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早就被我们的祖先们发现了,因此,中国武术不是很讲究“闪 开”。不过,中国武术却讲究“闪”,有句话叫做“闪而不过”。这是什么 意思?

比如你一拳打我胸口,我一侧身,你的拳走空了,这叫做“闪开”;但我 偏不这么做,等到你的拳即将打到我胸口的时候,我才一侧身,那么你打没 打到呢?打到了。有没有作用呢?基本没有,因为我一侧身的瞬间,你的 向前的力,已经走空了,你的拳头,是贴着我的肉过去的,你给我造成的伤 害几乎等于零。这就叫做“闪而不过”。

我前面讲过,中国武术的拳脚,讲究“近身发力”,不像西洋拳,是远距 离大力猛击。要近身发力,就得贴上去打,因此武术打斗,讲究“挨膀紧 靠”,贴着你打,你想躲,躲不过,你想撤,我紧随。这种情况下,想“闪开”, 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办?索性要你打上,但在你打上的同时,我又侧 闪,让你的拳头贴着肉皮过去,而在你贴我肉皮过去的一瞬间,我刚好可以 趁机进攻,猛击你,所以武术中又有一句话——“你打我时,就是我打 你时。,,

明白了么?闪而不过,就是这个作用。这一手在擂台上也许没什么

用,因为算点数你早就输惨了,但是在街头打斗、以命相搏时非常顶用。

那么什么人最擅长用“闪而不过”呢?

排打高手

排打这功夫,是必须得练的,排打你练好了,挨几下子没感觉,刚好可 以趁机打人。俗话说的没学打人先学挨打,就是这个道理。而排打高手, 最讲究“闪而不过”。

举个例子,铁布衫。

铁布衫是一门排打功夫。铁布衫之所以能排打,不是因为像某些人所 想象的那样,身体里有什么“气”,得“运气”才能抗打,不是的。铁布衫之 所以能排打,是因为练习者那身肌肉和厚厚的皮肤。习练此功的人,由于 长期拿硬物拍打、捶打自己,导致其肌肉的抗打性极强,同时,皮肤由于经 常被击打而逐渐增厚,这些增厚的皮肤,不是像猪皮一般又厚又硬,而是很 柔软,用手指一拈,就能拉起来寸把长。当你的拳头打在这种皮肤上时,只 要对方稍微一侧身,你的拳头就会像打在一团油上一般,被他的又长又软 的皮肤“揉开”,从而削减大半的力,这就是铁布衫的作用。

所以说,练排打功之所以能抗打,是因为身体硬,肌肉厚。往外崩,崩 开对方的打击这类说法,是很外行的。当然,部队里经常有这类表演,拿个 棍子往身上打,棍子折了,身子没事,这也算是一类排打,但这类排打,实际 上是作用不大的,也不是什么硬气功,就是靠身体的素质顶住而已,而那个 棍子,其实打你一样也能断,而且你还不会有太大的事儿,信不信?

排打功是不是气功?我认为不是,铁布衫也好,肌肉的抗击打能力也 罢,就是一种挨打能力的积累,与气功与否搭不上,用的时候,也不需要运 气。比如习铁布衫者,他和人打架的时候,就不需要运什么气,反正他皮肤 长厚,你打他略一闪,你的拳脚对他就没什么效果,同时他打你一下,你就 够受,就是这样。修习铁布衫者的打斗原则,一般都是你怎么打我,我同时 怎么打你,因为你打我打不坏,我依样画葫芦打你,你就完了。但有一点, 一般练习此道的人,脑袋是个大罩门,挨不了打的。

排打功里,也有莲花贯裆,也就是小弟弟那里练习排打。

许多人不知道莲花贯裆到底怎么练,以为练好了拿个棒子擂都没事 儿,其实不是的。那个地方可轻易打不得,因此即便是练习排打,也不能拿 个铁棒子敲,会死的。

那么拿什么打呢?

薄薄的尺子。开始是轻轻拍打,渐渐加重,后来换成铁尺拍击,力道逐

渐增大,直到大力拍击也不会受伤为止。还有就是,没有哪个练习这门功 夫的人会在练习时脱了裤子猛拍,都是至少穿个内裤的,这里面的原因就 在于多一层布,多一层保护,和铁布衫的厚皮肤的道理是一样的。同样,在 真正的格斗时,你绝不能因为练习了裆部排打,便任人家一脚贯裆,也要 “闪而不过”才可。

鉴于这门功夫太牛,奉劝别练,免得人家拿你当怪物。

最后说说硬功打人。

其实硬气功这个说法,不恰当。

硬功就是硬功,不是什么硬气功。到底什么是气功,到现在也没个真 正的概念,而硬功却很明确,那就是练成了“杀手”,学会了发力,学会了瞬 间自我暗示,能一举破坏硬度强过肌体的东西,那就是硬功。

有人说硬功没用,你运气的时候,我早就打了你了,其实这是外行话, 因为硬功打人根本不用运气。

练硬功要不要运气?要。什么时候运气?练习时。

其实我认为“运气”这叫法不妥,应该叫“运力”。什么是“气”?哪里 有“气”?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有一种动物会运气,那就是蛤蟆。蛤蟆在 被蛇咬住时,就会拼命运气,让自己的身体膨胀起来,以使蛇吞不下去。人 也会“运气”吗?哦,小时候看见老太太们吵架怄气,倒是经常运气,气得 直打嗝儿。

说说我运力的经历吧。我练掌的时候,会练习破砖,此时我经常会集 中意念,想象力集中于掌部边沿,然后猛一挥掌,砖就断了。

运力是什么原理,我说不清楚,我也相信,目前为止,没有哪个科学家 能解释清楚,但是这东西绝非神神叨叨的迷信。

什么是迷信?求神拜佛就是迷信,因为你求他,无非是要好处,但求了 是否就会有好处,你也不知道,但要个心理安慰而已,像这种怀着赌徒的心 态去崇拜一样事物,那就是迷信。所以,硬功不是迷信,因为只要你练了, 你就会做到,虽然你不知道原理,但它确确实实存在。

那么在真实打斗时,是否需要你像在练习时那样先“运力”,再出 手呢?

根本不需要。

因为你在练习时,不但练习了运力,还练习了发力,只要你勤学苦练, 久而久之,你就会做到发力纯熟,一旦格斗时,扭腰甩肩挥臂自然而然就做 出来了,哪里还需要“运气”?而由于长期苦练,你在打人时,很自然的就

会集中意念发力,也许这个力道不如你练习的时候那样刚猛,但打晕一个 人足够了。

最后再说一点,练习硬功时,万不要将硬物看得“很硬”,而要将其看 成一块脆弱的东西,比如我在破砖和劈断木棍时,经常将它们看成一块巧 克力。这种自我暗示很重要,直接影响发力效果,而熟练了这种暗示后,打 人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将对方看成是脆弱的巧克力。

图片9

林冲生擒一丈青

一丈青飞刀纵马,直奔林冲,林冲挺丈八蛇矛迎敌。两个斗不到十合,林冲卖个破 绽,放一丈青两口刀砍入来,林冲把蛇矛逼个住,两口刀逼斜了,赶拢去,轻舒猿臂,款 扭狼腰,把一丈青只一拽,活挟过马来。

引文

—丈青飞刀纵马,直奔林冲,林冲挺丈八蛇矛迎敌。两个斗不到十合,林冲卖个破绽,放一丈 青两口刀砍入来,林冲把蛇矛逼个住,两口刀逼斜了,赶拢去,轻舒猿臂,款扭狼腰,把一丈青只一

拽,活挟过马来。

I#品酌

林冲是怎么捉到扈三娘的?

文中说得清楚:扈三娘两口刀砍过来,林冲用蛇矛一“逼”,什么叫

“逼”?

所谓的“逼”,就是一拦、一压。

前文我曾说过兵器的用法,会练的人,无人会真个拿兵器硬拦硬挡,在 这里,得到了证明。林冲并未拿着蛇矛“当啷”一家伙把扈三娘的兵器架 幵,而是从侧面一拦,紧接着一压,这一压之下,整个人就到了扈三娘的身

边了。

两个人这么近,一方想下手的话,另一方大罗金仙也走不开。

这就是我一直说的“挨膀紧靠”、“贴身靠打”的作用。

因此林冲一伸手便将扈三娘提了去,走马活擒。

文中写的虽然是兵器,但体现出的,却是“武道”。兵器,是手脚的延 长,武术中,兵器的发展,来自于拳法的运用,二者密不可分。既然如此,林

冲的“逼”法,在徒手格斗时是否能用呢?

答案是“非常常见”。任何一家拳法,都用得到这个“逼”字,也就是一

拦、一压。

举几个例子。

咏春拳中的伏手冲拳。你右手一拳打来,我向左一侧身的同时,以右 手一拦、一压,之后借这股力,扭腰出左脚一个进步,左肩一扭、左手一拳, 正中你的后脑或者耳门。这一拦一压就是“逼”,这一“逼”,我立刻就到了 你的侧后面,你的后半边身子都是我的。

有人说那要是我也一扭身给你一拳呢?

别抬杠,对于习武的来说,根本就不该给你这样的机会。所谓“无坚不 摧,唯快不破”,如果你的对手连最起码的“快”字都做不到,看我这篇文也

就算白看。

少林拳与咏春稍不同。还是这个例子,你右拳打来,我向左一侧身的 同时,以左右手协同猛一拦,一压你的右臂,同时扭腰一个环步,我的左腿 膝盖正好顶在你的左腿膝弯处,之后我左腿马步不动,双臂猛往后一挥,同 时左膝盖猛拱你的左膝弯,你整个人被我压着胸口就摔出去了,此唤作“横

渡过江”。

当初我不服我老师,他老人家就使了这一招来教训我。这一拦一压, 就是“近身”的法宝,一旦近身,主动尽皆掌握,随时可打。

有时候,“逼”还不单单是“一拦一压”,“拦”中还有“拿”。

比如军体拳,与咏春、少林又不同。还是这个例子,你右拳打来,我向 左一侧身的同时,以右手一拦、一压、一抓,抓住你的腕子,同时左脚往前一 迈,到了你的右侧面,一个摆拳猛击你的耳门。

“挨膀紧靠”、“贴身靠打”的打法,掌握好一个“逼”字,至关重要。因 此这种打法绝非让你去“熊抱”,也不是让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上冲、往 上拥,要这样子,不用对方拿武器,就是俩大拳头都擂晕了你。

仔细看我举的例子,“挨膀紧靠”一定要上有手法,下有步法,出手和 扭腰、摆肩一致,相互协调,同步运作,一气呵成,方可称之为“打法”,一步 做不到,也不能叫做“打法”。至于怎样才能做到,咱们后面再说。

武术中,各门各派的打法,究其根本几乎都差不多,比如咏春的拉手冲 拳,和太极拳中的“单鞭”的道理几乎一样,行内的“一笔写不出俩武林”、 “祖师爷是一个”这些话,是有道理的。

我在这本书中,有两次明显地提到“挨膀紧靠”、“贴身靠打”。

一次是“中国武术,来自于战场,在无数肉搏中,它具有了自己的特点, 那就是挨膀紧靠、贴身短打。因为战场上,只要肉搏,必会缠抱,所以武术 针对这种缠抱发展出自己的特点——贴身打%

另一次是“中国武术的拳脚,讲究‘近身发力’……那就得贴上去打, 因此武术打斗,讲究‘挨膀紧靠’,贴着你打,你想躲,躲不过,你想撤,我紧 随”。

这两次提出“近身”打法,都是针对“拳脚”,也就是徒手格斗而言,没 说面对手持凶器的凶徒时,是否也该用“近身”打法,而只是只言片语的讲 过,面对凶徒的凶器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我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没胆莫装叉,装叉被人杀”中说:

“手持匕首等凶器的人,大体有几种攻击方式。第一种,是离你老远就 飞速奔过来,利用速度加大冲撞力,搞得你猝不及防,他借着一冲一撞的力 气,一刀捅向你的要害•,第二种,是离你不远的情况下,他突然一刀刺向你, 接着无论刺没刺到,他都会反复不停的刺啊刺,一直到你身中数刀倒下;第 三种,是扭打中突然拿出刀来,在缠抱中发动袭击•,第四种,也是最凶险的 一种,凶徒事先不拿出刀来,从你身边走过时,猛然掏出刀来,同时一把揪 住你的衣服,持刀猛刺不已。”

因此,“二人如相隔一臂远,对方持刀急速刺来,同时身形也会迅速贴 近……你所能做的,要么后退,要么侧闪,要么出手控制他持械那只手的臂 弯或上臂,记住,是臂弯或上臂,而非小臂或手腕。为什么是臂弯或上臂 呢?上臂和臂弯处,在武术中被称为‘中节’,手腕和手部,在武术中被称 为‘梢节’,你控制了‘中节’,‘梢节’自然就无力,他手里那把刀就伸不到 你身体那边去,即便伸过去了,也不会造成大的伤害。为什么不去抓对方 的手腕或手部呢?因为他拿着刀,一来你未必抓得住,二来你的手会被 划伤。”

这里面强调的有两点,一是要注意保持距离,二是要注意控制对方的 胳膊。

注意,这里面的第二点,也就是拿“中节”的问题,是针对练过的人说 的,你要是没练过,千万不可照这个办法去学,危险性极大。因为这个办 法,就是我上面所说的“贴身靠打”、“一拦一压”逼住对方。你制住对方的 “中节”后,接下来肯定就是“靠打”,因为你不能总攥着不放,否则他将刀 一换手或者挣脱你的控制,你就惨了。

也就是说,面对凶器,也可以采用“近身”打法,但不建议没练过的人

去用。

那么对确实没练过的朋友来讲,又该怎么办呢?

第一'一■定要保持距离。

如果凶徒已经靠上来了,那你应该立刻后退。如果担心他靠上来的时 候突然发难,我有两点建议可以参考。在他靠上来的时候,一是要全神贯 注地盯着他的下巴,二是要边装作不经意的后退(注意,一定要扮作不经意 的退),边随时准备起脚直蹬对方的胫骨、裆部、腹部。

为什么要盯着对方的下巴?

因为他手里如果真有凶器,手未动,肩必先动。你盯着他的下巴,就会 映射他的双肩,肩一动你立刻做出反应。可是,如果他没有先动凶器,而是 先冲过来呢?还是要盯着对方的下巴,因为腿未动,胸必先动。盯着下巴 不但映射肩,也会映射胸,胸一动,便知他要冲P

那有人说,我盯不住啊,我也不会啊,他那个肩膀一动,我还没搞清楚, 他就过来了。

那我没办法。告诉了方法,就得靠练。武术里有个真理——脑袋明白 了,不是真明白,身子明白了,才是真明白。你就听我这么一说,然后就去 做,结果被人捅了,那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你没练,你的身子还没明白,动作 跟不上眼神。

第二,一定要准备拿出身上的武器。

你说赤手空拳的哪里有武器?现捡石头都来不及!好办,裤腰带,脱 下来抽;上衣,脱下来挥;裤子……那就算了吧。

你可别小瞧这类武器,有时候确实能救命。我举个例子,有两个武校 的学生出去洗头,结果觉得人家服务不到位,不给钱就走了,那家发廊立刻 派出个打手就追。那个打手手持一把西瓜刀,这俩学生虽然是武校的,但 一直都是徒手对打,从未经历过空手对刀,登时就懵了,人家虽是一个人, 他们也怕,其中一个就去找家伙,另一个被那个打手盯死了,狂追不舍,实 在跑不掉,只好应战。拿什么应战?上衣。

他拿个上衣猛抡,边抡,边不断变换方位,脚步不停,但就这样子,还是 险象环生,那个打手的西瓜刀没完没了的砍,再过一会儿估计就要给他开

了瓢。好在此刻另一个学生找到家伙了 把扫帚,上来就拦着西瓜

刀,那个脱了上衣的学生一看有机会,趁着打手的注意力被吸引的当口,一 个近身上去,一拳捣中他的咽喉,那个打手梧着脖子蹲在地上就咳嗽,此刻 那个发廊的老板领着人也出来了,这两个学生狂奔回学校。

他们和这个打手,也就打斗了不到半分钟,但正是这半分钟的打斗决 定了他们的生死,最终这两个学生保住了命。如果他没有脱下上衣,没有 使用这件“武器”,结果会怎样,能否逃脱,那就很难说了。

那有人说人家是两人,咱是一个,脱了上衣也不见得就能跑得掉哇(特 别是冬天,连衣服都脱不掉)。

那我要问一句:你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难道这世上竟有万无一失的 办法么?许多时候,在手无寸铁面对暴力的情形下,你能争取到逃走的机 会,本身就是胜利。

第三,一定要随时准备出脚。

你的脚,是你最好的武器之一。脚,是保持距离的最佳的东西,对方过 来,往往是身体向前倾,此刻你一边后退一边猛蹬,能有效地迟滞对方的进 攻,为自己逃走做准备。

要想出脚,就要讲究“退”。退,不能两条腿交错着后退,而是要一条 腿始终放在前面,两腿间成“一”字形后退,这样才能随时起脚。另外强调 —下,如果对方拿的是砍刀,你只能扭头狂奔,可不能随便起胸,否则你的 腿会被砍烂。

上述三个办法,只能让你保命,不能让你取胜,如果想取胜怎么办?去 学习兵器,特别是短兵。

对付匕首,什么短兵最好?

短棍。

有人说匕首对匕首如何?

匕首对匕首,伤亡几率几乎同等。他冲过来,你冲过去,他一刀刺向 你,你一刀刺向他,你两个噗噗两下,全都凉快了,这世界安静了。

匕首,并不能克制匕首。短棍可以克制匕首。因为短棍长过匕首,这 是其一;其二,匕首的轨迹是往前一条线,短棍的轨迹是横扫一大片,这正 是武术中的“以圆破直”。那么短棍对付匕首需要掌握什么要领呢?

一打手、二打头。

对方一刀刺来,你往后一个滑步,同时持棍猛砸他的持械手,甭管砸到 砸不到,也甭管砸到的是手腕还是手指,他必然都会缩手,此刻你一个进步 上去,“近身靠打”,把棍子往他的头上擂吧。

有人说,那我把他脑袋打个包,他急了,不得和我拼命啊?

人家都拿刀子捅你了,你还怕这个?有你无我的关头,你不打等什么? 你怕他死,他可怕你死么?武术讲究“接二连三”,一击即中,二击三击,四

五六击,敌不倒地,不可手软。

有人说,如果对方事先不言语,突然奔过来就给我一下子呢?如果你 没习过武,这个问题就把我问傻了。须知,就算是习武的,面对这种突如其 来的“暗箭”,尚心有余悸,何况是没习过武的?虽然我在上面说了“盯下 巴”、“拿身上的武器”等办法,但怎奈你没练过啊。

对于练过的人,且练得很熟练的人,则又是另一回事。

须知一个武者,到了一处地方,第一时间就应判断这个地方是否安全。 他不能放松警惕,也不能随意让他人接近,如果他人必须得接近,那么这个 武者一定要随时准备调动身上的零部件,以准备应对突发事件,这就是武 术中所说的“不动如水,乘隙而入”。对于武者来说,不动,就是动,身体不 动,心随时要动。只有在自家的床上才能放松。

老年间的武术家,不少人都有个习惯,不让陌生人走进自己三尺之内, 就是怕猝然暗箭。我师父也有这个习惯,我举个例子。

我师父有个弟子,年纪不大,喜欢开玩笑,每次学了什么新招数,都喜 欢在师父身上比划,师父每次都笑着说“你学成了先打师父啊”,嘻嘻哈哈 一阵,也无所谓。师父曾炒外汇,有一次,正在出神的想行情,这个弟子又 开玩笑,他突然接近师父,就是一掌横砍,当然没用力,脸上也还带着笑,以 为师父一门心思想事情,并没注意到他,谁知师傅猝然间一抓就是一个摔 手,这小子立马被扔出去了,摔得仰天号叫。

这就叫“身体明白”,懂吗? 一个招数,光是脑袋明白是不行的,身体 明白才是真明白,也只有身体明白,才能应付突发事件,特种部队有句话, 叫做“一直练到条件反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可以这么说,练过的,被人家突然一刀干掉了,是你艺业未到,没练过 的,被人一刀干掉了,是你不知进退。

但话也不是这么绝对,艺业到了的,也有被人突然一刀干掉的情况。

正所谓淹死会水的,吓死捉鬼的,常在井边走,哪有不湿鞋,艺业到了 的还会死掉,并非死于艺业,而死于艺业精深带来的狂妄。20世纪90年 代,福建有个退役特种兵,喝酒时与人争执,打了对方七八个,后来由于酒 醉,在上厕所的时候,被人猫在暗处背后一刀捅破肾脏而死。所以还是那 句话,要想习武,先要做人,以武逞强,倒霉的是自己。

下面谈谈武术的练法。

武术怎么练?我举个例子"•少林罗汉十八手。

十八手即十八个动作,也就是十八个招数。你先得看师父打一阵,打

完了,告诉你,今日学哪一手。然后,就开始手把手教你这一手如何打,先 学架子,比如挎篮式。学完了,你就明白了,哦,挎篮式是这么用的。随后 就根据动作要领,一遍一遍地开始练习。要领练熟以后,师兄弟们就开始 练习实战用法,你给我一个挎篮式,我给你一个挎篮式,掌握实战感觉。掌 握好了,这个挎篮式你会了,就继续学下一个。十八手都学得差不多了之 后,就开始对练拆招,你用这招,我用什么破你,我这么破你,你又用什么破 我,到最后,招数变成了自然而然的动作,甚至被拆分成了一个个动作,遇 到什么样的情况,立刻就拿出什么样的动作,毫不犹豫,伸手即来。再后 来,由招数出来的动作,变成了自己的动作,自己的动作,又变成了自己的 新招式——许多拳法,就是这么出来的。

练到了这种程度,你就是个高手,你就不怕打架,因为你已经经历了千 万次的实战,你根本无须害怕任何情况。

武术练习中,有两个是必练的,一个是空手对武器,一个是防偷袭。

空手对武器,要分什么武器,一类是棍棒类,一类是短刀类。

棍棒类,定要“挨膀紧靠”、“贴身靠打”,因为对方武器本来就长,你越 是退,他越是占优势。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师父的扫堂腿。当时一个家伙, 拿个铁锹,横着就抡,师父一幵始就盯着他,见他手臂一扬,立刻进步一个 伏地扫堂腿,那人立刻倒地。要进不要退,这是原则。

所以我们在练习对棍棒时,最开始练的,就是克服心理障碍入”到 对方的内四门中。

而短刀类,十分难防,近身搏击中远比长兵器厉害,那怎么办?就得不 断练习闪身、抓腕、断肘等等招数,每一个招式,都是二人对练,一个人手里 拿着假刀,另一个练习“拿”,反复如此,一日至少要练几十遍,方能在真正 对战时有一定的把握。

练习对短兵器的要领,一样是靠进去,你不靠进去,无法拿他,道理很 简单——他刺你也要靠过来刺你,所以你要是不会近身搏击,不会靠打,肯 定完蛋。但是你靠进去了,如果掌握不住机会(机会一瞬即逝),或者手法 没把握好,一样拿不住他,可能还会就此受伤。因此要练武器。

武器也要对打,但一定要有护具,防止受伤。其实,即便有护具,一样 会受伤,只是轻重不同而已。

至于防偷袭的练习,很简单,相互间经常偷袭就是。这种情况在真正 习武的人中并不少见,当年黄淳樑和李小龙也经常如此。当然,是否真的 能防住,还要看你当时的状态及对周围事物的判断,但不管如何,反应、

作、步法一气呵成这个基本前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赤手空拳对几个有武器的怎么办?

跑。

一个人带着铁棍对几个有匕首的怎么办?

藏头裹脑,边打边跑,下手要害,一击即倒,若做不到,回炉再造,否则 死翘。

以上言论,大多数是针对习武者所说的,如果您未曾习武或者根本不 了解武术,切勿模仿。

写到这里,我想多说几句。武术的作用,首先在于保护自己,脱离危 险,而本书是针对武术爱好者的文章。相信真正经历过格斗的人都知道那 是怎样一种血腥,但是没经历过格斗的人却不知道武术走向实战究竟意味

着什么。

武术,不但是一种暴力,还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暴力文化,它所显现 出来的,也是一种暴力美,而暴力美在美学中一样有很高的地位。我之所 以写这本书,目的就在于让国人了解武术,知道有这么个瑰宝存在,同时顺 带着也稍微普及一下武术知识,略尽一下责任而已。因此,我不想把这本 书写得很血腥,前文我举的很多例子,实际上并未将整个的打斗过程及结 果全部写出,而只是写了其中的一些情节,因为我不愿意将一些残酷手段 及其带来的血腥结果昭示于人,我真的不想把这本书变成宰猪场。

武术实战,是一扇门,当你走过了这扇门,看到那朵盛开的暴力之花是 如此美艳多姿时,也许就再也不会回头;若你未走过这扇门,你便永远会带 着好奇的目光猜测里面的人究竟在干什么。

图片10

王婆vs耶哥

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栗暴。郓哥叫道:“做甚么便打我? ”婆子骂道:“贼猢 猻!高则声,大耳刮子打出你去!”郓哥道:“老咬虫!没事得便打我!”这婆子一头叉, 一头大栗暴凿,直打出街上去,雪梨篮儿也丟出去。那篮雪梨四分五落,滚了开去。

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栗暴。郓哥叫道:“做甚么便打我?”婆子骂道:“贼猢猻!高则声, 大耳刮子打出你去!”郓哥道:“老咬虫!没事得便打我r这婆子一头叉,一头大栗暴凿,直打出街 上去,雪梨篮儿也丢出去。那篮雪梨四分五落,滚了开去。

郓哥儿卖梨儿,找不到卖主,便去寻西门庆,指望他可怜可怜,给个三 五十钱。这一找,径直找去了王婆子的门市,本指望进了门市见到大官人 讨赏几个花花,谁知那王婆做马泊六很敬业,死活不让进,还打了他一顿, 令他好不气恼。

书中说,郛哥儿十五六岁,而王婆说自己“六七十岁”。十五六岁的男 孩,被一个六七十岁的女人打,放在如今,似乎说不过去,放在那时,却也难 讲。郓哥儿自幼生活困苦,吃喝无着落,想来十几岁了,身子骨还没发育 全,被那成日里胡吃海喝的王婆暴捶一顿也是可能的。

你看郓哥儿被打得是多么的无助。老婆子先在他头上打了两记,他却 无法在老婆子头上还上两记,可见十几岁了,个子还不如一个老太婆高。 最后被婆子一手推、一手打,“直打出街上去”,篮子也落了,雪梨也飞了, 可见是一边倒的局面,真打不过这婆子。

如今的城市孩子,十五六岁时个头基本上都在一米六以上,一副吃穿 不愁,营养过剩的样子。这么一看,他们在这个年纪上被六七十岁的人打, 已经不可能了,毕竟今朝不是宋朝。但是,郓哥儿的悲剧并非就不会发生, 不被六七十岁的人打,却可能被十六七岁的人打,被二十多岁的人打,被社 会闲散人员殴打,真出现了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

其实,这就是现在许多家长、老师经常遇到,却又不好提起,也没有很 好的解决办法的校内外暴力问题

校内外暴力问题,是小孩子上学之后,就立刻遇到的诸多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对孩子自然是大有裨益,但若解决得不好,对孩子的负 面影响就会相当巨大,很可能会使孩子走上极端的道路。

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暴力问题基本上不是很明显。因为在幼儿园 里,有老师看护着,孩子们没有学业压力,老师也没有成绩压力,所以能将 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看管上,尽量避免出现暴力侵犯的事情。在学校则不 然。学校里,老师面临的主要是教学压力,他们自然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提 高学生的成绩方面,而不是时时刻刻看管学生,往往一下课一放学,就撒手 不管了。而暴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这个时候。

许多家长对校内外暴力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他们简单地认为,孩子上 学,就是为了学习,学习好了就是目的,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不要搭理就 是了。殊不知,你的孩子不搭理人家,人家却要搭理搭理他,这些对校内外 暴力毫无心理准备的家长的孩子,尤其容易被人欺负。更为严重的是,这 类家长一旦知道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了,他们会很吃惊,继而很愤怒,他们 不会问孩子的想法,也不在意孩子的感受,而是大声呵斥自己的孩子,如 “你就那么熊包”、“你可真没用”、“你怎么不打他”等等,更有甚者,会拉着 自己的孩子去找老师告状。

浏览2,10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