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柔道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讲授使学员了解世界柔道与我国柔道运动的发展概况,为进一步发展我国柔道 事业与提高我国柔道运动的训练水平而提高责任感。

教学安排:

总时数10学时。其中讲授8学时,考试2学时。

(-)柔术的兴衰

柔道在日本中古时期原名为柔术,也有的称为体术、和术、相搏等。实际上是一种 徒手格斗的竞技,是当时日本人民颇为喜爱的一种强身、自卫的运动。

柔术创建于日本的战国时期(公元15世纪)。当时,日本藩郡割据,连年混战,柔 术作为防身自卫、厮拼格斗的一种手段,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在日本有关柔术 各流派的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流派是在天文元年( 1532年)由作洲津山波贺村的竹内 久盛(中务大夫①)所创建的“竹内流”派;到了丰臣末期(约1590年),又兴起了 “荒木流”派等;到了德川初期,又出现了 “梦想流”派、“制刚流”派等,在此期间, 明朝官员陈元赛(1587-1671年)于1621年第二次东渡日本后,便侨居在日本江户城 南国正寺内。他在少林寺学艺时曾得到名师的传授,并领略了少林武术的精髓,因而坚 持每日习武练功,同宿于国正寺内的日本武士福野七郎(正胜)、矶贝次郎(正重)和 三浦与次郎(义辰)对陈元赛所习练的中国拳术十分崇敬与信服,决心拜他为师。陈元 薮正式收他们为徒,开始传授中国拳术。艺成后,他们便与陈元贾拜别,在日本独树一 帜,自创柔术流派传授中国拳术。其中福野七郎(正胜)的门徒寺田平左卫门,便创建

①日本古代官职名称。

了具有中国拳术风格的“起倒流”派,并在“起倒流”派的拳法碑上刻着:“拳法自有 传也,自投化明人陈元技而始”,以此来宣扬“起倒流”派的名声而广收门徒。这一史 实,充分说明了陈元赞在日本传授的中国拳术(也称柔术),对日本中古柔术的发展、 推广、普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日本柔术》一书中还记载着“杨心流”派的创始 人秋山四郎原系长崎的一名小儿科医生,因仰慕我国医学特前来拜较有名望的医学家及 拳术家博转(人名)为师,苦心钻研我国的医学及拳术(散手),并熟练地掌握活生法 (急救方法)二十八种。回国后,他便自创“杨心流”派。其门徒矶又右卫门在“杨心 流”派学习柔术后不久,便转到山本民的“真神道流”门下,艺成后,他自创一派,取 名为“天神真杨流”派。因此,到了德川幕府末期,社会上又兴起了 “起倒流”派、 “杨心流”派、“真神道流”派、“天神真杨流”派等。柔术在日本广泛盛行,流派也 越来越多,仅东京一地就有五十多个流派,学习柔术在日本已形成一股热潮,这一时期 可称为日本中古柔术的辉煌时代。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大动荡时期,统治日 本长达二百五十多年的德川幕府封建时代日趋崩溃瓦解,旧有的传统习惯逐渐被遗弃。 亘古以来,日本武士佩刀的制度也被废止,一个向欧美等西方国家学习的风潮席卷日本 国土。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日本的柔术也受到严重的冲击,被列为槟弃的行列。因 此,当时许多柔术家意志消沉甚至改行,有的则沦为街头卖艺者。有的流派由于教规不 严而危害社会,为此,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感和蔑视,使得名噪一时的柔术名声扫 地,柔术濒于衰亡的边沿。

(二)讲道馆柔道的创建

嘉纳治五郎于日本万延元年(1860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御影町(现名神户市东 滩区),少年时代的他由于长得较为瘦小,身体孱弱,在上学期间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欺 侮,但他个性倔翠,为了不甘凌辱而能自卫和防御,并从强健身体的愿望出发,便立志 要学习柔术。1877年(明治十年)嘉纳治五郎进入日本东京大学后,经八木贞之助的 介绍到“天神真杨流”派的第二代流祖福田八之助的门下学习柔术。1879年(明治十 二年)福田八之助病故后,他便在同流派的第三代流祖矶正智处学习柔术。矶正智病故 后,他经本山正久的推荐转到“起倒流”派第三代流祖饭久保恒年的门下学习柔术。 1881年(明治十四年),他于东京大学文学部(政治学、理财学)毕业后,就专心致力 对柔术的改革。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他不囿于派别门户之见,博采众家柔术之长,主 要把“天神真杨流”派的当身技(拳打、脚踢、掌砍、打穴)和“起倒流”派的投技 (手技、腰技、足技、舍身技),并结合中国拳术的跌扑和擒拿等技术特点,创造性地独 创了寝技技术(抱压技、反关节技、绞技)。在他积极地创建讲道馆的过程当中,考虑 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西方文化已风靡日本,柔术因落后于时代而走上了衰亡的道 路,因此,他决心创建既具有日本民族传统特点,又能教育培养人们高尚品德的体育项 目,还要区别遗留在社会上被人们歧视和唾弃的柔术,便采用了日本柔术流派中“直信 流”曾用过的稀罕名称“柔道"o 1882年(明治十五年),他终于完成了对旧有柔术的 改革,在东京下谷北稻荷町永昌寺内的书院辟为柔道习武的道场,全名为“日本传讲道 馆柔道”(简称讲道馆)o当时讲道馆仅有12块榻榻米(日本草席每块长约1.82米, 宽0.91米),学员仅有9名。从此,永昌寺也就成了日本讲道馆的创业地及世界柔道运 动的发源地。嘉纳治五郎也被日本人民誉为柔道之父。

(三) 讲道馆柔道的发展

在“讲道馆”诞生之际,日本社会已恢复安定。日本警视厅由于职业上的需要,对 日本武道中的各种技术,如剑道、柔术等也极为重视,这便给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生 “讲道馆”创造了发展柔道运动的极好机会。但是,由于嘉纳治五郎在创建“讲道馆” 后的多次讲话中谈到,他之所以习“柔术”而易名为“柔道”,其目的在于追求更高的 目标,精辟地提出了 “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论述。他认为“柔道”与“柔术”的区 别在于,“柔术”重技击,争胜负,易于伤人,而“柔道”是以锻炼身体、参加比赛与 修身养性为宗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修身养性。他还强调说,柔道不是单纯地讲“术”, 而主要是“道”。其目的不仅是停留在争胜负的问题上,而是强调以比赛胜负、强健身 体、修身养性为目的。这就是他为什么把“术”更新为“道”的真正含义。嘉纳治五郎 把“柔术”易名为符合新历史时期柔道的论述,却遭到了维护旧传统观念的各柔术流派 的反感和非议,甚至有的流派认为他的这种做法是欺师灭祖。因此,在嘉纳治五郎改革 柔术发展柔道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大的阻力,尤其是聚集在户冢彦助流派门下的各 流派的柔术豪强,不服之人较多,他们虽对嘉纳治五郎创建“讲道馆柔道”的理论略表 信服,但却对“讲道馆柔道”技术的实用价值表示极大怀疑,这样便形成了 “讲道馆” 与户冢“柔术”流派之间互不服气的对立情绪,并且日益加深,户冢门下的一些“柔 术”高手还时常到“讲道馆”门前挑衅闹事,欲与“讲道馆”的高手比高低,决胜负。 后来,在日本警视厅总监三岛通庸的倡议下,经过“讲道馆”与户冢“柔术”两大门派 的协商达成协议后,定于1885年(明治十八年),“讲道馆柔道”与户冢“柔术”双方 公开进行大比武,各选派15名选手进行对抗比赛,这对新生的讲道馆来说,无疑是一 场关系能否继续生存,也是关系到柔道运动生死存亡的一场比赛。结果,“讲道馆”以 13: 2的绝对优势战胜了户冢“柔术”派,从此,统一了日本柔术界。嘉纳治五郎创建 的“讲道馆柔道”也因此而获得新的声誉。

讲道馆柔道历经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发展,在克服多种困难与压力的 情况下,以其科学的理论和优异的柔道技术,奠定了坚实、广泛的社会基础,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不仅成为 日本人民普遍热爱的一项体育运动,而且也成为世界人民所喜爱的体育项之一。

浏览4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