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武术套路运动员训练的组织与实施

武术套路运动训练是围绕武术套路技能质量的提高而专门组 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包括训练的组织形式、训练内容、训练 的要求和方法等。

(—}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

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是与训练内容、方法紧密相连 的,分集体、分组、个别、自我习练等诸种。


  • 集体训练:是将运动员集中进行训练的一种形式,一般 运用于训练课的准备、结束部分,亦可根据特定任务的需要在基 本部分采用,如武术基本功训练、基本动作规格的纠正、套路动 作的组合节奏、劲力的体会、动作难度质量的提高等。教练员可 集中指挥进行,也可依次循环往返。这种形式能集中武术运动员 的注意力,按照不同阶段的任务突出重点的解决技术上的某些难 点和关键,教练员可针对某些技术环节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提示 和纠正,既节省精力和时间,又可控制运动负荷的大小。集体训 练队行的组织要根据训练场地大小、人数多少而定,一般采取的


注:该文载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1991年版有:整体式(即排成若干横队进行)、循环式(即纵队依次进 行)、定点式(即每个运动员在某一固定范围内活动,不得超越) 等。训练内容可全队相同,亦可相异;总的要求是:一个训练时 期其重点和偏重要相对稳定,前后要连贯系统。

  • 分组训练:是将运动员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训练的一种 形式。每组人数2〜5人为宜,一般用于训练课的基本部分,如 基本功、基本动作、动作组合、套路的短冲练习、提高套路速度 耐力的重复练习;相互纠正的指导性训练;完成某种难度或段、 套的记数、记时训练等。分组训练、教练员可根据情况有计划地 重点指导某一个组或某一个运动员,集中时间和精力抓两头带中 间,解决不同运动员的个性技术问题。这种训练形式要注意培养 骨干,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重点辅导时,要兼顾其他群体训练 情况的观察和提示,有意识培养互教、互帮、互相监督的良好作 风和纪律;分组训练要相对固定场地范围,注意运动负荷和节奏 的整体控制。

  • 个别训练:是教练员直接对一个或几个运动员进行单独 训练的一种形式;多用于训练课的基本部分。个别训练根据不同 训练阶段的任务可以突出不同侧面,然多以纠正错误、提高动作 质量、解决个性问题为主。实施个别训练时,要注意四个问题: 其一、在对象选择上要突出重点;其二、要使每次个别训练达到 预期的效果,运动员感到满意,有收获;其三、在兼顾其他队员 的指导,维持有秩序的习练;其四、指导单人训练的时间不宜过 长,其量要与本周期的总体负荷量协调一致,多人进行个别训练 时,应与自我体会相结合,即第一个运动员指导完成后,可提出 要求在教练周围进行自我习练,再对第二个运动员进行个别训 练,同时也兼顾前一个运动员练习情况,依次轮流进行;为确保 个别训练的实际效果,可重复依次轮流训练多次。个别训练是提 高套路技艺的重要组织形式,然精力消耗大,容易顾此失彼,因 此,教练员要充分发挥本队优秀武术运动员的指导才干,形成能者为师、互相指导的良好训练风气,促进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



  • 自我训练:即没有教练员在场指导的训练。自觉积极地 自我钻研,对巩固个别训练的成果具有重要作用,自我训练的内 容要与教练员训练的意图相吻合,要根据本人的实际有计划的合 理安排,每次自我训练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自我训练可一人进 行,亦可与同队队员结伴共练,培养独立思考和自我实践的 能力。


(二)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的内容

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的内容包括身体训练(一般身体训练和专 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单式、组合动作训练和套路技术训 练)等。

1.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是提高和保持武术专项技能的基础,分一般和专项 身体训练二类:

  • 一般身体训练内容。


其一,一般速度训练分加速能力、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 三大部分。根据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加速能力训练和速度耐力 训练对套路运动补益最为直接,其训练内容可借鉴的有:各种短 距离(20米、30米、60米不等)的冲刺跑、上、下坡跑;一定 距离的有节奏的加速跑、变速跑;较长距离(200米、400米、

800米)的定时跑、重复跑及跑的专门性练习(后蹬腿、高抬腿、 小步跑)等。均要以最短时间移动距离的长短和频率的快慢作为 提高与否的标准。

其二,一般弹跳力训练。一般弹跳力训练要与协调性、速度 和力量训练结合进行。可借鉴的内容有:徒手的单足跳、立定 跳、多级跳、跨步跳、半蹲跳、弹性跳等;借助器械的有:跳台 阶、跳竹竿、跳横格、跳栏架、跳长凳、手触物跳、头触物跳、

扶肋木跳、跳绳、持哑铃跳、持实心球跳、杠铃的负重跳及负沙衣跳等。

其三,一般力量性训练。武术套路运动所需要的力量不是绝 对力量的大小,而是快速完成动作的爆发力;可借鉴的内容有: 徒手立卧撑跳、倒立、元宝收腹、纵跳、蛙跳、单腿下蹲等;借 助器械的有:引体向上、双臂屈伸、肋木悬垂举腿、负轻杠铃的 弹性跳、箭步跳、举重的抓举、挺举、负重杠铃的半蹲、全蹲起 及哑铃操和实心球抛接练习等。

其四,一般耐力训练。一般耐力内容的选择应尽量符合套路 演练的代谢特点,根据研究成果表明,套路演练(指长拳类型的 套路)主要以无氧代谢为主,多采用400〜800米不同强度的速 度耐力跑辅助进行为好。

其五,一般协调和灵巧素质训练。多借鉴体操、舞蹈、活动 性游戏及球类中的内容进行调节训练。

  • 专项身体训练内容。


其一,专项速度训练。单项或组合短冲训练(如前踢腿10" X若干组、乌龙盘打10次X若干组、连续飞腿10次X若干组、 器械棍舞花、平抡、抢栏拿扎等)、分段短冲训练、综合性内容 循环短冲训练(如原地冲弹若干次——抓竿转肩若干次——纵跳 若干次——立卧撑若干次——翻身拧腰若干次——平抡棍若干次 等)、轻重器械交替训练及助力训练等。

其二,专项弹跳力训练。蹲跳、跳砖、跳梅花桩、跳坑、跳 跳板、负锡瓦跳及各种跳跃动作的连续助跑起跳、完整动作连续 重复练习及结合套路的跳跃练习等。

其三,专项力量训练。石担、石锁、铁牛耕地、矮步走、站 桩、拿顶、滑大杆、抖大杆等。

其四,专项耐力训练。以套路为主的重复训练。

其五,专项柔韧性训练。包括肩、腰、腿功的各种训练 内容。

其六,专项协调和灵巧素质训练。各种精神、姿态风格训 练,各种身法基本训练、各种套路的基本动作训练等。

2.技术训练

(1)单式、组合动作训练。单式、组合动作是组成套路的要 素、是套路技术的基础。单式动作分腿法类、跳跃类、平衡类、 跃扑滚翻类及由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等因素组成的各拳种的 基本动作等,数个单式连接而成的动作谓组合动作。在基础训练 阶段,多采用单式重复训练,在单个动作训练时,应注意两条原 则,一是要精选动作,二是要严格训练。

精选动作:是指要选择那些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动 作。比如在查拳的传统基础训练中,特别注重弹腿的训练,形意 拳则十分重视五行拳,把弹腿和五行练好,就为掌握查拳和形意 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武术竞赛规则的要求和长拳动作的结构类 型,其主要的基本动作按其顺序大体为:拳、掌、勾三种手型,

冲、贯、劈、撩四种拳法,亮、推二种掌法,搂勾一种勾法,

顶、格二种肘法,弓、马、虚、仆、歇五种步型,行步、击步二 种步法、正、侧、外、里四种直摆性腿法,弹踢、侧踹两种屈伸 性腿法,后扫一种扫转性腿法,竖、横两种劈叉,提膝、探海两 种平衡,翻、转、含、展四种身法,飞脚、旋风脚、外摆莲、旋 子、大跃步前穿五种跳跃。以上动作是各类动作中最基本的、最 具代表性的单式动作,这些动作的掌握不仅为学习类似的其他动 作提供了条件,也为掌握套路技术奠定了基础。因此,儿童、少 年的早期训练,应精选那些长拳类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动作,区别 主次,合理进行安排。

严格训练,是指动作选好之后,应对其规格、要领、进行综 合分析,抓住特点和关键,在训练实践中严格要求,精益求精,

反复训练。在训练中,应力求正确地、高质量地重复,减少和避 免错误动作的再现。

在中、高级训练阶段,随着分段、整套训练的递增,单个动 作的训练相应减少,但仍应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坚持一定量的单式动作的训练,除基本功和难度动作多采用单个动作训练外, 一般则选择个人的特长和特短动作,进行反复训练。

组合动作训练是进人套路分段、全套训练的中介环节,对掌 握动与动之间的连接技能、体会节奏、劲力的完整性、深化武术 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组合动作训练一般在基础训练中安排较 多,在中高级训练阶段,随着分段训练的增加,相对地减少。

(2)套路技术训练。武术套路运动的比赛和表演是通过整套 演练进行的,因此必须进行套路技术的分段、整套和超套训练。 通过套路技术训练,提髙套路的演练技巧,进一步发展套路演练 所需要的专项素质和机能能力。

其一、单练套路的训练,一般可采用分段练习、整套练习和 超套练习等形式来进行训练。

分段练习。一种是按套路本身的分段顺序,一段一段地或者 两段两段地进行训练,另一种是有选择地进行某一段落的训练。 后者主要侧重于难度较大或是较薄弱的段落。

整套练习。其关键是要处理好全套的节奏和体力的分配,使 全套的演练表现出起伏转折、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的特点。整套 练习要注意动作的规格化和成功率,对完成得不好或者失败的动 作,要再通过组合或分段练习来改进和提高。

超套练习。就是一次演练一整套加上1〜2段,或者练习一 套半等。该练习对提高无氧代谢的能力,增强演练套路的专项耐 力具有重要作用。做超套练习时,要从实际出发,适当采用。在 训练中要鼓励队员以顽强毅力坚持到底,但对动作的规格和整套 的节奏不能放松要求。这种训练形式不宜多用,以防出现过度疲 劳和影响动作的质量。对训练水平较低的队员,不宜过早地采用 或者超套过多,以免在体力不及的情况下,破坏动作的正确 定型。

其二,对练套路的训练。在对练套路练习中要着重培养“重 打轻着”的控制能力,抓住攻防意识、进退闪躲的距离等环节。

一般可采用的练习步骤和方法如下。

单人基本方法练习。根据徒手和器械方法的特点,抓住基本 动作进行重点练习,如练习枪扎准、刀削头等动作(开始可假设 一个目标)。

先单练习,后对练。可以先做想像练习,后做配合练习。如 果是器械对练,最好先用木制或竹制的器械进行练习,然后再用 金属器械练习。

先慢练习,后快练习,逐步加速,互相配合。

分先段练习,后整套练。注意密切配合,以达到攻防合理, 意识逼真,配合默契的对练效果。

(三)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的要求和方法

1.训练要求

套路运动在训练中要求内外结合和动静结合。内外结合,就 是外求形体动作的准确与完整,内求意识指导动作和呼吸的配 合,进而达到手眼身法步和心志意气的内外结合。动静结合,就 是静止性的定势练习和活动性的动力练习相结合,如压腿、搬腿 与踢腿、摆腿的结合,下腰、拱腰与甩腰、涮腰结合,站桩、练 习与步型转换、步型组合练习结合等。尤其是进行完整的技术动 作训练时,一定要“静时有势,动中有法”,这样,才能有效地 提高武术所需要的运动素质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从而提高套 路运动的技术水平。内外结合、动静结合的要求,要贯穿训练的 全过程。

武术套路训练强调拳为基础,要在练好拳术的前提下,再学 习各种器械和对练;武术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重视系 统的多年和全年训练;在套路技术训练中,不但要强调功架、劲 力、节奏、精神、形象等方面的要求,更要注意突出技击特点, 体现体用兼备的独特风格。

2.训练方法的运用

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方法的 运用。

  • 重复训练法。人体机能是通过能量消耗一恢复,尤其 是超量恢复不断积累而提高的。运动员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练 习,就能使这种积累得到不断地增加,使条件反射得到建立与巩 固,有效地发展运动素质,培养意志品质,提髙训练水平。


拳谚:“拳要千遍,其理自得”,“拳打万遍,神理,自现”。说 明只有重复练习,才会熟中生巧。重复训练法用于技术训练时一 般要注意两种情况:一种是运用重复训练法掌握技术时,应严格 要求运动员按技术规格一丝不苟地重复练习,而在数量和负荷强 度上不提出过高的要求。为使运动员掌握某一个技术,或者巩固 矫正后的正确动作,必须有一定的重复数量做保证,甚至可以重 复到动作将在变形时为止。但是,如果运动员连续出现错误动 作,就应停止使用,以防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另一种情况是运 用重复训练法提高、巩固技术时,除了在重复次数上要得到保证 外,在练习的数量和负荷强度上,也应该逐步提高要求,使运动 员在较困难的条件下能保持技术的正确性、熟练性,以便在未来 的表演比赛中发挥水平,取得好成绩。这就是拳谚说的“练功莫 怕苦,怕苦无真功”,“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重复训练法用于身体训练时,在练习数量、负荷强度和重复 次数上均应有较高的要求。例如:做快速的连续踢腿、较长时间 的桩功练习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运动员大脑皮层调节运动器官 的灵活性,提高肌肉收缩和放松的交替能力,增强机体忍受乳酸 堆积和承担氧债的机能。

在确定练习数量、负荷强度、重复次数时,要根据对象的实 际情况进行安排。对训练水平差的运动员应降低要求,并在练习 之间安排较充分的休息时间,随着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增 加练习次数,负荷的强度和重复次数,教练员还应根据训练的实 • 424 •

际情况,对运动员的重复练习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之常练常 新,不断提高练习质量。

重复训练法还应采用一些教法措施,变换练习形式来培养运 动员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 变换训练法。变换训练法是在改变练习的速度、时间、 速率以及动作组合、环境条件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变换训 练法主要用于改进、提高和巩固技术阶段,而且根据运动员在掌 握技术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来确定变换的条件。例如:降低动 作的速度V时间、速率等,让运动员细心体会肌肉的协调用力, 掌握动作细节,克服动作僵硬、毛糙的毛病;加快动作的速度并 要求稳定稳健,或者改变动作组合(如跳跃动作接平衡动作), 从而提高平衡能力。变换练习器械,如用重器械进行练习,以提 高操纵器械的能力,克服练习器械时劲力不足的毛病。在利用变 换训练法矫正时,一定要按表演比赛时对技术动作的规格要求 进行。


变换练习条件和环境进行训练。如:由室内的地毯上练习换 为室外土地上练习,白天练习改为晚上练习,组织小型比赛或测 验,外出表演或者与兄弟队合练等,借以培养运动员的适应能力 和比赛的临场经验。

  • 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进行一定的练习 之后,严格按照间歇时间进行休息、然后再进行练习的方法。由 于这种方法是在运动员的机体未能完全恢复时就进行的下一次练 习,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


要根据训练任务安排间歇训练的方案。间歇训练法由五个要 素组成,即每次练习的数量、每交练习的负荷强度、重复次数 (组)、间歇时间及休息方式。使用间歇训练法也应运用超量负荷 的原理,具体做法有:提高每次练习强度、增加练习的重复次数 和调整间歇时间。

要根据不同的拳种特点安排练习的强度、密度。例如进行运动量大的自选长拳类别的套路训练时(包括分段训练和全套训 练),主要应提高每次练习的强度,间歇的时间可长些,而太极 拳的套路主要应加大每次的练习数量,间歇时间可短些,间歇时 间的长短,一般不能使运动员在休息时脉搏低于120次/分。

间歇时休息的方式以轻微活动为好,如可以根据自己在练习 中存在的问题、教练员的指点和要求,慢速体会动作的正确要 领,纠正错误动作,或者调节放松局部劳累的部位等。

间歇训练法要求运动员机体尚未完全恢复时就进行下一次练 习,所以运动员的运动负荷较大。这样,教练员在规定间歇时间上必 须做到科学、合理,符合运动员承受负荷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对运 动员要进行深人了解,做好调査研究,同时要求运动员主动向教练员 如实反应自己的身体情况,密切配合,共同搞好训练。

  • 综合训练法。上述各种训练法在运动训练中的结合使用 叫综合训练法。综合训练法能灵活地调节训练负荷与休息,更圆 满地达到练习内容的要求,从而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和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使训练取得好的效果。


综合训练法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各个训练方法的组合运用,即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和各个 方法特点,从对象和训练条件实际出发进行科学地组合和运用。如 竞赛期的赛前训练,由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组合成综合训练法 进行套路的分段练习和整套练习,分段练习的重复次数要多于整套 练习的重复次数,分段练习的间歇时间要短于整套练习的间歇时 间,使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之后得到休息,再迎接下一次的大强度 练习,以提高动作的质量、速率和成功率。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 状态和临场经验,也可由间歇训练法与变换训练法组合成综合训练 法,采用与兄弟队合练或测验、外出表演或参加邀请赛等方法,教 练员利用变换了的条件和环境,合理安排好间歇时间,指导运动员 合理分配体力,充分发挥水平。

另一方式是循环训练。循环训练是综合训练法的一种组织方

式,它是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有目的地把选用的动作或训练内 容编成练习程序,使运动员按规定的顺序、练习数量、方法和要 求进行重复练习。例如可以将基未功和基本动作练习、套路的分 段和整套练习、素质练习等内容编成各种练习程序;同样,基本 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又可以将腿功、腰功、跳跃、动作、功架动 作组合等编成练习程序;套路训练又可将拳、械和对练套路的分 段和整套练习编成程序;素质训练又可以选用发展弹跳力、速 度、腰背肌的力量等动作编成程序等。这些练习程序可用流水作 业的形式进行,也可用分组轮换的形式进行循环训练。

循环训练法的设计,其内容要根据现有条件,有目的地突出 重点任务,因人而异地确定循环训练的负荷。如赛前训练要以套 路训练为主,基本功和基本动作训练为辅,而素质训练只能因人 而异地缺什么补什么,并要防止局部疲劳积累而产生损伤。

所设计的每套循环训练可作为某一个阶段的训练课内容,根 据阶段训练任务的变更,其循环内容可进行调整或变换。•

四、武术训练负荷的科学控制

现代运动训练的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运动员机体形态机能 的改善和提高,与运动训练负荷的科学合理安排是切息相关的; 训练学专家田麦久指出:“没有负荷就不成其为训练。”研究和确 定为了实现特定的训练目标、运动员所能承受和应该承受的合理 负荷,并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实施科学的控制,是每一个教练员致 力追求完善的重要工作之一。

运动训练中加之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负担(或刺激压力)统 称为训练负荷;训练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个方面,影响 负荷量的主要因素是训练次数、时间、距离或者其他总量等,决

注:该文载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1991年版

定负荷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密度,完成每个练习所用的 速度、负重量,以及比较大的速度、负重量进行练习在全部练习 中所占的百分比等。“量”和“强度”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两者互为促进和依存,又互相影响和制约,从而构成运 动员负荷动态变化的多样性。

(_)合理安排武术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要以机体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相互关系、 超量恢复和机体“节省化”等理论为依据。正确处理运动负荷诸 因素的关系。

  • 认识训练负荷的大小是相对的。武术运动员有机体所能 承担的训练负荷的大小限度是随着训练过程的深化而变化的,固 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增 加,所以“极限负荷”,最大限度没有一个固定的适应于所有武 术运动员的标准,其大小的规律性,完全由对象的训练水平及其 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定,教练员就要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总结,来 详尽描绘、设计这一动态变化并付诸训练的全过程,使训练水平 不断提高。

  • 训练负荷的增加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逐步提高。有 关研究表明:一次极限负荷后,一般要经过48小时以后才能恢 复到正常水平,训练调剂要遵循这些基本参数并结合运动员实 际、实事求是的安排。训练负荷的增加,要注意区别对待,要在 一个“基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对象有所增减,对于本队参 差不齐的训练水平,还应力图在一定的时间内、运用科学的训练 手段争取较快的趋于相对一致,使大中小运动负荷范围在本队的 差距逐渐缩小;从各训练大小周期来讲,训练负荷是有节奏的,


具体到每一次训练课,也应有小 中 大 小等不同的节

奏,这样才能使运动员能较长时间的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体能能 力,有利于提高技能和素质。

武术训练加大负荷量的形式有:阶梯式:即按上升——保持 ——上升的形式提高负荷,多用于训练中期,比赛前期。波浪 式:即上升一保持——下降——再上升的形式提高负荷,适宜 于各个训练时期。恒量式:即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基本保持 一定的训练负荷水平,适应于训练基本期的某一阶段。渐进式: 按一定的规律直线上升,在某一较短的训练阶段中可取。跳跃 式:负荷大起大落,多用于高水平运动员。(图7-4)图片1

  • 处理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强度”比“量”对 机体的影响要大,然没有量的积累也就无所谓强度大小之分,两 者是构成训练负荷的基本要素。正确掌握“量”和“强度”变化 对负荷的影响规律,有助于实现科学控制。民主德国哈雷把负荷 量和负荷强度分为四种基本形式,值得武术教练员借鉴。第一种 为同升同降:即量和强度同时增加,同升常用于大负荷训练,同 降,常用于安排休整性或过渡性训练;第二种一升一降:即加强 减量,常用于过渡期或比赛期训练;也可加量减强度,常用于过 渡期或耐力训练;第三种一升(降)一稳定;即指加量稳定强度 多用于身体训练,减量稳定强度多用用于赛前训练;加强度稳定 量,常用于准备期第二阶段,减强度稳定量常用于比赛过渡期和 休整期改进技术训练;第四种相对稳定;即量和强度在一段时间 内保持在一定的负荷水平上不变,常用于巩固技术,保持体力。 (图 7-5)


根据武术运动的生理学特点,训练负荷多以强调强度为主, 强调在单位时间内快速完成动作的次数、段数或套数,在条件许 可的情况下,亦可缩短训练间隔时间增加密度、加大强度,提高图片2

7-5月负荷中置和强度多种搭配形式图(德国哈德《训练学》1983)

总的负荷量;从不同的周期来看,第一阶段(即准备期)多以加 •量稳定强度或加强稳定量为主;第二阶段:即(基本期)常以加 强度加量、加强度减量和量强度相对稳定一定时间交替进行;第 三阶段(即竞赛期)以减量、稳定强度或加强度减量较多;第四 阶段(即休整期)是量和强度同时下降。一次训练课,量和强度 的安排也要根据任务的不同有所区别,以改进技术为主的训练课 量和强度均不宜过大;以提高套路速度耐力的培养为主的,可强 度和量同升或者加大强度、稳定量;其他不同类型的训练课可参 照前四种不同搭配的形式进行灵活运用。

  • 做好机能状况的诊断。合理的运动负荷是建立在科学诊 断的基础上的,科学诊断的结果是训练计划制订的重要依据,因 此,在武术运动训练的各阶段或者重要的关键时刻,均需要对运动 员的机能状况进行重点的或全面的诊断。武术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 是综合的,包括身体能量的耗损、生理机能的下降、心理状态平衡 的改变等三大方面,为此,诊断也应该是综合的,常用方法有:


观察法:即了解武术运动员的外观表现。如观察运动员的眼 神、面部颜色、出汗情况、情绪状态、语言多寡、注意力集中情 况、反应快慢等。

自我评述法:即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主观身体反应评价,可 以口述、亦可通过训练日记进行忠实记录,凡感浑身疲乏、无 力、肌肉僵硬、头晕目眩、主观感到胸部发闷等异常现象者,要

引起教练员的重视。

动作技能分析法:即从技能优劣变化分析其负荷合理与否; 疲劳时,动作准确性差,错误动作增多,稳定平衡能力减弱,高 难动作速度和成功率明显下降等。

生理机能检测评定法:即利用有关仪器检测其生理、生化指标 并进行综合评价。其常规内容有心率、血压、肺活量、血色素、血 乳酸、视觉内光临界频率阈限值、肌电、心电及握力、体重等。

心理机能检测法: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判断人体疲劳程度的方 法:近年来,欧美运动心理学专家,在确定疲劳及恢复程度时, 常采用RPE表(rating of pevceived exertion),国内运动心理学 学者在实践中发现了 RPE的某些不足,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制 订了确定机能恢复水平的R. P. R感觉表(即ratine of perceived recovey)(表7-13)。亦可用闪光融合、时间估计、握力感、注意 分配、反应时等诊断其负荷后的疲劳和恢复情况。

(二)加大武术套路训练负荷的方法

其一,从套路数量和组别上递增。分单一形式递增;如分段 若干增加到若干;半套若干增加到若干,全套若干增加到若干; 超套若干増加到若干;复合形式递增:把分段、半套、全套、超 套穿插进行,由若干增加到若干。

其二,从动作强度上递增。姿势由高到低、速度由慢到快、 力量由小到大等。

其三,从密度上递增。表现在间隔时间的缩短,如开始若四 人一组轮换上场短冲训练,继之可三人一组、二人一组进行同样 的短冲训练,这样间隔时间可由长变短,尚场地许可,亦可循环 练习。

其四,从增加难度上递增。如持重器材练习;负沙衣、锡瓦 进行套路演练,戴口罩进行套路练习等。 ,

其五,从要求上递增。如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要缩短完 成某一套路的演变时间;完成难度动作记录符合要求的次数;全 套、半套、分段等不同形式的演练按动作失误情况与否记录总套 数等。

加大武术套路训练负荷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教练员要根据队 员的实际灵活运用,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失时机的对预 想方案进行修改和研究,使训练负荷的节奏符合总体目标的要 求,促进武术专项技术的提高。

浏览9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