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瀛洲的门下多改习太极拳,有的还成为名家。
崔毅士先生在此影响下,趁18岁进京经商之机,拜杨澄甫为师专攻太极 拳。他是杨氏早期弟子,自北而南,追随杨氏多年,凡杨派太极拳、剑、刀、 杆、推手无不尽得其妙。尤其擅长推手,技艺之巧妙,世人交口称赞。崔毅士 先生身躯高大,体格强健,紫面阔颐,气宇轩昂,加以拳技超凡脱俗,青年时 就获有“崔判”之美称。旧时各州府县都有城隍庙,庙中的判官主人生死。从 “崔判”这一戏称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崔师的崇敬之情。
1936年杨澄甫先生去世后,为继承和传播杨派太极拳,崔师先后于武汉、 南京、四川、西安、兰州等地授拳。晚年定居北京,除到中央戏曲学院等单位 教拳外,还组建了 “永年太极拳社”,广传其艺。
1949年初,北平解放,当时我在某干部学校学习。我在家乡学习太极拳时, 就久仰崔毅士老师的大名,到北京后就由先父带领前往拜谒。崔老师住东华门 外大街路南,开一永聚砖瓦铺。1948年冬,崔老师因骑车不慎将腿摔伤,正卧 床疗养,不期这时我闯进他的生活圈中,成了他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学生。那 时,我住在广安门外,只能星期天到崔老师那里学习。练拳地方就在永聚砖瓦 铺账房内,室小如斗,除去桌椅床铺,剩下的地方只有“卧牛之地” 了。然而 我并不感到地方狭小,倒觉得“斗室天地大,和煦春风生”,这和崔老师为人淳 厚、教学有方是分不开的。
要知道跟这样一位闻名全国的太极拳名家学艺,开始我的心情是比较紧张 的,但和他接触后,紧张的心情很快就消失了。崔老师待我如同家人,有时和 我聊天,谈笑风生,不久就使我感到无拘无束了。崔老师知我在家乡已学武派 太极拳(当时称“郝架”或“开合太极拳”)数年,就继续教我武派太极拳,而 未让我改习杨派太极拳。他说,各家太极拳风格、用法虽有不同,但基本要求 则是相同的,学好了都是一样;同时,告诉我,他和邢台李香远先生在刘瀛洲 门下是同学,又是要好的朋友,他由衷地敬服李香远先生的拳艺,就跟李先生 学习了武派太极拳。
崔老师不愧为名师,他的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教拳从体用二字上着眼,他 讲的练法、用法,都是他多年练拳的心得体会,既清楚,又具体,让人易懂易 记。他很少引经据典,使人听后摸不着头脑。如他讲“搬揽捶”,何处为“搬”, 如何“搬”;何处为“揽”,如何“揽”,在走架和实践时,二者如何结合,都讲 得非常清楚。他要我走架时“熟拳生练”,势势有交代,不飘不毛,转换要清 楚,松柔中有力度,走架既要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鼓荡,又要转折分 清,不可含糊,否则,外形虽做到如环无端,实无攻防之力,徒具其形而已。 又说,太极拳非一般拳术,宛如一件艺术品,既有实用价值,又要形体美,二 者结合要好,才能妙造自然,魅力无穷。
一次讲粘连劲,他坐在椅子上,让我站在他的面前,他用右掌轻轻贴住我 的左肘,要我想法抽回左臂,离他而去。于是我就极力想法拿回自己的左手, 可是怎么也摆脱不开,反而如喝醉了酒似的,在他面前前仰后合,听凭指挥, 趋前退后,左右摆动,两腿好似站在一条风雨飘摇中的小舟上,在风头浪尖上 飘荡,难以稳定重心。我对崔老师这手功夫真佩服到极点了。他告诉我王宗岳 《太极拳论》中说“立如平准”,走架打手,时时处处得掌握平衡,稳定自己的 重心,去破坏对方的重心和平衡,要在沾连粘随和不丢不顶中去讨消息。要我 按其所授刻苦用功,自可水到渠成。崔老师的这些教授,使我受益终身。
当时北平刚解放,百废待兴,人民政府还顾不上在群众中提倡武术,许多 人对党的武术政策不了解,对武术运动和前途不明确,可是崔老师根据他对中 国共产党的朴实感情,相信我们党一定会重视武术,发展武术,尤其是对太极 拳的前途,他更是充满了乐观情怀。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我虽然不了解共产 党,但我相信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不会把为人民造福的东西丢掉的。太 极拳是适合多种人锻炼身体的最好的健身术,共产党一定会大力提倡的。鼓励 我好好练拳,将来为开展太极拳运动贡献力量。这种观点今天看来,可能不足 为奇,要知道这是在半个世纪前北平解放伊始,出自一位老武师之口,就十分 难能可贵了。如果对我党没有一定的感情和信任,是不可能有此远见的。事实 证明,不久,人民政府就举办了民族体育运动会,大力开展武术活动,特别是 群众性的太极拳的发展步入一个崭新的普及时期(参阅拙作《太极拳百余年来 发展情况概说》,《中国太极拳》杂志,1994年第1期)。
他卧床养病期间,有不少人前来探望,其中最有名的是阎月川、王旭东二 位老师。他们三人是同门,又是挚友,人称“阎王崔”的便是。即使是这样的 好朋友,每次前来,他都热情款待。友人告辞时,他架着拐杖,或由我搀着送 到门外。他热爱太极拳,终生潜心求索,但从不自我标榜,也无门户之见。他 和我说:不管哪家拳术,都有其独到之处。习武者既要热爱自己本门拳技,不 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更要尊重别家武术,不可妄自尊大。如教我练拳,并 不要我放弃所学,改习杨架,而是在我原来学习的基础上给予深加工,热处理, 使之益臻完美。这一切对于一位在旧社会学拳、教拳多年的老人来说,是很不 容易做到的。
1952年后,崔老师移居朝内南小街,组建“永年太极拳社”,以教拳为业。 除教授传统拳势外,还根据时代需要,创编了杨派42式太极拳,深受广大太极 拳爱好者欢迎,广为流传。崔老师晚年致力于太极拳教学活动,培育出吉良辰、 刘高明、沈德丰、殷建民、吴聘芝、杨俊峰、邱培如等一大批太极拳好手,为 在北京等地拓展太极拳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崔老师哲嗣湘云先生,为京剧名票,不幸英年早逝。长女秀辰(1918—1992)得获家学,新中国成立后助父课徒,曾任北京市武协委员、北京市传统 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长孙仲三,自幼从祖父习拳,敬业乐群,锲而不舍, 有乃祖遗风,曾赴日本等国授课,并于1996年与胞姐崔仲萍一起重振祖业,恢 复北京“永年太极拳社”。外孙张勇涛(1943—)自幼随外祖父学拳,较系统地 掌握了杨派太极拳、剑、刀、杆、推手等技能,成为北京地区振兴杨派太极拳 的主要骨干。
崔毅士老师,这位德高艺殊,.名满武林的老武术家,仍未能幸免于“十年 浩劫”之摧残,于1970年过早地离开了人间。我那时已远离北京,过着住牛棚 的生活,自然无法奔丧。如今借纪念崔老师诞辰106周年之机,书此短章,缅 怀前尘,尚望熟悉崔老师的拳友拾遗补缺,共扬大德。
“五绝老人"好美青
郑曼青先生是蜚声海外的著名太极拳家,他不仅拳艺精湛,诗、书、画、 医也都有较高造诣,因此被称为“五绝老人”。
他早年拜在太极宗师杨澄甫先生门下,随师学艺,由于勤敏,深得杨派太 极三昧,后来又博采诸家之长,学而后化,自树一帜,卓然成家。1949年他主 持湖南国术馆,为了普及太极拳,将杨派老架去繁存精,重新组合,创编37式 简易太极拳;一套拳练下来只需7分钟,颇受人们欢迎。1950年郑曼青开始在 台北市教授太极拳,创办“时中学社”(初名“时中拳社”),60年代,郑曼青 客居美国,在旧金山、纽约等地教拳,并创办“时中文化中心”。40年来在郑氏 及其弟子罗邦桢(现为“时中文化中心”负责人)、徐忆中(现为“时中学社” 社长)等人的努力下,对于推广太极拳,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人们把郑曼青所传的拳势叫“郑子太极拳”,以别于其他太极拳式。
郑曼青课徒非常严格,往往一个姿势就要教学生练好几个月,因此他教出 的弟子大多功力深厚,有的还成为太极高手。像现在在美国旧金山、纽约等地 教拳的罗邦桢,他是郑曼青在台湾的首传弟子。1949年罗邦桢在台大读书时, 因身体羸弱,求治于郑曼青。郑氏认为他的病非药石所能奏功,鼓励他跟自己 练习太极拳,由于郑曼青课徒严格,教学有方,罗邦桢不但身体由弱变强,还 成了太极高手、武术名师。
郑氏教拳的另一个特点是文武结合,教拳之余还向学生讲授四书、老庄、 易经、书法以及处世为人之道;纳武艺于学术之中,以造就文武兼备之人才, 所以他的学生大都是文质彬彬,儒雅有礼,毫无江湖习气。
郑曼青还把教拳和传播中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他说:太极拳是向外国 人宣扬中华文化的先锋,以无力打有力,使之当场认输,口服心服,全世界无 此奇技也;盖必先挫其锐气,然后为之灌输中国之学问,则易如反掌矣!郑曼 青对自己的主张不是光说,还身践力行。他个子矮小瘦弱,气度温文,像个簧 门秀士,但交起手来,中外高手败在他掌下的不少。他的弟子黄性贤原是南少 林鹤拳高手,可是当他和郑曼青比试时,两三个回合就被郑曼青以“四两拨千 斤”的功夫扔出老远。郑曼青另一高足鞠鸿宾曾习少林、形意"八卦等拳术多 年,当他找郑曼青印证技艺时,不但无法碰触郑的身体,而且还被耍得团团转。 经过较量,黄性贤和鞠鸿宾都心悦诚服地拜曼青为师,改学太极拳,后来都成 了太极拳名师。现在黄性贤先生在马来西亚教授太极拳;鞠鸿宾先生在各湾高 雄市担任多处教练场的总教练。
20世纪60年代,郑曼青在美国传艺时,有一曾获世界击剑冠军的法国人要 求与他比试剑术。郑曼青为了扬我国威,弘扬中华武术,慨然允诺,定期比剑。 当时他的朋友姚梦谷也在美国,闻讯婉言劝阻。以为利剑无情,一旦矣手,不 但伤身,而且令名尽毁。郑曼青以当年乃师杨澄甫与一剑士较技实例,证明关 极剑法自有其玄妙处。到了比剑这天,姚梦谷也到场观看。那法国人首先发难, 进步欺身,突前直进,剑似银蛇,倏地刺来。只见郑曼青从容不迫,挥剑应敌, 一剑即压敌腕;二剑直指敌之胸口;三剑即将敌剑震飞。法国岛士不得不俯音 臣服,赞叹太极剑术之神奇。后来他的学生罗邦桢到美国琴地教拳,也效法万 师,每在演讲或表演后,当场邀请几位身强体壮的青年上台试试太极拳的劲蓿; 其中不乏拳击或空手道的高手不相信“软绵绵”的太极拳也能打人,但是一经 接手大都被罗邦桢击出丈外,这时他们才晓得眼前这位吐属文雅的中国人竟然 蕴藏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因此拜他为师学拳的人也就非常之多。当然,除 了学拳外,还要学习一些四书、易经上讲的道理。郑曼青和他的传人这种融拳 技和中国古典学术、传统道德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值得借鉴研究。
郑曼青先生于1974年秋因病逝于台北,他的老友姚梦谷为之撰事略。文内 有这样的评语:“历代学人,擅一长以为世法,已足并辔前贤。昔广文博士三 绝,千古叹为稀有;今之曼青先生拥诗、书、画、拳、医五绝以名世,复治群 经弘往圣之学,奋笔著述,不知老之将至,较诸广文实有过之……”实为至言。
赵堡太极拳在当代得以中兴弘扬,实多赖和庆喜、郑悟清、郑伯英师生三 人之力,其中郑悟清的一生尤其充满着浓郁的传奇色彩。
一、 疗凯痔习#PC Jr
郑悟清初名梧卿,后改悟清,字凤臣。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农历九月 初六日生在河南温县赵堡镇一个半商半农的家庭里。父讳湘,字楚三,在开封 经营合盛布庄。弟兄四人,三人经商,一人务农,均无子嗣。郑湘48岁才得子 悟清,四房只此一子,自然视若珍宝,宠爱异常。过分的溺爱,不规则的生活, 致使郑悟清幼年身体十分虚弱,7岁上又患了 “童子房”,延迟到10岁方入私塾 读书。16岁父亲送他到清化(今博爱县)一家当铺学徒,三年后升任前柜会计。 悟清19岁那年父亲郑湘病故,他悲伤过重,身体日渐衰弱,头发大半脱落,又 因所在当铺事烦任重,积劳成疾,得肺萎吐血症,久治不效,几乎不起,只得 归里调养。悟清的同窗好友李俊秀,是中医世家,又是太极拳爱好者。他认为 郑悟清的病不能光吃药,还得锻炼身体,锻炼身体的最佳手段就是练太极拳。 他一方面为郑悟清诊断治疗,一方面教郑悟清打太极拳。经过三个月的调治和 练拳,大见奇效,沉疳顿去。尝到了练拳疗病、习武健身甜头的郑悟清认识到, 太极拳是身心双修的“神拳”,遂不顾将臻而立之年,正式拜在同村太极名师和 庆喜老师门下学艺,在和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和门弟子中的 佼佼者。
二、 遇明骊•获得传骄
说起和庆喜,也是一位值得介绍的太极拳家。他的祖父和兆元(字育庵), 受业于本镇太极名家陈清平,拳艺甚高。和庆喜8岁跟随祖父练拳到18岁(我 过去在文章中曾谈和庆喜自幼随伯父和父亲练拳。后赵堡一位了解情况的老年 人来信告诉我,和庆喜是和兆元长子和润芝的长子,是长房长孙,何来伯父? 他的叔父和敬芝比他只大两岁,也不可能教他练拳,和庆喜的太极拳是跟他祖 父学的。在此特做纠正,并向这位老同志表示感谢)。和庆喜32岁那年家中生 活拮据,弃农经商,中辍练拳。1928年当时政府大力提倡武术,各地开设国术 馆,年已72岁的和庆喜在当时形势的鼓舞下,为了弘扬赵堡太极,不顾年迈, 用功8个月回忆整理祖传拳法,开门收徒授艺。他有教无类,弟子中年龄大的 30余岁,小的只有10岁,农民、商人、学生都有;他因材施教,因人讲艺,在 短短数年中就教出一大批像郑悟清、郑伯英、柴玉柱、郝玉朝、郭云等各怀绝 艺的弟子,成为日后弘扬赵堡太极拳的中坚力量。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这位教 学有方的老师,称和庆喜所授拳势为赵堡和式太极拳。
郑悟清跟随和庆喜学艺时已是29岁,又加上体质素弱,大病初愈,和老师 就根据他的情况,授以和式“代理架”,拳势架高,步活,圈小,劲捷,养生技 击兼而有之。郑悟清在老师精习培育下,并不因自己年岁已大,体质差而气馁, 而是按照老师要求,除每日刻苦锻炼外(每日走架不少于30遍),还苦练寒暑 两个“百日功”。时值他从事的典当业停业清理,每天有足够的时间练拳,三年 后他转业到山西泽州美孚公司,常住河南会兴镇(在三门峡)。在这里呆了 7 年,环境也较清幽,得以练拳。在这十年间,郑悟清潜心钻研,勤奋练功,终 于攀上拳艺高峰。
在郑悟清学艺期间,有两件事值得介绍。
由于长年战乱,和庆喜教拳时,赵堡已无太多的文字资料。1930年夏,郑 悟清的同学郝玉朝从本村陈桂林(医生,也练太极拳,年岁比郑悟清大数岁) 家借到一本《九要论》,要郑悟清抄写。郑悟清和其长子郑瑞(当时是初小四年 级学生)分工抄写,用了一天多功夫抄了一份。据郑瑞回忆,原件是手写本, 没有作者和抄写者姓名,文中也无太极拳等字句。郑悟浦认为这是一份较好的 参考资料,就拿出让师兄弟们抄写,这就是后来收入某些太极拳书中的《九要 论》,虽非太极拳专著,但有不少内容是练太极拳者可以借鉴的。郑悟清就从中 获益不少。
其次,郑悟清在练拳时结识了一位名驰黄河两岸的“风水先生”安伯一 (泗水人)。风水古称“勘舆”,是一门勘察、选择、修整房舍和墓地的方术,大 约在远古时代就有了从事这项业务的人(如《易经》中就有“利用大作”的占 辞)。后来称精于此术的人为“风水先生”或“勘舆家”。风水作为一种文化, 如果剔除其迷信落后的糟粕,也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如罗盘针的发明家就是古 代的风水先生,后来用于中外航海事业,功莫大焉。其他如房舍建筑与自然关 系、人类生态环境等论述在许多风水著作中都有记载,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 装点自然,天人合一等理论就颇有见地。擅长这一方术的风水先生中有不少文 化高者,安伯一即是一位。郑悟清幼年上学较晚,只在私塾读过几年书,文化 不高,中年与安伯一交好,在文化上得到安氏不少指导,使他能阅读《易经》、 《内经》、《道德经》诸书,并把学习心得融化于太极拳中,这也是他能成为一 代太极名家的重要原因。
郑悟清说:“学好太极拳得有三个条件:一是个人和社会要有安定的环境; 二是有道德高尚的老师,从艺术、武德两方面教导;三是个人爱好而有恒。以上条件具备,大成方可有望矣。”这些话既是他个人习拳的经历写照,也是教学 工作总结,是经验之谈,很有参考价值。
郑悟清在良师益友的教导相助下,经过十年苦练,终于掌握太极真谛,演 拳小巧细腻、速度均匀、柔软灵活,体现了 “以柔为体,以柔为用,以柔克刚” 的拳艺特色;打手则圈小多变,制人而不伤人,所以人多服其拳艺。
虽已掌握太极真谛的郑悟清,这时还是商人,练太极拳尚属“玩票”,虽也 教人习拳,多是业余性质,真正“下海”成为职业拳师,则是接近50岁的事。 1937年日寇侵华,1939年温县赵堡镇也遭到日寇抢掠,郑氏全家移居焦作, 1942年又避地西安。为了生计经友人介绍开始了太极拳师的教学生涯长达46年 (到1981年返回温县原籍止),受教者不计其数,遍及西北数省。因他所授拳势 架高步活,圈小劲捷,速度均匀,人称“和式小架”,为赵堡和式太极拳流行大 西北作出了积极贡献。
郑悟清在带徒方式上,遵循乃师和庆喜的教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 生中士农工学商,遍及各个阶层;岁数大的、年龄小的,为了养生的、为了练 技击的,应有尽有。郑氏则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并能根据各人特点施以不 同的教学方法,言传身教,一丝不苟。如对年老体弱者,教时以养生为主,拳 艺次之,防身技法更次之;如系幼年学者,技击、拳艺、养生三者可以全学, 要求更需严格。郑氏认为太极拳拳艺、养生、技击三者密不可分,但教时要因 人不同,教法分出主次,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较大的成绩。实践证明,这 种因人施教、区分主次的教学方法,是颇为可取的。因此,他才教出一大批拳 艺超群的弟子,成为当前弘扬赵堡和式太极的骨干。如郑氏之女弟子纪昌秀, 后来移居香港,组建“香港赵堡和式太极拳武术(国际)总会”,积极开展教学 活动,成绩斐然,其弟子许玛丽(泰国华侨)1984年在西安国际太极拳邀请赛 上获第二名;其女张万珠,1988年在杭州国际武术邀请赛上获女子太极拳冠军, 现在澳大利亚教拳。郑氏弟子李随成再传弟子孙金斗、赵军曾获1984年陕西三 个级别的推手冠军。郑氏弟子宋蕴华筹组“中国长安国际太极拳研究会”,充任 泰中工商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并受聘于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 (有限)公司,担任《中国海外华人名人辞典》主编,积极向东南亚发展和式太 极拳。郑氏弟子刘瑞曾三下广州传艺。郑氏弟子宋道逢等人还组建“华夏藉悟 武术研究会”,研究和传授郑氏拳法。郑氏不少传人还著书立说,为弘扬赵堡太 极拳而努力。
四、 *养生瓣享遐龄
1976年,郑悟清年迈思乡,由西安迁回温县赵堡镇,1984年去世,享年九旬。郑悟清以大病之余,苦练太极拳,不仅治好了病。还得享高龄,他30岁前 因病头发脱落,60岁后新发又生,晚年还满口皓齿,谈话声如洪钟,灯光下不 戴花镜能看书,走路足下生风,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太极拳在养生方面的神效。 但太极拳家未享高龄的也大有人在,何以独在郑氏身上出此奇迹?这还得从郑 悟清其他方面去探讨,才能较全面的找到郑氏的长寿之道,对后人也才有更多 的启迪。
前文说过,郑氏早年生活比较充裕,环境比较安定。中年改业教拳,生活 仍算小康。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安然度过,未被涉及。他家中人 口虽多,却很和睦。父亲去世时他才19岁,多亏母亲治家有方,二子一女都被 教养成人。郑悟清的岳父和祖岳父都是文秀才,所以郑悟清的夫人也是一位典 型的贤妻良母,辅夫教子,多有贡献。他的长子郑瑞从小在外学商,助父养家, 二子郑钧忠厚朴实,任劳任怨,因此,郑悟清的一生,很少为家务细事操心。
另外,郑悟清为人豁达,淡泊名利,他在博爱练拳和在西安教拳期间,所 交拳友很多,诸如博爱武师王秉瑞(精少林拳)、晋省武师荆国柱(精八卦、形 意、太极)、西安武师郑子毅、杨文轩、白玉祥、赵斌以及太极名家北京的崔毅 士等,均以交流拳艺为原则,绝无门户派别之见。这种以武会友的精神,深受 同仁之尊重。他生活俭朴,没有吸烟嗜酒等不良嗜好。平时除教拳、练拳、谈 拳外,即以读书习字自娱。他举止有方,用他学生的话来形容:郑师坐有坐样, 站有站样,走有走样,是他太极功底充实的又一写照。他教学生除教拳及养生 之术外,还教为人之道。他常和学生们说:“太极拳乃养生健身之法宝,绝非 一般技击之术,尔等不可持技做违法之事;否则除自食苦果外,我将率众鸣鼓 而攻之,不与之并列斯道之内。”铿锵语言,掷地有声。所以他的弟子没有持强 生事者。他的弟子宋蕴华告诉我,他14岁就在郑悟清老师门下学拳,课余老师 就教他读白话四书和《左传》等书。郑老师的口头禅是“剑胆琴心”。常说谈琴 棋书画是人生一大乐事。宋蕴华就是在郑老师的影响下看书习字、吹箫拉琴、 自学成才,为他日后步入文化界打下了良好基础。
郑悟清的高风亮节,深受西北武林朋友和其弟子们的敬仰,1987年他的众 弟子赶赴赵堡为郑氏敬立纪念碑,碑文中赞许郑氏“为人轩昂磊落,品格峥嫌。 西北诸弟子在先生言传身教懿德熏陶之下,各有心得。”足见弟子们对老师的感 戴之情。“仁者寿”,这大概是郑悟清这位太极名家得享高龄的另一重要原因。
我不认识郑悟清先生,未能一睹风采,亲聆教诲。但他的为人和学业深深 地感动着我。太极名家历代辈出,而和郑悟清情况相似者并不太多。请想:有 郑氏之技艺者,未必享有郑氏之长寿;有郑氏之长寿者,未必有郑氏之技艺; 有郑氏之技艺和长寿者,未必似郑氏以久病之躯,而立之年,始步入太极殿堂, 而终获骊珠;“授艺四十余载,从学者遍及各行各业,脱颖者不计其数。”(引文见《郑悟清纪念碑》)这就是郑悟清的逾人之处,也是奇异所在。能从郑悟清的奇异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这对普及太极拳,提高太极拳艺, 甚至对提高整个武术界的思想道德水平、拳艺水平都是有帮助的。
(本文资料多为郑瑞、宋蕴华诸先生提供,对此深表谢意。)
亍己李子鸣老师二三事
2005年3月19日,参加了李子鸣先生百年纪念暨画册、光盘首发式。热情 和谐的纪念气氛,不禁使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在邢台结识了八卦掌家孙宝泰先生。他跟我讲了不 少有关八卦掌的知识。可惜不久他即去世,未能深入地研究八卦掌术。“文化 大革命”后,我重返北京原单位工作,还想继续探讨八卦掌。承蒙《新体育》 杂志社何煦昭先生说项,我得以认识德高望重的李子鸣老师。在一段时间内, 我成了李老的座上客。李老教过我梁派八卦掌,讲过许多武学知识,赠我一些 资料。我也协助李老整理过一些文稿。
在为李老写传记时,我始知李老名镭,1900年6月某日生于河北省冀县李 家桃园村。七八岁时曾随本村拳师学拳,打下武功根底。1921年八卦掌创始人 董海川之入室弟子梁振圃(字照亭,1863—1932)先生应聘到原籍冀县直隶十 四中学任武术教员,李子鸣得以拜在梁老先生门下专心研习八卦掌。“七七事 变”后,李老在北平经商,冀中八路军根据地常派人前来以乡亲关系烦他代购 物品。李子鸣老师富有爱国热忱,不甘心当亡国奴,于1944年参加了革命工 作。他不顾个人及家属安危,历尽艰险,多次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光荣使命。 “十年动乱”,那时他已是66岁的老人了,所在单位造反派对他进行逼、供、 信,他没有被吓倒,以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的信念和对家人的深刻眷恋之情, 战胜了死亡的威胁,保持了革命者的高风亮节。
“四人帮”倒台后,当年殴打过李老的人找他道歉。他没动怒,反而把对方 让到上座,以礼相待。李老宽宏大量不计个人恩怨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教育了 来人,临走时给李老鞠了三个大躬。
我曾向李老的女公子秀仁同志询问过李老师的一些情况。
“文化大革命”后,李老已臻高龄,不在家中安享清福,还为振兴八卦掌到 处奔波,所谓何故?秀仁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号召挖掘、整理、继承优秀的传统武术。她父亲作为从事革命工作多年的离休干部、八卦掌第三代传 人,应当老有所为,愿为普及弘扬八卦掌贡献余生。然而八卦掌已有一百余年 历史,流派繁多,区域广泛,怎样把同道团结起来,在党的有关武术方针政策 指引下,共同研究提高发展,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当务之急。在有 关部门领导下,李老首先抓住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为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先 师迁墓。董墓原在北京市东直门外,当时已成耕地,后经李老等人的努力移迁 至万安公墓。通过迁墓活动,不仅保存了历史文物,也把遍及国内外的八卦掌 传人联结在一起了。为一代武师迁墓的壮举,在我国武术史上是罕有的,因此 影响很大。
第二件事,是组建北京八卦掌研究会,在市武协领导下开办八卦掌辅导站。 把过去多年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私人教拳传艺活动,改变成在市武协领导下的有 组织的群众性活动。李老和其他同仁高屋建铜的有力措施,不仅振兴了八卦掌 术,北京市其他传统武术,也相继组成了研究会,在市武协统一领导下健康地 弘扬发展。
在我和李老接触时,他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仍然孜孜不倦地为发展八 卦掌事业而辛勤地工作,不是接待国内外来访的武术爱好者,就是到各辅导站 工作。他之所以有如此饱满的精力,不仅在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演练八卦掌, 更主要的是和他那宽阔的胸怀,爽朗的性格以及高尚的思想情操密切相关。例 如为董海川先师迁墓等,李老不顾年迈,多方奔走,费尽心机,可是有些人还 闹私人成见。李老对此毫不介意,认为这是“家务小事”,不计较,不生气。一 般拳师大都趋于保守,李老不是如此,他把辛勤收集的珍贵资料公之于众。八 卦掌36歌诀和48歌诀,他不光让人抄录,还加上注解于《武术健身》杂志上 发表。他说,这些珍贵资料来之于人民,应当还之于人民,让它发光发热。孔 子说:“君子坦荡荡”,从这些举措中,可以看出李老仁者的胸襟。
浏览1,1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