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变迁,正在逐渐淡化。
(四) 师瞩
梁细苏传南家拳为南少林内家拳种,疾 极灵变,拳法独特,因而珍重有加,在择徒
方面尤为注重人品,从其门徒记录的师嘱,可见一斑。
(五)南家拳门派特殊标记——手语、暗语、拳种标记
南家拳既与反清复明秘密组织相关,其门人联络与洪门天地会庞大组织有类 似之处却又有独自的方式。
1.手语
昔日南家拳同门联络,以“半钱”为表记。用单手摆出半个铜钱的形状,对

武术史略 方如是同门,必定意会,也会以单手摆出一个相对应的“半钱”形状,两者相合 为一完整“金钱”形状,这是南家拳门人特有的联络手语、近几年,在不断挖掘 南家拳各地传人的过程中,笔者亲身见证了他们的这种特殊的同门认证方式:
- 暗语
以一问一答形式,探知对方是否同门中人,手语暗语对上,即为同门,这种 方式,与民国丛书《洪门志》中所记载的隐语和暗号相类似而又有所不同,老一 辈南家拳门人全部知晓。
问:你是“有钱佬”吗?可否借钱一用?随即摆出“半钱”手语。
答:是“有钱佬”,可惜“唔使得”,随即对上另一边“半钱”手语。
问:你是“风栗壳”?
答:人称我是“勒菠萝”……
- 拳种标记
在佛山南家拳中,有一张被称之《两仪图》的绘画,一直作为该拳种门人 的重要标记。目前,私梁细苏亲传第五代弟子中,存见《两仪图》共六种,均流 传于佛山:一是传邓诵的《两仪图》,由其子邓国梁保存原件;二是传黄年发的 《两仪图》,原件散佚,由其徒李荣保存影印件;三是传黄安芝的《两仪图》, 原件散佚,由其传人保存影印件;四是传刘新的《两仪图》,原件散佚,由其子 刘溢煊保存影印件;五是传黄伟立的《两仪图》,由其本人保存原件;六是传陈 年丰的《两仪图》,由其本人保存原件。
8在南家拳第六代传人中,存见《两仪 图》共二种:一种见于广州南沙南村,是梁细苏弟子李锦宁,于1962年绘赠第六 传弟子彭子平的,由彭子平之子彭定儿保存原件,该《两仪图》上有李锦宁亲笔 题款:“传与贤徒彭子平留念,愚师李锦宁绘”,并用红笔绘制“两仪四象,童 戏连枝”和“一九六二年十月”朱文长方印两枚;另一种见于广州南岗柯庄,是 梁细苏弟子秦海绘赠第六传弟子,原件散佚,由秦荣帮保存影印件。
《两仪图》绘两组相依的男童,构成上下左右四个人物,寓意“两仪生四 象”,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男童光头赤足,身穿兜肚,佩项饰,手足均戴一 对镯子,一组人物两手垂直撑扶,另一组人物左手持如意、右手握举两朵折枝 莲花。
据南家拳门人介绍,宗师梁细苏凡对人室弟子,必会亲传《两仪图》作为 信物,并且根据不同的弟子,在《两仪图》人物中的不同部位加上红色记号,记 录该弟子所学拳艺的程度。南家拳传统套路有花拳,而花枝、花影、六叶手,又 是门中散手技艺,与图中的莲花有密切关联;最特别的是两组四个人物当中的方 孔圆钱图案,与南家拳暗语中的“有钱佬”、师训中的“破钱表记”、同门手语

中的“半钱对合”等与《两仪图》不无关系,寓意深厚。老一辈的师傅,更把是 否存有《两仪图》作为是否嫡传的标记。李锦宁绘制的《两仪图》,男童的项圈 配饰明显书写“六”和“6”字,代表他所教授的弟子彭子平是南家拳第六代传 人,可见《两仪图》是南家拳的重要标记。
那么这幅《两仪图》从何而来?又是什么时代的产物呢?无独有偶,笔者在 顺德的一所清末民国建筑中,遇见了一幅与南家拳《两仪图》极其类似的绘画: 那是一幅手工彩绘描金的佛山年画,画工十分精细,与南家拳《两仪图》区别的 是,两组人物是童男童女,兜肚颜色是红色和绿色,男童右手握举的是一件太极 八卦。据物主介绍,那是他们的祖辈流传下来的,自有这所房子,该画就一直悬 挂在厅堂中。
佛山年画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多样,传统年画分为三大类:一是全手工彩 绘,如佛山市博物馆藏的《龙虎大将》、《五尊》、《三星》等;二是手绘印 制两结合,如《天赐黄金》、《合和二仙》等;三是木版画套印,如《持刀门 神》、《天姬送子》等,那是因应需求大量生产所致传统民间技艺。按照佛山民 俗,厅堂悬挂年画,既可装饰家居,也为迎祥纳福。
南家拳传下来的《两仪图》,笔者以为,那是梁细苏运用佛山清末民国时 期佛山年画作为门派独特标志,传作信物,代表了他对该拳种传播繁衍的心愿与 期许。
三、南家拳主要技术风格和特色
南家拳入门注重武德,要求文武兼修,戒骄戒躁,待人以礼。文则可养心冶 情,延年益寿;武可防身修身,御敌制胜。根据谭雄师傅手稿,以下简述南家拳 主要技术风格和特色。
南家拳练拳四要:头昂灌顶,指尾撑天,吞肩落膊,气下丹田。出手法则必 要斜、歪、快,柔桥刚打,刚桥柔制。手与脚同,脚与手齐,以力为基础,以活 为主,以巧制拙,以快为主,软硬兼施,内外结合,刚猛快速,动作连贯,力量 爆发,所谓“出手定分生死力,吞吐浮沉一度清,若能晓得拳中意,落地生根也 一惊,,〇
南家拳拳法总纲:弦、飞、撞、化,法无定处,
南家拳克敌八法:弦,飞,撞,化,吞,吐,浮,沉。
南家拳消敌八法:消,闪,擒,拿,摔,打,钉,氹。
在搏击中,善用飞打手法,有效地控制对方,稳操胜券,飞打方式包含九 种,成为“九飞法”,有运飞、岩飞、挞飞、掴飞、荡飞、劈飞、飞飞、搭飞、 挑飞。在搏击理念中,强调先发制人、攻而打之、逼而打之、化而打之的心法, 实则是控制战局方式。
在对抗中如何才能辨机先占呢?
就是俗语说的“捉路”。这就要讲求在对抗中呼吸自然,眼视对方两眼之 间,随方就圆,随曲就伸,拳法云:逢中必箭,逢浮必沉,逢沉必浮,沉膊必 脚,逢横必鞭,逢斜必揪必豹,上斜必吸必劈,中曲必骑必插,横弧必割,平曲 必闩,沉曲必标必按,膊带马也,偏斜高脚,旋腰横扫,提膝下氹,浮曲必拍, 必扫,必漏,故在对抗中紧盯对方双眼之间,以辨先机,随时引发,即手脚运用 有度,飞打自然。
如何理解南家拳外化手法?
南家拳对外化手法讲究经济实用原则,既然打拳出去就在外变化,假如一 击不中,就改变方向再击,这是外化手法之拳意,手法要准,化法要灵,根据对 方劲力大小、来路方向、力点变化随机而动,在得机得势间化解对方进攻,顺其 势,借其力,伸手即打,落手即拿,使对方无逃脱之余地,因人取势,随势而 动,以柔克刚,以刚胜柔,由逆变顺,克敌制胜。
何谓朝面追形?即是以自己双眼,时刻钉牢对方身上,观其变化。以横破 直,拳消掌化,乘空必入,以快打慢。
消解对方腿击的方法是快速变化身法,利用重击来对付对方腿部薄弱环节, 使其腿部创伤,失去平衡,快速取胜。
南家拳之尺寸论:所谓“手快不如尺寸真,腰马正时脚更能”。一个人无论 如何运动,从头到脚始终都是一个三角形,要战胜对手一定要通过技术手段(用 斜弧、立弧、平弧手法),使对方失去平衡有力使不出,所以拳论讲放寸打尺、 行尺打寸就是这个道理。
南家拳九进法包括引进、闪进、直进、侧进、跟进、疾进、靠进、打进、 退进。
南家拳技术包括步(马)法、脚法、膝法、踭法、掌法、指法、手法、 拳法。
- 步(马)法:四平马,前弓箭马,扭四平马,吊马,注香马,柑阳 马,鬼步马,阴钉马,马步马,弓步马(单弓,双弓),三角马,偷弹马,沉 马,标马,跟行步,摆扣行步,卸马,麒麟步(马),狮步,迫步(钉出上 马),退步(拖马退落)。
在实战中,打法活不活在于步法,灵不灵在于步法,稳不稳在于步法,步 法是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进攻防守依赖身法之灵活,任其千变万化,皆要 掌握重心平衡,所谓“腰随身转脚更灵”是以步法(脚法)攻必克、守必固为基 础,只有快速、灵活的步法(脚法)才能因敌变化,是随机而动的上乘功夫。
- 脚法:勾(磨盘),扫,钉,蹬(直蹬),弹,铲(外铲),穿, 挑,踏,打燕脚(内敛),横钉,顶闸,针,刷,偷弹,刀脚。
- 膝法:撞,顶,岌(冚),撬,横刮,跪,沉,挑。
- 脖法:包脖,翼踭,侧鱼踭,冲天踭,岌(冚)睁,罗汉脖,锉睁, 磨脖,插翼踭,将台脖,沉踭,挑踭,漏掩。
- 掌法:劈,推,拋,吐,掴,扣,按,摩,拖,骑,沉,弦,行, 荡,杀,摊,偏,伏,揪,鞭,剪,沫,钗,标,扫,H,拜,掸,运,拨。
- 拳法:射,日,豹,插,横剪,穿,H,刮,风眼,驼龙,撞,掛, 劈,揪鞭,岌(冚),碌,运,骑,横扫,抄,沉拋。
- 指法:穿,挑,点,插,拨,运,,推,顶,扣。
- 手法:勾,抱,钗,锁,缠,抓,平,突,浮,沉,偷漏,托,摩,

拖,擒,夹,背,摔,拉,拧,撑,飞,推,掐(卡),扭,按,撬,拿,骑, 搭,封,化,打。
四、南家拳主要传统套路
目前所见南家拳门人记录或传抄的拳谱多种,包括刘新记录的拳谱(刘新 20世纪30年代起师从梁细苏),邓诵记录的拳谱(邓诵1941年起师从梁细苏), 谭雄记录黄安芝传授的拳谱(黄安芝1930年师从梁细苏),彭南记录的拳谱(彭 南1943年曾师从梁细苏弟子陈添),李荣传抄黄年发的拳谱(黄年发1946年师从 梁细苏),梁伟焯记录刘新传授的拳谱;彭定儿记录彭子平传授的拳谱(彭子平 1%2年师从梁细苏弟子李锦宁,李锦宁20世纪30年代师从梁细苏),潘树荣记录 李锦宁传授的拳谱等。除罗汉卸衣拳、铁弓三线拳各拳谱普遍有记录外,其余则 各分支有不同的拳套记录,可谓洋洋大观,亟待深入挖掘整理。
少妹杰家本
少淋杰家泰

由佛山梁细苏一脉传承的南家拳传统套路数十套,拳术套路主要有罗汉卸衣 伏虎拳、关平抱印拳、铁弓三线拳、花拳、花捶、十形拳等。器械套路有二虎排 牙凳、二虎排牙刀、二虎桩、五龙大刀、五虎现龙刀、演风轮剑、单刀、两仪风 车棍、罗成败北锁喉枪、截虎归林棍、木人桩法一百零八手(包含三十六天罡手 法,七十二地煞手法)、四十一正桩、汉钟离扇、锄头、春秋大刀、八仙剑、单 扇、两仪风车棍、六点半棍、韦陀鞭、担竿棍种等。
(一)徒手拳术
- 罗汉卸衣伏虎拳(又称“罗汉卸衣伏四虎拳”)
罗汉卸衣拳六种开拳法式,称为“练头”,分别有敬酒式、伏虎式、醉酒 式、穿衣式等,全套108点,是南家拳入门套路之一,流传较广。
- 铁弓三线拳,又名(铁公三辗拳)
铁弓三线拳是南家拳人门套路,有175点和210点不同招式,主要锻炼从习 者腰、桥、马、力的基础功,桥、马技法变换不多。拳谱记录有“袈裟张三公订 架”。此张三公在南家拳多个套路记谱中出现,为佛门中人,但具体名字未能 查证。
- 花拳
花拳全套招式有201点和210点两种,有口传开式语为:“八卦轮流转,五 指问心,插香,开花拳。”南家拳中的花拳与南少林传人胡惠乾之花拳为同一套 路。南家拳门人黄伟立传梁细苏语:“惠乾死后花拳在,花拳再失永不开。”此 话可以理解为,花拳是南少林传统拳,少林俗家弟子胡惠乾以此拳见长,闻名于 武林,而胡惠乾去世后,世间能习花拳的少之又少,仅秘徳禅师这支一脉传承, 故依然流传到现在,但若此拳失传,则湮没于世间,花不再开了,这套拳十分重 要,门人不能丢弃。李荣传抄拳谱更特别注明“胡惠乾打机房花胡正拳”,“千 金容易揾,花拳最难寻……”
从这样的口述和拳谱记录中,笔者以为,南家拳实与南少林拳一脉相承, 所谓“少临”,实为“少林”之隐语,如“咏春”和“永春”一样,是同一拳种 的不同叫法,根据其分支传人所学和修为,数量和手法有所变化。梁细苏弟子袁 恩口述的材料强调,南家拳为少临内法拳,分前后两传,前传手法,练的是筋骨 皮;后传内法,练的是精气神。少林拳术源自民间,又通过多种渠道走向民间, 呈现出多姿的风采。
- 十形拳
十形拳是南家拳中的拳种套路之一,技法全面。由龙、蛇、虎、豹、鹤、 狮、象、马、猴、彪十种动物的形意动作归纳成一套拳路,由此又可衍化成十 种单形拳,以及由各单形拳排列组合而成的各式套路,如“龙蛇鹤”或“五形” 等。门人誉为少临(林)“镇寺之宝”。
十形拳拳种记谱:
龙形:吐珠,尾掌,运角,反角,闩角,隐身。
蛇形:撑天,盘洞,出蔭,隐洞,吐脷,行步。
虎形.•立形,伸腰,开步,双枭,朝头,收爪。
豹形:撞捶,标捶,箭捶,双豹捶,双撞,转形。
鹤形:开翼,对咀,刹翼,骑掌,鸳鸯,一对红。
狮形:玩球,抢球,开口,执手,转头,蓄形。
象形:朝头,反身,寻牙,开拔,拉形,垂头。
马形:扣铃,蹓蹄,变形,连环,变威,弄蹄。
猴形:立影,踏猴形,猴过涌,抢食,见色,拧头。
彪形:撞形,单箭,阴喉,撞影,晾捶,扣影。
十形拳拳论:一形三影,一影三形。一叩师,二礼,二朝,三拜佛掌.:,阴 为八卦,阳为太极。拳在意,意在心,拳无意,是空心,明拳意,知法度,融悟 通,十形图。
南家拳的十形拳可以变化组合成多种套路,如:五形拳,所谓五形,即龙 蛇虎豹鹤。龙形练神,气贯丹田,舒张遍体,心与手脚互相呼应,即所谓从同, 宛如神龙云游,变幻莫测;蛇形练气,功用全在于柔和,桥手将气引导指尖,令 十指如钢似铁,起伏若蛇信,变幻无穷;虎形练骨,摊腰身,落马步,起伏招式 都像猛虎短桥搏击,全力在腰马和桥手;豹形练力,马步的进退趋避,异常活泼 敏捷,进拳全靠标、插。冲、撞、探等手法;鹤形练精,靠偏击侧取,若凌空击 水,闲庭信步,以静制动。
二)器械套路
有二虎排牙凳、二虎排牙刀、春秋大刀、五龙大刀、五虎现龙刀、演风轮 剑、八仙剑、金瓜锤、两仪风车棍、罗成败北锁喉枪、截虎归林棍、两仪风车 棍、六点半棍、担竿棍种、八卦棍、行者棒(棍)、木人桩法、汉钟离扇、锄 头、龙企鞭等。
南家拳传闻以南家棍法最为独特,谭雄师傅记录的棍谱和技击方法最为详 细。他说,在南派武术中,洪家、咏春、蔡家等均有六点半棍流传,如咏春六点 半棍是梁赞师承琼花会馆梁二娣的“班中六点半棍”,各家各派的棍法名称多有 不同,有以“消、沉、鞭、拦、两仪、滴水、钓鱼(独龙棍)”为六点半棍法, 也有以“抡、割、抽、钉、圈、漏、拨”为六点半棍法,南家六点半棍法则以 “斜削、标抡、弹压、拨挡、抽水、沉钉、半圈点打”为口诀,棍讲圏点,无圈 不成点,无点不成棍。
南家棍法攻防特点在于手要灵活,随着攻防变化转换手位,阴阳互换,移 形换影。进则手动马应,腰马紧逼合劲,一击即中;退则闪马拦揪,脱出棍圈之 外。有生龙活虎、连环快速、一动数应、石破天惊之势。以《八卦棍》为例:
1-《八卦棍》,(又名龙行抽水 八卦棍)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阴为八卦,阳为太极。拳术上,
站立即两仪,前后左右为四象(即十字 线),先击四正,后击四隅,四隅即四 方之角,也就是击八方(八卦),此法 此象八卦而生。八卦棍内含:削、劈、
扫、拦、揪(抽)、抡(刺)、沉、
钉、点、鞭、弹、按(伏、压)、连环 (抽水)。特点是双夹单,左右手换握 棍(即阴阳互换),头尾兼用,长打,
短点,近身点打,大距离冲刺,大开大 图3-113谭雄记录的南少林棍法合,大劈大扫,或棍头挑圈,棍尾点打,抽 插等,是棍术全面、变化精妙实用的棍法, 师云:
少林棍法快凶猛,棍打大片势如雨。
法则讲究虚与实,自然灵巧削抡打。
沾黏挤压标带劈,揪挑拦弹走螺旋。
阴阳偏正撬浮沉,钉点按鞭棍无情。
2•双尺(又名龙形十三脖)
双尺是历代少林武僧苦练的一套短兵 器。技术特点:架、运、插、扫、吸、拨、 劈、揪、穿、剪刀、三角、鞭、点、撞、 挫、闩、刮、沉、批、磨、挑(内含十三 睁);脚法步法包括勾、蹬、扫、踹、踩、 钉、氹、踢、铲等,与腰、桥、马、步相配 合,可长可短,上下相随,腰随身转,脚随 手行,是灵活多变的实战套路:
木人粧法
在南家拳的训练中,木人粧也是独具 特色的器械,其形制与洪拳、咏春拳、蔡 李佛拳有所区别,有二虎排牙桩、四十一, 正桩、一百零八手木人桩(包含三十六天 罡桩法,七十二地煞桩法)。昔日南家拳 开桩有一定的讲究,就是要在每年的第一 个“天赦日”开桩,这时天气寒冷,桩法 要诀是:立形似凤,出手如龙,黐挨如 虎,变化无穷。

五、南家拳主要代表传人
(_)秦海支线
秦海(1918—2000),广州黄埔南岗柯庄村人。20世纪30年代初在佛山大基 尾一间制作木箱的作坊打工,这些木箱用于佛山生产的油纸伞的外包箱,其间拜 人梁细苏门下学习南家拳和跌打医术,因刻苦勤奋,深得梁细苏钟爱,经常跟随 梁细苏外出传艺,是梁细苏早年的助教之一。
抗战前,秦海曾到南海大沥开设“秦馆”传授技艺,当时的弟子有陈伯诚, 后陈伯诚移居加拿大,南家拳也传至海外。秦海也曾到顺德龙江镇龙首村传艺, 至今尚在的弟子全部已逾古稀之年。抗战时期曾在广州传授大刀术给第十九路

军。他常往来于广佛两地,1946年回南岗镇柯庄村故乡,将武术和狮艺传授给秦 姓族人,同村无分男女,皆能承其技。2013年据柯庄村民秦策南回忆,20世纪40 年代,他还在读小学,亲见梁细苏与助教袁恩一同随秦海到该村传授南家拳,他 也在学习的行列。南家拳除了“文革”期间一度停歇外,一直在该村流传,秦海 的主要弟子有秦汉强(子)、秦汉彪(子)、秦荣帮、秦景初、陈伯诚等。该村 今有罗汉卸衣、十八掌、两仪风车棍、三合拳、铁公三辗、罗成败北锁喉枪、六 合棍、大刀、梆锄、三十六天罡木人桩法等传世。2011年11月18日,佛山武术协 会少临南家拳广州南岗柯庄分馆成立,馆址设于该村的清慎秦公祠。
(二)李锦宁支线
李锦宁( 1906—1966),广州番禺人,自幼喜爱武术和醒狮技艺,13岁便离 乡外出拜师学艺,为博取众家之长,他曾习练洪拳、蔡李佛拳、李家拳等拳种, 青年时期拜入佛山梁细苏门下练习南家拳十多年,成为梁细苏的得意门徒和得力 助手。20世纪30年代初,李锦宁在番禺县官山圩定居。抗战时期,在广州精武会 与黄啸侠等五名拳师在广州东较场向第十九路军大刀队队员传授抗日大刀刀法和 格斗技法。20世纪40年代后,李锦宁先后将南家拳传播于广州天河区石牌村、程 界东村、黄埔塘口村和番禺南村(今广州南沙区南村)。李锦宁精通南派醒狮技 艺,他舞起狮来,跳跃起伏,生动活泼,动作传神,刚劲有力。曾在50年代广州 醒狮大赛荣获第二名,并多次被邀请参加黄埔军校庆祝活动的醒狮艺术表演。李

锦宁一生以传授武术和跌打医术为业,为传承中华武术和醒狮技艺培养了大量武 术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番禺县人民政府曾授予李锦宁“人民拳师” 称号,并赠与牌匾纪念。李锦宁主要弟子有李杰荣(子)、彭子平、何业良、潘 照光、潘树荣、潘树桥、简明、简枝等。简明、简枝兄弟于1962年又将南家拳传 至番禺化龙镇西村,弟子有潘基荣等。

武术史略 (三)袁恩支线
袁恩(1916—2010),祖籍东莞,肚居佛山,他崇尚武术,早年在刘标门下 学得洪拳,刘标与梁细苏交往甚密,梁细苏曾经指点过他伞功(以伞为武器的打 法),据说曾在佛山武术表演中获得第一名。后来因刘标下乡教授武术,临行时 嘱咐袁恩转而投梁细苏门下,袁恩尊师嘱追随梁细苏学艺,直至终老。袁恩年轻 时,曾参加过吴勤组织的农民协会革命活动,运用所学本领警恶锄奸,在一次执 行任务中受伤险送性命。他对拳理与南家拳内法有较深刻的理解,根基扎实,他 长期担任梁细苏的助教,长期代师传艺,指导过许多师弟,他名下弟子目前健在 的只有家在三水区西南镇岗头村的梁启钊。
说起学南家拳的经过,如今70多岁的梁启钊依然记忆犹新。他说:“1962 年,我跟邓苏学舞狮,参加狮子会,同会中有名李怀远,他在三水岗头村打工, 我俩交情很好,后来他去了西樵河溪村落籍。当时感觉学舞狮不学武术,总是根 基不稳,就很想找师傅学武术。1964年,我通过李怀远认识了他住在佛山的堂兄 李来,李来是梁细苏的弟子,可是李来没有时间教我,就让我拜袁恩为师,我就 带上我的小舅子,每周都骑单车到佛山跟随恩师学拳,学得罗汉卸衣拳,截虎归 林棍,十形拳中的五形拳、龙形拳、蛇形拳等。恩师住普君圩,曾带我去过师公 梁细苏的家,当时师公年纪很大了,进屋后,我见他坐在床上,我问候一声:师 公您好吗?师公微笑回应。恩师说,你想见识一下师公的厉害吗?话音刚落,只

听得嗖的一声,一支竹签直向上飙向屋顶,我看不清师公是如何出手的,力度很 厉害,内力十分深厚。当年恩师生活较为艰难,他是卖了房屋追随梁细苏学武 的,我曾请恩师来三水教我们村的人学拳,教过30多人,后来‘文革’,他就急 忙离开了。‘文革’时期,我家受到冲击,就把所有学武笔记全部烧了,只剩下 一本袁恩师傅征得师公同意让我手抄的跌打医书,后来我用其中的医方在本地帮 了不少人。”透过这段访谈,佛山南家拳宗师梁细苏的形象在笔者脑海中鲜活 起来。
(四) 黄安芝支线
黄安芝(1911 一 1988 ),世居佛 山上沙,出身于中医世家。1930年,
拜梁细苏为师学南家拳及跌打医术,
熟习各种拳术器械30余套,尤重拳理 剖析,对医治肝炎功法独到,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佛山市朝阳诊所主 任医师。弟子有黄雄锦(子)、黄雄 彪(子),谭雄承继黄安芝武学及医 术,退休前在佛山市运输公司医疗室 任职,退休后仍以中医方法服务社 群,精通南家拳械,有南少林拳械手稿存世。
(五) 黄年发支线 黄年发(1927—1978 ),广东罗
村上柏人,自幼随父在佛山筷子路开 制药作坊,后转生产药用玻璃瓶,在 汾宁路开设“齐强玻璃厂”,产品供 往广佛及香港等地各药厂。1958年公 私合营合并为裕隆玻璃厂,60年代初

在梁细苏的弟子陈添的武馆学艺,1952年整理的南家拳及铁打治疗法藏本
1946年直接师从梁细苏。黄年发做事心思缜密,深得梁细苏赏^1,得以传授武香 技艺。据南家拳传人讲述,梁细苏传艺有文香和武香之分,在搏击传授上,武香 更能得传南家拳的化打真功。黄年发技艺传儿子黄剑锋、黄剑雄,弟子李荣、李 鉴松、颜其添等。李荣师傅注重史料的搜集,耄耋 之年,依然笔耕不断,为南家拳留下可贵的资料。
(六)李来支线
李来(1919一 1989 ),南海西樵河溪村,定居 佛山。佛山解放后首批机械技术工人,八级钳工。
1937年拜人梁细苏门下,以南家拳脚法最精
2李荣 《武林索隐》载:20世纪40年代,李来老板的弟弟 在赌场输了钱,被人扣着,情急之下请他帮忙,李 来独自到赌场,一见老板之弟,抓其手转身就走,
赌场多位保镖马上紧追,跑至升平路长兴街,眼见 就要追上,李来背向对方,后踢一招“偷弹腿”,
前头一个保镖应声扑地,众人上前一看,只见小腿
上下五寸皮肉开花。其他人见李来 功夫了得,就不敢再追了。类似故 事,其门人口传很多。李来支线传 播南家拳至南海西樵和三水西南, 弟子有李强(子)、吴惠平、梁万 邓等。
(七) 邓诵支线
邓诵(1914—1976 ),三水 人,居佛山。1941年,拜人梁细苏 门下,学得南家拳内家功法和跌打 医术,其八仙剑、六点半棍法传子 邓国梁。
(八) 陈添支线
陈添,生卒年不详,梁细苏 早年的弟子,曾在佛山上沙九江基 开设武馆,佛山咏春拳名师彭南在 1943年曾师从陈添学南家拳,20世 纪80年代整理拳谱,示范拳照,留 存后世。
(九) 刘新支线
刘新(1913—1994 ),20世纪 30年代师从梁细苏学习南家拳,曾 参加广州武术队,他是梁细苏弟子 中较早设馆传授南家拳者之一, 授徒多人。建国后在上沙东街转 业为跌打医生,他弟子有刘溢煊 (子)、英广乐、吴荫文、吴荫 勤、张枝荣、梁伟焯等,其中吴荫

文、吴荫勤兄弟将南家拳传播至顺德勒流。
(十)黄伟立支线
黄伟立,1936年出生于顺德,少年时已定居佛山,在升平路亲戚开的“黄 义记饼铺”打工,1950年拜入梁细苏门下学艺,梁细苏在家中开医馆,自制中药 为人治疗,他除了跟随梁细苏学拳外,还协助其子梁礼雄研制跌打中药,直至 1956年梁礼雄去世,之后追随梁细苏至终老,深得真传,有“少林驳骨膏”等制 法传世。19%年,于佛山食品公司退休。年迈仍心系南家拳的传承,扶掖后进,

每天坚持习练南家拳,数十年从未间断。弟子有秦伟彪、李泽光、梁伟焯、黄志明等。
六、南家拳传承现状与保护价值
进入21世纪,随着佛山对武术历史的调查挖掘,使南家拳多年分散的力量
得以聚集。2004年起,为加强佛山及海内外南家拳传人的沟通,每年召开联谊大 会,以武术为纽带,凝聚海内外力量,宣传和传播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佛山市武 术协会为保护和弘扬佛山南家拳这一传承百年的文化瑰宝,2010年建立了佛山市
学贝在广东省第六届武 术精英大赛中获得多个奖 项,照片由姚远提供
武术协会南家拳会;2011年佛山精武体育会建立了南家拳传承发展中心;2011年 在广州建立佛山市武协南家拳广州南岗柯庄分会,并举办武术狮艺培训班;2012 年在佛山建立佛山市武术协会南家拳馆;为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认识南家拳独特 的技艺风釆,2013年佛山市武术协会与佛山市人民路小学共同携手,建立了南家 拳青少年培训基地。2013年和2014年,由基地培训的学生在广东省传统武术竞赛 和佛山市传统武术锦标赛中获得多个金牌,南家拳更进入了校园,成为学校特色 教育,南家拳的传播发展正在逐步加强。
(一)历史价值
佛山南家拳涵盖传统南派武术和跌打医术,内涵丰富,资源深厚。佛山南 家拳自梁细苏宗师传人佛山,流传已有百年历史,它与洪拳、咏春、蔡李佛拳一 样,为佛山南派武术中体系完备并富有独特风采的拳种。

佛山南家拳没有造型华丽的功架,是流传民间的实用技艺。它自第四代传 人梁细苏起,从佛家寺院走向社会,一直隐藏于佛山的寻常巷陌。梁细苏对佛山 南家拳的内家心法和传统跌打疗法珍爱有加,择徒甚严;能历经磨砺,矢志不渝 并学有所成者为数不多。1966年梁细苏仙逝,时值“文革”。第五代传人严守师 训:“相遇非是忠良辈,他有黄金也不传。”就算传于家人或三五知己,也仅在 小圈范围,虽有面向社会,但亦回避公众视线,隐而不张,唯恐良莠不齐,多生 事端。这是佛山南家拳授徒传承的矛盾心态。又有生活原因,各散东西,联络维 艰,相互沉寂。外间流传的只是梁细苏武林传闻,而该拳系派别真正名称则鲜为 人知。武学真传,日渐萎缩。目前,在佛山的第五代传人仅余二人,深谙佛山南 家拳的跌打医术秘方者也年事渐高。
浏览4,23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