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时期武术已趋成熟,其中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生了以拳 术为主体、配以十八般武器的训练体系,十八般武艺和十八种兵器 实际是相近而不同的两个概念。最早出现十八般武艺之说是宋代南 戏《张协状元》戏文中,是泛指各种武艺俱精通的意思。后来在文 学作品中都有各不相同的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施耐庵的《水浒全 传•第二回》说:“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铜剑链挝、斧钺 并戈戟、牌棒与枪扒。”这里却把《水浒》中使用最多的兵器朴刀 忘记了。明万历年间谢肇涮《五杂俎》称:“十八般:一弓、二弩、 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 二铜、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又、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 白打。”“白打”指的是徒手格斗,显然这十八般中除“白打”外皆 有艺有器,可称“武艺”。实际上这个时期的兵器已不止十八种之
多。一般说法是九长九短,也有一种说法为“武艺十八般,兵器三 十六”。即使三十六之数,也只能说是中国武艺的概貌,如蛾眉刺、 鸳鸯钺、阴阳锐、子午概等尚不在内。
文人谈兵、武将著书,更为武术文化的成熟和丰富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北宋仁宗皇帝命大臣曾公亮、丁度等人用了五年时间编写出一 部大型兵书《武经总要》,共四十卷。这部书是由朝廷出面编写的第 一部兵书,气魄宏大、影响深远,又非私家著述可比拟。
南宋名将岳飞对武术的贡献主要也表现在他的兵学思想中。岳 飞有“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战术思想, 直接被形意拳家引为造拳之据:“夫一本者,心意之灵也。”故而岳 飞素被形意拳家奉为祖师。
- 天下英才入我毂中
——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
武举制度正式建立是在武则天时。据史书记载:长安二年(公 元702年),武则天颁旨,要求每年都像选进士一样,在全国招选善 习武者,并由兵部统管。考中者称“武贡人”,并委以重任。武举之 制,从此确立下来。
武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项:
(1)坐射
射箭在当时称为“长垛”。应试方法为:在105步开外,立有箭 垛,垛上设有标明“五规(环)”的环首。应试者以坐姿用石弓和 六钱之箭每人引射三十发,不出第三规者中选,射入中心者为上, 入第二规(环)者为次上,三规(环)以外为次,淘汰。
骑射
“骑射”又名“马射”。应试方法为:立土垛上面覆盖鹿首,应 试者于马上持七斗力的弓,驰马弓射,全部射中为上,或中或不全 中为次上,全都不中为次。
马枪
“马枪”是测试习武者马上用枪技能的方法。应试方法为:在 比赛场地四周分列四个木人,应试者骑马持枪在快速奔跑中以枪 击倒木人而应试者不能堕落。“马枪”课试法规定,“所用枪长一 丈八尺,径一寸五分,重八斤。”刺中三个木人以上者高中,其余 被淘汰。
举重
举重在唐时称为“翘关”。应试方法为:应试者手举“翘关” (即门关)十次。“'翘关'是一种举重力课试方法,长一丈七尺, 径三寸半。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
负重
“负重”是测试负重力和耐力。应试方法为:背负米五斛,行走 约二十步,为中第。
材貌
“材貌”是身体素质外形挑选。应试者须在以身高六尺以上, “躯干雄伟”。不到六尺者被淘汰。
按应试方法还有“筒射”、“步射”、“案答”等。考试最后还有 就习武、制敌、统兵、守备等题目的课试提问,应试者须“应对详 明”方可被录用。
隋唐时期创武举制度,在中国武术史上是一件大事。武举内容 的确立,实际上是对武术精炼化、规范化研究发展的结果。另外, 武举的创立,实际上又是对武术本身的推广。中举者能从此走向仕 途的巨大吸引力在当时无疑能激发更多人的习武热情。武举制的影 响和意义不可低估,这种面向社会各阶层选拔武勇之才的方法,为 此后历朝历代所沿袭。
- 武举复兴,推动武学
——宋代武举制度形成完整体系
唐末五代的时局混乱,武则天时正式确立的“武举制”已不复 存在,直到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正式恢复。宋元时期是 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四邻屡屡进犯中原,战争频发,因此 执政者非常重视发展军事力量,加强军事训练。这无形中加速了武 术的发展成熟。虽然民族矛盾尖锐,冲突四起,但也促进了各民族 武术的交融。
宋朝是一个内忧外患并存的国家,内有叛乱起义,外有辽、金、 西夏虎视眈眈,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权,统治者一直重视武备力量的 发展。
后来由于宋朝与西夏议和,武举制被废止,宋英宗治平元年 (公元1064年)才又重新设置。宋代的武举制考试科目分为武艺和 程文两类,武艺考验应试者的武术技能、兵器技能等,程文是宋代 武举制的创新之处,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兵书、策略的熟悉和理解能 力。整个考试过程分为比试、解试、省试、殿试四个等级,与科举 制的考试等级相同。
比试
比试是参加武举应试者的资格试,有时又称为“引试”。比试在 首都京师举行,由中央官员主持。也有部分边远地区则在当地举行, 由地方官员主持。考试科目为武艺与程文两项。应试人数限制在二 百人左右。但边远地区,因兵事需要没有一定限制。
解试
武举解试由朝廷兵部主持。比试中的优胜者集中参加解试。每 场参加名额在七八十人左右。比试科目仍分作弓马武艺和程文试。 其中程文试以兵法《七书》为考试大纲,测试应考武举的谋略策问。 最后根据应举人武艺或谋略的特点,发解做出“绝伦”与“平等” 的最后应试结果。
省试
省试也是由朝廷兵部主持。考课内容同样分为弓马武艺和程文 策问。其中比试武艺增加了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刀枪器械 等课目,其中又以步、马射为主。在不同项目中都有力量和技艺的 要求,要求中选者最少掌握其中三项武艺并考试合格。
依武举省试程序,一般先试弓马。弓马不精者被淘汰。程文考 试要求参试者讲释《韬》、《略》、《孙》、《吴》、《司马》诸兵书大 义,“以能用己意或引前人注说解释义理明畅者为通”。并以时务边 防或经史事涉兵机者为问题,限七百字成文。最后考取七十人左右。
殿试
殿试是由皇帝亲点的测试。参加者为省试中的佼佼者,一般只 有十余人有资格参加殿试。北宋天圣八年仁宗亲试武举十二人,是 为宋武举殿试之始。殿试虽也有阅视弓马武艺一项,但以策问为主。
文武并举是宋代武举制的新发展,是宋代对武举制的一种创新。 为了配合武举制,就有了培养军事武艺人才的“武学”。这种专门练 习武艺的学校在宋代十分兴盛。入武学主要教授兵弓骑射等技能, 还教授兵法策问等知识,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免解试或者省试。到了 元代,武举制和武学都被废止了,直到明代才得以恢复。
- 流派林立,拳法众多
——明清两朝我国武术的繁荣
明清两代,中国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明代 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武术专著大量涌现,对于人们了解
武术的源流、现状和原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 《武篇》、《耕余剩技》、《纪效新书》等。而在明清之际,则出现了 不少新的武术项目和门派,如在现代社会仍有很大影响的太极拳、 八卦掌、形意拳等,就是在那个时期创立的。在清代,由于统治者 禁止民间练武,因此,一些武术组织常常以秘密会社的形式出现, 当时的许多会社如天地会、哥老会等,大多在会员中传授武艺。
明朝实行武举制,首先是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军事人才,如 戚继光、俞大猷等都是通过武举制选拔出来的;其次,也为普通习 武者提供了一条晋升之路,武学历来是与武举制相配合的,因此, 元代被废止的武学也在明朝被重新设置。武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弓 马及《武经七书》等相关军事书籍,同时还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资格、科目、考试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到了清代,统治者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对武术军事人才 求贤若渴,武举制更加受到重视。
明清两代,各种兵器技艺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明代军队的武技训练中,除了练习刀、枪、棍等,还要进行拳 术练习。虽然很多人认为拳术对于战争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基于 拳术是使用兵器的基础,又可强身健体,所以还是会在锻炼军队作 战技能时训练拳术。
事实上,作为一种两两相斗的搏击技能,拳术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民间,明代拳术的各种套路层出不穷,拳种增多,拳派林立。到 了清代,这种景象蔚为壮观,拳种拳派更为繁多,许多流传至今的 拳种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明清时期著名的拳种拳派有:太祖拳、 少林拳、八卦掌、内家拳、梅花拳、太极拳、形意拳、洪拳,等等。
中国武术的练习方法十分独特,不仅讲究外功练习,同时还要 练就过硬的内功,这种内外功结合的武术训练方式,到了明清时期 已基本形成。
武术中所谓的外功便是“硬功”,主要是通过外在练习方式,比 如主动击打或被动抗打等方式练就过硬的功夫。主动击打,便是采 取打沙袋、踢桩等方式练习。被动抗打,就是通过忍受被击打的方 式练就功夫,旧时所说的“金钟罩” “铁布衫”等就是通过这种方 式练成的。
内功实际上是以练气为主,也被称为气功。在运用气功的方法 上,一种是把气功作为拳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拳谱上都把练习 气功作为重要的心法口诀;一种是气功与拳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 个新的拳种。清初,太极拳的出现就是将气功与武术融为一体,肯 定了气功在武术中的重要作用。
明清是中国封建王朝覆灭前最后的辉煌时期,无论政治、经济, 还是文学、艺术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武术亦如此。明清时期 武术门派林立,各种武术技法异彩纷呈,武术所呈现出来的多姿多 彩的景象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
- 一举成名天下知
——明清两代武举制度由盛至衰
明清是中国封建王朝覆灭前最后的辉煌时期,无论政治、经济, 还是文学、艺术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武术亦如此。明清时期 武术门派林立,各种武术技法异彩纷呈,武术所呈现出来的多姿多 彩的景象及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让人赞叹。
南宋之后,元代禁武,武举制因而废止。直到明英宗之时,武 举制才重新举行。明代武举制依照文帝制的模式也分乡试、会试、 殿试三级。
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三年举行一次,考场设在京师,初由兵 部,后由翰林院主持。应试者为各地乡试中榜的武举人,考中者称 “武进士”。明清武举考试初时尚无殿试一级。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思宗朱由检依从方逢年、倪元璐的奏请,开始了武举殿试。在 当年的武举殿试中,王来聘便成了明代武举的第一位武状元。
武举考中者一般都会被加授官职。天顺八年,按会试成绩,分 为二等。原有武职者官职会加升两级。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 武举“皇上钦定一甲三名,授都司佥事;二甲三十名,授守备;三 甲百余名,以次各授出身。职方司遇缺便补,定限三年内选定”。崇 祯时,殿试一甲第一名授副总兵。
武举考试的方法,在明代大体一致,只是先后顺序略有变化。 一般情况下,每六年举行一次,考试课业分为策略与弓马两种。应 试者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后又改为每三年一试, 由皇上亲自“出榜赐宴”。武举考试方法有了一些改变,武举考试分 为三场,第一场在教场中试马射箭,以30步为距。第二场在教场步 射,以80步为距。第三场在考场笔试策论。这样,不管是偏重于策 论,还是偏重于武技的考生,都有了应试终场的机会。这种向武技 方面倾斜的考试,与明末边疆告急、急需武勇人才有关。
到了清代,与明代有所不同,武举制在乡试之前增加童试一级, 共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中举者也被相应地称为“武秀 才”、“武举人”、“武进士”、“武状元”。考试内容也依然分为武考 射箭、文考策论两类。
清中叶后,世界列强皆以枪炮为军械。清军火器装备也逐渐增 加。至晚清甲午战争后募集的新军,全用洋枪装备。显然,武科考 试的硬弓、刀、石及马、步射皆与军事无涉,由此培养成的武举人、 武进士,也已无法担任训练军队、指挥作战之职。光绪二十四年 (公元1898年),内外臣恭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改 试枪、炮。康有为甚至还提出了废止武举制的主张。
在“举国上下,莫不知其无用”的呼声中,光绪二十七年(公 元1901年),清廷下令废止武科。
武举制自唐武则天创立至清末废除,历经了 1200多年。虽然存 在很大缺陷的武举制,并不能全面衡量习武者的水平,而且有些人 即便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是中举后在军事方面也未必有所建树,探秘武术源流
但在当时为选拔军事人才所起的作用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无形中 推动了中国武术的普及与发展。这一点,历史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 从民间走入课堂
——民国时期的中国新武术
历经了明清时期的繁荣,民国初期的武术发展落入低谷。面对 新的战争需求,面对西方世界坚船利炮的冲击,在新的形势下,传 统武术必须转型,只有找到新的方式才能保存下来。
虽然如此,当时民间还是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社、体育会等 武术组织。如“中华武士会”、“致柔拳社”等这些组织对民国时期 的武术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人反思中国落后挨 打的原因,总结出国民体质羸弱是造成外敌入侵的原因之一,所以 便把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选入学校正常的课程中。当时, 各个学校开设武术课蔚然成风,不仅从各个武术社团中聘请武术教 师,还从民间习武之人中直接聘选教师。
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组织化,当时最有影响的 有两个团体:一个是精武体育会,一个是中央国术馆。
精武体育会的前身是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操会”。霍元甲病逝 后,精武体操学校先后更名为“精武体操会”和“精武体育会”, 简称“精武会”。精武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 为办会宗旨,其可贵的爱国精神拥有很强的号召力,发展了很多会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精武会还积极参加抗日运动。精武会的成立及其发 展,很好地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和传播。精武会开展的如兵操、文化课 程、音乐、足球、网球、标枪、溜冰等新的内容,也体现了近代武术与西方体育的自觉融合,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在当时有影响的武术团体除精武会外,还有中央国术馆。中央 国术馆原名国术研究院,是由张之江筹办的,1928年,“国术研究 院”改名为“中央国术馆”,隶属国民政府,由财政部拨给经费。 国术馆采用“一会三处”(即理事会、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 的建制,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主要进行武 术教学活动。当时许多著名的武术人物如武当高振东、少林王子平 等都担任过国术馆的教员。同时,国术馆还举行“全国国术考试”, 仿照古代武举考试制度选拔武术人才,但实际上,国术馆存在期间 总共只举行过两次国术考试。国术馆设立的编审处出版了许多武术 著作,如《青萍剑图说》、《查拳图说》、《少林武当考》等。另外, 国术馆于1929年创立了中国第一部武术专业杂志《国术旬刊》,发 表了大量的武术研究论文,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中央国术馆还 积极地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国术馆成立之初,相关负责人便组织 学员到日本考察,与日本柔道比试,大扬国威。1936年组织南洋旅 行团,赴东南亚一带表演,掀起武术热潮。1936年国术馆组团赴柏 林,在第十一届奥运会上进行表演,大获成功,为国家争了光。
旧的事物消亡,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东西,这是再正常不过 的事了。应该看到,武术失去了它原来的技击价值,转化为新的体 育项目,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 武术自身的进步。
- 弘扬武术,健身强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武术在
涅槃中重生,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武术开始了新的征程。
早在1949年10月举行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上,朱德 同志就提出“要广泛地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形式1953年,第一 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会上,武术家们 共表演了少林、武当、八卦、太极等130多种武术项目,展现了新 中国成立初期武术的最高水平。195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竞 赛制度规定(草案)》中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定期举行。在此基 础上,新中国的武术蓬勃开展起来。
“十年动乱”期间,武术只退不前。“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武 术的地位得以恢复。1982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总结了新 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的开展经验,制定了新时期武术发展的各项政策 和任务。之后,国家又连续出台了各种新的政策和指示,对武术的 发展前途提出了前瞻性构想,作出了战略部署。在国家的关怀和支 持下,武术事业得到复苏,开始了新的一页。
中国武术分布范围广,研 习人数多,为了方便统一规 划、统一管理,新中国成立了 很多武术组织。民族体育研究 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国 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先后 成立。在国家体委的统一管理 下,省市各级又成立了很多武 术协会,使武术发展更有组织 性。除了国家正式成立的武术 组织外,群众也自动、自觉组 织了各种武术社团,在武术新 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 时,随着中国武术越来越被世 界所认识,各级政府还成立了 国际性的武术组织。1990年, 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国际武术

联合会的成立揭开了中国武 术国际化的序幕。此外,世界各大洲也成立了武术组织,如在意大 利成立的欧洲武术联盟、在阿根廷成立的南美洲武术功夫联合会、 在日本成立的亚洲武术联合会、在扎伊尔成立的非洲武术组织等。
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正式批准武术作为一门体育学科有 权授予博士学位;上海体育学院成为中国首个武术博士学位授予点。 1997年国家开始实行中国武术段位制,为武术的发展谱写了新的 篇章。
中国武术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历经周折,百转千回。回溯历 史,在中国武术上千年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借助中国人民的智慧, 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 观念,渗透进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今 天,中国武术得到了全面繁荣发展。相信在充满希望的明天,武术 也一定会以其独特的价值,凭借多彩的身姿,走出一条更加光辉灿 烂的道路。
吐故纳新,生生不已,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中国 武术也不例外。倘若中国武术几百年来一成不变,那只能说明它已 经僵滞,生命力已经萎缩。正是竞争和淘汰为中华武术注入了无限 的活力,它必将在竞争与淘汰之中永葆其古老的青春,以其特有的 中国气派而雄踞于世界搏击之林。
探秘武术源流
三、精彩绝伦的刀光剑影
无论是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还是在古龙、金庸、梁羽生 的武侠小说中,武术绝技的描写与表现都让人如痴如醉。刀、剑、 枪、棍,出神入化;气功、轻功、令人称奇。而抹去原文创作的浮 光,我们会看到真实的武功是怎么炼成的。让我们走进神秘的武术 世界一探究竟。
- 猛虎出山
卧虎藏龙的刀术
武术家研习武艺,刀是必须掌握的兵器。历史上,有很多武艺 高强的名将,手持大刀,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英名流传后世。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据郭子横《洞冥记》记载: “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可见,刀在黄帝时期就出现了。那 时,石刀、骨刀只是生产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战争的加剧, 殷商之时,出现了用于战场厮杀的青铜刀。可是在此后的一段时间 里,刀一直备受冷落。直至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兵 兴起,刀才逐渐取代了剑,成为军队中最主要的武器装备。
西汉时,除了用于战场厮杀外,还用于佩戴身上,这种佩刀一 般制作精美,是显示身份等级的饰物,特别是皇帝用的佩刀,一般 都是“麟角凤体,玉饰金错”,华贵至极。
宋代时,刀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 《武经总要》记载,宋代的刀,主要有手刀、掉刀、戟刀、偃月刀、 眉刀、凤嘴刀和笔刀等八种。其中只有手刀是短柄的,其余七种都 是装有长柄的。手刀的样子已经和汉唐以来的传统形制不同了,刃 口弧曲,刀头较宽,厚脊薄刃,比汉代的环首直刃铁刀更适于劈砍。
如果把宋代的刀细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刃,包括单刀 和双刀。另一类是双刃。
单刀即一只手执刀,做出斩、刺、劈、撩、扫、腕花等各种动 作,另一只手随刀法而伸缩、开合,身体也随之翻滚、腾挪。单刀 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单刀包括柳叶刀、马刀、朴刀、雁翎刀、 大环刀、虎牙刀等。双刀即双手各持一刀舞动,其刀法与单刀相似, 但侧重双刀与身形、步法的协调、配合。双刀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单 刀为小。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单刀和双刀所用之刀刀柄较短, 仅容手握,刀身也较为轻巧。相比之下,单刀的形状则较为浑厚。 因大刀舞动时用双手握持,故它的刀柄很长,刀身也很厚,其重量 通常达数十斤。包括戟刀、掩月刀、笔刀、屈刀、眉尖刀、掉刀、 凤嘴刀等,刚劲有力,可用于马战。
刀在战场上主要用于近身肉搏,因此,持刀者用刀本领的高下, 直接决定着他的生死存亡。为了提高用刀本领,持刀者需要在平时的 军事训练中加以严格训练,以达到更好地保存自己、杀伤对方的目的。 正是在这种军事训练中,用刀的方法被不断地规范化、系统化,从而 形成了各种刀术。明朝时,我国的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朝之时,中国刀的制造工艺虽然落后于世界最高水平,但随 着日本刀术的引进,我国的刀术在戚继光等人的总结中还是不断地 被发扬光大。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长刀,自倭犯中国始 有之。倭善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 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这说明了明代将领看到了倭刀的优 点,于是,戚继光等人将中日刀法糅为一体,使传统刀术有了很大 进步。明代刀术套路已盛行,明代王余佑的著作是为佐证。王余佑 在《十三刀法》中归纳了十三种刀法:劈、打、磕、扎、揖、撩、 提、托、老、嫩、迟、急等。
清代,刀流行于武林,大有统帅百兵之势,大刀、长刀、单刀成 为军中常用武器。还出现了根据倭刀演变出便于双手握持的长柄刀即 腰刀。晚清之时,基本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刀术传习,如太极门的 太极刀、八卦门的八卦刀、形意门的龙形刀等,刀术发展繁荣起来。
刀成就了名将,将也使刀更加威名远扬。
在中国古代,使刀的名将极多,秦将彭越、西楚霸王项羽帐下 的大将龙旦、西汉名将马援,都是一把大刀驰骋沙场的名将;三国 更是刀的时代,关羽、甘宁、乐进、黄忠、吕蒙、黄盖、邓艾…… 使刀名将不可胜数。其后,使刀者更是英杰辈出。清末民初,“大 刀”王五、“单刀”李存义、“双刀”李凤岗,皆为武林名手。抗日 战争初期,二十九军大刀队令日寇闻风丧胆。西北军中,冯玉祥、 吉鸿昌等抗日名将都组织过大刀队。刀在我国古代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历史上的使刀名将当中,以关羽最为著名,被奉为“刀圣”。 在东汉末年纷乱的世局中,关羽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之后 手持大刀,八方征战,攻城拔寨,不畏艰险,汜水关前“温酒斩华 雄”,虎牢关前“战吕布”,万众之中斩颜良……关羽威名远扬,青 龙偃月刀也同关羽一起名垂千古。
右手握刀法:右手虎口靠贴刀盘,拇指和食指紧握刀把,其余 三指松握刀把,以刀平刺时与臂成一直线为宜。
(3) 刀法
刀法可以分为很多种,下面简单介绍几种:
砍刀:刀向右下方或左下方斜劈为砍。
劈刀:刀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刀刃,臂与刀成一直线。抡劈刀 沿身体右侧或左侧抡一立圆;后抡劈要求与转体协调一致。
撩刀:刀刃由下向前上为撩,力达刀刃前部。正撩前臂外旋, 手心朝上,刀沿身体右侧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前臂内旋,刀沿身体 左侧撩出,余同正撩。
抹刀:刀刃朝左(右),由前向左(右)弧形抽回为抹,高度 在胸腹之间,力达刀刃;旋转抹刀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斩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高度在头与肩之间, 力达刀刃,臂伸直。
按刀:左手附于刀背或右腕,刀刃朝下,平向下按。高与腰平 为平按刀,接近地面为低按刀。
架刀:刀刃朝上,由下横向上为架,刀高过头,力达刀身,手 心朝里或朝外。
藏刀:刀身横平(刀尖朝后,刀刃朝外)藏于左腰后为拦腰藏 刀;刀身竖直藏于左臂后为立藏刀;刀身平直(刀尖朝前,刀刃朝 下)藏于右散侧为平藏刀。
背刀:右臂上举,刀背贴靠右臂和后背右侧为背后背刀;右臂 侧平举,刀背顺贴于右臂为肩背刀。
抱刀:刀柄朝前,两手相交,刀背贴于左臂,向前平举为平抱 刀;左手持刀,左臂下垂,刀尖朝上,刀背贴于左臂为立抱刀。
- 飞凤临空
短兵之师的剑术
武术家称剑为“短兵之帅,形如飞凤”。意在练剑如飞鸟之翔 动,轻灵快捷,“剑身合一”。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的历史上,剑是一种较早出现的兵器。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青铜制成的剑。剑开双刃,剑脊凸起, 形制优美,轻巧灵活,因此有“百刃之君”的美称。而剑术,正是 随着剑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用剑技术。
春秋时代是铜剑称雄武坛的时代,战国后期铁剑才登上历史舞 台。其中,吴越两国的剑最为犀利精致,既出了许多著名冶剑匠师, 又冶炼出了许多堪称稀世珍宝的名剑。据文献记载,古代名王皆有 名剑,夏禹子启有“上刻二十八宿文”之“铜剑一口”,殷太甲有 “定光”剑,武丁有“照胆”剑,周简王有“骏”剑,吴王阖闾有 “干将”、“莫邪”二剑,这些名剑皆为稀世之宝。随着名剑的出现, 剑术及剑术理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庄子•说剑》记载,赵 文王酷爱剑术,他在宫中养了 3000多名剑客,以观看剑客肉搏为 乐。赵文王的这种爱好,无疑会促使这些剑客为了保存自己、杀伤 对方而精研剑术。
正是由于剑在实战中的广泛应用和人们对剑术的精研,春秋战 国时期的剑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点从古代有关著作的叙述 中我们可以洞悉一二。《说苑》中对当时的鲁石公的剑技有这样的描 述:“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动,日匀(tidn)穆无穷,变无形 象,复柔委从,如影如响,如龙之守户,如轮之逐马,响之应声, 影之象形也。”
剑术理论在剑技的提高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述了一段越王勾践与剑术高手越女的对话。
“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则如之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 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 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如惧虎。布 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彷, 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顺逆,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 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这段对话可视为当时剑术理论 的典型代表。
用剑的最初目的虽然是为了防身,但精妙的剑术表演也常常被 予以观赏并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在一些传统节日或宴饮场合也 常常会邀请精于剑术的剑客当众表演。《史记》中记载,楚汉相争 时,项羽和刘邦在鸿门聚宴,项羽的手下项庄奉命表演剑术,意 欲以舞剑为借口,趁机刺杀刘邦,留下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的典故。
魏文帝曹丕是一位剑术爱好者,并对剑术有较深的研究,他曾 与军中的剑术高手比剑,并轻易取胜。
唐代时,剑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可以从当时的一些诗文 中看出,如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写道:“昔有 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弊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 清光。”杜甫用“天地为之久低昂”、“羿射九日”、“雷霆震怒”等 来形容公孙大娘的剑术表演,可见她的剑术已达出神入化之境。此 外,咏剑诗文还有很多,如:李白有《古风》,韦应物有《古剑 行》,贾岛有《剑客》,韩愈有《利剑》。
宋元明清时期,剑术训练和表演在社会上一直盛行不衰。而 且,由于剑术名家的不断总结,剑术理论进一步深化,剑术套路 也越来越规范化和系统化。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不少新的剑术 套路和门派,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武当剑、青萍剑、太极剑、达 摩剑、八卦剑等。
剑,负载了时代的民族的深厚文化内涵,而且这种负载有越来 越丰厚之势,这是武术文化在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地位的特殊性和重
浏览1,5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