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国时,其疆域北部边境已达到今四川宜宾地区的南部,《史记-西南夷 列传•正义》云:“今泸州南大江南岸协州(今琪县一带)、曲州(今高县一 带),本夜郎国。”①由于巴蜀与夜郎紧邻,两地武术文化必有交流。巴蜀被秦灭后,其子民部分流徙到滇黔。滇黔早期青铜武术文化的起源,受到巴蜀影响甚 深。其青铜戈的总体面貌大体上都是巴蜀式三角援戈的仿制品及其发展演变的形 式。迄今,在滇、黔等地出土的无胡直内戈就有蜀式戈的特点。云南洱海地区早 期青铜戈的两种形式,如永胜地区所出土的直内无胡长援戈和直内曲援戈,其祖 型在流行于殷周之际的川西成都等地区。①贵州威宁、赫章可乐等地出土的青铜 戈,具有蜀戈的特点,可能是在蜀文化影响下的产物。②云南江川李家山、晋宁 石寨山等地墓葬出土的“三叉格剑”,也见于四川岷江上游石棺墓中出土的一种 铜柄铁剑,剑首作半圆形,柄上铸螺旋绳索凸纹(缠绿纹茎),为山字形剑格; 贵州夜郎文化中也多见巴蜀式柳叶形无格青铜剑。锦屏亮江平金、威宁中水等地 也有巴蜀式柳叶形铜剑的出土&滇文化青铜蛇首剑,为无格剑柳叶形剑,其发现 数量最多,主要是分布在环滇池地区,时代较早的有楚雄万家坝墓葬出土的 (M23: 27),多数学者认为蛇首剑才是滇族文化的典型器,故有“滇式剑”之 称。童恩正先生认为它是受到巴蜀式无格柳叶形剑的影响而衍生的滇式剑。③
滇黔青铜武术文化与中原的交流
汉武帝时期,汉中央政权与滇池地方政权的关系日益加强。“西南夷君长以 百数,独夜郎、滇授印。滇,小邑,最宠焉。”④可见,滇在古代西南夷民族中, 与汉的关系最为密切。出土文物表明,随着西汉王朝对云南边陲地区政治、经济 和文化的联系日益加强,一些青铜武器、武艺相继传入,这对滇人原来的武术文 化有很大的影响。
从云南青铜时代流行的各式铜戈以及黔西地区出土的一些青铜戈来看,它们 基本上都受到内地中原殷周式青铜戈的影响,除了少部分有地方特点的形式外 (楚雄万家坝M50: 1),其大多属于内地青铜戈的模仿形或衍生的形式。如滇黔 无“胡”的戈、短“鎏”的戈,乃至“援”成二角形中有圆孔的戈,都是殷戈 的特点。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直内长援戈,其装饰花纹就颇有殷周式兽面纹的 意味,“滇式蛇首剑”中有的剑身饰三角形垂纹图案,图案是由对称螺旋纹和雷 纹组成,明显为殷周式青铜纹饰。⑤同样,贵州地区出土的早期青铜剑也反映了 相同的史实。锦屏亮江平金出土有中原内地的东周式铜剑。科技考古专家根据对安阳殷墟妇好墓铜器矿料来源的考证,提出了其冶铜矿料是来自云南地区的观 点。①凡此种种说明,远在商周之际中原内地就与滇黔进行着文化交流,其青铜兵 器的制作就已影响到云贵高原。②该地区出土的铜柄铁剑也是在内地冶铁术输入的 前提下产生的铁制品。从滇黔等地区的铁器考古发现来看,虽说它们还未能达到成 熟水平和一定的规模,但至迟在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已进入了铁器时代。
滇黔青铜武术文化与青藏、西域、陇右等地区的交流
云南的青铜斧、钺,地方特点较为突出。滇地的青铜钺、斧,约在春秋后期 至战国早期,就明显受到来自北方民族文化的影响③。滇黔地区三叉格铜柄铁剑 不仅在川、滇地区多有出土,而且也见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根据西北地区的考古 新发现可以看出,二叉格铜柄铁剑最早是见于甘肃庆阳、宁夏中卫、固原等地, 与北方系青铜器共出土,其时代下限不晚于春秋。它是一种与鄂尔多斯青铜器有 所区别的戎人文化遗存,川西与云南的三叉格铜柄铁剑应是由西北地区传入。④ 宁菠大兴墓地所出铜斧(M2: 4)、残破的铜柄铁剑的采集品(采01),与春秋 早期内蒙古宁城南山根M101所出的铜斧和扭辫形柄铜刀颇有相似之处。⑤宁菠 大兴所出的螺旋纹柄三叉格青铜短剑(M7: 2;采02; M4),与春秋中期至战国 早期的宁夏中卫狼窝子坑墓葬所出的三叉格螺旋纹铜柄铁剑近似(M5: 33)。⑥ 在滇西北及滇西地区如德钦县纳古、剑川县鳌凤山、永胜县金官龙潭等墓地也发 现“鄂尔多斯青铜剑”。它们之间的承袭关系,以及和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渊源 关系都是I•分明显的。
综上所述,上述青铜器兵器的出土表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 百越等青铜武术文化至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在滇黔地区已得到传承和发展。 滇黔地区上占民族青铜武术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使滇黔地区上古民族把极具 地方风格特色的青铜武术文化推向了精湛的艺术高峰,是古代滇黔各系统民族对 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吴三桂在云南的武事
昆明市区东北郊7公里处的鸣凤山麓上,有一座云南省著名的道观。主殿系 青铜铸造,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名之“金殿”0此殿为平西王吴三桂在清康 熙十年(1671年)建造。吴三桂被封“平西亲王”,为炫耀其威武,建成太和 宫铜殿后,将其用过的木柄铜刀留在太和宫供人们观赏,此刀总长2米,重达 12公斤。康熙I-二年(1673年),吴三桂62岁时起兵反清,誓师后“上马驰骋 于军校场者三匝,就马上举戈而挥者三”①。举起挥舞的,或许就是这把大刀。
吴三桂其人
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伯。汉族,明末清初辽东锦州人。将门之 子,父亲吴襄天启二年(1622年)中武举进士,并在军事实践中,练就了一套 高超的武艺。吴氏父子四人,先后从军,是名副其实的“军人世家”。舅舅祖大 寿也是员武将。由于受到家庭、亲属和社会尚武风气的影响,尚武的观念从小就 种在了心灵之中。吴三桂小时,“聪明自然超群”。骑射进步很快。他演习过各 种兵器,最喜欢使大刀,练得很有功夫。这柄大刀就成了他在日后的岁月中南征 北战的制胜武器。三桂I•六岁,应试武功,得中武举①。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 生涯,并“自少为边将”②,日益显示出悍将的素质。人们都称他“勇冠三军, 边帅莫之及”③。他的勇略使“夷夏震慑”,堪称是“智勇兼备之大将”④。至清 顺治I•四年(1657年)I•二月奉命征滇黔时,他已被封为“平西大将军”的 头衔。
顺治I•六年三月,吴三桂奉命留镇云南,总管云南军政一切事务。康熙元年 I•二月,吴三桂以平西王身份镇守云南,总管云、贵事务。从此,吴二桂及其家 族开始了对云南22年的封藩统治。
在滇武事
在滇期间吴三桂差不多每天都要跟自己至亲至近的人在一起到“箭道”演 武场校射比箭。远处悬一铁甲为目标,凡箭能射中、穿透铁甲的为“罪函人”, 箭矢弯曲而不能穿透铁甲的为“罪矢人”。后乂改为赏赐。
吴三桂手下有一批得力战将,吴三桂的四个女婿,或文或武,或文武兼备, 颇具才干。侄子吴应期骁勇善战,官至都统;大将吴国贵治军严,敢争战;马 宝,狡黠善战,以勇著称;其手下饵千斤身魁梧,有勇力,能以八"斤重铁棍运 动如飞,故有千斤之名;就连当时昆明武艺高强的女侠殷娘娘也参加了吴二桂的队伍。①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七月,继平南王尚可喜之后,吴三桂自请撤藩,朝 廷允之。吴三桂看到“撤藩”已成定局,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I-一月二十 一日发动叛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然后,三军在昆明郊外校场阅 兵、校射,从军事上作动员。鼓角齐鸣,各镇将士整队入场,军容肃然。吴三桂 全身披甲,飞身上马,扬鞭疾驰,手发三矢,皆中目标。三军为之欢呼雷动。演 习完射箭,再演练各种武器。校场正面两侧摆列着大剑、画戟、雕戈等长短格斗 兵器。吴三桂每驰马一回,即驰至武器处,由侍卫飞递一兵器,他在马上稳稳接 住,然后策马疾驰,挥动兵器,如搏战进击,运用自如,恰似“风驰雨骤,英 武绝人”②。吴三桂以62岁的高龄,在飞驰的马上精彩地表演了射箭和各种长短 兵器,武艺娴熟,技法高超,威风不减当年!
尽管吴三桂多年养精蓄锐,兵强马壮,但他平素祸国殃民,早已人心丧尽, 而其分裂叛乱的行径,更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在经过了康熙I•五至十六年 (1676—1677年)的相持阶段之后,战事优势就转到清军方面。康熙采取各个击 破的策略,最终迫使吴三桂叛军在屡遭败绩之后完全陷入绝境困守于湖南。
1678年三月,走投无路的吴三桂权欲攻心,匆匆在湖南衡州登位称帝,定 国号为“周”,年号“昭武”。八月,吴三桂在清军大军压境的窘迫境地下暴病 而亡,终年75岁。康熙二十年(1681年)春,历经8年的以吴三桂为首发动的 三藩之乱终于被彻底平息。
吴三桂是员武将,少年得志,在他身上,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他挥舞着自己 的那把大刀奋战山海关内外,阻击清军,保卫明朝江山社稷。最终叛明降清。入 清,他乂挥舞着他那把大刀建大功于清,首战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农民军。其 后,他西征南讨,剿灭了四川农民军、南明军队,镇压少数民族反叛等,不遗余 力。最后他乂挥舞着大刀反清发动内战招致灭亡,他用他那把大刀劈出了武林的 传奇!
浏览9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