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枪支装弹到开枪射击的这段时间里,一共有三个人能够接触到那把道具 手枪,分别是演员迈克尔•麦西、道具保管员和特技人员。麦西负责开枪射 击,在扣动扳机前并不接触枪支;道具保管员负责保管枪支和把手枪交给麦 西;特技人员负责装弹并把手枪交给道具保管员。也就是说,他们三人都有作 案的可能性,但三人又都一口否认是自己这个环节出了问题。而且警方认为, 三人蓄意谋杀李国豪的动机都不充分,也找不到他们当中一人对枪支动过手脚 的证据。

那么,李国豪的死,究竟只是意外,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呢?

4月1日,警方在对李国豪尸体进行解以后发布了一份公告,声称在李国豪 身上发现了一处0.44口径子弹的伤口。验尸报告一经公布,舆论一片哗然,为 什么一颗点0.44径的子弹会出现在李国豪的腹部?人们纷纷开始猜测,李国豪 并非死于意外,而是遭人暗算致死!

当然,也有人对这种说法持反对观点。《乌鸦》的枪械顾问詹姆斯•莫耶 就认为,如果道具手枪弹膛内留有一颗哑弹,枪支就很可能被卡住,而当空包 弹发射时,哑弹弹头上的一个小金属片就可能被强烈的气射出,甚至随子弹一 齐射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李国豪腹部出现点四四口径子弹伤口便不足为奇 了。这种说法得到了剧组和制片方的认可,他们都不认为李国豪的死是一场精 心策划的谋杀,而仅仅是因为枪械保管和检查的某个环节出现疏忽才酿成了这 场悲剧。

我们能够理解剧组和制片方的心情,一旦这次伤亡事故被认定为谋杀,警 方的调查和媒体的追踪都会给公司方面带来巨大的麻烦和经济上的损失。还有 专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一颗点四四口径子弹足以在近距离内射穿一个人的 身体,而李国豪当时正好处在这个射程内,但解剖人员却没有找到子弹穿出身
体的伤口。可能的解释是,当时子弹离开枪膛后的飞行速度要比正常速度慢上 很多,子弹飞行的速度越慢,击中目标后所造成的伤口就越大。如果开枪时空 包弹把卡住的哑弹打出,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这一解释给误杀说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也为警方所接受,但是不管怎 么样,最伤心的人莫过于莲达。20年前,她失去了丈夫,20年后,她又失去了 儿子,甚至没能赶上见爱子最后一面。李国豪的未婚妻丽莎•休顿也在他的遗 体前悲痛欲绝,他们原本计划在《乌鸦》拍摄完成后,也就是在4月17日举行 婚礼,可李国豪的去世打乱了一切计划。

1973年4月3日,李国豪的遗体被运往西雅图,安葬在父亲李小龙的墓旁。 次曰,李国豪的亲朋好友共计四百多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仪式 上,每个人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唯有莲达表现得十分镇定。是的,这己经 不是她第一次目送挚爱离去,对莲达来说,太多的悲伤和痛苦都已深藏在心 底。莲达平静地对吊唁者们说:“布兰登•李一定希望今天这个场合应当充满 欢欣和愉悦的气氛,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也是为了寻求快乐,不是吗?我们相 聚这里,难道不是为了庆贺布兰登•李的美好生活吗?”

几天后,李国豪的遗作《乌鸦》恢复拍摄,但是有关李国豪神秘死亡的传 言却未平息。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他的死太多离奇,离奇得就像是一场游戏,一 个父子两代人都难以打破的死亡魔咒。据李国豪生前的一些好友回忆,李国豪 经常会在谈话中提到死亡这个话题,而且总是抱有极大的兴趣。在一次《乌 鸦》剧本的讨论会上,李国豪就曾坦言,只有死过又重生之人,才能体会到生 活的真正意义。在中国人看来,人在活着的时候谈及死亡是一件十分犯忌的 事,而李小龙和李国豪父子,又都是在与“死亡”相关的电影拍摄过程中死 去,这难道真的是一场宿命的轮回?

那么,李国豪有可能是被谋杀的吗?我认为,这样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早在李国豪去世后不久,就有人觉得,李国豪是被仇家谋杀的,谋杀他的 主谋,很可能是他父子二人的仇家,也可能是商业利益上的竞争者。由于李小龙 和李国豪父子的特殊身份和传奇经历,人们似乎更愿意相信他们是被谋杀的,而 非死于意外,只有这样,他们的死才能与生一样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揣度。关于 李小龙李国豪父子死因传说的版本因而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更离谱。

 

二、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

“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是截拳道的宗旨。

何谓无限?即打破一切界限。

何谓无法?即打破一切陈法。

正所谓破而后立,截拳道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与普通武术不同的道路。或 者说,只有李小龙这样的性格、这样的经历,才能孕育出截拳道这样一种近乎 于横空出世的全新格斗技法。李小龙反对花拳秀腿,崇尚直接攻击,追求速战 速决、一击破敌,速度就成了截拳道克敌制胜最基本的保证。

然而,截拳道仅仅是一种武技吗?正如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武学大师在自身 武学修为上都经历过武术、武道两个阶段一样,截拳道最初也只是源自实战的 技法,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李小龙的人生阅历、思考丰富了以后,就赋予了 它更为深厚和广阔的精神内涵。

这,便是道。

道是一种境界,是武技与武学思想的融合。

而大多数习武之人、搏击高手,其武技都只停留在最初的武技层面。李小 龙为什么会接受黄泽民的挑战?因为那时候的他需要一场胜利来奠定自己在华 人武术界的地位^一•功夫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靠打出来的,谁的拳头更快、 更硬,谁才能在武术界站稳脚跟,李小龙很清楚这一点。但是回到香港后,李 小龙却拒绝了刘大川的挑战——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他二人是否在暗中进行过 一次较量,也不去理会舆论认为李小龙身体状况不佳、害怕一旦失败对自己名 誉有损的传言。我们只要认清一点,当时的李小龙,是不屑与刘大川过招的。 为什么不肩?因为李小龙觉得自己在武学上的成就已经到了 “道”的层面,而 他的对手,只是一个“武技”出众者,既然两人不在一个层次上,较量又有什 么意义?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很多武侠小说中的掌门、宗师,都不会轻易与那些上 门前来的挑战者动手,而是派弟子去打发,既是自重身份,也是看看对手到底 有多少斤两。

关于截拳道的著作已经有很多,在这里我不想过多赘述,让我最感兴趣 的,是李小龙本身的经历和截拳道创造的过程。就像一个名人,功成名就之 后,大家看到的都是花环和掌声,所有人都在大力宣扬他的成功之道,但是他 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却是白手起家奋斗不懈的那段历程。

这段历程也许很短,只需一个机会,你就能成为千万富翁•,也许很长,几 十年的打拼才会换来众人的认可。这既是一个经验、财富、人脉的积累过程, 也是一个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升华的过程。如果把这个过程放在武术 上,经验、财富、人脉,就变成了招式、见识、体能等技术层面的提高,这也 是大多数习武者必须要经历并且为之耗费绝大多数心血的过程。

由于武术的特殊性,人们看重的往往就是技法和招式上的修炼,而忽视了 武学修为上的提升。当然,武技是武学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过硬的拳脚功夫, 纵使理论知识再丰富,那也只是纸上谈兵,难当一个武学理论家。真正的大 家,会在提升武技的同时把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武术中去,这就是另一个层次 的思考了。

战国法家变法,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韩非论势。法,便是立法,就是 法家的理论依据;术,便是执行,是一种操作的手段;势,便是天下大势,是 一种全局的掌控。三者之中,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只是流于技术层面,取得的 成效最小,进行的时间也最短;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已经上升到 了 “道”的层次,比申不害的“术”和商鞅的“法”境界都要高,这才能为秦 始皇所用,为李斯所执行,帮助秦国荡平六国一统天下。武学也是如此,只有 把武术从单纯的技法提高到武道的层次,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迸发出更为耀 眼的火花。

浏览2,48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