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包罗之内,尽为刀叉勾铿,并蓄有万弩待发之势,毛发筋肉,伸缩拔 转,全身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以上各力如果身得之后,切莫以为 习拳之道已毕,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始有习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 紧紧松勿过正,实虚虚实得中平之枢中要诀,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 不易得也。然则须要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笃纯,方可逐渐不加思 索,不期然而然,莫知其为而为,潜能触觉之活力也。

总之,具体极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矢,然而又非做到全体无的 放矢而不可,否则难得其中之妙。

1.试力歌

试力时慢思量,内外安排须妥当,变转轻移不慌不忙,遍体筋撑骨棱尖 而放。

态似书生若女郎,传大犹比楚项王,一声叱咤风雷响,神情豪放雄且 壮。

遇敌接触似虎狼,举步轻重如履沟壑深千丈,一面鼓,一面荡,周身无 点不弹簧。

齿叩足抓毛发似金枪,根根无不放光芒,神光离合旋绕在身旁,譬如水 之有波浪,回旋不已,纵横在汪洋。

无形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悠悠扬扬舒且畅,一经触觉立时即紧张,如 同火药爆发状,炸力发出意不亡。

闪展进退谨提防,打顾正侧丝毫不须让,势均力敌须看对手方,犹如鹰 鹘下鸡场,翻江倒海不须忙,单凤朝阳势占强,拨瓒拔拧断飞蝗,勾铿刀叉同互上。

脚足提缩似螳螂,揣敌力量有方向。察来势之机会,度敌身之短长。势 如龙驹扭丝缰,谷应山摇一齐撞。

试声

试声的效力在于运用声波鼓荡之作用,以补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原意 不在威吓,而闻之者,则起卒然惊恐之感。实则因起到声、力并发之功能, 与徒做喊声,意在威吓者不同。试声时,口内气不得外吐,乃运用声由内转 功夫。初试求有声,渐以有声变无声。人之声各异,唯试声之声,世人皆 同。其声如幽谷撞钟之声相似。故老辈云:“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非笔墨 毫端所能形容。学者须观其神,度其理,闻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其声力 之情态,方能有得。

五字诀
习拳既入门,首要尊师亲,
尚友须重义,武德更谨遵。
动则如龙虎,静犹古佛心,
举止宜恭慎,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精满混元身。
虚无求切实,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电,所学与日深。
运声由内转,音韵如龙吟,
恭慎意切和,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更勿终学人。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以拳道之原则及理论,无论平日练习或在技击之中,都须保持全身均 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破体。神、形、意、 力,皆不许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 之。均衡非呆板,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过灵则易趋于滑 而不实。需要具体舒放,屈折含蓄,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谓力不亡也。

双重非指两足步位而言,头、手、身、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 关节,即或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拳家往往由 片面之单重,走入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不着象常成死板,一着象 则散乱无章,纵然身遇单重之妙,因不能领略,此亦无异于双重。非弄到不 舒服,不自然,百骸失正而后止。因而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 机而动,变化无方,更无法发挥潜能。至于神意之不着象,非应用触觉潜能 之活力,不足以证明。比如双方决斗,利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 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复不知迩间所用者为何,所谓不期然而 然,莫知至而至,此谓潜能自动之活力。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全在神、形、意、力之运用, 互为一致。此种运用,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象。就以有形而论, 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相应合。又如浪中 之鱼,起伏无方,纵横往返,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 灵守默之含蓄精神,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老庄佛释无 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倪黄作画,各以峭 逸之笔,孤行天壤,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全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 向以求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

习时须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面八方,有如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 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之,以求虚 中之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若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 要在平日操作体认,涵蓄修养。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神意足不求 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脱一切都是也。

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之点力动作,亦 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依、而为一贯,须要无时无处不含有 应付技击之潜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得其体 认之作用乎?故初习时,须以站桩为本,渐渐体会而后行之。

总之,需要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六心相合(顶心、本心、手 心、足心),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二 不执著,不停断,与大气相呼应,点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乎可矣。离开 已身,无物可求,执著己身,永无是处。必须细心体会。

六、自卫

自卫即技击。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大动、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 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玩具之捻转,快到极处形似不动,极动之动犹不 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其运用之妙,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呼吸之弹 力,枢纽之稳定,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换。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适当, 则技击之基础备矣。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投足,皆含有应机而发 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足贵也。

至于打法亦应研讨,如对方呆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 之所在,则不足论。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捷,更不必曰各项力 之具备者,就以其运动之速,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习时首先锻炼下肢充 实,腿部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有打法。如提打、钩打、 按打、挂打、锯打、搓打、拂打、叠打、挫打、滑力打、粘力打、圈步打、 行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 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个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前后旋 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时机,和一切暗示打法,虽 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

论存意与养气

五爹斋

大成拳神、意、形、力、气、法并重,在练习及实际应用之时,要求做 到: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气贯周身、法合自然。其 基础练习则为存意与养气,意存则神足,气足则力具,神意足则形骸自然, 而法自合于自然矣。

操拳能作到不用心处方好,身外须有意,此意还存身。离开己身,无物 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但见性明理之后,则应向身外寻求,意在宇宙 间。“提气固非,沉气亦属弗是”,气充遍体方能养生增力,而全身之“毛孔 呼吸”尤为重要,其功用大于鼻息也。

所谓拳者,乃锻炼精神气质之工具。运动肢体,使筋骨伸缩,气血川 流,以强健身体,属于气质锻炼,至于筋骨如何而运动,则属于精神方面。

身体之动用,原由于一意之支配,意为之所计虑,乃精神现象之总称。 意之所向,神即前往,全身因之运动而行发力,须乎自然出露体外。由此可 知吾人之运动源之于意,而意之于身有统一全体之性。

知悉之,觉察之,应付之,虚实动静互为根用,均一意之所为。欲达此 妙用,须要领会争力之发生,及一意之支配二语。意气力运用于自身以外, 尚须有运用之空间,意气力之守中处一,舍此空间不能成其妙用。所以习拳 有此身外空间为运使,方能尽其运化之妙也。练拳如在空气中游泳,意在身 外守中,身体自然匀整。又言习拳存意,使意离开自己,此不合道理,若只 看自己则更为不妥也。

浏览84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