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詹姆斯与制片人施里芬却不这份狂喜,原因是把原本该在中国的场景挪到印度去,拍出 的片子将会面目全非,因为《无声笛》是一部中国功夫片。而且,在美国唐人街和利用好莱坞的布景也会比在印度强得多,但华纳公司的决定是不容更改的,否则就取消拍摄计划。

于是他们乘机飞往印度,去做为期三周的外景选择前期工作。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气候 炎热多雨,加之时间紧迫,交通不便,故整个旅程异常艰辛。最后,导致了詹姆斯和李小龙互相把怨 气朝对方发泄。他俩发生磨擦的地方实在太多,李小龙担心影片夭折,因此每到一地,总是迫不及 待的去寻找外景,而詹姆斯则喜欢舒舒服服躺在旅馆里。也许詹姆斯实在太累了,也许他认为这部 戏能否拍成与他无多大关系,即使拍成,对他来说也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住旅馆时,华纳公司在 南亚的代理人给詹姆斯定好的房间,总要比另两人要高一个档次,至少比李小龙好。为此,李小龙 忿忿不平。

三周的印度之行,没找到一处理想的外景点。回到华纳公司,唯一能统一的意见是:不能在印 度拍《无声笛》。李小龙坚持在港台拍也可以,他表现得十分执拗和激动。一句话,就是不惜一切代 价也得将该片拍出来。而固执的詹姆斯则断言:“你们另请高明。”结果,华纳公司取消了《无声笛》 的拍摄计划。这对李小龙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地打击,他的情绪坏到了极点。没多久,李小龙回香港发展。他说,他是被好莱坞逼的。

第二十节虚无缥渺香港创业又受挫

李小龙心里明白,他离事业成功还差一步之遥,只要把握机遇,就能成功。他的功能欲唤起了 他崛起的雄心壮志,他经过认真的权衡、思索,终于选择了熟悉的香港。然而摆在他面前的路并不 是康庄大道,其中充满了许多艰难险阻。他说,要在香港这块土地上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再全力拼 杀之外,别无它路可走。他将投身香港看作是一场与命运交战的搏斗,勇敢地迎了上去。

1970年4月,李小龙告别了妻子莲达和年幼的女儿李香凝(Shanohn Lee),肩扛着5岁大的儿子 李国豪,踏上了他香港的发展之行。当他们父子走出启德机场时,他的童年时代的小伙伴小麒麟在 机场出口处热烈欢迎他们。好友相聚,免不了寒暄一番,小靛麟表示愿意助一臂之力,因为他也是 圈内人士。

李小龙到了香港,正值香港功夫片走红之时,十分卖座,涌现出了一大批专门从事电影表演的 武术电影明星。好友小麒麟亦是难得的热心人,他为李小龙的事情竭力奔走,以图为李小龙在香港 武打影界探出一条路来。可这又谈何容易,因为要打入原属于别人的领地真好比登蜀道。况且李 小龙又要求影片制作的投资不得少于60万港万,这还是李小龙依据好莱坞的投资法则再降低标准 开的价。另外他还要求能有权修改剧本,因为他认为一般剧作家实在不知道怎样才能表现其截拳 道功夫。

李小龙的这些条件,把港台那些影视界的要人们吓得望而却步。因港台一贯没好莱坞在投资 上的派头,而多是小打小闹,以求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真正有意跟李小龙合作的,只有 邵氏电影公司一家。这是香港影坛的大哥大,历史悠久,财大气粗,且手里攥着姜大卫和狄龙两张 在东南亚走红的明星王牌,其所拍的影片几乎垄断了香港的戏院,并在东南亚有庞大的发行网。

但是,到底是大公司有大公司的派头,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没有就李小龙开的条件讨价还 价,而是开列出自己的条件:他付给李小龙的片酬是每部两千美元,每部影片的制作成本在7万美 元左右,最好是签订长期合约。因为,聪明的邵老极就凭李小龙在好莱坞从未饰过主角这一点,认 为“正在好莱坞得意”的李小龙未必得意。他还认为,他开出的条件及凭公司的声望,对梦寐以求饰 电影主角的李小龙是具有吸引力的。但是,他错了。因为李小龙并非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最后双 方还是未能达成交易。

李小龙只在旧英小麒麟的帮助、安排下,带着李国豪到电视台表演了一番他的截拳道后,便失 望地离开了香港。

第二十一节 时来运转 嘉禾公司觅英才

香港对于李小龙来说,无疑是中国文化的根。截拳道的技术和观念的基本建立,更使李小龙踌 躇满志,他正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以谋求得到社会的更加广泛的承认。正如人们所说「'李小龙从 传统的武术中脱胎换骨,创立自我的形态,这份日日求新的积极精神永无止息,他的成功正指日可 侍李小龙离开了香港,但香港却有人在找他。幸运之神正在向他招手,因为在李小龙抵港之时, 邵氏公司里有个很有计谋与成就的大人物名叫邹文怀,因与总裁长期不合,终于在几经唇枪舌剑一 番之后,矛盾激发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于是邹文怀与邵氏公司分道扬镰,自己筹组了嘉禾电影公 司。由于邵氏公司是香港影业的巨头,邵总裁与邹文怀皆是风云人物,故当时的舆论很是热闹了一 阵。持中立态度的人认为,一山不容二虎,象邹文怀这样的有才干、有野心的人,总不会寄人篱下一 辈子的。图片21

邹文怀初创公司时十分艰难,根底浅,资金短缺,随时都有被邵氏这个庞然大物挤垮的危险。 如果邵逸夫能与李小龙合作,邹文怀是不敢与其竞争的。当他获悉邵逸夫与李小龙谈崩了时,一阵 惊喜掠过心头,他决定向李小龙发出邀请,因为自己的新公司正准备筹拍的功夫片《唐山大兄》,还 未物色到一个合适的主角,而这个生龙活虎般的李小龙不正是天赐的最佳人选吗?他开始预感到, 这个李小龙将会以自己的技艺征服香港影坛,以其熠熠生辉的光芒,使众多的武术明星黯然失色。 李小龙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棵摇钱树!

嘉禾公司虽小,但人员却很精干,有一起与邹文怀脱离邵氏公司的大导演罗维,演员出身的罗 维太太刘亮华,及出任经理的何冠昌。他们常常斟酌公司的第一部戏怎样打响,在人选方面,为了 保险起见,准备聘请在《大醉侠》一片中饰演主角而轰动影坛的郑佩佩为该片的第一号人选。正好 郑佩佩已在婚后侨居美国,因此公司决定由刘亮华出面代表公司与郑、李商谈。到美国后,结果未 能请来郑佩佩,而李小龙则以一万美元的片酬应允赴港拍片,其它条件也答应尽最大的努力予以满 足。这么高的片酬,对嘉禾这种小公司来讲,无疑是付出了血本。

就这样,李小龙开始了以艺扬武的短暂而热烈的生涯。

第二十二节 唐山大兄 初试泰国察尔王

李小龙在好莱坞的发展,电视小有成就,而电影前景暗淡。他虽参加了一些影片的拍摄,但对 李小龙来说是痛苦的,因为他喜欢饰英雄,即便是反面角色,也应是骤悍骁勇的硬汉。可他被指派 扮演的只是些小角色,而且只准打败,不准打赢,这对他这位功夫高手来说,无疑是种压抑。

他已意识到,以他特有的形象,拍片的唯一机会只有在香港,那里才意味着他艺术创作的自由 及财富的获得。因此他说:“让好莱坞和他们的垃圾合约见鬼去吧!”他希望拍出高质量的电影,而 香港的电影界则给他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他理想的机会。

刘亮华赴美的行踪,不久便公之于众。李小龙逐渐成了港台众片商追逐的目标。邹文怀担心 他人把李小龙挖去,便对公众媒介这样说:“我丝毫不担心李小龙会接受其它片商的邀请,因为李小 龙不会那样做,他是个守信用的人。”的确,李小龙不会出尔反尔,同时也不会放过不守合约的人。 其实,邹文怀最担心的是邵逸夫从中插一杠子,因凭着邵氏公司的实力和威望,只要稍稍放宽条件, 是可以“逮”住李小龙的。结果邵逸夫并没这样做,他大概不屑加入这场“逐李”的游戏,把这个心傲 气高,在好莱坞又混得不怎么样的李小龙抬到天上去。

刘亮华一回到香港,邹文怀便倾力于剧本一事,因为李小龙能否回港拍片,关键得看剧本能否 对他有足够的吸引力,因此他们请了名作家伊匡操笔。结果剧本是令李小龙满意的,于是李小龙痛 快地在合约上签了字。在李小龙签约到《唐山大兄》正式开拍,其间“逐李”的游戏并没有结束。据 李小龙后来说:“一家台湾公司要让我跟嘉禾毁约,然后加盟他们,并已为我毁约后的官司问题都做 好了准备,但我当然不会这样做。”

《唐山大兄》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唐山大兄的真名叫郑潮安,为反抗当地恶势力压迫华人 而业绩非凡,在泰国曼谷至今还供有他的铜像。1971年7月,早已按耐不住的李小龙接到开镜的 长途电话后,他简单安排了妻小们的生活,急匆匆地由洛杉矶直飞外景点曼谷。他一下飞机,便急 不可待地乘车直奔摄影地。经过长途跋涉,加上时差和天气炎热,李小龙感到十分疲惫,但他没有 停下来,而是抖擞精神,边熟悉剧本提纲,边考虑下一步的动作框架,他很快就进入了扮演的角色。 他比谁都清楚,《唐山大兄》能不能打响,主要看自己的本事了,而且他也知道这部片子对他来说有 多么重要,为了理想,只有豁出去了。

邹文怀与李小龙虽彼此熟悉,但却是第一次见面。事实上,邹文怀对李小龙有着一种精明者的 宽容,他能容忍李小龙的一切缺点,当然包括李小龙那后来的最令人无法忍受的狂妄和喜怒无常。 自我意识强烈的李小龙,至死都没有脱离与邹文怀的合作关系,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小龙 一住下,就发现这里的条件,比他所想象的不知要糟糕多少倍。首先是没有现代通信设施,而李小 龙最不满意的,还是工作条件极差,许多该有的摄制器材,嘉禾都没准备。最要命的是剧本得时时 改动,这不是剧本写得不好,而是没有剧情所需的场景、道具,嘉禾没有足够的财力造出这一切。毕 竟是他成年以后演的第一部主打戏,李小龙怨言归怨言,工作起来却十分投入,仿佛有使不尽的精 力和力气,令其它疲惫不堪的演职员们十分佩服。

在拍摄过程中,李小龙又犯了跟导演搞不好关系的老毛病。首先是到了开拍的.那天,身兼编 剧、导演的罗维,因事返回了香港,结果使按期赶到外景地的李小龙无法与导演会合。由此可想而 知,当时李小龙的心情是怎样的了。大家还是先行开机,直到罗维回来,一切拍摄工作才理顺。从 此,李小龙与罗维的矛盾产生了。但当时他俩在工作上还是勇力合作。况且罗维颇有才干,虽脾气 暴躁,却不记仇。而李小龙则不然,他对罗维的专横态度地一直耿耿于怀,成见越来越深。其次,在 拍片中李小龙十分固执,他拒绝表演他认为不妥的镜头,他甚至对导演为其他演员设计的情节、动 作横加干涉,这使得在香港影坛享有盛誉的名导演罗维感到难堪,这亦为日后的争执与冲突种下了 不良的种子。图片23

李小龙与罗维是邹文怀的左右臂,邹不肯失去任何一只。他的做法是:表面上偏袒李小龙,使 李小龙觉得受宠,而竭力为他效劳;而背后,邹却大大地安抚罗维一番。因此,、邹文怀也颇不容易。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工作繁忙,精神和体力严重透支的李小龙仍坚持练功,而且他还有个习惯,在紧 张的的拍片日子里,喜欢主动寻找各国武林高手切磋较量,以提高自己的实战水平,检验他的截拳 道的实力。他在曼谷拍片时,曾力挫泰国前拳王。

泰国拳(muay THAI)是一种很厉害的拳术,香港曾有太极门、蔡李佛拳等武林高手赴泰国较量, 均未获胜利。李小龙到达曼谷后,想到别的拳种斗不过泰国拳,并不说明我的截拳道不行。他自己 曾以截拳道多次与空手道、跆拳道(TAE KUNE DO)、西洋拳击、柔道等拳术高手较量过,均未逢敌 手,就差与泰拳高手没有交过手了。卖际上,在李小龙未赴泰国之前,他的大名已为旅泰华人界所

知,当他到泰国后,不少武迷便慕名前来拜会,其中有一位华裔泰拳师陈阿金,但李小龙轻而易举就 打败了他。不过,陈阿金却说,我虽输了,并非说泰国拳不行。随之,他又给李小龙介绍了一位刚退 出拳坛的泰国前拳王察尔。在察尔的威名面前,李小龙的表情很自然,尽管察尔在国际拳坛上赫赫 有名。

比武开始后,曲于对手也略知李小龙的腿功很出名,便集中精力挡开了李小龙的几次重踢,但 却由此暴露出了胸部空当,被李小龙连击了几记重拳,不过铁铸般的察尔只是略略摇晃了几下。接 下来李小龙又连攻三脚,分别踢中了对手的腹、胸、面等要害处,将其于瞬间击翻在地。比武的结局 是陈阿金所没预料到的,至少也不可能会这么快,而李小龙则赢在战术灵活上。察尔与李小龙后来 成了朋友,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经验与心得,李小龙获益匪浅。这更增强了李小龙推广截拳道与进军 香港影坛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十三节 威香江 港岛上空升巨星

《唐山大兄》公映了。李小龙的凌厉拳脚和逼真、火爆的动作令观众耳目一新,观众无不如疾如 醉,喝彩与掌声接连不断。上映后大受欢迎,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高达三百 万港元。李小龙的名声并从香港传遍了东南亚各地,只要一提到《唐山大兄》,人们都会竖起拇指赞 道:“李小龙的功夫堪称一流! ”

1971年10月,李小龙携莲达飞赴香港,出席《唐山大兄》的首映式,老板邹文怀就坐在他身边。 那一夜是李小龙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夜。从开映到放映完毕,整个戏院都沉浸在潮水般的热烈氛围 中,观众时而屏住呼吸,鸦雀无声,时而高声叫喊,掌声雷动。李小龙更是激动不已,数次站起来向 影迷们招手致意。这一夜,彻底改变了李小龙的一生,他的长达十多年的努力和艰辛,都在这一夜 得到了回报。香港的各家报纸,均报道了这一夜的盛况。李小龙在一夜之间成为红得发紫的明星。

可是,谁又知道这部戏的背后有多少辛酸和艰难呢?由于嘉禾公司经济条件有限,财力严重不 足,他们是在生活条件差到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情况下工作的。《唐山大兄》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只 是由于李小龙的出色表演,才使影片大放异彩。李小龙所饰的唐山(指中国)大兄郑潮安,为生计所 迫,到曼谷投靠亲友,并到一家制冰厂当工人,工厂的老板是毒品贩卖组织的幕后主持人,工厂里知 道这个秘密的工人均一一被杀害。郑潮安目睹恶势力如此嚣张,最后忍无可忍,勇敢地挺身而出, 打击恶党,彻底予以消灭,为社会除去一大害。总之,在戏中的李小龙是正义的化身,勇敢的无名英 雄。影片以“忍”作为不可再忍的铺垫,将情绪推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这时候,有些电影观众几乎 要跑到李小龙跟前乞求他还手,或冲向银幕欲为受辱同胞狠揍恶徒一顿。诸多影评家在观后亦作 出如下结论:“所发生的事情很难让人用笔墨来形容。”

李小龙在片中,不仅功夫出众,演技亦堪称一流,为影评家叫好。而且他的表情、动作皆很真 .实,连很多外籍人士都大为赞赏,说这是“李小龙从影以来最好的一部动作片,也是人类出现在胶卷 上最卓越的一次”。李小龙在《唐山大兄》一片中,第一次恢复使用他童年时的艺名“李小龙”。以至 于当时和以后的华语片商,在发行李小龙饰演过的影片时,一律将原来的英文名字改为“李小龙”。 《唐山大兄》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得嘉禾这只雏鸟,骤然间羽翼丰满,成为国语片市场中的大鹏, 连邵氏公司这样的影业巨头也不敢小觑他了。

李小龙所拍的电影,故事情节颇为简单,但深具劝善惩恶的意义,而且将武术电影提升到了更 高的层次,如果同样剧情的影片改由其他人演出,就难有如此丰硕的收获。徒手与恶党搏斗,快准 狠的招式及飞踢,这些绝技只有李小龙所独具。而且片中的任何动作均为真实,绝无替身代为演出,的情况。

第二十四节峰回路转重返美国好莱坞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成功,李小龙又惊又喜,他对香港的新闻媒介说:“打开始我就知道这部戏会 成功,但我必须承认,我没想到竟会如此的成功o ”这是一贯狂妄自大的李小龙在巨大的成功面前, 道出的难能可贵的心底话。但他同时又认为,这部影片并不全然代表他从影的理想。他说,我只是 希望这部电影“能在国语片中代表一种新的趋向”。

功成名就的李小龙,不断收到了来自美国好莱坞的电报及信函,有华纳公司的,也有派拉蒙公 司及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的。以前,李小龙曾在派拉蒙公司的《盲探神犬》里饰配角,在这一集 中,李小龙的风头压过了饰主角的詹姆斯•弗兰西斯,而且在这一多集的电视系列剧中,又数这一集 的风头最足。当初,编剧拟定为李小龙在《盲探神犬》里争取演四集,但派拉蒙公司最终只为他制作 了一集,另三集以种种理由给否定了。现在,派拉蒙公司根据港台传来的消息,决定再为李小龙加 拍三集,使《盲探神犬》重放异彩。

华纳公司的心态跟派拉蒙公司差不多,他们决定再为李小龙上一套《功夫》。李小龙感到兴奋, 他初衷未改,和他离美回港时一样,仍希望在好莱坞发展。作为嘉禾公司,他们不以为派拉蒙、华纳 态度的改观会对他们构成威胁,他们倒希望李小龙回去借好莱坞言把名气扩大一些,然后回港为其 拍另一部影片,因为合约签的是李小龙为嘉禾拍两部影片。图片18

在洛杉矶机场,莲达见到了消瘦却精神十足的李小龙。李小龙这一次返美,使很多跟邹文怀要 好的人认为,家在洛杉矶的李小龙大概会黄鹤一去不复返了。《盲探神犬》的另三集不是由原来的 施里芬写的,由于剧作者根本木懂截拳道或中国功夫,故李小龙见了脚本颇不满意,可是时间紧,.已 不可能再让施里芬重新创作,李小龙只得将就着力图演好。当然,这三集比第一集大为逊色。另 外,华纳公司急于网住李小龙,因此出的条件也很优越。但无论是派拉蒙还是华纳,都还没有跟李 小龙正式洽谈让他主演电影。但较过去好莱坞对他的生硬态度,无疑是有了很大的改观。

这个阶段,李小龙处在犹豫、彷徨之中:是在好莱坞长期发展,还是回港获取短期功效。最后, 他还是决定先回香港,因为他已深深感觉到上一次回港“镀金”对他在好莱坞及国际影坛上所起的 作用,或者说是在好莱坞长期发展的时机还未到尽管,李小龙对混迹香港影坛有一种掉价的无奈 感。

李小龙直到他生命的终止,都顽固地认为好莱坞是个真正发展电影事业的地方。

第二十五节精武门前李小龙再创辉煌

《唐山大兄》公映后不久,李小龙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精武门XFIST OF GURY)的拍摄,而且成. 为他又一成功代表作,这部影片被看作是李小龙生平表演最勇猛、最逼真的一部影片。他在银幕上 简直象发疯一样,观众看时,竟紧张得连气也喘不上来。到结束时,却禁不住狂热地欢呼起来。《精 武门》一下子使扮演主角的李小龙,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精武门》一片是在香港拍摄的。背景是1908年的上海,李小龙在片中饰演大侠霍元甲的高足 陈真。故事以霍元甲之死拉开序幕,陈真得知师父死于日本武师下的毒药之后,只身闯入武馆,打 碎了“东亚病夫”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随之以无所畏惧的勇猛气概,分别击败日本空手道 武师和俄国大力士。血战之后,为保存精武馆,不惜以身怀绝技之躯与日本暴徒拼搏到流尽最后一 滴血。影片在枪声与李小龙飞身跃起后的怪啸声中落幕。

这样的结局遭到众多影迷的抗议,他们为英雄之死扼腕叹息,并无比愤怒。李小龙一贯主张以 功夫表现武道哲学,而不是宣扬暴力,这也是为什么他所演的两个角色最后还是死掉了的原因所 在,他说:“因为我杀了很多人,所以必须偿命。”为了拍《精武门》,李小龙一家又搬到了香港暂住。 《精武门》的拍摄,基本兑现了李小龙最初提的一些条件,尤其他还把他的武道朋友美国空手道冠军 罗勃毕尔请来香港,饰片中的俄国拳师。

影片是1972年3月16日公映的。《精武门》又一次震动了香港,李小龙在片中展现的凛凛英 姿,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惊人的打斗技巧,都表明了他所扮演的角色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也就是说,他把中华民族那种勇武善战、爱憎分明的特征塑造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表演的“二节 棍”和“李三脚”,更是神勇无比,精彩绝伦,令人不能忘怀。由于李小龙的不懈努力,再次把功夫电 影带入了全新的境界,并突破了四百万港元的票房纪录。

《精武门》的编剧仍由伊匡、罗维合作。先由伊匡搞出文学剧本,罗维再处理成电影脚本。但李 小龙对脚本大为不满,认为罗维构想的一切根本不行。李小龙与罗维进一步加深了矛盾,好在邹文 怀尽力调停,才未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可以这样说,《精武门》是一部体现李小龙个人风格的影片, 导演所起的作用不大。《精武门》的武打场面比《唐山大兄》更加精彩,李小龙首次在片中表演了二 节棍,而且表演得相当成功。据当时的影评家说,光看李小龙表演的二节棍,便已够票值,可见其棍 技之威猛。

《精武门》的公映盛况空前。有的记者称:“这些武迷与影迷们简直就是疯了”。更有影评家专 门分析了这部戏为何造成这样轰动的原因,说影片适合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因中国在历史上倍受 日人的欺辱,而李小龙则为中国的观众渲泄了压抑已久的怨愤,替中国人出了气。

据当时的《技击明星》杂志报道:在新加坡,门票时时告罄。每张2元的《精武门》电影票,在黑 市上竟卖到40多元。首映式的当晚,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向了电影院,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塞,致使 上影不得不暂停一个星期,直到当局设法解决了这佃题后才重新公映。在新加坡的历史上,由一 部电影引起交通阻塞,还是首次。在菲律宾,《精武门》在影院也连续上映了几个月,打破了当地所 有影片的纪录,掀起了香港电影热,致使发行商竞相购买港产影片的版权。结果,菲律宾政府不得 不颁布了限制进口影片的政策,以保护本国的民族电影。318955fd466b400698d44e9edbef884d

即使在排外性极强的美国,该片也引起了轰动,为以后港产影片输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令 人难以置信的是,带有强烈反日情绪的《精武门》,竟在日本大受欢迎。据调查,在日本放映的几部 李小龙影片中,最受欢迎的竟是《精武门》。由此可见,李小龙影片的魅力,已不是政治和民族的因 素所能禁锢住的,它已成为沟通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桥梁。

事业上的辉煌成功,更强化了李小龙那狂妄自大的性格。尤其是许多非正式的场合,李小龙会 把香港功夫片及那些武打影星大肆贬低,言语轻慢且狂妄。因此,在香港的演艺圈,除了他幼时的 旧友和少数嘉禾的同事外,李小龙几乎没有朋友。这一方面是李小龙对他们嗤之以鼻,另一方面这 些持有自尊的演员或明星们也不屑去结识目中无人的他。

第二十六节 功成名就 身在高处不胜寒

李小龙在武术和电影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后,享受到了一切巨星可能拥有的荣誉,但苦恼与 纷扰也随之袭来。

李小龙渴望出名。在美国,默默无闻的他常会做出一些出风头的事,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现

在,他已经功成名就,尽管还未达到他的最高目标,却足以让他狂喜了好一阵子。

起初,他乐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对报刊上赞美他的文章也爱不释手。他也乐意走到街上去,让 人们象潮水般地朝他涌来,将他团团围住,争睹他的容颜,或向他问好,或请他签名。这时,李小龙 会显得异常兴奋和愉悦。但他很快就厌烦了,他发现自己不再有自由,甚至连他妻子孩子的自由也 给“剥夺”了。他再也不可能自由自在地去干他所愿干的事了,无休止的拍照、签名,重复回答同样 的问题,并强作笑脸,已成了一件令他头痛的事。201143113741

另外,也总有数不清的三流武师向李小龙发出挑战,想借打败他来成名,以至他上街走路也不 得不时刻留神来自身后的脚步声。再者,私生活被报界大肆报道、渲染,甚至臆造,如此种种莫名其 妙的纷扰接连不断,再加上终日艰苦拼命的拍片的社交应酬,使小龙的内心深感痛苦,但又无法解 脱。因此,他常常说:“成为明星后也并不会象鲜花一样美好,我现在是多么渴望往日的一切安宁和 自由。”

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家的电话号码不知怎么给影迷们知道了,因此一天到晚铃声不断,吵得全 家均不得安宁。如果是莲达接的话,还能应付几句;要是李小龙,他会接过电话,“吧嗒”挂上。莲达 虽去申请了新的电话号码,可没多久,百屈不挠的追随者又纷纷把电话打到李小龙家里来。李小龙 也闹不清是如何泄的密,之后他便不轻易将号码告诉同事、亲戚和朋友。但这却使不少人由此产生 了误解,认为李小龙出名后越来越傲。

李小龙一直不喜欢消耗时间和精力的社交活动,现在更令他难堪,他觉得自己简直成了 “供观 赏的猫”。但是,有些他虽不愿去的社交活动却又不得不去,因此尽管去了也是情绪糟极,况且他又 是个从不知如何掩饰自己的人,有时甚至会拂袖而去。这往往又使主人很失面子,觉得他难以侍 候。后来,李小龙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现在,我才明白一些大明星、大人物为什么会回谜社交场 合。”

第二十七节名声大映气盛性雌机遇

成为大明星的李小龙,整日处在新闻媒介和影迷的狂热包围之中,但他的内心却很孤独。他回 港后几乎没新交一个知心朋友。曲高和寡,追求层次愈高的人,知己愈少。对李小龙来说,他朋友 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的性格。他的性格越来越孤微,愈来愈无常,他多次用轻蔑的口气指 点、批评香港的演艺界和功夫界。由此,原来是较好的朋友,现在也已对他敬而远之了,他在慢慢失 去过去的朋友。同时,直率的李小龙还常常在公众面前抱怨香港人虚伪,这在无形之中与周围又产 生了更大的心理隔阂。李小龙越来越盛气凌人,因此他以前的朋友谁也不愿再去看李小龙的脸色 和去听他说大话。

李小龙在事业上,有着强烈的自立自强自新的意识,他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毅力来获取成 功,而不是靠机遇或依赖他人的帮助。不过,在生活上他却完全依赖莲达。外出时,连穿什么款式 的服装都得莲达为他准备,莲达是个出色的家庭主妇,尽管家中有佣人,但莲达仍常常自己动手,让 李小龙生活得舒服舒心些。她以李小龙为中心,悉心尽意做一位中国人所要求的贤妻良母。李小 龙是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顿簸行驶的船,他一回到家中,犹如进入了宁静的港湾,温馨无限。

李小龙的家庭摆设也跟他的性格一样,是中西合璧式的。李小龙收藏了不少中国古代典籍的 兵器,他喜欢把他的兵器展示给客人看,并乘兴演示一番。也许是拍片过于紧张和事务繁忙,因此 他在家中追求的是一种宗教式的宁静。

他喜欢默默地看书,静静地沉思他有时会考虑到自己的前途与发展,有时也会想到自己的性 格与朋友。而且他可能永远忘不了一位美国朋友,那就是施里芬。施里芬虽是李小龙的功夫学生, 但是许多地方,却是李小龙的大哥和老师,尤其是在李小龙在好莱'坞挣扎和彷徨的岁月里,施里芬 对李小龙的帮助最大,可以说是他的恩人。当然他亦为他们三人合作的《无声笛》的夭折而耿耿于 怀。现在,施里芬认为让李小龙担任好莱坞主角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他又找到了 20世纪福克斯 电影公司,尽力推荐,结果20世纪福克斯公司很快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施里芬立即飞往香港,但结果却令他伤心,李小龙不仅没同意,而且对久违的老友竟没什么好 脸色。原因是在这部戏中詹姆斯•可班仍同李小龙同时饰演主角,看来李小龙对那次的印度之行仍 耿耿于怀,也可能是他的自尊心的需要,而对那次寻找《无声笛》的外景地中所感受到的屈辱进行抗 议。李小龙一贯不善做人,在对待老友的态度上,他太没有人情味了。鉴于此,也才有了他自编、自 导、自演的《猛龙过江)(THE WAF OF THE DRAGON)o

但不管怎么说,施里芬也是少数几个与李小龙的友谊一直保持到他死时的朋友之一。他不计 前隙,宽容大度,与李小龙终于又有了一次成功的合作,尽管那是以后的事。

第二十八节 组建工会 标新立异终失败

李小龙首次回港拍片时,外景地在泰国,当时的条件相当差,而且香港一贯的拍片制度可以说 对演员们关照不周,演员们没有休假日,一切必须绝对服从,一切由公司随心所欲。但香港的众多 艺员却对此熟视无睹,只有李小龙敢大发牢骚,诉说好莱坞的优越条件,并扬言再不改变,他就要罢 演。不过,他最终还是没有这样做,他不是怕得罪人,而是他希望自己主演的片子早日封机,早日上 映,因此牢骚虽发,但工作照旧,干劲未减。

 

 

浏览7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