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在文章中也介绍过赵堡太极拳,但较全面地了解它还是近来的事。 199110月下旬我应邀参加了在河北邯郸举办的“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 会”。

期间我认识了赵堡太极拳协会会长吴金增,副会长侯魏帮二先生以及郑均、 宋蕴华、王海洲、宋道逢等十几位赵堡太极拳的传人。郑均先生是当代赵堡太 极名师郑悟清老先生的哲嗣;宋道逢、宋蕴华都是郑老先生的高足。王海洲先 生是赵堡太极另一名师郑伯英先生的再传弟子。他们向我介绍了赵堡太极拳的 发展情况。王海洲先生赠送我一册由严翰秀先生协助他整理新出版的《秘传赵 堡太极拳》,宋蕴华先生也赠我一册他编写的《赵堡太极拳图谱》;同时,我还 在会议期间观看了王海洲先生和宋蕴华先生的表演。

返京后细读王、宋二位先生的书和刘会峙先生的《武当赵堡传统三合一太 极拳》以及赵堡镇和少平、和有禄两位先生给我的书信,相互校勘,使我对赵 堡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只能说是“初帜”。

赵堡太极拳的此陈清平

赵堡太极拳的发祥地是河南省温县城东约十五华里的赵堡镇。据说战国时 “七雄”之一的赵国曾屯兵于此,故得名“赵堡”。

据赵堡的朋友介绍,赵堡太极的远祖是武当山的张三丰,近祖是明末清初 赵堡人蒋发(1633—1714,有的说是小留村人)。他于顺治六年(1649)赴山西 阳城县七里岗小王庄王宗岳门下学艺八年,返里后传播于此,传至陈清平时, 赵堡太极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陈清平原居温县王堤垮村(距赵堡三华里),后移居赵堡镇,得本村“神 手”张彦的薪传,有继承,亦有发展,终成一代名师。李亦畲在《太极拳小序》 中说:“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指太极拳)。”远 在数百里外的永年人都听到了陈清平的大名,可见他的名气在当时是很大的。 陈清平不愧是一代名师,他不仅打破了保守的师承关系,授艺多人,且善因材 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弟子。著名的有和兆元、牛发虎、任长春、李 作智、李景延、张开、陈景阳、陈义阳、陈何阳以及乃师张彦之子张应昌等。 武式太极拳鼻祖武禹襄也曾于咸丰二年(1853)专程去赵堡镇向陈清平问艺, 至今永年武式太极拳传人还尊陈清平为远祖。在陈清平的辛勤教导下,其弟子 多有发挥,终于形成了赵堡太极拳流派。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和兆元。

和兆元(1810—1890),字育庵,赵堡人。自幼随陈清平学艺,曾充河内 (今河南沁阳县)李文清公(名棠阶,同治朝曾官礼部尚书、入军机)侍卫,授 衔武信郎。为适应军旅需要,他对练拳速度、身法、步法、手法都作过必要的 修润充实,对赵堡太极拳的日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后人有称赵堡太极拳为和 式太极拳的原因就在于此。

和兆元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和敬芝才兼文武,曾充两湖总督李建、张之 洞的幕僚多年,授衔文林郎,著有《高手武技论》。

和润芝之子和庆喜(1862—1936),字福堂,是父辈长子,8岁随父学拳, 并得到祖父的指点。32岁弃武经商,72岁时(1928)值太极拳作为国术运动项 目风靡海内,遂发愤研究整理祖传拳法,广泛授人。1931年他带领弟子郑伯英 等去河南省开封打擂,一举夺魁,威震武坛。其弟子以和学信、郑悟清、郑伯 英最著。和庆喜堪称赵堡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和庆喜之侄和学信,字世孚,自幼随伯父庆喜习拳,随父庆文学医。抗战 期间,迁居宝鸡,和堂弟和学敏(和庆喜之子)传拳于宝鸡。日寇投降后返归 故里业医教拳。其子士英、士俊得其衣钵。现在赵堡等地的和定元、和定乾、 和少平、和定宇、和有禄等人则是和士英的子侄,他们有的业医,有的做工务 农,但都利用业余时间为发展赵堡太极拳而努力工作。

“西安二郑”指郑悟清和郑伯英。赵堡太极拳在当代得以广泛发展,多赖二 人之力。

郑悟清(1894—1984),赵堡镇人。自幼体弱多病,16岁辍学经商,日夜操 劳,积成痼疾,医治无效,后随和庆喜习太极拳,未三月而霍然病愈,从此立 志研习太极拳术,锲而不舍,卒成名家。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悟清在西 安教拳40余年,门徒数以千计。所演拳式小巧细腻,轻灵柔和,推手则圈小多 变,罕与匹敌。因其拳风高尚,拳艺绝伦,深为西北武术界敬仰。郑悟清虽一 生坎坷,仍享寿90,是当代名武师中善于将技击、健身融为一体的一位。

郑伯英(1904—1961),名锡爵,也是赵堡镇人,自幼随和庆喜习拳,功夫 扎实,身手不凡。1931年在焦作擂台赛上独领风骚获第一名,继而在开封擂台 赛上又得第一名。“七七事变”后避居西安,教拳为业。郑氏在长期教拳过程 中对拳术不断修正充实,拳式名称也有所更改。所演拳式舒展大方,速度较快; 推手则“挨到何处何处击”,尤擅靠法,因而,誉满西京,在西北五省颇负盛 名。

“二郑”的弟子甚多,宋蕴华和王海洲仅是其中笔者所知的两位。

宋蕴华自14岁起师从郑悟清,在郑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之下,宋蕴华掌握了 赵堡太极拳的技击技法和拳艺理论。他为了追本溯源,曾三赴赵堡镇,考据赵 堡太极拳的历史演变,整理编著了《赵堡太极拳图谱》。这一部拳谱,和一•般通 常见到的武术书籍不同。它既是举宝不藏的太极拳谱,也是一部书画图册,且 又印制精致,是融拳、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珍品,像这样好的武术著作,我还 是第一次看到。

王海洲是赵堡镇人,22岁时他患坐骨神经痛,医治无效,后随他姑父张鸿 道(郑伯英之入室弟于)练太极拳,半年后就完全康复,从此,练太极拳便成 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经过长期锻炼,身体变得异常壮实,一个人拉一千斤重的 煤车跑数百里都不觉很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赵堡太极拳的技艺,他曾先后 去陕西、山西、四川等地拜访散落在各地的赵堡太极传人,诚心求救,从而功 力日益提高。1986年,王海洲以赵堡乡总教练的身份带队参加温县太极拳擂台赛,他的学生夺得一枚金牌、一枚银牌和两枚铜牌。为了让赵堡太极拳得到更 广泛的推广,让更多的人得到练太极拳的好处,王海洲在严翰秀的帮助下整理 编写了《秘传赵堡太极拳》这本具有实用价值的技击、养生之书。

据王海洲先生介绍,赵堡太极拳在历代前辈拳师教学中因人不同、学拳阶 段不同、传授不同逐渐形成了三种架势。

第一种:中架。动作清楚,难度适中,容易学习,适宜初学者习练。

第二种:低架。也叫盘功架、领落架,适合有一定太极拳基础的青壮年练 习。

第三种:高架。也叫代理架、内功架。是练技击、技巧、内功功夫的拳架。

这三种架势动作基本一样,只是练法要求不同。一般是先练中架,熟练后 再练盘功架,最后才练高架,基本上遵循着一条由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的教 学原则。

赵堡太极拳的推手,过去只有用来练习技击的活步推手,后来随着太极拳 运动的发展,有些拳师从实际教学出发也创编了单手推、定步推手和大捋。赵 堡太极推手有许多与别家不同的特点。如“着熟”是推手的基础,也就是在练 拳走架中,要熟练地掌握拳式的用法,并能在推手中运用出来。所以有“走架 即推手,推手即走架”之说。又如赵堡太极推手讲究运用拿法,顺势拿人,以 拿还拿,以拿解拿,实用价值较高。作为武术,各家太极推手中原来都有跌打 掷拿种种技法,由于教授对象不同,有的拳师为了适应多数人能学习推手,从 安全出发,跌拿等技法大都不教了,结果导致不少人误认为太极推手中不应有 跌拿技法。其实这是数典忘祖,不了解太极推手发展历史的缘故。试看当前除 赵堡太极推手外,陈式、武式太极推手也都要求跌打掷拿并用,可为佐证。

由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禄禅开创的杨派太极拳,是最早普及到大中城市,流 传区域最广,形成支系最多的太极拳流派。现择要做一介绍:

杨禄禅,名福同,又名福魁,河北省永年县南关人。自幼生活在河南省温 县陈沟陈德瑚家,曾随陈长兴习长拳十三势。壮年返里以教拳为业,得以结识本邑望族、素有“广郡三武”之称的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昆仲三人。武汝 清,字酌堂,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进士,以主事分刑部,历充江苏、陕西、 广西、云南司主稿,后升四川司员外郎。据《武禹襄传》记载:“仲兄酌堂, 亦酷嗜拳艺,每乘公余之暇,练习数遍,名闻当时,刑部诸公钦佩其术,愿执 弟子礼而师事焉。酌堂未诺,爰思及同里杨禄禅者,为术亦精,介绍京师,以 故禄禅遂获盛名焉。”禄禅先在京西小府张宅任教,后到旗营充武术教习。杨氏 从此定居北京教拳。杨禄禅次子杨饪(字班侯)在籍随武禹襄读书习拳,20岁 后亦北上助父教拳。后在神虎营任教习,是赏顶戴蓝翎的“武德骑尉”,因武技 出众,对弘扬太极拳贡献较大。由于杨家数代以教拳为业,弟子中也不乏职业 拳师,在传承中形成若干支系,所教拳势器械内容以及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对 他们做些分析研究,去伪存真,会起到鉴古励今的作用,有助于太极拳事业的 健康发展。

杨禄禅有三子,长子名镒,字凤侯,早卒。次子名钛,字班侯。三子名锻 (20世纪50年代文字改革,锚与鉴合并),字健侯,均能传承家学。对这三人的 事迹,下文再叙。

因禄禅生前没有留下具体的拳技资料,其拳势和教法后人知之甚少,传世 的“杨禄禅老架”,据说得自杨禄禅晚年亲授。

清末礼王府有刘姓太监名进宝,通州大拳庄(谐音)人,是杨禄禅的晚年 弟子,拳技较高。河北省顺德府(今邢台市)商人张正学,字端溪,擅弹腿, 在北京经商,结识刘太监,为刘某拳技折服,遂拜刘为师专心研习太极拳。张 正学晚年返回故里,将这套“杨禄禅老架太极拳”传授同乡郑宝庆。郑宝庆曾 在本地及山西阳泉等地教拳,将这套拳正式传出。我曾见过郑先生的弟子贾耕 雨先生演练过,其拳势与时下盛行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不同,特点是每一拳势有 左就有右,两翼兼顾,势法也较紧凑。“文化大革命”后,经贾耕雨及弟子杨 永生的联系,得知山西和邢台地区还有不少人在练习这套“杨禄禅老架”,他们 正在挖掘整理,准备著书问世,推广和普及这一古老的杨派太极拳。

河北省保定市有一支自称“府内派”太极拳,始于萧功卓。据云其拳技是 杨禄禅在端王府时所教,内容与社会上流行的杨家太极不同,故称“府内派”。 据香港杨派太极拳家马伟焕先生考证,杨禄禅生前并未在端王府(或瑞王府) 教过拳(马先生的文章发表在《武林》及《太极》杂志上)。如此看来,“府 内派”之说恐难成立,但萧功卓所传之太极拳及其内容,还是可以作为杨派太 极拳支系来研讨的。

山东东南部流行一支以太极拳为主,吸取八卦、形意之长形成的太极拳, 名“夏式太极拳”。创始人夏国勋,所传为杨家早期拳势,计58势,可单人练 习,也可双人对练。每一拳势又分成若干小拳势,形成势中有势,环里套环, 上下齐动,三盘连击等特点。

杨禄禅的弟子中,有一名王兰亭者,曾代师传艺于武清李瑞东(李派太极 拳创始人),后来因事与旗人发生冲突,并将对方击毙,遂逃亡外地削发为僧, 释名法静,传其拳技于静一。静一传艺于河南人齐敏轩,齐传郑天熊。其拳势 及刀剑内容见郑天熊《太极拳述要》一书。

二、杨盛侯拳系

杨班侯,名钛,是杨禄禅的次子。他幼年随父习拳,后随武派太极拳创始人 武禹襄读书。班侯不喜读书,而“习拳极为领悟,禄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 班侯多得之禹襄”(见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班侯20岁后, 北上助父教拳,因拳势轻灵紧凑,与父亲禄禅不同,人们习称“小架”,以别乃 父之“大架”。曾随禄禅习拳之万春、凌山、全佑又随班侯习拳,并拜班侯为 师。此外,班侯之侄杨兆林(字振远)、杨兆熊(字少侯),均得到班侯真传。

班侯中年因故返里。在家乡跟他习拳的有陈秀峰、张信义、冀老福、李老 万等人。其中以陈秀峰的名气最大。他是永年县西河营人,文秀才。清末直隶 总督袁世凯曾礼聘武派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先生莅津教其子侄,郝先生以年老婉 辞,后荐陈秀峰代己前往。据说时下天津尚有陈秀峰的传人。1928年永年县国 术馆成立后,陈秀峰曾充教员。

张信义是清末广平府书吏,《永年拳术》一书对他的事迹有所介绍。冀老 福、李老万的事迹过去罕有文字记载,近些年永年有些人在传授杨班侯拳势, 据说是李老万(名李万成)的传人。教学内容与全佑、杨兆林、杨少侯所传不 同。

1958年,天津吴孟侠出版《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太极拳注解》(此前曾油 印出版)。作者在《前言》中说,该师牛连元系“太极拳的名家杨班侯的高足, 得杨氏秘传太极拳九诀,牛师把这九个诀传授给我”。

九个要诀是:(1)《全体大用诀》、2《十三字行功诀》、(3)《十 三字用功诀》、⑷《八字法诀》、(5)《虚实诀》、⑹《乱环诀》、⑺ 《阴阳诀》、⑻《十八在诀》、⑼《五字诀》。

这九个诀在杨派其他拳系中没有出现过,得过杨班侯亲传的万春、凌山、 全佑、杨兆林、杨兆熊、陈秀峰、张信义等人或其传人的著作中,也没有提到 过这些歌诀,因此,这些歌诀是否为杨班侯所授应予研究。但这九诀的内容对 习太极拳者确有一定指导作用。该书面世后,深受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1956 3月第一版,印数27000册,同年5月第二次印刷加印10 000册,从中可以看出其受读者关爱之情况。

杨健侯,名镒,号镜湖。自幼随父禄禅习拳,清未曾在神虎营充武术教习。 职业太极拳师。传人除三子杨兆清(字澄甫)夕卜,能传其衣钵者有:

1.许禹生(1878-1945),北京人,祖籍山东济南,幼嗜武技,曾随多人习 武,后拜杨健侯为师习杨派太极拳。191211月与纪子修、吴鉴泉等人组建 “北平体育研究所”(用以培训大、中、小学校武术师资),普及太极拳等武术。 著有《太极拳势图解》,是杨派太极拳首部由书局正式出版发行文图并茂的专 著。许禹生为杨健侯亲传弟子,从中可以得知杨健侯的拳势及练法。

许禹生的弟子王新午,名华杰(1890-1964,山西省汾阳县孝臣村人。中 医世家,父礼廷、伯父厚辅精通医道。他自幼除学习古文诗词及中医外,还学 过形意拳。后来毕业于山西大学法政学院。1916年山西省有关部门派他来“北 平体育研习所”学习,从学于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诸师,专攻太极拳及岳 氏八翻手。毕业后回山西,曾在太原创办国术操练场、山西国术促进会,普及 太极拳。他教导学生要“明礼义,知廉耻,轻生死,重气节,以忠勇精神,为 国为民”。后来在乃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基础上,结合研习心得,广征博 引,编著《太极拳阐宗》一书,于1942年由西安启新印书局出版。该书的最大 特点是阐述太极拳理论较详,尤其是对太极拳的实用技击术,集前辈纪子修等 人的成就,证以个人的实践心得,讲劲用着,完美结合,是杨派太极拳系中的 佳作。

曾跟随杨禄禅、杨班侯父子学拳的万春、凌山、全佑三人,许禹生在《太 极拳势图解》中说他们: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善发人”的凌山没 有传人,其友纪德,字子修,初从雄县刘仕俊习岳氏散手,继从禄禅学太极拳, 刚柔相济,自成一家。能卧地以臂挡重车轮,燕京号之曰“铁臂纪”,至八旬尚 健壮如少年。纪德与凌山友好,获益甚多,而王新午的着(招)法,又得之于 纪德,实乃间接得之于凌山。王新午书中许多论点与一般习杨派太极拳者不同, 可能与此有关。如习太极拳多年仍不能技击,王氏指出:“推究其弊,实病于 柔。” “柔者偏于守,而昧于攻。”又说:“一般习太极拳者,素多死步”,“守 亦败,攻亦败,太极拳其无用矣以乎?此学者误于柔。”(见该书第七章第四节 《明攻守》)他非常明确地告诉习拳者,“夫刚柔喻阴阳也,有阴无阳,何以圆 其太极拳之理,刚柔互用,岂须臾离哉!……刚柔互用,而执其中,斯乃太极 拳之正规。”数十年前王先生就指出习太极拳的弊病,是偏于主柔,证之数十年 后之今天习太极拳者因柔致弱者更多,认真研习早期太极拳家的著作和拳论以 及练功方法,纠正时弊,实乃当务之急。

田兆麟(1891—1960), 13岁到杨健侯家当童仆,并随杨健侯、杨少侯习 拳。有寻杨氏切磋拳技者,多由田兆麟接待,深得杨健侯关爱,授以拳技奥秘。 后来到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传授太极拳。其拳势与杨澄甫不尽相同。 1943年,陈炎林编著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据云所讲劲法多得之 于田兆麟。双人练习的“散手”对打套路,亦由该书最早披露。田之弟子施调 梅曾著《太极拳谱内外功汇录》(1959年台湾出版),当是田氏嫡传。

上海叶大密,又名百龄(? —1973),原籍浙江省文成县。1917年拜田兆麟 为师习杨派太极。1927年拜李景林为师习武当剑术。1928年杨澄甫南下,叶大 密又随杨少侯、杨澄甫昆仲研习。他以太极拳理论做指导,将李景林所授剑法 糅入太极拳中,拳势婉转多变,自成一家。传人有金仁霖、蒋锡荣、曹树伟等。 曹树伟著有《太极拳秘奥剖析》,从中可知叶氏传人与其他杨派传人之异同。

3 .张钦霖(1888-?),河北邢台县城西人。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因爱武 技,14岁到北京杨健侯家佣工,从杨澄甫习拳。1914年湖南名拳师万某到杨家 找杨澄甫较技,张钦霖主动与万某相较,击败万某,深为杨健侯嘉许,授以拳 法奥秘。1925年,张钦霖到山西经商,经人介绍,拜金丹派左一峰为师习内功 吐纳术,并引入太极拳术中。传人有胡耀贞、张茂林、王延年等。1948年王延 年去台湾,将这套太极拳在台湾广为传播,并著《杨家秘传太极拳图解》一书 问世,从中可以得知这一支系拳法的面貌。

四、 杨兆林拳系

杨兆林,字振远,民间多尊称他“杨老振”,是杨凤侯之子。因父早卒,其 拳技为二叔班侯所授,长期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南和、任县、隆尧等地农村教拳。 著名太极拳家李香远、刘东汉、王其和等人最早都是随他学的太极拳。杨兆林 未有妻室子女,因有吸鸦片不良嗜好,去世较早,故太极拳界知道他的人士甚 少,当前熟悉其拳势的人也不太多。

五、 杨少侯拳系

杨少侯,名兆熊,杨健侯之长子,其拳技多得益于伯父班侯,性格也极相 似。拳势架高步活,动作紧小,快慢相间,发劲刚脆,气势逼人。他的拳技虽 然高超,因不善教学,不问对象,搭手即打,所以能传授其拳艺的人较少。

杨少侯的弟子李寿笺著有《武当嫡传太极拳术》(19449月重庆出版)。 曾跟杨少侯学拳的顾履平传拳于贵州等地,其弟子张卓星著述较多,其推手形 式已发展有26式之多。

吴鉴泉的弟子吴图南也随杨少侯学过拳,近些年吴氏传人出书介绍杨少侯 拳势,可供研究杨少侯系拳法之参考。

六、杨澄甫拳系

杨澄甫,名兆清,杨健侯之三子。在父亲所授“中架子”基础上,发展为 大架子,是当代流行最广的杨派太极拳势。澄甫定型拳势“舒展简洁,结构严 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引自 顾留馨《杨式太极拳简介》)。杨澄甫先生生前留有两套拳照,各有特色。早期 拳照虽有不少缺点,却可看出他在习练技击之神情;后期拳照在拳势身法神韵 上已达高峰,故近代习杨派大架者多模仿澄甫晚年拳势,而研究其早期拳势 (照)者似不太多,殊不知他后期的成就,是从前期那种练法逐渐磨合而成的。 如仅研习其后期拳势,只能得其皮毛,终难获其精髓。

杨澄甫原在北京教拳,1928年南下,先后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广州、 汉口等地,门墙桃李,继承有人。弟子陈微明、牛春明、武汇川、崔毅土、李 雅轩、褚桂亭、黄元秀、董英杰、汪永泉、郑曼青,以及哲嗣杨守中、杨振基、 杨振铎,亲属傅钟文、赵斌等人相继教拳,杨派大架遂传于全国各地。时下练 习杨派太极拳者十有八九都是这套拳势,有一花独放之势,杨派太极拳其他拳 系相形见细。原因何在?这是研究杨派太极拳人士应当深思熟虑,予以总结的。

杨澄甫门下弟子很多,不能一一介绍,只对下列数人略作点评:


  1. 陈微明(1881—1958),名曾则,字慎先,号微明,湖北滞水人。出身书 香门第,光绪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民初在清史馆任纂修期间,师承杨澄 甫研修太极拳。1926年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1925年出版《太极拳术》,是据 随杨澄甫学拳时所作笔记而成。1927年又出版《太极剑》。陈微明出自名门望 族,本人又是学者,重视提高太极拳的文化品位,他的著作多次再版,对弘扬 杨派太极拳起到了不小作用。

  2. 董英杰1897-1961),河北省任县人。初随李增魁习杨兆林式太极拳。 后经刘瀛洲引荐,拜邢台李香远为师,习武派太极拳。又拜杨澄甫为师习杨澄 甫大架太极拳。中年后移居香港、澳门,在东南亚等地普及杨派太极拳。杨澄 甫《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就是董英杰助写的。1948年董氏编著的《太极拳释 义》在香港出版。这本书除对部分经典拳论做了注解,还谈了个人习拳“经验 谈”,还有他编的“快拳”。因此深受读者欢迎。

  3. 吕殿臣(1886—1948, 匕束鹿人。外祖父李玉珍,镖师,是康熙年间 ,,神弹弓”李五的后裔,精缠枪随手。李与任县三皇炮捶名家刘瀛洲是金兰好 友。吕殿臣从小跟母亲学拳,1925年左右,是经耿怡(可能耿毅,是民国年 间政界知名人士)引见拜杨澄甫为师,专习太极拳,后在四川等地教拳。传人 王子和(名炬),1948年去台湾,从事太极拳教学活动,著有《太极拳涵化文 集》,从中可以了解这一支杨派太极拳系的概况。4.郑曼青(1901-1975),名岳,字曼青,号曼髯,浙江永嘉人。精中医;诗 词、书画,1929年拜杨澄甫为师研修太极拳,曾助杨编写《太极拳体用全书》, 深得杨派太极三昧。后来又博采诸家之长,学而后化,自树一帜。他将乃师杨 澄甫拳势浓缩为37势,人称“郑子太极拳”。他1950年于台湾创办“时中学 社\ 1960年之后,又在美国创办“时中文化中心”,在他和其传人的共同努力 下,为普及太极拳,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有益贡献。郑氏教拳的特点是文武 结合,授拳之余,还教学生四书、《易经》、书法以及处世为人之道,纳武术于 文化之中,以造文武兼备之人才。他要求学生文质彬彬,儒雅有礼,不许带有 江湖恶习。著有《郑子太极拳十三篇》1940年出版),分上下卷,后合并为 《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发行问世,内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是研习杨派太极拳 之佳作。

    杨派太极拳的发展史,也是我国太极拳的发展史,详细道来,足可以写一 本洋洋大书。我以上介绍的只是其支系繁衍情况梗概。由于资料有限,篇幅有 限,时间和精力有限,有的述说较详,有的仅是略一提及,挂一漏万之处可能 更多,尚乞读者指正。

    梅花拳是中华武术中的著名拳种,过去由于秘不外传,人们对它的源流、 拳法知道得不多,报刊也很少介绍。其实它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拳种。

    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拳”,“干枝梅拳”;有的地方叫“花拳”或“父子 拳”;简称“梅拳”,盛行于冀、鲁、豫三省,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据史料 记载,梅花拳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人邹宏义。

    邹宏义祖籍北直隶顺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后寄居徐州府铜山县;本是 “名宦人家,书香门第”,邹宏义自幼学文不成,转而习武,因“武艺独称高强, 如故门名将”,创一家拳术,成为梅花拳的鼻祖。

    邹宏义开创的拳派,为什么要以“梅花”命名呢?据说邹宏义创拳时已是 明亡清兴,取名“梅花拳”是“独芳耐寒”之意。还有邹氏所创拳式分桩步和 行步。桩步按天干地支分为五式(大势、小势、顺势、拗势、败势),宛如梅花 开放。行步有三法(摆法、撤法、扎法),好似梅花干枝。桩步为静,行步为 动,二者结合起来,犹如梅花枝干相连,这是拳名“梅花”的另一原因。

    后来邹宏义北上顺德府“归还故土”,定居平乡县后马庄,经其子孙发展与 推广,梅花拳传统套路有十八趟炮捶、五势头、梅花老架等;器械除常见的刀 枪剑棍外,还有风火轮、量天尺、流星锤、提戟、拐、大三节棍等。由于梅花 拳法以地趟、擒拿见长,因此,不少老拳师还擅长按摩、接骨等医术。

    梅花拳素尚武德,最初有《五戒五要》,教育门徒尊老爱幼,和睦乡里,谦 虚忍让,抚弱助贫。梅花拳徒众具有较大的凝聚力和抗外性,导致梅花拳广大 徒众在清末民初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壮史剧。肇始于 光绪二十三年(1897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运动,就是由威县(平乡县邻县) 沙柳寨拳师赵三多(梅花拳第十四代)率领3000多人(大多数为梅花拳弟子) 于冠县梨园屯首先发动的。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赵三多又率领余部于1902年参 加了景廷宾倡议的“扫清灭洋”起义。在抗日战争期间,梅花拳弟子积极参加 抗日活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活跃在河北省南部的“冀西游击大队”,就是以 梅花拳徒众为骨干组成的。

    1992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始祖邹宏义的忌辰),平乡县举办首届梅花拳联谊 会,闻风而至来自冀、鲁、豫三省六地区22县的梅花拳爱好者及商旅多达四五 万人;另外,近几年每年都有不少国内外梅花拳弟子及武术爱好者来平乡县瞻 仰邹氏墓地,进行学术交流,已初步收到了繁荣经济,在海内外提高梅花拳乡 知名度的效益。

    图片4

浏览2,5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