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同康戈武先生的意见。董海川是八卦掌创始人,在八卦 掌门人中从始至今绝大多数是没有疑议的。董海川先生逝世五十 余年以后出现的极少数持否定意见的书、文,在事实上是难以令 人置信的,在史料依据上是经不住推敲的。至于董海川先师生前 为什么不向弟子说明自己所练八卦掌的源流,我认为是符合我国
194 武术史上不少拳种创编人对自己所创拳种源流态度的常例的。根 据我国武术史名家拳种创编情况的惯例看,不少拳种的创始人都 不愿直截了当地向弟子说明此拳为自己创造,有的故弄玄虚,说 是仙传,有的依附于已故名人,有的说是得自不肯透露真名实姓 的佛、道、先贤,、世外高人等等,董海川自己既没有说自己所练 的八卦掌得自仙传,也没有依附名人,更没有标榜先贤,只是传 艺,不谈源流。这是一种更为朴素的、暗示其源流的方法。根据 康戈武先生的考查,董海川先师具备有把道士修炼方式“转天 尊”(走圈)和董氏族居地雄县开口一带盛传的一种与八卦转掌 有某些近似动作,但运动特点不一样的“八番拳”等某些拳式, 结合一体、融糅演变的条件。
我的老师李子鸣先生,不但是八卦掌名家,也是八卦掌史料 方面的权威,他看了康戈武先生关于“八卦掌源流之研究”的论 文以后,也是心悦诚服的。他说:“经过他的广泛调查,数年的 悉心探讨研究,写成了论文,并应我们要求于1982年春写成一 篇碑文。对论文和碑文,许多武林先辈进行了评论和评价,对之 立论给予肯定和赞同。我也改变了过去称董海川先师为八卦掌首 传人的说法,同意八卦掌创始人是董海川这一立论。”
- 万安公墓董先师旧墓的四块碑文内容是什么?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于光绪八年(1882年)冬逝世后,由 尹福等弟子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南,先后共建碑四座,记 载其生平事迹,日久年深,受风雨剥蚀,又遭“文革”破坏,碑 文已受损坏。
1981年,由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长、八卦掌第三代名家李 子鸣先生发起,并亲率弟子及海内外八卦掌同仁,将董公坟墓及 四座墓碑迁至北京西郊万安公墓。
第一块碑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所立,碑的正面上部书
“后生宗鉴”。碑文为草书。内容如下:
董先生志铭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县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 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日驰于茂 林之间,群兽为之避易。及长,遍游四方,所过吴、越、巴、 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历险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 武术,遂精拳勇。不易中年蹈司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疾恶 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因老乞骸,始得寓 外舍。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工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 艺。尝游塞外,会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 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风采。及至弥留之际,从 者启其手足,诚如铁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都中 门人服编素者百余人,因莹墓葬东直门外,距城里许,哀痛难 忘,议立表志,以伸响往之忱!光绪九年二月立石。
该碑背面,上部书"徽者悠远”。碑文为:先生其有气之所 钟义,何生而有异于人?脱令壮年仗剑以从军,吾焉知其所不扫 荡于烟尘!即不幸为隐君子,亦可歧居以完身,乃郁哲而白圭有 玷,岂其有隐痛,而生不逢辰。然身虽泯,而名则荣,其谁曰不 抢璞而铤。呜呼!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不禁抗怀屠狗,独 黯然其销魂!
门生:
尹 福、马维骐、史计栋、程廷华、宋长荣、孙天章、 刘登科、焦毓隆、谷毓山、马存志、张 钧、秦玉宽、 刘殿甲、吕成德、安 份、夏明德、耿永山、魏吉祥、 锡 坤、王辛盛、王怀清、沈长寿、王德义、朱紫云、 宋永祥、李万有、樊志涌、宋龙海、王永泰、彭连贵、 傅镇海、王鸡滨、谷步云、陈春林、王廷桔、双 福、 李长盛、徐兆祥、刘宝贞、梁振蒲、张英山、郭玉亭、
赵云祥、张全奎、焦春芳、刘风春、司元功、张 铎、
清 山、何 伍、何 六、郭通海、徐鹤年、冯广廉、
李春年、陈泮
小门生:
张逸民、马 贵、杨俊峰、刘金印、文 志、奎 玉、
王 志、世 亭、居庆元、刘印章、耿玉林
大清癸未春 铁岑贵荣撰 沈阳青山书
二代门生 全凯庭、阮古珍、莱世珍、张怀山、钟香林、吴 茂亭、李存义、张兆东、司根条、李云贵、刘德宽、梁乐等因故 未能参加圣葬,故墓碑没有刻名。
第二座碑为尹福率师弟及弟子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所立。
碑正面上部书“永垂不朽”。碑文如下
文安董公慕志
名之于人大矣哉,有汲汲求名而名不传者;有操必胜之术, 而乃韬光养晦,转以自匿。久之宏中肆外,而名以日显若。吾师 董公殆其人欤。公讳海川,文安人,生有神力,幼以武勇名乡 里。弱冠技益精,访友于江皖间,迷失道入乱山中,终日不得 出,饥困无聊,度无生理。忽有人于山巅招之以手,乃搴藤附葛 而上,至则其人谓之曰:师候汝久矣。因导之行见,庙字奇幼, 类非人世。蜿蜓而入,历数处,一道者装,童颜鹤发,遥之曰: “汝来何迟乎。”遂日授以击剌进退法,炼神导气之功,凡其所 传,皆乎平日所未闻未睹者。居之久,又谓曰:“汝行矣,可以 问世矣!"遂麾之使出,此回视,则烟云飘渺,已失其处噫。此 公至诚所感,所遇者殆仙欤。公神力得自天授,而技艺又获自仙 传,此后遂无有能致之者。后缘事入肃邸效力,蒙赏七品首领 职,以故。公在都之时多。性情退让,不欲见异于世,然既负绝
艺,游其门者,常数十百人,各由是历久弥彰。公往矣,至今都 人士犹啧啧称道弗哀。福等久忝门下,未忍没其芳,微用特略志 梗概,铭诸点石云。
大清光绪三十年在门逢执徐仲春上完。门人尹福等敬立。
第三座碑为马贵等人敬立。碑正面上部书“武林正宗”。碑 文如下:
董公慕志:
董公海川,河北文安人,力大貌奇,方腰骈肋,素好技击, 勇武过人。弱冠后佚失江南九华山上。得仙传,艺遂大精,十数 武士围攻,手到皆疲。尤有奇者,屋上黄鸟群噪,公耸身上跳连 擒其三;更有剑戟专家,特与公赛,公则赤手空拳夺其械,踏其 足,赛者皆廉。公手长过膝数寸,故拳掌出人意外,皆难防范。 因有异术,名噪一时,争相师事,到后门徒不啻千百,深恐枝派 繁演,系统紊乱,爱公议二十字传统,并刊碑以垂永久。
传统字:
海福寿山永,强毅定国基,昌明光大陆,道德建无极。
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马贵、冯俊义、何书奎、
张殿凯、尹玉章、卢书魁等公立
第四座碑为卢书魁等人敬立。碑正面上书“国术先觉”。碑 文如下:
文安董公慕志
公董氏讳海川,文安人,生有大力,以武勇称于乡里。弱冠 后,遂以武术名游其门者,约有数十百人之多。至今,都人士犹 称道弗哀,此其艺断非常人所能及也。盖当公之略历,始知公之 挟艺,实为得之于仙矣。至于仙传之妙,前人论之蒸详,书魁毋
庸赘述。所最令人钦佩者,公之情性退让,不欲见异于人,而卒 享大名于后,世噫公之艺术,冠绝群伦。书魁虽未得公为徒,而 既私淑诸人,殆无异亲炙于公门下也。书魁受业获益良多,故感 公之大德,而铭之于石云。
第四世北京卢书魁等敬立
第五代后学汪慧敬书
中华民国十九年岁次上章,郭样仲春日上
浏览56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