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学练问答
问:站桩或试力时,除了肌肉放松外,是否把五脏六臃、骨 骼等都放松?
答:应该如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由外至内的整体 放松,松到极点,才能使肌群在参与作力时能迅速提高松紧频率 程度。
问:站桩时,如何按照意念去诱导?
答:应以舒适自然为度,书籍中的意念诱导太多,习者应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选用。
问:在试力、走步或技击时,是否也要求“裹胯”?
答:“裹胯”是矛盾桩的要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裹胯” 调整身体重心,达到松紧状态的协调与平衡,而在试力和走步 时,不必讲究,尤其是在实作更无此强求。
问:大成拳的功法很多,应如何选择功法练习?哪些是重要 的基础功法?
答:虽然大成拳的功法很多,但习者要有重点的练习。对于 初学者而言,站桩以矛盾桩为主,试力为钩铿试力,步法是摩擦步,待有一定基础后,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某种劲力效果, 再进行其它的桩法或试力练习。
问:对于大成拳而言,是脑力劳动者练习效果好?还是体力 劳动者练习效果好?
答:各有千秋,主要还是看习者如何去修炼,脑力劳动者一 般有耐性,容易静下心来,遇到问题稍加指点即能明白。对于体 力劳动者,只要方法得当,能化拙力为功力,亦能达到意想不到 的效果。
问:在不累的情况下,每天或每次是否站的越久越好?
答:原则上如此,但首要的还是看方法是否得当,还要看站 桩的质量如何,当然,站桩时间的长短,还要受姿势和意感调配 的限制。初级的姿势和意感调配站的时间会长一些,采用高级的 调配方法则未必能坚持较长时间。
问:我原来没站桩时,可以扛大包、拉板车,感到很有力, 但现在好象力量小了许多,不知是何道理?
答:大部分站桩者多有此感受。一般而言,功力越大,拙力 越小,这是拙力化功力的体现。此时,你可将自身的劲力作用在 别人身上体验一下,实际上,你的力量远远超过了以前。
问:一般拳法都讲究含胸拔背,为什么大成拳的矛盾桩则要 求上身微靠昵?
答:此种练法是为了实作时能有缓冲余地,到了一定程度 后,会自然进入含胸拔背的状态,初习时可不必管它。
问:太极拳讲究“弹劲”,形意拳讲究的为“整劲",而大成 拳是一种什么劲呢?
答:由于大成拳是集各家精华而成,因此,大成拳的劲力既 有“整劲”的成份,又有“弹劲”的效果,但在更多的情况下, 大成拳讲究的是发自本能的自然之力
问:大成拳有“争力"之说,训练与应用时如何操作?
答:所谓“争力”最常用的是二争力,此力包括两个相反方 向的分力,实际上是先作一个方向的力,然后再作一个相反方向 的力,由于动作极快,所以从动作外形上看还是一个力。如果真 正做到了同时发力,则就无力可言,所谓浑元力实际上就是多方 向的争力。
问:王茅斋先生与人较技时,往往手臂一迎即把对方弹出, 是何缘故?
答:这里面有功力方面的问题,也有技术应用上一些细微的 变化问题,此为大成拳的上乘实作,即所谓拳拳服膺。大成门中 能有此神功的仅王萝斋先生一人。
问:大成拳以奇正为基础,“硬打硬进无遮拦”,如果讲究一 些柔化,效果是否会更好?
答:大成拳的打法原则并非仅“硬打硬进无遮拦” 一条,奇 正的要求只是在大成拳的一定阶段的一种要求,大成拳对柔化的 应用也是很重视的,所以要全面的理解大成拳的功法。
问:解铁夫的“虚灵''之说,其内容为轻、缓、匀,曰: “不轻不足为重,不缓不足以速,不匀不足以剧",此种说法是否 正确?
答:完全正确。正因为如此,大成拳吸收了 “虚灵”之要 则。要求在走步与试力时要尽量做到动作的轻柔、缓慢、均匀, 只有这样,才能训练出笃实、迅猛、极刚的内劲来。
问:大成拳有行、站、坐、卧均不离拳之说,但到底以哪种 状态训练为好?
答:大成拳在各种状态下均可训练,此即拳拳服膺,但从效 果上讲,还是以站式为好。在站式状态下,可很好的感知肢体在 空间的支撑作用。
问:当站桩有一定基础后,是否可只练试力或其它,而不站 桩?
答:对于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好象是 可以不站桩了,但试力时如果是微动试力,则实际上是站桩试力 的一种变相。所以,不论是在任何时候,还是要把站桩当作一种 必修课,更何况站桩还有中级、高级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说, 站桩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功法。
问:在单操手训练时,是否要像试力那样缓缓的运行?
答:单操手是实作的技术性动作,对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 求。开始时,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此后,快慢都要练习。慢练 时,亦有试力之含义,快练时要讲究动作的应用性,到了一定时 候,还要在相应的动作中发出不同的力,要做到形、意、力、神合一。
问:大成拳有很多种力量,如定中力、撑抱力、三角力、« 施力等,如何去试这些力?
答:大成拳的力量虽多,但要抓住本质,开始应以钩健试力 为主,随着功力的由浅至深,这些力量会逐渐得以体认,待一定 程度后,为了加深某种力量的体验,方可采用不同的试力方法。
问:大成拳的试声之法,如何去练?
答:初学者不必专门去练,当达到一定功力后,内气充溢, 内劲鼓荡,所发之声自然而出,此时是最好的试声形式。
问:如何理解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真动?
答:从外形而言,站桩的形式不动,而内在的细胞、组织、 肌群、骨骼、脏腑等都在运动,只有如此的内动,才能使自我发 生本质的变化,才能聚集能量,改善自我,才能获取技击所需要 的多种劲力体系。
问:如何发放惊抖力?
答:所谓惊抖力,即发力状态之迅疾。短期内难以达到此种 要求,开始时以体认整体力为主,以后可在整体中求微动、求速 动,最后才能获得瞬间骤然收缩的惊抖之力。
问:在推手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推手有单、双推手之分,它们各有特点。单推手的桩功 基础是矛盾桩,双推手的基础是托婴桩。但不论哪种推手,开始 时都要在动作中求规范,然后在动作中求力感,最后在动作中求 发放。
问:试力时是否要考虑身体各面力,如向上、向下、向左、 向右、向前或向后的所有力?
答:不必如此,果真做到反而为错。开始时,要单方面的求 取,然后再慢慢的由单方位至多方位。
问:大成拳里有“筋骨训练”吗?在什么功法里?很多武友 对我说有“筋骨训练”才是大成拳的真传,是这样的吗?
答:任何体育运动都具有强健筋骨之效能,大成拳也不例 外,大成拳特别讲究骨藏棱、筋伸力。王多斋先生对锻炼筋骨有 专门的阐述:“力生于骨,而连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 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至于在什么功法中有筋骨训练,从广 义上讲,在各种功法中均具有对筋骨训练的要求,但最基础最重 要的莫过于站桩。通过站桩,可使“骨重健,肌通连气“骨重 健”的结果可提高骨的密度,从而也就增加了骨在劲力中的支撑 性和重击性;“肌通连”的作用可有效加强筋腱的牵连性和肌肉 贯通性,如此可以提高劲力中的质量源。当然,练到一定强度 后,为了加强筋骨训练的效果,尚需配合中、高级的桩法和试力 练习。
当然,大成拳是一种全面训练的功法,王玉芳女士在《从意 拳到大成拳》一文中指出:“在练和用中,大成拳要形、意、力、 气、神并重。”毫无疑问,如果单纯的讲究“筋骨训练”,并不是 真正的大成拳。
问:自学能练出“内劲”吗?练出“内劲"的关键是什么?
答:自学者能否练出“内劲”,这要因人而异。如果练习者 不求贪多,加之悟性良好,或许会有些成效,但无论如何,还是 不如师传来得快。
欲练出“内劲”,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内劲”。站桩时要充分 做到放松,所谓的放松并非松懈之松,松中要有沉实之感,要充 分体认自然的重力性和肢体的搠撑作用。任何运动都是肌肉收缩 的结果,这种收缩实际上就是一定的紧张度。当放松到一定程度 后,就能产生相应的紧张度。例如当笔者有意放松身体后,特别 是高度放松时,自己的腰部、背部等却十分坚硬,可让人击打, 手抓时能实在的感受到如同铁板,在推手时或击打时,虽然是手 腕部触及对方,但实际上是背部、腰部、胯部乃至整体肌肉的收 缩作用。
问:为什么我在站桩、试力时自感内气充溢,似乎无坚不 摧,可一旦交起手来.则感觉全无?
答:内气只是大成拳的一个方面,必须把它化为内劲方可用 于技击。当然,影响技击优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功力方面 外,还必须具有足够的技术锻炼、一定的胆量要素和经验的积累 等。
问:练大成拳的同时可以练其它拳吗?如太极拳、少林拳等?
答:可以,因为很多拳术均可殊途同归,笔者在少年曾习过 少林拳、太极拳等。当然每一种拳术的特点是有区别的,习者应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目的来选择不同的拳术练习,但如果是为了技 击而习拳,则不必习练繁杂的套路。虽然练大成拳的同时可习其 它拳术,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开始时还是专一为 好。当练大成拳有一定成效后,研习一些其它流派的拳法还是有 所收益的。
问:大成拳和健美训练有矛盾吗?有人说练健美会把肌肉练僵,很难练出内劲,这种说法对吗?
答:大成拳和健美训练均能使身体达到健美的效果,不同的 是健美训练的是纯肌肉的发达性健美,而大成拳的训练则是内在 肌肉的通达性健美。纯健美的力量是局部的,通达性健美的力量 是整体的。大成拳是一种很好的健美之法,练大成拳时没必要去 练健美,当然每天或隔天抽出10分钟练习还是可以的。如果在 肌肉发达的前提下,再能通过站桩、试力的训练,则可产生更好 的外整与内整。
问:大成拳的站桩是否站的时间越长越好?浑元桩和矛盾桩 站多久算合格呢?
答:站桩的效果是以质量为标准的,并非以时间长短来衡 量,因此,不论是站浑元桩还是矛盾桩都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作 为合格的依据。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功法,就不可能用统一的时 间段来要求。对于同一种桩功,身体素质好或者有一定基础的 人,可站时间长一些,否则可缩短站桩时间。又如,同样是矛盾 桩也可因为意感和肢体的调配而需要不同的时间段,如果你站初 级矛盾桩能坚持1个小时,当你换成高级矛盾桩后,也许你只能 站2~3分钟。对于浑元桩而言,其目的是培养锻炼“内气”,原 则要求是“舒适自然”。当违背此项原则要求后,可进行肢体上 的或意感方面的调整,如果任何调整仍不“舒适自然”,则暂时 不要站了,因此,站浑元桩更是没有时间的限制。
问:如何解决一个人练推手及放人训练?
答:推手训练系两人对练,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只能进行 空练。空练时,只要方法得当,还是能取得一些收效的。训练时 要注意:开始练习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性;继之,要体认力量的走向和存在性;最后,可进行多种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假想训练,空 练一定程度后,最好还是找拳友进行实际的对练。
放人训练也涉及两人对练的问题,自己训练,只能体认自身 的整体之力是否应运而发。自练时,全身放松,在向前做动作 时,整体犹如撞击前方之物,两臂两手好似被撞出很远,对于其 它的放人之法也可同样进行练习,这样空练熟悉后,对于有人的 位阻性训练,也必定大有帮助。
问:练大成拳是否要入静?
答:大成拳的桩功和试力对入静是有要求的,但实际操作 时,不必过分的或有意的去入静,尤其是站养生桩,当达到了 “舒适自然”的状态后,则思绪自静。不刻意的“入静”,反而能 “自静”,如果过分讲究排除杂念,反而杂念丛生。当然,最根本 的一点必须明确,“入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问:站矛盾桩应该用什么样的意念诱导?
答:对此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矛盾桩的层次有初、中、高三 个层次,每个层次根据其目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问:练大成拳为什么可产生抗击性?它在技击中的作用如 何?
答:武术上有金钟罩和铁布衫的功夫,实际上就是抗击性的 一种比喻。这种功夫在大成拳中是下乘功夫,只要依法练习,便 可不求自得。对于抗击性的机理,通常的理解是:练功后,可产 生“内气”,此种“内气”能使身体鼓荡如充足气的轮胎,故表 现出抗击打能力。这种说法是非常笼统的,实质上,按现代解剖 学理论可知,在人体的脏器之外,有很多的保护组织,以腹部为 例(包括上腹和下腹),腹部的外表是皮肤,然后其纵深的组织 依次是:浅筋膜、深筋膜、肌层、腹横筋膜、壁腹膜等,大体而 论,这些组织是由肌肉、韧带、壁膜所组成。对于动物而言,我 们通常称这些组织为“肚绷子”,所谓的“肚绷子”其韧性是很 大的。在站桩过程中,由于呼吸可逐步进入慢、细、深、长的状 态,久之可自然形成顺式和逆式呼吸,如此,可使保护脏器的各 种组织得以锻炼,可在瞬间或一定时间内高度收缩,如果有外力 击来,好象打在充足气的轮胎上,从而起到保护自我的作用。当 站桩3个月后,可在小腹部产生初步的抗击性,以后可延伸至上 腹、心口窝、肝肋部位,最后可发展至腰背部位。
“抗击性”只是大成拳桩功的一个自然现象,它在技击中具 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并不神秘,也不万能,而且在使用时也有一 定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它只能在拳友交流或高手对付低手时 应用,在变幻莫测的强级性技击中,它会大大降低功效。那种在 任何状态下均可产生抗击性的说法,那种浑身上下均不怕拳打脚 踢、不怕棍打棒敲的说法,纯粹是骗人的鬼话,如若不信,谁说 能如此,你可用棍棒打他两下试试。
问:打人时是否自己感到很轻松,而对方却受不了?
答:是,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大成拳的“得劲”之要则,才 能体现“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之奥妙,大成拳就是要使我“得 劲”,而使对手不“得劲”。
问:打人时身体的各部松紧如何调配?哪部分该松?哪部分 该紧?
答:这个问题不好说,因为对于每一个打击动作,参与作力 的肌群是不同的。就总体而言,只要有利于这个技击动作的发 力,该紧张的就紧张,该放松的就放松。
拳本服膺,推名大成, 平易近人,理趣丛生。 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 存理变质,陶冶性灵, 信义仁勇,悉在其中。 力人自然,矫健犹龙, 吐呐灵源,体会功能。 不即不离,礼让谦恭, 力含宇宙,发挥良能。 持环得枢,机变无形, 收视听内,锻炼神经。 动如怒虎,静似蛰龙, 神犹雾豹,力若犀行, 蓄灵守默,应感无穷。
大成拳练习步骤
王芬斋
本拳之基础练习,即为站桩。其效用在能锻炼神经、调剂呼 吸,通畅血液,舒和筋肉,诚养生强身益智之学也。亦为卫生运 动,其次为试力、试声、假想体认各法则,更次为自卫,与大气 之呼应,与波浪之松紧、良能之察觉,虚实互为根之切要,兹将 各阶段逐述于后。
1.站桩
站桩,即立稳平均之站立也。初习为基本桩。习时须首先将 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 目正、身端、顶竖、神壮、力均、气静、息平、意思远望,发挺 腰松,身体关节似有微屈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念不外 游,外缘不内侵,以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 直竖之势,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有 本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气游泳,殊相近似也。然后 再体会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有得,自知为正常运动。夫所 谓正常者,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高,血压高者 使其下降,而达正常。盖因其无论如何运动,永使心脏之搏动不 失常态,平衡发达,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为大冶洪炉,无不 在陶熔体认中。但须察觉各项细胞,为自然的同时的工作,不得 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想,如依上述锻炼,则具体之肌肉,不 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 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但切记身心 切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和则气滞而力板, 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总之,不论站桩、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愿学者宜慎行之,万 勿忽视。
2试力
以上的基本练习,既有相当基础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 益增强,则应继续学习试力工作,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 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盖试 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使须 使身体均整,筋肉空灵,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 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互为,动愈微而神愈全,慢优于 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 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不能随 时随地应感而出否,全身之本能与宇宙之力能否起感应,假借之 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字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 感觉之后渐渐呼应,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习时须体 会空气阻力何似,我即用与阻力相等之量与之应合,于是所用之 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试以手行之,逐渐以全体行之,能认识 此种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 也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不使散,浑矗一致,动微处 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 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 力、惊力、开合力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揉抱、惰性、三角、 螺旋、杠杆、轮轴、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而得 知。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 谓道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 角形(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
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知。形则微矣。表面观 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巳。要知 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盖螺旋 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必也。而所有一切力 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参互而为,皆有密切连带之关系, 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 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 为用。若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则破体,而成机械之拳道,非精 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吾感各项力量, 都由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然混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 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一切学术,无不感矛 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 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 式之好坏,尤不在姿势之繁简。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 横走、直撞、正斜互争、浑身之节点、点、面、线,一切法则无 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 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力或发力,段保持具体松 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 身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之,而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 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内外 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 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
以上各力,果身得之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此不过仅 得些基本而巳,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作即能松紧,紧松勿 过正,实虚虚实得其平之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 家,不易得也。然则须要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为笃 纯,方可逐渐不假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 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及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之动 作。然而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能得其妙。
3试声
试声为辅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在运用声波鼓荡全体之 细胞工作,其原意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猝然惊恐之感,实因 其声力并发,与徒作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口内之气不得外 吐,乃运用声由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以有声而变无声,盖 人之声各异,惟试声之声,世人皆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相 似。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毫端可以形容。须使 学者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声力之情 态,方能有得。
自卫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 要知不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 到极点,似乎不动。如观之已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 矣。所谓不动之动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 用。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 纽之稳固、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 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 足,皆含有应机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 也。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虽无足深究,然似有需要必经之过 程,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 无足论矣。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捷,更不必曰各项力之 具备,就以其运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 亦应加以研究。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力稳,头、手、 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 打、锯打、钻打、搓打、错打、拂打、叠打、裹打、践打、截 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打、粘力打、圈步 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 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 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 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 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技击桩法
技击桩与基本桩,神形稍异,然仍依原则以为本,步如八字 形,亦名丁八步,又为半丁半八之弓箭步也。两足重量前三后 七,两臂撑抱之力内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 仍须返原。如枪炮之弹簧,伸缩不断之意。两手足应变之距离, 长不过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愈熟,愈感其 妙。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柔静惊弹之揣摩,路径之远近,间架 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力波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然后逐 渐研讨,学术之整个问题,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 力争生存之际,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门,亦为最初之法则。
兹再申述神、意、力三者之运用如下:
神意之运用
技击之站桩,要在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犹雾豹,意 若灵犀,具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头顶项竖,顶心按缩, 周身鼓舞,四外牵连,足趾抓地,双膝撑抱,力向上提,足跟微 起,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拢横摇之势。而具体则有 撑裹竖涨、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百绕,重线自乘,其抽 拨之力,要与天地相争,肩撑肘横,裹卷回还,拨旋无已,上兜 下坠,推抱互为,永不失平衡均整之力。指端斜插,左右钩拧, 外翻内裹,有推动山岳地球之感,筋肉含力,骨节生棱,具体收 敛,要知思动,含蓄吞吐,运力纵横,两肩开合,有横滚推错兜 卷之力,毛发森立,背竖腰直,小腹常圆,胸部微收,动则如怒 虎出林,有搜山欲崩之状,全体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火烧身 之急,更有蛰龙震电直飞之神气,尤感筋肉之激荡,力如火药, 手如弹,神机微动鸟难飞,颇似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之物,则神意一交,则如网天罗,无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鳞甲雪霜之 肃草木,且其发动之神速,更无物可以喻之,是以余于此种神意 运动,命名之曰“超速运动”。言其速成度之快,超出一切速度 之上也,以上所言,多系抽象,而精神方面须切实为之,以免流 入虚幻也。
7.力之运用
神意之外,力之运用更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 也。惟大部分须试力上求之,习时须先由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 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 紧,以试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 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询问路之状,而期一触即发 之功能。且时时准备技击之攻守,亦时刻运用和大敌之周旋,尤 须注意发力所击之要点,万不可无的放矢,见虚不击击实处,要 知实处正是虚,虚实转移枢纽处,若非经历永不知,混击蛮打亦 有益,须看对手他是谁,正面微转即斜面,斜面迎击正可催,勤 学勿懈力搜求,静谨意切静揣思。
技击在性命相搏一方面言,则为决斗,决斗则无道义,更须 抱定肯、忍、狠、谨、稳、准六字决要,且与对方抱有同死决 心,若击之不中,自不能击,动则便能致其死,方可击之。其决 心如此,自无不胜。此指势均力敌者而言,如技能稍逊,不妨让 之。若在同道相访,较试身手方面言之,则为较量,较量为友谊 研讨性质,与决斗不同,须首重道义,尤须观察对方之能力如 何,倘相差甚远,则须完全让之,使其畏威怀德为切要。较量之 先,须以礼让为先,言词应和蔼,举动要有礼度,万不可骄横狂 躁,有伤和雅。夫而后武德可以渐复,古道可以长存,实我拳道 无尚光荣,则余有后望焉。
习拳三阶段
王萝斋
基础功夫
人之力生于气血,自然发动,由内达外,故通畅养血,锻炼 筋骨,为习拳基础,其法为站桩,站时须肩架安排妥当,再以静 止状态去整饰神经,调息呼吸,温养气血锻炼筋骨之各项体认功 夫,而使内外合一,以达拙者化灵,弱者转强之目的。
试力
前项基础功夫,作到妙处,应继习气力之运用,试力是其初 步,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其所自发,更由知而得其 所以用,故试力为习拳最大关键。
实用功夫
拳功作全身舒畅,而得力运用变化,始能随机发动。至于快 慢虚实与精神时机之运用,开始松紧动静之互根,以及力量和假 借之分析等,尚须实地研究,故习拳功夫,未可稍松懈也。又习 拳各段功夫,练习桩法时,形虽不动,而浑身之筋肉气血与神经 以及各种细胞,无不同时工作,若轮盘之旋转,快到极点,正是 不动之动,所谓生生不已之动也;此学拳当注意之要点,一念之 差,舍此正轨则终身难入门墙矣;应敌时势如猿兔为龙蛇,而身 心意力,都要含蓄,暗中分析对手,意须全身遒敛,随敌而动, 以待发动之机,虽动用极速,亦有高低左右纵横之转移。而身心 气血之悠扬飘荡,实功就不动也。以上为基础,实作两部功夫与 动静区别原则,其中间一段试力方法则太繁矣。非简述一二试力 即不许有绝对力,首要体认全身之气力圆满否,光线峰棱与毛发 接触否,气力能否随时随地发出心身之神,气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用,抬手动足全身各处都如有敌欲相比较,外形尚无动作而 精神早已与之周旋。非如是其力不能试得也,学者于此岂可忽 哉。
桩法前论
王萝斋
1 .桩法为操练全身之功夫
吾人一身,虽分身、手、足、颈、五官五体,内外原是整个 一体,既不得分开讲论,更不得分别操练,拳理是非之分在此, 而习拳能否入道亦在此。
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志,统一动作,统一力气神之基础功夫 也,乃统一全身发达增强气力神之法也。拳为全身动作,五官百 骸十指四肢以及毛发各有轻重慢急之司,要之少一件,既非完 人,有一不动不足有万全之动。全身一致受命者,意之所使,心 之所系,气之所运,神明之所感,自然之应也。所以练习时,自 习身、习心、习手、习足,须全身同时一致练习,不可分开,又 不可偏重,尽其本能,统于一命,若各不受命,自为动作,是自 为肢解,拳无能日矣。
应知周身之位置
习拳应先知自身之位置,吾人一立,戴天覆地,而于上下左 右前后中,其所处之境,则天地四表而自居空气之中,此人人所 晓,不待言也。习拳者,须首先求得自身之位置,其法为从本身 以外四面八方,向自身看来,乃得中心,立基乃圆、得中、用 中、妙用无穷。
须明动静曲直
习拳应知人能生在于能动,其动源之于静,静直动曲,一曲 一直(形曲而力直)拳理尽之于是,故习拳静以理其气,动以致 其用。藉此气活吾血,强吾力,运动全身,事其所事,而其动 静,互因互生,习拳者乃习此动静也。习此动静,须慎之于始, 其始则由直而曲,由静而动。形曲力直,动而还静之时也,静中 有动,动中有静,求得之法则站桩耳。
习拳基础功夫为桩法
习拳站桩用意体查全身动静,功夫一到当知,此一站,大有 无妙不臻,无法不备之滋味,欲尽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于站桩 之法,凡百运动皆基于此,此论实不我欺,故古人躬实践,乃寻 此滋味惟一之法门,学者宜致力焉。拳以站桩为基,以行动为 用,基不固则无根,故习拳不可不站桩,反是,即为自误,一身 功夫须以根本作来,方属真实耳。
浏览7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