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 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 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铜、锤、叉、 钮、戈。在这十八种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 已经演变,像钺,原是古代的一种大斧,现在却变成一种小巧 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钺。

实际上,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 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我们在这里 只介绍一些常见的长短兵器,而于暗器介绍稍多一些,以供读 者了解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侧面。

一、长兵器

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扎一条 线”,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 难防”。枪法以拦、拿、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 拉、圈、架诸法。唐末名将王彦章擅使铁枪,人称“王铁 枪”。宋代名将岳飞、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南宋时,山东潍 州(今莱州市)人杨四娘以枪法纵横南北,自称“二十年梨 花枪,天下无敌手”,但戚继光曾指出杨家梨花枪的缺陷。明 末清初,峨眉枪法又曾冠绝一时。清咸丰年间,江苏无锡人陶 某善枪,人称“陶家枪”,不料竟败于无锡守备蒋志善手下, 陶某拜伏求教。蒋志善持枪起舞,“闪闪成白光”,犹如直径 数丈的车轮在飞转。蒋志善令陶某向他泼水,谁知竟水泼不 进,反弹如雨,将陶某全身淋湿,而蒋志善身上毫无水迹。

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最早被叫做“殳”(古时的殳 有棱无刃)。棍有多种,从形制上分,有长棍、齐眉棍、三节 棍、梢子棍等;从质地上分,有木棍、铁棍、铜棍等,以木棍 最常见。

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取其坚实沉重。后来改用白蜡 杆,取其有韧性,较轻便。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旋扫及 舞花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 吾棍都是比较著名的棍法。

三节棍是将三节短木棍用铁环连在一起,可收可放,夭矫 多变。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铁环连一短棍,在应敌时可收到 出其不意的效果。三节棍和梢子棍都比较难练,稍有不慎,容 易伤着自身。

大刀是将刀身后装上长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 刀”、“长刀”。唐代大刀全长达3米,重7. 5公斤,两面有 刃,称为“陌刀”,当时军中专门组建有陌刀队。如今武林中 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有一种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长,也是双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传。

在长兵器中另外还有几种。戟在南北朝以前是一种流行兵 器,有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两类。短柄双戟属于短兵器。长柄 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 仅有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东汉末年,吕布是使戟的 能手,曹操善于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练者。

叉是一种常见的兵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端分两股 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 叉”,俗称“虎叉”。叉法本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 拿对方兵器。晚近以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铁环,演 练时可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 叉”,颇具观赏性。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工具。铲杆 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 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开刃。相传铲最初是佛门兵 器,又名“方便铲”或“月牙铲”,演练时身法轻盈而别致, 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 与佛教有关。

钳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末端装九齿铁钳,齿锋 利如钉。钳全长2. 4米左右,重2. 5公斤,可拍击,亦可防 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中利器。

属于罕见兵器。其形制如叉,末端正中有尖头,称为正 锋,长约0. 5米。正锋靠后处横一月牙,月牙朝外,月牙上 嵌着一排利刃。口柄长达2. 5米,尾端装有棱状铁钻,称为 “镣”。可用于击刺架格。由于这种兵器过于长大,分量又重, 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 ,

二、短兵器

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 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 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于观赏性,好手舞起, 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清乾隆初年,安徽宿州人张兴德以 双刀著称,人称“双刀张”。当时山中多狼,为害行旅,张兴 德携刀而往,三日之内连杀九狼,传为佳话。同治年间,捻军 中有一少妇名刘三姑娘,也以双刀闻名,但后来率众投降清 军。 .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 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清咸丰、同治年间,河南开封有一少 妇杜宪英精于剑术,曾因事乘船于长江,群盗乘夜色登船抢 劫,杜宪英挥剑格斗,连杀三盗,群盗鼠窜而去。更早一些, 江苏宜兴有一位名叫周济(1781年- 1839年)的著名的词 人,武功卓绝,曾击杀盗匪多人。有两个大盗衔恨不已,必欲 除之而后快。周济因事北上,路过山东,两盗尾随其后,准备 在旅店下手,而周济毫无察觉。当夜,两盗扑入周室,举刀便 砍,周济仓猝应战,手无兵刃。正危急间,一位少女执双剑飞 步而入,双剑“夭矫若长虹”,片刻之间,已将二盗刺死。周 济见此女武功远胜自己,拜问姓名,才知是旅店主人之女,名 叫红蛾,原来她早就认出这两个强盗,于是暗中加意提防,在 危急之际出手救人。

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又称“剑袍”),称为“文 剑”。无剑穗的剑称为’:武剑”。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 在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应穗飞舞,可击入致伤。

武当剑、达摩剑、太极剑、青萍剑、龙行剑等都是比较著名的剑术套路。

斧在今天也是一种短兵器。古代作战时用的斧多是长柄, 俗称“大斧”,属于长兵器,今武林中已极少有人练习。另一 种短柄斧,俗称“板斧”,即《水浒传》中李逵所用之物。清 代时,江西九江某公子精于此术,曾以双板斧震慑群盗。至今 仍有板斧套路传世,以抡劈为主。

鞭有软硬两种。硬鞭为钢制,共十三节,俗称“竹节钢 鞭”,末端尖锐,以劈砸为主,亦可挑刺。软鞭俗称“九节 鞭”,由九节细钢棒或细铜棒连缀在一起,长度略次于身高, 其动作以缠绕和抡圆为主。九节鞭便于携带,目前仍很流行, 演练者多在鞭的两端系上绸块,抡动时可呼呼作响,以增添观 赏性。

铜为长条状钢质兵器,多为四棱,无刃,末端无尖,长约 0. 8米,也属劈砸兵器。另有双铜,每根长约0. 6-0. 7 米。

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 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相传清代 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闻名。

拐是一种木质兵器,有短拐、长拐两种,短拐长约0. 7 米,长拐长约1. 3米。拐的特点是在木棒靠近末端处置一横 柄,成“丁”字形。拐可用来击砸,又可用来钩拉锁拿对方 兵器。

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成“丁” 学形。杖长约1. 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双手使用,其技法 有钩、挂、崩、点、拨、撩、戳、劈、扫、击等。少林武功中 有“达摩杖” 一路。

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 3米,杆梢略细,据说是 从马鞭杆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

行于西北地区。.

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 6米,细长而 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代时还比较流行,目前已 极为罕见。

三、暗器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 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 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 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 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将 很少有练暗器的。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 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 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 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暗器可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每一大类中 均包括若干种。

手掷类暗器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甩手箭)、飞 叉、飞镜、飞刺(包括三棱刺、峨眉刺)、飞剑、飞刀、飞蝗 石、鹅卵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 铁蟾蛛、梅花针、镖刀(三尖两刃)等。

索击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 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机射类暗器有袖箭、弹弓、弩箭、紧背花装弩、踏弩、雷 公钻等。

药喷类暗器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

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如吹箭、手指剑、钢指 环、手盔、匕首、手锥等。

吹箭是将细小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用力在吹管 一端一吹,竹箭即从管的另一端射出。吹管为竹制,短吹管长 约25厘米,长吹管长约50厘米,两端开口,外观光洁,刻有 纹饰,也可当短棍使用,旧时武林中颇为盛行。

手指剑是套在指头上的微型短剑,钢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 钢质圆环,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钢套,有突起处。匕首属于短 兵器,旧时武林中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间,或掖在鞭筒里,可随 时拔出用于袭敌,于是又成了暗器。手锥用铜或铁制成,末端 呈三角形,后边有柄,全长约20厘米,可藏于袖中,出其不 意击人。清代喇嘛多随身携带铜质手锥。

.此外,还有一些兵器介于常规兵器与暗器之间,如手杖 刀、铁扇之类。手杖刀又名“二人夺”,杖身中空,内藏窄身 长刀一把。杖柄上装有机枯,如遇人夺杖,按动机桔,即可抽 刀刺敌。手杖柄即为刀柄,为便于实战,手杖刀的杖柄多为直 形,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样做成半弯形。铁扇的扇骨为纯钢制 成,扇面为绢质,打开可作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点戳。 手杖刀和铁扇目前仍比较流行。

在所有暗器中,手掷类暗器应用最广泛,式样也最多,下 面摘要介绍几种。

飞镖,又名“脱手镖”,有三镖,有三棱、五棱、圆柱等 形状,前面均为尖头。镖长约10厘米,重约0. 2公斤。镖的 末端常系有红绿绸布,叫做“镖衣”,长约8厘米,有助于镖' 稳定飞行。相传飞镖源于西域,北宋时,四川僧人性国家得此 技,后传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几乎人人都学此技,至民 国时依然流行。

金钱镖,即把旧时的方孔铜钱当镖来用。一般的金钱镖, 多是将铜钱的周边磨得锋利,犹如刀刃,掷出时飞旋尚前,仗 恃其边刃伤人。功力深者,可不用磨刃,直接凭腕力而掷出伤 人。但铜钱分量极轻,能练好此技殊非易事。清末民初,银元 为通行货币。银元分量较重,.平时多有携带,因此也有人以银 元代替铜钱作为暗器。

掷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须甩腕发出,故 名。掷箭完全用细竹制成,箭杆浑圆,前端削尖,后不加羽, 犹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取材甚易,制作简便,所以武林 中人学者极多。艺成之后,又可举一反三,凡细短之物,如筷 子、树枝之类,皆可顺手掷出御敌。但竹箭轻飘,练成不易。 一般是先练较重之铁箭(重约0. 3公斤),再练装有铁链之 竹杆箭(重约0. 1公斤),最后才能练竹箭(重约0. 01公 斤)。相传掷箭源于嵩山少林寺,至清初才流传到社会上。

飞蝗石是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所以 叫“飞蝗石”,飞蝗石每块重约0. 2公斤,平时贮于袋中, 悬于腰间。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因其外形、重量 都和鹅卵差不多,所以叫“鹅卵石”。飞蝗石和鹅卵石都是易 见之物,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针也是一种罕见暗器。其构造是五枚钢针在根部相 连,击中敌身后,分刺五点,状如梅花五瓣。针的长度约为3 厘米。梅花针在武林中的历史相当久远,但今日已近绝迹。

乾坤圈是铁制圆圈,直径约15厘米,内外沿全部开刃, 抛出后以旋飞击敌。艺精者可一手抛出两圈,但练成不易。曾 有人掷出一圈,将丈余外的十支蜡烛一下齐腰截去,令观者大 为赞叹。

如意珠即人们随手把玩的钢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今 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为形制较小的钢珠,重量较轻, 便于携带,多取于废轴承之中。

在索击类暗器中,最常见的是绳镖、流星锤、飞爪、软鞭 四种。

绳镖是在钢镖尾部系一长索。钢镖比普通飞镖略大,长约 0. 2米,重约0. 3公斤,头尖尾广,尾部为圆形,有一铁 环,用以系索。绳索长约6. 7-10米。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 间。绳镖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发出 后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清末民初 时,河南卫辉府(府治在今卫辉市)有一董姓镖师颇精此技, 曾在煤油灯的白瓷罩外斜放一枚铜钱,董某于两丈外骤放绳 镖,应声击中铜钱,而灯罩完好无损。董某自言,他拳脚功夫 平常,惟此绳镖一技,但终于未能在江湖上立足,镖局歇业, 他也流落四方。民国初年北京天桥有个叫孟继永的武师专门 表演绳镖。孟继永是河北武邑人,当时六十多岁,人称“孟 傻子”,也是镖师出身,他把绳镖叫做“甩头一子”。

流星锤是将长绳末端系上铁锤,掷出以伤敌。铁锤外形, 或作浑圆,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约1. 5-2. 5公斤,最 重者可达4. 5公斤。铁锤后部有两眼,穿以铁环,长绳即系 在铁环上。绳长约7-10米。因铁锤冲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 般麻绳,多用蚕丝、人发及鹿脊筋细丝混编而成,使长绳既柔 且韧,不易断裂。民国初年,陈萝夔善用流星锤,曾于两丈外 击石柱,每发必中,接连击断四柱。陈萝夔所用流星锤,是以 熟铜铸成,重3. 5公斤,长绳粗过拇指。陈萝夔对友人说, 他练此技已有十年,但仅右手尚可,左手取准稍差,还需苦 练。.

飞爪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掌,有五个 钢爪,每个爪又分三节,可张可缩,其最前一节末端尖锐,犹 如鸡爪。钢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 索,与机关相连。以飞爪击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 内缩,爪尖可深陷入肉,敌人万难摆脱。清代时,山西大盗荣 康以此闻名,号称“飞爪天王”,后将此技传给天津镖局毛某。毛某艺成后,走镖时竟不插镖旗,只在镖车上悬一飞爪。 群盗一见此物,即自行退避。民国以来,武林中所用飞爪已无 机关,只是固定的三爪或五爪,多用于爬越高墙。

机射类暗器以袖箭最为常见。

袖箭有单筒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 :缚于小臂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用衣袖遮盖。箭筒内有弹 ?簧,筒上装有机关,一按机关,筒内小箭即向前射出。单筒袖 ;箭每次只能装入一箭,射出后必须再装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装 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围五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 射。袖箭的箭杆用细竹削成,长约20厘米,前端装铁质箭头。 单筒袖箭的箭筒长约24厘米,直径约2. 4厘米,用铜铁铸 成,筒顶有孔,为装箭处。筒前开孔,为箭射出处。梅花袖箭 的箭筒稍粗,直径约3. 5厘米,长度也是大约24厘米。筒内 装有六个小管,每管可装一箭。

袖箭用机括发射,取准既易,力道又猛,而且极难防范, 所以最受武林中人欢迎。相传单筒袖箭为北宋云阳(今属四 川省)白鹤宫霞鹤道人所创。清末民初,山东泰安徐石茹精 于此技,人称“小养由基”。徐石茹先向空中射出一箭,旋即 装箭再射,第二支箭正好击中第一支箭的箭镶,第三支箭又击 中第二支箭的箭镰。连发五箭,箭箭如此,人称“对口箭”。 梅花袖箭相传为明人所创,从此风行武林,山东李儿洼的李姓 最精此技,有李天寿号称“神箭”。李天寿的七世孙李□更是 技艺惊人,凡死靶活靶,无不百发百中。李□早年曾入绿林, 后改行保镖,群盗震慑,呼之为“穿云箭”。

雷公钻是一种笨重暗器,今日已经绝迹,这里也附带介绍 一下。

雷公钻由锤、钻两部分构成。锤为铁质,长约17厘米, *木柄长约20厘米,锤全重约1. 5-2公斤,与普通小铁锤似,只是柄较短而锤较重。钻为钢质,有四棱,前尖后粗,前 端极为锐利,末端最粗处为正方形,边长约3厘米。钻的重量 在0. 5-0. 75公斤之间。使用时,用左手执钻,右手执锤, 自后猛击钻底,钻子即可飞出。因为钢钻有棱,敲击时震力之 大,所以左手必须戴上软皮套子,以防受伤。发射雷公钻时, 必须两手并用,而且锤钻两物本已笨重,在攻敌时缺乏隐蔽 性,所以旧时武林中也很少有人练习此技。但雷公钻发射之力 甚大,在15米内可重伤敌人,其威力又是许多暗器比不上的。

药喷类暗器以袖炮使用最广。袖炮是一种混用火药的特殊 暗器。它由古代的前膛火炮演变而来,实际上是一种小型前膛 火器,因其细小,故名“袖炮”。袖炮用一根酒盅粗细的竹管 制成,长约40厘米,竹管外加三道铁箍。竹管一端为炮口, 周边包以薄铁皮;竹管另一端为药凹,也套以薄铁。先将火药 填入竹管,务要匀实,再将石珠(黄泥珠也可)填入。使用 时,左手持竹管,用右掌猛击药凹部,激发火药爆炸,石珠即 疾射而出,有较大杀伤力。清末民初时,护院们常使用袖炮, 镖局中也有人用。

喷筒也属于药喷类暗器,它的构造类似孩子们玩的喷水唧 筒,也是用竹子制成,前有喷孔,后有推杆,筒内装石灰粉。 向前猛推推杆,石灰粉就从喷孔喷出,可迷住敌人眼睛,使其 失去抵抗能力。但此技卑鄙拙劣,属“下三滥”勾当,武林 中人大多不屑用之。 ’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暗器都可以喂上毒药,击中对方后, 毒药可随血液流布全身,迅速致人死亡。但武林中讲究的是堂 堂正正的打斗,凡在暗器上喂毒者,凡使用薰香致人昏迷者, 无不被视为败类,为武林同道所不齿。旧时,即使是那些江洋 大盗,也极少使用喂毒暗器和薰香。

八极拳简史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 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 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1. 名称的由来。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 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 “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 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1. 起源。


起源时间和地点,至今说法不一。一说,起源于明代,因 在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罗篇》中,曾提到“巴子 拳”即“八极拳”。二说,源于武当,是道士所创。三说,是 清代河南岳山寺和尚张岳山创。四说,是清代一号“癞”的 云游道士所创。但均无确切史料依据,故其起源有待进一步研 \究。还有说法八极拳原始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少林寺第四门看山拳。八极拳系内由外家八种拳中之精华手法组成,故名为 八极拳。

清雍正年间,著名八极拳大师吴钟(字弘升)只身三进 南少林寺,.机关暗器无一沾身,且一枝枪南七北六十三省,扎 遍天下无敌手,被誉为“南京到北京,神枪数吴钟”的美称。

八极拳系清雍正年间,一位自称癫的云游高僧传于山东海 丰庄科村吴钟、安弘声(回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享年90岁,是八极拳在河北 省沧州孟村之祖也。

吴传其子吴永、吴荣为二代。又传吴坤、吴恺、李大中、 张克明为三代。张克明传黄四海为四代。黄四海传其李书文、 王钟住为五代。李书文传其侄李善堂、霍殿阁、张德忠、张芝 霖、高喜臣、许家福为六代。霍殿阁传其侄霍庆云等、许家福 传鲍有声、吴坤、王绍先、杨国茂、曹彦章、张孝先为七代。

在我国武坛的拳术中,八极拳以刚、猛、狠、快而著称。 早期主要传于河北沧州一带,后传入天津、北京和东北、西北 等地。

近代八极拳名家李书文(字同臣)练功成癖,寒暑不辍, 深得枪法之奥秘,武术界内称“神枪李”。练枪时单子托枪, 枪钻掖在腰间,运枪自如,在室内玻璃上扎其蝇死而玻璃无 损。而他一手运枪一带而出。装200多斤绿豆的麻袋,用枪尖 从地上搅起来转三圈,然后放回地上。其弟子霍殿阁打败了溥 仪身边的武士,做了博仪的武术教师,也使八极拳在东北三省 得到普及和推广。

1920年,东北三省著名将领许兰州仰慕李书文的功夫, 特聘请到家中教其三子拜师学艺(许家福、许家禄、许家 珍),同时李书文把得意弟于霍殿阁、李萼堂、孟宪宗、李萍 兴、刘利等带到许公馆一同学艺,同时学艺的还有回族马英 三兄弟、任国栋、柳虎臣、韩化民、张骤伍、鲍有声、吴玉 昆、杨桐茂、张世忠,并成立了国术馆(天津、北京、黑龙 江)。

鲍有声(1911 -1997),于1931年南京运动会获武术比 赛中量级第二名、银盾1个、银牌1枚。1932年冬国第二次 国考,获枪术第左名、银盾1个、银牌1枚。1933年在上海 运动会上,夺取中量级第二名、枪术第一名。1934年参加第 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获大劈挂掌第一名,获奖品宝剑1 口、金 牌1枚。

鲍有声传其子鲍雅军、鲍雅齐、刘殿世、王世泉、赵有、 赵泰安、陈生、钱振、为八代。曹彦章传梁宗正、单英杰、崔 杰、崔颖、戴建华、倪泽超、朱亚庭、仝彤、曹勇为八代。王 世泉传张鹏举、张利等为九代。

二、八极拳特点

八极拳动作刚劲、朴实无华、发力爆猛、大有“晃膀撞 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因此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 八极定乾坤“之说。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在技击手法上讲 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帮、挤、靠、 崩、撼之特点。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爆发力 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八极拳的腿法要求不宜过高,主要 有弹、搓、扫、挂、崩、踢、咬、扇、截、蹬。

八极拳以头足为乾坤,肩膝肘胯为四方,手臂前后两相 对,丹田抱元在中央为创门之意。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三盘 六点内外合一,气势磅礴,八方发力通身是眼,浑身是手,动 则变,变则化,化则灵,其妙无穷。八极拳非常注重攻防技术 的练习。在用法上讲究“挨、膀、挤、靠”,见缝插针,有即钻,不招不架,见招打招。八极拳的步型以弓步、马步为 主,步法以震脚闯步结合而成。

三、 八极拳主要器械

  1. 六合大枪、双盘枪点(滑大杆子)、耗大枪架。

  2. 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万胜双刀、拦马撅 (朴刀)、春秋大刀。

  3. 月霞剑、青萍剑。

  4. 震山棍(行者棒)。其它有双戟双钩、鸳鸯钺、雁翅 镇等。

  5. 双练器械有:对劈月霞剑、对盘六合枪、单刀拐进枪、 朴刀进枪、春秋刀对双剑、三节棍对双拐、梢子棍对枪。

  6. 其它有易筋经、大架太极、罗汉拳等。


总之八极拳内容极为丰富,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枝优秀 拳种,我们应使之继续发扬光大。

四、 八极拳内容

  1. 金刚八势(基本开门练法):撑锤(崩弓窜箭急)、降 龙(五岳朝天锥)、伏虎(六合扑地锦)、劈山掌(劈山斧加 钢)、探马掌(登山探马准)、虎抱(圈拦虎抱急)、熊蹲 (熊蹲硬靠挤)、鹤步推(鹤步推山稳)。

  2. 辅助操练的有:搂桩、靠桩、顶弓掌板、抽袋、跑砖 等。

  3. 六大开:六大开为八极拳之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 招,凡与敌交手均不离此术。六大开是顶、抱、单、提、挎、 缠。练六大开以三靠三合为要点招不离胯。

  4. 练习八极拳时应先做好准备工作。习练时要先轻后重, 先慢后快,同时舌抵上颗、发力时伴以哼哈之声,以达内外合一,劲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动作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 则,做到全身上下协调一致。



  1. 八极拳小架(同时可以配泥球耗软架)。

  2. 大小劈挂掌:练习八极拳必须辅练劈挂掌,刚柔相济, '力达四方。因此有"八极加劈挂、神鬼都害怕”之说。

  3. 对练项目有:八极对接拳、八极对劈挂、八极对爪拳。


: 五、八级拳歌

头要顶,颈要挺,身要直,胯要坐。

动作干脆,发力刚猛。

挨、帮、挤、靠无处不到。

六、八极拳风格

八极拳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武林界独树一帜。除了通常门 派都能学到的“拳打脚踢”外,还重视了 “崩撼突击”和 “贴身近发”。就是所谓的近身短打。

八极拳短小精悍、迅猛流畅,是一种健身、技击(防 身)、竞技(表演艺术)兼备的武术(功夫)。在练功过程中, 遵循人体生理规律的变化,从基本功(八极架)开始,一步 一步加以训练,达到强健筋骨的目的。

八极拳之所以雄距拳坛,代代相传,是因为它的技术内容 和技法特点,均独具一格。八极拳在劲道上追求崩、憾、突、 击、挨、戳、挤、靠等劲。

八极拳训练,可以增强人体的力量、速度和灵敏度,同时 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作风。

八极拳发力刚猛,有顶、抱、单、提、胯、缠六种发力方 法。八极拳法讲十六大步。除马、弓、虚、盘五种基本步法 \外,还有闯步、拖拉步、盘提步、跟提步等。腿法有搓提、弹腿、侧蹬、三挣提、蹦踹等。其手型体现云、罗、提、按、 刁、扣、缠、粘八大手型之运用。八极拳法之传人,借纯阳九 宫剑之剑规为门规。门规为八要:一要心术正,二要胆气重, 三要耳目灵,四要手足捷,五要身法便,六要力量充,七要精 神旺,八要儒雅性。

八极拳法之拳械套路主要有:八极架、八极拳、六大开、 八大招、四郎宽拳、六肘头、太宗拳、太祖拳、华拳、飞虎 拳、春秋刀、提柳刀、六合大枪、六合花枪、行者棒、八棍 头、纯阳九宫剑等。拳械套路,可单练,亦可对练。

八极拳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部队、武警中操练的擒拿、 背摔、格斗等,都吸收了八极拳的某些特点。

《武林史话》记有八极拳师的三大保镖如下:“八极拳” 乃是以其强劲而对中国近代史颇有影响的拳法。八极拳手李书 文是驰名天下的神枪(大枪)手,曾被许兰州将军、李景林 提督等召用为保镖和武术教师,在军阀割据时代,曾活跃在风 云多变的中国政治舞台上。而李书文的三个弟子,也曾在激烈 变革的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奇异的角色。

李书文的大弟子霍殿阁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警 卫官,直到伪满。

李书文的最后一个弟子刘云樵,在国民党政府警备队服 役,当过侍卫队教官和蒋介石警卫。

而与刘云樵同时跟李书文学八极拳的李健吾,做过毛泽东 主席的警卫。

如此,传奇般的李书文的三个弟子先后出现在多变的中国 历史权力层支撑点上,可见八极拳的强劲。

就艺术而言,八极拳姿势舒展、协调优美、神形兼备。

解放后,八极拳作为传统项目,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 赛项目,得到积极地扶持和发展。例如:1953年八极拳师与 :.弟子参加了华东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后李赞臣拳师代表 :华东区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并以九节鞭名列榜首,又于1956 :年在北京的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传统枪术第一名。在1979年 注的南宁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获得二等奖,其弟子宋学恩获 冠军。李赞臣的弟弟李良臣及其子李燕侠也获得金牌。李赞臣 | 拳师后来还在1980年太原和1981年沈阳两次观摩会上取得优 S异成绩。

八极拳全名“开门八极拳”。尊“癞”为一世,吴钟为二 宙世。吴钟无子,中年得一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 习长拳者戴氏。她遵“开门”之精神,将长拳之太宗拳、太 祖拳、飞虎拳、桃花散等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 传回孟村。此后,求习八极拳者日增。乾隆四十年左右,吴及 族弟吴钟毓开门授艺,求艺者数十人。除本镇吴、丁各氏外, '亦有罗瞳等地者。

民国二十年载:张殿奎,沧县新县镇人,自设武禧,授徒 百余。新县镇北距孟村镇9公里,东距罗瞳村2公里,人称此 地为“八极窝”。

八极拳在济南流传。

李赞臣自解放前起一直生活在济南,终于济南。入门弟子 如下:

'李宗庆、曹修田、唐广立、田延滨、乙立清、曹立章、李 安侠、马全喜、邓家其、孙远忠、王立胜、于宪亭、张国良、 闻保安、刘平安、腾培栋、张士生、宋学恩。

国外对八极拳的研究也很重视,日本曾特意派代表团来华 学习八极拳。现在八极拳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地均有传 播。

4 拳谚中常说:“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七、 八极拳练功要素

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练寸接寸拿寸 出入,四练自由架势懒龙卧,五练心肝胆脾肾,六练筋骨皮肉 合。

八、 八极拳十大技击法要求

  1. 姿势舒展(十字劲)。

  2. 手脚相随(眼随手转,拳脚齐发)。

  3. 下'盘稳固(腿不过裆,脚不离地,无蹿蹦、跳跃步 法)。

  4. 劲力短快。

  5. 变化突然。

  6. 拥搓代缓(缠丝劲和“拥搓”步法)。

  7. 以气吹力(吐气发声,以声助势,以气催力)。

  8. 刚柔相兼(以“四六”为主,用“拥搓”步法)。

  9. 阴阳顿挫。

  10. 神形兼备。:


九、 八极拳练拳口诀

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脚如钻;

闾尾中正神贯顶,刚柔圆活上下连;

体松内固神内敛,满身轻俐顶头悬;

阴阳虚实急变化,命意源泉在腰间。

十、八极拳步法歌诀

意要身正直,十趾抓地牢,

两膝微下蹲,松胯易拧腰,

两肘配两膝,八方任逍遥。

十一、八极拳发力要求

始于尾闾,发于项梗。

源泉于腰,发力于腰。

十二、实战步型要领

弓不弓,马不马,丁不丁,八不八。

十三、八极拳身法要求

意正身直,松肩气下,外方内圆,含胸拔顶,〜

抖胯合腰,一手脚相合,气力贯通,三盘连进」

十四、八极拳的技击歌诀

上打云掠点提,中打挨戳挤靠,下打吃根埋根。

身不舍正门,脚不可空存,眼不及一目,拳不打定 处。

贴身近发,三盘连击。

十五、八极拳的传统套路

练八极拳者多从“八极架”入手,亦有人称其为“功架 拳”、/'小八极”或“小架子”,是八极拳的基本功,也是八极 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简单、易练,更具有很高的健身和实用 价值。

约计25势,每势均是一独立招式。招式不同,练法亦异。 各势按其用法直接使用,势与势间,勾挂连环,变化巧妙。外,八极门中的著名招法——“八大招”,又称“八招法”, 也隐秘在八极架路中。是招,一经点拨、析解、试手,即可掌 握。

十六、拳谱及动作名称

如何练习八极小架。

预备式(单练童子拜观音)

  1. 作揖式(晃着膀子往里钻)

  2. 顶肘式(怀抱婴儿肘顶山)

  3. 金龙合口(金龙合口头顶天)

  4. 二郎捆仙(翻天覆地捆仙索)

  5. 开弓式(金龙合口拉硬弓)

  6. 单阳炮(飞虎展翼下山冈、猛虎洗脸迎面照、大鹏展 翅八极也)

  7. 单闭档(斜步撩阴闭肘裆)

  8. 白蛇吐信(回身反掌朝阳手)

  9. 顶肘式(怀抱婴儿肘顶山)

  10. 平端面(抱虎归山拦腰折)


H.双闭裆(仙人大坐山头望)

  1. 伏虎式(拨云现日伏虎式)

  2. 托枪式(拦拿缠丝托枪式)

  3. 迎面掌(童子抱心迎面掌)

  4. 旱地撑船(旱地撑船惊回首)

  5. 砸炮膝(击步跪膝架梁防)

  6. 怀抱婴儿(醍鹏展翅奥妙出、怀抱婴儿锁嗓吼)

  7. 左缠撞(窥鹏展翅奥妙出、右坐撩阴一旁站、顺手 牵羊右拳上)

  8. 右缠撞(鲍鹏展翅奥妙出、左坐撩阴一旁站、顺手牵羊左拳上)



  1. 挽袖式(老虎出洞拗步掌)

  2. 回头望月(猛虎回头忙扇裆)

  3. 问心掌(亮翅盼前亦顾后)

  4. 扫裆贯耳(猛虎回头忙扇裆)

  5. 归中堂(正势挺立身气爽)


十七、套路和招法练习

八极拳中的套路从前人代代流传至今主要有三路,即八极 架(也称八极小架或小八极)、八极拳(也称大八极或八极大 架)、八极对接(也称对接趟或八极对练)。其中以六大开门 劲法和八大招法为核心。由于八极拳的代代延续及发展,又产 生了几个支系,这是八极门各代传人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将八 极拳发展和改进的必然结果,是进步。比如:霍系的“应手 拳”、吴系的十二路小架等。

套路和招法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套路训练可以锻炼人的 体力和耐力,使人的呼吸与动作协调、动作与身法协调、身法 与步法协调,即做到内外协调、上下协调、前后协调、左右协 调,即整劲。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体会八极拳独特的发力。招 法的训练简单说,就是将套路中的动作拿出来单独练习,将几 个关联的动作组合训练和演变,使能在实战中应用。

十八、功法简介

“八极拳”不仅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拳法,而且从动作到功 法及实战方法都印成体系,是一门自成体系的武术流派。

八极门中的许多练功方法是独特的,因此才有独特的发力 和打法。抛掉这些独特的功法训练,动作练得再好、招法的使 用再精,在实战中也是“花架子”。/I极门历代不乏高手,果没有独特的功法训练,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

十九、功法训练

功法的训练主要以气功和桩功为主。因气功只能心法传 授、循序渐进,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在这里不作详细介 绍。主要有以下几种桩功:

  1. 马步蹲桩:两脚平行,略比肩宽,两手轻握成耙子拳, 拳心向下收于两肩前,与肩平,两肘外撑与肩平,两臂与背在 一平面,曲膝下蹲。


要求:膝盖不出脚尖并与两脚垂直、外撑,背部与尾闾垂 直、中正,裆部要撑圆,此称“圆裆坐胯”,十趾抓地,肩要 沉,颈部要上顶,此称“头顶顶破天,脚趾抓破砖”。意守丹 田。歌诀:头顶蓝天,脚踏清泉,怀抱婴儿,两肘顶出。

  1. 磕桩:以树为桩(15—20厘米),磕击时面向桩,马 步站立,两手握拳于腰间,抡右臂用饶骨棱向下向内磕击树桩 右侧,再反手用小臂外侧向上向外磕击树桩左侧,随即用小臂 尺骨棱向下向外磕击树桩左侧。然后换臂。两臂循环由轻到 重,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2. 靠桩:在此仅介绍三种。图片10


背靠,起靠时距桩两步,面向桩成丁字步,如先靠 左面,右脚在前,上第一步时准备用力,先调准方向,第二步 脚的落点要稍越过桩位,触桩时身体正直,左侧背部触桩,两 手臂弧形前伸,两腿成马步。触桩时发力勇猛果断,同时要掌 握好呼吸,用鼻孔行气,气下沉,形成三盘合一的整劲。以上 动作可以重复练习,也可左右交替练习。

肋胯靠,起始动作与背靠同,触桩时前手伸向桩的 另一侧,形成手脚在桩两侧,将桩夹在中间,触桩部位为胯上 至腋下肋部。后手可向后伸直,两腿成弓步,重心可略高。

胸靠,起始动作同上,用身体胸部和上肋部触桩。 落步时如左步在前靠右胸,右步在前靠左胸,两手同时沿桩两 侧前伸,两腿成弓步,此法忌用肩顶。

浏览5,7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