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小龙的评价
他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他想通过电影向中国以外的世 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格斗' —他还想加入一点点 的哲学。他学习了所有的传统哲学,但是之后又开始形成自己的 哲学,他开始意识到,你不能借用别人的哲学。你必须认识自己, 创造自己的哲学、自己的生活方式。李小龙相信,世界上最重要 的事物就是个人,每个人都应该先认识自己,再去跟别人交往。 他成功地跨越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
琳达•李
他身上的一些东西会让你相信自己。这是只有大师才有的独 特力量。李小龙让您相信不可能的事情,让你成为一个卓越的人。 在他的指导下,一切都是可能的。所有的怀疑都会被抛到一边。
斯特林•西利芬特 (李小龙的学生)
小龙有很强的内力。你找到身上的核心—肚脐眼下面2英 寸(1英寸=2.54厘米)——就会意识到这里是所有力量的来源。
就像是汽车的轮轴,稍稍转动就可以带动整个车轮。它又像是危 急时刻可以使用的肾上腺素。小龙可以任意地召唤这种内力。
木村武之 (李小龙的学生)
小龙教过很多的日本和美国学生。但是,作为中国人,学起 他的哲学来,我可能会比大多数学生学得更容易一点。他会谈论 太极、阴阳、刚柔、老子的哲学等等。他充满热情地学习所有类 型的哲学,对老子非常感兴趣,他相信“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 为有限”这个说法。每次上完课后,我都会感到惊叹,因为每节 课教授的好像都是运用到功夫之中的哲学。他告诉我们“拳打这 个”和“拳打那个”的时候,并不仅仅是说机械层面或者身体层 面的打击。他谈论的永远是作为功夫基础的哲学部分。比如说, 阴阳或者说“水原理”:他都会让你清晰地记住这种原则,然后让 你把它运用于武术之中。这跟单纯教授武术是不一样的。我们跟 李小龙学习哲学,因为他把哲学当成自己重要的主题和方向。他 是我的导师,他向我展示了哲学和武术之间的联系。哲学和武术 是分不开的。
李恺
(李小龙的学生)
他人生经验丰富。他可以挑选任何一个话题,发表智慧的见 解。这个话题不仅仅是武术;他主要研究的是哲学,我经常去问 他很多问题,寻求他的意见。他会花时间听我把话说完,帮助 我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事物。他真的给我了一些很好的意
见——不仅仅是在武术方面,而且是在人生的各个方面。
黄锦铭 (李小龙的学生)
他有强烈的感受,认为如果他能让人们尊重和喜爱中国的文 化,他们就会尊重喜爱其他国家的文化。他觉得,自己是在为世 界和平、和谐和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丹尼•伊诺山度 (李小龙的学生)
他首先是一个老师。他教授哲学,努力传播知识和智慧。所 以他才以自己的方式创办了武术学校。其他武术学校谈论的大部 分内容都很伪善,他们只会谈论如何欺骗想学武术的学生。李小 龙为人正直,努力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是他给世人做 出的榜样。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都要完全诚实、完全投入地 去做。他确实影响了我。
卡里姆•阿卜杜勒•贾巴尔 (李小龙的学生)
永别了,我的兄弟。能与你同享时空,是我的荣幸。作为朋 友和老师,你给我了很多,让我的精神、灵魂和心理上的自我结 合在一起。谢谢你,希望你永享平静。
詹姆斯•柯本 (李小龙的学生)
你知道吗?对有些人来说,他只是星期六早上播放的功夫片 里的演员。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他用自己所写的精彩哲学影 响和改变了他们的生命。他在全世界都享有如此高的知名度,这 让我一直觉得很惊讶。我认为他为好莱坞的亚洲群体做了很多贡 献。我认为他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都是一个真正的先驱。
李香凝
他是我的父亲,他养育了我。武术是我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 分,它完全来自于我父亲……我的意思是,他在我开始走路的时 候就教我武术,有生之年一直都在训练我,直到他去世。甚至在 我继续训练的时候,教我的老师也是他的学生。虽然我在武术训 练的过程中受到过一些不同的影响,但是从本质上说,武术都跟 我的父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影响好像也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我想,这就是他对我最强大的影响。
李国豪
功夫的真正含义
功夫是一门哲学;是道教和佛教哲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逆境中的给予,是先屈后伸的智慧,是对所有事物的耐心,是 从生活中的错误和教训中获得益处的行为。这些就是功夫艺术的 多面含义;功夫会教给我们生活和保护自己的方式。
李小龙
罗恩在高尔夫球场的第十七个球道上,今天他过得跟往常一样开心。 整个下午,罗恩每次进洞的杆数都低于标准杆数,第十七个球洞肯定也 不会例外。他那天的高尔夫球伙伴是一位名叫李宗的中国绅士。罗恩以低 于标准杆数的成绩打完第十八洞之后,李宗拍了拍他的背,微笑着对他说: “罗恩,你是一个有功夫的人。”
“功夫? ”罗恩脸上带着疑惑的表情,他说:“我又不会凌空飞踢,踢 碎别人的牙。”李宗正要反驳,罗恩笑着打断了他,继续说:“我是一个高 尔夫球手,李——高尔夫球手。你要学会这个词的正确发音。从今天的表 现来看,我可以说自己是一个技术娴熟的高尔夫球手。”
“我没有说你会腾空飞腿。”李宗解释说,“我只是说你是一个有功夫 的人——你最后一句话更是强调了你是一个这样的人。”
“那我就听不懂了。”罗恩把推杆放人高尔夫球袋,“功夫不是李小龙 的专长吗?”
“没错,”李宗回答,“但是你今天在球场上的表现也可以叫做功夫。”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东方和西方对武术看法的普遍差异。李宗对功 夫一词的解释相当准确,这个解释从一个精通东方文化的人嘴里说出来, 并不完全出人意料。同样不出人意料的是罗恩对功夫的理解,他认为功 夫只是一种格斗形式。你看,我们西方人一直因为把功夫(李小龙是香港 人,他偏向gungfu这个发音)的真正意义流氓化而感到愧疚。对于西方 人来说,这个词跟空手道和跆拳道之类的亚洲格斗方法是同义词。但是, 这根本不符合功夫最原始的中式含义。
根据准确的中国翻译,功夫的含义就是巨大的成就。有功夫的人就是 非常精通自己技艺的人,而这个技艺可以是任何技艺。比如说,文章写得 非常好的记者就可以说是有功夫之人,绘画技艺高超的画家也可以说是有 功夫之人,以此类推,所有拥有不凡技艺的人都可以说是有功夫之人, 从医药到骑马,从武术到高尔夫球,各行各业、各种消遣中都不乏有功 夫之人。
按照今天的标准,对工作的完全掌握不仅可以体现功夫,还可以体现 个人对自己的掌握。对自己的掌握——至少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是一 件积极的、值得个人去争取的事情。根据备受尊崇的中国传统,掌握功夫 的人可以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家、一个有天赋的炼丹家、一个精通医术的医 生、一个饱读诗书的学生或者一个知名的音乐家,他们通过这些身份展示 了对自己的掌控。另外,一个掌握功夫的人在有需要的时候也会有能力保 护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但是,把功夫看成是打架的能力就是对这个词大 大的不公平了。
三个剑客的故事
李小龙被很多人认为是功夫最原始、最纯粹的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在 讨论功夫时喜欢讲一个叫做“三个剑客”的故事,这个寓言跟著名的曰本 剑圣宫本武藏有关,它微妙的象征意义给李小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 至于他在香港给电视观众讲了这个故事,他甚至把它写进了他跟演员詹姆 斯•柯本和斯特林•西利芬特共同创作的《无音箫》的剧本的引言之中。 根据李小龙的讲述,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三个剑客坐在拥挤的日本小酒馆的桌子旁边,高声议论坐在 他们隔壁的人,希望能刺激他跟他们决斗。大师(宫本武藏,曰 本最伟大的武士)没有理会他们。但是当他们的言辞越来越粗鲁、
越来越针对自己时,他举起筷子,快速上扬,毫不费力地夹住四 只飞动的苍蝇。在他慢慢放下筷子的时候,三位剑客就匆忙离开 了房间。
一些西方人会草率地认为,三个剑客突然对骚扰宫本武藏失去了兴 趣,与大师用筷子夹住苍蝇的能力没有关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三个 剑客之所以离开,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位大师用筷子抓苍蝇的动作就显 示了他的技艺,而这个技艺就是最高功夫的体现,是大师完全掌握自己的 体现,所以,他是一个需要避开的人物。他们的结论也强调了古老的中 国信仰,那就是,任何完全掌控某种艺术的人在一举一动中都可以展现 他气定神闲的品质。
古老的功夫大师可以是技艺娴熟的按摩师、中医师和针灸师。西方医 药界最近才开始接受,甚至才开始承认东方人对身体、思想和精神疾病的 这些诊治方法。比如说,中国人1000年来都用麻黄这种草药来治疗哮喘病,而麻黄中含有麻黄碱。西方的医生治疗哮喘病时也会开麻黄碱,在这 一事实被揭露时,西方医药界才意识到,他们对东方的一些诊治方法过早 地下了定论。同样,古老的针灸艺术由于有奇迹般的治疗和麻醉作用,现 在在西方的运动医疗诊所也是一个普遍的诊疗手段。它在几年前就进人了 功夫培训,成为伤病的治疗方式,但是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没 有被西方医药界接受。
西方思想有一种很强烈的冲动:他们会把遇到的所有事情进行瞬间的定 性和分类。通常,这些类别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分支:安全的和不安全的。我 们熟悉到某种程度的东西就被放在前面这个分支,不同的、不知道的或者不 熟悉的东西就被放在后面这个分支。
结果就是,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在忙着给一切事物加标签,站在生活 之外,却没有真正地投人生活,也根本没有享受生活。简而言之,我们缺 少功夫这个重要的态度。根据李小龙所说:
学习功夫不仅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和保护自己,也是为了培 养自己的思想。道教的道士和中国的和尚都把功夫当作一种哲学 或者思维方式,在这种哲学中,人们会顺应逆境,有能屈能伸的 智慧。耐心的品质和从错误中吸取经验的做法也是功夫原则的一 部分。
这样一来,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震惊,西方人眼中那个动作电影明星 和卓越的格斗士,竟然还是一个有功夫之人(取功夫最初的意义)。李小 龙是一位哲学家,他关心的是人类行为,他努力去理解周围这个广阔而复 杂的世界,我们回顾李小龙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成功的哲学家。事实 上,他的语言如此准确,电影和语言又如此吸引全球人的关注,我们甚至 可以说他是一位哲人。
李小龙的语言包含着与年龄不符的智慧,揭示了他对世界的深刻理 解。这并不是说,他对于人类境况的见解是凭空而来的。他花了很长时 间,刻苦地学习哲学、宗教和关于灵性的各种书籍。他还一遍遍地阅读老 子、庄子、孙子、孔子、子夜\苏格拉底、柏拉图、巴鲁赫•斯宾诺莎、 勒内•笛卡尔和大卫•休谟,以及克里希那穆提、铃木大拙和艾伦•沃茨之 类更现代的哲人的作品。他在这些伟人的语言中寻找永恒的真实性,努力 学习灵魂的终极本质、灵魂所在的宇宙和人类这个整体。哲学才是李小龙
1子夜(TZU Yeh).相传为晋代女诗人,《子夜歌》的创作者,《乐府诗集》卷四十四有这样的记载:"《唐 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李小龙曾经翻译过《子夜歌》 中的一些诗句,后文亦有提及。——编者注
的真正激情所在,武术只不过是他选择表达哲学的工具。
幸运的是,李小龙愿意跟别人分享他的信念。事实上,他的信息和想 法通过公共访谈得到了最好的传达。很多采访过他的记者都意识到了李小 龙的卓越品质,把采访的音频或者视频保存下来,以便日后学习,改善自 己的思维,审视自己。大多数人后来都没有学习。但是,留存下来的公共 谈话音频和视频,以及他写的一字一句,保存了让人们理解生活,享受生 活和最大限度地度过人生的哲学见解,今天想要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身上 学习的人们可以得到这些材料,真是三生有幸。
武术的终极演化
跟功夫的真正含义一样,李小龙的哲学也不仅仅限于单纯的格斗技 巧。事实上,为了完全欣赏李小龙的哲学,我们就必须超越武术的界限。 毕竟,时值21世纪,人类的军事技术已经发展到拥有隐形轰炸机和乌兹 冲锋枪的程度。每个星期花好几个小时进行密集的、复杂的、高度专业的 徒手格斗训练固然值得赞赏,这样可以让人变得勤劳,培养对武术的熟练 程度,但是,我们在今天的街道上遇到某件事,需要用到武术的可能性非 常之小,在一个武器占绝对优势的世界尤其是如此。
比如说,精通古老的冲绳击打工具(一开始被融人古老的技击法,目 的很明显,就是把日本骑士从马上摔下来)的训练量在今天看来,作为应 对街道袭击的准备工作,显得过时和不切实际。事实上,我们只要扫一眼 每天的报纸,就会发现,今天的攻击者并不像武士一样怀旧(他们使用的 都是现代的武器)。所以,在纽约街头被杀的武士比被中国的义和团起义 打倒的武士要多得多——讽刺的是,这两件事情有着类似的原因:大多数 武士的哲学无法跟时代的格斗发展保持一致。
事实上,携带武器的人可以从30到90英尺之外终结你的生命(1英尺=30.48厘米),有时候甚至可以从更远的地方达到他的目的。既然这样, 把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格斗技术,来保卫自己免受现在携带自动武 器的攻击者的伤害,已经不是明智之选。在过去,这些技击法是用来打击 徒手搏击的对手的。现在,规则已经改变了,世界也已经不同了。大多数 的武士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这并不是说,武术训练在今天就一无是处。如果你的目标是寻求真 理,过更有价值的生活,只关注武术的格斗部分就没有必要了。学习武术 的持久价值在于,它可以是表达自己的工具,从灵性上来说,通过这种表 达,你可以了解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局限性和能力,更好地理解自己。
我已经可以听到有些人的反对声音了 : “但是武术在某些自我防卫的 情境下肯定还是有用的。”确实如此,但是,战斧也可以达到相同的目 的。现在,在我们主要城市的街道上,开车射杀已经如此普遍,掌握武术 或者战斧都不能保护我们免受半自动武器的枪林弹雨的袭击。我可以再说 一遍,武术是有用的,它是通往健康和灵魂发展的绝佳形式,但是要把武 术和其他技艺结合起来抵抗今日大街上使用的武器,说好听一点是不切实 际,说不好听了就是彻底的、致命的错误。李小龙自己也意识到了武术发 展的这个事实,他在著名的视频《独家专访》中也这样说道:“现在你不 会跑到街上拳打这个脚踢那个,因为如果你这样做,就会有人拿出一把 枪——砰!你的人生就结束了。我的意思是,不管你的武艺有多好。”
正如你们很快就会知道的一样,李小龙是一个现实的人,他反对浪费 时间为不太可能出现的遭遇做准备。他欣赏要精通各种艺术所必需的优美 和技术,但是他也意识到,这些优美和技术已经过时了。早在20世纪60 年代,李小龙就意识到大多数武士的训练习惯就像是有组织的舞蹈课,学 生可以学会看上去很漂亮、让人印象深刻的动作,但是如果要在街上用这 些动作来保护自己或者你爱的人,存活的概率就跟舞蹈班的学生差不多。
李小龙甚至还设计出了一个模拟的墓碑,这个墓碑就在他的办公桌上,它向到访者揭示了李小龙对盲目服从过去的古典传统,不懂得跟随着 当下的武术进步发展的人的态度。
纪念一个曾经优雅自由的人 如今他脑子里塞满经典,被经典扭曲。
李小龙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给他的朋友和学生乔治•李(没有亲属关系)写 的一张纸上,描述了一个微型墓碑的设计和信息,用他的话说,“这个墓碑完美 地表达了我的感受”(有关武术传统形式的感受)。
在跟记者埃里克斯•本•布洛克进行的视频访问中,李小龙说得更加 简洁:
你知道吗?大多数武术指导老师都顽固至极。我的意思是,
他们的态度就是:“两百年之前武术就是这么教的,所以现在也应 该继续这么教。”为了保持这种态度——我的意思是,你之前就是 这个态度——你会卡在时间容器里面,永远都不会成长,因为学 习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还是走老路,
就只是在重复几百年前传下来的东西。
李小龙把这种过时的、重复的武术训练称为“有组织的绝望”,他在 余下的生命中都在努力为一个古老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逆境——寻找一 个20世纪的应对方式。
正因如此,李小龙的真正遗产就不仅仅局限于武术世界的简单范畴。 就像尼采的哲学不仅仅属于希特勒和纳粹德国一样,李小龙的哲学也不仅 仅属于武士。他是一个艺术家,一个人类学家,他还有一个超越其他角色 的身份——思想家。他的口才——而非他的拳头——影响了政治家、公司 高管、电影明星,以及社会地位不高的人群。更重要的是,李小龙的思想 和哲学让他可以更成功地处理种族主义、经济困难、爱、痛苦、喜悦、悲 伤、好奇、婚姻、父亲的角色和友谊——换句话说,就是人生。
李小龙在武术领域的教导只局限于人类四肢能够获得的成就,但是他 在思想领域的教导意义无穷。
现在,我们应该带着个体发展的精神前进,这种个体发展是通过对自 我的发现和最终掌握实现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概念听上去像是功夫的真正 含义,你就开始真正地理解功夫了。
装满,是为了倒空
如果说李小龙的哲学对于不习武的大多数人来说有什么长远意义的 话,我们就必须看到构成他信仰系统根基的更高原则。一旦确立了这些原 则,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更可能会遇到的很多问题上。毕 竟,不是每个人都会被要求在今天晚上下班回家的路上跟人进行徒手格 斗,在这个周末的高尔夫球场上我们也不会遇到这种情况。但是,所有人 都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以便更好地学习如何去应对生活丢 给我们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理解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的 生活。
不管你偏爱西方的道还是东方的道,支撑这两种方式的都是宇宙的 道,宇宙的道是将更大的总体连接起来的共同性质。理解这一点——不管 我们现在有何种个人的偏见一就是在最高和最低水平体验了自由,换句 话说,就是完全地体验了自由。中国人把这种抽象的“东西”叫做道,在 这个时候对它进行评价可能是非常恰当。
如果宇宙可以被比作一片汪洋大海,我们——作为人类——就是海面 上汹涌澎湃又渐渐消失的海浪。每个海浪都跟其他海浪不同,但是又跟海洋本身互相联系。这种整个的海洋过程——不管它的形式是什么(比如说 流动、退潮、滴水、波动、涡流等等)一-就是道(请参见这本书最后的 附录中艾伦•沃茨在“生态禅”一文中对此说法的评价)。
根据李小龙所说,只有不受干扰的灵魂才能理解道:
功夫的原则不像科学,不能通过找到事实和事实的指导来学 习。它必须跟一朵花一样,在不受情绪和欲望左右的思想中自然 地生长。功夫的这个原则的核心就是“道”——宇宙的自然法则。
道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我曾经把它翻译成“truth”(真 理),功夫背后的真理,每个习武之人都应该遵循的真理。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等等,你说的话我听不太懂。你说的 宇宙事实和道的观念在我听来很陌生——用这种方式说话我觉得很不舒 服。事实上,我并不理解宇宙的道如何可以帮我解决自己的问题! ”但是 亲爱的读者,你这就错了。要了解你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认识 到真正的问题(这是你可以改变的事情)■ 一一非常重要,但是很少有人在 他的一生中可以学会如何辨识真正的问题。体验问题是一回事,但是需不 需要体验问题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幸的是,如果你要从西方哲学方法中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就 会发现,西方哲学创造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比如说,哲学家路德 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 )在他的代表作《逻辑哲学论》接近结尾 的段落解释道,我们通常认为是“主要”哲学问题的问题其实毫无意义,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其实不是答案,而是对于它们固有的无意义性的 认识。一旦意识到这个事实,一旦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就是它没有任 何意义,我们就可以马上从这些“问题”中解脱。事实上,我们能确定的 只是存在的可观察的事实。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七个命题中
的第一个就提出:“世界是所有发生的事情'
这些论点也有一定道理,维特根斯坦接着又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各个论 点的观察结果,或者说是对观察的观察的观察。比如说,《逻辑哲学论》 的第一页这样开头:
浏览1,1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