱拳棒吗?老 朽倒会两手粗笨拳脚,你如愿学,我可以倾囊相赠。”李斌“福至心灵”,连忙 改了称呼,说道:“师傅说得很对,弟子今后一定按照您的教诲去做。请问恩 师尊姓?”郝为真拈须微笑道:“老夫广平郝为真,你可听说过?”李斌虽然年 幼,却也听说过郝老武师的大名,今天意外相遇,要教自己拳艺,真是喜出望 外。当下就恳请老师到他家中献贽拜师。郝为真道:“这些俗礼免了吧。你明 天下午可到南门外吕祖庙找我,我在那里等你。”

次日下午李斌按时来到南门外吕祖庙。这是一座小庙,背城面河,小桥流 水,垂杨环绕,十分幽静。郝老武师与庙内当家道人也是棋友,这才借地课徒。 李斌见过老师,行了简单的拜师礼,从此,谨遵师训,回到学房读书,按时来 庙内习拳,一切赌博勾当都摒弃了。他读书不成,习武却肯用心,加上资质好, 悟性高,老师一教就会,有时还能举一反三,进步很快。郝老武师非常高兴: “想不到自己垂暮之年竟能收到这么一个好徒弟。”决心把李斌培育成太极高手。

转眼三年已过,郝为真因年迈辞馆返里,就命大弟子韩钦贤定期去李家代 师传艺;李斌也就常到广平拜望恩师,亲聆教诲。他练功刻苦,每天午、 晚各盘架子十趟,又特制铁杆子一根、十余斤重铁剑一把,经常习太极大杆和 太极剑。还常和青年壮士切磋武艺印证师门技法,因而,功夫淳厚,技艺精湛, 有些闻名前来访问的拳师,大都败在他的掌下。某年,有一过路拳师来访。这 位拳师身材高大,专擅长拳,练得臂力极强,招术快,不易破解,江湖上颇有 名声。今见李斌年轻就没有放在眼里,要求过招。李斌推辞不脱,只好把某拳 师请到他家粮店楼上。这楼房五间相连,没有陈设,只在角落里堆放着若干粮 囤,中间很是宽阔,是李斌雨天练功的地方。二人来到楼上,站好脚步,说了 声“请”,某拳师先发制人,揉身疾进,扑到李斌面前,喝了一声“接招!”左 拳护身,右拳照李斌面门捣去。李斌见来拳迅猛有力,不敢大意,矮身用右手 轻轻挪出。某拳师左拳突又穿肘打到,一股寒风直扑面门。李斌含胸转身,左 掌采住拳师左手向自己左方引化,跟着迈步进身,一个“如封似闭”,疾如闪 电,按向拳师胸膛,口中发声,双掌吐力,某拳师应声而起,跌出丈余,头下 脚上倒插在墙角粮食囤里。从此,李斌声名大振,人们都称他“太极李”,本名 倒很少有人提起了。

李斌为了不辜负郝老师一片深情,中年之后,就设场授徒,挑选回民优秀 子弟,授以太极拳术。他和别的武师不同,别人是为了倚此谋生;他是为了昌 大太极拳技,不仅不要徒弟的钱,途拿出钱来赔垫。他择徒严、不保守,很快 教出几个优秀弟子,成了有声望的武师。了解李斌的来历的人看到他能有这番 成就,不禁感慨地说:“多亏了当年郝为真老武师的慧眼识才,调教有方,引 导李斌走上正道,才有了 ’太极李’的今天!”

勺古庆梁”杯酒释怨

听说,有一位练过武术的青年,他的朋友因交女友和别人发生了冲突,他 为了替“哥们拔份”,应邀助拳,参与打架,触犯了刑律,进了监狱。感慨之 余,不禁想起八卦掌名家“估衣梁”梁振蒲先生的一段类似的往事。

这件事发生在清末。梁先生有一同乡好友叫冀葫举,在北京做书画古董生 意,发了财,和沙涡门(东便门)外一个私娼打得火热。一次在私娼家和两个 地痞恶棍发生了口角,对方就要动武,冀朝举怕吃眼前亏,忙说:“要想打架, 咱们定个日期,到时比个高低。今天我只一人,好汉难敌四手,你们就是'碎' 了我,也不算英雄! ”对方一听哈哈大笑,说:“你就是请来铜金刚,铁罗汉, 爷们也不怕!相好的,你说咱们哪里见?”冀朝举说:“三日后,咱们在沙涡门 外’王记’茶馆见。来者是英雄,不来是狗熊!”说罢,匆匆走出,直奔崇外东 大市梁家,见到梁振蒲先把事情始末述说了一遍,然后说:“您得看在同乡好 友的份上,三日后和我走一趟,替我出出这口恶气!''梁振蒲听罢把手一摆,说 道:“这样的事,我不能去!我们习武为的是强壮身体,除暴安民。像这种 “下三滥”(意即低级下流)的事,我梁某如果前去助拳,岂不玷辱师门,被人 耻笑。”冀朝举说:“照庭(梁振蒲的字)弟,您如不去为愚兄撑腰,我今后还 怎么在北京混?只有被人给欺侮死了。咱俩可是老乡,传将出去,对您的面子 也不好看。”梁振蒲暗想:此事袖手不管,也非良策,不如到时席他前去,相机 行事为好,于是就答应了。

转眼间约会日期已到,梁振蒲随同冀朝举来到沙涡门外“王记”茶馆,找 了个座位坐下,要了茶点,一边喝茶,一边等人。原来三日前同冀朝举吵架中 的一人名叫左奎,外号人称“黑蝴蝶”,是这一带有名的地痞恶棍,今天他邀请 了二十来个流氓,各带凶器,躲藏在茶馆附近,伺机械斗。这时见和冀朝举同 来的只有一人,三十来岁,身材不高,穿件蓝布长衫,赤手空拳,像个生意人,当下就没有放在心上,叫别人在茶馆外等候,只带了三四个人大摇大摆地跨进 了茶馆。梁振蒲正和冀朝举喝茶谈话,听见脚步声音,闪目看去,见进来数人, 个个凶眉恶眼,怪肉横生,手执棍棒,不像安善良民。为首一人三十来岁,身 高六尺,膀大腹圆,浓眉阔口,面带凶恶,身穿紫花布裤褂,足登青布薄底快 靴,倒提一口银光瓦亮的鬼头刀。梁振蒲见这几个人气势汹汹,来意不善,就 知道今天这件事,不是三言两语就可解决的,遂安然端坐,好像没有看见这些 人进来似的。“黑蝴蝶”左奎认为买卖人胆小怕事,自己带的人又多,先给对 方来个下马威,打两人一顿,再讹诈几十两银子。想罢用手一指冀朝举,高声 喝道:“姓冀的!今天先给你放放血,叫你知道左爷的厉害。”说罢举起鬼头 刀,“刀劈华山”向冀朝举劈来。这时,梁振蒲一个箭步纵到冀朝举的身前, 轻舒左臂,“青龙探爪”抠住了左奎右肘部的“曲池”、“少海”两穴,拇、 食、中三指稍微用力,左奎不禁半身发麻,“哎哟” 一声,右手一松,“瞠啷 啷”鬼头刀落地。旁边一个流氓看见左奎失手被擒,急忙挥动手中大棍,朝梁 振蒲头顶劈去。梁振蒲微传身躯,闪开木棍,抬右腿用脚尖向对方臀部“环跳 穴”轻轻一点,那人顿感半身麻木,站立不住,倒在地上。这一下把其余的人 都吓傻了,瞠目结舌,呆呆发愣。梁振蒲对左奎说:“朋友,有话慢慢说,何 必拿刀动杖。”说罢松手放开左奎,顺手扶起倒在地上的那人,然后招呼其他人 坐下,说道:“在下梁振蒲,和这位冀爷是同乡好友。我今天前来,可不是助 拳打架的,是来给好朋友解和了事的。诸位哪一位是当家的?”左奎这时才知眼 前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估衣梁”,不禁大吃一惊,连忙站 起,双手抱拳,冲梁振蒲一揖倒地,说道:“在下左奎,匪号’黑蝴蝶’,有眼 不识泰山,刚才多有得罪,还请梁爷不要介意。”说罢又是一揖。梁振蒲一边还 礼一边说道:“久仰!久仰!左朋友的大名,愚下早有耳闻,今日得会,幸甚! 幸甚!前两天您和敝乡友冀爷发生的小小过节,能不能赏给在下一个薄面,揭 了过去?”左奎一来慑于“估衣梁”的威名,刚才见他小试身手,自己就被制丢 刀,如果依仗人多动起手来,恐怕也讨不了便宜;再者,见梁振蒲说话和气, 并不以势欺人,还是就坡下驴的好。于是忙说;“那天怪兄弟年轻,又吃了几 杯水酒,酒后无德,胡言胡语,得罪了冀爷。今天承蒙梁爷解和,敢不从命。 过几天一定和弟兄们登门请罪。”梁振蒲哈哈一笑,一伸大拇指,说:“左爷够 朋友!今天我做东,请诸位赏脸,咱们杯酒联欢,化干戈为玉帛吧!”说罢就请 茶馆伙计帮助买来酒菜,同左奎等人吃了几杯,才同冀朝举告辞走出。

走在路上,梁振蒲对冀朝举说:“冀兄,咱们背井离乡,抛妻别子,来京 城做生意,可不容易呀!这些地痞恶棍大都是亡命之徒,岂能为一不良女子和 他们厮斗!如有闪失,不仅国法不容,也增加家乡亲人的悬念,太不值得了。 今后还请多自珍重,再不要干这种荒唐事情了。”冀朝举千恩万谢,连连点头称

是,从此,果然改邪归正,再不去和坏女人胡闹了。

读者诸君,要知清末朝纲紊乱,社会不宁,北京虽是“天子脚下,首善之 区”,仍有不少地痞恶霸,盘踞一方,欺压良善,为非作恶,受害者无处可诉。 “估衣梁”梁振蒲才小试身手,制止争端,杯酒释仇。今天我国政通人和,有法 可循,如有纠纷,理应依法解决,像本文开始说的那位青年,依仗拳勇,与人 搏斗,扰乱社会治安,结果害人害己,贻误平生,岂不太愚蠢了吗?

清末,北京有个曾以卖翠花(一种缀以翠鸟羽毛的妇女饰物)为业的八卦 掌名家,姓刘,名逢春,人称“翠花刘”,因其祖籍河北涿县,所以又被称为 “涿州刘”。刘逢春相貌丑陋,天资鲁钝,最终却能登堂入室,成为誉满京华的 武林高手,这里讲一段鲜为人知的刘逢春刻苦练功的艰苦经历。

董海川先生于光绪八年去世时,刘逢春还没有出师,会的掌式也不多,但 他没有半途而废,还是像老师在世那样辛勤练功。刘逢春自幼失学没有文化, 为人粗豪不善辞令,加上其主要精力都放到练习八卦掌上,不久就失业了。他 索性靠乞讨度日,一边要饭充饥,一边孜孜不倦地练掌。一日他来到京西万寿 山下,见那里人来车往正在大兴土木。原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破坏后,皇室丧 失了游乐场所。光绪十一年,西太后不顾国危民困,竟挪用海军军费在清漪园 的旧址上重建颐和园。此时工程方兴未艾,工地上各种木料堆积如山。恰逢工 匠们正在吃饭,刘逢春就过去乞讨。负责管理木场的工头正为经常丢失木材发 愁,他见刘逢春虽衣不蔽体,却双目有神,步履矫健,像是个练家子,就问刘 逢春会什么。刘说:“我就会几手粗笨拳脚。”工头一听正中下怀,就叫过一个 伙计和刘逢春摔跤比试。那个伙计赶步上前伸手就揪刘逢春。刘逢春一不慌, 二不忙,等对方的手快挨到自己衣服时,右手一带,下边一个理腿,那个伙计 就来了一个大马爬。工头一见大喜,细问之下,知来人是大名鼎鼎的董海川的 徒弟,于是就把刘逢春留下当差,专门看管木材。刘逢春上任后,巡查练功两 不误,一有空就围着木场转圈练掌。寒来暑往,严格地遵循着董先师生前的教 导,苦苦地练了六个春秋,艺业大进。这一天,他向工头请了一个月假进城看 友。他进城后先到崇外花市四条去看师兄“眼镜程”。程廷华一见刘逢春又惊又 喜,说:“师弟,几年没见,你到哪里去了?我们还以为你死了呢。”刘逢春就 把这几年的情况从头到尾地叙述了一遍,然后说:“师哥,我这次进城,一来 看望您老,二来请您老看看我的功夫练得怎么样,再教我几手。”说罢就在院中 练了起来。程廷华见刘逢春身法轻灵,分外矫捷,不禁暗伸大拇指,连声赞好, 于是就把刘逢春留在他家,代师传艺。刘逢春在程家住了二十多天,后来又到 尹福、史计栋、梁振普等师兄家中看了看,也学了点本领才返回颐和园工地。 又将新学到的东西苦练了三年,直到颐和园竣工,他才被遣散进城。这时他的 武艺已非昔日可比,练的身法奇快,出手迅捷。他会的东西虽不太多,却真正 地做到了 “少而精”,凡是和他比手的没有不服气的。

现在有些人也想学习武术,可是缺乏毅力,不能刻苦学习,拳还没有学会, 就想学器械,想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样样精通,事实上这是办不到的。重温武林 前辈刘逢春先生的学艺经过,对我们也许会有所教益。图片1

浏览9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