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是从古代战场上格斗中总结出 来的技术,但是这种格斗技术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域同是如此,比如古 代罗马也同样有格斗技术。然而这种格斗技术一旦和本国的文化风土 相结合,就有了特点。中国文化熏陶之下的格斗技术,形成了中国武术。
远在2500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七强图霸,都十分 重视对士兵的军事训练,而当时的军事技术没有火药枪炮,而是长枪 戈矛,与武术的格斗技术基本一致。各国招夭下文武豪杰,又使一部 分农民弃田,成为游侠剑客,历史故事中的“荆轲刺秦王"便是生动的 一例,而至此武术流向广大民间。
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朝,武术与文化娱乐更为密切,出现了刀 舞、剑舞、沐猴舞,军事中的舞练技术在酒酣时被引以为乐。而1500 年前的唐朝“佩剑”成为一种时尚,唐诗中也有很多舞剑的描述,至 此,武术已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
宋代城市的出现,商业的发达,开始有了民间武术的结社团体, 街头出现了打拳卖艺的人。进入明代,火器的发展,使武术逐渐退出 军事舞台,民间武术组织得以发展,出现了众多的拳种流派,有了专 门拳家和武术著作。
明末清初,人们结合中国哲学中的太极阴阳五行和中国医学中 的经络学说,创立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形成了内家拳系。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传入,作为民间传承的武术在西洋体育 的冲击下,一面与西方体育抗衡,同时在抗衡中又受到西方体育的 渗透和影响,向体育方向转化,诸如列入学校体育和开始竞技比 赛等。
1949年后的新中国,将武术正式确立为体育项目之一。
(二)
武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南拳北腿之分,三大派系(少林、武当、 峨眉)之别,有上百个拳种,一个拳种又可能会有几种流派,这是由于 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时代,交通不发达,地域文化不交流造成的,更重 要的是受传统的宗法思想和血缘脉系的影响,造成各宗族、各地域, 实行自我封闭,也就形成了纷繁芜杂的武术。
太极拳也不例外,不仅有我们较为熟知的陈、杨、吴、孙,有大架、 小架、赵堡架、老架、新架,还有李氏、乐氏、常氏等不多流传的太极 拳,自成一格。
中国政府现在把武术确立为体育项目,一方面为增进人民的 健康服务,要向广大群众普及推广,就不能选择其中的一家一派的 拳术,在百花齐放,允许各种流派各自发展的情况下,政府组织专 家吸取其优点制定统一规范的太极拳。解放初以杨式大架为主 体,编制了 24式太极拳、88式太极拳。其间又有66式太极拳(未 推广),后来又适应群众的需要在前面的基础上编创了一个48 式太极拳,为了适应竞赛的需要又在48式基础上编创了 42式太 极拳。
太极拳的运动与追求“更高、更怏、更强”的奥林匹克项目大相径 庭,内倾特点,使可比性较差,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要保持这一竞技 项目,必须加强可比措施,因此出现了指定(难度)动作,放在比赛套 路之中。
由此可见,政府编制规定的太极拳、剑,完全是处于对晋级、提高 的需要,同时不排斥各种传统的太极拳。
(三)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运动的健身功效,日益被世界人 民所认识,它所主张的“内外兼修”、“心身并练”,是众多奥林匹克项 目所不具备的。尤其是太极拳,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所欢迎的一种 健身手段,它使人们既了解中国文化,又获得了健康方法。
太极拳在创立的过程中,以武术动作为核心,集纳中国传统养生 理论,如“元气论气“脏腑学说”、“精气神论”等,对人体的祛病延年, 强筋壮骨产生了极明显的作用。它主张的“气沉丹田”,“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大有益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机能改善,以培养真气, 有助元气,增强人体抵抗力。有研究通过人体淋巴细胞指标测试,证 明练太极拳有助于增进免疫力。它主张“形神合一”,“一动无有不 动”,培养人的协调,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均衡。腹式呼吸,松静自如, 血流通畅,极有利于血液循环,尤其是对微循环系统有明显作用。太 极拳屈膝、松胯、虚灵转换,轻灵如猫行,下肢肌肉力量锻炼,可预防 老年人骨质疏松,提高平衡能力,防止老年人摔跤。除此之外,它对 人的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具有良好作用。现代人的健康标准十分注 重心理健康。在现代人紧张的生活工作中,与大自然相融洽,与拳友 和谐相处,给人带来良好的心境;太极拳还修炼人宽和、宁静、从容、 稳健的品德,这一切都对人的心理健康带来效果。
太极拳既然以健身为主,为什么又列入亚运会项目比赛呢?太 极拳虽然为各国民众所喜爱,但毕竟是一种民间活动,不可能得到政 府的有力支持和帮助。一旦太极拳列入亚运会的竞技项目,显然就 加大了它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同时又会引起政府的 重视,这样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就会大大提高,极有益于太极拳的普 及;同时竞技太极拳总是选拔优胜者去比赛,产生了最优者,它促使 太极拳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又促进了太极拳的普及。这就是太极拳 列入亚运会的战略目的,它还将争取进入奥运会。
(四)
首先,太极拳独到的健身效果和价值,使它成为中国武术一宝, 它造福于人类的效果也是西方任何一种体育项目不能替代的。作为 函馆市民特别应当重视它,你们很荣幸有一个强大而有活力的太极 拳研究会来组织指导大家。因此,大家积极地拥护研究会,团结在它 的周围,积极地参与活动,“人心齐,泰山移”,函馆的太极拳在研究会 的组织指导下才会更加繁荣,人们才会更多的受益。
其次,要把它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必不可少,天天坚持,必 然有效;绝不能当成一种负担,而应作为一种需求自觉地、心甘情愿 地去从事它,每天不练拳就感到缺少了什么,这样坚持有恒,就为你 积累了健康财富。否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第三,要把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全面锻炼的活动。它不同于西 方体育,不仅要求活动肢体,更强调精神、道德、身体的全面锻炼。开 始可以要求“身正体松”为主,继而要求“圆活连贯”,最后要求“虚静 自如,行气用意”。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在实练中去渐渐体会、 悟通,心急不得,硬求不来。
第四,不要苛求技术规格。技术规格毕竟是形式,重要的是按照 太极拳的实质持之有恒,把技术规格上的纠正作为不断提高的一种 技术追求,鼓励自己进取、提高,但从锻炼效果看,它不是最本质的。 要相互帮助,相互纠正提高,若实在一时纠正不了,也不影响参加太 极拳的健身活动。
(五)
函馆太极拳协会成立以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中包括成功地进行了一些交流活动。我以为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 平,就要更进一步深入交流,而且应增加各种形式比赛的交流。通过 比赛一是促进了训练,毕竟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赛场,又有对手的竞 争,它会使你比平时更刻苦地准备,这就会有提高;二是在赛场上可 以看到许多好手的表演练习,感知学习到很多东西,同一个动作人家 是怎么做的,会启发你,换一句话,有很多长处者都可以是你的“老 师”,学其一技之长,某一个优点,就是进步,即使得不到名次,也没有 什么,因为重要的是有所收获,有益于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有了这种思想,我们就不会因比赛得不到名次而丧失参赛的兴趣, 而是重在参与、交流,在参与中促进提高o尤其开始几年参赛,要有“名 落孙山”的思想准备,不要只学不赛,赛也是学,连续几年,定有效果。
由此,日本的全国比赛,地区比赛都可以适当参加。甚至由本会 或联合其他会搞一些邀请赛、观摩交流赛等,都很有意思。大家像过 节一样,参加比赛。
此外,还应积极参加国外的,尤其是带队到中国参加比赛,目前 中国比赛较多,尤其是地区性的研究会只要有信息,报名参加一下, 扩大影响,交流了技术,增进了友谊。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上海 国际武术博览会,青岛、北京等地也都有国际赛事。这种比赛一般都 考虑到既交流,又获奖,不像中国武术锦标赛、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 会一样强手如林。函馆太极拳协会20年,也培养了不少高手,不妨 让他们代表函馆去一试身手,会大大有益于提高的。
太极拳对当代人类的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商业繁荣,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也带来 了不少麻烦:环境污染、战事争端、能源危机威胁着人类。即使在和 平的环境中,仍面对许多生存问题,诸如被称为头号杀手的心脑血管 等疾病,二号杀手便是忧郁症,以及老龄化社会的生活质量问题。
中国的太极拳运动,虽不是一副药到病除的“良方”,持之以恒地 坚持,恰恰是能有效或缓解上述三大社会症状的,对人类的生存、生 活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太极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做了许多 测试方面的研究,涉及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以及免疫功能、老年虚弱等方面,尤其是中国科学院武术协 会多年研究,对照分析了脑电、心电、血脂、微循环等方面太极拳产生 的锻炼效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我的一名博士生与运动医学专家,共 同探索了太极拳对中老年人GH-IGF-I轴的调节作用,论证了太极拳锻 炼有益于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运行,引起了运动医学界较大的关注。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不在此一一赘述,我想从人类学、生物学、社 会学的视角,就太极拳对心脑血管疾病,对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以及 老年人的生活健康谈一点认识。
有一篇文章说,人类站立,用两脚行走,实现了这一质的飞跃,虽 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史,却不利于全身血管的锻炼,以致高位缺血、 缺氧的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
有报道说,全世界每年有1 6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 率的50%以上。中国约有1亿人患高血压病,每年新增100万人以 上;脑病患者500多万人,每年新发150万人,冠心病患者1 000万人。 中国心脑血管患者每年死亡人数达260万,平均每分钟死亡5人!
太极拳强调放松肌肉,“一动无有不动"、“以心行气"、“以气运 身”、“气达四梢",均有利于增强血管壁的弹性和血流循环,也有利于 对微血管的锻炼,促进微循环。上海体院一位老教授带领他的研究 生,探索了太极拳与人体的微循环。研究表明,经常从事太极拳锻炼 者管绊异常率和淤血管超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起到了调节供血 的作用,有人将其称为“第二心脏”。此外,不少研究表明,练太极拳
对降低血脂、增大肺活量、增强心肌营养、预防和延缓心脑疾病有良 好的效果。
有关的实验报告我在此不一一列举,我衷心希望医学工作者和 武术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合作,迎战人类的头号杀手,为人类的健康作 出新的贡献。
实验证明,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生理健康、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关 系。人的精神状态、情绪、性格、应对各种事件的心理能力、生活态 度、人生观念等,都会直接对人体产生影响。
现代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物欲和金钱刺激着人们,繁忙和竞争 给人们带来的浮躁、紧张、烦恼、压抑,使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失眠症 大增。根据曹一民的研究,世界上有3. 4亿人患忧郁症,以至于成为 人类的第二大疾病。
以“松静自然”、“舒缓自如”为特点的太极拳极有利于人的心理 调节和修身养性。以下分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太极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哲学观。
太极拳“道法自然”,人身为一“小太极”,自然为“大太极”。当 你练完了 一套太极拳,到户外、旷野、树林、草地上,无拘无束地“全身 处处毫无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呼吸自然,开阔心胸“随天机 动宕”,也无意追求蹬腿有多高,架势有多低,姿势有多规范,以顺乎 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来行拳走势,与大自然静静地交流、交融,将自 己融入大自然之中,天人一体,生机无限,热爱自然、热爱人生之情油 然而生。忘却烦恼,进入一种恬淡自然的境界,会有一种好心情,一 份紧张烦恼之外的宁静,这对你的健康会没益?
第二,太极拳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的一种伦理观。
现代人工作中、商务中的竞争激烈,使人与人的关系紧张,甚至 白热化,由此引来嫉妒、烦恼、仇视;现代科技又给人创造了网上聊天 的环境,减少了人与人的接触和交流。
人们聚在一起练太极拳,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环境,随着音乐舒拳 走势,或两两推手“随曲就伸",“舍己从人",在“沾连粘随"的运动中, 成为一种融洽感情、乐此不疲的交流情感的活动。正如《大趋势》一 书中提到的:“每当一种新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要产生一种加以 平衡的反应,也就是产生一种高情感。”太极拳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 的运动方式,作为一种高情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尤其是在外国,老 年人、妇女平日较为孤独,有一种场合给他们一起练拳、交流、说笑, 相互尊重,其乐融融。太极拳以其绵缓斯文的运动风格,尤其容易增 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观念。不少发达国家,有兴趣练太极拳的人聚 集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忘返,不失为凝聚人的情感的“魔杖”。
第三,太极拳是终身追寻和谐的养生观。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拳种一样,在练拳中追寻和谐,上下、身步、手眼、 内外,处处和谐,可谓“终身不尽之艺”,也就是人们说的“终身体育”,对 老年人十分有益。可以摆脱寂寞和孤独,天天练,天天有新感受。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地方是它更重视内在的养气。以“虚 灵之心,养刚中之气"o “气”被中国人视为生命之源,养生在于养气, 养气必须修心,修心即要修德。人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谋,才能自 如养好精气。太极拳正可以宁静其心,使精气浩然和平。
概括地说,太极拳的健身在绵缓不断的运动中,把人的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人生哲学连在一起,相互作用,把心态平衡、延年益寿、生活 情趣融为一体,兼而有之。太极拳对人类的特殊功效,得以充分地显现。
正如国际著名营养专家浩塞尔在《松弛的艺术》一书中所说:“除 非你能够松弛,否则,全世界所有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都不能帮助你。” .放松身体,放松心情吧。太极拳最优长之处恰恰在于此,愿更多 的人练太极拳,愿太极拳为人类生存做更大贡献。
中国太极拳对人的修身养性价值刍论
现代物理学带来了人类新的产业革命和信息社会,毋庸置疑地 推进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然而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 关系,也引起了人们严峻的思考。恩格斯根据历史的经验曾告诫说: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而要正视自然界对我们的报 复o ”这一深刻的批评洞样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了印证,世界范围的环 境保护运动引起了西方人的反省。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认为: “它迫使我们重新考虑关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问题,结果非但没有 使我们相信人们与大自然处于血淋淋的斗争之中,反而使我们产生 一种新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可以改变以往的对抗状 况。”从社会学的角度,一些发达国家个人本位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 家庭解体,家庭关系置于冷冰冰的现金交易之中,同样使人们困扰和 焦虑。在这一矛盾之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东方传统文化 引起人们的注意,发现东方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大有可取之处,兴 起了对《易经》的研究,对瑜伽术、太极拳的追求,以及对中国文化的 渴望等等。我们不能仅仅视其为一种学术现象、生活现象或猎奇。 它正是在新形势下人类的一种寻求和回归。在西方倡导的“知识之 树”获得了硕果之时,人们自然崇仰东方倡导的“生命之树”,追求养 生延年和伦理道德。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具有东方民族体育的浓厚 色彩,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注重内外兼修, 融健身与修性于一体,有人称其为“哲拳",正是当今太极拳热的原因 之一。在古希腊文化的“力的崇拜”、奥林匹克奋进强取的竞技运动 的延续中,出现的“SPORTS OF ALL”,与社会的大发展有关系,在 兴起的大众体育中,太极拳被视为“未来体育的一束新光”。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试从人类学 的角度,探索太极拳对人类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它 所发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以及通过太极拳运动达到的人生 修为效果。
(一)贵自然,陶冶人的和谐观念
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一个拳种,它依附于太极 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理论基础,以此为行拳的根本,谓之“凡身处 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陈鑫太极拳论》)太极阴阳学说是 东方的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而生太 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同 构对应,人身一“小太极”,自然一“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人应“道 法自然”(《老子》),泰戈尔称之为东方文明要素。太极拳正是以“道 法自然”为指导思想,将诸多要领集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要求,符合 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
首先,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静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 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宽舒自然,松腰敛臀,“无 使有凹凸,无使有缺陷运行中,“调息绵绵",呼吸要顺其自然,行拳 要圆活流畅,随屈就伸,做到“屈伸开合听自由”(《十三势歌》);运动 中以意导动,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为。从宏观的太极论中,更为强调 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 宕,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磕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 环”。太极拳中的虚实、开合、刚柔等变化,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 故习太极拳须悟阴阳要义(《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使人与天 有浑然相通之妙。
其实,中国人不仅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 也把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觉悟的学说,将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论三 合为一,把“天道”与人性(道德原则)一致起来。认为“因为私欲作 怪,人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会带来烦忧、困惑”,主张“天人合一” 为“诚明",提高道德修养。当西方科技日益发达的时候打半同着异化 也随之加剧,个人的焦虑、苦恼、孤独感导致那种脱离世界“神人合 一”观念的加强,相对来说,引导人如何与自然、社会相处的“天人合 一”的观念,成为一种入世之学,必然引起人们的向往。以顺乎自然、 天人相通观念来行拳的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无人之境”, 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和谐不仅可以排遣忧虑、忘掉 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 陶冶人的风仪、格调、内在心境是颇有裨益的。
当然,人处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置于“世外桃源”,太极拳的修 性效应也只能是一个调节,启迪引导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应遵 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
太极拳在行拳中还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适 中,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 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完美。把人的和谐观念纳入一个新的框架,正是 “致中和”、“中庸之道"的伦理观念的推衍。这种处世之学尽管也有 一定的局限性,但对西方人那种极端主义会带来一种新的思考。一 种局面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无过而不及的信念可以使人 们在成功时谦虚谨慎,在苦难中坚忍不拔,以柔弱胜刚强。
(二)求虚静,培养人的最佳情感
立论于清代中叶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 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中国哲学史中的主动学 说与主静学说相对相引,主静学说是主动学说的补充。从道家思想 的主静,到道教内丹养生术的主静,导致了太极拳主静贵柔拳理的出 现。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希望恢复一种符合 人道的人际社会;庄子要人“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既是长生之法, 又是人生境界;道教内丹学说的精要在“养气守静”,主张“守静去 燥”、“忘形静寂”,达到“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云笈七签》)。无 论从思维方式还是养生思想,都注重道德修养,企求由人的内心清净 达到社会的安宁,由个人的修养去化解社会的纷争,所谓“人徒知纵 心为快,不悟制得此心,有无穷真乐”(《秋涧集》)。太极拳将这样一 种虚静理念注入运动技术之中。练拳前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 “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陈鑫太极拳 论》)。使人的身心处于宁静、极松脱的状态。太极拳要求“心静用一 意",在运动中把精神和意念贯注于一招一式之中,也是一种求静的 方法。真正进入虚静则被视为练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即“实中求虚、 动中求静"的练法,把各式各样的动作意念皆归纳为一动一静的现 象,再专心一意地由动而静、由实而虚。使我们的意志集中在求静的 一点上,去影响动作,才能越练越纯净,做到“心中无一物,及其虚 灵”,“敛入脊骨,要静”,由此,“性以静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 化不测"(《陈式太极拳图说》),最后达到“以静御动","虽动犹静"的 高级阶段,能以一法应万法,化万法为一法,在推手中后发制人。虚 静,从人生修为的角度则为安静闲恬,虚融,要有一种虚怀若谷、恬静 无欲的平和心境。而这种心境借助于一种拳术活动来实现是颇有情 趣的:在摆脱激烈竞争、节奏紧张的工作之后,练太极拳而进入一种 无干扰、无欲念的宁静之中,会获得清心寡欲的最佳情感,去感知人 生的另一面。"人生而静,天之情也”,尤其是对一些退离工作的老龄 人,忙碌一生之后,突然体会到这种空灵宁静的心境,会给人生带来 新的情趣,可谓“大都心足力还足,只恐身闲心未闲,但得心闲随处 乐,不须朝市与云山”。太极拳对老龄人修身养性来说,是不可多得 的“清心剂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一书中提到:“每当一 个新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 产生一种高情感。”今天,在这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世界中,太极拳 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做到一种与之平衡的高情感活 动,是非常可取的。“渊静以明志,德修而道行",在不少发达国家,有 兴练太极拳的人们聚集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忘返,不失为凝聚人们 情感的"魔杖’、€
(三)重养气,融健身、修心于一体
气,是中国哲学范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是传统养生学的精 要。西方的毕达哥拉斯也曾提出“夭人合一”在“数”冲国的"天人合 一”则在“气”。气的内涵奥妙复杂,众说纷纭,概括地说,它既是客观 存在的实体,又是主体的道德精神。“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阴阳之气充塞于宇宙间,也存在于人类自身,天地为一气 流行,故天人相副,彼此感应。
从养生学的角度,气被视为生命之本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 之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 (《天隐子》)养生之大,在于爱气。道教的养生术对中国医学作出了 重要贡献,其内丹学说为太极拳所取。诗云:“身中一宝,隐在丹田, 轻如密雾,淡似飞烟。”(《道藏辑要》)
中国的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 到方法,都十分关注于气」注重运气、练气、养气。练太极拳要求“气 沉丹田”,呼吸要匀细深长、自然平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强调气 息的调养运行。
更为重要的是中气,“须以直养而无害"(《十三势行动心解》), 有人称其为元气的最佳状态。太极拳论中要求“以虚灵之心,养刚 中之气”、“浩然之心行之,无往不宜”(《太极拳全书》),强调中气贯 于脊中,收于丹田。太极拳理论认为,它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 气",因此“心上功夫,不在吞津咽气",而虚静的心灵才称得上 “心”。《十三势行动心解》中对太极拳的气做了精到的阐发:“以心 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 心。”这里所指正是心意、精神,使气如九曲珠遍至全身,无微不到, 并非以力使气,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正是这种主观精 神、心境贯于行拳之中,太极拳才会达到“外示安逸,内宜鼓荡”, “气如车轮”;做到“心为令,气为旗”,才会“牵动往来气贴背”、“腹 内松静气腾然”。
精神、心境与人的道德修养不分,《管子》较为深入地论述了精 气在自然、社会和人的心性修养中的作用:“不以物为乱官,不以官 乱心,是谓中的。”达此境界就须虚静其心,宁静其意,使精气浩然 和平,可以怡然安乐。也就是说人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诱,恬淡 自然,才能养好精气。可见养生在于养气,养气必须修心,修心则 应修德。
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既蕴含着生命 本原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将气与心结合,犹如道教内丹学说,以人 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的基础,所不同的,道教内丹术以静坐 导气,而太极拳则在绵恒不断的运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随势扬气”。 至此把人的心理一生理一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一延年益 寿一生活情趣融成一团,人生哲理与太极拳的养气全神统一起来。 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为人生哲学 提供了具体实践方式,实现人的身与心的两个健康,是一种不可多得 的修身养性的体育形式。《重阳全真集》的“劝道歌"说得好:“自然消 息自然恬,不论金丹不论仙;一气养成神愈静,万金难买日高眠。”
(四)尚直觉,体悟拳理与人生
中国的传统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整体、重直觉,主张认知 方式与修养方法一致,把本体论、认知论、道德论三合为一。这种思 维方式显然有偏颇、模糊的一面,也有它可取的一面,由于“它的功用 不在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中国哲学简史》) 不妨说,它既是重现实的,又是重理想的。
老子主张“为道”,以无欲之心直觉万物的规律,庄子主张“体 道”,孟子主张“尽心”,朱熹提出了顿悟式的直觉,“致知在格物”,积 习既久,就能豁然贯通。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太极拳学习、太极拳 锻炼方法也有很深的影响。太极拳谚中说:“拳打千遍,神理自现。” 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去体会拳法、拳理,去体悟 人生、道德,将练与修熔为一炉。太极拳在学习认识过程中,主张由 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 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入化的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悟 而通,渐熟渐悟,“一旦无障碍,豁然悟太空”(《太极拳全书》)。人们 把太极拳称作“终身不尽之艺”,“非知唯难,行之唯难,所图之势皆太 极大自然之机”,(《陈鑫太极拳论》)“故终身行之不能尽”,要学到老, 修炼到老,正是太极拳以直觉磨砺修炼的路程。
在拳技中,其拳势、拳法、拳理都需要渐悟渐彻,“功夫无息法 自修”,每一拳势,往往数千言不能罄其妙,要靠下窃夫去体味、去 悟通。至于内劲、内意、内功,则更难以言传,须在不懈地修炼“得 意忘形”,才会逐渐得心应手,顺遂自如,达到“无形无象,全身透 空''的境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而太极拳则 把它延长为一种持久的意识,通过体悟,使“求自然”、“贵虚静”、“重 养气”在整体意识中得以实现。拳技非一人之功,人的道德修养更是 一个长期的陶冶过程,需要人们坚持技术上的直觉体悟,理论上的融 会贯通,人生修为才会渐悟。中国太极拳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运动 形式和学习方法,是人们借助运动修为人生的有效之途,通过这个运 动达到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的效果。犹如道教养生观所说的:“当人 们按照自然的程序自然地采取行动并信赖他们直觉的知识时,就会 获得人类的快乐(《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浏览5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