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沧州人佟存创立,约活动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其三子忠恩、忠 成、忠义,皆随其习武。
此外,还有众多的武艺高超者,投身“镖”业,或为镖师,或为总 镖头。如:
大枪刘德宽,沧县何官屯人,幼时从田春奎习六合拳法,后经人介 绍,曾入北京永胜镖局。一次押镖立功,升为一等镖师。后辞别镖行, 专一习武。其徒赵鑫洲、许禹生、吴俊山、再传弟子万籁声等均为武术 名家。
陈广智,沧州城东孙庄子人。幼从父陈善习武,精燕青拳艺,擅八 卦奇门枪及刀剑棍棒等术,其父将点穴卸骨术传之,故有“卸骨匠”之 称,后于1$州一镖局任镖师。晚年会乡里,设把式场数十处,教授弟子 数百人。
李凤山,沧县崔尔庄人,少年从师戴根山习螳螂拳、天资聪颖,练 功刻苦,青年时名扬乡里。因家境贫寒,十九岁只身去奉天铁岭镖局, 比武大胜,名声扬开,为镖局之名镖师。后拜少林寺还俗和尚王校仁为 师,苦练数载,武艺精进,人称“飞镖李”。一次保镖途中,遇两俄兵抢 劫一中国商人,李取飞镖击杀两俄兵。光绪三十年(1904)七月,李得 知沙俄军又抢劫民财,即与单刀武士夜闯沙俄仓库,被哨兵发觉,开枪 击中左臂,因伤重而手术锯掉,此后回乡授徒授艺。
邵长治,沧州人。曾云游四方,拜访名师,于奉天遇“铁和尚”醒 珠得十二经穴。在奉天勇胜镖局行镖十余年,未尝有失。一日,邵押重 镖到宽城(今属河北承德),经金家屯时,突遇十余名盗行劫。邵抽刀迎 敌,连劈四人,余盗逃窜,刀杖尽脱,邵声名大震。庚子之乱后,火枪 盛行,邵遂辞归故里,开武场授徒自娱。民国初年,邵应聘天津保安队 武术教练。民国十八年,又被天津第三国术社聘为社长。
祁树兴,沧州南皮人,外号“双钩祁”。幼年拜韩玉林为师,习武十 几年。1887年因生活所迫至黑龙江省。初到卜魁城(齐齐哈尔),流落 街头卖艺。后经人介绍到卜魁府当杂役,后以武显,被提为卜魁府总教 头,兼任“双胜镖局”总管。1928年至哈尔滨市,设立武术馆,收徒 教拳。
朱承泰,沧县人。性格豪放,精于武术。二十岁只身到关外保镖, 东三省胡匪咸服其勇。时任吉林将军长龄喜其技艺超群,拔为吉胜营前 哨哨长、磨盘山捕盗营营长,后因功升千总,任职一方,颇受百姓爱戴, 号为“朱凤凰”。
叶雨亭,沧县人,七岁随父习家传之少林迷踪罗汉拳,十四岁时已 功底扎实,旋随叔父叶玺振精研武艺。二十四岁奉叔父之命,至东北长 胜镖局任镖师。当时,东北各地盗贼如毛。有一伙土匪以为叶雨亭功夫 有限,又系初涉江湖,乃横劫辎重,强夺镖旗,不料叶雨亭初试宝刀, 当之者无不披靡,由是长胜镖局之名、叶雨亭镖师之誉,一时大噪,剪 径之徒睹长胜镖旗而敛迹,闻叶镖师之名而丧胆。北京九门提督王淮庆 慕叶雨亭之武技,委为北平第一大队武术总教练、北平守备队武术教官。 后来叶又被张学良和张宗昌聘请为军队武术教师。不久加入上海精武体 育会,拜于赵连和门下,习少林拳技。晚年栖居香港,任香港南华体育 会少林拳班教师。
王会远,任丘丰镇胡家村人,有“飞毛腿”、“神力王”之美誉,天 津长裕镖局总镖头。
张国帽,任丘丰镇胡家村人,擅使七节鞭,天津百忍镖局总镖头。
王玉山,任丘丰镇胡家村人,擅使双刀,天津同生镖局总镖头。
郝海鹏,任丘人,为单刀李存义弟子,曾任镖师。1911年任天津中 华武士会教员。1914年承叶剑星介绍赴日观察我国留日学生之体育。在 留日学生举办的欢迎会上,表演形意拳和八卦剑,博得与会学生和日本 教育人士的盛赞。
李振声,东光连镇北古树于庄人。从表兄张贵林习沙教武功,艺成 后为镖师,深藏十二把飞镖,操“双头蛇”兵器。
由上可知,镖局是以镖师人身为资本,以镖师的武术和江湖经验为 商品的经营实体。就燕赵儿女而言,他们或为镖师、或为创立镖局,走 镖之余,交流武艺,传授武艺,使得燕赵尚武传统不胫而走。其中,尤 以沧州人为重,诚如陈山所言:“宋以后的武侠,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于镖 师之中。” “镖不喊沧"代表的是一种民间权威,而民间权威的成长、塑 造和被承认与传统的民间权威形象是有关联的,对此,刘铁梁认为:
传统的民间权威大多为乡村的士绅阶层,他们代表着国家
的权力意志,又能够维持家族和村落的局部利益,他们是本家
族、本村落或者地域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使得他们在地方上
获得领导权力。
通过家族全体成员与邻近家族的参与,向族众强调家族内
部的凝聚力量以及家族内部的不平等,向其他家族渲染家族力
量的强大,换言之,家族通过文化的仪式表演达到家族的政治
和经济目的①。
“镖不喊沧”的主角李冠铭,以及后来众多沧州籍从事镖业的武术高 手,他们不仅武艺高超,是武林界的代表性人物,而且他们的武德高尚, 在江湖上也是深受同行敬佩。正是基于这些优势,他们以籍贯沧州为一 整体,视从事镖业人员为一大家族,凝聚内部力量,向其他家族渲染家 族力量的强大,并实现了他们以镖业为生的经济目的。
此外,镖业的兴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元代已经修通,纵穿沧境,“贩缱,贩栗,贩 盐、铁、木植者往来穿梭期间”。除了水运,沧州陆路也是通达四方,在 南北纵横、东西交错的众多陆路中尤以河间的南北御路最为气派。所以 这才有了 “青县、沧州、古城、兴济、东光、交河、景州、献县等处皆 漕皖,河间、肃宁、阜城、任丘等处皆陆运''②的说法。沧州成为京、 津、冀、鲁、豫商品流通的必经之地和商品集散中心。由此,镖局在当
① 刘铁梁:《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村落庙会的比较》。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4-209页。
® 嘉靖《河间府志》卷七,《风土志•末俗》。
时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促进了当地乃至全国商品经济的发 展。虽然随着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到19世纪20年代初,镖局这一古 老而特殊的行业逐渐沦为历史的陈迹,在古旧的官驿大道上再也听不到 抑扬顿挫的“喊镖”声了,但镖客的侠情轶事却被人们广为传颂。
第六节武术拳社、校馆的生产
武术拳社古已有之,如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就出现了争 交的“角抵社”、“相扑社”;射弩有“锦标社”、“川弩社”、“射税弩社”、 “川弩射弓社”、“射弓踏弩社”;使棒的“英略社”等①。据《西湖老人 繁胜录》载,每社“不下百人”。社中的成员因社不同而异。如“射弓踏 弩社”,成员大都为武士,要求“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射放娴习,方 可入此社耳”。角抵、相扑社多以有膂力者居多;而“射水弩社”,“则非 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这些结社多
①《武林I日事•社会腥《梦粱录》卷十九《社会》;《都城纪胜•社会》;《西湖老人梦繁胜 录》。引自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 在瓦舍、勾栏的“游鹏”①之处,“作场相扑”、“使棒作场”。
以上城市结社组织的活动注重表演、娱乐,与当时北方农村以习武 御敌为目的而组成的“弓箭社”和“忠义巡社”完全不同。如河北的 “弓箭社”,据《宗史•兵志》载:神宗熙宁三年(1070)十二月,知定 州腾甫言:“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使利, 与夷人无异。”哲宗元佑八年(1093)十一月,知定州苏轼言:“今河朔 西路被边州军,自液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 低,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 谓之头目。带弓而锄,佩剑而樵……”据苏轼调查,当时仅“定、保两 州,安肃、广信、顺安三军,边面七县一寨内管自来团结弓箭社,五百 八十八村、六百五十一伙,共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一人”。这在当时,无疑 是大创举。
除弓箭社外,北宋末至南宋初,各地乡村居民还组织了寓兵于农的 抗金武艺组织“忠义巡社”②。“河朔之民,愤于贼虏,自结巡社”,或忠 义社③。他们“各随乡村多寡团结,推择豪右从年服者,以为正、副. 置枪杖器甲之属”④。忠义社除“依时农作”外,就是“御贼备战”。他 们“尝于庄井附近便处”,“教习武艺”⑤。
① 据吴自牧《梦粱录•瓦舍》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舍,去时瓦解’,易聚易散 也瓦舍是宋代城市中出现的群众性游艺场所。瓦舍之中,用装饰有花纹图案的栏木或绳网, 拦成一个个的圈子叫“瓦栏”或“游鹏”,是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场所-
® 其制度为:每五人为一甲,五甲为队,五队为部,五部为社,各有长。至五社则为都 社,有正及副。如两都社及万人以上,择土豪二人为都副总辖。其借补官之制,则万人以上, 成忠郎;千人以上,保义郎;八百人以上,承信郎。自甲长至总辖,三岁递迁。建炎元年,宋 高宗屡次下诏在全国普遍组建忠义巡社,在宋朝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忠义巡社很快地从河北发 展到京东、西、河东、陕西等路。
® «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鉴》。引自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 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七。引自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204页。
®《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七十二册兵二。引自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清同治皇帝还曾在宫中设置武术场。因注重练习大杆子,故称杆子 库。河北东光王书本曾被聘入任教。从学者亦有民间子弟。名拳师王义 本、庞万春等均卒业此种。
步入20世纪初,社会上一些武术社团又逐渐兴起,如北京的“四民 武术社”、河北定县的“濮阳拳社”、上海的“精武体育会”、天津的“中 华武士会”、青岛的“中华武术会”等。
孙禄堂(中)李星陪(右)李敦素(左)在天津中华武士会合影
(图片来源:河北省武术协会提供)
辛亥革命之后,受民主潮流影响,尤其是五四新文化的带动,科学 与民主呼声高涨。受社会风气及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武术界有 志之士纷纷团结起来,积极组建武术社团。据林伯原在《民国时期民间 武术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调查:他们提出了 “保存国粹,强国强民", “锻炼身体,培训人才”,“提倡武术,增进民众健康”等口号,宣传武 术,传授武术,出版书刊,改革教法,表演交流,举行竞赛,推动了民 间武术的大发展①。
1916年,精武体育会教师在上海中华铁路学校技击部传授武术留影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滨江中华武士会副会长证章(图为证章正面)
(图片来源:《天津日报》,2009年7月26 B )
当时,一些武术拳社组织多建立在大中城市,如上海不仅有“精武 体育会”,而且还有中华武术会(1918.8.7)、武术学会(1918)、上海第 一公共体育场国术部(1918)、中华国技研究会(1920.1.23)、武术研究 会(1923.6.4)、致柔拳社(1925)、俭德会国术社(1928.7)、尚德武术 研究社(1928.7)、上海县民众教育馆体育部国术会(1928.11.10)、上 海基督教青年会国术馆(1928.12)、中山武术社(1929.10.22)、尚武国 术研究社(1930.4.1)、电报震强国术社(1931.9.3)鉴泉太极拳社 (1932)、达摩国术社(1932.5)、上海聚胜体育会(1933.8)、忠义国术 社(1934.11.14)、武学精神研究社( 1935.4. 28),民众国术研究社 (1935.4.21)、上海市砖灰业国术研究社(1935.4.21)、上海民生国术研 究社(1935.12.10)、得胜国术社(1938)、达群国术社、中华剑研究会、 蝗螂拳术研究社,郝氏太极拳社、武德会、新民国术研究所等数十家武 术组织。
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1912.12)、北京剑术研究会(1912.7)、中 华尚武学社(1912)、行健会(1914)、北京武术体育会(1918.10)、中 华国技武术研究社( 1922.12)、国强武术研究社( 1923.2)、群武社 (1923.4)、陶然武术团(1924):四民武术研究社(1921.6)、大兴国术 社、太极形意拳社、北京私立民议武术传习所(1930)、正义武术研究社 (1932.10)、普光国术传习所(1937.2.20)、东华国术传习所( 1938)、 中国通臂拳研究社(1939)、北京市普育国术研究社、北京健民国术传习 所、国强武术研究社、太极拳研究会、太极拳术研究社、新中国武术社、 第三教育馆国术研究会、中国武术社会、北京五虎少林会等等。
其他各地也有一些著名的武术组织,如天津中华武士会(1911)、天 津武术学会(1923.7)、天津进德武术会( 1923.8)、天津道德武术研究 会(1923.11)、四川武士会(1912年成立、1924年又成立了重庆分会)、 重庆冀蜀国术馆、青岛中华武术会、山东武术传习所(1919)、黄县国术 研究会(1926)、安徽拳术研究会( 1924.5. 11)等。这些拳社中大都有 燕赵武林前辈的身影,如,1933年4月甘肃省国术馆在兰州成立,主要 发起人为马凤图(河北沧州人),1930年山东省国术馆在山东济南成立, 馆长是退离中央国术馆不久的李景林(河北枣强人),教务主任李玉琳 (河北任丘人)湖南省国术馆1936年成立于长沙,其前身是湖南国术训 练所,朱国桢(河北定州)兼总教官等等。他们或为社(会)长、或为 教师,默默地为中华武术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植下,燕赵武术迎来了新的 发展势头,不仅在各个地市成立了众多的武术研究会,如河北邢台自 1984年刘玉拳社、万庆拳社、长青太极拳社相继成立以后,1992年4月 邢台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2000年3月邢台市王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 2001年12月清河县太极拳研究会成立。河北保定则有保定形意拳学社、 保定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保定市杨氏太极拳研究会、水碾头武术会等等。 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体育产业化的飞速发展,燕赵武术馆校如 雨后春笋,迅速成长,如2009年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最新审核通过 的全国各省符合参赛条件的武术学校中,河北省以17所武馆武校数量名 列全国第三名,见表2。
表2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核通过的各省符合参赛条件的武术学校数量表
排名 |
省份 |
数量 |
排名 |
省份 |
数量 |
1 |
安徽省 |
20所 |
9 |
辽宁省 |
5所 |
2 |
山东省 |
18所 |
12 |
北京市 |
4所 |
3 |
河北省 |
17所 |
12 |
江西省 |
4所 |
3 |
河南省 |
17所 |
14 |
福建省 |
3所 |
5 |
山西省 |
9所 |
15 |
内蒙 |
2所 |
6 |
湖北省 |
8所 |
15 |
黑龙江省 |
2所 |
6 |
浙江省 |
8所 |
17 |
天津市 |
1所 |
8 |
四川省 |
6所 |
17 |
吉林省 |
1所 |
9 |
陕西省 |
5所 |
17 |
湖南省 |
1所 |
9 |
江苏省 |
5所 |
17 |
贵州省 |
1所 |
(资料来源:2010年河北省武术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第七节民间秘密宗教结社中的燕赵武术
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作 为非常态社会组织,其往往以反主流的面目出现①。民间秘密结社活动 在宣传秘密宗教教义的同时,又往往同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 美国学者周锡瑞曾指出:“在秘密教门中增加习武活动不仅吸引了更多的 人,……当秘密宗教领袖策划起义时,争取其他成员特别是青年男子就 非常重要,而练拳是达此目的的方法之一。”②由于吸引教徒的需要,民 间教门中的武术往往与巫术结合在一起,使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宗教与武术的联姻构成了困扰中国历代政府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梳 理燕赵文化历史我们会发现,燕赵地域中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组织的武 术活动历史比较久远,如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并以此为平台组织的武装起 义,清代赵三多率领的义和拳运动等。
一、太平道与黄巾起义
张角与其弟张梁、张宝信奉黄老道,在传布黄老道的同时,还吸收 和利用了当时流行的《太平清领书》中的一些思想资料,张角自称“大 贤良师”。在进行太平道组织发展的同时,张角也开始制造起义的舆论, 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句话既是当时 起义的口号,也是行动的纲领,表明了太平道的意向和斗争的目标。经 过十多年的酝酿、宣传,太平道已深入到贫困农民当中,信奉太平道的 有数十万人,遍布八州③,组织成为三十六方的庞大队伍。
- 欧阳恩良:《民俗文化与秘密社会》,《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3期。
® [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56页。
③ 八州指:青、徐、幽、冀、荆、扬、兖、豫。
光和七年(184) —月,起义计划暴露,二月,张角当机立断,提前 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标志,所以称黄巾军,也称为黄巾起义。“遐迩摇 荡,八州并发,烟炎绛天,牧守枭裂,流血成川”,一时间八州并起,取 得了一些战果。在起义军暴风骤雨的袭击下,东汉政权岌岌可危,汉灵 帝刘宏下令各州郡,修理城池,简练器械。并由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率 左右羽林五营将士,驻扎在洛阳都亭,以镇京师,并在洛阳周围的大谷、 广城、伊阙、帽辕、小平津、孟津、函谷等地设八关校尉进行防守。同 时,调兵遣将,派北中郎将卢植到冀州镇压张角,派左中郎将皇甫嵩、 右中郎朱倘到豫州、荆州等地分头镇压黄巾起义①。随着东汉朝廷的调 兵遣将,黄巾军还没有来得及联合成为一体,就被东汉军队分割在冀州、 豫州、荆州等各个地区的战场上各自为战,彼此不能呼应。六月,冀州 黄巾军遇到挫折,损失了万余名战士。八月,朝廷调左中郎将皇甫嵩到 冀州镇压黄巾军,皇甫嵩败北。同月,张角因病去世,坚守在广宗的黄 巾军在张梁的指挥下,继续奋战。十月,皇甫嵩发动进攻,黄巾军精勇 善战,皇甫嵩仍不能胜,于是下令修整士卒,以察变化。张梁等放松了 警戒,被皇甫嵩深夜偷袭,双方大战到黄昏,张梁兵败,与三万余名战 士一同战死。
广宗黄巾军的失败,使坚守在下曲阳的张宝黄巾军陷入了孤军奋战 的境地。张宝率黄巾军十余万反击,仍未能抵挡住皇甫嵩与巨鹿太宗郭 典的进攻。十一月,张宝战死,其余黄巾军全部被杀害。至此,张角兄 弟指挥的冀州黄巾军经过十个月的奋战失败了,而黄巾军余部的斗争仍 在继续。张角把秘密活动和公开行善结合起来,广泛汲取各方面营养, 创立太平道为起义的组织,充分体现了其兼容并包、开拓进取的精神。
① 秦进才:《黄巾起义领袖张角》,《邢台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二、义和团运动与燕赵武术
义和团原叫“义和拳”或“义和门”。“义和”的含义是什么呢?义 和团在自己一张揭帖中注曰:“义者,仁也,和者,礼也。”显然,它是 历代农民起义以“兴义师”作为号召的继续①。其组织构成是以金钟罩 (大刀会)、义和拳(梅花拳)、神拳、红拳等为核心。这些拳会在18世 纪末即已成为秘密教门羽翼。至义和团运动兴起,以刘士端为首的大刀 会(金钟罩)及相关的红拳会,已与坎、离卦教相融混;赵三多为首的 梅花拳,先改名为义和拳,后又改称“神助义和拳”,也与教门相结合; 以朱红灯为首的神拳亦以离卦教为依托,显然都具有教门特征②。
从1898年10月梅花拳“第五辈”传人、直隶威县沙柳寨的赵三多 在冠县蒋家庄马场高树“助清灭洋”旗帜起义开始,到1902年5月景廷 宾领导的“扫清灭洋”起义失败时为止,义和团前后持续达四年之久。 这次起义是在农民习拳练武的拳厂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当地拳 厂多练梅花拳,因此群众也称这些拳厂组织为梅花拳。后因梅花拳的其 他传人害怕遭到清政府的镇压,都反对参与,他们对赵三多说:“你用梅 花拳名义组织革命,将来皂白不分,一定域门失火,殃及池鱼,牵连到 我们身上,玉石不分,同归于尽。所以我们全不同意。”(《河北省威县沙 柳寨赵三多义和团事迹纪略》)于是赵三多就不用梅花拳名义,而改称为 义和拳。
他们凭借自身所习的拳术,团结本拳种传人,在各地开设拳厂、广 收门徒,形成了一个个力量强大的民间团体。他们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练 习武艺,在官方文献中就有不少这类记载。例如,在“直隶、山东交界 各州县,人民多习拳勇,创立乡团”,“此项拳民所习各种技勇,互有师
① 周伟良:《义和团武术活动简探》,《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 路遥:《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承,以之捍卫乡间,缉治盗匪,颇著成效"(《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又如“访闻运河以北,人多习拳拳……实为保全身家起见,原无不法情 事"(《义和团》第4册)。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在直隶境内展开,1900年5月,赵三 多又率梅花拳弟子二三千,饥民万余,在直隶景州、阜城一带打击教会 势力,开展“均粮”斗争。在威县遭清军包围。突围后,赵三多率部分 梅花拳弟子辗转至巨鹿等地,传授武技,训练群众。1902年4月,赵三 多率部分梅花拳弟子在巨鹿厦头寺,加入景廷宾义军。在清军的围剿下, 7月义军失败,赵三多被捕,死在南宫县监狱里。这支义和团的兴起、 流动和“聚众演习”,促进了梅花拳的普及。梅花拳在山东、河北、河南 等地广为流传,赵三多及其传人,是功不可没的①。
诚如霍布斯鲍姆曾观察到:“实际上,革命可以由那些并不否认现存 的权力结构、法律、国家甚或是地主的合法性的农民造成。”②义和团民 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组织的主体一般都是各种深受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社 会下层人民,如农民、兵士、流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在当时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为改变生产关系而进行 的真实的反抗模式:纵火、怠工、联合抵抗、私下的抗议、偷窃,以及 穷人之间的相互支持③。中国武术同样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些一无所有 的社会底层人士抗暴自卫的主要手段。
- 莫朝«义和团运动中的武术拳种及传人》,《中华武术》,1995年第1期。
- Eric Hobsbawm. "Peasants and Politics",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1. no. 1 (October 1973):
- [美]詹姆斯・C 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 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小 结
考察燕赵武术文化的生产途径,从侧面回答的是“慷慨悲歌”燕赵 人文精神的生成问题,换言之,“慷慨悲歌”的燕赵人文精神是如何依附 燕赵武术文化,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燕赵武术文化的生产途径 表现为多元化,如尚武习俗与民风的促进、军事武艺的滋养、以“武" 入仕的科举制的推动、民国国术馆生产的燕赵武术、清末民初镖局行业 的兴盛等等。每一生产途径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与当时的社会、 政治、文化等环节相协调,如,燕赵尚武习俗与民风初盛时期的战国, 诸侯国之间彼此征伐不断,在一个无义战的时代,各国势必求存自保, 变革图强,于是燕赵大地掀起了养士之风、骑射之风。此时武术服务于 国家意识,被社会精英所利用,扮演的是试图改变国家身体、或政治身 体的角色。再如,宋代,“弓箭社”等民众习武自卫团体遍及河北中部, 百姓“带弓而锄,佩剑而樵”,达24万之众,此时武术植根于民间,被 失语者所掌握,体现的是弱者的抵抗①。
①[美]詹姆斯・c •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 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燕赵武术文化在围绕“慷慨悲歌”的文化基轴生产过程中,遵循的 并非是线性的发展模式,放置于整个燕赵历史文化传统,其发展模式是 多元化的,对应的是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时代性、开放性、多样 性、慷慨悲歌的整体性文化生产四个方面。
第一节时代性
燕赵作为中华武术的主要发祥地,集成地和扩散地,与其他地区相 比,武术历史文化积淀异常深厚。假如从西周倡导农民“三时务农,一 时讲武”起,燕赵习武传统已达三千余年。而从黄帝在涿州“振兵”教 武、''习用干戈"时算起则已四千余年。春秋五霸争强,战国七雄挥戈, 都曾逐鹿燕赵平原。赵武灵王倡“胡服骑射”,千里弯弓惊折北域。秦舞 阳、荆轲侠骨豪肠救燕刺秦王,因而有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燕赵多慷慨 悲歌之士"的千古名句。
从历史中走来的燕赵武术,在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深受 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 燕赵武术文化的系谱建构及其文化生产,并没有严格的朝代划分,综观
整个历史脉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时段。
(一) 燕赵武术的神话生产阶段
神话传说中的燕赵武事活动,如炎帝部、黄帝部和蚩尤部之间“涿 鹿之战”、“阪泉之战”等,广泛使用有棍棒、长矛、剑、刀、斧等器械 及“角抵”、徒手格斗。此时的燕赵武术服务于各个部落,是为了掠夺更 多的生产、生活资料和劳动力,以及占有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 燕赵第一次尚武之风的出现(春秋、战国)
夏商周时期,燕赵大地文明日臻发达,青铜业迅猛发展。燕赵武术 直接服务于军事,在兵器的使用上,有了新的发展。如1972年在藁城台 西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铁刃铜钺,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铁器。春 秋五霸争强,战国七雄挥戈,都曾逐鹿燕赵大地。不同的是,春秋时代 的战争由贵族包办,多少具有一些游戏的性质。如《左传》中记载每次 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缚礼,杀戮并不甚多,战争并不以杀伤为事,也不 以灭国为目的,只求维持国际势力的均衡。此时舞蹈中也融入了武术技 击的特有军事技能色彩。射箭活动开始勃兴,夏商甲骨文中已经有了 “射重御”的记载。
到战国时代情形大变,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所以各国都极力 奖励战杀,对俘虏甚至降卒往往大批的坑杀,以便早日达到消灭对方势 力的地步。为求生存、壮大,战国时期的燕赵大地第一次出现了尚武之 风。主要表现为:一是以赵国武灵王改革的“胡服骑射”,使得骑射之风 风行燕赵;二是赵惠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燕赵大地 掀起了养士之风。而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家中有一座高楼, 他的一位美妾住在楼上,见跛脚人蹒跚汲水而大笑,赵胜杀了她,说: “不能爱色而贱士。”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养士之风的盛行;三是荆轲作为 燕太子丹所养的“士”,其“荆轲刺秦王”背后隐喻着专门武艺人的出 现,说明此时文武开始分途①;四是随着战争激烈程度的加深,武器出 现了多样化,如1965年10月,河北省易县武阳台村出土的春秋遗物中, 以兵器为主,计有剑、矛、戈、戟、礴、刀、匕首、弩机、距末、箭锹 等十种共九十五件,其中铁兵器有剑、矛、戟、排、刀、匕首等六种六 十二件,弩机、锹等二种二十件为铁铜合制,铜兵器有剑、戈、礴和距 末等四种十三件②。据《沧县志》载,春秋战国时期有“武健泱泱乎有 表海雄风”之说。此时,文武分途现象也在该时期形成。
(三)内忧外患、政策高压下燕赵武术文化的曲折生产(秦 汉至元明)
秦统一六国,收天下兵,使得燕赵拳术得以发展,而且进一步体育 化,历史上“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表明已形成了剑术的成套性和表 演性。“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汉书•艺文 志•兵技巧》,则说明该时期的拳术较为普及,而且进一步体育化。
楚汉之际,六国遗民复国思想渐盛,各地起兵叛秦的多是乌合之众。 例如陈胜起兵的基本队伍就是发遣屯戍渔阳的人,彭越起兵时所领的不 过是强盗与流浪少年,貌布也是强盗头目,郦商是流氓头目③。《史记》 中常常讲这些人到各处“略人”、“略地”或“徇地”。所谓“略人”云云 就是到各处招募流氓的意思。另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英布反, 北军三万人只足保护关中,不敢出发远方;汉统一天下不过六七年,对 国本重地不敢不慎重,高帝不得已,于是“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从
- 据阿诺德汤因比的观点:商鞅在秦国扫荡了世袭等级制的社会结构.对有军事才能
者大开入仕之途°此外,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而且尽管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但 也拉开了贫富之间的差距.造成了一个没有土地的赤贫阶级。首要的社会变化是向才学之士打 开了人仕和获取军功的大门,而不论他们出身于哪一个阶层。这就造成了一个新的专职文官阶 层和武官阶层。参见阿诺德•汤因比著,徐波等译,《人类与大地母亲 部叙事体世界历
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193页。
-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考古》,1975年第4期。
- 《史宅》卷四八《陈涉世家》,卷九O《彭越传》,卷九一《新布传》,卷九五《郦商 传》。
军”,才把英布打败①。招募流氓、囚犯充当兵吏,直接说明了兵的匮 乏,而皇权对武术的限制无疑是一重要的原因,此外,《汉书•龚遂传》 提到的“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更是以官方文件的形式限制武术的 例证。
三国两晋时,社会动荡,战事迭起。虽然民间习武仍受限制,但燕 赵儿女为保家卫国,尚武之风虽衰犹存,因而出现了《李波小妹歌》中 的:“左射右射必累双”,刘琨的“闻鸡起舞”,还出现了僧人习武之风, 有“北齐稠禅师,邺(今临漳县)人也,……常角力腾跃为戏……乃引 重千钧,其拳捷骁武劲……”(《朝野佥载》)
隋唐时期,承袭北朝外族的制度,这也是汉以后中国自治的惟一盛 强时代②,加之长安二年(702),武则天推行武科举制,使得燕赵尚武 之风渐盛:唐将苏定方(河北武邑人)“骁悍有气侠,年十五从父战” (《畿辅通志》)。幽州勇将罗艺“勇攻战、善用矛肖"(《旧唐书•罗艺 传》)。女侠聂隐娘,河北大名人,更是善长剑术。由此出现了《唐•志》 所说的燕赵“水甘土厚,人多技艺”。诗人杜牧则言:“幽并之地,其人 沈鹫多材力,重许可。”此时的武术向艺术表演性发展,同时,以武术为 特色的武侠小说渐盛。
五代十国宋元明之际,内忧外患加重,战事频繁。与隋唐之前借助 武术向外扩张不同,此时武术被用来抵御外侮。
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代周称帝,建立了宋朝,他通过“杯酒 释兵权”,重复着盛世文胜于质(武)的治国方略,民间武术又一次受到 了打压,出现了不实用的“花法”。这表明武术套路迈向演艺化,具有娱 乐、健身的效用。此外,宋时民间团练组织开始盛行,如河北定州及周 围一带,“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带弓而
- 《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
-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55〜56页,
锄,佩剑而樵”(《北史•兵志》)。随着携带武器的场景,真切地说明当 地的百姓深受外患之祸,这也是宋代“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结果。 在如此的环境下,“弓箭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练武者提供了切磋 技艺的场所,为武术交流、传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元朝采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禁止“民间私藏武器”(《通制 条格》卷二十七),“诸民间子弟……习练角抵之戏,学攻刺之术者,师、 弟子并杖七十七”(《元史•刑法制》)。面对元之禁止民间习武的高压 “禁令”,禁武的目的并未实现,反而令民间尚武之风转入秘密状态。而 且,随着元代出现的专演战争或搏斗类故事的武戏,时称“脱膊杂剧”, 武术逐渐与戏曲融合,关汉卿创作的《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 梦》、《尉迟恭单鞭夺槊》等曲目,每一部都有精彩的武打场面①。
朱明登场,“北虏南倭”,内忧外患;大小起义,连绵不断。国破家 亡之际,燕赵儿女还是挺身而出,显示出他们“慷慨悲歌”的人文性情。 如沧州16个市区,查沧县、青县、献县、肃宁、东光、泊头、任丘、河 间8个县,就有武进士 87人,武举人147人。再如,张辅②,“靖难战 役”时,随其父张玉南下北上,奋勇拼杀,因军功被提拔为“指挥同 知”。其父战死,张辅嗣职连立战功,入京师后封为“信安伯”。
(四)燕赵尚武之风的又一次飞跃(清朝至民国)
清朝至民国,侵入中国的武力与文化属于同一的西洋民族,并且武 力与组织远胜于五胡,文化也远较佛教为积极。长期积弱,令中国“病 入膏肓”,一时间,国人开出了系列药方,如“戊戌变法”、“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等等。如,随着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兴 起,1878年清政府在唐山成立了开平矿务局,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① 详见本书第五章“燕赵武术文化的文艺化生产”中的第四节“戏曲、影视• 燕赵武 术文化的视觉产品
®《河间府新志•人物•张辅传》曰:张辅,字文弼,指挥张泰四世孙,河间张玉长子 也。明初,泰以军功授大同中屯卫,世袭指挥佥事,遂迁河间。 办矿挖煤.1938年正式建市。其间省内外贫苦百姓纷纷前来煤矿做工, 从而使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间文化和武术流派相继传入唐山,由于外来 人口的大量流入,而且来自四面八方,健身和防身成为人们的需要,因 此武术得以在矿区迅速普及和发展。
浏览1,2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