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性
协调能力是人体各种机能的综合体现。在少儿武术运动员训练中,协调能力是掌握技 术的基础,是在身体训练的早期应重点发展的运动素质之一。武术运动是一种表现难、新、 美的项目,对运动员的协调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手、眼、身法、步协调完整,内在的意气力 和外在动作的协调配合,器械的演练要求身械协调自然,通过内外协调,即内在的意识和 外在的方法协调完整,从而达到内外高度完美的统一,表现出武术特有的“味”来。协调性 好的运动员往往完成技术动作准确、连贯、完整而富有韵律,协调性差的运动员则显得力 拙劲滞,训练效果差。可见,协调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技术动作的 准确性、身械协调性和技术动作在时间、空间以及用力等特征上的最佳配合能力。因而,发 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对于掌握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意义。在训练中培养 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协调性有下列途径。
培养多种运动能力:协调能力的生理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传导过程的协调。协调 能力具有先天的因素,如在后天给与恰当的训练,协调能力就能达到较高水平。培养少儿 武术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应从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入手,来发展少儿运动员的基本活动能 力,如经常采用的徒手或器械的追逐性游戏,具体可有如下类型:
(1) 以跑、跳、爬、步法移动为主的练习形式。这是在训练早期经常采用的练习,并多以 游戏的形式出现,如贴人、捕鱼和跑的接力等。
(2) 提高反应能力的练习形式。利用信号作为条件刺激,使运动员做出快速的应答练 习,以发展他们的反应能力,如报数游戏等。
(3) 培养模仿能力的练习形式。通过体操、舞蹈等动作练习,发展机体在空间位置的肌 肉感觉和各环节在时间上的协调配合能力。
(4) 掌握多种项目技术能力的练习形式。协调能力与运动员掌握的基础条件反射的数 量和经验有关,所以使他们掌握不同项目的多种技术动作也有助于协调能力的提高,如足 球的传球接力等足球游戏、实心球等。
注意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武术竞技套路有几十个不同组别的动作构成,各个套 路的演练又时常呈现出起伏转折、窜蹦跳跃,快如风、静如岳的气势,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 良好的控制平衡的能力,保证高低起伏时重心的稳定和技术动作的准确协调。在进行身体 训练时,可通过条件变化,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从而培养协调性。如在锯末跑道上左右 交换跳,前后左右单、双脚跳,越障碍(球和衣服),摸瞎游戏等。
发展协调能力的各种练习,应逐渐增加复杂程度,并注意培养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时空 感和定向能力。由于协调性练习要求队员注意力高度集中,易产生疲劳,所以训练应安排 在课的开始部分,训练时间不易过长,重复次数不宜过多,练习中间应有足够的休息时 间。
(二)力量
力量素质是运动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与其他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影响着运动 员肌肉耐力的增长、灵敏素质的发展和速度素质的提高等,被称为基本的运动素质。运动 员任何技术动作的表现都是通过肌肉工作来实现的,力量素质是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 标。
武术项目要求运动员表现出快速勇猛、刚劲有力的风格。从技术动作的用力方式上, 可分别表现出快速用力(或爆发用力)、静止用力(定式动作或平衡动作的)静止姿势和缓 慢用力(过渡和表现身法动作)。无论何种用力方式,都依赖于少儿武术运动员力量的发展 水平。
少儿运动员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在安排力量素质训练时,要考虑量力性原则和适应 性原则,把力量训练重点放在发展速度力量上,使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结合起来,不宜靠 增加肌肉体积的方法来发展力量。随着年龄增长和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可适当增加力量 练习的负荷量直至最大,并可穿插安排一些负重练习。在发展主要肌群力量的同时,也要 注意发展那些发展缓慢的肌肉群的力量,使身体各部位力量得到全面发展。力量训练主要 有以下几种方法。
重复训练法:在少儿武术运动员力量练习的初期,应以发展全身肌肉系统的力量、 提高肌肉协调用力能力的练习为主。如通过各种变换方向的跑、变换速度的练习和走跑交 替的练习,发展肌肉的用力协调能力。通过各种跑跳的游戏如接力跑、蛇形跑等来调动他们 练习的兴趣。
通过各种重复跳跃动作发展弹跳力,采用俯卧、仰卧的“两头起”练习发展腹背肌的力 量,采用“推车”、俯卧撑等练习发展上肢肌肉力量。采用重复的训练方法发展少儿运动员的 力量,要根据个人的特点区别对待,合理安排重复次(组)数和时间(包括间歇时间),逐步提 高要求,以促进全身力量的协调发展。
超等长力量练习法:快速用力(或爆发力)是武术技术动作系统中肌肉用力的主要 方式之一。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快速用力能力,提高相应肌群的速度力量,使速度力量的 发展转化到专项技术中去,是力量素质训练的内容之一 c超等长力量练习法是一种发展速 度力量的有效方法,如单脚跳接力游戏(间歇跳、交换跳)、单脚交换跳、单脚或双脚跳越障 碍(衣服或器械),在地毯或锯末跑道上做单脚或双脚连续向前跳练习,或采用较低高度的 跳深练习来发展腿部力量和快速用力能力。在采用游戏法进行训练时,尤应注意合理安排 负荷量、练习次数和间歇时间。
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地形地物做练习,如沙地跑、上(下)坡跑、跑(跳)阶梯、提踵、下蹲 跳等发展少儿速度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快速力量练习时,应强调每次蹬地的速度,以获 得每次蹬地的速度力量。
循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是指少儿按一定顺序安排的“站内”重复练习,并完成规 定训练任务的一种训练方法。循环练习法的内容要根据场地条件、练习设想和训练的目的 任务来确定。在采用循环训练发展少儿速度力量时,应以选择提高少儿肌肉用力的能力和 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练习内容为主,并根据少儿已熟练掌握的练习方法来设计多种循环 练习,并针对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制定练习的内容、数量和负荷及休息时间,并要兼顾到 力量的全面发展。例如,在一块武术训练场地安排若干“站”,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速度力 量,可结合下肢的动作——腹背肌力量——上肢动作一全身协调性练习进行;也可安排 速度练习——力量练习结合的形式选择练习的内容。
另外,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对年龄较大的少儿可适当采用负重或增加练习难度的方 法发展快速力量,但负重练习应在不降低完成动作速度前提下进行,并尽量符合技术动作 的发力角度和肌肉工作特征。另外,亦可适当增加静力性力量练习内容,以提高少儿运动员 的支撑力,固定关节能力和静力性力量。进行力量练习时,应做到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力量 练习与柔韧练习相结合,使力量的发展符合武术项目的需要。
(三)速度
速度素质是少儿武术运动员基本素质之一,尤其动作速度,是充分发挥武术技术动作 的保证。
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儿,神经系统有较高的灵活性,身体在结构和机能上具有较大 可塑性,有着良好的生理条件适应速度性的训练。据有关资料表明,10-13岁少儿速度增 长率最大,是发展速度的“敏感期”,应抓住这一时期,给予适宜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快速能 力,适应竞技武术运动对速度的要求。
速度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位速度,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速度素 质,可通过如下途径。
通过信号刺激,发展反应速度:武术竞技套路运动,不需要复杂的反应,对练习套路 也是对已知的信号做出的应答反应——即简单反应。但反应速度的快慢和动作速度有直 接关系,因而,通过简单或复杂的信号刺激,提高少儿的反应速度,有利于速度能力的提 高。例如:通过集中注意力结合突发信号(口令或者手势),让少儿做出相应的反应动作以 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练习,如报数游戏——喊数成组、报数——追逐游戏,根据教练员手 势做出相应的步法移动、冲刺等。在进行反应练习时逐步增加练习难度,利用各种强度适 宜的信号综合刺激,动员他们更多的感觉,如听觉、视觉和运动觉参与活动,提高少儿的复 杂反应速度能力。
进行反应速度练习时,信号刺激的强度必须适宜,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反应速度的提 高。每个动作的重复次数不宜过多,方法要多样,应力求保持少儿练习兴趣。
提高动作频率,发展动作速度:频率是影响速度素质提高的原因之一,提高少儿武 术运动员的动作频率,有助于其素质的发展。发展动作频率的练习一般采用田径跑的练习 方式,以重复训练法和变换训练法为主。如高抬腿跑、顺风跑、下坡跑、15~20米的疾跑、变 速跑和各种跑的接力游戏等练习,提高动作频率,发展动作速度。在采用运动员已熟练掌 握的跑的练习发展速度能力时,应合理地控制动作节奏,从发展动作的快速能力看,以最 快的速度进行练习方可奏效。但为了避免“速度障碍”的出现,应控制最大速度的练习次 数,采用快慢结合速度练习方式,即从慢开始——快——最快——慢的速度节奏进行动作 速度的练习,或以走——跑——疾跑——中跑的节奏练习。这种以不同的节奏和频率完成 动作的速度练习,可以培养少儿轻松协调地完成动作的意识,使他们在快速运动中注意放 松,克服肌肉紧张和心理紧张,使动作轻松协调、富有节奏感。
变换训练条件,发展快速力量:速度的提高有赖于快速力量的发展,发展少儿武术 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可以通过发展快速力量提高速度能力。14岁以后进行速度素质训练 时,应在继续培养和提高少儿用力协调性、动作频率和动作速度的同时,逐渐加强快速力 量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快速能力。如以克服自身体重的各种快速跳跃、跳深等,或负重如 沙衣、轻器械的快速力量练习等。在进行快速力量练习过程中,可穿插一些轻松跑、上肢的 抡绕和一些柔韧性及协调性练习,以克服肌肉外阻力,提高速度力量的练习效果。快速力 量训练仅仅是为提高快速能力而采取的手段之一,另外还可通过增加跑的距离,如60米、 100米以上的加速跑来发展速度力量。
在速度训练中,根据儿童少年心肺机能较弱、无氧代谢供应能量的机能较差和负氧债 的能力差的特点,不宜进行时间过长的快速练习,间歇时间宜长直至得到充分休息。
(四)耐力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长时间活动与疲劳作斗争的能力。武术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良 好的体力来适应不断增长的训练量,为专项耐力的发展打好基础。耐力训练应以发展有氧 耐力为主,练习时要适当控制负荷量,最大可能地建立有氧耐力储备。13岁以后应继续提 高有氧耐力水平,并逐渐增加无氧耐力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对无氧耐力训练的 要求。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可采用如下几种基本方法。
连续训练法:发展少儿运动员的耐力素质,通常运用连续训练法,如运用匀速持续 跑的练习发展有氧耐力,并常以脉搏频率作为指标,控制练习的强度。一般认为,心率在 130 ~ 170次/分为适宜状态,运动结束5分钟恢复到120次/分以下。也可采用变速持续 跑,如400米变速跑和各种长距离变速跑发展有氧耐力,心率指标控制在120 - 140次/ 分、140 ~ 160次/分、160 ~ 180次/分对发展有氧耐力效果较好°练习成为保持有氧耐力 ——提高有氧耐力——最大限度提高耐力的过程。在进行有氧耐力练习时,还可采用各种 游戏或球类活动。
进行无氧耐力训练时,练习的内容、练习的形式和能量代谢的特点,要考虑武术项目 对无氧耐力的需求,如常采用短距离跑、400米变速跑等。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练习的负 荷强度都要随之增加直至最大。
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进行一定的练习之后,严格按照间歇时间 进行休息,再进行练习的方法。这是发展耐力常用的训练方法。练习的强度为75%,心率
170-180次/分,间歇时间由长而越来越短。重复次数少。如100米、200米、400米间歇跑等。
四、专项身体素质初侏
(一)柔韧性
柔韧素质是少儿武术运动员必备的基本专项素质之一。在武术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 柔韧性练习占较大比例,并具有严格的规范,这对于基础训练阶段的少儿武术运动员具有 特殊的意义。柔韧素质是掌握技术动作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柔韧性好, 可保证运动员快速、准确、协调、连贯地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表现出较高的运动技术水 平,并有利于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保持和延长运动寿命。柔韧性差,就会使运动技术动作 的幅度受限,影响动作的协调用力,出现动作僵硬、劲力不顺和动作不协调等弊病,也是造 成动作技术错误,肌肉、韧带拉伤的原因之一。
少儿的柔韧素质与从事训练的年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8 ~ 12岁是柔韧素质发展的 “敏感期”,抓住这一时机进行训练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少儿可塑性较大,在进行 武术基础训练阶段要特别注意对柔韧性的全面发展。少儿柔韧性的练习,按其解剖部位可 分为腿、腰、肩、膝、散的大关节和腕、踝小关节柔韧性练习,在促进大关节柔韧性、灵活性 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发展小关节的柔韧性,使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展弹性得到提高。练 习时要采用动静结合、上下结合、柔韧性练习与速度力量练习相结合的练习方式。通过全
面的柔韧性训练,使少儿运动员的柔韧性达到柔而不软、韧而不僵的要求,符合武术专项 技术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单一部位长时间的压、耗练习,会影响少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和 形体的良好发展,这是在训练中应加以避免的。
13岁以后,少儿生长发育速度加快,身高和体重明显增加,柔韧性的发展会呈现停滞 或下降的趋势,这是生理发展的必然。因此,应继续加强柔韧性练习,并把已获得的柔韧素 质加以巩固和发展,并与专项技术训练进一步密切结合。柔韧性练习的负荷应逐渐加大, 以动为主,动静结合,静力柔韧性练习与速度力量练习相结合,以保持柔韧性和速度、力量 等素质的均衡发展。
鉴于少儿生长发育速度的加快,在进行柔韧性练习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做 有外力帮助的压、扳、撕等柔韧性练习时,要逐渐加大用力和增加动作幅度,避免猛然用力 和急骤的拉力,以免发生运动损伤。
武术基本功训练中,用以发展柔韧性的方法、手段很多,可围绕身体各关节、韧带等不 同部位采用单人、双人、集体或利用场地、器械等各种练习手段来发展柔韧性。在武术训练 实践中,柔韧素质训练可归纳为两种基本方法,即静力拉伸法和动力拉伸法。
静力拉伸法:通过缓慢动作将肌肉、软组织拉开,并在达到最大幅度时保持一定时间 的静止姿势。
动力拉伸法:有节奏地重复同一动作的拉伸练习。
在武术练习中,一般又将以上两种方法进一步划分为主动性练习、被动性练习和混合 性练习。
主动性练习:是指由运动员主动用力完成相应部位软组织拉长的练习。如发展武 术柔韧性时经常采用的压腿、压肩等固定支点的练习,在最大幅度时依靠自身的肌肉力量 保持静止姿势的练习,原地或行进间的踢、摆练习和翻腰、涮腰练习等。因而,主动性练习 也包括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两种形式。
被动性练习:是借助于外力的帮助,使运动员的软组织得到被动拉长,使之达到最 大活动范围的练习。如在教练员或同伴的帮助下进行的扳腿、撕腿、甩腰、压叉及提高肩关 节灵活性的练习,由外力来保持某种静止姿势,使相应部位的活动范围达到最大幅度的练 习。被动柔韧性练习同样也包括动力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两种形式。
混合性练习:主动柔韧性练习和被动柔韧性练习交替进行,这是在基础训练阶段 经常采用的练习方式。如压腿后再由教练员帮助扳腿、甩腰——涮腰等。随着训练水平的 提高,可适当增加负重的柔韧性练习,如下肢绑沙带的踢腿,使之产生一种惯性,使被动柔 韧性得到提高。
(二)速度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对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的培养越发受到重视,速度素 质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或影响着少儿武术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竞技能力的强弱与比 赛的胜负c对武术运动员至关重要的速度能力主要表现为动作速度,即完成单个动作和若 干个连续动作(组合动作)的速度。无疑,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对于提高少儿 140
快速能力和完善武术技术动作有着重要意义。少儿武术运动员速度能力的提高有如下途 径和方法。
单个动作系列重复法:根据武术技术动作的速度表现形式,一般可分为屈伸动作 速度(如一拳一脚的动作速度)、摆动动作速度(如各种抡拍掌或绕环动作)、旋转动作速度 (如围绕身体纵轴或横轴的旋转动作)和转动速度(主要指步法动作速度)等,各类动作速 度的提高,可分别通过专门的系列重复练习的方式,以达到最大速度,建立专项速度储 备。练习时,一般选择主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并被运动员熟练掌握的动作,在不破坏 正确技术的前提下进行。发展速度的练习,要求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速度来完成每一次动 作(或重复动作),并力求动作发力快、力点准,尽量缩短完成动作的时间,如以最快速度完 成若干次抡拍、拍脚、踢腿等,增加练习难度,最大可能地剌激运动员动作速度得到提高。 在练习过程中,一旦队员出现技术变形,应马上令其停止练习,变换练习内容。也可采用变 速的系列重复法,如利用枪、棍等器械的舞花动作。发展专项动作速度能力时,就可由慢 ——快 ——最快 ——快 ——慢的交替重复练习。对动作速度的要求,要逐渐达到最快并 超过平时具有的习惯速度,使动作速度的提高通过专项技术动作表现出来。在进行快速动 作练习时,要求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有较高的兴奋性。因此,速度的练习应安排在课的前 半部分。为调动少儿运动员练习的积极性,可采用比赛法等形式。并要不断变换练习的部 位(上下结合)和练习的内容(徒手或器械),掌握好合理的练习时间,重复次数过少或过多 都不利于动作速度的提高。
条件刺激练习法:条件刺激练习法,也是在武术快速能力训练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之一。条件刺激,就是给运动员一个已知的信号,使运动员按信号改变练习的速度或节 奏。教练员通常采用击掌、口令等,给运动员提示,使运动员加快完成动作速度,直至动作 速度达到最大,以提高动作速度练习效果。
武术运动员的动作速度,还表现在快速完成若干连贯动作的速度——组合速度。发展 组合动作速度,要在熟练的基础上,从连贯能力入手,把突出动作紧凑和连贯快速的动作 组合筛选出来进行组合速度练习,逐步缩短完成动作的时间,加快动作转换速度或加快完 成技术动作节奏。为提高训练效果,教练员要提示哪些组合动作该快,哪些地方该加快完 成动作的速度,哪些步法该移动得更快,并且在练习时给以信号刺激,使运动员建立组合 运动表象和节奏感,以获得最佳速度练习效果。
完善技术动作、提高动作速度:武术运动员专项动作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完 善的动作技术,运动员只有掌握正确合理的技术要领,建立良好的相应肌肉运动感觉,使 肌肉紧张——放松交替,灵活快速,最大可能地减小肌肉工作的阻力,善于轻松协调地完 成动作,才能够充分发挥已有的速度能力。因此,可通过改进技术动作来提高少儿武术运 动员的快速能力。
(三)协调
协调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专门协调性是少儿武术运动员掌握武术技术动作 的基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专门协调性的良好发展水平。提高少儿武术运动员的 专门协调能力,可通过专项的手段并通过如下途径。
培养肌肉合理用力能力:武术技术动作的协调完整和运动员完成动作过程时的适 宜、合理用力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基本技术练习时,肌肉的用力根据技术动作的 具体要求进行收缩和放松,该紧张的紧张,该放松的放松,合理配合、交替灵活,使动作流 畅、协调、自然。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协调性,可先从简单的练习做起,教练员通过讲解 (动作路线、起止点、用力肌肉)和示范(干净利落、准确),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并通 过由慢动作或速度不太快、强度小的重复练习,使学生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去体会用力顺 序和相应肌肉的紧张与放松,以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掌握合理的用力方法。身械协调 性及技术复杂多变的武术动作,同样也可通过以上途径,最大可能地体会完成动作时相应 肌肉的用力感觉,练习速度逐渐加快,强度逐渐加大,增加肌肉用力的精确分化的程度。发 展肌肉合理用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运动员做动作的时空感(用力的时机和肢体应达到 的空间位置)和平衡能力。
掌握更多的技术动作:协调能力与少儿武术运动员所掌握的基础技术条件反射数 量有关,所以,使运动员掌握更多的动作技术,也有助于协调性的提高。在训练中,应不断 给年龄小的运动员传授新的、更多的动作技能,年龄大的运动员通过学习各种不同风格、 不同流派和技术表现各异的拳术或器械,发展协调能力。
增大练习难度、增加技术复杂程度: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也可通过变 换速度、节奏的练习。如改变已有组合的习惯节奏,重新对速度提出要求并改变动作频率; 变换练习的条件,如场地、器械;增加异侧肢体练习次数和掌握器械能力等,以发展专门协 调性。
(四)力量
武术运动项目需要专门力量素质,以表现在外部阻力不大的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发 挥肌肉力量的能力,即爆发力,以及快速重复完成动作的能力——速度力量。发挥武术运 动员的爆发力、速度力量,是专项力量练习的重要内容。
腾空跳:武术跳跃动作的用力方式,多表现为爆发式踏跳。发展运动员的弹跳力,是 指在进行各种跳跃动作练习时,肌肉的工作方式、动作结构、用力方向及关节角度与武术 腾空跳跃专项技术要求相一致。这种接近专项技术的弹跳力练习,是发展弹跳力常用的方 法,它对武术跳跃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提高起着正透导作用。如击步摸高、击步冲顶吊球、击 步连续直体跳、拉腿跳、收腿跳及各种转体跳等。通过专门性练习,如连续腾空飞脚、双飞 脚、旋风脚和外摆莲等完整技术的重复练习,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弹跳力。
负重练习:竞技武术套路完整动作的快速重复练习,要求运动员逐步提高克服自 身重量和器械重量的能力。发展速度力量,可采用负重练习的方法,如穿沙背心进行组合、 分段、整套的操练,改变器械的重量,在不改变完成动作的幅度、速度、动作规格要求的前 提下,进行发展速度力量的练习。由于速度力量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少儿快速完成动作的能 力,因此采用负重和变换器械重量的训练发展速度力量时,负荷量要适宜,使速度和力量 两方面都得以提高,适合专项力量的要求。
采用系列重复法:武术运动员在完成各种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劲力取决于速度 力量的发展水平。由于速度力量具有速度和力量的综合特征,它的提高受速度和力量两种 素质的制约,因此可以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动作速度,发展相应肌群力量的重复练习来发 展力量,如重复进行剑的腕花、枪和棍的舞花等。练习时,应使运动员体会最大用力和最大 速度,并逐步提高最大用力和最大速度持续的时间、重复次数。在进行不同结构的动作练 习中(组合动作),应要求动作连贯、衔接紧凑、协调自然,充分表现出完成动作的劲力,以 利于速度力量的提高。
在武术专项力量练习中,也要注意静力性力量的培养。静力性力量对完成某种静态姿 势(如定势动作)和保持某种静态姿势(如平衡动作)作用较大,尤其是对少年武术运动员 专项力量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专门静力性力量可采用等长练习的方法,但长时 间、大强度的等长练习,对少年武术运动员是不适宜的,可采用动静结合的练习来发展专 门性力量。
(五)耐力
专项耐力是指武术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所要求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机 能能力、克服专项负荷所产生的疲劳的能力。
少儿武术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中,必须逐步适应和承担较大负荷的运动量和强 度,克服随之产生的身体疲劳,以最佳技术重复完成训练任务,为比赛时创造优异成绩提 供体力保证。因此,必须通过专项耐力训练,发展专门耐力素质,提高少儿武术运动员抗疲 劳的能力,建立专项耐力储备。发展少儿武术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
重复训练法:这是在武术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发展耐力的方法,如重复进行分 段、整套、超套训练等。采用重复训练法,既可提高动作和套路的熟练程度,又可提高专项 耐力和合理分配体力能力,是一种发展专项耐力的有效方法。儿童少年在重复进行分段、 半套或整套练习时,要合理掌握间歇时间,尤其是在进行成套练习时,强度较大,每次练习 后要得到充分休息直至完全恢复。重复练习的次数,应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进行 重复训练时,在练习的时间和强度上,要尽量地动员武术项目所需要的供能系统获得必要 的能源储备。训练时要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选择的内容要搭配合理,要对训练不断 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是一种严格控制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在运动员机体未 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采用间歇训练法,可有效地提高有机 体的机能能力,发展专项耐力,如间歇进行1/2段、3/4段、整套练习。采用间歇训练法发 展专项耐力素质,要根据少儿武术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安排间歇时间、负荷和强度。
模拟比赛:是在武术训练中发展专项耐力时使用的方法。采用比赛法是按比赛的 要求进行的专项练习,负荷量以极限强度完成练习为主g因此,能够有效地发展专项耐力 和合理分配体力能力,充分调动少儿练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各种运动素质并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因为各种运动素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肌肉活动 表现出来的,在发展某种运动素质的同时,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另一素质的 发展和变化。
小结:
身体训练是武术系统训练的子工程,是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保证。
根据武术的各项运动素质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并合理掌握全面身体训练 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身体训练要体现专项特点。
鉴于少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在基础训练阶段要着重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的 培养,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和生长发育的加快,应逐渐增加力量、速度、耐力的练习负荷量 和强度,促使少儿武术运动员机体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思考题:
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区别在哪里?
为什么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抓住素质发展“敏感期”进行训练,能获得事半功倍的 效果?
如何合理安排素质发展“敏感期”的训练?
浏览2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