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纶(1832~1892)。字亦畲,河北永年人。22岁随母舅武禹襄 学太极拳。著有《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行动要言》、《太极拳小 序》等。
史计栋(1835~1908),字振邦。人称“史六”,河北冀县人。幼习 弹腿、连腿。在北京开设木厂经营木材为业。经同乡好友尹福介绍,拜 董海川为师深造。史计栋秉性聪悟,甚得董海川器重。董在授其八卦掌 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还因材施教地将史原习腿技按八卦掌拳理进行改编, 使史步捷径人堂奥,不数年即以精八卦掌名于世。史计栋曾随守备王德 录缉捕劫犯,以功获奖六品顶戴。史计栋为人慷慨侠义,尊师敬老。董 海川离肃王府后,居住其家,侍奉甚勤,其妻拜为董氏义女。
王占春(1837~1920),河北良乡人①。初学少林拳,后从同邑陈庆 学通臂拳,得其真谛(听驼《国术史之研究》,吴图南《国术概论》)。王良乡1958年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属今北京市房山区。
占春未曾设教授徒,仅传好友张策一人。另据张华《通臂拳浅释》云, 王占春幼好技击,初拜北京白云观某道长为师学通臂拳。不久,道长将 占春带至西山某寺,托其师弟哑老道代为督教,彼则远游他方。王占春 随师叔习练十八年,艺大进,悟通臂之妙。然而,正如此书作者所说: “此二道长未可考实,亦无法稽。”时至今日,此说仍无考据明其真伪。
王枝国(卒年不详),河北蠡县人。家资雄厚,曾创立永顺镖局于蠡 县段屯,行镖于南、北二京之间。他擅长翻子、戳脚,功力深,武德高, 远近慕仰,兼以精通骨伤科,求治者络绎不绝。死后,弟子张敬天等及 邻村乡亲为之树善德碑一座,颂扬其一生功德。王枝国传人甚多,其子 王占鳘、王占雄并能承继家学。王占鳌兄弟的子孙辈大都传习翻子、戳 脚,至今保持着这两个拳种的传统风貌。
陈善(生卒不详),清道咸时河北沧州人,人称“赛胜英”。学武于 秘宗门宗师孙通。陈善为人忠厚诚笃,聪明多智。孙通甚爱,尽授所擅 技艺。陈善得传后,从不以武炫耀。隐居乡间,授徒自给。据说陈善功 夫很硬,不论以手推脚踢皆可摧坍照壁,并且不畏人击,击者则手痛腕 肿。陈善授徒颇众。其子广智承其业,以擅长卸骨推拿术著称。
尹福(1841~1909),字德安,号寿鹏,绰号“瘦尹”,河北冀州人。 早年至京师学做剪刀,旋以卖烧饼油条为业。尹福自幼嗜武,初习罗汉 拳,擅长纵跃术。时值董海川技惊武坛,遂拜董海川为师学习八卦掌。 董海川还将尹福原习拳技按八卦掌运动特点进行改编,收人八卦掌技术 体系。尹福亦随之形成了自己的技术风格。他练的掌法以“牛舌掌”为 基本掌型,动作刚猛,多穿点,尚直劲。艺成后,设教于北京朝阳门外, 形成了八卦掌东城支。今亦有人称此支为“尹式八卦掌”。尹福曾继董海 川之后,被聘人肃亲王府邸任教。后任民政部稽查。其子玉章继传父学, 著有《八卦掌简编》。
赵三多(1841~1902),又名赵洛珠,字祝盛,人称赵老祝,河北威 县人。义和团首领。世代务农。青年时曾以贩碗为业。早年学梅花拳, 为拳教师。1895年在河北、山东两省交界地区各村镇广设拳场,收徒达 2000余人。19世纪90年代初,山东冠县梨园屯发生反对教会势力勾结 政府,强拆玉皇庙改建教堂事件,他被邀率众声援。1896年4月,率众 至梨园屯,比武“亮拳”三日,周围拳众闻讯赶来,清军不敢动手拆庙。 1898年10月,发动起义。后作战失利。1901年参加景廷宾起义军。 1902年7月,因叛徒出卖被捕,于南宫县狱中绝食而死。
王正谊(1844~1900),字子斌,回族,河北沧县人。依师兄弟排行 为五,故人称“王五”。后久居京城,亦称“京师大侠”。初求艺于肖和 成,后拜李凤岗为师。艺成后,活动于天津、北京一带。据赵炳麟《柏 岩文存》卷四载:“王侠客子斌者,燕人也。俗称为小王五。少有膂力, 长工剑术。燕邯侠子奉为领袖,开源顺镖局以护旅客。……乙未,开学 堂街京都香厂,名曰:文武义学,聘名儒教经史,王教武艺。戊戌参政, 谭嗣同就之学剑。及维新政败,谣传宫闱疑忌圣躬濒危,侠客欲负上逃 海滨,一日入瀛台者三,闻省两宫无恙,乃已。”胡里敬《驴背集》载: “王五字子斌。慷慨负气,好任侠……养死士数十人,往来山东、河南、 西道。盗贼慑其名。皆相不敢犯。……黄恩永下狱,倾资极力营救,得 无死。”浏阳谭嗣同十二岁时,经胡致廷介绍从王五学单刀(陶菊隐《新 语林》)。戊戌变法中,王五倾力扶助谭嗣同,曾建议谭恳辟满蒙,以助 京城。变法失败后,谭人狱,王五欲劫狱救谭,谭不从。谭在狱中数曰 内,两度致函王五,并在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 昆仑。”据梁启超注:两昆仑,一是指南海先生(康有为),另一是指王 五爷。《柏岩文存》又载:“谭嗣同之绞刑也,人无敢问者,侠客伏尸大 哭,涤其血殓之,道路目者皆曰:此参政剑师王五公也。”王五收谭尸, 扶棺送浏阳安葬,葬毕,复返京继谭之志,并为谭复仇,欲刺载漪,未 遂。1900年,王五亲率义和团包打西什库洋人教堂,配合义和团攻打东 交民巷,被洋枪击败。九月初三清政府御林军在镖局内捕提了王五等七 人,其中有王五得意门生二喜、山子和四名义和团首领。清政府将王五
等人交德军司令部,杀害于前门东河沿。王五就义时,大义凛然,高呼 “大丈夫生不能报效国家,以死殉国”。
郭峪生(生卒不详),字云深,清末河北深县(今河北深州)人。他 身材矮小,体格强壮,性情刚毅。幼年好习拳术,习之数年无所得。清 同治初拜于李飞羽门下,求学形意拳术。经十二年刻苦研习,得其精要, 尤善崩拳。清光绪三年(1878)设教于西陵。旋被聘为六陵总管谭崇杰 府中武术教师。继被聘为清宗室载纯、载廉等之教师。后为正定府知府 钱锡采之幕宾,兼授知府公子钱砚堂武艺。时有土豪窦宪钧者,为害乡 里,郭峪生仗义剪除。官府素知窦恶,仅以误杀罪囚禁郭略生三年。出 狱后游访南北同道,阅历颇多。尝戏试其技,令五名壮汉各持木棍顶其 腹,郭一鼓腹,五壮汉皆腾身跌出丈余。《拳意述真》言郭峪生拳技云: “先生所练之道理,腹极实而心极虚。形式神气沉重如泰山,而身体动作 轻灵如飞鸟。”郭峪生晚年隐居乡里,七十余龄而终。
马维祺(1847~1875),河北定兴(今河北定州)人。同治年间,董 海川因年老,离开肃王府,曾经住在马维祺家中三年,这段时间,马维 棋专心跟随董海川练功,功力精进,因而以武艺闻名北京。他擅长风轮 掌、点腿及翻背捶,有“铁腿煤马”之称,与尹福、程廷华、梁斋文 齐名。
李存义(1847~1921),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 河北深县(今河北深州)人。少时家贫失学,以帮人赶车为生,暇即习 长、短拳技。及长遍游山东、河北、山西各地,访寻名师。中年遇形意 拳名家刘奇兰,遂师事之。旋至北京与程廷华等八卦掌名手为友,又兼 习八卦掌。曾充两江总督督标把总,因淡于仕进而辞职至保定开设万通 镖局,保护商贾,兼授徒众。1900年亲率弟子参加天津地区义和团,抗 击八国联军。李存义手持单刀,身先士卒,勇猛杀敌,时人誉称为“单 刀李”。晚年弃镖行,专志授徒。1911年与叶云表、马凤图、张占魁等 人创办中华武士会,任副会长、教务主任。1918年9月与张占魁一道率 门人李剑秋、韩幕侠等数十人至北京参加“万国赛武大会”,挫败俄国大 力士康泰尔,后被聘至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还在上海南洋公学(交通 大学前身)任过武术教师。著有《拳术教范》、《形意真铨》和《南北拳 术精华》。
程廷华(1848~1900),字应芳,河北深县程村人。少年时至京师学 做眼镜,成年后即以开眼镜铺为业,绰号“眼镜程”。程廷华自幼习武, 弱冠时即以善摔跤术著称。28岁时拜董海川为师学习八卦掌术。经十数 年苦练深研,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和风格。他练的掌法以 “龙爪掌”为基本掌型,动作圆活、多摔法、尚横劲。艺成后,设教于北 京朝阳门外,形成了八卦掌南城支。今亦有人称此支为“程式八卦掌”。 1894年,程廷华与刘德宽、李存义、刘炜祥等结为把兄弟,通过交流拳 艺,互授弟子,致力于合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三门为一家。他们还 倡导摒除门户之见,与其他一些拳种传人进行了交流。为促进武坛团结, 不断完善八卦掌技术和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1900年,八国联军侵人北 京,程廷华暗藏尖刃,单身袭击德国巡逻队,力毙数人后,死于乱枪 之下。
浏览564次