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分类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意蕴美)。自然 美相对于人工塑造,犹如一块石头不经雕琢,自然形态可以引人浮想 联翩。自然美十分可贵,自然美也是一种真,一种天趣。社会美表现 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心灵世界,道德、公德以及各种社会形态的美。 如上自动电梯的人整齐有序,站在右半侧,让出左半侧为急行的人提 供便利,就是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美。

艺术是创造美的技巧和方法。艺术美是武术套路运动的一个重 要运动表现,武术套路运动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艺术美:其一,表 现“外”的形式美。其二,表现“内"的意蕴美。

先说武术套路运动的形式美。

“美是形式结构的比例和谐,以及变化中的统一”。商品的包装 构成了最外面的一种形式美——朴素、大方,让人喜爱。艺术的搭 配,点、线、光、色、声是创造直觉形象的重要要素。而武术则是通过 动作的均衡排列以及对比呼应来体现美的艺术特性。在武术套路 中,形式美表现为:齐整、参差、主次、均衡、对称、对比、呼应、比例、协 调等。

均衡原则,具体至武术套路中就是要五体匀称。华拳技法理论 中认为“五体称,乃谓之形备”,一个动作要做到“方中距,圆中规,目 中绳,平衡均施,敛束相抱佐右顾盼,八面供心” o四肢、躯干要均衡 匀称。“弓、马、仆、虚、歇、拳、掌、勾”犹如“永”字八法,点、横、竖、撇、 撩、挑、勾、捺,要将武术套路动作做到准确到位,合规矩,就必须以柔 韧做基础,才能得心应手。功架如同字的间架,要平正整齐,上下平 衡佐右匀称,轻重平衡,分布均匀,对比调和,内外相称。

正与奇的关系。斜中寓直,奇中寓正,正中含奇,以奇求正,均为 重力平衡,总体是平衡。如李连杰的《少林寺》电影海报上的动作,如 醉拳中的狂颠醉步,这种打破平衡的局面,在变化中求平衡,使动作 带有活力,充满动感,凸现了技击形象。

要有遒劲。五体若“五骨”,线条要挺拔,有内涵的劲,太极拳 也不是松软的,含有绷劲。华拳要求撑、拔、张、展、勾、扣翘、棚, 犹如书法,入木三分,背光一照,一条铁线。没有筋骨的字,称为 “墨猪”。

对比原则——变化中的统一。书法中有:长与短,曲与直,轻与 重,粗与细,藏与露,方与圆,润与枯,浓与淡,形成对比;字与字间,敛 与散,疏与密,大与小,等等,都处在一个整体中,表现和谐。

武术套路中,通过运用动与静,起与落,快与慢,高与低,刚与柔, 进与退,收与放,挺与含,轻与重之间的对比表现变化,从不均衡中求 均衡,相反相成,在对比中求统一,增强艺术感染力。如诗句中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 幽",这种对比呼应在武术套路运动的指导者、演练者中得到普遍的 应用,它可以表现整套的节奏变化,使武术套路充满生机。体现这种 对比呼应,一是要有扎实的功力作为基础,没有功力形成不了鲜明的 对比。以动与静为例,功力强才能干净利落,如李霞、刘清华的剑术; 二是要有创造力,不要人云亦云,应别开生面,出其不意,“喜新厌 旧”,甚至逆向思维。

再说武术套路运动的意蕴美。

抛开形式美这一层,深入进去则是意蕴美。意蕴美是中国传统 艺术追求美的重要特色。它通常指神韵、气韵、意境等。什么是神 韵? “神乃形之君",神采和韵味。神是指生命的象征,“神采奕奕", “传神",多指生命形态中透发生活的灵气

武术中强调“静要有势”,定势要透发神采,生动活脱;体现了静 中寓动,静若潜鱼。不仅是眼睛要贯注,更要有内在情绪和意念的支 撑。怒在其心,含而不露,精气神的表现恰恰是东方竞技运动的特 色。太极拳同样需要传神,外示安逸,内宜鼓荡,鼓荡就有一种激情, 一种斗志。

气是宇宙中鼓动万物运转的东西,“气”和“神”都含有生命的象 征。气韵与神韵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区别。“气韵”是生气勃勃,有 韵味。“韵”是一种节奏的和谐和音乐感。“动要有韵”,动作连接要 和谐、巧妙、有序、快缓动静、起伏转折,把握得恰到好处。“形断意 连,势断气连”,气脉不断,生生不息,表现了一种和谐的生命节奏。 它不是杂乱无序,但也不是小孩背书,在武术套路运动中,它更表现 了一种动态的韵律。可以说,把心、神、意、气与动作的起承转合巧妙 地和谐起来,定会“气韵生动”。

意境,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审美层面,是表现的生活图景与表达 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整体性的,可感知 的,犹如身法之妙,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还能引发人们产生联想、 回味,深远幽长。我把对意境的理解概括为:情景交融、以实生虚、引 起联想、耐人寻味。山水画可以以实生虚,京剧则以虚代实,诗歌可 以情景交融,以实带虚。武术用动作形象,表现战斗意境和文学性格 美(动作背后隐藏的为虚)。当我们把武术套路运动作为一种技击的 艺术表现时,它给观赏者的应当是激昂、优美运动的乐章,是生动搏 击的磅礴画卷。从有形联想到无形,意味幽远。

有人说,意境是使观赏者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绪上受到感染。 这个说法使人比较容易联系武术套路。精彩的单练、对练,的确可以 令人激荡,如入境中,“物我两忘” o蔡龙云先生说:“要把自己置身于 一个充满战斗的场合里,才能完美地表现套路运动”。如果我们把手 法、眼法、身法、步法与心、神、意、气,巧妙合一,高度和谐,就会创造 出一种表现攻防艺术的战斗图景,表现了勇敢、智慧、坚韧、顽强、灵 活、机敏这样一种泛文学性格美。这样的演练定会受到人们的称道。 于承惠的双手剑技术,他的剑法、身法、节奏、身心投入,很可取。可 以设想如果允许有音乐、话外音、背景画面等烘托,应当就是很高雅 的武术艺术——表现技击搏斗生活的艺术。

以富有创造力的动作演练,燃起激情,以激情勾画战斗图景,以 图景感染观众,令观众忘怀和回味。“有醉己之激情,始有醉人之力 作,己不能醉,何以醉人?”武术先辈陈鑫先生说,“心无妙趣打拳,则 打不出好景致”。神韵,气脉,意境,看似虚,却实存。如何运用到演 练中,则需演练者扩充知识面,加以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善于借 鉴,在实践中体会揣摩,充分利用发散思维——迁想妙得,勇于创新。 要在难度上创新,结构上创新,动作上创新,节奏上创新,风格上创 新。要别出心裁,不同凡响,创造风格,创造个性O

美是无限的。作为表演性武术的套路运动只有领悟到它的真谛 时——技击是本质,功力是根基,节奏是活力,风格是色彩,激情是灵 魂,我们才能将武术套路中的高水平表演不断引向高雅的艺术殿堂, 才会赢来观众,才会为民众所赞赏

武术套路商业化的发展

——套路运动美学思辨

中国当代武术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体 育确立期,60和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非常期,80和90年代推向 世界的全面发展期。

面对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改革大潮,武术如同许多体育项目 一样,遇到如何转型、如何适应、如何生存的问题。一句话,站 在21世纪的门槛上,武术准备好了没有?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 问题。

有的同志提出了“商业化武术”的概念,且不论这一概念如何界 定,也不谈商业化武术应如何运作,这至少是一个大胆的思路。本文 意在从美学角度针对中国武术的运动技术规律和发展趋势,对武术

套路的商业化,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思考,为决策部门制定策略提供 理论依据。

(一)

现代武术事业的发展,既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经济效益。只有 经济效益,没有社会效益,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只有社会效益而无 经济效益,完全依赖政府,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需要,武术事业将会 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发展商业化武术就是要两者得兼,成功与 否,归根到底是武术的魅力如何,广大民众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 的问题。散手,除全国性、地方性的竞赛之外,还有争霸赛、擂台赛、 国际挑战赛等。就项目本身对抗性激烈、胜负未卜、富有悬念,再通 过媒体炒作,吸引了相当多的观众,尽管有“缺少技击特色"、“不像中 国功夫”的非议。套路竞赛场上冷冷清清,观众稀少,也就没有了赛 场价值。不能吸引观众,也就吸引不了赞助商、投资者。“酒香不怕 巷子深”,有魅力不怕没人看,有观众不怕没投资者。武术套路竞赛 还有没有魅力,还能不能引起人们的观赏兴趣,这有一个观念问题、 认识问题,同时也存在观众心理学、审美情趣、媒体宣传等一系列问 题。一句话,武术套路不改革,前景将愈益黯淡。

浏览9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