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内容与形式的变化
武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的逐步丰富带来了形式的 深化,反复、奇正、参差等规律,以达到相互协调的目的。从武术发展史 讲,宋明前及后段时期,套路极为简朴,是武术意识、击法、技巧、功力 高度结合与集中,程式上有起势、承接、高潮、收势等,富有格式化,完 整统一。而近代武术套路有了新的发展,在路线布局上讲究直、曲、斜、 弧线、圆、“S”形、三角、对角、直角等多方位结构,体现了美学中对称、 对比、平衡、均衡、树立、呼应多样的变化特点。另外,在表演器械的重 量、长度、服装、式样以及演练时的配乐等都有一定规格,反映了对立的 和谐统一。这些都是武术美学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需要与时代精神的 高度结合。
- 武术美学思想指导下的美学要素形式
在美学及武术美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许多美学因素在武术中得以
体现,并作用和丰富于美学。如神韵、飘逸、气韵、情趣、意境……由此 带来的表现形式就更多了,下面只介绍五种。
- 1姿势美
姿态、架势、功架、造型都属于姿势美的范畴。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 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括蹿蹦跳跃、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等 动作和技术的拳术。长拳的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的含义外,还要讲究 骨法,动作要求规格,姿势优美。拳谱中讲“五体称”,〇四肢与躯干五条 线充满骨力,这五条线就像写字一样,结构要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 或勾扣翘绷、或屈伸回折,无一处松软,并呈现出健美之势。武术拳种丰 富多彩,各具特色,姿态迥异,在这里加以概括。
少林古朴紧凑、硬攻直打、勇猛刚健。
内家主于击敌、以静制动、应手即仆。
南拳发劲脆短、以声催力、拳势猛烈。
戳脚突出腿法、走玉环步、发鸳鸯腿。
太极柔里寓刚、舒松自然、连绵不断。
形意动静相间、劲力沉实、含威不露。
八卦曲折走转、起钻落翻、相摩相荡,,
通臂甩膀抖腕、放长击远、冷弹柔劲。
翻子一步三拳、拳法如雨、脆快如鞭
象形仿形为艺、借形显艺、形神兼备:,
这些区别,正是不同审美风格的展示。
武术的造型,或定势,或亮相是姿势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造型又可 分为动与静两种,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中形成了连续不断地变化。就整体 上看,动静造型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每一个造型的起势与收势都可以看作是静态造型。如“金鸡独立、白鹤亮 翅、推窗望月、青狮托球”等等,这些都是在相对静止条件下的造型,而
〇五体,“乃可谓之形备”,是指人体由躯干、两上肢、两下肢外在形体所构成; “方中矩,圆中规,目中绳,平衡均施”,则两上肢和两下肢以躯干为纵轴左右对称,这 种解剖结构的对称表明了人体的匀称、和谐和端庄拳谱习惯将人体的这种结构称为 “五体”或“五骨、五筋”。武术的动作和姿势形形色色,但始终不离“五体”的变化。
“燕子抄水、大蟒翻身、乌龙绞柱、鲤鱼打挺”等等,可视为动态下的造 型。这种造型是富有攻防意义的。
6.2劲力美
劲法、力度等属于劲力美的范畴。劲法是武术中各种运用劲力的方法 和技巧的总称。按照劲法的基本运动形式,可以为蓄劲、发劲;按照劲力 的强度,可分为刚劲、柔劲;按照劲力的外部表现,可分为明劲、暗劲、 化劲;按照劲力的运动方向,可以为直劲、横劲、竖劲、斜劲、圆劲。〇无 论什么劲力,都是从“发劲”和招式着眼的。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 于“寸劲”。而处于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催于肘、达于手”,协 调顺畅,力点清晰。许多拳种讲究发劲刚猛而纯透,有力而不僵。如南拳 的特点是步稳势猛,套路中多短拳,擅标手,上肢功夫尤为突出,动作刚 健有力,很能表现演练者的力量素质,富有一种“阳刚之美”。而通背拳, 以及部分象形拳除了具备外形生动逼真以外,其发力体现在冷弹劲、鞭打 劲、伸缩劲等,以灵动的变化捕捉击打的目标。又如别有一番情趣的太极 推手,它是一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双人对抗,被人称为“画圈子”运 动。它是以棚、捋、挤、按、采、抦、肘、靠等方法,双方沾粘连随,通 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其中缠丝劲、螺旋筋、崩撼劲、翻扯碾 转劲等经常使用,并借劲发力而将对方推出达到失去平衡或倒地的目的, 以决胜负。按照著名美学专家朱光潜所说的“移情作用”,就会在推手时出 现“筋肉感”。太极拳名家中所表现的劲力常会使人们产生此感。
劲力美或健力美用在散打项目上更有说服力。散打被称为:体力技术 抗衡、智力意志较量之“勇敢者运动”。无论是早期的“散打王”,还是今 日的“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以及各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武林 风”等,都展示了我国散打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它的美学 特征和观赏价值也在稳步提升。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一、赤膊上阵,人 体之美;二、角逐激烈,激动人心;三、张扬个性,展示技艺;四、战局 莫测,引人入胜;五、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六、奋力拼搏,意志顽强
O康戈武编著.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397 ©蔡宝忠.体力技术的抗衡、智力意志的较量一搏击运动美学特征谈[J],拳 击与格斗,1991 (3): 35
散打比赛是针锋相对、短兵相接的抗争,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硬打硬冲 是一大忌。所谓的“刚对刚,必有伤”,就要求对抗双方有运用多变战术的 方案:制造假象,巧与周旋,避实击虚,以智取胜;声东击西,取上打下, “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疾制慢”等战术,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观察、分 析、判断和综合能力,蓄势待发,巧妙而有效的攻击对方的必备之处。这 种比赛,观之有情趣,思之有余味,更能让人们领略到智慧之美。
6.3节奏美
快慢、高低、刚柔、动静、虚实、轻重、开合、转折等对立统一的变 化都属于节奏美的范畴。只有对立,才能产生节奏;只有统一,才能体现 完整。武术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很早拳师们就总结出了“十二型”的变 化规律,即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 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缓如鹰。我们可以通过实例加以分析: 如“旋风脚接跌劈叉”这个组合动作,就是典型的反映高与低的时空变化。 那腾空纵起的一瞬间,似若龙卷风直冲云天,在空中快速完成旋转击拍以 后,紧接着低姿势造型,犹如矫健的雄鹰俯冲而下。这种瞬息之间的时空 变化,充分展示了一种美的韵律。在快与慢的变化中,快者犹如海浪那样 激荡,滔滔不绝,使人精神为之振奋;慢者动作犹如微风细雨,缠意绵绵, 又如山涧涓涓溪水,潺潺缓流,把人带进大自然那秀美如画的田间风光之 中。要掌握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分寸,要形成互为补 充、互为衬托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结果,便是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与 节奏美。
再从一套拳的表现来看,除了具备鲜明的节奏外,还必须符合它的完 整性和技击性。如蛇拳,以蛇的“曲仰自如之态,左顾右盼之意”等动态 特点创编而成。从青蛇惊醒、出洞、游行、觅食到“神蛇练月”、“风蛇绕 树”、“玄蛇磐石”、“腾蛇起雾”、“白蛇吐信”等,数十个动作一气呵成, 其刚柔相济、快慢有别、动静兼顾,再加上蛇拳的手法、拳法,配合各种 步型、掌型以及富有表现力的眼神,其演练形象逼真,引人入胜。
30多年来,竞技武术倡导集体项目,由于可以配乐,更增加了演练的 节奏感。无论是徒手,还是各类器械的表演,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时而单练、时而对练、时而组合、时而集体,动作整齐划一,难度高潮迭起,内容编排推陈出新,主题紧扣观众心弦,令人拍手叫绝。
- 4神韵美
武术的神韵之美,是集姿势美、劲力美、节奏美、内容美、意蕴美为 一身的由内而外所体现的一种美学特征。所谓神韵,即精神韵致。神是指 生命的象征,如神采奕奕、神采飞扬便是;若体现在武术方面将是“意发 于心,神传于眼”,意气不断,富于韵味。韵是指和谐的生命节奏,如气韵 有声、神韵有致等;体现在武术方面应为“形断意连,势断气连”,灵活多 变,富于节奏的三部曲。
武术的神韵美是一种很难用语言表述的状态,可谓是“不可言喻之 妙”,但它又实实在在体现在套路的演练之中,根据多年从事武术教学和训 练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感受,可以将武术的“神韵美”概括为眼神变化、意 境悠长、富于节奏。
眼神变化。第一步要求:“眼随手动,神聚于眼”。长拳技法要求达到 “拳如流星,眼似电”,表明拳法敏捷快速,眼法机智敏锐,并从敏锐的目 光中彰显灵动的神态。形意拳有“心要正,眼要精,手足齐到定要赢”;八 卦掌的“心是帅,眼为锋”,强调的都是手动眼随,手眼配合协调一致。第 二步要求:“心动形随,眼随势变”。除了眼随手动以外,还应该随着动作 和势式的变化而变化,所谓“左顾右盼、上瞻下视、前观后眸、远眺近睽、 正睹旁睐”等眼法都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眼观六路”,体现了眼法的多 变性。第三步要求:“目随势注,神传于眼”。主要是指静止性动作其延伸 向前凝视的状态,目光中显现出“伺机而动”、静中含动的意向。“用志不 分乃凝于神”,体现的是“注目”和“凝视'外国人与中国人习武的最大 差别就在于眼神的不同,其眼神中渗透着观念、思维、价值、性格、习俗 和审美的区别,实质就是文化的差别。“眼无神,拳无魂”便是也。
意境悠长。意境是一种美的境界,是情景交融,以实生虚的状态,能 引起联想,耐人寻味。古老的中国“有美而无学”,由此出现了“天地有大 美而不言”的状况,无论如何美的意境是久远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 传》中关于越女论剑一段记述有“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 一句。 其中的“意”,便是指“意境”。套路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要,将具 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和演练者、创编者的情感、精神融
合一致,在似像非像中达到情景交融、情技交融、神形交融。著名武术大 师蔡龙云认为:好的套路演练时要将自己“置于一个战斗的场合”,才会气 韵生动,气势如虹,气质贯一,表现一种英武不屈、坚忍不拔的斗志和气 概,再现战斗的艺术意境,既是恢宏的,又是蕴藉的,既是飞动的,又是 沉实的。太极名家陈盡认为“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他是把打 拳当做艺术,把行拳当作创作。套路的出现,使武术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意 蕴,并具有了更多的艺术元素。
富于节奏。具体体现在套路演练中的对立统一变化规律。
谈武术的神韵美,必然涉及武术的艺术化与艺术性现象。随着武术功 能的相对转换,武术的艺术化倾向也在加剧,所以有人感叹:“现代的武术 姓‘舞’不姓‘武’!”若从武术发展历史看,不同时期的“武舞”,是含 有相对的艺术化因素的,其中追求美感、助兴、娱乐、玩味等都属于这个 范畴。但自春秋战国以后,武术更多的是它的战争实用性,到了宋朝以后 出现了“花法”等套子,可谓是“中看不中用”,“左右周旋,满地开花” 的形式,并受到明朝将领的严厉批评。戚继光在上呈皇帝“论蓟门练兵” 的奏折中说:“教练之法,自有正门,美观则不实用,实用则不美观。”何 良臣也在《阵纪》中指出:“如花刀花枪,套棍滚杈之类,诚无济于实用, 虽为美看,抑何益于技哉?是以军中切忌者,在套子武艺。” “虚花武艺, 一些用不得在阵头上”。然而,也正是这些花法,填补了武术实用价值的艺 术化缺憾。由于现代武术实行“打练分离”的发展模式,套路追求“高、 新、难、美”的目标,其艺术化倾向自然相伴而来。难怪有人感慨:“西方 有把艺术技术化的倾向,中国则有把技术艺术化的倾向' 套路发展值得 注意。
是否可以这样表述:武术的发展应去艺术化倾向,保留其技术性。武 术的艺术性是对武术表演的整体包装,武术的攻防技击含义不变。如已有 14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出演了 15个武术类节目,大受好评。其原 因就是灯光、音响、背景、服装、情景、主题、武林高手等因素的综合作 用。由此也带动了舞台表演市场的日趋成熟。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中武术表演;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演了“少林寺之武僧传奇”舞台剧 近300场;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中武术表演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体育院校正在开设“武术表演专业”,是追求它的艺术 化,还是艺术性?
6.5名称美
主要是指以象形的命名而确立武术动作之美。自假托宋太祖“赵匡胤 36式长拳”出现以来,就有为其套路动作冠以美妙的名称,当初只不过是 方便记忆的符号,随着套路的成熟和数量的增加,名称的寓意更加生动形 象,使习武者一边持械修炼,一边品味美妙的寓意。根据我们的初略考察, 武术的名称主要分为直呼和形容两种。如直呼“提膝亮掌”,而形容为“金 鸡独立”;直呼“弓步前指”,而形容为“仙人指路”等,可谓是同工异曲。 简单的名称变化,首先反映了传统武术的保守性,凡用形容词,一个动作 可以有多个理解,此时不得真传,难得真谛。另外就是反映了在武术拳师 中,一些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更喜欢用形容词,而文化修养较低的人更习 惯于直呼。粗略统计,武术的名称可分为四类:一、仿生类:以象形拳所 立的名称都具有这一特点,如白猿出洞、猛虎下山、意马悬崖、白蛇吐信、 黑虎掏心、金蝉脱壳、鹞子翻身、青龙探海、犀牛望月、百鸟齐鸣等等; 二、典故类:苏秦背剑、霸王举鼎、哪吒探海、武松脱铐、秦王卸甲、仙 人扑榻、玉女穿梭、女燕穿林、二郎担山、羿射九日等等;三、宗教类: 达摩禅杖、十八罗汉、金刚捣锥、小夜叉棍、风磨禅杖、少林佛珠、少林 裝裝、童子拜佛、道长捋须、三丰抱剑、丹凤朝阳、仙人指路、一柱擎天、 二龙戏珠;四、描述类:双峰贯耳、钩挂连环、拦拿扎枪、弧步绞枪、扫 棍旋子、坐盘抱棍、左右劈刀、虚步藏刀、左右撩剑、弓步崩剑等等。这 些名称更偏重于意会,偏重于形容,托物取喻,借物发挥,集中而浓缩了 “朦胧、抽象、情趣、回味”的美学因素。 •
再具体分析如下:如大鹏展翅、苍鹰扑食等,给人一种威猛雄健之感, 体现了雄鹰气吞千里,力负于千钧的雄伟气魄和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称 猴攀枝、白猿献果等,则体现闪展腾挪和巧妙轻灵,给人以机敏灵活、轻 松活泼的乐趣。又如金鸡独立、燕式平衡等,体现了舒展自如和悠闲自得 的情态,给人一种舞台艺术造型美的享受。再如力劈华山、崩断昆仑等, 好像擎天巨人拔剑出鞘,气势磅礴,威风八面。这种意境美使得武术的本 质溶于行云流水的演练中,以势夺人,以形娱人,以神感人,以气贯穿始
终,如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或奔放的进行曲,使人们在刀光剑影中享受美, 品味醇厚的武术文化。
综上所述,武术美学思想是以中国古典哲学为主线,派生出来的一种 全新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均植深于中国大文 化系统之中,不同程度的渗透着民族风俗、习惯、心理、情感、艺术、文 学等因素,同时也受到了儒学、道家、佛家等思想的滋哺,是一种多学科 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
剑文化与棍文化的生死论
剑与棍,一短一长,一金一木,一锐一纯,互为映衬,相得益彰。两 种器械都有相应的美称,剑为“百兵之君、百兵之秀、百兵之刃、百兵之 帅”等;而棍有“百兵之首、百兵之主、百兵之祖、百兵之魁、百兵之本” 等。称谓之多,近似乱象,仔细研究者几乎没有。根据我们对“十八般兵 器”的梳理和研究,认为:剑称为“百兵之君”更准确,理由有三:①古 时君王、君主好剑,即是传统,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②文人佩剑与诵 剑,以体现温文尔雅的君子之气;③舞剑时犹如行云流水,恰似游龙。而 棍称为“百兵之首”更精准,理由有四:①棍以木制为主,取材简便,长 短皆宜,实用性强;②武谚有:“先学拳,次学棍”、“拳为武艺之源,棍为 兵械之祖”的说法,何良辰在《阵纪•技用》称:“学艺先学拳,次学棍, 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棍为诸多 兵器之首,只有掌握好棍法,才利于其他器械的修炼;③“月棍年刀,久 练的枪”。这是根据三种器械技法的难易程度,指明棍较为易练、刀次之, 枪最不易练好。“月棍”,比喻练好棍术,用时较短,因棍身不长也不短, 又无刃无刺,且棍法较为简单,把、梢、中段皆可握持,任意使用,极为
灵活,常作为学练兵械的入门之艺;④棍为诸多长兵器的基础,握柄的延 长,以增加兵器的杀伤力。
两种兵器的相对定位是必要的,不可混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定 两种兵器的使用目的更是必要的。众所周知,武当尚剑,少林崇棍。“武当 有渊源,宝剑值千金”。剑是一种利器,具有刺伤、杀死对方的特性,这种 特性一是对不法之徒,二是对阴间地府的妖魔鬼怪。而与少林和尚所使用 的棍构成鲜明的对比,棍属于钝器,固的是制服对手,不杀生,慈悲为怀, 普度众生。可见,两种兵器体现的正是道教与佛教不同的“生死观”。
本讲着重探讨两种兵器的文化内涵,为其他兵器的研究提供必要的 思路。
1.剑与棍的发展简史
通过对武术史的研究,基本认定所有的武术器械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兵器(武器)时代一>武术器械时代的演变历程。古代人类 对石器、骨角器、铜器等锋尖和利刃的应用,以及鱼标、矛、匕首、扁长 形铜具的使用,无疑是剑身的雏形,为后世剑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黄帝• 本行记》称:“黄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这便是后 人谓之的轩辕剑。《管子•数地篇》也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 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可见,剑的出现至少远在三 千年前。而从大量考古资料中发现,棍在远古时期,既是狩猎、生产的工 具,又是防身自卫的武器之一,比剑更早一些。另有《吕氏春秋•荡兵》 称:“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始作兵也,利其器矣。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 林木以战矣”。充分说明了棍在利器之前出现,并为先民的首选器具之一。 在考古过程中发现,木棒虽然已经腐烂,但从遗址出土的用于刮削木棒的 大量刮木器、尖状器、砍砸器中也能得到间接的证明。根据“北京人”使 用石器和木器的形状和用途可以推断,石器和木棒就是后来的刀、斧、矛、 戈等兵器的“始祖”。可见,棍与剑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生产生活工具,一 钝一锐,一刚一柔,体现了阴阳的平衡关系。
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看,剑约产生于商代。商代随着青铜冶炼业的 兴盛,古人在吸取了刀、戈、矛、锥、钻等工具的尖、刃之特长后,制造
了扁长刃、尖合体的标枪。继而为使这些标枪既实用又美观,在它们的尾 部铸上牛、鹿、蛇、羊等动物作为装饰品,并称之为首。这种由简单的尖、 刃合体演变成有格、有首的剑器形体之过程,就有可能是古剑的形成过 程。〇已出土的商代古剑,如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柄青铜“人头纹”剑全长 只有25. 3厘米;河北青龙抄道沟出土的羊首曲柄剑;山西保德林遮峪出土 的铃首剑等,都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这个问题。而此时的棍已成为作战的 兵器之一,据《六韬•龙韬•农具》中记载:“鑊鍤斧锯杵臼,其攻城器 也。”®商周时期盛行车战,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兵器也在改制,如棍 棒与金属的有机结合,便出现了“殳”。“殳”以使用灵活、打击力度强而 盛行一时。当时棍的主要形制有:五尺长称齐眉棍;八尺长既称棍又称杖; 两端有金属箍,就称棒。木棍的重量多在3-5斤,而金属棍在15斤以上。 西周时的剑很短,形制有三种,《周礼》中说:剑长三尺(连柄),重60 两,是上等剑,上等勇士使用;剑长二尺五寸,重45两的中等剑,中等勇 士使用;剑长二尺,重35两的是下等剑,下等勇士使用。1956年在陕西长 安张家坡的西周墓里,出土的一把青铜剑全长27厘米,形状像细长的柳叶^ 后来在北京琉璃河53号墓和陕西宝鸡竹园沟1号墓出土的柳叶形青铜剑, 有效使用的锋刃并且不过17 - 18厘米长。辽宁地区还发现了萨满跳神的青 铜曲刃短剑的法器。在甘肃、江苏、内蒙古等地出土的同时期剑均有这一 特点。可见,当时的剑传播较广,器形繁多,并且主要用以防身。
春秋时期,剑的形制有了变化,大多数有圆柱体的茎,向前伸延而形 成剑身凸脊的柱脊剑,这类剑只适于前刺而不适于劈砍。1975年湖北江陵 望山1号墓出土的越王州勾践剑,山西原平发现的吴王光剑,以及湖北襄阳 蔡坡12号墓出土的吴王夫差剑被称为“宝剑”,为这一时期剑的制造水平 提供了实物例证。同时也涌现出以干将、莫邪、欧冶子等为代表的民间造 剑家。
战国时期,随着车战的衰落和步兵的兴起,剑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 要,成为当时步兵的标准装备之一。同时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铁剑代替
〇 关文明,赵华编著.图说中华武术器械大全[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 1989: 44
©龙国华.论先秦兵家的战争经济思想,文教资料[C], 2010 (30): 15
了青铜剑,其剑长在1-1.4米之间,剑锋的夹角逐渐由小加大,刃部也由 原来的两度弧度曲而伸成平直,质脆而坚硬,杀伤力明显提高。秦始皇在 位期间收缴天下兵器进行销毁,倡导角抵,防止六国人民叛乱。在手无寸 铁的情况下,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农民起义,并推 翻了秦二世王朝。这一典型案例说明了棍的重要作用,更是棍发展的关键 时期。东汉以后,骑兵大量涌现战场,剑逐渐被环首铁刀所代替。
至隋唐时期,剑在战场上的作用明显削弱,但是它在民间仍受到人们 的喜爱,佩剑之风长久不衰,用剑来娱乐助兴、强身健体流传至今。而此 时的棍棒已发展成为军中必须装备,并大量用于战场。如《资治通鉴•唐 记六十一》中提到:“郑注于李巡谋,至镇,选壮士数百,皆持白掊,怀其 斧,以为亲兵。”当时使棍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少林棍僧。
宋元时瓦舍和军队中有剑舞的表演,而“棍子社”是习武的社团,使 得宋代的棍术呈现多样化的景象。据《武经总要》记载:“取坚木重木为 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轮、曰杵、曰杆”。该时期棒的分类 较细,各地不同的棍术派别,争奇斗艳,各有千秋,极大地促进了棍术的 发展和演变。不仅如此,当时在民间还出现了以侠义英雄为题材的“棍棒” 话本,如《杨温拦路虎传》就记述了南宋东岳泰山的一场棍棒擂台赛。
到了明清,出现了七星剑和御用剑等各式宝剑,各武术流派创造了不 少珍贵的剑法;善剑的名人辈出,剑术理论得到丰富,铸造的剑也日益锋 利精良。而棍术的发展,已经有了不同的派别。且各派别之间形成了风格 迥异的棍术,如少林棍、紫微棍、张家棍、青田棍、赵太祖腾蛇棍、贺屠 钩杆、牛家棒、孙家棒、巴子棍等十几种著名棍法。常规使用兵器中以棍 法为最多。随着火器的出现,棍棒之类兵器晚于剑退出了战场,同时向着 表演性的花法发展。
现今能统计到的剑类有:勾践剑、轩辕剑、姚氏剑、画影剑、金光剑、 长剑、灵景剑、霄炼剑、夏禹剑、铙狱尚方剑、腾空剑、越王八剑、葱剑、 莫邪剑、阙剑、绿剑、勾剑、干将剑、龙渊剑、太阿剑、工布剑、孟德剑、 乘胜万里状剑、文士剑、秀霸剑、龙利剑、椎成剑、汉文剑、更国剑、思 召剑、中兴剑、金剑、飞星剑、流栗剑、华艇剑、玉上剑、大吴剑、对锋 利刃剑、太康剑、蜀八剑、步光剑、流光剑、太常剑、沉水剑、皇带吴王
剑、镇山剑、青虹剑、倚天剑、青萍剑、龙东剑、五方单符剑、梁神十三 剑、夹剑、七星剑、永昌剑、鸳鸯剑、毛精剑、跃虹剑、尾形剑、安定剑、 符载剑、楚钢剑、乾隆剑、都尉剑、破山剑、秀成剑、西番剑、定国剑、 衍剑、八服剑、茂陵剑、神剑、駿剑、神龟剑、斩蛇剑、定素剑、湛卢剑、 纯钩剑、胜邪剑、鱼肠剑、藉剑、巨阕剑、云剑、古钢剑共84种。
棍棒类有:齐眉棍、倒马火蛇神棍、三节棍、大梢子棍、手捎子棒、 骨朵、祖师棍、风兴棍、怀杖棍、大棍、护手棒、铁链夹棒、喇嘛棒、钩 棒、杵棒、抓子棒、白棒、虬龙棒、狼牙棒、梢棒、梅花棒、柯藜棒、杆 棒、枣阳槊、杖槊、衡槊、狼牙槊、掌槊、指槊共29种。〇
2.剑的文化特征
2•丨剑为权力及地位的象征
剑是龙而神圣,中国古代帝王为龙,均备宝剑。据《说郛》记载:“夏 禹子帝启,在位十年,以庚戍八年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上刻二十八宿, 山川日月,并藏之秦望山中。”《古今刀剑录》又载:“秦始皇在位三十七 年,以三年岁次丁已,采北柢铜,铸两剑,各长三尺二寸。”然后“令李斯 作小篆‘定秦’两字,分别埋于阿房宫的阁下和观台下前汉刘邦在位 十二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上有大篆“赤霄”两字,刘邦十分喜 爱,常常佩戴在身边。“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十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 尺六寸,上有金字铭”。®
在古时,宝剑并不多见,所以一旦发现自然归属于有权势和地位的君 王。《兵略篆闻》有:时人孙炎隐居谷中,有人“以一宝剑奉炎,炎以为剑 当献天子,斩不顺者,我人臣不可私受”。这里名剑理所当然属于君王的观 念,显然是受等级礼仪思想的束缚。李君元《天子剑赋》则以“天生神物, 圣君用之”,表明宝剑的归属显示了君王统治天下的天意自然,统治者得到
〇参考傅亚光.中华古代兵器辑录[J],体育文史,1995 (4): 63
e清•陈梦雷,蒋廷锡编著.古今图书集成.刀剑部[m],济南:齐鲁书社、北 京:国家图书馆联合出版,2006
©清•陈梦雷,蒋廷锡编著.古今图书集成•刀剑部[M],济南:齐鲁书社、北 京:国家图书馆联合出版,2006
宝剑意味着君权神授。〇王莽造“神剑”,“练五色石为之,铭曰神胜万里 伏”,南朝梁武帝萧衍“造神剑十三口”,剑上的铭文为:“服之者,永治四 方。”®都表明剑是古代帝王自视一统天下乃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东汉光 武帝刘秀“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一剑,文曰‘秀霸’”,刘秀后来果然得 天下;东汉灵帝“铸四剑,文曰‘中兴’,一剑无故自失上天宣告中兴 无望,果然东汉在灵帝手里名存实亡;魏齐王芳在正始六年铸一剑,常服 之,无故自失,但有空匣如故。“后有禅代之事,兆始于此,寻为司马氏所 废,,。®
这种谶纬神学其实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都未绝迹,剑便与帝王之间, 与江山社稷之间产生了特殊关系,并经常扮演着预言王朝兴亡,天下治乱 信息的角色。
浏览83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